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資管新規落地理財收益有望提高嗎
千呼萬喚始出來,在徵求意見稿發布5個多月後,備受關注的《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於4月27日正式落地。
一家國有行資管部負責人就表示:「銀行理財以低風險客戶居多,所以現在產品形態先慢慢轉成貨幣類產品,這樣客戶也更容易接受。」據觀察,年初至今,各家銀行已經先後推出凈值型理財產品,這或許是未來理財產品發展的方向之一。
⑵ 資管新規下,理財產品為什麼都要改為凈值型
作出這一規定的原因在於,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需要讓投資者在明晰風險、盡享收益的基礎上自擔風險,而明晰風險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產品的凈值化管理。只有凈值化管理才能最及時的反映資產收益以及風險。而且,理財產品本身就是具有風險性的,其本質是銀行作為管理人收取相應管理費、客戶作為委託人自擔風險以及收益,而剛兌完全打破了這種本質,所以遭到淘汰也是必然現象。
⑶ 資管新規即將落地,理財產品該何去何從
理財產品我認為肯定要多元化發展才可以,但是一切的發展規范都要符合法律的監管范圍。因為現在理財產品在市場上面的種類非常多,這也給監管部門帶來了很大的管理難題,但是為了保證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不會發生,所以國家相關部門出台了嚴格的法律進行監管,目的就是要控制理財產品,不會產生太多的泡沫化,從而鞏固市場進入平穩良性發展狀態。我認為以後的理財產品發展肯定是要以互聯網為基礎,先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發展,這樣才是未來的發展出路。
總結:理財產品對我們每個人生活以及長期收益都非常重要,我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要找到對的學習方法和技巧,這樣自己學習起來是比較有效率的。理財產品對每個人都不陌生,我們對待這樣的新興事物也要大膽去嘗試,只有大膽嘗試之後,自己才能了解和明白其中的原理,否則自己對這種事物還是一竅不通。
⑷ 資管新規後用來反應理財產品收益的指標是什麼
資格新規發布以後許多理財產品都改變了收益結算方式,過去多以預期收益率顯示和結算,而資格新規發布就是要打破理財產品的剛兌,所以現在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多的已凈值型理財產品推出,而凈值型理財產品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而觀察凈值型理財產品好壞的指標就是每天凈值的變化,而七日年化收益率也可以參考,所以不可以一種指標下定論,綜合考慮,以上只是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投資有風險需謹慎,祝你投資順利天天開心
⑸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有何影響
4月底發布的資管新規改變了資管行業過去賴以生存的舒適土壤,最明顯的沖擊便是打破剛兌帶來的市場環境劇變。在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普益標准研究員指出,一旦剛兌產品大量退出市場,因青睞剛兌而選擇銀行理財的客戶,很可能會轉移至其他更具投研能力的資管機構,銀行理財整體規模或將萎縮近兩成,這也倒逼銀行向精耕細作的「真資管」經營模式轉型。
其中在風險偏好需求方面,報告指出,資管新規發布後,客戶需求發生明顯變化,市場份額佔比近20%的一級風險產品(規模約為5.15萬億元)所對應的客戶或將逐步退出理財市場。二級風險產品所對應的客戶經過教育和引導,會繼續留在理財市場,但未來將更偏好於類貨幣基金型或其他相對低風險的產品。三級風險產品所對應的客戶風險偏好適中,可較快適應中低風險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四五級風險產品所對應的客戶風險偏好相對較高,資管新規後,理財資金投向范圍擴大,適時推出主要投向權益類資產的理財產品,可進一步匹配這一部分客戶的需求。
⑹ 資管對新規銀行理財影響多大
長期以來,銀行理財基本靠預期收益做大產品規模。但是,資管新規倡導打破剛性兌付,對產品實施凈值化管理。
新規對理財產品種類的影響,一是銀行表內理財部分未來將取消,二是對於表外理財,剛性兌付將打破,目前的理財是基於預期收益型的理財模式,未來凈值化理財將取代預期收益型理財。
⑺ 資管新規後還能買理財嗎
銀行理財與其他資管產品相比,銀行理財產品對收益穩定性的追求遠高於對超額回報的追求,且以持有到期為主要獲取收益方式。從配置資產看,銀行理財主要以債券、非標、貨幣市場為配置對象,且以持有到期為主要獲取收益方式,這與基金、券商資管注重價差收益有極大不同。這意味著,即使明確打破剛兌,銀行非保本理財依然是一種低風險的產品。
⑻ 資管新規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達標了嗎
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或將逐漸退出市場
