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買信託網:券商集合理財和私募有什麼區別
券商資管經過多年成長,規模已經超過公募基金,成為大資管時代的中流砥柱。而券商集合理財作為券商資管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近年來發展也相當迅猛。很多人不清楚券商集合理財和私募有什麼區別,今天的節目就來和大家聊一聊。
首先,我們來看看券商集合理財是什麼。通俗來講,就是證券公司將投資者的閑散資金集合起來進行管理,將這些錢投資於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
從這點來講,券商集合理財的發起人和管理人都是證券公司。而私募的發起人可以是基金公司、第三方財富機構等等。
第二點是投資門檻的區別。券商集合有「大小集合」之分,「大集合」分為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前者投資起點5萬,後者投資起點為10萬。而「小集合」是100萬元以上才可以投,「小集合」已經和私募的門檻沒有區別了,都是針對高端投資者。
第三點是流動性的區別。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流動性較差,一般數月至一年的封閉期之後才有一小段時間的開放期,開放期也比較有限,一般為每個月的3到5個工作日。投資者只能在開放期進行參與或者退出,其他時間不能交易。
對應到私募,私募產品的流動性有很大差異。像私募股權投資,流動性就非常差。不過,有的產品流動性也會特別好,比如優質的債券型私募基金,流動性堪比貨幣基金,它每周都可以申購贖回,沒有封閉期,方便及時止損或轉投。
第四點是信息披露的區別。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和私募一樣不能公開宣傳,但要進行信息披露。投資者如果購買了集合理財產品,將至少每三個月獲得證券公司、託管銀行提供的管理報告和託管報告。私募基金是每季度至少一次向投資者做信息披露,單只規模在5000萬元以上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至少每月向投資者披露一次。
❷ 求助offer怎麼選騰訊TEG數據挖掘崗/私募基金量化交易系統開發崗
量化對沖基金在國外發展稱為,甚至被稱為"抗跌神奇"。在國外一直被稱為股壇抗跌神話的量化對沖基金是否就此走下"神壇"?是否真的預示著其將有黯淡的未來?
按照現有量化基金主要的運作模式,大致分為三類:
一是多因子選股,單策略和多策略並行。多因子模型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選股模型。其基本思想是:找到影響股票投資收益率的一組主要指標,並依據這些指標構建一個股票組合,期望該組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獲得相對大盤的超額收益。除多因子選股外,很多量化基金還採取多種量化選股策略並行的模式,不同策略之間可以是平均分配資產,也可以設定不同的權重。
二是量化指數增強。量化指數增強型基金是指採取指數增強策略的主動管理型量化基金。與傳統的指數增強基金不同,這類產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股票投資范圍並沒有最低90%的限制,只需要滿足契約限定的是股票型或者混合型基金的配置要求;2)基金契約中並未明確增強的標的指數;3)實際運作過程中,投資標的指數成分股或者備選成分股的資產占基金股票資產的比例沒有最低80%的限制。
三是引入對沖機制,做絕對收益。股票對沖策略是指通過使用衍生品或者融券等做空手段,對沖持有的股票多頭頭寸的風險暴露,達到降低投資組合市場風險、獲取選股Alpha收益的一種對沖投資策略。國內目前發行的產品主要是市場中性策略,即一般要求的投資組合的風險暴露不超過其多頭頭寸的15%至20%,並且長期維持在這一水平。
一、基礎篇
1、在市場不穩定的情況下如何穩健套利?
套利,本就是很穩健的一種盈利方式。套利和盈利不同,相信您問的是在市場不穩定的情況下穩健"盈利"。先明確量化和對沖的概念,可下載OA系統中"量化對沖產品基礎知識學習手冊"進行詳細學習。量化對沖產品在構建股票多頭的同時,也構建期貨空頭。這種操作在市場不穩定時,可以對沖市場的系統風險,從而留下股票多頭特有的盈利。
2、量化對沖產品的操作流程是怎樣的?
先用量化投資的方式構建股票多頭組合,然後空頭股指期貨對沖市場風險,最終獲取穩定的超額收益。
3、收益方面、安全性方面哪個更有優勢?
量化對沖產品在收益方面和安全性方面都有優勢,屬於風險和收益高度匹配的高性價比產品。
4、量化對沖程序化交易的對象是什麼?
股票、債券、期貨、現貨、期權等等。
5、通過期貨對沖的那部分資金是不是一定加杠桿的?
是的。期貨是保證金交易,本身就帶有杠桿性質。但這部分的杠桿不是為了博取高收益而主動加杠桿,而是為了"等市值對沖"。比如2個億的基金,1.6個億買股票,剩餘0.4億做股指期貨空頭(這0.4個億為保證金,相當於做了市值1.6個億的股指期貨空頭),這樣下來整個基金幾乎無風險敞口。
6、針對目前的市場,量化對沖策略是不是以市場中性為主要策略點?
是的。
7、量化對沖類產品收益大概在什麼范圍內?
我國主流的市場中性策略的量化對沖產品,年化收益大概在10%-20%。
8、如何確定準確的貝塔因子系數,來安全的對沖掉系統風險?
國內主流的市場中性策略量化對沖基金是等市值對沖,比如2個億的基金,1.6個億買股票,剩餘0.4億做股指期貨空頭(這0.4個億為保證金,相當於做了市值1.6個億的股指期貨空頭),這樣下來整個基金幾乎無風險敞口。
9、量化對沖選股范圍都是哪些?大概選擇多少支股票呢?
目前國內的量化對沖產品選股范圍主要在A股內。股票的數量取決於量化對沖基金中對選股的量化要求,達標即入池,但是大多數量化對沖基金選股都達上百隻。
10、量化選股的具體方法是什麼?如何判斷量化模型選出來的股票就是能賺錢的股票?
量化選股的具體方法:量化投資一般會選出幾百支股票進行投資分析來分散風險,適合風險偏好低,追求穩定收入的投資者。量化分析師們在制定規則之後建立某個模型,先用歷史數據對其進行回測,看是否能賺錢;如果可以,就再注入小額資金,積累樣板外的實盤交易。實盤後如有盈利,就擴大資金量判斷其是否對投資結果帶來影響。最後運行的模型,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
11、國內量化對沖使用的策略有哪些?
