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炒股配資 > 債券市場大幅調整進入平穩期

債券市場大幅調整進入平穩期

發布時間:2021-03-20 03:04:43

Ⅰ 在證券交易市場為什麼股票交易價格會大幅波動,有較強的投機性,而債券交易價格

價格會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很明顯債券的收益預期是固定的。就是其付息。所以債券的交易價格是很穩定的,除非國家政策在市場利率方面做出很大的調整,做出這種較大調整策略的決定,意味著整個經濟層面發生較大的問題。這是非常少見的。而股票是沒有收益預期的,而且受影響的因素非常多。所以其交易價格會大幅波動。

Ⅱ 對已目前經濟形勢採取什麼樣的宏觀經濟政策才能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

緊縮型的 這是中央現在的宏觀政策 說簡單就是中行往回收錢

Ⅲ 今年以來,國內股票市場經歷了大幅調整波動,滬深股市兩市總市值縮水一半以上,中國股市面臨困境。下列有

我堅持選b

Ⅳ 中國2011實行怎樣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宏觀政策

財政政策是指根據穩定經濟的需要,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則壓抑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稅收對國民收入是一種收縮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稅收,可以抑制總需求從而減少國民收入,反之,則刺激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 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合。 廣義貨幣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 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制中的外生變數,改變游戲規則,如硬性限制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制中利用貼現率,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 目前中國實行的是:雙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摘要]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過實施擴張性或收縮性政策,來調整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二者既各有側重,又緊密聯系,必須准確把握和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根據實際情況協調而靈活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保證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國家對社會資金供求的調節應盡可能避免行政干預,而應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加以引導,當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時,財政政策就應該發揮其應有的帶動作用。同時,保持一定規模的國債,不僅是財政政策調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為中央銀行發展債券市場開展貨幣公開市場操作提供必要條件,增強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有效性。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過實施擴張性或收縮性政策,來調整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二者既各有側重,又緊密聯系,必須准確把握和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根據實際情況協調而靈活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保證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一、財政向銀行發放國債規模的大小是調整貨幣供應的重要渠道 在當今社會,一國貨幣總量指的是以貨幣單位表示的社會貨幣購買力總額,主要包括現金(或現鈔)和銀行存款(「存款貨幣」),其中,銀行存款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而現金所佔比重則很小。因此,所謂貨幣投放,絕不僅指現鈔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貨幣的投放。目前一國貨幣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銀行購入發鈔儲備黃金(或其它儲備物資);2、央行購買儲備外匯;3、央行購買國債或給予政府(財政)透支;4、央行向各類貸款銀行發放貸款,或者買入貸款銀行持有的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券等,並通過貸款銀行向社會發放貸款;5、貸款銀行吸收存款後,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證金或保持一定的備付金存款外,向社會發放貸款,並形成貸款投放的乘數效應;6、央行外的各類銀行購買國債、企業債券以及外匯等。另外,從整個國家貨幣購買力總額看,境外資金流入和本國貨幣流出境內也會影響社會貨幣總量(這要進行凈流入或凈流出量的具體分析)。 我國目前貨幣投放最具有調節餘地的渠道,一是銀行貸款,這也是貨幣投放最主要的一條渠道;二是各類銀行購買國債並通過財政開支向社會投放貨幣。其它渠道投放貨幣的伸縮餘地都是有限的。這里,財政增加向銀行發放國債,就意味著銀行增加貨幣投放(因而也會形成財政投放的乘數效應);財政兌付向銀行發放的國債,就意味著銀行減少貨幣投放(增加貨幣回籠)。也就是說,財政收支不僅也體現為社會貨幣的收付,體現為社會貨幣的再分配,而且財政向銀行發放國債規模的大小就是調整貨幣供應總量的重要渠道。這也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緊密相關的重要表現。 二、運用兩種渠道,有效調節貨幣供應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 一般來講,社會貨幣總量就是以貨幣表示的社會購買力總額,即社會總需求,但從某一時間段看,社會貨幣總額中總會有一部分脫離社會生產流通領域而沉澱下來,並不形成當期實際的購買力。因此,社會貨幣總量又可以劃分為「流通貨幣量」和「沉澱貨幣量」兩部分。真正影響一定時期社會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會貨幣總量,而主要是流通貨幣量。當然,流通貨幣量的變動與貨幣總量的變動是有密切關系的。 從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社會貨幣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的調節作用看,二者又有明顯的差別,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從貨幣政策調控的基本對象----銀行貸款投放貨幣的情況看,貸款投放形成的資金屬於債務資金,一般有規定的貸款期限,到期要還本付息,貸款利息就是貸款資金的價格或成本。因此,貸款投放更像是資金的買賣行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實際投放多少,取決於買賣雙方的意願和銀行信貸資金的規模,而並非是無條件的。其中,銀行可以通過降低貸款利率和貸款條件來增加貸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對貸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別是在一個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識和約束的社會更是如此;而不計成本、不顧風險地濫放貸款也是不符合銀行經營原則和監管要求的,是要嚴格控制的。銀行貸款的增長從根本上講,決定於借款人對未來收入或投資回報的預期和信心。