❶ 有關白暨豚的知識
白暨豚(jitun)(Lipotes vexillifer)脊椎動物,哺乳綱,淡水豚科。又稱白鰭豚。為我國特產的1種小型鯨。體呈紡錘形,長1.5~2.5米,重可達230公斤。吻部狹長,約30厘米,前端略上翹。噴氣孔縱長,位於頭頂左側。眼極小,在口角後上方。耳孔呈針眼狀。背鰭三角形,鰭肢較寬,末端鈍圓,尾鰭呈新月形。身體背面淺藍灰色,腹面白色。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白暨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以淡水魚類為食,常在晨昏時游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動2米後,再入水中。壽命可達30多年。白暨豚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學研究價值。近年,湖北、安徽和江蘇等地正在開展對白暨豚的科學研究工作。由於數量稀少,又為世上稀有的古老動物,現已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❷ 白鰭豚的瀕危原因
二十世紀50年代時,長江中尚可見到較大群體,但此後白鰭豚的數量卻急劇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長江中的個體己不足100隻,僅殘存在長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據報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頭,1986年減至300多頭,1990年調查時有200多頭,至1993年為130多頭,到1995年不足100頭。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雄性白鰭豚,其隨即被送往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2002年7月14日,這頭白鰭豚死去。
1986年,捕捉到一頭雌性幼豚,兩年半後,這頭雌豚死於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頭性成熟的雌性白鰭豚,將它放養在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內。1996年夏天長江大洪水,這頭白鰭豚因觸網而死。
2006年,在白鰭豚的棲息地長江對淡水豚類進行的一次考察最終無功而返。
2006年,在中國進行的徹底調查未發現一條白鰭豚的蹤影,科學家懷疑這一珍稀的物種是否已經在地球上消失。
2007年8月8日,一次重新評估中,白鰭豚被貼上了功能性滅絕標簽。
2007年8月19號,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疑似白鰭豚的動物,並用數碼相機拍攝下來。
2010年,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報告說,根據當地漁民的回憶,即便這一物種的種群數量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致命性下降之後,他們依然能夠在中國長江的中下游流域發現白鰭豚的蹤跡。
2011年7月6日,在長江中打魚的漁民發現了3隻疑似白鰭豚,出現在長江江面。
2011年8月21日,在長江洪湖段發現一疑似白鰭豚的動物。中科院水生所調查由於缺少圖片證據,監測也沒有進展,同樣沒辦法確認。 得到消息後,長江新螺段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技術人員前往現場查看,但沒有結果。 1978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鰭豚研究組。正式開始白鰭豚的科學研究。
1978年,國務院頒布了《水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關於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通令》,都把白鰭豚列為重點保護對象。
1979年,中國宣布白鰭豚為瀕危物種。
1980年,湖北省政府發布了《關於保護珍貴動物白鰭豚的布告》。
1983年,中國立法規定狩獵白鰭豚為違法。
1986年,在武漢召開了淡水豚生物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白鰭豚成為國內外科學家關注的主題。同年,中國銀行行長陳慕華為白鰭豚捐款50萬美元。
1992年,農業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鵝洲和湖北洪湖江段兩個國家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並批准建立湖北監利、湖南城陵磯、江西湖口、安徽安慶、江蘇鎮江5個保護站。
1993年,在南京召開了保護白鰭豚國際會議。
1996年2月,農業部召開關於保護白鰭豚緊急會議,商討保護對策。12月25日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正式成立。
2002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陶醒世等在政協會議上提出了加緊保護白鰭豚的提案。
❸ 中國還有白鰭豚嗎
白鰭豚,在長江里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生物。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奇少,白暨豚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原屬淡水豚科,
2002年7月14日,世界上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在武漢去世。25歲的「淇淇」體長2.07米,體重98.5公斤,在淡水鯨類動物中已屬老齡。
英國皇家學會的同行評議期刊《生物學快報》(BiologyLetters)發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國科學家的「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英國《獨立報》在援引該報道時稱,專家們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2006年底,六國科考隊從武漢出發沿長江向上海尋找,途經3436公里,考察范圍包括長江中下游所有支流,但經過大規模高精度的搜尋,未發現白鰭豚。
❹ 白鰭豚是生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嗎
白鰭豚是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大型水生哺乳動物,已在地球上存
在了兩千萬年到三千萬年,與大熊貓並稱為「活化石」。它同大熊貓一樣,白鰭豚的自然繁殖成功率很低,加之長江生態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影響,野外活體數量不斷減少,現存已不足五十隻..