(1)主流:股票市場中性策略又稱alpha策略,是當前國內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最常用的策略之一。
它從消除市場系統性風險(Beta)的維度出發,通過同時構建多頭和空頭頭寸對沖市場風險,以期獲得較穩定的絕對收益。國內通常的操作方式為:買入股票同時賣空與股票等市值的股指期貨(也可以採取融券方式),盈利模式為所買股票超越大盤的漲跌幅。
特點:較為穩健的策略,收益不高但穩定,回撤較小,適用於震盪市場,但是我國現在面臨的問題在於,市場對於對沖策略日趨上漲的需求與實際對沖工具不足的矛盾(如2014年下半年多數運用市場中性策略的機構因為持有成長股,但是當時沒有可以對沖成長股系統風險的股指期貨,所以他們只能選擇可以對沖大盤藍籌股風險的滬深300股指期貨,結果在大盤上漲、創業板下跌的行情中遭受了慘敗),多種股指期貨推出、股票期權上市以及融券業務的擴充能夠緩解此類問題。
(2)股票多空策略,類似於alpha策略,但不同於alpha策略的是其會有多頭敞口或者空頭敞口,股票多空策略的操作難度大,因為除了要進行標的選擇外,還需對大盤多空進行判斷即擇時。正因為如此,目前的量化多空策略,往往是以動量策略為主,即市場已經出現較為明顯的趨勢性上漲或者下跌行情時,再做相應的調整。
(3)CTA(期貨管理)策略,側重於期貨市場的投資,投資於股指期貨、外匯期貨、國債期貨等期貨/期權品種及相應的現貨品種。量化對沖類的管理期貨產品,就是用量化手段判斷買賣時點、用計算機程序化實現期貨的投資策略。由於期貨為T+0方式,因而採用程序化的高頻交易比手動交易具有天然優勢。從程序化交易這塊,期貨領域其實較為領先於股票領域,而且現在的期貨高頻策略已經由比拼策略思想提升到了比拼系統配置和下單速度等方面。特點:具有杠桿屬性,收益率較高,但在無趨勢的震盪行情中,由於杠桿特性會產生較大的回撤,受限於交易品種的成交量及活躍程度。
(4)套利復合策略,套利策略中最常見的是二級市場套利,包括商品跨期、跨品種套利,股指期貨跨期、期現套利、ETF跨市場、事件套利、延時套利等。由於國內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品種都不多,國內的套利策略多為方向性套利,即依賴於價格的上漲下跌而尋找套利機會,國外的期權可以對波動率預測進行套利。
由於在市場行情不溫不火,波動較小時,這類策略往往找不到套利機會,因而國內的套利對沖基金往往會在無套利機會時,增加一些另外的小策略,構成套利復合策略。例如在套利機會較少時,套利基金會增加一小部分的趨勢投機或者股票市場中性等。長期來看,這種方式更利於產品的發展。
特點:在我國是一類性價比較高的策略,但是資金容量有限,機會有限,需要不斷開發新的策略;股票-期貨套利在震盪市場中隨著套利機會的增加而如魚得水,但在穩定、波動小的市場中表現欠佳;分級基金套利在單邊上漲市場中可以取得較高的收益,但是震盪市場中變現欠佳;目前主要問題是可套利品種不多、分級基金的活躍基金數不夠多難以承受較大資金進出、可用金融工具僅有股指期貨對沖性能不夠。
(5)宏觀對沖策略,宏觀策略是一種基於宏觀經濟周期理論對經濟增長趨勢、資金流動、政策變化等因素進行自上而下的分析,預期其對股票、債券、貨幣、商品、衍生品等各類投資品價格的影響,運用量化、定性分析方法作出投資決策並在不同大類資產之間甚至是不同國家之間進行輪動配置,以期獲得穩定收益。例如當對沖基金更看好未來美國經濟的復甦,就可以逐步做多美股資產,同時將資金撤出新興市場並做空新興市場資產來構建組合。該策略的成功取決於對全球宏觀經濟趨勢的判斷,判斷越准確,策略的效果越好。
12、量化對沖是否保本,風險多大?上下浮動多大?
量化對沖基金的合同與固定收益類信託、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一樣,寫的是不保本。市場中性策略量化對沖產品(國內主流),短期內最大回撤在5%,長期內都是穩增值的。而且部分量化對沖產品還採取分級結構,通過劣後級的資金對優先順序投資者進行本金的保證。
13、風險收益方面跟陽光私募和信託有啥區別?
量化對沖產品也是一種陽光私募,相信您說的陽光私募指的是國內純做主動管理股票多頭的陽光私募基金,國內主流量化對沖產品的風險、收益介於主動管理股票多頭陽光私募和固定收益信託之間,但是夏普率(投資性價比)普遍高於其他兩種類型產品。
14、加杠桿和不加杠桿的區別在於哪裡?
加杠桿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收益,但是也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15、整個市場上的量化對沖產品如何對比?
從多個方面去比較,看運用的策略、公司成立的時長、看管理團隊的風格、看團隊旗下同時期管理基金的夏普比率、波動率。
16、量化選股的具體方法是什麼?如何判斷量化模型選出來的股票就是能賺錢的股票?
量化選股的具體方法:量化投資一般會選出幾百支股票進行投資分析來分散風險,適合風險偏好低,追求穩定收入的投資者。量化分析師們在制定規則之後建立某個模型,先用歷史數據對其進行回測,看是否能賺錢;如果可以,就再注入小額資金,積累樣板外的實盤交易。實盤後如有盈利,就擴大資金量判斷其是否對投資結果帶來影響。最後運行的模型,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
二、進階篇
1、目前管理層在對沖這塊有一定的限制,那這個對量化對沖策略會不會產生一些影響?
禁止"做空"是禁止"裸做空",並沒有禁止量化對沖的空單,故以市場中性為主的量化對沖產品並無受影響。政策上完全禁止市場上一切做空動作的概率極小。如果真遇到監管"昏招",可以做套利策略,比如分級基金套利。
2、怎樣才能區別好的量化對沖策略與一般的策略?
好和不好要看和投資者的契合程度,對於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來說,市場中性策略的量化對沖產品是最合適的。在市場中性策略中,策略跑的時間越長、年化復合收益率相對較高、收益曲線表現越穩定、夏普率越高的產品相對更好。每年也有評測機構對各量化對沖產品進行綜合排名。
3、量化對沖是需要寫選股程序的,我們怎麼知道選股程序是否比較優質呢,並且能為客戶賺到正收益呢?
量化投資一般會選出幾百支股票進行投資分析來分散風險,而且加入對沖系統風險的工具,很適合風險偏好低,追求穩定收入的投資者。量化分析師們在制定規則之後建立某個模型,先用歷史數據對其進行回測,看是否能賺錢;如果可以,就再注入小額資金,積累樣板外的實盤交易。實盤後如有盈利,就擴大資金量判斷其是否對投資結果帶來影響。最後運行的模型,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
4、股指期貨的金融種類不多怎麼辦?
現在已經有上證50期貨、中證500期貨、300期權、500期權、50期權等等,隨著未來各類對沖工具越來越多,系統風險能更有效對沖,可選策略會更多,燙平波動的效果更好。
5、過往產品的歷史、收益穩定性和回撤?