在面臨貸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貨緊縮壓力的情況下,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來刺激貨幣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會貸款需求旺盛,流通貨幣量增大,面臨通貨膨脹壓力的情況下,銀行作為貨幣供應者,在控制貨幣投放方面的作用卻會遠遠大於其在擴大貨幣投放方面的作用。另外,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社會存款意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調整沉澱貨幣量和流通貨幣量的比例,但社會存款意向同樣受多種因素影響,特別是還受到未來收支預期變動的影響,單純的利率調整對存款的調節作用也是有限的。 從財政政策對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的影響來看,在社會存款意願強烈,投資和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發行國債吸收一部分社會沉澱貨幣(包括銀行沉澱資金),並通過財政開支投放出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調節當期沉澱貨幣量與流通貨幣量的比例,並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帶動民間投資,改善社會收支預期,增強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從而刺激社會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但發行國債是國家對社會的負債,是要歸還的,因此,必須保證國債投資的質量和效益,並要避免因增加財政投資而產生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國債發放的總量必須控制在財政可以承受的范圍以內,避免造成嚴重的財政危機。同時,還必須看到,財政投資是一種權益性投資,它代表著對被投資企業或項目的所有權,因而享有對被投資企業和項目的管理、分紅和處置的權力,但卻沒有要求其歸還投資的權力。這就意味著財政擴大投資後,一旦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需要控制貨幣投放時,要收回投資是相當困難的,對一些投資期限較長的項目,如果匆忙停止後續投資,還可能造成重大損失。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不僅在不同情況下對調節貨幣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的影響不同,而且銀行貸款與財政投資的性質也是完全不同的。要正確認識和准確把握二者的本質特徵和根本區別,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職能作用,而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我國曾實行過「撥改貸」,將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撥款(投資)改為統一由銀行貸款解決,這盡管為解決一定時期的特殊問題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卻帶來了新的影響深遠的問題:企業資本金嚴重缺乏,財務負擔沉重;將由財政解決的撥款改為銀行貸款解決,使銀行失去了貸款控制的標准和自主性,銀行成為財政和計委的出納;銀行貸款代替撥款,使企業獲得貸款不還的理由(投資是不存在歸還問題的),因而造成對國有銀行嚴重的貸款不還的企業誠信問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吸取教訓的。 應該強調,財政政策是國家意圖的體現,盡管政策制定的內部時滯可能比較長,但一經確定,其實施帶有強制性,外部時滯卻非常短。而貨幣政策則主要依靠調整存貸款利率、存款准備金率、票據再貼現利率和再貸款利率等,間接地調整民間存貸款意向和銀行貸款意向等,經過多道環節的傳導才能產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時滯是比較長的。為推動市場機制不斷健全,國家對社會資金供求的調節應盡可能避免行政干預,而應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加以引導,在這種情況下,當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時,財政政策就應該發揮其應有的帶動作用。同時,保持一定規模的國債,不僅是財政政策調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為中央銀行發展債券市場開展貨幣公開市場操作提供必要條件,增強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有效性。可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必須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而不能相互代替、互相推脫。 三、對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調控的把握標准 貨幣總量或社會總需求的調節是非常復雜的事情,要准確把握調節的方向和尺度是很難的,但又是必須加以明確的關鍵問題。 我們知道,調節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國民經濟適度穩定增長,保持物價的相對穩定,從而保證最大程度的勞動就業、社會穩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等。據此我們可以肯定,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增長率的確定主要取決於國民經濟(一般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的增長目標和居民消費物價總指數的變動目標。保持多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或浮動范圍,消費物價總指數的波動控制在多大的范圍之內,需要作為重要的國民經濟計劃指標予以研究並報全國人大核定。這兩大指標確定後,即可據以確定貨幣供應量的控制目標。 由於貨幣投放或回籠對GDP的影響具有滯後性,所以貨幣量目標增長率還受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相關函數(簡稱「關系函數」)的影響。這一關系函數的准確確定,對准確把握貨幣供應量控制目標至關重要。為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避免貨幣流通量的大起大落,「關系函數」可按照前三年(或適當時段)貨幣總量(近似地以M2表示)和流通貨幣量(近似地以M1表示)的增長率與同期GDP增長率比值的平均數來分別確定M2和M1的關系函數。在此基礎上,再將目標實施過程中發現的重大事項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作為「調整項」考慮進去,即可確定M2和M1的目標增長率。計算公式為:M2目標增長率=GDP目標增長率×M2關系函數±物價目標變動率±調整項M1目標增長率=GDP目標增長率×M1關系函數±物價目標變動率±調整項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如果M2和M1實際增長率與目標增長率發生較大偏差(如相差3個百分點以上),GDP或物價總指數的實際變動率與目標發生較大偏離(如低於最低目標值或高於最高目標值0.5個百分點以上),就應該適當進行反向調整。這樣,貨幣增長的調節方向和目標就比較明確了。 確定了貨幣增長的調節方向和目標後,就要相應調整和協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確保貨幣增長調控目標的實現。 總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調節重點和手段,有著不同的調節影響和作用范圍,又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必須正確認識和准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二者應有的積極作用。
希望採納

Ⅳ 《投資與證券》2010第10期,文章《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年報分析》作者是誰該文章從第幾頁開始