更多資料可以去中國中三角商務網查詢
❺ 如何保護白暨豚(愛白暨豚的人士一定要看)
呵呵,我對你的見解提一些見解:
1.進行白暨豚克隆沒有條件:白暨豚已經找不到活體;野生動物克隆技術尚不成熟(目前只有家畜成功);
2.試管白暨豚至少需要活的白暨豚母體受孕,如今已沒有條件,更不用說技術上的難度;3.減少長江地區的船運顯然是不可能的,政府不可能為了幾頭白暨豚(如果還有的話)而封住長江;
4.建立白暨豚保護中心。實際上武漢早已建立白暨豚保護中心 ,只是如今保護對象消失了;
5.搜捕白暨豚並交到保護中心。已經搜捕過了,沒有發現,嗚嗚。
我的見解:
以白暨豚消失為戒,不要繼續犯錯;
不要等無法補救時才想到補救;
承認我們的工作有錯,只有知錯才會改,假如覺得自己工作沒有錯,那白暨豚消失只能是活該。
❻ 我要找關於白鰭豚的所有資料
白暨豚(bái jì tún),在長江里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生物。白暨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奇少,白暨豚不僅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單獨設立了白暨豚科。 鯨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屬的唯一種。
【中文名稱】:白暨豚
【拉丁學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俗名】:白豚、白鰭豚、白旗,簡稱白暨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1995年被列為一級瀕臨滅絕動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特有種】:是
【瀕危等級】:瀕危動物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生態環境】:淡水及鹹淡水交匯水域
【致危因素】:回遊被切斷,過度捕獵,環境污染,航運繁忙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長江 (Yangtze River), 錢塘江(Qiantang Jiang) [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
【分類地位】:
動物界 Animalia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哺乳綱 Mammalia
鯨目 Cetacea
齒鯨亞目 Odontoceti
白暨豚科 Lipotidae
白暨豚屬 Lipotes
白暨豚種 L. vexillifer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白暨豚的體形呈紡錘形,身長約2-2.5米左右,體重可達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長又細,背呈淺灰色或藍色,腹面為純白色,背鰭形如一個小三角,胸鰭宛如兩只手掌,尾鰭扁平,中間分叉,善於游水,時速可達80千米左右。由於長期生活在渾濁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視聽器官已經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針眼,位於雙眼後下方。但大腦特別發達,聲納系統極為靈敏,頭部還有一種超聲波功能,能將江面上幾萬米范圍內的聲響迅速傳入腦中。一旦遇上緊急情況,便立刻潛水躲避。白暨豚耐寒,體溫通常在36℃左右。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現有數量稀少,20年前的估計只有300頭左右,當時就已面臨滅絕的危險。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16頭。其活動范圍廣,但對水溫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溫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
喜歡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區,很少靠近岸邊和船隻,但它時常游弋至淺水區,追逐魚蝦充飢。它的吻寬細長,上下頜長有130多枚圓錐形的同型齒,可它卻懶得咀嚼,只管張口吞下魚食,消化能力很強。白暨豚往往成對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動,但人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時才能瞥見一眼。
白暨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千米的江段內,以魚為食,喜結群活動,小群約2~3頭,大群約9~16頭。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動物,每次呼吸時,頭頂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著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鰭,出水呼吸時間約1-2秒鍾,潛水時間每次約20秒,長潛時可達200秒。成熟個體最大體長,雌性2.5米,雄性2.3米,體重100~150千克,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攝氏度左右。
編輯本段繁殖習性
白暨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厘米左右。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白暨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暨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長達1年左右,因此產仔大多在來年的春季。出生後的小白暨豚靠母親的乳汁喂養,直到五六歲才算成熟;一般壽命30年。
編輯本段身體結構
白暨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常在晨昏時游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厘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動2米後,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但白暨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暨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皮膚光滑細膩,富有一種特殊的彈性,原理與競賽式游泳衣著中使用具有彈性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游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它的尾鰭扁平地分為兩叉,兩邊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鰭給白暨豚提供了優良的水中游動時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彈性的皮膚與流線型的身軀,白暨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每小時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著每小時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暨豚長期生存於長江的濁水中,所以它的視覺和聽覺均退化嚴重,在水中主要以發射聲納接收信號來識別物體。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著三對獨特的氣囊與一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是因為生存於水中靠水發音,所以並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音所需要的聲帶。用特製的水聽器,可以聽到白暨豚發出的「的答」「嘎嘎」等數十種不同的聲音。白暨豚發出的聲音常為兩聲一對,發出聲音後會安靜的等待著回聲,從而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阻礙的距離和大小,並且考慮是否游向目標。它又會在收到回聲後的不久發出新的一對聲音,稍候又安靜一陣等待回聲。第二次回聲收到後,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標游動的方向與速度,白暨豚就是這樣如人造聲納般的做回聲定位。用這獨特的聲納系統,它時常還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發出人耳聽不見的高頻率音波,與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聯系。
白暨豚的大腦表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占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一隻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暨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更聰明。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根據化石記載,白暨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籍《爾雅》中,亦有對白暨豚的描述,視之為江神。白暨豚曾廣泛存在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陽湖湖區,在長江中的分布最遠至三峽地區葛洲壩上游35千米處,至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都曾有發現。估計歷史上曾經有5000頭之多。但長期以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分布區域也在逐漸縮小。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雄性白暨豚,其隨即被送往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2002年7月14日,這頭白暨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頭雌性幼豚,兩年半後,這頭雌豚死於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頭性成熟的雌性白鰭豚,將它放養在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內。1996年夏天長江大洪水,這頭白鰭豚因觸網而死。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六國近40名科學家,對宜昌—上海長江中下游的幹流1700公里江段進行了考察,未發現一頭白暨豚。1997年到1999年農業部曾連續3年組織過對白暨豚進行大規模的監測行動,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此次考察的結果則是0。
1979年:中國宣布白暨豚為瀕危物種
1983年:立法規定狩獵白暨豚乃違法
1986年:剩餘300頭 1990年:剩餘200頭