"對沖"的概念最早由AlfredW.Jones於1949年創立第一隻對沖基金時提出,他認為"對沖"就是通過管理並降低組合系統風險以應對金融市場變化。全球范圍內:截至2014年末,全球量化對沖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已從1997年的1182億美元發展到3萬億美元(近18萬億人名幣),增長20倍,年均復合增速20%。
我國范圍內:2014年以前,量化對沖私募發行主要依託信託平台、及券商資管平台;2014年以後,《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實行,截至2015年2月7日,國內已完成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為7358家,管理私募基金9156隻,管理規模2.38萬億元人名幣,如果估計證券投資類私募基金佔比40%、量化對沖占證券投資比為15%,則國內當前量化對沖私募的管理資產規模估計約1500億元,與全球3萬億美元(近18萬億人名幣)的規模相比,佔比約0.9%。我國主流的市場中性量化對沖產品收益穩定性極好。而且據相對完全統計,2015年6-7月(股災時),已經成立1年的127隻市場中性量化對沖產品中100隻逆市上漲,剩下那27隻回撤大都控制在5%之內。
補充問題:那這剩下的27隻沒有上漲什麼原因導致的?答:各家量化選股還是有非常小的差異性,少數產品在短期內收益有小幅回撤是很正常的,反觀這27隻產品一年之中的收益曲線,也都呈現出了"凈值穩增長"的態勢。
6、量化對沖項目在做對沖時是不是有比例限制,比如是不是只能拿出10%出來做對沖還是沒有規定?
國內主流的市場中性策略量化對沖基金是等市值對沖,比如2個億的基金,1.6個億買股票,另0.4億做股指期貨空頭,無風險敞口。
三、風險應對篇
1、量化對沖的風險點在哪?
最大的風險在於基金經理建的股票多頭所處的市場的β風險沒有得到有效對沖這是2014下半年對沖基金面對的主要矛盾,多種股指期貨推出、股票期權上市以及融券業務的擴充(利好:上證50、中證500股指期貨4月16日上市)能夠緩解此類問題。遇到這種極端情況,應對方式是:
(1)堅持持有,等待市場回歸均衡,量化對沖策略多數是長期有效的。
(2)一般此時期貨與現貨價格會出現大幅偏離,基差套利可以獲利或減少損失。
(3)現在已經有上證50期貨、中證500期貨、300期權、500期權、50期權等等,隨著未來各類對沖工具越來越多,系統風險能更有效對沖,可選策略會更多,燙平波動的效果更好。綜上,對於量化對沖,理解產品屬性,長期持有是應對風險最好的辦法。
2、量化對沖風險控制是如何做的?
量化對沖,故名思意,有量化,有對沖,對沖本就是一種風險控制(控制整體市場的風險),量化是一種嚴格的、利用計算機、利用程序的選股模式(控制的是人性的貪婪恐慌風險),另外量化對沖產品也設有預警和止損線,而且設置的較高(市場中性策略的量化對沖產品中,觸及止損線的產品極少)。
3、量化對沖可能出現虧損現象嗎?最大虧損可能是多少?
有可能出現,不同的策略有不同的回撤,阿爾法中性策略年度一般回撤5%-10%,量化對沖產品的止損線一般設置為0.9或者更高,這樣在基金出現少量虧損的情況下可以嚴格止損。
4、目前市場都採用中性策略,如果市場稍微有大的波動會不會加劇大幅振動的可能?
中性策略與市場的漲跌相關性很低,市場波動對策略的影響很低。
5、某些量化對沖產品近期的凈值小於1,怎麼理解?
各家量化選股還是有差異性,少數產品在短期內收益有小幅回撤是很正常的,反觀這些產品一年之中的收益曲線,也都呈現出了"凈值穩增長"的態勢。
6、可預見的政策性風險、可預見的市場性風險、可預見的操作性風險會有哪些?
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問題,雖然量化對沖在風險控制方面有優勢,但也面臨著各種不同的風險。可預見的政策性風險:因國家宏觀政策(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行業政策、地區發展政策等)發生變化,導致市場價格波動而產生風險。可預見的市場性風險:如多頭一方因持有股票會面對持有股票的一系列風險(價格波動風險、經濟環境風險、上市公司經營風險等),而空頭部分因持有空頭股指期貨會面對期貨投資的風險(杠桿風險、基差風險、平倉風險等),但正因為多頭風險與空頭風險可以大部分相互對沖,所以整體風險被控制在一個較安全的水平。
可預見的操作性風險:相關當事人在業務各環節操作過程中,因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或者人為因素造成操作失誤或違反操作規程等引致的風險,如越權違規交易、會計部門欺詐、交易錯誤、IT系統故障等風險。當然這些可預見的風險,管理人都會提前做規避工作,盡全力做到"風險可控"。
四、營銷篇
1、客戶:相較目前的固收類的產品來說,收益沒有太大的優勢,同樣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百分之十幾的收益我寧願選擇私募產品。
按照客戶風險偏好,對客戶資產進行最優配置。客戶想享受股票市場的收益,但又不太願意冒太大風險的可以推薦配置量化對沖。市場中性策略的量化對沖產品是介於固定收益與浮動收益之間的一種產品,稱為"類固定收益",風險收益適中,預期收益10%-20%。
2、客戶:產品如遇虧損,止損策略怎麼進行,能保證我資金的安全嗎?
止損根據產品不同有不同的止損條件,阿爾法中性策略年度最大回撤一般在5%左右,產品的止損線一般設置為0.9或更高。而且量化對沖基金通過嚴格的量化選股 操作、等市值構建股指期貨空頭來對沖系統風險,雖然在合同中跟銀行理財、固定收益信託、主動管理型陽光私募產品一樣都無法寫上"保本"二字,但是您的資金 也是很安全的。
3、客戶:對國外這個模型不相信,對於投入到二級市場不抱信心。
模型其實並不復雜,而且都是經過反復的理論和實際驗證的,對二級市場不抱信心的客戶更加可以推薦量化對沖,量化對沖適合所有行情,不懼股市下跌。
4、傾向固收類客戶對政信類等更感興趣,對量化對沖比較猶豫,偏向高風險客戶又覺得收益不能動心。
政信類產品的收益率正在往下走,對風險厭惡型客戶的資產配置可以推薦量化對沖類的阿爾法策略,風險相對較小,收益預期相對比較穩定。而偏向高風險的客戶,也 可以進行細致分類。沒有人會願意為了追求一定的收益而承擔相對更高的風險,對於量化對沖產品來說,它的收益和風險是高度匹配的,也就是具有高投資性價比。
5、客戶:現在銀行和很多私募都准備做量化對沖,國家可能會出不利的政策?
