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私募基金備案高管人員以及基金經理有何資質要求
根據《證券投資基金法》第九條的規定,從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的從業人員應當具有基金從業資格。基金從業資格的取得方式已在《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六)》中進行了解答。
對於私募基金管理人首次申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和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變更為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或者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和創業投資基金管理。
同時從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類型等申請從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的,其從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的高管人員和基金經理應當具備基金從業資格。
已登記機構應當按照規定自查從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的從業人員是否具備基金從業資格,下一步中國基金業協會將按照《基金法》的規定,對基金從業人員進行資質管理和業務培訓,要求不符合要求的機構整改。
(1)私募投資基金風險總監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
第一條為了規范證券投資基金活動,保護投資人及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證券投資基金和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公開或者非公開募集資金設立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基金),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託管人託管,為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進行證券投資活動,適用本法;本法未規定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三條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和基金份額持有人的權利、義務,依照本法在基金合同中約定。
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依照本法和基金合同的約定,履行受託職責。
通過公開募集方式設立的基金(以下簡稱公開募集基金)的基金份額持有人按其所持基金份額享受收益和承擔風險,通過非公開募集方式設立的基金(以下簡稱非公開募集基金)的收益分配和風險承擔由基金合同約定。
第四條從事證券投資基金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❷ 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的風險有哪些
我國目前正處於私募告訴發展的時代潮流之巔,上至國家利好政策,法律、法規不斷出台,下至大量的機構投資者和海量的民間游資在尋找「安全可靠確保成長」的增值途徑和渠道,使得融資渠道來源充裕。選擇基金關鍵就是選擇基金公司,如果公司框架扎實,風控機制完善,運作流程規范,管理人員實操經驗豐富的話,風險是可以規避的。另外,考察公司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公司的發起人、合作方、簽約會計、以及基金託管人的真實性和實際信譽度
❸ 什麼叫私募基金投資風險大嗎
私募基金,是指以非公開方式向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並以特定目標為投資對象的證券投資基金。私募基金是以大眾傳播以外的手段招募,發起人集合非公眾性多元主體的資金設立投資基金,進行證券投資。投資風險大,私募基金意味著高風險,操作靈活,業績不穩定。
在中國金融市場中常說的「私募基金」或「地下基金」,往往是指相對於受中國政府主管部門監管的,向不特定投資人公開發行受益憑證的證券投資基金而言,是一種非公開宣傳的,私下向特定投資人募集資金進行的一種集合投資。
(3)私募投資基金風險總監擴展閱讀:
股權投資通常需要經歷若干年的投資周期,而因為投資於發展期或成長期的企業,被投資企業的發展本身有很大風險,如果被投資企業最後以破產慘淡收場,私募股權基金也可能血本無歸。
私募股權投資在向目標企業注入資本的時候,也注入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各種增值服務,這也是其吸引企業的關鍵因素。
在滿足企業融資需求的同時,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能夠幫助企業提升經營管理能力,拓展采購或銷售渠道,融通企業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協調企業與行業內其他企業的關系。全方位的增值服務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亮點和競爭力所在。