1997年:少於50頭(發現23頭)
1998年:發現數量只剩下7頭
2004年:7月在長江南京段發現擱淺死亡的白暨豚屍體
2006年:幾乎0頭
2007年:長江白暨豚8月8日正式宣告絕種
2007年:8月19號,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白暨豚,並用數碼相機拍攝下來。
編輯本段中國搶救白鰭豚大事記
1978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鰭豚研究組。正式開始白暨豚的科學研究。
1978年;國務院頒布了《水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關於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通令》,都把白鰭豚列為重點保護對象。
1980年:湖北省政府發布了《關於保護珍貴動物白鰭豚的布告》。
1986年:在武漢召開了淡水豚生物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白鰭豚成為國內外科學家關注的主題。
1992年:農業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鵝洲和湖北洪湖江段兩個國家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並批准建立湖北監利、湖南城陵磯、江西湖口、安徽安慶、江蘇鎮江5個保護站。
1993年:在南京召開了保護白鰭豚國際會議。
1996年:12月25日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正式成立。
1996年:2月,農業部召開關於保護白鰭豚緊急會議,商討保護對策。
1997年:6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等單位專家及來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學生倡議1997年為挽救瀕危野生動物——白鰭豚年。
1997年:8月,「長江瑰寶白鰭豚展覽」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行。
2000年:4月,在北京開通了「愛白鰭」網站。
2002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陶醒世等在政協大會上提出了加緊保護白鰭豚的提案。
編輯本段保護價值
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白暨豚屬鯨類淡水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錄中。
編輯本段瀕危現狀與保護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查,長江中的白暨豚總頭數已下降到200頭以下,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縣至武漢市上游江段,主要棲息在彎曲河段或彎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區中。
由於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據統計,1973~1985年間,共意外死亡59頭,其中被魚用滾鉤或其它漁具致死29頭,佔48.8%;被江中爆破作業致死11頭,佔18.6%;被輪船螺旋槳擊斃12頭,佔20%;擱淺死亡6頭,佔10%;誤進水閘1頭,佔1.6%。另據統計,長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輪船螺旋槳擊斃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農業部組織,來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漁政工作者,分別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長江口,全長1600多千米的長江幹流上,實施了我國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長江中下游調查白暨豚行動計劃」。經過7天的辛勤觀測表明,白暨豚現存數量不容樂觀,已不到100頭。分布范圍也大大縮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陽湖內,已難以見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時間里,白暨豚的數量銳減近100頭,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專家們分析,使白暨豚銳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長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魚類資源迅速減少,使白暨豚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愈來愈匱乏。
當前的情況告訴人們,不論三峽工程何時建成,大家必須緊急行動起來,採取綜合措施,搶救白暨豚。?三峽水庫蓄水後,枯水季節長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對白暨豚越冬極為有利,擱淺死亡可望避免;加強管理,漁業活動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減少;但由於長江中上游航運事業的發展,中游江段白暨豚被輪船螺旋槳擊斃事件將會有所增加,應抓緊研究白暨豚追逐輪船螺旋槳的原因,並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為保護白暨豚,最好的對策是建立管理嚴格、設備先進的自然保護區。
長江新螺江段白暨豚自然保護區已由農業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灘口江段,全長135千米,該區江面開闊,河道曲折,水深約25米,流速約每秒0.3~0.8米,淺灘、江心洲星羅棋布,是目前白暨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該區上游緊接洞庭湖出口,並有洪湖、黃蓋湖、西涼湖、武湖、陸水水庫等匯入,沿岸有護岸磯、三毛磯、赤壁磯等突出於江中的磯頭,控制著水流的流向和流態。
上述這些自然條件的共同作用,使保護區內形成較多深槽和大回水區,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環境。
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任務是:
①為保護對象提供較優越的自然生存環境,避免人為干擾,保護珍稀物種生息繁衍;
②堅決取締有害漁具,在保護區和保護區以外的一定范圍內禁止捕撈作業,查處並糾正機動船舶違章航行、違章排放「三廢」等破壞生存環境的行為;
③搶救受傷、誤捕、擱淺的珍稀水生動物;
④定期觀察、記錄保護區內珍稀水生動物的活動規律,種群數量變化情況等;
⑤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使保護珍稀物種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⑥為研究珍稀水生動物,尤其為繁殖生物學研究建立實驗基地。
相關故事
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魚縣的幾位漁民在長江交接洞庭湖湖口處捕淡水魚時不料發現了一頭白鱀豚誤入洞庭湖的淺水區。隨後他們用他們的漁船堵住淺水區的出口,再用鐵鉤把這頭白鱀豚從水中勾出。捕撈時這頭白鱀豚的頸背處被捕魚船上用來把捕魚網釣上船的大鐵鉤意外勾出了兩個直徑4厘米、深約8厘米、內部連通的大洞,那漁民便通知了當地的水產部門。中科院的武漢水生研究所得知消息後,連夜地趕到了現場,並在次日早晨,花費了5小時50分鍾的時間,成功地用干運方式把那頭受傷的白鱀豚移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的池水中。當時測量出此豚的身軀長度為1.47米,身體體重36.5公斤,雄性,中科院的專家們估出它的年齡約為兩歲。
在捕撈回中科院後一星期內,其頸背處的傷口受到了嚴重的感染。中科院的專家們結合中西醫葯治療傷口,專門為該豚製作了一個背心用來給豚背傷口處敷上雲南白葯。四個月後,其傷口癒合並且隨即康復.
白鱀豚恢復健康後不久,時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長、中國著名魚類學家、中科院院士的伍獻文與時任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的胡鴻釣教授給這頭白鱀豚起了個名字——「淇淇」。其含義為三,一則「淇」字代表著此豚的珍奇與稀奇;二則「淇」為三點水旁,適應給水生動物的起名使用;三則「淇」(qí)字與白鰭豚的「鰭」字音同。
從1992年開始,淇淇被飼養在一個封閉式,並帶有水循環過濾系統的圓形水泥池中。常年水溫控制在23℃至25℃之間。這個水池直徑12米、深3.5米,內有三級0.8米寬的弧形台階。池中心底部有五個圓形的排水孔, 池壁周圍有6個進水孔。為了保證淇淇的健康並方便觀察,池水透明度保持大於3.5米。
來觀看淇淇的人們常把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稱作「白公館」。白公館就從此成為中科院的一大觀點。從此中科院開始了對白鱀豚的遷位保護]研究與保護工作。「淇淇」作為近代全世界的第一頭室內人工飼養的白鱀豚,馳名於國際水生學術屆,不少國外的學者們紛紛向中科院致電慶賀與了解有關淇淇的新消息。
一開始,中科院的工作人員們不清楚白鱀豚的食物習性,曾把饅頭、肉做成魚的形狀給淇淇吃。然而,後來才發現,白鱀豚只吃鮮的活淡水魚,春天到秋天主要吃白鰱,每天約6公斤;秋天到冬天主要吃鯉魚和鯽魚,每天7.5公斤。
1986年,淇淇差不多八歲時,達到了白鱀豚的成熟年齡。身軀體長與體重分別穩定於2.2米與125公斤。每年的5、6月淇淇進入發情期,淺灰色的背部會變得發紅,粉紅色的生殖器也常常從腹部露出,淇淇就不斷地在水池中翻跳。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因此開始了為淇淇尋找雌白鱀豚作配偶的捕撈工作。
尋找配偶
白鰭豚是我國獨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分布在長江中下游,數量稀少,瀕臨絕跡,其形態漂亮,被譽為「長江女神」。它是中國目前最為瀕危的動物,也是世界上幾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從某種程度說,比大熊貓還要珍貴。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個,1980年1月從洞庭湖口被漁民捕到,送進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成為世界上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
1997年10月,一位貴陽人從《中國青年報》認識「淇淇」後,便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位貴陽人化名「愛淇」,自1997年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成立後,每月堅持給「淇淇」寄錢,從未間斷,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當月10日, 「愛淇」給「淇淇」的匯款,成了人類給「淇淇」最後的禮物。
「愛淇」一直不允許媒體透露他的真實姓名,他說:「愛」是自然的,誰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愛,他無意通過自己的行為在報上宣傳後去影響別人,這樣也許愛才更真實、更永恆.
