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債對經濟發展速度的調節效應
在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於「疲軟」狀態時,發行國債可以動員社會閑置資金參與經濟建設,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在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於「過熱」狀態時,發行國債又可以回籠流通中的貨幣資金,起到收縮社會總需求、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國債對社會總需求的雙向調節效應,是稅收等其他手段所難以替代的。
2.國債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節效應
社會經濟結構協調是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由於發行國債是非政府財力向政府財力轉化,它在增加政府投資能力的同時,會減弱非政府渠道的投資能力。這種投資主體的轉化,意味著投資結構的轉變,即由政府負責的社會公益設施、基礎設施及重點建設設施的比重必然加大,而由企業及個人的一般性產業投資比重則相對降低,表現在國民經濟結構中,會引起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產業、基礎產業與加工產業等的比例結構的相應變化。
3.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調節效應
一般認為,政府發行國債只是貨幣購買力從認購者向政府轉移,對流通中的貨幣量沒有影響。實際上,國債對貨幣流通量是否產生影響,還要取決於它的認購者、認購國債的資金來源及其中央銀行貨幣發行的關系。這可能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居民購買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居民購買國債的資金主要是手持現金和儲蓄存款。從資金運動的角度看,居民購買國債表現為居民手持現金和銀行儲蓄存款減少,財政財力增加,中央銀行的財政性存款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央行將財政性存款安排了商業銀行貸款,則可能引起貨幣流通量的增加;如果央行將其專供財政使用,則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甚至會因商業銀行儲蓄存款減少,相應的派生存款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也相對減少:如果國家實行財政、貨幣「雙緊」政策,將國債扣留國庫不用,則會使流通中的貨幣量絕對減少。
(2)企業購買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企業購買國債是企業資金向財政資金的轉化。如果企業用閑置不用的資金購買國債,這種轉化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企業用生產或消費的資金購買國債,則可能增加其對銀行的貸款需求,商業銀行貸款增加,如果沒有引起央行的貨幣發行,則對流通中的貨幣量影響也不大,如果商業銀行自身難以滿足企業貸款需求,並且不得不因此而增加其對央行的借款,央行又不得不以貨幣發行來擴大資金來源,滿足商業銀行的借款需求時,則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
(3)商業銀行認購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在國債由商業銀行認購的情況下,如果商業銀行正常的資金來源充裕,或能以壓縮其他貸款需求來滿足政府財政的需求,都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商業銀行原來的資金來源和運用缺乏調節餘地,則只能通過向央行申請貸款來滿足購買國債所擴大的資金運用,這可能成為央行增加貨幣發行的誘因,也可能使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如果央行並未因此而發行貨幣,則流通中的貨幣量也不會發生變化。
『貳』 國債收益率對經濟有什麼影響為什麼越高反倒不好了
國債收益率上升意味著國家主權信用下滑,即國家的償債風險提高,或者說一些高風險的股票、商品期貨等投資品的風險降低,收益超過固定收益類的債券,導致投資者拋售該國家的債券;拋售越多價格越低,其收益率就會上升!
債券價格與債券的收益率是負相關,例如一張100元的債券,年利息收益是2元,那麼它的收益率就是2%;如果投資者擔心風險或者為了獲取更多收益,那麼持有這種債券的所有人,就會賣出手裡的這種債券,賣的人多了,而買的人少了,價格就會下跌,變成90元,如果你現在用90元買入面值100元的債券,到期後的收益除了2元的利息,還有100-90=10元的差價,那麼收益率就是(10+2)/90*100%=13.33%,即交易價格下降而收益率上升了。
『叄』 公債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消極作用
會出現虛假經濟吧
『肆』 巨額的國債對經濟又起到了什麼影響
國債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它是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者公眾對政府的債權。〔1〕它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等籌集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國債的發行,一方面能增加財政收入,影響財政收支,屬於財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對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的擴張和緊縮,起著重要作用。國債對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為社會經濟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其中有不同的經濟主體,有不同的經濟內容,有不同的經濟現象。因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一、國債對經濟影響