作者 王光宇 從第21頁開始

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年報分析

國有大型銀行歷來是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中流砥柱,在支持國民經濟發展和經濟建設中起著政府金融杠桿的作用。如根據中國銀監會的數據,截至2010年3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資產總額為84.3萬億元,其中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產總額42.9萬億元,佔比達到50%。在負債方面,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負債總額為79.5萬億元,其中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負債總額40.6萬億元,也達到50%。目前,大型銀行中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四家已在A股市場上市,農行也即將開始IPO。分析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年報,既可以一窺中國銀行業的整體業績表現,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國民經濟運行的態勢和趨勢。尤其在過去的2009年,我國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採取了超常規的貨幣政策和財稅手段,各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在支持國家宏觀調控、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表現出一些與往年不同的特點和趨勢,更需要對其年報進行跟蹤和解讀。

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年報解讀
目前國有大型銀行中除了農業銀行以外,其他四家均在A股上市。根據各家銀行披露的年報,2009年國有大型銀行經營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各家銀行藉助於政策機遇積極進行「以量補價」,但營業收入增幅並不明顯。我國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2008年末先後數次下調了利率水平,這給各銀行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凈息差收窄。盡管銀行凈息差收窄對各個銀行的利潤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壓力,但國有大型上市銀行2009年的業績仍然實現了增長。這很大程度上受益於當年天量信貸的投放。2009年,中央政府實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國有大型銀行迅速抓住這一時機擴大信貸投放。四家上市銀行均持續加大了對重點建設項目、符合產業政策導向的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信貸支持力度,並大力發展個人信貸市場。從數據上看,2009年四大行新增貸款佔全國9.58萬億元新增貸款的33.7%,希望藉助於以量補價抵消凈息差下降的影響。如2009年工行新增人民幣貸款10352億元,增幅為24.2%,為歷史上貸款增加最多的一年。建行貸款增加了1.02萬億元,中行則在發展戰略上做了調整,除了繼續強調海外業務之外,開始重視發展國內市場,並將其作為縮小與工行和建行經營差距的突破口。2009年中行新增貸款總額為1.17萬億元,比2008年增長近50%,成為2009年國內銀行業的「貸款冠軍」,其大跨步加快發展國內市場的戰略由此可見一斑。
2009年二季度後,由於預期未來信貸規模可能受到限制,國有大型銀行繼續執行搶占規模的思路,紛紛加大了信貸投放,以量補價。反映到收入上,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總共獲得經營收入8897.73億元,同比增長0.86%。這一略顯保守的數字似乎顯示著各家銀行以量補價的戰略並未徹底實現。營業收入中,工行繼續保持其老大位置,營業收入超過3000億元,同比微降。建行和中行則均錄得超過2300億元的收入,建行收入微降0.16%,中行則實現了1.6%的增幅。比較突出的是交通銀行,該行經營收入雖然與其他三家差距不小,但卻實現了5.58%的增幅,列四行第一。
凈利潤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增長在較大程度上源自於此前計提的撥備回撥。2009年四家上市國有控股銀行的年報表明,工行、建行、中行、交行總共實現凈利潤約3462億元人民幣,比2008年的凈利潤總額增長了17%。這一成績比營業收入的增長數字要靚麗許多。就凈利潤收入的絕對數排行而言,工行以1294億元位居四大行之首,建行以1068億元位居次席,中行以810億元排在第三位,交行則居於末位,其2009年凈利潤只有301億元。如果考慮凈利潤增速,則中行居首,2009年該行凈利潤同比增速為27.2%。工行、建行、交行則分別為16.4%、15.3%和5.6%。顯然,不論從凈利潤規模還是凈利潤增速來比較,交行在四行中都處於靠後位置。這一方面是其規模相對於其他幾家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也源於交行2009年撥備覆蓋率的大幅提升。數據顯示,2008年底交行撥備覆蓋率僅為117.10%,在同業中處於較低水平,中國銀監會要求各大型銀行撥備覆蓋率需達到150%後,2009年交行提高撥備覆蓋率至151.05%。這一動作保證經營合規的同時導致其凈利潤減少,並相應影響了凈利潤增速。
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凈利潤增幅,除了交行外均超過兩位數,形勢較好,但這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此前提取撥備的回撥。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後,各家銀行受到資產減記的影響,紛紛計提了巨額撥備,而在2009年全球經濟開始觸底復甦的情況下,此前各行提取的撥備沖回,並隨即成為凈利潤增長的背後推手。如中行2009年的撥備比2008年少提了67%,不考慮撥備因素,中行2009年實現撥備前利潤1260.84億元,同比下降4%。工商銀行實現撥備前利潤1905億元,同比下降5.2%。如果不考察撥備因素,只考察撥備前利潤,則多家行的數字並不好看。總之,各家大型銀行的撥備回沖成為2009年凈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
