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值和份額都是你收益的關鍵數據.
凈值很關鍵,關乎你購買的份額,但是也要看基金的歷史業績,如果歷史業績不好,再低的凈值也不可購買.
份額多自然收益就高嘛.
『貳』 基金累計收益和今年來的收益為什麼不同
累計收益說指你從開始買基金到現在的收益。今年收益是從今年1月1號到現在的收益
『叄』 基金是不是歷史業績越高越好
結論是否定的,跟蹤的歷史業績記錄既可能是有幫助的,但也可能是來搗亂的。
從歷史業績進行推斷的主要陷阱包括以下幾點。
1、潛在風險
歷史業績誤導性的主要表現是未知風險。在一個基金的存續期中,投資策略可能對於某個小概率事件進行了風險暴露,而恰巧這段時間沒有發生這個事件,因此歷史業績沒有反映。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業績是不具代表性的,或者說,具有極強的誤導性。這里的核心概念已經在第4章中進行了討論。
2、數據相關性陷阱
圖6-1展示了債券市場在過去30年的強勁上漲。想像一下:在廣泛使用的投資組合優化模型中使用債券這個投資標的。在給定的波動率(作為風險度量)條件下,投資組合優化模型會給出一個最高預期收益的投資組合。這個模型的結果是基於歷史上各個投資標的的預期收益和波動率,以及它們互相之間的相關性,進行計算的。一般來講,債券的上漲勢頭越強越穩定,在最優投資組合中的佔比也就越高。
圖6-1美國國債期貨主力連續合約
註:期貨主力連續合約圖表展示了連續持有國債期貨多頭的凈值變化,並考慮了合約展期的價格調整。
在投資組合優化模型中有一個隱含的假設:歷史數據是未來決策的可靠依據。這個假設合理嗎?具體到債券,過去30年的業績和未來業績的相關性有多強?債券市場長期牛市的驅動力來自從1980年開始的商品熊市和同期的低通脹。雖然自2002年開始商品市場觸底反彈,但是通脹繼續低迷,後者得益於2008年及之後的經濟危機。債券的長期牛市(或者說,利率的長期下跌),與自1979~1980年開始的兩位數的通脹率下跌到2008年後期不足2%的通脹率的這個大勢,是亦步亦趨的。
然而,債券的未來前景與過去的歷史業績似乎並無關聯。債券利率已經從1981年的15%跌到目前的3%,無論如何展開想像的翅膀,未來下跌的空間都是極其有限的。對於未來的預測,過去利率的下跌(債券的上漲)不僅僅沒有指導性,更是一個「不可能」指標。我們很難想像未來30年,利率可以從3%跌到-12%。相反,利率長期大跌之後,大反轉倒是很有可能。得益於快速發展的世界經濟帶來的強勁需求,商品價格已反轉形成長期上漲趨勢。到目前為止,由於較高的失業率,盡管商品上漲,通脹還是保持低水平。不過,隨著失業率的改善,通脹率似乎也要重拾升勢。進一步,寬松貨幣政策的延遲效應疊加了對於債台高築的擔心可能導致未來長期內上升的通脹和利率水平(也就是下降的債券價格)。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過去在牛市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在未來可能是導致熊市的因素。過去的債券牛市是由於長期以來利率從非常高的位置跌落至非常低的位置,而未來的下跌空間已經十分有限,進入上漲軌道的可能性反而會很大。進一步來講,利率的長期下跌說明利息收入已經充分地下降了。在此背景下,過去30年債券市場的昂揚走勢更像是未來債券會持續走低的理由,而不是在一個投資組合中提高債券權重的理由。
歷史業績僅僅在歷史能夠推斷未來的時候有借鑒意義。但是,大部分時候,我們沒有理由做此假設。就像債券的例子一樣,有時候,過去的歷史業績其實是一個反向指標。在沒有搞清楚過去如何推斷未來之前,千萬不要用歷史業績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
3、過高的收益率可能反而是壞事