在中國長江污濁的泥水中、煙霧籠罩的江面上,再加上長江較快的水速,人們乘船尋找白鱀豚的蹤影都還需要很大耐心,中科院水生所想定位活捕雌性白鱀豚對於20世紀80年代中國較落後的科研設備來說是難上加難。1985年10月中旬還請來了西德杜伊斯堡動物學院院長格瓦爾特博士,在八百多水裡洞庭湖附近的長江流域乘船用測聽白鱀豚的聲納設備做尋捕工作,但最終並沒有取得成功。格瓦爾特博士當時還斷言在沒有更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前,要想在長江活捕白鱀豚是不可能的。不過,5個月後,1986年3月31日,當時洪湖籍漁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長江白鱀豚考察隊副隊長萬恩權與他帶領的由當地漁民組成的長江白鱀豚考察隊隊員們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級工程師華元渝的指導和幫助下,在荊州觀音洲的長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點圍網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對白鱀豚,一雌一雄。這兩頭白鱀豚用同樣的干運方式遷運至中科院水生所內的室外水池中,作為它們暫時的家。一開始並沒有把它們放進白公館是怕淇淇一時不適應,因為淇淇被捕時年僅兩歲,而在白公館被人工飼養了六年從未「見」(用聲納探聽)過另一頭白鱀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隨後給它們作了測定,並起了名字。雌的稱叫「珍珍」,雄的稱叫「連連」,並發現連連是珍珍的父豚。珍珍和連連被搬進中科院水生所後一時不習慣人工飼養的環境,進行了絕食。其中院中的工作者不久便發現珍珍出水呼吸有困難,甚至有幾天,它已經沒有力氣游出水面呼吸了。連連盡管自己也在絕食,卻還是用盡力氣把珍珍的頭托出水面,讓它呼吸,以防被憋死。情景感動了院中的科學家們[4]。他們便開始在白公館擴建一池,供珍珍、連連父女兩豚居住。
1986年6月14日連連還沒有搬進白公館的新水池就不幸去世了。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僅僅活存了76天。
珍珍為它過世的父親尤其傷悲。搬進了白公館內新修成的水池後便開始斷斷續續地絕食。中科院的專家們用人工灌喂特製的魚漿來維持珍珍的健康。新修建的水池與淇淇的水池由一面水泥牆隔離,這是因為一開始怕淇淇會不適應珍珍侵犯它的住所。但是在修建珍珍的水池時,中間留了一個足夠一頭白鱀豚寬長的水渠道。珍珍或淇淇願意的情況下,可以隨時游進另一隻白鱀豚的水池。珍珍搬進白公館的一星期後,發現常常在那條水渠道的開口處游來游去。淇淇也是頗具好奇地在水渠道的另一開口處環繞著。一天,專家們把水聽儀器置入水渠道的中間,結果聽到了豚與豚之間交流的6千赫嘯叫聲。又過了幾日,專家們發現珍珍游進了淇淇的水池,淇淇顯得有些害怕,躲在一角環繞。這樣持續了一星期,珍珍與淇淇逐漸地熟悉起來了。只是當時珍珍在被捕捉時還未性成熟,所以沒能懷孕,不過專家們發現珍珍自從進入淇淇的水池中居住後,性特徵開始出現了。淇淇與珍珍在次年的發情期,常做過性交,但因珍珍終究未能達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沒有懷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突然急病發作,不幸死亡。人工飼養了2.5年,它是繼淇淇後在人工飼養的遷位保護環境下生存最久的一頭白暨豚。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長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暨豚。專家們還沒有來得及把它運至白公館讓它與「淇淇」配對,還臨時放養於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里的雌豚,不幸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觸網遇難。
1999年初,當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長江口崇明島西部的海灘上發現了被擱淺的一頭體長2米多、體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為那些民工當時不知道這就是中國珍稀的「水中大熊貓」白暨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長達七日。最終通知了有關部門。第十日,專家們趕到了現場,但因它已七日絕食而導致心力衰竭,用干運的方法剛剛運抵至上海,便不治身亡。
水生學家們為淇淇尋找配偶捕到的三隻雌獸,均在能夠與淇淇在白公館交配前去世,這三次失敗,可以說是砸定了白暨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終失敗。已經性成熟的淇淇單獨在白公館生存,尤為孤獨,據專家們說,它每逢4至6月的發情期,總是「躁動不安,常常用身體撞擊池壁。」
內分泌失調並發感染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損傷導致它發高血脂、高血糖症。GPT指標高達15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150倍;甘油三脂指標高達1,10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100倍;血糖指標高達9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9倍。經中外專家的一番救治才得轉危為安。1997年春,它又開始了短期的絕食,趙慶中等專家只好給它灌食魚漿。
