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了解下私募基金公司注冊流程
名稱應符合《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允許達到規模的投資企業名稱使用「投資基金」字樣。名稱中的行業用語可以使用「風險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投資基金」等字樣 。「北京」作為行政區劃分允許在商號與行業用語之間使用。
基金型:投資基金公司「注冊資本(出資數額)不低於5億元,全部為貨幣形式出資,設立時實 收資本(實際繳付的出資額)不低於1億元;5年內注冊資本按照公司章程(合夥協議書)承諾全部到位。」
單個投資者的投資額不低於1000萬元(有限合夥企業中的普通合夥人不在本限制條款內)。
至少3名高管具備股權投基金管理運作經驗或相關業務經驗。
基金型企業的經營范圍核定為:非證券業務的投資、投資管理、咨詢。(基金型企業可申請從事上述經營范圍以外的其他經營項目,但不得從事下列業務:發放貸款;公開交易證券類投資或金融衍生品交易;以公開方式募集資金;對除被投資企業以外的企業提供擔保。)
管理型基金公司:投資基金管理:「注冊資本(出資數額)不低於3000萬元,全部為貨幣形式出資,設立時實收資本(實際繳付的出資額)」
單個投資者的投資額不低於100萬元(有限合夥企業中的普通合夥人不在本限制條款內)。
至少3名高管具備股權投基金管理運作經驗或相關業務經驗。
㈡ 十大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的購買流程:㈢ 如何設立境外私募基金
離岸基金的設立流程 1、投資項目的選擇與調查2、基金經理基金管理人的選定3、請當地持牌照的顧問撰寫法律文件並做登記設立基金
㈣ 怎樣處理私募基金代持協議糾紛
私募基金代持協議糾紛就是相當於是合同糾紛,按照合同糾紛的方式進行處理,對雙方之間具有約束力,雖然他可能違反了基金的管理規定,但不是禁止性規定,而是管理規定的,管理規定的理性緊,就是視為該條款是違規,並不能夠說明這個條款無效,所以還可以按照代持協議的內容進行訴訟。
㈤ 請問公募,私募基金經理都看哪些報刊,上哪些網站謝謝!
你好!
不管是公募基金還是私募基金的基金經理都是專業的投資者,有很多的市場投資經驗,據我所知,他們都是不看什麼報刊和網站來給自己的投資方向做決定的,他們靠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來決定投資方向。
當然,他們肯定也會看一些期刊,比如人民日報啊,南方周末啊,來獲取一些政府政策動向,作為決策一個輔助手段。
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㈥ 過了私募基金考試就是有從業資格么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擠破頭都想進華爾街?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里是名符其實的造富機。
或許你曾對華爾街投行大佬們的工資單感到震驚,去年美國六大銀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和富國銀行)的CEO們一共賺了9610萬美元,超過2012年的8630萬美元,這也是自金融危機以來的水平。
但是這六大CEO的薪酬統統加起來,也比不上一位31歲的對沖基金交易員——James Levin。
他是沖基金公司Och-Ziff Capital的全球信用負責人以及執行董事總經理(Executive Managing Director)。去年他的薪酬達到了驚人的1.19億美元。
根據SEC的文件,Levin去年的薪酬幾乎全部來自股票獎勵。以往對沖基金中薪酬**的都是基金的創始人,但隨著人才爭奪戰的升級,對沖基金公司必須增加籌碼才能吸引好的交易員。
Levin因2012年一筆明星交易一鳴驚人。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
2012年,Levin以75億美元押注結構性信用債工具。僅此一項投資,如果不計基金收費,他的14人信用團隊就為公司獲利20億美元,全公司上下468名員工加起來整年交易收入也不過34億美元。
據此計算,Levin去年投資這類信用產品約有27%的盈利。結構性信用產品包括各種證券,擁有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購車還貸、企業貸款等現金流的各類債權,分為MBS等不同的證券,風險和相應的收益率也各不相同。
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回暖,投資者開始青睞這些高收益的債權,這些產品的價格在最近兩年大幅上漲。在某種程度上來說,Levin的投資策略相較於競爭對手風險更高,因為他很少做對沖。有知情人士稱,Levin的團隊是住房與商業MBS相關投資產品的超級大買家。
《華爾街日報》曾報道,Levin在哈佛大學拿的是計算機學位,但在沒拿到學士學位的時候,他多年以前就認識了自己現在的老闆——Och-Ziff的一位創始人Daniel Och。因為Levin曾經在夏令營里教Och的兒子學滑水。
在2006年正式加入Och-Ziff Capital前,他在沖基金公司Sagamore Hill Capital和Dune Capital工作。
㈦ 私募基金保殼業務為什麼法律上不好通過