國家對惡意做空以及惡意高頻交易操綜市場的行為的會進行查處,國內主流的量化對沖產品以市場中性策略為主,做多股票+做空股指期貨是同時進行的,而且做多與做空的頭寸一致,國家對這類產品干預的可能性極低。
6、客戶:具體的凈值計算方法,凈值創新高部分提取25%後,我的年化收益大概是多少?
扣除管理費、託管費、業績提成之後,客戶的收益在10%-20%區間,業績提成一般客戶80%,機構20%。
7、客戶:操作策略中,期限套利和跨期套利可以認為是無風險套利,但本身收益做不高,年化6-7%已經不錯,加了阿爾法套利,主動性加入後,風險就會增大,風險轉化為收益是很好,如果風險削減收益,這會影響凈值上升的斜率,本來斜率就很小,這樣體現的收益不大,即使波動也在較小范圍,我覺得不值。
量化對沖策略很多,無風險套利是其中一種,無風險套利的市場機會不是很多,可以作為基金的安全墊策略,阿爾法策略(也就是市場中性策略)是一種成熟策略,能夠長期操作,加入後會增加收益的穩定性,風險變小,阿爾法的收益高於套利的收益,加入後收益變大。
對沖的意義在哪裡?
對沖策略的"意義"在於去掉某種我們不想承擔的風險,從而只保留我們想要的風險。
原則:所有回報都對應著風險。大而化之甚至可以說風險和回報是一回事,本篇中,風險和回報兩個詞是可以互換的
以一隻股票來說,股票回報 = 自身經營回報 + 整個股市回報(β)。相應的,承擔的風險 = 自身經營風險 + 整個股市風險。
如果我們對某家公司有強烈的看法(好壞皆可)並且 我們並非股市專家在股市整體走勢預測上沒有優勢,那麼我們就可以選擇 買入股票(假設看好)+ 做空股指 以獲得純粹的公司自身經營回報。這時回報 = 股票回報 - 整個股市回報(股指)= 自身經營回報。風險也變成了只有自身經營風險。
例子1,假設我們是IT業內人士,對google未來幾年強烈看好,但是對經濟形勢沒看法,對股市大勢沒看法。就可以做多google做空股指來對沖掉股市的風險,假設股市上漲50%,google上漲70%,我們賺20%。股市下跌50%,google下跌30%,我們還是賺20%。只要我們判斷正確,"即google未來會很好",我們就賺到了。
例子2,我們看好新浪,買了新浪股票,但新浪股票在nasdaq上市,是用美元計價的,我們又不是經濟學家,不知道將來人民幣對美元是漲還是跌,如果美元下跌了,那麼新浪股票(美元計價)相對於人民幣而言就是下跌了,風險也就變成了 = 新浪自身 + nasdaq + 美元/人民幣 。這時我們可以通過做空美元/人民幣期貨來對沖掉美元對人民幣下跌的風險。
再來說下,對沖這種做法的由來。
最早使用對沖Hedge這個詞的人是 阿爾弗雷德·溫斯洛·瓊斯(Alfred Winslow Jones,1900-1989),他覺得股市難以預測,但預測一家公司的前景就容易多了,(ps.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行業知識挑出本行業內最好的公司,准確率比聽消息高多了),那麼我可以買入一家好公司,再賣出一家壞公司,這樣一來,股市的影響就被去掉了,只要對這兩家公司的看法沒錯就可以盈利了。
憑借這個理念,瓊斯在1949年開創了第一家現代模式的對沖基金,它使用的策略學名叫股票多空(equity long/short)。
阿爾弗雷德·溫斯洛·瓊斯(Alfred Winslow Jones,1900-1989)(社會學博士、前憤青、前CIA、前socialism粉、前納粹時期的猶太女德共的老公、前記者、前專欄作家)
股票多空策略,比我們剛才舉的例子稍微復雜一點點,區別在於做空那端不是股指而是另一隻股票,即買入好公司賣出壞公司,假設我們相信未來幾年蘋果比google好,我們就可以做多蘋果做空google,回報 = 蘋果好於google的那部分,同樣是對沖掉了股市波動的風險,只剩下了我們對蘋果和谷歌兩家公司的預期。這樣一來,不管納斯達克怎麼動,或者美國經濟怎麼糟糕都和我們沒關系了。
類似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茅台/五糧液,中石化/中石油,sony/panasonic,通用/福特,這個列表可以無限延伸下去,只要我們是某行業里的專家,我們就可以通過做多好的+做空差的來獲利,而不管市場波動如何。(實踐表明,即便08年那種大跌也無所謂)
如今,股票多空策略是對沖基金領域里的重要分支,規模龐大,種類繁雜。而對沖的思想也擴展到金融領域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對沖匯率風險,對沖利率風險,對沖某種原材料風險,只要你能想的到就行。但其思路從未變過,就是剝離我們不想要的風險。
❸ 大資管統一監管時代,對銀行理財和私募基金有哪些影響
【大資管觀察】我國資產管理行業分析與展望
隨著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釋放、監管政策的放鬆以及各中介機構的重視,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蓬勃發展,大資管時代到來。整個行業參與機構眾多,資管產品多種多樣,監管標准不一,未來會向著統一監管、市場集中的趨勢發展。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春秋戰國時代
資產管理從廣義上來說,是指投資者將資產投資於相關市場的行為和過程,既可以是投資者管理自己的資產,也可以是受託人管理他人的資產。本文所指資產管理是金融機構等各類中介機構接受客戶委託,本著保值增值的目的,按照與客戶的約定對其資產進行投資,並收取管理費用及業績報酬的行為。資產管理業務起源於18世紀的瑞士,工業革命後經濟格局的變化帶來金融市場快速發展,上層富裕家族對資產管理的需求劇增,瑞士的金融機構開始向個人客戶和企業客戶提供財富、資產管理服務。
我國資產管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3年以前,這一階段資產管理行業仍處於蠻荒時代,居民資產管理需求不高,只有證券、信託公司、公募基金等少部分機構提供資產管理服務,市場規范制度供給不足,行業發展並沒有得到重視。第二階段為2003年至2012年,2003年我國保險公司開始設立資產管理公司進行專業化資產投資管理,2004年光大銀行首發人民幣理財產品,銀行理財規模日漸擴大;2005年廣發證券發行了證券行業首支集合資管計劃,券商資管業務逐步開始走上正軌;信託公司在2002年首次試發信託計劃後自2007年開始實現跨越式發展。這一時期我國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各機構在各自投資領域范圍內從事資管計劃,因此資產配置范圍成為資管產品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信託公司明顯受益於分業監管體系的混業經營模式。第三階段為2013年至今,證監會、保監會相繼擴大券商、基金公司、期貨、保險機構資產配置范圍,各個金融機構資產配置范圍趨同,正面遭遇戰一觸即發,資管行業進入百家爭鳴的新時代。
從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格局看,多元化特徵明顯,我國資產管理監管部門包括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三個部門;參與機構包括接受正規監管的銀行、信託公司、券商、公募基金公司及子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逐步納入監管體系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私募基金公司,以及完全游離於監管體系之外的各類理財投資公司、民間借貸等;資管產品涵蓋銀行理財、信託產品、集合資管計劃、公募基金、基金專戶、期貨資管、各類保險資管等。