獲取盈利的能力不斷提升,一些主要盈利指標進入先進銀行行列。一家銀行的盈利能力代表著其賺錢能力,一般而言,資產收益率、資本收益率兩個指標較多地用來反映銀行的盈利能力。國際上常常將資產收益率超過1%的商業銀行定位為先進銀行,而根據2009年幾家銀行的年報,建行、工行和中行三家大型銀行均已經超過這一標准,建行以1.24%居於首位。此外,交行的0.94%也已經接近這一標准。這顯示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在全球銀行業市場確實已經體現出一定的先進性。從資本收益率來看,建行以20.87%位列第一,工行以20.15%緊隨其後,數字也相當好看。此外,相對於一般上市公司而言,商業銀行還經常用一個指標來衡量其盈利能力,這一指標就是信貸業務中的凈息差(NIM)。銀行凈息差指銀行凈利息收入和銀行全部生息資產的比值,其計算公式為:凈息差=(銀行全部利息收入-銀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生息資產存貸息差。從某種意義上講,銀行的凈息差可理解成其他行業的「營業利潤率」。2009年建行以2.41%的凈息差居於首位,中行以2.04%居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建設銀行這三項指標均居於上市國有銀行的首位,顯示了該行較強的盈利持續能力。但是,受到政府經濟刺激政策帶來的流動性過剩等因素的影響,2009年四行凈息差水平相比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這可能是國有大型銀行下一步經營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凈利息收入同比實現負增長,中間業務收入成為各家銀行穩定收入的重要源泉。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根據國家「保增長」的政策基調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求,藉助於央行取消信貸規模管制等時機,大幅增加了信貸投放。但遺憾的是,巨額的信貸投放並未反映在凈利息收入的增長上面。相反,除交行外其他三家銀行的凈利息收入增幅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從凈利息收入水平來看,工行利息凈收入2458.21億元,比上年下降6.5%;建行實現利息凈收入2118.85億元,較上年降幅為5.8%;唯獨交行保持了1.41%的增幅。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促使我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國有大型上市銀行首當其沖地承擔起宏觀調控的任務(本博點評:我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擔負著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政治使命,一定程度受到來自政府的指令制約,而非完全自由經濟體制下的市場化經營——這也是一些市場人士詬病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現有體制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擁有的許多「特權」。)。而由於人民幣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均大幅下調,主要靠存貸利差盈利的銀行,盈利空間被大大收窄。但是,各家銀行凈利息收入出現下降,既是2008年末央行下調利率導致的息差收窄傳導到2009年的結果,也與2009年市場流動性過剩引起商業銀行的議價能力下降有關。如果從在經營收入中的佔比來看,凈利息收入仍占絕對地位。如除了中行非利息收入佔比超過30%之外,其他如工行和建行的佔比均在15%左右。這顯示凈利息收入在四大行收入構成中仍占首要位置,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業務模式和收入結構仍顯單一,主要依賴於利息收入發展,戰略轉型和業務調整的任務還較繁重。
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盡管在利息凈收入上出現普降,但另外的非利息收入卻在各家大行中出現了上升的勢頭。無論在營業收入中的總佔比,還是和2008年相比,幾大行的數據均較為搶眼。工行非利息收入較上年增長36%,建行增長29.85%,這正好對凈利息收入的下降形成抵消效應。2009年,中間業務收入成為各家大型上市銀行穩定收入的重要武器。鑒於中間業務不消耗銀行自身的資本金,同時其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也比較小,因此這方面的業績成長對於整個銀行業而言有著積極意義。從增加中間收入的角度來看,各家大型國有銀行均積極推進其戰略轉型和業務轉型的進度,在實現收入結構進一步調整的同時增進了中間收入。從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年報來看,2009年四大行藉助於開展金融服務創新等手段,保持了中間業務的快速發展,並推動了各自凈利潤的正向增長。四大銀行的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均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為凈利潤的平穩增長做出重要的貢獻。如工行依託其16000個網點衍生的強大客戶基礎,積極建立多元化的產品結構,不斷高效擴展其分銷網路,在銀行卡、投資銀行、對公理財和擔保及承諾等業務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9年,工行手續費和傭金收入比上年增長超過25%,列四行第二位。建行則繼續在工程造價咨詢、工程資金監管、基金代銷、銀行卡、資產託管等方面發力,全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480億元,較2008年增長25%。中行繼續充分發揮其國際業務的傳統優勢,繼續保持其在國際結算、結售匯、貴金屬銷售、外幣理財等業務領域的市場領先地位。2009年中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460億元,同比增長15.19%,其在非利息收入佔比進一步提高到31.7%,居於四行第一。交行藉助於其銀行卡、託管業務等,2009年其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達到114億元,比上年增長28.99%,增速居四行的首位。