2002年7月14日早晨6點多鍾,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員像以往一樣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暨豚館巡視,看到淇淇在水池中游動,沒有什麼異常。前一天的工作記錄上記載:晚上餵食,進食正常。8點鍾,當工作人員再次走進「白公館」時發現,淇淇躺在水下不動了。經過一番搶救後,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暨豚就這樣去世了。死時淇淇的年齡約為25歲,相當於人類70多歲的高齡。被人工飼養了22年半,淇淇是人類用近代水生科學手段第一頭被人工飼養的白暨豚,人工飼養環境下最為成功的一頭白暨豚,也是全世界最後一頭人工飼養下的白暨豚。
❼ 白鰭豚的滅絕與對白鰭豚的保護對大家又有什麼影響呢
有人說,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萬年的長江白鰭豚太老了,這個物種和恐龍一樣,遲早是要滅絕的。然而專家認為,白鰭豚並沒有老得不能生存,而是因為我們人類的干擾才使它加快了滅絕的速度。白鰭豚的同類在亞馬孫河、恆河、紅河都生活得很好。
2002年7月14日早上6點多鍾,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員像往日一樣巡視「白公館」——世界上僅存的4種淡水豚之一的白鰭豚人工飼養池,沒有異常。前一天的工作記錄上記載:晚上餵食,進食正常。
8點鍾,當工作人員再次走進「白公館」時發現,淇淇躺在水下不動了。白鰭豚是水生哺乳動物,用肺呼吸,幾下起不來,一嗆水就沒命了。
淇淇斷氣至今已整整3年。3年來,關愛著淇淇的人們思念著它。
大約2000萬年前,白鰭豚離開海洋進入長江。它只生活在中國長江的中下游。雖然它的知名度遠不如大熊貓,但要論起輩分,大熊貓的生存年限僅有500萬到600萬年,比不上白鰭豚。
公元前200年,《爾雅》中就出現了關於白鰭豚的描述,據估計當時白鰭豚數量超過5000頭。時至今日,人稱「長江女神」的白鰭豚已不足百頭。
今天,亞馬孫豚有十萬頭之多。恆河豚、紅河豚的數量也有2000多頭,且還有增加的趨勢。
淇淇的故事
身體做成了標本,內臟泡在了福爾馬林里,DNA永遠地留了下來
淇淇是一頭雄性的白鰭豚,1980年1月12日,在洞庭湖口被漁民誤捕到時只有兩歲。它的脖子上至死都有被大鐵鉤子勾上岸時留下的兩個深深的大洞。離開長江後淇淇住進中科院水生所為它建的一個大房子里的水池中,人們戲稱那兒為「白公館」。
白鰭豚和人類一樣,是哺乳動物,所以和我們人類得的病差不多。1996年,淇淇就得了非常嚴重的肝壞死,有一個月它什麼都不吃,科學家們買來大魚,把刺弄出來,把肉打成漿用水調和後給它吃,希望留住它的生命。當時這個消息驚動了國際動物學界,各國專家為它出主意、想辦法。靠中西醫結合治療整整四個月後,淇淇康復了。
每年的3-6月是白鰭豚的發情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學家們一直想為它找一個「新娘」,1986年,曾經捕到了一頭白鰭豚,取名為「珍珍」。起初科學家們並沒把它們放在一起,而是分放在兩個池子里,兩個池子中間有一個有水的過道。兩頭豚在裡面可以交換信息。
開始兩頭豚都非常緊張,不吃東西。後來就慢慢往過道邊上游,你看我,我看你,好像是在互相觀察。工作人員在它們中間放了一個水聽器,放在水下能採集信號,結果真發現了很多信號。其中一種是相互之間通信用的呼喚聲。
一天早上,科學家們發現珍珍游到淇淇的池子里去了。它剛游進去時,淇淇非常緊張,就在一個小地方轉,不搭理珍珍。這樣持續了兩三天,它們慢慢比較熟悉了。遺憾的是,那時珍珍未達到性成熟,還沒有交配的能力。
和珍珍一塊捕到的還有「連連」,珍珍的父親。珍珍剛被捕上來時,不習慣人工飼養的環境,不吃東西,曾經有幾天,它已經沒有力氣游出水面呼吸了。連連盡管自己也在絕食,卻還是用盡力氣把珍珍的頭托出水面,讓它呼吸,以防被憋死。過去很多年後,水生所的科學家們還在說,那情景讓人看了,真感動。
在人工飼養的狀態下,連連活了沒幾天,珍珍也沒能和淇淇「完婚」就病故了,剩下孤苦伶仃守著「空房」的淇淇。
2000年5月我第三次見到淇淇。那天我們15名綠家園志願者從北京趕到武漢參加保護長江水拯救的白鰭豚大型展覽。一下火車我們就直奔「白公館」。已經快兩年沒有見到淇淇了,它有什麼變化嗎?
「白公館」里,22歲的淇淇原本靜靜地在水裡游著,見到我們後突然加快了游速,當我們靠近池邊的欄桿時,它的尾部用力地躍出水面,拍打出的水花濺了我們一身。就在我們還不知是驚、是奇、是喜時,淇淇這一獨特的歡迎方式又重復了一遍。
淇淇太孤獨了,盼著有人來看它,也許更盼著我們這樣的老朋友。白鰭豚專家張先鋒告訴我們:淇淇每年5月、6月進入發情期時,不單銀灰色的身體會變得有些發紅,而且還會時不時地發出一種平時難得聽到的尖叫聲。
就在我們目不轉睛地看著它的時候,誰也沒想到的情景出現了。淇淇緊貼池邊,不停地將身體與池邊的水泥牆磨擦,然後一個滾兒又翻回水裡,一貫腹部向下游泳的淇淇,這時肚子朝上,粉紅色的生殖器尖挺地在下腹部不斷向上延伸,二寸,四寸,六寸,直到一尺多長,隨著它的身體在水中游動,生殖器也在水中來回漂浮。
還未回過味來的我們繼續目不轉睛地盯著淇淇。它又游到我們身邊的水泥牆上蹭開了。這回它又一個滾肚皮翻身朝上時,生殖器比第一次伸出來時還要長,充血的顏色也更濃烈。
我們當中一位只有6歲的小志願者王翰臣指著淇淇的生殖器問我:那是什麼?他顯然是聽到我們大人剛才脫口而出的話。張先鋒想了想回答他:生殖器,是用來生小豚的。王翰臣馬上說,下次再來看淇淇,它要是能生一個小豚就好了。
那天,我們從張先鋒那兒得知白鰭豚吃奶比較特別,母豚下腹部生殖器官旁皮膚上有兩條縫,叫乳裂。平時兩個乳房藏在裡面,哺乳時乳頭從乳裂里伸出來,小白鰭豚要在很短的時間里把乳頭咬住,母豚的乳房是擠壓式的,乳汁噴射到小豚的嘴裡。然後母親要趕快游出水面呼吸,再回過頭喂第二口。
小翰臣的願望沒有能夠實現。2002年7月14日,我的電子信箱收到一封郵件,主題為「大壞消息」,信是張先鋒寫來的。他告訴我淇淇走了。一個月後我利用到武漢出差的機會,又走進了「白公館」。「人去屋空」。9個月前張先鋒告訴我,自從記者志願者關注白鰭豚,在報紙上呼籲保護長江水、珍愛白鰭豚以來,武漢的中小學生常常到那裡去了解淇淇的習性,學習應該怎麼保護它的家園。一位小學生每次來都在數淇淇多長時間游出水面呼吸一次,後來他在作文里寫道:淇淇一分鍾要游出水面5次呼吸,長江里有那麼多大船,生活在那裡白鰭豚多危險呀!