優異的收益績效未必就是一個好的指標。有時候,過高的收益率反映了基金經理傾向於承擔更大的風險而不是其優秀的管理技能。來看一下1998~1999年股票長/短倉的明星基金經理。那些重倉科技股股票(尤其是互聯網股票)的基金經理會大幅跑贏市場。這段時間內,越高的風險暴露——在互聯網股票上持有重倉——意味著越高的業績表現。市場對於持有過高估值,而在基本面上一文不值的股票的基金經理給予了過高的回報,從而導致了這些股票更高的價格。那些小心謹慎、剋制自己不過度投機的基金經理大幅跑輸市場。因此,在2000年年初選擇基金經理的投資人很可能傾向於選擇風險最大的投資組合而不是最高水平的管理技能。大多數在1998~1999年表現最好的基金經理在隨後2000年3月開始的互聯網泡沫中傷亡慘重,整個科技板塊巨幅下跌直到2002年。
另一個優異表現來自過高風險而不是管理水平的例子是2003~2007年採用信貸利差策略的對沖基金。擅長高收益債券投資的偏多的對沖基金得益於債權收益和資金成本的價差而表現出色。利用杠桿,價差帶來的利潤翻了好幾倍。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杠桿可以提升利潤,但隨著信貸利差的收窄或者拉大,資本成本的收益和損失也會同步放大。2003~2007年,高收益債券的信用利差逐步縮窄,意味著資本收益提高了利息收入。那些用了最高杠桿和承擔了最高信用風險的基金經理同時受益於利息收入和資本收入(由於利差的原因)。因為信貸息差並未急劇擴大以反映長期暴露的風險,所以由增加杠桿而承擔的額外風險並不顯著。那些根據過去3~5年的歷史業績,在2007年年中,選擇信貸利差對沖基金的投資人很有可能選擇了那些承擔最大信用風險而不是擁有最高管理技能的機構。可悲的是,信貸利差的急劇擴大,導致杠桿下的成倍損失,那些承擔最大信用風險的對沖基金在隨後的兩年內糟糕透頂。
投資陷阱在於有時候過去優異的業績其實反映了負面的過高的風險,而非正面的過人的管理技能。如果市場條件十分有利,過高的投資風險將不被察覺—非常合拍的市場條件導致了優異的業績。而且,某些極端的行情鼓勵了投機(例如,互聯網泡沫、信貸利差泡沫),而這些狂歡大大加劇了市場往後形成拐點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過去不僅僅沒有代表性,還具有嚴重的欺騙性。投資人必須要理解助力優異業績的原因並且合理判斷未來是否能夠延續輝煌。2000年年初重倉互聯網股票的基金經理可能會有一個漂亮的業績曲線,但是理解背後原因的投資者才能對此風險保持警惕。正如保羅·魯賓(Paul Rubin)指出的,「千萬不要被牛市中的光環沖昏頭腦」。
4、無可比性
考慮以下兩個在策略池中候選的基金,我們以最大回撤作為主要的選擇標准。
(1)基金A:最大回撤25%。
(2)基金B:最大回撤10%。
哪個基金的風險更大?許多讀者可能認為這是一個幼稚的問題。難道不是很明顯基金B的風險更小?錯了,未必是!事實上,以上的信息完全不足以回答這個問題。假設我們提供更多信息,如下所示。
(1)基金A:最大回撤25%,歷史業績時間7年。
(2)基金B:最大回撤10%,歷史業績時間3年。
如果更小回撤的基金歷史業績的時間也更短,我們實際上無法判斷哪個基金的風險更小。如果基金A在最近3年的最大回撤僅僅5%(相比基金B的10%),那麼似乎基金A的風險就更小。這里的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基金B如果也有7年歷史業績的話最大回撤是多少:也許會遠超過基金A的最大回撤。
公平起見,比較必須基於相同的時間段。正如上例,如果最大回撤是主要的比較標准,比較就必須從兩者都有的業績時點開始,而不是從各自的起始點。對於其他比較標准,也是一樣。
假設我們想比較兩個偏多股票型對沖基金的平均年化復合收益率。基金A從1995年開始,基金B從2000年開始。如果比較是從各自的起點開始的,那麼基金A擁有了巨大無比的優勢,因為它在前幾年的牛市裡面進行了交易而基金B沒有。在這個例子裡面,擁有更長歷史業績的基金獲得了優勢;但在另一些例子裡面,結果是反過來的。比如說,從1997年中期開始運作的基金會比從1999年初開始運作的基金吃虧許多,因為它經歷了1997~1998年的熊市。同樣的,我們可以通過將起點對齊,來避免比較上的誤區。