轉眼間,私募基金備案制正式實施已滿兩年。在經歷了將近兩年的「草莽式生長」後,私募監管自2015年年末起不斷趨向嚴格。隨著《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內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文件的密集發布,2016年儼然成為私募的監管大年,行業在走向規范的同時將完成大浪淘沙。
春節前夕的2月5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下稱「備案新規」)。受備案新規影響,春節過後的首個工作周里,私募行業掀起了「保殼」熱潮,引申出的產業鏈上的第三方機構也齊齊上陣。
正當私募基金忙於「保殼」,中介機構價格戰正酣之際,2月22日晚間,基金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就私募備案新規實行以來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答記者問。該負責人在明確「通過第三方渠道發行的顧問管理型基金暫不能作為私募機構的首隻私募產品備案」的同時,還針對第三方機構的不良競爭提出了警示。
私募「保殼」忙
基金業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5841家。其中,已登記但未展業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超過1.7萬家,佔到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總量的69%。空殼私募佔到了行業公司總量的七成,《關於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出爐,引發了私募圈的強烈反應。
備案新規的要點包括:為避免徵信亂象,私募以後不再發放紙質、電子牌照;不及時報送季度、年度等信息要被列入異常機構。拿到牌照卻不發產品的機構會被注銷資格,直指空殼私募的「命脈」;另外,新備案私募需要出具法律意見書;私募機構至少要有2名高管具有基金從業資格。
具體而言,三類私募基金管理人面臨資格被注銷的風險,且分別有對應的備案截止日期:新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如果6個月內仍未備案首隻產品的;已登記滿12個月且尚未備案首隻私募基金產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5年5月1日前仍未備案私募基金產品的;已登記不滿12個月且尚未備案首隻私募基金產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備案私募基金產品的。
備案截止日期確定,資格注銷危險當前,私募機構的「保殼」戰在節後正式打響。基金管理人紛紛在朋友圈轉發學習新規並進行自查,空殼私募則加緊發行備案首隻產品。
基金業協會官方網站私募基金公示系統顯示,節後第一個工作日(2月14日)有36隻私募產品成功備案,之後幾個工作日備案數量迅速增長,6個工作日內累計272隻私募基金完成備案。
此外,在「至少要有2名高管具有基金從業資格」的要求下,一些私募基金高管也正忙於報名參加資格考試。《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詢基金從業資格考試(預約考)的報名系統發現,最近一次考試時間為3月19日,分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考區,《證券投資基金基礎知識》、《基金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與業務規范》兩科目的考試均顯示「選擇的報考區域目前沒有空餘機位」。
私募機構忙不停,同處產業鏈中的中介機構也應聲加入大戰。因為備案新規引入律師審查及法律意見書制度,相關律師事務所也加入了分食蛋糕的大軍。「我們之前已經備案過產品了,但是現在不清楚協會要不要我們補交法律意見書。為防萬一,我們咨詢下來,一份法律意見書報價3萬到10萬之間的都有。」上海地區一家私募基金合規人員說道。
監管警示中介不良競爭風險
私募的「保殼」運動在節後第一周開展得如火如荼,但中介機構賣力宣傳、大打價格戰的情況也引起了監管層的重視。2月22日,基金業協會就備案新規落實中出現的市場熱點問題進行了答記者問。
「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和私募基金備案是私募基金自律管理的第一步,但絕不是』一備了之』。」該負責人提醒稱,私募機構應該避免因「歷史抱佛腳」似的草率登記備案,不顧及登記備案的程序性和實體性要求,給自身經營帶來後續不利影響,甚至引發與基金服務機構、投資者的爭拗和糾紛。
對於空殼私募能否發行「投顧類」產品作為協會首隻備案產品,基金業協會給予明確答復稱,通過第三方渠道發行的顧問管理型基金暫不能作為私募機構的首隻私募產品備案。
這也就意味著,私募機構通過擔任渠道的投資顧問,由渠道幫忙備案的「保殼」之路無法走通,若想成功「保殼」,空殼私募需自主發行產品。
「目前協會正在抓緊研究制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從事投資顧問服務的相關業務管理辦法。待相關業務管理辦法正式發布後,私募基金管理人可將其管理的相關顧問管理型私募基金產品,再按相關規定進行補充備案。」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