站在空空的池子邊,張先鋒還告訴我:淇淇近年來衰老的跡象很明顯,食量下降,過去一天要吃8到9公斤魚,最後這一年差不多就吃五六公斤,食量減了近一半,抓魚明顯地抓不住了。為了保證它吃到活的魚,飼養員就把活魚的魚腮用剪刀剪斷,魚還活著,但游不快,淇淇才可能抓住。淇淇的衰老還表現在它的牙齒磨平了,頸部皺紋增多,就像人老了後的皮膚,皺、松。再就是體重減輕,明顯消瘦。
2002年7月14日8點25分,水生所的科學家們紛紛趕到「白公館」,當時池裡的水很滿,兩個多小時後水被抽干,淇淇被抬上來,當時天比較熱,水溫是25度,淇淇的身體不涼,關節都沒有僵硬,很靈活,也還是松軟的。
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淇淇為我們的研究工作貢獻那麼大,不是一般的動物,是大家的夥伴、朋友,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不要動它,把它完整地保存下來。另外一種意見認為淇淇已經為科研工作、為保護白鰭豚貢獻了20多年,從理智的角度講應該把它的內臟取出來研究。張先鋒說,最後在理智與感情之間找到平衡,把淇淇的內臟取出來,根據研究工作的需要,用超低溫方式保存,大的器官放在福爾馬林里保存,身體的形狀用一般哺乳動物的製作標本的方法,把皮剝下來,再還原成它的形態。
幾年以後我問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王丁博士,淇淇去世以後,「白公館」的遊客是不是就少了。王博士說:「還是有,因為還有江豚在那裡。我們這個地方不對公眾開放,但是開展一些環境教育項目,學生可以來。淇淇的去世對我們的科研當然有很大的影響。」
「淇淇去世以後你們做了些什麼呢?除了把它的身體做成標本,內臟泡在了福爾馬林里,DNA永遠地留下來了,還能做什麼?」
王博士說:「淇淇的指紋庫我們做了,但是它活體細胞的保存我們沒有做到,因為當時天太熱了,淇淇死後細胞很快就死去了,沒有保存下來。我們做了DNA的指紋庫,希望把它的遺傳信息保留下來。目前,我們協助政府、協助農業部做了白鰭豚的圈地保護計劃。難度非常大,但這是最後的希望,否則我們將永遠失去白鰭豚。」
白鰭豚的家族及家園
白鰭豚的滅絕不只是一個物種的滅絕,而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一整個科的滅絕
白鰭豚(Lipotes vexillifer)屬鯨目,齒鯨亞目,淡水豚總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水生哺乳動物。歷史上白鰭豚不但分布於上起黃陵廟(宜昌以上)、下至長江入海口的長江幹流,而且長江沿岸的大型支流和湖泊都有它的分布。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其分布范圍縮小為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江蘇瀏河口的長江幹流,在支流和湖泊中已沒有它們的蹤影。
據調查,在1980年代初,白鰭豚的種群數量尚有約400頭,1980年至1986年的調查結果是約為300頭,到了1990年是約為200頭,1994年以後就不足100頭了。進入1990年代以來,湖北沙市以上江段和江蘇江陰以下江段已見不到白鰭豚的分布。
1997年11月4日至10日,由農業部發起了長江白鰭豚、江豚同步觀測行動,50多艘中國漁政的船隻在長江中下游的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五省一市進行了為期7天的觀測。其目的,主要是考察我國長江白鰭豚、江豚的數量和它們棲息的環境。那次考察看到白鰭豚23頭,最後確認為13頭。2003年中科院水生所再次進行江上觀測。那些天,我天天開著手機,到了第十天,負責這次考察的張先鋒博士打來電話,十分遺憾地說:一頭白鰭豚也沒有看到。
近年來一直有人說,白鰭豚太老了,這個物種和恐龍一樣,遲早是要滅絕的。我國最具權威的白鰭豚專家、南京師范大學周開亞教授不同意這個說法。周開亞教授說:白鰭豚並沒有老得不能生存,而是因為我們人類的干擾才使它加快了種群滅絕的速度。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前收集到的已知死亡原因的白鰭豚標本中,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導致死亡的約佔90%。而從1995年至今在全長江收集到的3頭白鰭豚標本中,因捕魚電擊而死的有兩頭,另外一頭是因為清理航道爆炸而喪生。白鰭豚的同類在亞馬孫河、恆河、紅河都生活得很好。
白鰭豚這一物種是一個叫米勒的美國人1918年命名的。當時只有英文名字,不叫白鰭豚,只是叫白色的豚。在翻譯成中文時,在南師大工作的周開亞通過中文系老師的幫忙從《爾雅》里找到了對白鰭豚的描繪。後來周教授又到江邊問過漁民,他們說都叫白鰭豚,但不知道那幾個字是怎麼寫的。
周開亞教授說,過去曾有人說白鰭豚是亞河豚,後來又有人說它是淡水豚科。一位美國古生物學家也提出白鰭豚是一個亞科。經我國專家做了多年的比較仔細的研究後認為,白鰭豚自成一科:哺乳綱鯨目白鰭豚科。
通常一個科里有很多物種,而白鰭豚科只有一個物種。那天,我采訪周開亞教授時,這位老科學家十分嚴肅地說了這樣一句話:白鰭豚的滅絕不是一個物種的滅絕,而是一個科的滅絕。
世界上另外三種淡水豚運氣比白鰭豚好,是因為亞馬孫豚、印度河豚和恆河豚都生活在人跡罕至甚至是沒有人煙的地方。造成白鰭豚種群數量迅速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白鰭豚的家園———長江環境的急劇惡化。比如:沿江眾多湖泊的建壩建閘和有害漁具的大量使用,造成漁業資源的枯竭,這些對白鰭豚都造成了直接的傷害。還有船舶數量的大增,不但大大縮小了長江白鰭豚的生存空間,有時甚至直接殺死白鰭豚。如果說長江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造成長江環境的巨大變化,大大減少了白鰭豚的生存范圍,那麼污染的日趨嚴重亦越來越嚴重地威脅著白鰭豚的生存。