❹ 現在申請私募基金備案對法人及高管最新要求
從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的各類私募基金管理人,其高管人員(包括法定代表人執行事務合夥人均應當取得基金從業資格。
從事非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的各類私募基金管理人,至少2名高管人員應當取得基金從業資格,其法定代表人執行事務合夥人(委派代表)、合規風控負責人應當取得基金從業資格。各類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合規風控負責人不得從事投資業務。
(4)私募投資基金風險總監擴展閱讀:
主要特點:
實行事後登記備案,開展行業自律管理。私募基金自律管理以信息披露為核心,以誠實守信為基礎。
一是私募基金登記備案不是行政許可,基金業協會對於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所提供的登記備案信息不進行實質性事前審查。私募基金管理人承諾對所提供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完整性承擔法律責任。
二是基金業協會將對外公示管理人、基金及從業人員的基本信息,接受社會監督。社會公眾若發現基金管理人提供虛假信息或者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可以通過電話、傳真、郵件或信函等方式向基金業協會舉報投訴。
協會對於提供虛假信息及其他違反自律規則的行為,將採取自律處分措施,對於情節嚴重或涉嫌違法違規的,移交證監會處理;
三是建立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及其從業人員誠信檔案,跟蹤記錄其誠信信息,建立私募基金行業誠信體系。
❺ 有誰知道濱利投資私募基金這家公司,他們是如何控制風險的
這個估計,得采訪他們公司負責人了。
❻ 私募基金管理人存在有哪些風險呢
私募基金管理人通過發售基金份額並接受投資者的委託管理、運作基金資產,因此,基金管理人在整個私募基金運作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理論上,私募基金管理人應至始至終地恪盡職守,盡其所能經營、管理好基金資產。但一方面由於投資者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另一方面政府監督部門認為私募基金的投資者都是具有一定的投資經驗和抵禦風險的能力而對私募基金管理人採取比較寬松的監管態度,這些因素容易造成基金管理人產生道德和法律風險。
❼ 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的區別是什麼
1、行為性質不同
VC就是所謂的風險投資是企業行為。
PE對處於種子期、初創期、發展期、擴展期、成熟期和 Pre-IPO各個時期企業進行投資,故廣義上的PE包含VC。
2、特點不同
在資金募集上,主要通過非公開方式面向少數機構投資者或個人募集,它的銷售和贖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過私下與投資者協商進行的。另外在投資方式上也是以私募形式進行,絕少涉及公開市場的操作,一般無需披露交易細節。
風險投資之所以被稱為風險投資,是因為在風險投資中有很多的不確定性,給投資及其回報帶來很大的風險。
3、運作方式不同
風險投資一般採取風險投資基金的方式運作。風險投資基金在法律結構是採取有限合夥的形式,而風險投資公司則作為普通合夥人管理該基金的投資運作,並獲得相應報酬。在美國採取有限合夥制的風險投資基金,可以獲得稅收上的優惠,政府也通過這種方式鼓勵風險投資的發展。
私募股權投資的運作是指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對基金的成立和管理、項目選擇、投資合作和項目退出的整體運作過程。私募股權投資的不同運作模式直接影響了投資的回報水平,是屬於不能外泄的獨占機密。
❽ 如何才能進入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一個風險投資經理需要那些知識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法律風險,指私募股權投融資操作過程中相關主體不懂法律規則、疏於法律審查、逃避法律監管所造成的經濟糾紛和涉訴給企業帶來的潛在或己發生的重大經濟損失。法律風險的原因通常包括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合同違約、侵權、怠於行使公司的法律權利等。具體風險內容如債務拖欠,合同詐騙,盲目擔保,公司治理結構軟化,監督乏力,投資不做法律可行性論證等。潛在的法律風險和經濟損失不計其數。投資還是要到一些正規的平台,像騰訊眾創空間
(一)法律地位風險