從各類資管模式看,投資范圍方面,信託計劃、銀行理財、基金公司專戶等投資范圍較廣,幾乎覆蓋所有重要資產類別,券商資管計劃、保險資管計劃、公募基金、期貨資管計劃主要以標准化證券投資產品為主;投資門檻方面,信託、券商、保險資管等均為私募產品,門檻高,均為100萬元,銀行理財享有公募資管待遇,投資起點為5萬元,門檻較低;公募基金產品最低。投資者人數限制方面,集合信託300萬元以下投資者最多不超過50人,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以及基金公司是不超過200人,銀行理財、期貨資管計劃等無特定人數限制。產品流動性方面,信託計劃、銀行理財一般要持有到期,流動性較低,公募基金、期貨資管、券商集合資管計劃都可以定期申購贖回,流動性較高。監管要求方面,信託計劃、公募基金、銀行理財一般需要事前報備或者審批,其他資管產品一般都是事後報備,同時信託計劃、券商集合資管計劃、銀行保本理財等均需要佔用一定資本金,而基金資管、保險資管計劃無資本金監管要求。監管規則以及模式的差異使得各資管機構及產品市場競爭存在不一致性,而且容易形成監管套利。
目前,中國資管行業的多元化、嚴重分割格局既有利於促進行業發展和效率提升,也會因為監管盲區等因素引發監管套利、風險傳染等風險隱患,值得關注。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處於快速發展階段
根據招商銀行發布的《中國私人財富報告》,2015年我國個人可投資資產達到129萬億元,較2014年增長16%,居民對於財富的保值增值願望日漸上升,也逐步認可了銀行、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等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的金融服務,雙方信任關系逐步加深。監管部門逐漸放寬資管行業門檻,除了傳統的資管機構,互聯網金融等也開始涉足資管領域,使得整個行業活躍度更高,市場競爭更為激烈,投資者所選擇的餘地更大,提升了市場效率。同時,各類中介機構也更加註重布局資產管理行業,這是一類輕資本業務,也各類金融機構轉型發展的重點方向,美國銀行、渣打銀行等國際知名大型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板塊收益貢獻佔比一般在10-30%,相比而言我國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收入佔比仍較低,券商資管收入佔比僅為5%左右,未來提升空間依然較大。總之,我國資產管理行業正處於快速成長階段。
截至2015年12月末,我國資管行業資產管理規模約為88萬億元,同比增長45%,繼續保持較快增速,預計2016年我國資產管理規模有望達到110萬億元;根據BCG統計數據,2014年全球資產管理行業規模為74萬億美元,2015年有望達到81萬億美元,中國佔比約為16.7%,我國有望成為美國、歐洲之後的世界第三大資產管理國家。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我國資產管理行業交叉持有的問題突出,除了公募基金、保險資管計劃投資限制較嚴外,銀行理財、基金專戶資管、券商資管計劃、信託計劃均可以相互投資和持有,由此各個資產管理產品之間統計數據簡單加總存在重復計算的問題,有的資管產品可能多次相互嵌套,從而上述數字高估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規模情況,預計上述交叉持有的比例占資管行業總規模的10%左右,不過這不能掩蓋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較快發展的趨勢。
從資管規模/GDP衡量的行業發展深度看,2014年和2015年我國資管規模/GDP比率分別為0.96和1.30,相比較而言,2014年歐洲國家該比率平均為1.24,2013年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分別為1.89、0.9和1.18,目前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深度已經逐步與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當,不過仍落後於美國。
就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結構看,2015年末,銀行、公募公司及子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託公司、私募基金公司、期貨公司、P2P機構所管理的資產規模分別為20萬億元、21萬億元、13.7萬億元(保險資產12.36萬億元,來自第三方的受託資產1.34萬億元)、11.89萬億元,佔比分別為22.7%、23.8%、15.6%、13.5%、17.7%、5.9%、0.1%、0.6%。與2014年相比,基金公司及子公司、期貨資管、私募基金均實現翻番,而信託行業資產管理增速顯著放緩,銀行理財、信託資管在整個行業中的佔比也呈現下降態勢,顯示出整個資管行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傳統的銀行理財、信託資管逐步面臨其他資管機構的趕超。但是,需要看到券商資管、信託資管、基金子公司中的大量資金均來自於銀行以及銀行理財,上述數據低估了銀行資管在整個行業中的重要地位,目前銀行仍是資管行業核心力量和主導者。
資產配置以非標為主
資產管理實質也是一種中介渠道,受託社會閑置資金,用於投資於金融市場、實體經濟等領域,滿足社會資金需求者,從而為社會資金供需兩端搭建橋梁。從資金來源看,主要分為個人客戶資金來源和機構客戶資金來源,個人客戶主要是一般居民客戶和高凈值客戶,機構客戶主要是企業、養老金機構、銀行、財務公司等,受限於統計數據限制,現在仍無法准確估計兩類客戶比例情況,不過機構客戶可能更高,尤其是來自銀行的資金應該是佔比較高。相比較而言,發達國家機構客戶資金來源仍是主流,這與老齡化社會保險、養老金機構資產規模龐大等因素有很大關系。以歐洲為例,個人客戶資產佔比約為24%,機構客戶資產佔比約為76%,機構客戶明顯是資產管理行業最主要的資金來源。
從個人投資者資產配置情況看,個人投資者持有的現金和存款比例較高,截至2015年末我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35.7萬億元,同比增長12.4%,這部分存款資金未來仍有投資和財富管理需求;公募基金等資本市場產品近兩年在居民資產配置中佔比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各類貨幣基金因其投資門檻低、流動性好等特點得到青睞;其他資管產品在個人投資構成中佔比仍不是很高,這可能與各類資管產品門檻仍較高、個人投資者不了解等因素有較大關系。