2004年冬天,站在湖北石首天鵝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中的船上,鎮江白鰭豚自然保護區的高成洪主任說,從1999年到2003年,長江鎮江江段看到的白鰭豚有六七頭,其中一頭在鎮江江岸發現時已經死亡。高成洪認為它肯定不是餓死的,很有可能是江水的污染和長江繁忙的航運及非法電力捕魚所致。
農業部長江資源管理辦公室陳正國先生認為還有一個導致白鰭豚瀕臨滅絕的重要原因:白鰭豚、江豚都以魚為食。由於圍湖造田減少了湖泊面積,加之修壩阻隔了魚類江湖間洄遊,長江里的四大家———草魚、青魚、鱅魚、白鰱都具有半洄遊性,即在江里產卵,在湖泊長大。如今,有8個四大家魚的產卵場被淹掉了,以至於四大家魚的魚苗這些年來銳減了80%。魚類資源的自然增殖受到嚴重影響,直接影響到白鰭豚和江豚的生存。
陳正國說,長江是一條極具代表性的生物多樣性的河流,長江里就我們目前所知就有360多種魚類。長江里,同樣一種魚,上游下游竟然具有不同的基因。魚種的基因優勢體現在,過去漁民在長江里捕到魚後在船里養一兩個星期都沒有問題。可是現在,過度繁忙的江上運輸、污染和水利工程的建設,每個工程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雜訊的污染,就像我們人一樣,長期在分貝很高的情況下生活,會是什麼狀態。現在江里捕上的魚放在船里,養一兩個小時就死了。
周開亞教授說,長江里有8種魚是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名貴的漁業資源還有:河豚魚、鰣魚、鱖魚等。這是其他任何一條江都不可能與之相比的。數千萬年來,白鰭豚和它們生活在共同的家園里,相互依存。它們的消失不能不讓白鰭豚哀鳴。為此周教授說,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僅僅是一個物種的保護,造就一個物種至少要200萬年,而破壞一個物種也許只要幾十年甚至幾年。
白鰭豚的明天
白鰭豚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類
在中科院水生所「白公館」與淇淇為鄰了很多年的一頭江豚,2005年7月5日成了世界上第一頭人工飼養自然繁殖的小江豚的媽媽。小江豚出生後的第一天,與母親相伴而游的情景,讓每一位站在它們身邊的科學工作者興奮不已。在長江里的江豚也越來越瀕危的情況下,這頭雄性小江豚的出世,無疑是長江江豚保護邁出的重要一步。在淇淇去世3年後,白鰭豚館也因此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幼豚的父母於去年春夏之交在白鰭豚館自然交配成功。在大約11個月的妊娠期內,科研人員一直嚴密監測母豚的動態,包括行為、食量、血液生化指標等。在我國湖北石首天鵝洲保護區和安徽銅陵保護區半天然環境中,長江江豚已成功繁殖數年。
江豚俗稱「江豬」,是廣泛分布於東亞和南亞海洋沿岸及部分江河的一種小型鯨類,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分布在我國長江中下游的長江江豚為我國特有,目前處於瀕危狀況,野外種群的估計數量約1000頭。鑒於中國白鰭豚及江豚目前的現狀,國際上14位鯨類專家和保護工作者曾聚集在一起討論如何拯救白鰭豚。專家一致認為,白鰭豚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類(美國墨西哥灣的小頭鼠海豚緊隨其後),考慮到長江兩岸的較高的人口壓力與迅速的經濟發展,白鰭豚種群數量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的快速下降並不令人驚訝。其個體數從1980年的約400頭下降到1998年的可能僅幾十頭。盡管中國的科學家們對所剩白鰭豚的確切數目還很不肯定,但可以肯定其總量正在持續地下降,因此該物種的恢復也越來越困難。對白鰭豚的威脅主要來自漁業活動的誤殺、船隻碰撞、污染、水利工程帶來的環境生態變化,以及可能食物資源的減少。
14位科學家認為,雖然中國的一些科學家和野生動物管理者正在勇敢地拯救白鰭豚,但是如果不能採取一個更大膽更積極的保護方案,將很難獲得成功。而這一物種的滅絕將是一個無法挽回的悲劇。對於一個大的保護行動來說,這樣的理由已經足夠了。同時,白鰭豚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水生動物保護中都是一個重要的旗艦種,如果我們沒有在對這個物種的保護中竭盡全力,將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人類認為他們能夠承受失去水生包括淡水與海洋生物中的寶貴的、不可替代的成分的代價。
為此國際專家們建議:認真識別白鰭豚經常出現的「熱點」,並將全部保護力量集中在這些區域,包括加大這些區域里現行漁業管理制度的實施力度;雖然對一個主要種群的評估比較有趣,但首先要考慮的應是監控幾個已知的白鰭豚群體,這可以使用飛行考察或其他新技術;照片識別技術可以用於輔助實施上述措施。對單一個體的監控能夠為確定其活動規律提供信息,這將有助於對重要棲息地的確定,並可以用來判定個體是否受到某種威脅;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技術和方法應該被用來幫助確定保護區域,所需要分析的地理參考數據應包括:捕魚活動、白鰭豚的集聚出現、長江的漁業儲量、白鰭豚喜歡的自然特徵(如河流交匯、江心洲)、污染源、船隻活動的水平;除農業部頒布的《白鰭豚保護行動計劃》中所提及的社會范圍外,還應該為生活在現存的及即將建立的保護區周圍———尤其是已經建立保護區內的以及常有白鰭豚群體出現的區域內的———進行漁業轉產的居民提供幫助;非政府組織應該與政府組織和當地群眾聯合起來,在白鰭豚的熱點地區一起管理保護,包括對白鰭豚的監控和進行保護活動。