資產質量繼續保持良好勢頭,撥備覆蓋率大幅提高增進了應對風險的能力。2009年,包括農業銀行在內的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627.3億元,不良貸款率1.81%,相比2008年仍然實現了「雙降」。就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資產質量來看,2009年四行的不良貸款率控制仍然比較好,也成功實現了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的雙降。這一方面是資產基數大幅增加的原因,但也表明四家銀行總體的資產質量保持了相對穩定,風險管理水平取得了持續的提升。截至2009年末,四家大型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2603.5億元,同比下降了13.61%。四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平均值也由2008年的2.27%大幅下降至1.48%,不良貸款比例處於較低水平。其中工行1.94%的不良貸款率為幾家銀行的最高,交行1.36%的比例為最低。但與此同時,2009年各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在政策推動下的積極放貸,也不同程度上引起了不良貸款的暴露。盡管幾家銀行實現了全年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的雙降,但從環比數據看,中行和工行下半年較上半年略有上升,且個別分類貸款有輕微惡化情況出現。如工商銀行2009年年末關注類和損失類貸款較上半年有所上升,其中關注類貸款增加362億元,損失類貸款增加39.5億元。以上顯示應對經營中的風險仍是國有商業銀行的重要任務。
2009年,考慮到巨額貸款可能會增加不良資產的暴露,為實現穩健經營,並順應監管部門對於國有大型銀行撥備覆蓋率達到150%的要求,四家國有大型銀行均將其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提高到達標水平之上。其中,建行2009年的撥備覆蓋率達到175%,同比增加44%,為四行最高。2009年第三季度後,建行有意識地放緩了信貸投放的節奏,並大幅增加了撥備計提。這一做法在四行中最為超前,顯示出建行更為穩健審慎經營的理念。而對於四行中的中行和交行而言,撥備覆蓋率均在151%左右,正好滿足監管要求的150%,處於剛好達標的臨界點。
資產充足率呈現下降勢頭,但資本對經營約束的瓶頸日益明顯。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基本都達到兩位數以上,遠遠超過巴塞爾委員會8%的標准。核心資本充足率則多數在9%左右,也遠超新資本協議4%的要求。但隨著2009年三季度後各大型銀行放貸量的快速增加,資本也隨之快速消耗,導致幾家大行的資本充足率均較2008年有所下降。2009年末,四大國有上市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1.8%。其中,工行的資本最為充足,其資本充足率為12.36%,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9%,資本充足率比2008年的13.06%下降了0.7個百分點。交行資本充足率為12%,核心資本充足率為8.15%,居於四家第二。建行位於第三位,其資本充足率為11.7%,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31%,也分別較2008年下降0.46個百分點和0.86個百分點。2009年人民幣新增貸款居同業首位的中行資本壓力最為明顯,其11.14%的資本充足率處於四行最低水平,較上年下降2.29個百分點,核心資本充足率也下降為9.07%,融資壓力在四大行中居首。2009年,中國銀行的貸款規模增速達到了50.4%,在各大型國有上市銀行中增速排在首位。這不僅使其受到人民銀行定向發行央行票據的「處罰」,也使中行本已不足的資本缺口進一步擴大。
成本管理難度增加,銀行凈利潤的持續增加面臨挑戰。銀行業的成本控制,主要指標是員工成本和成本收入比。2009年各行紛紛加強成本管理,四家大型國有上市銀行繼續壓縮各項運營費用,實行嚴格的成本控制。但在這一背景下,各家銀行2009年的成本收入比仍出現了增長。其中工商銀行的成本收入比同比上升3.1個百分點至39%,中行增長3.6個百分點至37%。唯一例外的是交行,其成本收入比出現了0.39個百分點的降幅,但其39.25%的數字仍使其居四行之首。大型國有上市銀行成本收入比的上升,表明各行的成本管理工作越來越困難。
就成本管理的情況進行銀行間的比較,也可以考察人工費用的情況。這可以通過提取四家銀行的員工費用和員工人數這兩個指標進行統計。員工費用是指銀行用於支付員工工資、獎金和各種福利的費用,這可以從各家銀行年報「業務及管理費」項下的「職工費用」或「員工成本」中體現出來。2009年的年報顯示,大型國有上市銀行員工費用中,工行和建行的員工費用支出分別為604.91億元和511.38億元,較上年增加13.6%和9.6%。中行和交行的員工費用支出則分別為454.74億元和123.91億元,也較同期有所增加。如果考慮更有可比性的人均員工成本,可以發現,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中人均員工成本最高的是中行,其人均員工成本達到17.32萬元,工行以15.52萬元的人均員工費用支出居於最後。國有大型上市銀行成本管理難度的增進,可能源自於人員增加等剛性因素,也可能是銀行發展階段和經營模式調整的原因。但從長遠看這卻會對凈利潤造成侵蝕,不利於提高銀行經營效率,也不利於增加股東權益。