春節已近在眼前,手中有閑置資金的投資者希望找到合適的投資理財渠道,而最新出爐的1月份銀行理財產品數據,或可以為投資者理財提供參考。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1月份,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持續走高。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14441款,較上個月增加了561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86%,較上個月上升了0.02個百分點,創2015年8月份以來的30個月新高,不過,漲幅較之前收窄。其中,保證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5%,環比上升0.07個百分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3%,環比上升0.03個百分點;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5%,環比上升0.07個百分點。
外資銀行理財產品共有336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9%,高於城商行的4.95%、股份制銀行的4.93%、國有銀行的4.86%、農商行的4.71%,但是外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和中高風險理財產品佔比較大,這兩類產品的收益率是浮動的,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偏大,不適合謹慎類及穩健類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披露了實際到期收益率的6444款產品中,共321款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其中結構性理財產品187款,非結構性理財產品134款,結構性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比例為50%,非結構性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比例為2.31%。雖然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很高,動輒就能達到6%以上,甚至10%以上,但能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只有一半,而且結構性理財的平均到期收益率要低於非結構性理財。因此,投資者在購買結構性理財的時候要謹慎,如果對產品的收益計算方式不了解,對市場趨勢沒有一定的判斷力,建議還是不要觸碰。
對於有意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來說,除了需要關注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外,更要留意募集期的長短,較長時間的募集期會導致資金站崗時間較長拉低產品的整體收益,並且一定要注意觀察購買的產品是否節前就開始計息。
融360分析師認為,2月中旬將迎來春節長假,所以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必將大幅下降,市場資金面將會保持穩定,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上漲或下跌都有可能,但是漲跌幅都不會太大,從長期來看,今年利率走高的概率較大,所以銀行理財收益率可能會延續去年的上漲趨勢。但未來隨著資管新規的逐步落地,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或將逐漸退出市場,轉型為銀行結構化存款產品。
理財產品也要好好管制。
⑼ 資管新規來了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
日前,央行等五部委針對資管業務出台統一的指導意見,其中打破剛性兌付等相關內容引發社會關注。「新規實施後,我的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收益會下降嗎?」多年來一直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北京白領潘女士的疑問,代表了不少投資者的擔憂。資管新規,對你我的「錢袋子」影響有多大?
投資者門檻明確,三五萬元還能不能買理財?
此次資管新規對投資者適當性進行了規定,個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設定為: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對此,普通投資者心存疑慮:這意味著投資門檻要提高么?以後還能花三五萬元買理財產品嗎?
「指導意見只是規定了私募投資者的門檻,而對於普通投資者投資門檻並未提高。」潘東說,我國資管產品投資者將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分別對應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此次只是明確了個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對普通投資者的門檻並沒有硬性規定。
業內人士表示,其實針對私募產品的投資人,各家機構早已有各自的門檻,只不過現在由監管統一了標准。
「以前買銀行理財覺得『穩賺不賠』,但聽說以後要『盈虧自負』,得自己掌握投資項目、衡量投資風險,真有點不適應。」上海市民吳先生的擔憂代表了很多普通投資者的想法。
對此,監管部門特別強調穿透式信息披露,不僅要穿透識別合格投資者,還要求金融機構對募集信息、資金投向、杠桿水平、投資風險等,做到及時、准確、全面地披露。
「對理財產品穿透式的信息披露,可以讓投資者更全面掌握產品風險、收益等狀況,有助於真正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楊德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