對於同樣在「保殼戰」中激戰正酣的中介機構,該負責人則提醒稱,相關中介機構在開展私募基金服務業務時,應當對私募行業法律法規和《公告》的內涵有充分理解和正確認識。「應避免一哄而上,盲目發展業務,切不可對面臨的法律風險、道德風險、合規風險視而不見。」該負責人稱,協會將持續關注私募基金相關參與主體業務發展情況,並適時開展自律檢查和核查工作。
此外,監管層還對參與機構的責任進行了明確:若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的委託,為有關基金業務活動出具法律意見書、審計報告、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等文件,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給他人財產造成損失,則將與委託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另外在法律事務方面,基金業協會負責人也對《法律意見書》模板、律師事務所資質、已備案機構是否需要提交《法律意見書》等問題做出了進一步明確。
具體而言,備案新規發布前已登記且有私募基金產品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業協會將視具體情形個案要求其補提《法律意見書》。而對於已登記但無管理規模、首次申請私募基金備案的機構,《法律意見書》則是必備的重要內容。
對於《法律意見書》的文本規范,該負責人則表示沒有官方統一模板,律師出具以後協會將落實監管,對意見書進行核查,還會視情況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或重大事項變更的反饋意見中提出進一步的詢問。在律師事務所和律師的資質問題上,協會亦表示並無太多限制,但也列舉了相應的鼓勵標准。
㈧ 私募基金管理人如何應對退夥糾紛
合夥人出資後又因各種原因想要退夥,其出資而形成的財產份額如何分割、退還?在合夥企業經營過程中的虧損,退夥合夥人如何承擔相應責任?雖然《合夥企業法》規定了合夥人退夥,其他合夥人應當與該退夥人按照退夥時的合夥企業財產狀況進行結算,退還退夥人的財產份額等。但在實踐中,因為並沒有具體明確的規范或現行法律法規存在盲點,導致合夥財產分割過程極易出現糾紛爭議。聽說上海的徐寶同律師、北京的姚麗雋律師,他們是國內這方面做的比較專業的,這類問題處理比較多,很多投資人都委託他們,你可以問問。
㈨ 目前私募基金經理待遇如何
「100萬人產生一個」、「年薪百萬、多金有才」……不久前,深圳一名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基金經理在《非誠勿擾》徵婚時,被貼上了這樣的標簽。
相比公募,私募的薪酬體系更為靈活,基金經理有可能拿到更豐厚的報酬,這就難怪連匯添富原總經理林利軍這樣的公募老總都「奔私」了。
滬上一名私募研究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私募的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管理費和業績提成。一般情況下,公司會拿走業績的20%,而其中的1/5則屬於投研團隊。
以上海一家知名私募為例,該公司的產品組合規模約為20億美元,若賺1個點便是2000萬美元,公司拿20%就是400萬美元,投研團隊則將獲得其中的80萬美元,由於研究團隊與投資團隊的提成基本等比例,所以研究團隊實際可拿到40萬美元。
多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即便同是研究員,最後拿到手的獎金也千差萬別,同一家公司同一個崗位的收入可能差十倍。
薪酬揭秘
一家好的私募到底能有多賺錢,又有多大方?朱雀投資提交在股轉系統的公開轉讓說明書道出了隱情。
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今年上半年朱雀投資主營業務收入包括基金管理費、投資顧問費、浮動業績報酬、認購費等。浮動業績報酬即通常所說的提成,通常為單位凈值超過面值或約定業績基準部分的20%。
上半年,朱雀錄得總營業收入約4.53億元,其中浮動業績報酬部分佔比最高約為4.18億元,凈利潤2.73億元。其中,僅「支出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一項就達到9503萬元左右,佔到上半年凈利潤的34.8%,按朱雀投資上半年總人數66人計算,人均半年收入就達到了約144萬元。
不過,無論是私募還是公募,基金經理的收入都遠遠高於後台員工。同樣,即便都是做研究員,收入情況也是兩極分化。
「私募高的很高,低的很低,我知道基本工資是1萬塊的人很多。最後獎金是看你薦股的好壞與賺錢的程度。這種體制也是大多數私募採用的,導致牛市賺很多錢,熊市比較難熬。」上海一家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北京一家私募的投資總監溫權(化名)也告訴本報記者,投研薪酬採用的是市場化的計算準則,人與人不一樣,差距甚至達到十倍。以研究員的年終獎來說,論能力和貢獻從10萬到近百萬都有。「工作兩年內的話,一般是20萬~30萬一年的總薪資。研究員也沒那麼好做,百里挑一。」他說。
「一個點拿40萬美元,年終獎一般就是這個。當然也還要加上平時的base(基本工資)。」上述上海私募研究員告訴記者,平時一般月薪就是發定薪,年末根據考核業績來發獎金,而重陽投資則是相對另類。