2010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發展評析
2009年在國內外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四大國有上市銀行在經營上仍有獨特表現。一方面與國家政策機遇和中國經濟增長密不可分,同時也是各家銀行自身合理調整業務結構,大力開拓創新中間業務,積極拼搶市場和提升風險管理水平的必然結果。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在對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年報進行簡要的解讀之後,可以繼續挖掘出一些東西指導以後的工作。
目前在利差收窄已經成為大趨勢的背景下,國有大型上市銀行需進一步推進業務轉型,將中間業務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抓手。從已公布的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2009年年報來看,為應對利差收窄周期到來的影響,各家銀行紛紛採取調整資產配置結構,大力發展收費業務、提高非利息收入佔比等諸多措施,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間業務收入增長成為推動四家銀行凈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隨著中間業務在銀行收入中佔比的不斷提高,發展中間業務已經成為銀行業競爭的焦點。在利率市場化趨勢加快,未來銀行凈利差繼續收窄的趨勢面前,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將成為目前仍然承擔宏觀經濟調控義務的國有上市銀行改善業務結構的方向。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的非利息收入在銀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一般都在20%以上,個別銀行甚至高達70%,非利息收入已經成為決定銀行整體收入狀況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據統計,目前非利息收入在銀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美國和加拿大平均為45%,歐洲國家為44%,澳大利亞等亞太國家為28%。反觀我國,近年來國有銀行中間業務雖然發展較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業務仍然存在較大的空間可供改進。一方面,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僅為十幾個百分點,遠遠低於美國和歐洲,與亞洲其他較為成熟的市場如日本、新加坡等相比,也存在不少差距,中間業務還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目前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中間業務品種仍相對較少,業務范圍較窄。目前幾家銀行的中間業務領域均普遍集中於傳統的結算、匯兌、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證、押匯等產品領域,而現代銀行業占據主體地位的咨詢顧問類、投資融資類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發展不足。因此,國有大型上市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尚有許多工作等待開拓。如大力發展財務顧問和私人銀行業務,積極開展房地產等資產證券化,加快發展資產託管業務等。通過大力尋找中間業務超常規發展的突破口,國有大型銀行將能夠持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並為以後的發展打好基礎。
宏觀經濟刺激政策退出,政府政策調整頻繁,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可能面臨不良資產暴露,需要加強相應的業務管理和風險應對措施。2009年在國家經濟刺激政策的推動下,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均採取以規模換取收益的思路,紛紛比拼信貸投放,搶占市場。大型國有上市均在信貸增量上大做文章,做大規模,以量補價,藉以保持利潤較快增長,在同業中不掉隊。信貸規模似乎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數字,而是變成了一種政治覺悟的體現。但喧囂之後,需要面對的問題是,2009年各行發放的一部分貸款可能變成不良資產。如發放的佔比較高的信用貸款、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風險可能成為各家銀行需要認真考慮的重大問題。2009年,四家大型國有上市銀行投放了大量的「鐵公基」類固定資產貸款,尤其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房地產開發、土地開發儲備貸款等業務領域,貸款集中度突出的現象較為普遍。這容易引起後發的信貸質量問題。2009年,各級大型銀行均在房地產領域投放了大量的貸款,鑒於目前國內房地產市場資產價格泡沫化現象嚴重,2010年國家對於房地產行業實行了一攬子調控措施。可以想像,如果這些嚴厲的政策調控引起房地產價格深度調整,則國有大型銀行必將面臨信貸風險的過度暴露,不良資產比率也面臨反彈壓力,銀行風險管理面臨巨大挑戰。此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2009年的信貸狂潮中,幾家大型銀行幾乎都與許多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融資平台簽訂了大量的一攬子信貸支持協議,這些政府投資融資平台存在的信用風險,可能成為國有大型上市銀行下一步經營的重大隱患。針對這些問題,大型國有上市銀行需要加強相應貸款的風險管控工作,同時在內部實施更為審慎的風險管理框架,加強貸前審查和貸後跟蹤,密切跟蹤所投項目的綜合負債狀況和償債能力,並實施房地產貸款季度壓力測試,及時將這些風險掌握在可控范圍內,為各自的持續經營排除障礙。
在經營規模擴大導致資本出現缺口的情況下,國有大型上市銀行需要處理好資本補充與業務發展的關系。資本實力歷來是衡量銀行綜合實力的主要標志之一,經濟增長必然帶來資金的需求,資金需求則預示著銀行貸款的擴張,銀行規模放貸後又必然面臨資本金的補充。對於國有大型上市銀行來說,既要面對業務擴張帶來的資本充足率下降困境,還要接受資本充足率提高的監管要求。2009年,銀監會將銀行大型國有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底線從8%上調為11%,這一數字在2010年再次被提升為11.5%。這使各大型銀行資本金不足的局面愈發突出。目前,大型國有上市銀行的再融資方案已經逐漸清晰,上市的4家大型商業銀行均已公布了再融資方案,幾家銀行採取發行可轉債、A股和H股融資等方式解決。如工行和中行均採取「A股可轉債+H股配售」的方式,交通銀行則採用「A+H股配售」的模式,建設銀行採取「A+H同時配股」方式。2010年,國務院批復銀監會關於大型銀行2010年補充資本的相關方案,要求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採取「A股籌集一點、信貸約束一點、H股多解決一點,創新工具解決一點、老股東增加一點」五個原則進行。從已公布的中、工、交三家大行融資方案看,已充分考慮到銀行再融資對A股市場形成的資金壓力,比如均爭取在H股多融資,在A股多以定向增發、定向配股等對二級市場沖擊較小的融資方式進行。除了藉助於外部融資渠道外,幾大行也可能通過留存利潤來補充資本金。目前大型國有上市銀行利潤留存約為1785.8億元,將為補充資本金提供後續支持。但總的來說,國有大型上市銀行業務發展與資本金不足的矛盾可能會成為一個常態。這要求各大型國有上市銀行在資本短缺的現狀面前,以實體經濟有效需求和自身資本充足為條件,更注重資本約束,科學處理資本質量、信貸質量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控制信貸非理性增長,防止因信貸過快增長而加大資本缺口,以便維持自身的可持續經營。

