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常見銀行理財產品陷阱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有兩種: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自身信用背書及成熟的團隊運作,安全性相對較高;代銷產品,是指其他機構與銀行合作,將產品放在銀行的渠道上進行銷售,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不少坑,那麼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銀行裡面,看了高收益理財產品就購買,這是不對的。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具體的發行機構,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戶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的,卻變成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了。
再者,即使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而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評估(一般參考以往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其並不代表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不少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喜歡把預期收益率報得很高,而沒有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
比如,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與黃金、匯率、國際油價等高風險標的掛鉤,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實際結算後的情況來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收益波動很大,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忌諱的是遇到了飛單或虛假理財。飛單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出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擁金提成。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往往替房地產商銷售信託產品。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私刻銀行公章,私自製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這往往是,銀行工作人員假冒銷售理財產品的名義,通過融資獲取大量客戶資金,再轉手借給別人用於投資,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資成功了,對方還本付息相安無事,如果借款方還不出錢,那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為了避免出現購買到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大家:①盡量到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購買理財產品,以確保理財產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網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看產品的說明書,弄清楚情況再購買;③到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所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到這里登記備案)。
❷ 理財產品募集期是什麼意思,有收益嗎
你好,就是理財產品的銷售期,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客車等客人沒開車的時段,在募集期資金只能按活期計息
❸ 資管新規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達標了嗎
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或將逐漸退出市場
春節已近在眼前,手中有閑置資金的投資者希望找到合適的投資理財渠道,而最新出爐的1月份銀行理財產品數據,或可以為投資者理財提供參考。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1月份,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持續走高。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14441款,較上個月增加了561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86%,較上個月上升了0.02個百分點,創2015年8月份以來的30個月新高,不過,漲幅較之前收窄。其中,保證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5%,環比上升0.07個百分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3%,環比上升0.03個百分點;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5%,環比上升0.07個百分點。
外資銀行理財產品共有336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9%,高於城商行的4.95%、股份制銀行的4.93%、國有銀行的4.86%、農商行的4.71%,但是外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和中高風險理財產品佔比較大,這兩類產品的收益率是浮動的,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偏大,不適合謹慎類及穩健類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披露了實際到期收益率的6444款產品中,共321款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其中結構性理財產品187款,非結構性理財產品134款,結構性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比例為50%,非結構性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比例為2.31%。雖然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很高,動輒就能達到6%以上,甚至10%以上,但能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只有一半,而且結構性理財的平均到期收益率要低於非結構性理財。因此,投資者在購買結構性理財的時候要謹慎,如果對產品的收益計算方式不了解,對市場趨勢沒有一定的判斷力,建議還是不要觸碰。
對於有意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來說,除了需要關注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外,更要留意募集期的長短,較長時間的募集期會導致資金站崗時間較長拉低產品的整體收益,並且一定要注意觀察購買的產品是否節前就開始計息。
融360分析師認為,2月中旬將迎來春節長假,所以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必將大幅下降,市場資金面將會保持穩定,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上漲或下跌都有可能,但是漲跌幅都不會太大,從長期來看,今年利率走高的概率較大,所以銀行理財收益率可能會延續去年的上漲趨勢。但未來隨著資管新規的逐步落地,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或將逐漸退出市場,轉型為銀行結構化存款產品。
理財產品也要好好管制。
❹ 關於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的問題
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不保本,就是你存10萬,到期不一定有10萬了,也可能有10萬多,這是就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就是利益是浮動的可以有或沒有或為負都有可能,這是理財中風險高最的理財產品了
這就是說不保證收益還可能賠本甚至贖回不了? 是的,保證不了
可以到其他行選短期的呀,如郵政的日日升或月月升,日日升存一天算一天的利期
❺ 銀行理財產品就絕對安全嗎
沒有絕對安全的理財產品,國有股份制銀行的保證收益的半年期限的理財產品基本沒問題
❻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募集期和投資期有什麼區別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募集期和投資期在時間期限和收益上有所區別。
1、時間期限不同
募集期是指基金合同和招募說明書中載明,並經中國證監會核準的基金份額募集期限,自基金份額發售之日起,為一到三個月不等,最長不超過三個月。
而投資期又稱投資期限,是你和融資主體簽訂的一個投資協議上的期限,比如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1年要求收回本金和回報,那麼一年就是投資期。
2、收益不同
募集期說明這個產品還沒有滿,意思就是還沒有起息,即不給你利息。而投資期的話,意思就是一天有一天的收益。
基金募集期結束夠就進入基金的封閉期,在基金封閉期,投資者不能對基金進行申購和贖回。在基金封閉期的後期一般也是先開放基金申購,投資無法立刻將基金變現。基金封閉期不超過三個月。
基金封閉期結束後,投資者就可以對基金進行正常的買入和賣出。此時的基金買入就稱為基金申購,其基金價格與基金認購時不同,是按照當天的收盤價計算的。
封閉式基金存續期至少5年,基金存續期滿後可以延長。開放式基金存續期只要基金持有人認可基金的運作就可以長期持續下去。
❼ 為什麼有很多理財產品實際收益遠低於歷史收益了
理財產品的收益是隨著市場的反應不斷變化的,假如以前市場行情好,現在市場十分低迷,就會出現實際收益遠低於以前收益
❽ 銀行理財短期的好還是長期的好
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的三大因素分別是:起投金額、風險、收益率。短期也就是3個月以下的銀行理財產品中,產品收益率集中於1%-3%之間,對投資金額沒有什麼要求;一般來說銀行理財期限越長的收益越高。
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的弊端
第一是收益偏低,剛才也說了,大部分情況下理財產品期限越長收益越高,所以期限太短的理財產品收益就會偏低
第二是資金站崗,大家購買理財產品一般不是一次性的行為,產品到期後都會持續購買,如果你買的產品期限太短到期了又沒有及時續購,那麼資金就會站崗
第三是募集期的影響更大,理財產品的募集期平均是5-6天,而且不管是長期產品還是短期產品都差不多,如果是長期產品的話,募集期的影響對產品的實際收益影響微乎其微,但是如果產品期限太短,會拉低產品的實際收益
長期銀行理財產品的弊端
最大的影響就是流動性太差,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銀行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的,現在國內只有個別銀行允許產品提前轉讓,但實施效果一般,現在絕大部分理財產品都只能持有到期。
銀行理財的購買起點是最低5萬元,部分起點是10萬元、20萬元、50萬元甚至更高,如果你購買了一年期以上的理財產品,期間有急需使用資金的情況是無法提前贖回的,這種情況就會很麻煩。
❾ 理財產品的實際年化收益怎麼算
單純理財收益=理財的金額*收益率*理財天數/365
募集期的收益=金額*活期利率(有些銀行有通知存款或天天利的收益,不過需要開通,是活期的兩到三倍)*募集期天數/365
實際收益=募集期收益+理財收益+到帳時間收益
❿ 到銀行買理財注意什麼 銀行內部人士告訴你
預期收益不代表實際收益,投資者選擇銀行的理財產品是為了獲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為了銀行宣傳理財產品,吸引投資者的手段之一。
防止偷梁換柱理財產品變身保險,據統計,有30%的用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被誤導,把保險當成了理財產品。
注意募集期的時間,理財產品在發售時都會有募集期,時間從兩三天到半個月不等。在募集期這一段時間里,用戶的資金是沒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計息。對於理財產品來說,募集期越長,實際收益率就會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