來自於個人客戶和機構客戶的資產通過銀行等中介機構配置於金融市場、信貸市場、實業投資等各個領域。客戶資產的配置情況一是取決於不同周期下的資產配置偏好,另一個是取決於機構資產配置能力。資產投資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類資產配置的把握,實證研究表明,投資組合收益情況90%以上取決於資產配置戰略。根據美林投資時鍾理論,經濟上行、通脹下行時期,應主要配置股票;經濟上行、通脹上行時期應主要配置大宗商品;經濟下行、通脹上行,應主要持有現金;經濟下行、通脹下行時期,應主要配置債券。另一方面,不同機構資產配置范圍和能力也不同,當前各類金融機構資產配置范圍基本相差不多,即使個別領域有所限制,但是依然能夠通過其他方式繞道實現,諸如銀行無法進行實業投資,但是依然可以通過信託計劃、資管計劃實現,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雖然無法直接進行借貸,仍可以通過投資收益權、債權等方式實現為客戶融資。因此,各類金融機構資產配置能力是其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市場核心競爭力。
從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資產配置狀況看,以股票、債券、現金存款、其他類進行劃分,截至2015年末,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股票資產佔比為8%,債券資產佔比19%,現金存款類資產佔比29%,其他類別資產44%。可以看出,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資本市場投資佔比不高合計為27%,而其他類主要是實業投資以及非標准化資產投資佔比高。2013年,歐洲資產配置主要為股權類資產佔比33%,債券投資佔比43%,現金存款類佔比為8%,其他類資產佔比為16%。與歐洲資產管理行業資產配置相比,我國資管行業資產配置現金存款類配置比例過高,股權配置略低,這可能源於我國直接融資佔比低,更多資管資金以非標准化金融資產形式實現實體企業融資。
資管行業參與者眾多
實際上,資產管理產品從設計到最終銷售需要經歷產品設計、銷售、監管監督、投資者購買等環節和步驟,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有人的參與和掌控。我國資產管理行業涉及機構眾多,本文以接受監管的正規機構為對象,研究當前行業參與機構和人員數量問題。
目前,我國銀行類金融機構2503家,從業人員3415010人;信託公司68家,從業人員16683人;證券公司115家,從業人員222802人;保險公司180家,從業人員904252人;期貨公司153家,從業人員為30000餘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100家,17939人。其他私募基金公司、P2P機構等尚未正式納入監管范疇,信息披露不透明,行業門檻較低,機構數量眾多而且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大資管時代,各金融機構競合是主旋律。競爭方面,隨著資產管理行業監管放寬,各金融機構仍在加快圈佔市場,搶占市場份額,處於跑馬圈地階段,產品同質化較高,特色產品較少。但,長期看,資產管理行業逐步將會向著更加專業化、差異化方向發展,立足自身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市場結構也會逐步趨於集中化。從各金融機構稟賦資源看,銀行客戶資源豐富,資管模式逐步成熟,但是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問題突出,理財業務內控、監管等制度體系有待完善;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資本市場投研實力強大,但是創新發展能力有待提升,國內資本市場運行不給力,導致相關業務開展不順暢;信託公司在實體投融資領域有優勢,但傳統業務領域發展空間收窄,轉型方向、進程仍不明朗;保險公司具有資金規模大、期限長的優勢,不過保險資管受託資金來源主要是保險資金,資金來源受限,由買房向賣方的轉變需要適應市場檢驗;期貨公司開展資管業務時間短,面臨人才、業務模式等方面困擾。
在合作方面,各資管機構也持續強強合作,諸如銀證、銀信、信證合作模式,增強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聚合力和專業化。以資管產品銷售為例,目前,銀行可以代銷各類資管產品,銀行已成為保險、基金等資管產品最重要的銷售渠道,證券公司可以代銷保險產品和信託產品,保險機構也可以代銷公募基金,相比較而言僅信託公司無法代銷除信託以外的其他金融產品。建立更為廣泛的互銷渠道有利於建立更加寬廣的資產管理平台,以更多豐富多樣的產品服務滿足資產管理需求更加多樣化的投資者,提升客戶忠誠度和粘性,也可以進步增加收入來源。
總體看,我國資產管理行業仍處於粗放發展時期,資產管理鏈條扔不完整,專業化程度不足,缺乏資產管理高端專業人才以及資管產品評價和咨詢機構,行業發展透明性低,投資者面臨的投資風險不容忽視。
資管行業的四大趨勢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仍在加快發展,未來四大趨勢值得關註:
第一,資產管理行業頂層設計有望加快。目前,我國資管行業受到分業監管影響,處於分割狀態,還有部分領域未有覆蓋。從目前看,各個資管產品模式不一,標准不一,起點就不同,導致各類之間相互嵌套規避監管要求,形成行業發展虛胖,隱藏了金融風險。因此,監管部門正逐步加快行業頂層設計推動,實現各機構平等競爭,行業有序發展。
第二,資產管理行業專業化發展加快。資產管理行業的專業化主要涉及一是經營專業化,銀行、券商、保險等金融機構不斷重視資管業務發展,加快建立資管子公司或者事業部,持續推動資管業務專業化發展;二是定位專業化,各金融機構需要根據自身特色發力特定資管領域,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實現差異定位、特色經營;三是人才專業化,不斷培養和引進更為專業化的資產管理人才隊伍,人才是支撐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核心因素。
第三,資產管理行業產品國際化、標准化、多元化加快。目前,我國資管行業產品較為單一而且同質化,私募業務多,流動性差,產品配置也不夠豐富。未來,資管機構會根據客戶需求進一步加強資產配置的全球化,增強投資分散度,加強標准化產品供給,滿足更多非高凈值人群的投資理財需求,或者針對老齡化趨勢,研究養老理財等,實現產品聚焦和細分市場聚焦。
第四,資產管理市場集中度逐步上升。目前,我國資管行業仍處於粗放發展階段,在行業逐步開放的背景下,各機構加快搶占市場,做大規模。隨著市場逐步飽和以及競爭水平提升,部分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的資管機構逐步被市場淘汰,實現行業優勝劣汰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有效提升行業集中度,促進有效競爭和行業創新發展。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
❹ 銀行理財,券商資管和信託之間的投資范圍有何區
就投資范疇來說,由於監禁的題目,銀行理財產品的可投資范疇是最小的,券商資管的投資范疇較大,信託可投的最廣。
