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 蔣蛟龍
目前國內理財產品按照客戶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其中,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又可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前者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產品。
「零收益」有其客觀因素
此次銀行系理財產品零收益或負收益危機有其正常因素或者說客觀因素在裡面,當然也有一些來自包括銀行自身在內的非正常因素。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這些產品類型來看,由於這些產品屬於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對投資者購買這款理財產品是否會獲利在原則上是不承擔責任的。因此,投資者在質疑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同時也應該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來對待「零收益或負收益」現象。
其次,由於這些理財產品大多與股市掛鉤,因此,其收益率的高低與當前股市的走勢有著很大的關系。而隨著全球經濟形勢出現轉變,以及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股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異常波動。而這些理財產品在前期設計時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和當前有著很大的不同,出現收益偏差也就難免了。
再次,從市場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投資產品有盈利有虧損,不可能出現通漲或通跌。目前,國內已發行的人民幣或外幣理財產品共有3000多隻。部分產品出現「零收益或負收益」現象也是市場運行中的正常現象。
非正常因素亦需正視
筆者認為,雖然事情的發生確實是有客觀原因,但其中不乏一些非正常因素在裡面助長了「零收益或負收益」問題的產生。
首先,從商業銀行自身來看,由於理財產品在中國發展時間較短,因此,中資銀行的理財產品大多是由國際大投行所設計並引進。而中資銀行理財產品設計人才的缺失導致了其自身對這些產品設計的不了解,從而在購買合同中針對該產品所蘊藏的風險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識別,最終發生虧損也只能自己一身承擔。同時,銀行在引進理財產品設計時過度迷信於國際大投行而不對該產品是否適合國內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但國際大投行也並非萬能,從這次美國次級債危機就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叱吒風雲的摩根斯坦利等大投行同樣也會出現投資失誤導致巨額虧損。
其次,由於國內理財市場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出於營銷業績壓力,銀行在推銷自身理財產品時往往會陷入「報喜不報憂」的誤區,對於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往往僅用「收益率」來替代,更有甚者把產品的收益率說得天花亂墜而故意弱化或忽視風險提示。
第三,作為市場的看門人,監管者在這次「零收益」事件中也出現了缺位現象。隨著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國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尤其是在目前國內存款利率負值狀態以及股市、樓市風險較大的情況下,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便成為了廣大投資者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國內理財市場得到了井噴式增長。但是在理財市場得到飛速發展的同時,相應的市場秩序未能有效建立。在理財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導致銀行之間的惡性競爭,從而加大了市場風險。同時,理財市場作為一個信息嚴重不對稱市場,投資者幾乎無法知道銀行對其理財產品的具體操作,而監管層在增加理財市場信息透明度方面幾乎無所作為。因此,金融市場中的「用腳投票」機制在理財市場消失,顯然不利於投資者監督銀行的投資行為,缺乏懲罰機制下的投資發生虧損的概率大大增加。
多方著手防範投資風險
為了改善目前國內理財市場中的非正常行為以及防範潛在的風險進一步暴露,需要從商業銀行、投資者以及監管者三方著手。
首先,商業銀行應該提高對理財產品的風險預測能力,對從國外購買的理財產品一定要認真研究,准確判斷其風險和收益,判斷是否適合國內市場,更重要的是培養理財產品設計人才以此提高創新能力。同時商業銀行要真正樹立「顧客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在對自身產品做宣傳銷售時不能故意隱瞞潛在風險,做好投資者的風險教育工作。
其次,監管層應該順應理財市場高速發展潮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市場秩序。針對目前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宣傳過程中通常對其產品冠以誇張名稱的現象,監管層應該制定理財產品宣傳制度,禁止誘導性廣告宣傳。同時規章制度的形式強制商業銀行定期披露其理財產品信息,增加市場透明度,對銀行道德風險進行相應懲罰,充分發揮理財市場中的「用腳投票」機制,切實做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再次,投資者自身也應該樹立起成熟的投資理念,充分認識銀行理財產品所存在的風險。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並對理財產品投資標的進行仔細研究分析,認清風險,仔細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應產品。
】
『貳』 理財產品會出現零收益嗎
如果在招行購買理財產品,查詢預期年化收益率,可以通過產品說明書查看。
理財產品持有到期收益率計算公式:本金*理財天數*年化收益率/365天。
『叄』 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率說明什麼
,中國移動,計算其各自在一年內的漲跌幅度,然後套用公式:16%-(最高漲幅-最低漲幅),如果括弧內的數值大於16%,購買該理財產品的客戶就獲得零收益;如果括弧內的值為零,那麼客戶就可以獲得最高收益率16%。其結果是:這四個股票中的漲幅最高的招商銀行年漲幅約為90%,遠遠高於漲幅最低的中銀香港年漲幅,導致括弧內的值大於16%,客戶收益為零。
『肆』 哪些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過負收益嗎
出現過,但是一般很少,比如高風險高收益類型的,有時會出現負收益。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並發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產品。
『伍』 買銀行理財產品顯示待結轉收益為負數
買銀行理財產品顯示待結賬收益為負數,那有可能你買的這個理財產品的收益是虧損的,沒有賺錢
『陸』 理財收益為什麼是負數