(一)國債對財政收支的影響
政府行使其職能,必須有一定的財政支出。一般來說,政府的主要收入來自稅收,當政府稅收剛好等於或者大於其財政支出時,政府無赤字或有盈餘;當稅收小於支出時,政府赤字就產生。因此,為了追加收入,彌補財政缺口,政府便發行國債。籌集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將其使用權轉移到國家手中。根據乘數效應,在今後年度,必將引至國民經濟的大幅度增長。
(二)國債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政府發行國債,當中央銀行承購國債,會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這部分存款用於政府各項支出,撥給社會上的部門企業和個人時,其賬戶所在的商業銀行的存款就會相應增加,其結果就是貨幣供給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擴張社會貨幣供給量。如果社會正好處於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的狀況,那麼很容易造成很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直接承購政府債券。在現代銀行制度下,這是中央銀行創造貨幣的機制。而商業銀行又具備擴張信用和創造派生存款的機制,它表明商業銀行雖然不能創造貨幣,卻能夠在中央銀行放出貨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張信用規模。於是中央銀行在承購國債時,擴大的貨幣供給不僅僅是國債本身,而可能是擴大的許多倍。按照存款准備金制度,當財政向社會有關方面進行撥款後,商業銀行的社會存款將會增加。於是,其中一部分作為准備金繳存中央銀行,另一部分可用來發放存款。存款的結果又使得社會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環進行,使得信用擴張。當商業銀行動用超額准備金購買債券,沒有減少社會存款,貨幣供給沒有減少,而銀行購買債券,政府運用資金,會擴張貨幣供給。國債的流通對貨幣供給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企業或者個人等非銀行部門把國債轉讓給商業銀行,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就會增加,即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投放出來,貨幣供給量增加。當商業銀行將手中的國債轉讓給中央銀行時,商業銀行在中央的超額准備金將增加,這筆資金隨時可以投放出去,擴大貨幣攻擊量。因此,中央銀行買賣債券可以控制貨幣供給。
(三)國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
首先政府發行國債以後,如果將籌集的資金進行投資性支出,就直接擴大了政府的投資規模。實踐中,很多國家的債務收入都是用來作為擴大政府投資的;在另一方面,政府債券能影響資金市場的利率,而當利率升高時會引起投資支出的減少。因為人們的成本提高了。相反,當利率降低的時候,投資就會增加。國債同時對消費產生影響。政府舉借國債增加了政府現實可用的資源,如果這些擴大的收入來源被用於各種消費開支,那麼國債的直接效應就是增加政府消費。但從個人角度來看,國債使得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減少,從而使家庭或個人的消費減少。
(四)國債對總供給的影響
不管外債還是內債,如果能夠有效運用,投入生產過程,就能促進生產發展擴大未來的社會支出,從而擴大社會供給量。在舉借外債的時候也可以增加國內市場的供給。政府通過外債的發行,擁有了以外匯形式的貨幣購買力。政府可以進口緊缺的商品物資,從而增加社會供給量。國債還可以影響社會總需求。它是通過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來表現的。如果國債運行擴大了某經濟主體的投資或者消費,又沒有減少其他主體的投資和消費,那麼社會總需求就會增加。
二、國債在經濟中的其他作用
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債除具有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等基本功能之外,還具有以下幾方面重要作用:
(一)形成市場基準利率
利率是整個金融市場的核心價格,對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等市場上金融工具的定價均產生重要影響。國債是一種收入穩定、風險極低的投資工具,這一特性使得國債利率處於整個利率體系的核心環節,成為其他金融工具定價的基礎。國債的發行與交易有助於形成市場基準利率。國債的發行將影響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狀況,從而引起利率的升降。在國債市場充分發展的條件下,某種期限國債發行時的票面利率就代表當時市場利率的預期水平,而國債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價格的變化又能夠及時地反映出市場對未來利率預期的變化。
(二)作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的結合點
首先,擴大國債的發行規模是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1998年8月為保證經濟增長率達到8%而增發2700億元特種國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次,國債,特別是短期國債是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唯一合適的工具。國債的總量、結構對公開市場操作的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國債規模過小,央行在公開市場上的操作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能力就非常有限,不足以使利率水平的變化達到央行的要求;如果國債品種單一,持有者結構不合理,中小投資者持有國債比例過大,公開市場操作就很難進行。