就投資門檻來說,銀行理財產品門檻最低,資管次之,信託最高,尤其單一信託,一樣平常都不是個人私家投資者玩的。
就寂靜性來說,銀行理財最寂靜,但收益最低;券商資管危害較大,信託危害最高;
就收益率來說,與產品的寂靜性成反比。
詳細的說:
銀行理財產品的申購出發點最低5萬(妥當型以上的10萬),產品投向包括儲備、國債、金融債、貨基、銀行單子(保本、妥當型);高評級地方債或企業債、股基、貿易單子(均衡型);股票、貴金屬、外匯、期貨、金融衍生品等(朝上進步、激進型)。如今,市場上常見的銀行理財產品以妥當型或均衡型為主,收益率在4-6左右浮動,根本剛性兌付。(以上投資范疇僅指常見產品,實際環境太巨大無法盡述,危害分類也大概有所差別,下同)
信託分為單一信託和聚集信託兩類。聚集信託的出發點較低(最低是5萬,但一樣平常都在20萬上下,100萬的也常見),單一信託的出發點一樣平常都是千萬元等級。產品投向除銀行的那幾類外,還包括種種股權、債權、收益權類的金融資產,以及高等酒、藝術品、房地產等實物資產。除了執法不容許做的,根本上都能投。根據危害程度差別,收益率起伏很大,低的與銀行產品差未幾,高的上不封頂(但大概血本無歸)。兌付環境的話,如今市場上根本是隱性的剛性兌付(有其他資金渠道墊底),但也已經出現過多起信託違約的案例。
券商資管的最低出發點也是5萬(限定性產品),但一樣平常常見的是10萬以上的非限定性產品。限定性產品的投資范疇介於妥當寂靜衡型的銀行產品之間,非限定產品的投資范疇則雷同信託。收益率方面,一樣平常在5-10左右,高的能到達兩位數,低的也有虧損的。兌付環境,一樣平常都能按約兌付,但是市場上也時時會有某個資管出現兌付壓力的傳言。
【幾何金融】
❺ 信託和銀行理財,保險,私募,基金以及有限合夥的區別
一、信託產品的特色
1.起點高,基本是300萬起,每個項目有50個名額100萬起(俗稱小額),較高的投資門檻排除了普通投資者。因此,信託業務也被稱作私人銀行。信託的投資門檻有繼續提高的呼聲,為什麼要設置高門檻?通常的解釋是信託的投資者需要具備一定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比如在美國規定需要有500萬美元的人才可以參與信託投資。
2.風險低。信託項目都要盡職調查,信息披露客觀公正,風險管理方式明確清晰,還要銀監會審批才可以發行,信託項目的運作需要受《信託法》的約束,因此整體風險比較低,自2001年《信託法》成立以來,信託的投資者都能按約收獲本息。
3.收益較高。前面幾年經濟形勢較好的時候,信託的投資者基本能夠收獲10%以上的年化收益,即使今年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時候,信託產品的平均年化收益9%左右。2009至2011年3年,信託投資者收獲2400億收益,75.5%的人獲取了9%以上的年化收益,62%的投資者獲得的年化收益在9-12%之間,很多實體經濟的年化收益還不到9%。
4、持續投資方便簡潔。到期拿回本金和收益,可以形成持續投資,使得收益成為復利。按9%的復利計算,300萬起步,堅持40年就是1億,堅持150年就是1萬億。
5.債務隔離功能。信託財產受法律保護,信託一經成立,信託財產即從委託人、受託人、收益人的財產中分離出來,具有獨立性成為獨立運作的財產。信託財產不能被清算、償債和破產等。這是信託產品非常大的優勢。
6.流動性較差。信託產品未期滿前中途不能單獨贖回,但可以轉移給其它投資者。信託產品大多是期限是1-2年。為了迎合閑散資金高流動性的需求,中融信託、平安信託等均設立了短期的信託產品,期限3、4、6、9、12個月等,1億以上的大額資金還可以定製較為靈活的期限。
7、投資方式靈活。信託可以橫跨貨幣、資本和實業市三大領域,可以股權、貸款等多種形式靈活運作,這是其它金融機構不能比擬的。信託制度上的優勢也是其這幾年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項目方為了更快速的獲取資金,也願意較高成本走信託渠道的融資。
二、銀行理財產品VS信託產品
1.投資門檻較低,一般是5萬起,銀行理財屬於大眾理財。認購方便,甚至網上可以直接下單。
2.安全性好收益低。銀行理財產品有著較高的安全性,但收益率低是其硬傷。如果產品說明有保本字眼的,收益率也就是3%左右;沒有保本字眼的,收益率也很少達到5%。銀行理財產品很難趕上通脹。原因大致有兩個,一來資金門檻較低,失去議價能力,超額收益通常要歸銀行;二來,銀行經營成本較高,200米就有一家,還是臨街商鋪,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都不低,肯定需要較高的利潤支撐。
3.流動性較強。銀行理財產品很少有1-2年期的,基本是30天左右,3個月左右,期限非常靈活,方便隨時認購。
4.銀行網點多,也知道客戶詳細信息,在老百姓心中的信任度較高,這是銀行最大的優勢。和銀行合作具有較高的優勢,保險、證券、信託、基金、投資公司等也樂於和銀行合作。因此,在銀行選擇理財產品時要區分是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還是其它金融機構的產品。要認准合同是否有銀行的公章,如果是銀行代銷機構的產品就要十分謹慎,有時候銷售人員是沒有明確說明的。2010年有38款銀行理財產品沒有兌現收益,不知道是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還是在銀行代銷的其它金融機構的產品;而最近剛剛暴露出來的客戶王女士、姚女士等在平安銀行(原深發展銀行)做理財,180萬、50萬理成1萬,客戶的理財產品就不是銀行的,而是投資公司的。因此在銀行買理財產品時還是要仔細辨別金融產品出品機構。
5.筆者最近走訪了很多銀行支行,信託產品較少。銀行似乎不大願意公開代銷信託產品,大概是銀行都寧願大客戶做存款,或者買他們的理財。即使在銀行可以買到信託產品,收益率也普遍比較低;此外,個別有也是小信託公司的產品,這類項目一般是銀行推薦的,信託公司僅僅是通道而已,小信託公司的費用比較便宜,銀行樂於合作。因為,銀行需要賺取的較大的利潤差。銀行之所以願意代銷往往是有較高的傭金,信託產品的傭金現在普遍降低,尤其是就品牌較好的信託公司的產品,銀行就不願意代銷了。
6.銀行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投資於信託項目的,這個規模佔了信託規模的1/3。因為信託投資門檻較高,信託產品在銀行就拆成小額理財產品。從中,銀行可以賺錢5%左右的利差,甚至更高。中間業務是銀行利潤的三大支柱之一。
三、股票、基金、證券類產品VS信託產品
1.股票十年返回原點,即使私募性質的基金也全面虧損,證券市場哀鴻遍野。這和當前經濟環境比較低迷有關,更和中國的證券制度的缺失有關。證券市場成為上市公司、券商和投資機構圈錢的工具,沒有為股民實實在在地創造價值。證券市場的低迷也嚴重殃及證券類信託產品。現在定向增發類信託產品全面虧損,平安信託代理的多款證券類私募基金也全面虧損,多個輝煌一時的投資機構和明星基金經理黯然失色。中國股市需要重樹形象和金融信心還有十分漫長的路要走。
2.一些敏感的投機者,及時把證券市場的資金撤出來轉移到了信託投資。這部分人是非常有眼光、十分睿智的投資人。他們不僅在股市投機中圈到了錢,還及時退身,並在信託投資中進一步保值增值。
3.在經濟上升周期,和大的金融機構合作,選擇品牌好的基金經理,購買證券類產品還是可以的。一來省心省力,自己炒股整天看K圖聽股評會影響工作和生活;二來,品牌好的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經理,他們畢竟專業,無論在技術上還是信息上都遠比我們個人強,風險也低很多。關鍵是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和投資風格,和自己比較一致即可。
