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石門坎文化的如今
創造了眾多奇跡的石門,經歷了半個世紀的自然災害和政治洗禮,許多飄著苗族學生歡聲笑語的老房子已經化為殘磚碎瓦。滄海桑田,石門坎在現代文明的洗禮中逐漸褪去了山嶺崎嶇、信息閉塞、生存環境惡劣的容顏,而在特定歷史時期在貧窮土壤上一騎絕塵的文化現象,吸引了中外文化人關注的目光,一批批中外學者不辭辛勞,前來探討和研究這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難得有二的文化現象,「石門坎文化」也成了傳媒關注的熱點,柏格理所創辦的光華小學今年又被列入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發生在中國西南苗疆邊區的故事,其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宗教現象、教育現象本身,而是一場頗具現代性意涵的『鄉村建設運動』。」中國社科院學者沈紅很有見地地指出,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當中國的「海歸」知識分子在東部平原地區發起轟轟烈烈的鄉村教育運動的時候,西部高原的苗家山寨里同樣上演了一場影響久遠的鄉村教育運動,兩者的共同之處在於,知識分子都是鄉村教育運動的領軍人物,皆以面向鄉村的普及教育作為開啟民智的鑰匙,可以視為一部分知識分子為中國的現代化所做的一種重要嘗試,而不同之處在於,一個在東部平原、漢族農村,一個在西部高原、苗族山寨。東部的鄉村教育運動,領導者重研究闡述和學說倡導,教育史上閃爍著教育家的思想之光,而塵埃落定,博士還是博士,平民還是平民,東部鄉村教育運動的成就凝聚為個人化的學術成就和社會聲望。西部石門坎的鄉村教育運動與之有別,領導者重實踐輕著書立說,許多傳教士在文獻中默默無聞,而苗族自己的知識分子則在歷史中脫穎而出,文盲成為學者,平民變為博士後,不少人又回歸和反哺故土。建國初,石門學校為貴州省各級政府機關輸送了一批苗族知識幹部,因此「西部鄉村教育運動」的收獲是社區整體的成就。
正是「石門坎文化」的獨特性,使它有理由引起中外人士的關注。去年,也就是柏格理開始進入石門坎籌備辦學的100周年,石門坎便迎來了一批中外專家學者。今年,由威寧自治縣縣委、縣政府主辦的石門民族學校100周年校慶再次匯集了一大批中外人士,以及石門坎的歷屆校友的光臨。「本次慶祝活動的舉辦,對進一步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推進全縣民族團結進步;對進一步挖掘和弘揚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全方位推介威寧,推動全縣各民族共同繁榮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這是威寧自治縣以縣委政府的身份舉辦一個「鄉級中學」校慶的初衷。縣委有關領導告訴記者,作為擁有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撮泰吉,擁有全國考古十大發現的雞公山遠古文化,擁有烏江源等高原風光、文化遺產和豐富特產的威寧來說,將石門坎文化作為發展威寧旅遊產業的一張品牌來培育,無疑將使威寧旅遊錦上添花,更加吸引人眼球。撩開石門坎神秘的面紗,讓白雲深處的石門坎文化走出大山,會不會是我們多彩貴州又一張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呢?
⑵ 石門鄉的人文歷史
石門鄉還是著名的民族旅遊文化之鄉,有省級文物光華學校遺址。在這里,民族文化氛圍濃厚,文化底蘊豐厚,早在1905年,英國傳教士柏格里等人就到石門鄉石門坎傳教、辦學,創辦光華學校教育體系,在石門鄉周邊的20餘個縣設立分校,培養出數以千計的小學畢業生和初高中、中專生畢業生,50餘名大學生,2名博士,1名碩士。從光華學校出來的學生,有縣處級幹部50餘名,省廳級幹部2名。石門坎的文化、教育事業日益鼎盛,成就輝煌.在這里,創制苗文,結束了苗族無母語文字的歷史;創辦烏蒙山第一所苗民小學;建威寧縣第一所中學;培訓出苗族第一位博士;在中國首創和實踐雙語教育;開中國近代男女合校先河;創辦烏蒙山區最早的麻瘋病院;建立中國第一所苗民醫院;創建烏蒙山區第一所西醫醫院;率先成為烏蒙山區接痘疫苗預防天花的地方。石門坎因此而成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區」和「西南苗族文化復興地」,名揚中外,就連國外郵件直書「中國石門坎」也可收到。
⑶ 白下的教育局有什麼通知教師招聘人數么
2009年南京市白下區應聘小學、幼兒園新教師報名公告
白下區是南京市中心城區,是文化、商貿、信息、金融中心區,所屬小學29所,幼兒園9所。根據南京市2009年新教師的招聘政策及白下區2009年對新教師的實際需求,現將白下區小學、幼兒園新教師學科需求及報名要求公告如下:
一、報名對象
已參加2009年南京市教育局組織的六城區新教師筆試並取得面試資格的小學及學前教育專業師范類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科學學科報名對象只限於已取得六城區新教師面試資格的中學生物、物理學科2009年應屆畢業生。