對於基金的比較必須基於相同的基準,請記住以下這些原則。
(1)時間段。就像上面例子所講,如果兩個基金是從不同時點開始的,那麼統計數據必須要從兩者時間段一致的歷史業績中進行計算。
(2)策略風格。比較兩個不同策略風格的基金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們的業績往往取決於對應的市場特徵。將偏多股票型對沖基金和固定收益套利基金做比較是不合適的。因為在趨勢上漲的市場中,前者佔有巨大優勢;而在趨勢下跌的市場中,後者佔有巨大優勢。
(3)參與交易的市場。相比管理技能,市場環境對於業績的影響往往更大。即使兩個基金經理是採用同一類交易策略的,但如果交易不同的市場,業績結果也會大相徑庭。舉例來講,假設兩個做趨勢跟蹤期貨交易的對沖基金(CTA),一個只交易商品期貨,而另一個只交易外匯期貨。當一個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趨勢,而另一個市場窄幅震盪(一種非常難賺錢的市場環境),比較結果其實只反映了市場的趨勢特質,而非基金的管理水平。
5、過長的歷史業績往往失去意義
通常認為長的歷史業績會比短的歷史業績更具有說服力。這個常識其實並不一定完全正確。由於以下原因,更長的歷史業績可能並沒有實際意義。
(1)策略和投資組合發生了變化。資產管理規模的快速增長會使得投資策略和交易市場發生巨變。舉例來講,長短倉股票對沖基金往往受益於小市值股票的高速增長。隨著管理規模的增長,倉位被迫往更大市值的股票遷移;小市值股票的倉位配比被迫降低或者完全放棄。此舉可能大大降低該基金的未來業績。因此,早些年的歷史業績對於當前的管理風格並不具有說服力;或者說,利用太久遠的歷史業績可能會高估該基金的未來潛力。
(2)策略效率在衰退。一個基金早些年靚麗業績的主要驅動力很可能由於市場結構的變化或者競爭對手的進入而發生衰退。因此,由於之前的市場環境更為有利,早些年的收益率會遠高於最近幾年的收益率。可惜的是,昨日不再來。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做趨勢跟蹤策略的CTA取得的長期驕人業績。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趨勢跟蹤CTA的年化收益遠遠高於市場平均水平。隨著更多使用類似策略的CTA基金進入,這類策略的回報/風險比率大大降低。一般來講,那些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CTA基金在前期的業績會遠高於當前水平。我們經常見到歷史業績中的分水嶺,在此之前是光彩熠熠而在此之後平淡無奇。由於助力輝煌業績的市場環境很難重現,因此把相應的歷史業績作為未來潛力的佐證,似乎是「水中月、鏡中花」。
(3)基金經理發生了更迭。擁有長時間歷史業績的基金往往更換了基金經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基金的創始管理人由於成功的業績,很可能升遷至管理崗位,而僱用或者指派其他基金經理來負責此基金。有些時候,原先的基金經理可能部分或者完全退休。另一些時候,在大機構內,雖然原先的基金經理離開或者被另一個取代,該基金仍然掛在其名下。當一個基金的管理人發生了重大更迭,早期的歷史業績一般是沒有意義甚至是搗亂的。
以上任何一個原因都能導致長的歷史業績並沒有比短的歷史業績更有說服力。
◆ 投資誤區1:利用歷史業績作為未來投資決策的依據是合理的。
真相:正如我們在債券例子中指出的那樣,如果有理由相信助力過去優異業績的歷史條件在未來不會重現,那麼歷史業績就沒有意義。同樣的,如果我們有理由相信助力過去優異業績的投資策略會發生衰退,那麼歷史業績也不可信。
◆ 投資誤區2:中等回撤下的歷史高收益,一般是個優點。