那就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收益,所以會顯示負數。
『柒』 買浦發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為0怎麼辦
購買的理財產品收益為零多為浮動收益類型,只有兩種方式處理:如果在購買過程中,理財經理無明顯違規,就只能接受為零的收益;如果理財經理存在誘導或誤導行為,可以向銀行和銀監會投訴。
銀行保本類產品分為:保本固定收益產品和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明確產品投向、收益是否保證等相關產品要素;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及風險揭示條款,諸如保本浮動收益產品風險揭示書中都會明確告知:「該產品只保證理財資金本金安全,不保證收益」。
『捌』 如何看待理財產品零收益
目前國內理財產品按照客戶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其中,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又可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前者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產品。
「零收益」有其客觀因素
此次銀行系理財產品零收益或負收益危機有其正常因素或者說客觀因素在裡面,當然也有一些來自包括銀行自身在內的非正常因素。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這些產品類型來看,由於這些產品屬於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對投資者購買這款理財產品是否會獲利在原則上是不承擔責任的。因此,投資者在質疑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同時也應該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來對待「零收益或負收益」現象。
其次,由於這些理財產品大多與股市掛鉤,因此,其收益率的高低與當前股市的走勢有著很大的關系。而隨著全球經濟形勢出現轉變,以及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股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異常波動。而這些理財產品在前期設計時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和當前有著很大的不同,出現收益偏差也就難免了。
再次,從市場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投資產品有盈利有虧損,不可能出現通漲或通跌。目前,國內已發行的人民幣或外幣理財產品共有3000多隻。部分產品出現「零收益或負收益」現象也是市場運行中的正常現象。
非正常因素亦需正視
筆者認為,雖然事情的發生確實是有客觀原因,但其中不乏一些非正常因素在裡面助長了「零收益或負收益」問題的產生。
首先,從商業銀行自身來看,由於理財產品在中國發展時間較短,因此,中資銀行的理財產品大多是由國際大投行所設計並引進。而中資銀行理財產品設計人才的缺失導致了其自身對這些產品設計的不了解,從而在購買合同中針對該產品所蘊藏的風險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識別,最終發生虧損也只能自己一身承擔。同時,銀行在引進理財產品設計時過度迷信於國際大投行而不對該產品是否適合國內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但國際大投行也並非萬能,從這次美國次級債危機就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叱吒風雲的摩根斯坦利等大投行同樣也會出現投資失誤導致巨額虧損。
其次,由於國內理財市場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出於營銷業績壓力,銀行在推銷自身理財產品時往往會陷入「報喜不報憂」的誤區,對於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往往僅用「收益率」來替代,更有甚者把產品的收益率說得天花亂墜而故意弱化或忽視風險提示。
第三,作為市場的看門人,監管者在這次「零收益」事件中也出現了缺位現象。隨著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國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尤其是在目前國內存款利率負值狀態以及股市、樓市風險較大的情況下,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便成為了廣大投資者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國內理財市場得到了井噴式增長。但是在理財市場得到飛速發展的同時,相應的市場秩序未能有效建立。在理財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導致銀行之間的惡性競爭,從而加大了市場風險。同時,理財市場作為一個信息嚴重不對稱市場,投資者幾乎無法知道銀行對其理財產品的具體操作,而監管層在增加理財市場信息透明度方面幾乎無所作為。因此,金融市場中的「用腳投票」機制在理財市場消失,顯然不利於投資者監督銀行的投資行為,缺乏懲罰機制下的投資發生虧損的概率大大增加。
多方著手防範投資風險
為了改善目前國內理財市場中的非正常行為以及防範潛在的風險進一步暴露,需要從商業銀行、投資者以及監管者三方著手。
首先,商業銀行應該提高對理財產品的風險預測能力,對從國外購買的理財產品一定要認真研究,准確判斷其風險和收益,判斷是否適合國內市場,更重要的是培養理財產品設計人才以此提高創新能力。同時商業銀行要真正樹立「顧客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在對自身產品做宣傳銷售時不能故意隱瞞潛在風險,做好投資者的風險教育工作。
其次,監管層應該順應理財市場高速發展潮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市場秩序。針對目前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宣傳過程中通常對其產品冠以誇張名稱的現象,監管層應該制定理財產品宣傳制度,禁止誘導性廣告宣傳。同時規章制度的形式強制商業銀行定期披露其理財產品信息,增加市場透明度,對銀行道德風險進行相應懲罰,充分發揮理財市場中的「用腳投票」機制,切實做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再次,投資者自身也應該樹立起成熟的投資理念,充分認識銀行理財產品所存在的風險。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並對理財產品投資標的進行仔細研究分析,認清風險,仔細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應產品。
『玖』 某銀行零收益,負回報理財產品,深深傷害了銀行客戶,您如何看待這一系列令銀行頭疼的事件,
銀行的本質工作是吸收存款和放貸,就跟騰訊一樣,最專業的是即時聊天。但現在呢,搞什麼理財產品,除了手續費高,想法設法套住客戶資金外,客戶得到的收益又有多少呢。專業的事要由專業的人來做!
樓主也不要灰心,因噎廢食,理財,找專業、可靠的理財機構,最好能找到最先推出該款理財產品的理財機構。
如果我的回答幫到你,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