二、崗位需求及學科分布
小學教育專業:47名 (語文19名,數學12名,英語4名,信息1名,音樂3名,體育4名,美術2名,科學2名)
幼兒教育專業:8名
根據報名情況和學校的需求,崗位數可能適當微調。
三、報名要求
2009年2月20日—21日(上午8:30—11:00),下午(2:00—4:30),畢業生本人攜帶以下材料報名:
六城區同意麵試證明
畢業生推薦表原件
身份證及其他反映本人學業成績和表現的有關證件的原件和復印件(含學習成績單,本專業的各類獲獎證書、技能等級證書等)
近期免冠一寸照片2張
報名地點:白下區教育局(白下區西八府塘30號,白下路六中大門對面巷內100米)一樓報名大廳報名。
四、考核辦法
考核內容含筆試(筆試成績參照2009年市教育局組織的六城區新教師考試的分數)、面試、課堂教學等環節,優秀畢業生可適當加分,面試及課堂教學由白下區教育局統一組織,根據考核總分擇優錄用,考核時間另行通知
⑷ 石門坎教會輝煌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英國傳教士柏格理帶給石門坎的不僅僅是西南苗族文化的一個提升,它的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宗教現象、教育現象本身,而是一場頗具現代性意涵的『鄉村建設運動』。所以在在二十世紀初,石門坎在西方人眼中擁有「文化聖地」、「海外天國」、「雲的那一邊」等美譽,海外來信的信封上只要寫上「中國石門坎」字樣,信函和包裹均能准確送達。
柏格理和他的繼任者們從改變苗民的生活開始進入他們的思想。在石門坎成立了實業推廣部。當時的推廣成果直到今天還影響著石門坎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例如建灶升火。在柏格理來之前,苗人升火做飯是三塊石頭壘成灶,這樣既浪費木材又污染環境,柏格理挖土建灶,既省材又清潔,至今石門坎人還普遍使用柏格理式的土灶。實業推廣部對苗族的手式紡麻機進行改造,改為手腳並用,提高效率50倍以上。在改造麻紡機的基礎上,對當地的紡毛機進行了改進,效率也大大提高。今天的石門坎,依然還有人用著當年的紡織技術。技術推廣部還建立了試驗農場,成功的引進了玉米、土豆(當地人今天還依然叫洋芋)、棉花、小麥、青稞和良種豬,還有新的技術。試驗農場培養了大量的推廣員,帶著種子和技術回到自己的寨子幫助村民改進生產生活。品種和技術推廣,使貧窮的石門坎地區由最窮的地方變成了相對富裕的地方。
隨著它的名聲鵲起,逐漸形成了雲貴川交界地區的教育中心、科技推廣中心、苗族文化的傳播中心、戰時災民自救中心、麻風病等地方病的救助中心。
⑸ 溫姓的歷史名人
1、溫季(?—前574年),即郤昭子,姬姓,步氏,諱至,謚昭。春秋中期晉國卿大夫,才華橫溢的軍事家、外交家。其名郤至,其祖郤揚封步,以之為氏,故亦名步至,因采邑於溫,時人尊稱溫季,史稱郤昭子。步揚之孫,或為蒲城鵲居之子,與堂兄郤錡、叔父郤犨並稱「三郤」。
2、溫疥,史書上最早記載的溫姓著名人物。漢功臣,封惸侯。漢王四年,在成皋之戰中,破曹咎軍。後擔任燕相。孫溫何,始居太原,繼移汲郡、清河。而太原成為望族,後裔遂以太原為郡號。
3、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唐代詩人、詞人。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溫庭筠是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富有天賦,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故有「溫八叉」或「溫八吟」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
4、溫璋,唐初名臣溫大雅(即溫彥宏)六世孫,河東太原祁縣人,唐代官吏。以父蔭累官大理丞,擢邠寧節度使轉京兆尹,為政嚴明,後為直諫貶振州司馬。
其父溫造曾平定興元兵亂。溫璋早期以父蔭入仕,累佐使府,歷三郡刺史。咸通初年,接任徐泗節度使。徐州的銀刀軍得知溫璋素嚴飭,陰懷猜忌,於是驅逐溫璋。
5、溫仲舒(944年—1010年),字秉陽,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陽東)人。北宋大臣,與寇準並稱「溫寇」。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考中了進士,位列探花。曾任樞密院副使,改任同知樞密院事,位列宰執,後外放秦州知州,驅逐渭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使之從邊地成為北宋的內地。回朝後擔任過參知政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溫仲舒被封為昭文館大學士,不久去世,享年67歲。追贈左僕射,謚號為恭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