(作者單位: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Ⅵ 股票調整如何影響債券市場

短期來看,股票對債券市場的影響既有利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從過去的經驗看,歷次股票市場快速調整,除美國1987年「黑色星期一」外,債券收益率下行的幅度似乎也並不明顯。股市快速調對債市的利好的一面看起來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居民資產配置從避險的需要可能會轉向債市,包括認購純債基金、貨基、銀行理財等,機構可能也會從避險的考慮配置債券。
但如果股市調整的是由於長端利率上行太快,進而導致去杠桿促發,則股市快速調整對債市影響也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因為去杠桿的實質是流動性枯竭的表現,而利率債是流動性強的品種,那麼在流動性壓力之下,利率債可能也會被拋售。此外,股市表現的不確定性可能會促發混合基金份額縮水,進而影響到債券市場,尤其是流動性好、易於被拋售的品種。所以債市是否走牛要看這兩端力量的博弈,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即使是去杠桿導致的股票大幅調整,債市的避險需求還是略占優勢的,但收益率下行的幅度空間並不是大。

Ⅶ 近期債券為什麼會出現大規模下跌

債券本質上是由政府、企業、金融公司等為發行主體發行的債權憑證,到期需要還本付息的一種融資工具。原則上債券投資的風險不會很大,但是也不排除發行主體違約,造成本息不能兌付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也就是11月10日,一家企業在公告中稱,應流動資金緊張,未能按期籌措兌付資金,構成實質性違約,進而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導致近期債券市場大幅度下跌。如果你想學習了解更多投資知識,關注市場行情熱點,可以關注鼎信匯金幾位老師,新浪微博@天狼50陳浩,@大妮總說,@劉洪明BMC619

Ⅷ 各位基金高手幫幫忙啊,我買易基平穩行嗎

長期投資首選指數型基金,因為它較少受到人為因素干擾,只是被動的跟蹤指數,在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情況下,長期定投必然獲得較好收益。而主動型基金則受基金經理影響較大,且目前我國主動型基金業績在持續性方面並不理想,往往前一年的冠軍,第二年則表現不佳,更換基金經理也可能引起業績波動,因此長期持有的話,選擇指數型基金較好。若有反彈行情指數型基金當是首選。
國外經驗表明,從長期來看,指數基金的表現強於大多數主動型股票基金,是長期投資的首選品種之一。據美國市場統計,1978年以來,指數基金平均業績表現超過七成以上的主動型基金。

我推薦嘉實300和大成滬深300.
嘉實300:本基金以擬合、跟蹤滬深300指數為原則,進行被動式指數化投資,力求獲得該指數所代表的中國證券市場的平均收益率,為投資者提供一個投資滬深300指數的有效投資工具。本基金認為,中國經濟將保持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為中國證券市場的長期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宏觀經濟基礎。滬深300指數可以充分代表中國證券市場,本基金通過指數化投資方式投資於滬深300指數成份股票,為投資者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投資工具。
在指數基金中,嘉實滬深300基金投資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金融工具,基金進行被動式指數化投資,實現對對滬深300指數的有效跟蹤,謀求通過證券市場來分享中國經濟持有發展的成果。可以說,基金通過指數化投資方式投資於滬深300指數成份股票,等於把中國證券市場裝在一個藍子里,為投資者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投資工具。

大成滬深300
推薦理由:選擇基金定投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將風險攤平、降低平均成本,因而定投宜選擇波動大的股票型基金,尤其是指數基金。雖然短期來看,股指漲跌難料,但從長期來看,股指總是上漲的,而主動投資的股票基金對市場熱點的把握很難做到次次准確。國外經驗表明,從長期來看,指數基金的表現強於大多數主動型股票基金,是長期投資的首選品種之一。該基金以擬合、跟蹤滬深300 指數為原則,進行被動式指數化長期投資,力求獲得該指數所代表的中國證券市場的平均收益率。從中國資本成立以來至今,上證指數的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而滬深300指數的成分股是兩市前300隻權重股,覆蓋了滬深市場六成左右的市值,具有良好的市場代表性,該基金的過往業績在同類基金中表現突出,建議可成為定投的首選基金之一。該基金的管理人為大成基金管理公司,公司成立於1999年,是中國首批獲准成立的老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07年9月,管理的基金資產達1100億元左右,是目前國內管理證券投資基金數目最多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另外面臨現在的股市,我個人給你提幾點建議:

1,在基金的組合方面你可以選擇一些平衡型基金,大概占倉位的20%左右吧,輕倉配置些混合型的基金,以此來分散投資風險,我以前回答別人問題的時候說過只要長期持有3年以上,任何基金都沒問題。不過我們最好關注一些大公司的產品,比如南方,博時,華夏,嘉實等,這些公司的實力雄厚,規模大,目光長遠,相比較而言更穩妥一點。