私募包括兩類,一是私募股權投資,一是私募證券投資。前者是指以非公開募集的方式投資於企業股權,它與股票的「公開發行」相對;後者是指將非公開募集的資金投資於證券二級市場,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與向廣大投資者公開發行的「公募基金」(如開放式基金)相對。在我國新的《合夥企業法》於2007年6月1日實施前,「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由於它並不存在一個合法的實體,其法律地位是不明確的,但對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這樣一種以非公開方式投資於企業股權的投資方式則是完全合法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也曾明確表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投資於未上市的企業股權,用現有的民事、公司和證券法律框架,完全可以約束其法律關系,因而其法律地位是明確無疑的。客觀上講,「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私」字,的確給人一種非法或遊走在法律邊緣的感覺,但事實上,私募股權投融資只是表明其是在公開市場之外進行的募集資金的行為,並不是非法或法律地位不明確,它是完全合法並受到監管部門認可和支持的。前些年關於私募基金坐莊炒作的新聞報道,使人們對私募基金有了一個最初的認識,但卻並不明白這里的「私募基金」僅是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而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關於這二者的區別我們一定要在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之初就應十分明確。對於國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而言,《證券法》、《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為其設立提供了法律依據,但目前的法規規范仍然不足,為了吸引客戶,大多地下私募基金對客戶有私下承諾,如保證金安全、保證年收益率等,這種既非合夥又非投資的合同在本質上類似非法集資,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書面合同,也很難得到法律的保障。
(二)合同法律風險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與投資者之間簽定的管理合同或其他類似投資協議,往往存在保證金安全、保證收益率等不受法律保護的條款。此外,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協議締約不能、締約不當與商業秘密保護也可能帶來合同法律風險。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與目標企業談判的核心成果是投資協議的訂立,這是確定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資金方向與雙方權利義務的基本法律文件。在此過程中可能涉及三個方面的風險:一是締約不能的法律風險;二是談判過程中所涉及技術成果等商業秘密保密的法律風險;三是締約不當的法律風險。這些風險嚴格而言不屬於合同法律風險,而是附隨義務引起的法律風險。
(三)操作風險
我國現有法律框架下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通過信託計劃形成的契約型私人股權投資基金;二是國家發改委特批的公司型產業基金,比如天津的渤海產業基金;三是各類以投資公司名義出現的、與私募股權基金運作方式相同的投資機構,而這種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處於監管法律缺失的狀態。雖然我國私募基金的運作與現有法律並不沖突,但在實施過程中又缺乏具體的法規和規章,導致監管層與投資者缺乏統一的觀點和做法,部分不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或基金經理暗箱操作、過度交易、對倒操作等侵權違約或者違背善良管理人義務的行為,這都將嚴重侵害投資者利益。
(四)知識產權法律風險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選擇的項目如果看中的是目標企業的核心技術,則應該注意該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是否存在法律風險。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風險可能存在如下方面:
1.所有由目標公司和其附屬機構擁有或使用的商標、服務標識、商號、著作權、專利和其它知識產權;
2.涉及特殊技術開發的作者、提供者、獨立承包商、雇員的名單清單和有關僱傭開發協議文件;
3.為了保證專有性秘密而不申請專利的非專利保護的專有產品;
4.公司知識產權的注冊證明文件,包括知識產權的國內注冊證明、省的注冊證明和國外注冊證明;
5.正在向有關知識產權注冊機關申請注冊的商標、服務標識、著作權、專利的文件;
6.正處於知識產權注冊管理機關反對或撤消程序中的知識產權的文件;
7.需要向知識產權注冊管理機關申請延期的知識產權的文件;
8.申請撤消、反對、重新審查己注冊的商標、服務標識、著作權、專利等知識產權的文件;
9.國內或國外拒絕注冊的商標、服務標識權利主張,包括法律訴訟的情況;
10.其他影響目標企業或其附屬機構的商標、服務標識、著作權、專有技術或其他知識產權的協議;n.所有的商業秘密、專有技術秘密、僱傭發明轉讓或者其他目標企業及其附屬機構作為當事人並對其有約束力的協議,以及與目標企業或其附屬機構或第三者的知識產權有關的協議。此外,創業者與原單位的勞動關系問題、原單位的專有技術和商業秘密的保密問題以及遵守同業競爭禁止的約定等,都有可能引發知識產權糾紛。