❻ 匯集了信託、銀行理財產品、私募基金及資產管理等各類金融產品的網站。
發鏈接會被封的,你這問題就是個坑啊,我估計在我前面回答的哥們都掉進坑裡出不來了。
這種網站太多了,你隨便網路搜一下,看哪家順眼就行啦。一般都會盡量把產品發全,變成一個資訊站。產品的投向基本上都會寫明,尤其是信託、固定收益私募和資管。銀行理財產品基本是不透明的,跟信託區別比較大,有專門的網站比較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
❼ 【急】券商與銀行在理財產品方面的比較能具體的說明嗎
券商一般發行自己的基金 近兩年來看的話 券商基金遠不如基金公司的基金
現在有的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如外匯、債券、定期、短期定期等 收益一般4%左右
公募基金:如開放式、封閉式,這裡面又分好多種,如混合型、偏股偏債型、純債型、指數型等等。收益不一定 行情好就20% 行情不好虧個15%很正常 當然也有保證收益的
固定收益信託:這個現在比較火 門檻高 一般100W起 保證收益8%-10%左右 一年到兩年期
陽光私募基金:這個現在也很火 門檻高 一般100W起 也有集合50W起的 收益-20%--40%都有可能
PE私募股權:門檻最高 一般300W 年限長 一般都7年 收益60%--200%都有可能
假如你要理財 一定要分清理財與投機的區別 根據自己的收入與需求來選擇理財產品 而不是看產品來選產品。
如有理財規劃需要,可站內信聯系我。
❽ 資產管理,信託,有限合夥,銀行理財在產品和業務層面有什麼區別
1.關於資產管理
「資產管理」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在中國現行法律體系下,接受監管、具備合法開展資產管理資格的持牌機構(概括的說,這個牌照的價值就是「合法募錢的資格+合法運用的資格」,一個可以連接資產和貨幣的中間渠道)大概可以做如下劃分:
·銀監會監管:銀行(理財)、信託
·證監會監管:證券公司及子公司、基金公司及子公司、期貨公司及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
·保監會監管:險資資管
至於近年興起的一些地方金融局批准設立的資產交易所,也會發行一些「理財產品」,但我個人認為其法律依據和效力還不是很充分,確實也亂象叢生。其他的打著「資產管理」稱號的機構,大多沒有合法資格。
2.關於信託
信託是一項源自國外的古老制度安排,創設了一種獨立的法律關系,核心是法律認可的財產獨立和破產隔離。
在我國,可以發行信託產品的,有且僅有68家持牌信託公司。信託產品按照委託人的人數可以分為單一信託(一個委託人)、集合信託計劃(兩個以上委託人);按照信託財產的類型,可以分為資金信託、財產信託、財產權信託等;按照投資領域,可以劃分為房地產類、基礎設施類、工商企業類、證券投資類等領域。
信託產品在我國依據的主要規范框架是《信託法》、《信託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信託公司管理辦法》及銀監會的各類規范性文件、通知、窗口指導意見。信託產品需要遵守的人數限制、合格投資者標准、投資限制等不展開說了,比較多且雜。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監管嚴格,限制多多,但信託公司是具備發放貸款的資格的。
信託公司經歷了多次清理,到現在只有68家(其實銀監會名單上的牌照我記得是71家,還有三塊牌照躺著等待買家吧~),大多是政府、央企、國企控股,股東背景和實力普遍比較強。隨著《信託法》頒布,新的信託框架搭建完畢,且借著房地產的十年火爆、08年的四萬億等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契機,信託的資產管理規模幾何式上漲,截至2016年2季度末,信託資產管理規模已達到172851.66億元,是我國第二大金融行業(老大哥是銀行)。
3.關於資管計劃
券商、基金、期貨的資管子公司及保險資管公司所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叫做「資產管理計劃」,和信託的架構類似,都是一邊連接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一邊將匯集的資金運用投資出去。證監轄下三類公司的子公司都有各自的監管體系和規范要求,和信託一樣,都對投資者人數、合格投資者標准、投資范圍等有所限制。
值得一提的基金專戶子公司,這是12年證監會所新設的一個牌照。在最初的幾年行業號稱「萬能牌照」,在資金安排(比如投資者人數、結構化的杠桿比)、投資運用(除了不能直接放貸款外基本沒有限制)上極為靈活,也不用計提風險資本等,所以搶走了大量原來信託、券商的通道業務,僅用了幾年時間,截至2016年2季度,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已達到16.47萬億元,比肩信託,還是很可怕的。
不過隨著股災和實際經濟下行壓力大、國家樹立的去杠桿要求,從14年底開始陸續出台了諸如八條底線等一系列規則,證監體系下的資管機構業務開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資金池不得開展、結構化產品杠桿比大降、產品推介的規范、投資者人數、投資顧問等都有嚴格規范,基金子公司也很快會開始計提風險資本。對證監的監管水平我不做評價,但證監體系的資管公司無疑將進入第一個優勝劣汰的艱苦階段。值得一提的是券商和基金子公司具備發行資產專項計劃做資產證券化業務的資格,信託也可以實現類似的結構,但我們一般稱為私募ABS,沒法在交易所掛牌交易。
險資資管因為其資金來源的特殊性,出於安全考慮,對其投資限制自始就十分嚴格,包括合作機構的准入條件、投資領域的限制要求等。
4.關於私募基金
有限合夥式的私募基金利用了合夥制度,依據合夥企業法開展業務,迴避了「牌照」限制。通過LP出資認購合夥份額實現資金募集,通過合夥企業法確保了GP的管理資格和LP的有限責任,然後以合夥企業對外開展投資運作。
近年隨著私募業務規模的快速發展,私募業務也被納入了監管體系。開展私募基金運作應當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並對基金的募集、信息披露、管理運作都有了明文的要求。私募基金的形式,除了傳統的合夥企業外,還有有限公司式(現實里比較少見)和契約基金式(沒有法律實體,通過合同構建一個獨立的財產集合)。需要注意的是,合夥企業除需遵守《合夥企業法外》,現在也需要遵守證監會、基金業協會的相關規范。
5.關於銀行理財
銀行理財也是一種資產管理產品,但因為其投資者門檻較低,出於金融穩定等考慮,對其投資限制也比較嚴格,甚至法律規定是可以保本的,具體要求可以看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定及銀監會的一些通知。理財資金量大、期限靈活、成本較低(銀行其實就是個大資金池),基於金融人士的不懈「創新」,理財資金常嵌套各種信託、資管產品規避限制和監管而活躍在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