真相:有時候,過高的收益率反映的其實是在有利的市場環境下承擔過高的風險,而不是高超的資管技能。如果某個風險是小概率事件,而恰恰在基金存續期沒有遇到該風險事件,那麼歷史業績所展示的證據是不足夠的。理解業績背後的來源對於分析未來的潛力至關重要。
◆ 投資誤區3:在定量的評價中,擁有較高回報/風險比率的基金經理比擁有較低回報/風險比率的基金經理來得要好。
真相:經常可以見到,不同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從不同的時間節點開始,而他們的業績往往是由不交叉重疊的時間段的表現所決定的。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只比較相同的時間段(而不是從各自的起始點開始)。另外,交易相同市場並且採用類似策略的基金經理之間的比較才有意義。
◆ 投資誤區4:越長的歷史業績越有意義。
真相:有時候,如果在管理期發生了重大變更,越長的歷史業績其實越沒有意義。事實上,越長的管理期越有可能發生重大變更。
『肆』 為什麼基金業績報告中第一季度已實現收益+第二季度已實現收益並不等於半年已實現收益,利潤也是如此
基金份額凈值增長率指的是本報告期內期末份額凈值與期初份額凈值的增長情況,
基金份額累計凈值增長率指的是從基金成立日起至本報告期末份額凈值的增長情況。
兩者都必須考慮期間的分紅、拆分等情況,用股票的話來說就是復權。
判斷基金增長情況,應該結合你的分析期間,比如最近三個月、六個月、本年度、最近1年、最近三年等。在相同期間內,增長率高的自然說明其投資效益高。
基金收益包括兩部分:
已實現收益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已實現收益就是已經賣出股票債券形成實際的損益,可以用(已實現收入或虧損-費用)來計算。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就是常說的浮盈浮虧。
在基金分紅的要求上,基金凈值高於面值不代表就可以分紅。
可分配收益是取「基金未分配利潤」與「未分配利潤中已實現收益」的孰低數。
所以,基金已實現收益的增長率和利潤增長率是無意義的。
回到題目上的問題:
一季度的已實現收益+二季度的已實現收益=半年報的已實現收益。
利潤也是如此。
不知道你是從哪裡看到的數字。
『伍』 支付寶里的顯示中低風險的,會虧錢嗎我看所有基金里的歷史業績絕大多數都是正的。
中低風險只是意味著風險比較低,並不能保證永遠不會虧錢。歷史業績也只能代表基金的歷史表現,並不是歷史業績好,你買了就一定會盈利。基金的購買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陸』 選基金看歷史收益靠譜嗎
歷史業績是看公募基金錶現的其中一個要素,但是還有其他方面,我在領先基金的研報上看過一篇文章就是討論這個問題,主要可以看三方面:
1、看大環境:可以用美林投資時鍾大周期擇時、非常6+1擇時的方法來看。領先基金每周的研報就有這方面分析,不用自己去找資料。
2、看各類市場以及細分領域的評估,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等。一些專業機構出的周策略等文章可以參考。
3、看基金經理業績和風格評價。
主要就是這幾個方面,如果想詳細了解可以再聯系我,望採納哦~~
『柒』 為什麼基金公布的業績與我的實際收益不一樣
你並不是從它計算的那一天開始買入的,然後中間沒有任何的操作,如果中間你有買入和賣出的操作,成本也是變化的,而且每次買入賣出也是要扣手續費,會影響部分收益。
『捌』 為什麼基金過往的業績不能代表未來的業績
你好!這個很容易理解啊,就像你今次考試考了90分,怎麼知道你下次也一定會有90分或者以上呢?你今次拿了世界盃,怎麼知道你下一次又會繼續拿呢?呵呵,過去的只能代表過去,就像我們鼓勵差生一樣,你只要努力,以後還是能學好的!未來啊,誰都不知道,就這么簡單的道理,誰能保證每一次都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