(五)律師調查不實或法律意見書失誤法律風險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一旦確定目標企業之後,就應該聘請專業人士對目標企業進行法律調查。因為在投資過程中,雙方處於信息不對稱的地位,所以法律調查的作用在於,使投資方在投資開始前盡可能多地了解目標企業各方面的真實情況,發現有關目標企業的股份或資產的全部情況,確認他們己經掌握的重要資料是否准確的反映了目標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以避免對投資造成損害。在私募股權投資中,目標企業為非上市企業,信息批露程度就非常低,投資者想要掌握目標企業的詳細資料就必須進行法律調查,來平衡雙方在信息掌握程度上的不平等,明確該並購行為存在那些風險和法律問題。這樣,雙方就可以對相關風險和法律問題進行談判。私募股權基金投資中律師調查不實或法律意見書失誤引起的法律風險是作為中介的律師事務所等機構與投資機構及創業企業共同面對的法律風險。盡職調查不實,中介機構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投資機構可能蒙受相應損失;而創業企業則可能因其提供資料的不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進入企業後的企業法律風險
1.日常經營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合同風險、不規范經營風險、債權過於集中帶來的風險。
2.管理引起的法律風險:治理結構缺陷帶來的決策風險、員工意外傷害風險、規章制度不健全導致的員工道德風險、公司印章管理不嚴帶來的債務風險。
3.資金運用引起法律風險:投資合作風險、分支機構風險、借貸風險、擔保風險。
(七)退出機制中的法律風險
目標企業股票發行上市通常是私募股權基金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股票上市後,投資者作為發起人在經過一段禁止期之後即可售出其持有的企業股票或者是按比例逐步售出持有的股票,從而獲取巨額增值,實現成功退出。上市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上市,另一種是買殼上市。直接上市的標准對企業而言還相對過高,因此我國企業上市熱衷於買殼上市。表面上看,買殼上市可以不必經過改制上市程序,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上市目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財務公開和補交欠稅等監管,但從實際情況看,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殼資源大多數「不幹凈」,債務或擔保陷阱多,職工安置包袱重,如果買殼方沒有對「殼」公司歷史做出充分了解,沒有對債權人的索債請求、償還日期和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而產生的一些負債等債務問題做出充分調查,就會存在債權人通過法律的手段取得上市公司資產或分割買殼方己經取得的股權,企業從而失去控制權的風險。回購退出方式(主要是指原股東回購管理層回購)實際上是股權轉讓的一種特殊形式,即受讓方是目標企業的原股東。有的時候是企業管理層受讓投資方的股權,這時則稱為「管理層回購」。以原股東和管理層的回購方式的退出,對投資方來說是一種投資保障,也是使得風險投資在股權投資的同時也融合了債權投資的特點,即投資方投資後對企業享有股權,同時又在管理層或原股東方面獲得債權的保障。回購不能也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退出的主要法律風險。表現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進入時的投資協議中回購條款設計不合法或者回購操作違反《公司法》等法律法規。
對於失敗的投資項目來說,清算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退出的唯一途徑,及早進行清算有助於投資方收回全部或部分投資本金。但是在破產清算程序中還存在許多法律風險,包括資產申報、審查不實、優先權、別除權、連帶債權債務等。
❾ 私募基金風險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我國私募基金投資渠道單一
中國證券市場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在沒有做空機制的情況下,私募基金在投資渠道上受到限制,且市場中金融產品單一,缺乏可以對沖風險的避險工具。投資品種單一導致了基金整體的風險增大,近幾年,私募基金之所以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這幾年中國經濟大趨勢較好,證券市場的發展速度也比較快,私募基金因而取得了較高的收益,成長性相對也比較好。由於我國的金融市場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場還極其有限,股票市場只能做多。當市場盤整或下跌時,由於缺乏指數期貨的避險工具,收益就很難保證,違約的情況就會出現,通過私募基金違規流入股市的銀行資金不能收回,其基於財務杠桿上的金融風險就可能會顯示出來,很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全國出現大的金融風險。另外在國內,由於資產管理的投資范圍被限定在國內依法公開發行上市的股票、債券、基金及中國證監會允許的其他金融工具上,而目前市場上又尚缺乏指數期貨、股票期貨、期權等衍生產品,因此很難抵抗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我國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還沒有完全確立