「重陽的模式就是基本工資很高,應屆生做研究員的月薪就是2.8萬~3萬元,資深的就更高了,指數級別地上升。所以就不是直接和業績掛鉤,主要是看今年你的表現怎麼樣,然後決定給你N月的base。」上述上海的私募研究員說。
「一部分私募相對比較現實,就是承包制,掙錢的時候就海掙,不掙的時候就沒了。掙了錢就拍屁股走人,因為後面如果是熊市的話就白幹了。」溫權表示。
「至於公募,一個普通研究員進來也就是2萬元,畢業只有1年的話,2萬元都拿不到的。在賣方做了兩三年後在買方做1年,研究員大概是2.5萬的水平。在上海,一般的基金經理是3萬~4萬的月薪。不包括年終獎。」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向本報記者透露。
晉升考核
百萬年終獎顯然不是那麼容易拿到的,比拼在還沒畢業時就已經開始。
深圳一家規模超百億的私募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去年公司新招投研團隊10人,收到簡歷約2000份,參與首輪面試的人數達到100人。
基金經理這一層面的考核就更為復雜嚴格。
以上述深圳大型陽光私募為例,基金經理的考核主要有兩項:投資研究及對組合收益的貢獻——是否大比例超過指數基準。
本報記者了解到,該私募的投研進階為「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高級基金經理-投資委員會委員」,一路下來大約需要8~10年,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要3~5年,而公募則相對體系化,幾年的基金經理助理之後再往上就是基金經理。
研究員晉升基金經理助理前,有四關要過:做研究寫分析報告,去調研寫調研報告,還要寫一些行業的深度分析及上市公司的深度分析。成為基金經理助理後,除了繼續做研究,還要過模擬組合及薦股這兩關,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基金經理。
「一個非常嚴格的考評標准,全部量化後打分,每個季度考評一次,連續兩年表現優秀,考評都不錯,就可以上來了。」一位接近該私募的投資人士介紹稱。
同時,一些私募投資人士也表示,創業後通常找的團隊成員是此前與自己有過合作的同事或熟悉的業內人士。「我現在這兩個研究員都是我自己帶過的,用著也放心。」溫權表示。
不過,在一個固定體系下成長起來的投資經理,對其他體系會有較長的適應過程。「一些研究員要看3年以上的,你用1年的業績來考核人家也未必合理。」業內人士指出,重陽投資不同於其他私募薪酬制度的一個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們對研究員的考核時間周期較長,這種模式也適合長期考核。
「不同的培養體系也有一定的不兼容性。如果體系比較獨特,在其體系下成長起來的研究員必須在這個體系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單打獨斗的話可能就沒有辦法做太好。」上述上海私募研究員亦表示。
搭建團隊
招了兩名研究員後,溫權發行了他「奔私」後的第一隻產品。
「倉位沒敢太高,剛剛開始建好安全墊。」溫權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投研團隊以其為核心,兩名研究員都是此前在公募任職研究總監時的下屬。
上半年來,像溫權這樣「奔私」一度成為基金業潮流,但下半年碰到斷崖式下跌行情,公募「奔私」潮趨緩。
東方財富choice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78名基金經理離職,涉及69家基金公司,其中6月份離職的基金經理達51人。7月份至今,離職基金經理數減少為79人。
「團隊很重要,要找到合適的團隊。我並不想迅速做私募,做得越快可能也死得越快,結局可能不是很好。這是當時沒有去私募的一個考慮。」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表示。
一方面,鑒於市場周期波動性的不可避免,私募盈利會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另一方面,管理費受產品設立的節奏、數量和規模影響,與現有產品贖回、清算退出、業績表現等也相關。而管理規模、業績表現還受到諸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證券市場監管政策、市場情緒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同時,是不是要「奔私」創業,基金經理們的思量不同。一旦創業,意味著無法像此前那樣一心專注於投研,租辦公場地、聯系發行渠道等都要落到自己身上,搭建團隊更是核心。
鑒於不同基金經理有不同的核心競爭力,在做初始團隊搭建時,基金經理通常圍繞核心競爭力來進行,若著眼於未來的建設顯得異常重要。
「投資是一輩子的事,今年可能賺了幾千萬、一個億,你並不能保證明年不會吐出去。」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表示。
一位此前在公募搭建過團隊的私募老總也表示,做公募時著急出成績,會挖熟手;但創立私募後,考慮的是長期的事業,也不急於第一年就做出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