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有的!
銀行理財主要分為三類:固定收益,保本浮動收益和非保本浮動收益。銀行擔保,前兩者又保本,朋友們可以放心;風險最大的是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幾乎沒有出現過本金受損的先例。
銀行理財要承擔的主要風險是收益低於預期。現在銀行還在剛性兌付,就是說即便虧了也會墊錢給我們。
具體而言,銀行理財產品的相關風險主要包括:
No.1市場風險:銀行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由商業銀行投入相關金融市場中,金融市場波動將會影響理財產品本金及收益。造成金融市場價格波動的因素復雜,價格波動大,投資者所購買的理財產品面臨的市場風險也大。
No.2信用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如果與某個企業或機構的信用相關,比如購買企業發行的債券、投資企業信託貸款等,理財產品就需要承擔企業相應的信用風險,如果這個企業發生違約、破產等情況,理財產品投資會蒙受損失。
No.3流動性風險:某些理財產品期限較長,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投資者在急用資金時可能面臨無法提前贖回理財資金的風險。需要關注的是,現金管理類產品有巨額贖回的條款限制,一旦客戶集中贖回達到一定比例,銀行有權利拒絕或延期處理。
No.4通貨膨脹風險:由於理財產品收益是以貨幣的形式來支付的,在通貨膨脹時期,貨幣的購買力下降,理財產品到期後的實際收益下降,這將給理財產品投資者帶來損失的可能,損失的大小與投資期內通貨膨脹的程度有關。
No.5政策風險:受金融監管政策以及理財市場相關法規政策影響,理財產品的投資、償還等可能不能正常進行,這將導致理財產品收益降低甚至理財產品本金損失。
No.6操作管理風險:銀行是理財產品的受託人,其管理、處分理財產品資金的水平,以及其是否勤勉盡職,直接影響理財產品投資的理財收益的實現。
No.7不可抗力風險: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現,將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可能影響理財產品的受理、投資、償還等的正常進行,甚至導致理財產品收益降低甚至本金損失。
❷ 銀行理財不能靠「最高收益率」引人上當是怎麼回事
我們都知道,招聘的時候工資寫4000-8000,然後找工作者只看到了8000沒有看到4000,比如今年過年的支付寶搶紅包,我們都看到了666元,但是誰又知道一分錢的有好幾百萬呢?所以同樣道理,銀行不能採用這樣的說法,現在的社會,平均值都不正確了。
知道銀行最高收益率的不靠譜,消費者能怎麼辦?他們當然可以選擇不再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了。如果要買,也不能只看銀行宣傳的最高收益率,可能最需要看的是最低收益率了。作為銀行,還是要端正經營思想,不要為一時之利忽悠老百姓。我覺得,銀行不僅應該公布最高和最低收益率,不僅要保證消費者的最低收益,還要公布和保證最高收益率的實現概率,以便於消費者購買時決策。
❸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你從哪兒得來的消息?你應該問銀行職員為什麼不存定期才對。 行長們為定期存款上升慢頭都大了,開起會就指員工們都只買理財,不存定期。
❹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
現在有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我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但從現實來看,從2018年之後,很多人都更傾向於存款,而不是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
我們先來看一下最近兩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增速以及存款余額增速。
1、銀行理財產品增速情況。
截止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總共有4.8萬只理財產品,余額22.04萬億;而截止2020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只有22.1萬億元,相當於最近三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基本上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沒有明顯的增長。
在存款利率跟理財產品收益率差不多,甚至比理財產品收益率還要高的情況下,銀行存款卻能夠保本保息,50萬之內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只要大家通過正規的銀行渠道去存款,就不會出現意外情況。
正因為目前銀行存款兼顧安全性、收益性,而且大額存單流動性也相對比較好,所以存款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
❺ 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每天的收益能不能看到,我的怎麼每天看不到收益呢
如您是在中行電子渠道購買的自營理財產品,您可以在起息日的次日查詢持倉信息。您登錄手機銀行,通過「理財-我的持倉」功能查詢您持有理財產品。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❻ 銀行理財沒安全了,買了怎麼辦
你好,資管新規的落地,對於22萬億銀行理財來說,應該會有些影響的,但也不能說銀行理財產品不安全,只是收益不在穩定,採用了凈值演算法。對於資金來說,肯定會有一部分流出銀行,轉向股市、房市、債市、公募基金或者海外投資等等,但我覺得這也是考驗金融從業者水平能力的時候,哪裡會讓投資者賺錢,肯定資金就會流向哪裡多一點。
❼ 為什麼有些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也不是最保險、收益最穩定的投資理財方式,買不買的無所謂,題目中提到銀行職員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有些絕對化了,不可能沒人買的,至於銀行員工為何不買,有很多種原因。
第四,銀行內部規定禁止員工購買。有些銀行的理財產品禁止員工購買,主要是擔心客戶不滿意,一期理財一共發行總金額有限,預計會出現火爆的銷售市場,員工購買佔去一定份額,客戶還買什麼了。
總的來說,員工不買理財產品無非就是想買又沒錢買,或者嫌預期收益低,還有更好的理財方式。再說銀行理財產品又不是什麼非買不可的、必定賺錢的東西。
❽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