我國目前迄今為止我國任何一部法律都沒有正式承認私募基金的形式的法律此條文。私募基金主要受《合同法》、《公司法》、《證券法》《信託法》的綜合調整。另外,由於我國目前法律上存在一定的不完善,同一種證券委託投資類業務,在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規章中按《信託法》予以約束,在中國證監會的有關規章中按《合同法》予以約束,使得法人機構無所適從,不知通過什麼樣的機構以何種形式設立私募基金,私募基金設立以後,各參與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是什麼。還有,我國原有的法律體系不太適合私募基金的運作,相當多重要的、與私募基金運作息息相關的法律尚未制定,一些私募基金運作所要求的重要內容在我國現有的法律中沒有體現。在海外,私募基金普遍採用有限合夥制,這種組織形式在我國《公司法》中,還沒有將有限合夥制列為法律規范的內容。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私募基金的設立、運作等環節都沒有獲得法律的正式承認,我國私募基金在法律上是沒有地位的。這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我國私募基金既不能以基金形式成立,而其他法律承認形式又不太適合其自身的發展,他們只能在法律的夾縫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這使得我國私募基金的形式千奇百怪,而蘊藏的風險卻不小。
私募基金游離於監管之外,處於灰色地帶
目前管理層對私募基金的監管尚處於朦朧狀態,其原因有的是對私募基金的生存狀態還不了解,有的怕見過私募基金可能引發其他的金融風險,也有觀點表明要先界定私募基金的概念,之後才能界定監管責任,畢竟目前就私募基金到底是歸中央銀行監管還是證監會或其他監管部門,仍然沒有清晰的思路,而且監不監管也沒有具體的政策出台。且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問題沒有解決,私募基金雖然沒有義務向社會披露有關信息,但向基金的投資者和監管部門披露信息則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但由於監管制度尚不明確,基金的披露制度也無從談起。
我國私募基金內控機制不健全,控制乏力
目前在我國,私募基金沒有龐大的隊伍和研究力擔保,這時個人作用非常突出,雖然這一點可以形成個性化的投資決策,但同時,由於個人作用較明顯,很容易滋生內部腐敗以及私募基金經理人的道德風險。而且目前,私募基金內部還缺乏風險控制機制和風險度量的措施,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對風險的控制沒有一個量化的標准,所以私募基金經理人的主觀臆斷很容易放大基金的風險,再者,缺乏必要的監察手段,目前國內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技術還不發達,利用高科技技術對基金投資流程進行跟蹤監察的手段還不到位。
我國私募基金畸形的利益分配機制
為了吸引客戶,我國大多數私募基金對客戶有私下承諾,如保證本金安全,保證年終收益率等,這些承諾,構成了我國私募基金特有的分配機制,即「保底分成」這種畸形的利益分配機制。
眾所周知,公募基金在2007年度都取得了驕人成績,私募基金整體跑輸了公募基金。但是為什麼還會有這么龐大的資金喜歡選擇私募基金?理由可能有這么幾種:第一,這些資金不能光明正大地進入股市;第二,這些資金希望尋求更高的收益率;第三,這些資金的可支配人(非所有人)希望得到額外的好處;第四,這些資金的操縱人可能利用這些資金進行違法違規活動。正因為這些形形色色的目的和動機,導致了私募基金畸形的分配機制。在我國,私募基金最多的利益分配方式投資者的「保底收益」,除了「保底收益」,還有比如管理人的高額分紅,或者還有小部分人的巨額收益,這些畸形的分配機制導致了巨額資金對私募基金趨之若騖的壯觀。甚至私募基金即使取得了很差的投資收益,也能大行其道。當然,這些約束也導致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畸形投資理念,為了兌現自身的承諾,私募基金機構不得不通過證券市場的短期炒作來獲得超額收益,大的機構通過吸引中小機構接盤,讓其為自己買單,而中小機構則把眼光轉向比自己實力更弱的個人大戶和中小散戶,從而造成了一種「大魚吃小魚」的局面。私募基金的這種運作方式在證券市場繁榮時,可以實現預期的收益率,不會對自身造成多大的沖擊;可是一旦證券市場受到經濟和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低迷時,眾多中小散戶就會撤離證券市場,當沒有人在為私募機構買單時,就會形成風險倒逼機制,中小機構無法兌現向投資者承諾的收益率,違約的情況就會出現,基於財務杠桿上的金融風險就可能會顯示出來,最終不得不中止自身的運轉。大機構在失去中小機構後,也同樣面臨著相似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