對此,我的推薦是:華夏回報

華夏回報是一隻以大盤股投資為主的配置型基金。基金風格十分穩健,尤其從本輪市場調整以來,華夏回報對倉位控製得相對謹慎,減倉的力度很大,有效地降低了市場風險;從行業配置看,基金注重配置主流行業,如金融、金屬。但是在季度行業調整配置調整方面還是顯示出較強的靈活性。從持股特點來看,華夏回報持股相對穩定,換手率相對較低於同類型,但在市場趨勢性轉變時基金的調整力度還是堅決的,這有利於基金對投資時機的把握。
受基礎市場大幅下跌影響,華夏回報預見性以及謹慎的操作手法值得很多基金借鑒,該基金從2007年三季度以來一直保持謹慎減倉,減倉幅度高達20%,同時對債券以及現金類資產的配置,使得基金業績長期保持相對穩定。這也使得基金大受追捧,基金規模也快速膨脹。這一點華夏回報和華夏系基金保持一致,大規模謹慎操作,這也是華夏系基金在本輪調整中跌幅相對較小的原因所在。
從近兩周市場表現來看,華夏回報還是保持基本穩定的業績。因此綜合來看,華夏回報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

2,我還是覺得大家還是要認真鑽研一下他們各自的產品,找適合自己的,在自己不瘋狂的時候合理布局,更多地關注基金的投資組合,是否包含大公司,現在半年報都出來了,看看他們的組合是不是較以前比沒多大變動,組合和他們公司的投資理念是否一致。

3,一定要用閑錢來買股票型基金,我以前說過,如果實在不行那麼就投資貨幣型基金或者風險小一點的債券型基金,你要動腦筋思考自己的投資策略,而不是盲目跟風,在股市上死的最慘的就是追漲殺跌的。

債券型基金本人的推薦是:長盛債券
長盛中信全債基金是一隻債券增強型指數基金,跟蹤中信全債指數。但事實上投資特性類似於偏債混合基金,其股票投資比例不超過15%。該基金持股風格隨市場行情轉變較為及時,06、07年重倉持有大盤股而積累了一定的收益,08年持有中盤股適時規避大盤股調整帶來的風險。作為債券類基金中唯一一隻跟蹤全債指數的基金,我們看好長盛債券的後期表現。

祝你投資成功!~~

Ⅸ 經過幾日震盪還會有大幅調整嗎

收復千點失地並不意味著行情已近尾聲 自5月5日以來,股指不斷創出反彈新高,與此同時,大盤走勢時常飄忽不定,總體上處於溫和的攀升格局中,這樣的狀態類似4月中旬那樣的喇叭形態,既讓人為屢創反彈新高而鼓舞,又為這種不良的技術形態所困惑。我們判斷多空雙方近期在2566點至2717點區域還會多次較量,即使出現調整,也不意味著2009年的反彈行情結束。上證指數在2600多點、深成指在萬點附近震盪鞏固是一種較合理的走勢,有利於中期行情繼續延伸。 收復千點失地難能可貴 如何看待上證指數1000點的反彈成果?上證指數自2008年10月28日見底1664點之後,至2009年5月13日的2670點,反彈空間超過千點。如何看待這千點成果,我們認為,第一、收復千點失地難能可貴。從性質上說,它是對過去下跌了4459點的修復,是中線反彈行情,但絕不能因為股指上漲了千點,就盲目地認為牛市又來了。這樣的成果是在多空分歧中不斷獲得的,2008年年底,有信心在2009年看到2600點以上的投資者似乎並不多,隨著行情的演化,人們的預期也在變化之中,雖然從估值的角度看,上檔的風險在增加,但有風險並不等於立即就會改變股指運行的趨勢;第二、短期上證指數上檔技術阻力在2717點附近,大盤可能會出現反復,但反彈行情並未結束,數月以來構成的上升通道依然完好,該通道的下軌線與60日均線較為接近,60日均線可視為反彈行情的重要依託,此線目前位於2363點左右,它每個交易日約以5點的速率上行;第三,滬市走勢遜於深市。2008年上證指數和深成指分別下挫了65%和63%,可謂一對難兄難弟,可是2009年兩者之間的差距逐漸擴大,截至5月14日,上證指數反彈了45%,深成指反彈了58%。從這一點看,上證指數的千點反彈成果不必沾沾自喜,尚需市場各方努力;第四,2009年市場還有向上拓展空間的機會。後市突破2717點之後,從理念上說,中線頸線位在2990點以及6月5日的跳空大缺口附近,後市指數有望再上台階,只是賺錢的難度會有所加大。 局部行情仍然活躍 市場熱點有所降溫,但局部行情仍然活躍,幾乎每個交易日都有漲停的品種。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當天生物醫葯板塊的表現明顯強於大盤,海正葯業、海王生物等封住漲停。中央今年安排328億元實施11個科技重大專項,科技股的表現也較為活躍。連續兩個交易日,滬深兩市個股分化的現象十分明顯,但僅有一隻個股的跌幅超過5%,反映出投資者的心態較為平穩,沒有因為周邊市場的深幅回調立即改變預期。 深成指距翻倍僅差15%,目前正在萬點左右徘徊,雖然短期大盤走得猶豫不決,但中期彈升的趨勢未變。上證指數反彈的力度稍遜於深市,經過中國石油等的補漲之後,滬市暫時難以找到新的龍頭品種。 近期市場上的有趣現象是,一旦指數權重較大的股票上漲,其他品種會紛紛退潮,擔心主力拉高指數掩護其他品種出貨。實際上,小盤股、中盤股和大盤股都有輪動的機會,只是幅度和時機的選擇不同罷了。如果欲繼續分享反彈行情的成果,保持良好的心態是不可或缺的。

閱讀全文

與債券市場大幅調整進入平穩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