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王丁博士說,淇淇去世後他們很想再捕一兩頭白鰭豚用於科學研究。雖然捕豚的技術相對比較成熟,但所用的設備工具比較落後,用的是小漁船,機動能力不太好,反應能力也不太好。這方面需要世界鯨類專家和基金會的支持。
我記得1997年暑假,綠家園志願者到武漢看望淇淇。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在回答記者的問題「你為什麼要給白鰭豚捐錢」時,說得很簡單:「因為白鰭豚還沒吃魚呢!」孩子認為,不光我們人類要吃飯,白鰭豚也要吃飯。
那天也有學生問王丁,科學發展,人類發明了克隆技術和試管嬰兒,能用來培育白鰭豚嗎?白鰭豚和白海豚有很近的血緣關系,能不能找一頭中華白海豚和淇淇交配?
王博士回答:克隆是一種辦法,但難度非常大,要有一個受體把細胞移到另一個動物身上,讓它生育。白鰭豚本身非常少,要找替代的動物,可在中國沒有和它血緣關系接近的,難度很大。和中華白海豚交配可能性也比較小,因為它們屬於不同的科。
孩子們能提出問題,就是一種希望,長江女神,是中國人給予白鰭豚的美譽,我們這代人還能讓我們的後代看到這女神嗎?(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721/wh/dl/200507210061.asp)
http://www.soa.gov.cn/soa/meeting/9972b.htm
http://www.se.org.cn/base/banutare/1019800836.shtml
http://www.bjkp.gov.cn/dwly/dwzw/k10327-02.htm
http://www.hnnyzz.com/hnnynews.asp?id=2262
❽ 白鰭豚琪琪讀後感
我們的語文書中有許多好的文章,其中,對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最後的淇淇》。
淇淇是一隻十分淘氣的白鰭豚,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隻白鰭豚,它從前有一個可愛的嬉戲夥伴,它叫做「珍珍」,可不幸的是,和淇淇生活了兩年的珍珍患了肺炎死了。在1999年底,一個貴州的小孩子,每月都向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寄去10元零花錢,我十分感動。
淇淇之所以在水族館中孤獨地、痛苦地死去,那是因為人們對動物保護的意識還不夠多,而且我國的法律明明規定不許獵殺野生動物,可是有一些人經不住金錢的誘惑,知法犯法、鋌而走險,從而導致許多珍惜的野生動物從這個世界上靜靜地消失了。人類明明知道工廠的滾滾濃煙會讓許多動物窒息,還特意製造那麼多的工廠,還會流污水,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而且還有一些非法的小企業、小商販,為了不被執法人員發現,專門去野生動物生活的森林中建造工廠,那些煙正好被小動物吸到,污水也正好流到清澈的小河裡,讓小動物無法生存。
你一定會問我那我們離野生動物那麼遠,怎麼保護啊?那我告訴你,我們的家鄉青島是離大海很近的,我們可以去海邊玩的的時候,告訴那些在海邊吃飯的人,不能把垃圾扔進大海,那樣海洋動物會把垃圾當作食物吃入口中,會慢慢地導致它們死亡,那麼世界上又會少一種動物。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保護動物,讓它們好好的生活。
❾ 貴州孩子為什麼每月寄10元給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請寫出兩點理由
1.當時白鰭豚的處境危急,進入2000年的時候,估計白鰭豚大概僅剩下二三十頭了。
2.很多白鰭豚的保護工作因經費不足而難以展開,白鰭豚館的設施條件很差。
3.白鰭豚和大熊貓一樣,都是祖國的瑰寶,是我國特有的珍稀老的孑遺生物,每個人都有保護他們的責任和義務。
1999年底,新華社播發了一條消息,貴州一個10歲的孩子,得知白鰭豚的危急處境和保護工作因經費不足而難以展開後,每月從零花錢中省下10元,以「愛淇」之名,寄給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兩年多來從未間斷。愛淇在一封信中寫道:「如果再不抓緊搶救工作,我們的下一代說不定只能從書本上,從我們講的故事中知道長江白鰭豚了……我決心為保護它們盡一點微薄之力。我想,只要全社會每個人都盡一點力,白鰭豚一定會像大熊貓一樣有一個生存的空間」。愛淇的這一感人行動,引起了許多人對白鰭豚的關注。
愛淇一直堅持每月寄給白鰭豚館飼養的唯一白鰭豚「淇淇」10元錢,直到2002年7月14日淇淇去世後一個月。
不能容納白鰭豚生存的長江,最終也必將不能容納人類的生存。保護長江,保護像白鰭豚一樣的珍稀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保護環境,從我做起」這並不是一句口號,我們每個人的簡單善舉,都有可能讓白鰭豚的未來得到改變。大家行動起來,為了可愛的白鰭豚,也為了我們共同生存的家園。
目前,白鰭豚已功能性滅絕,作為白鰭豚吧的一員,我急切呼籲大家關注長江江豚的保護,保護長江環境,不要讓長江江豚成為第二個白鰭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