(三)作為機構投資者短期融資的工具
國債的信用風險極低,機構投資者之間可以利用國債這種信譽度最高的標准化證券進行回購交易來達到調節短期資金的餘缺、套期保值和加強資產管理的目的。
『伍』 國債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一)國債對財政收支的影響
政府行使其職能,必須有一定的財政支出。一般來說,政府的主要收入來自稅收,當政府稅收剛好等於或者大於其財政支出時,政府無赤字或有盈餘;當稅收小於支出時,政府赤字就產生。因此,為了追加收入,彌補財政缺口,政府便發行國債。籌集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將其使用權轉移到國家手中。根據乘數效應,在今後年度,必將引至國民經濟的大幅度增長。
(二)國債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政府發行國債,當中央銀行承購國債,會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這部分存款用於政府各項支出,撥給社會上的部門企業和個人時,其賬戶所在的商業銀行的存款就會相應增加,其結果就是貨幣供給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擴張社會貨幣供給量。如果社會正好處於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的狀況,那麼很容易造成很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直接承購政府債券。在現代銀行制度下,這是中央銀行創造貨幣的機制。而商業銀行又具備擴張信用和創造派生存款的機制,它表明商業銀行雖然不能創造貨幣,卻能夠在中央銀行放出貨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張信用規模。於是中央銀行在承購國債時,擴大的貨幣供給不僅僅是國債本身,而可能是擴大的許多倍。按照存款准備金制度,當財政向社會有關方面進行撥款後,商業銀行的社會存款將會增加。於是,其中一部分作為准備金繳存中央銀行,另一部分可用來發放存款。存款的結果又使得社會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環進行,使得信用擴張。當商業銀行動用超額准備金購買債券,沒有減少社會存款,貨幣供給沒有減少,而銀行購買債券,政府運用資金,會擴張貨幣供給。國債的流通對貨幣供給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企業或者個人等非銀行部門把國債轉讓給商業銀行,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就會增加,即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投放出來,貨幣供給量增加。當商業銀行將手中的國債轉讓給中央銀行時,商業銀行在中央的超額准備金將增加,這筆資金隨時可以投放出去,擴大貨幣攻擊量。因此,中央銀行買賣債券可以控制貨幣供給。
(三)國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
首先政府發行國債以後,如果將籌集的資金進行投資性支出,就直接擴大了政府的投資規模。實踐中,很多國家的債務收入都是用來作為擴大政府投資的;在另一方面,政府債券能影響資金市場的利率,而當利率升高時會引起投資支出的減少。因為人們的成本提高了。相反,當利率降低的時候,投資就會增加。國債同時對消費產生影響。政府舉借國債增加了政府現實可用的資源,如果這些擴大的收入來源被用於各種消費開支,那麼國債的直接效應就是增加政府消費。但從個人角度來看,國債使得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減少,從而使家庭或個人的消費減少。
(四)國債對總供給的影響
不管外債還是內債,如果能夠有效運用,投入生產過程,就能促進生產發展擴大未來的社會支出,從而擴大社會供給量。在舉借外債的時候也可以增加國內市場的供給。政府通過外債的發行,擁有了以外匯形式的貨幣購買力。政府可以進口緊缺的商品物資,從而增加社會供給量。國債還可以影響社會總需求。它是通過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來表現的。如果國債運行擴大了某經濟主體的投資或者消費,又沒有減少其他主體的投資和消費,那麼社會總需求就會增加。
『陸』 國債的流動性效應對經濟的影響。
國債的流動性效應主要產生在國債期限結構策略和國債的應債來源策略上。相機變動國債的長中短期到期結構或進行長中短期調換,能改變市場貨幣量的流動性,從而對經濟施加擴大性或抑制性影響。通常短期債券變現能力強,有近似貨幣之稱,在三類債券中流動性最高;長期債券變現能力相對較弱,流動性最低;中期債券的流動性居中。當政府需要啟動經濟,對經濟實施刺激時,可擴大短期國債的發行,相反,可擴大長期債券的發行,以降低社會中的流動性,這與貨幣政策實施緊縮政策具有同方向效應。我國1981—1997年的國債多是3年期、5年期和10年期的,1994年開始有了半年、1年、2年的品種,今年才開始發行3個月國債。從現狀來看,早期許多10 年期的已還本,目前市場短期長期國債品種較少,3—5年期品種較多,因此,我國目前國債的構成情況說明,國債的流動性效應還不明顯。換一句話說,國家在運用發行國債調節市場貨幣流動性的能力還較弱。近兩年一直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原則上應多發行長期債券,但事實上我國還是以發行中期債券為主。 3.國債政策的利息效應得到合理運用。國債政策的利息效應是在國債管理上通過調整國債的發行或實際利率水平,來影響金融市場利率升降,從而對經濟施加擴張性或抑制性影響。我國國債利息率的形成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1981—1984年低利率階段,國家發行國債利率為4—8%,低於銀行同期8.28%的存款利率;二是1985—1995年高利率階段,國債發行年利率為9—14%,高於銀行同期存款利率達到1—2 個百分點:三是1996年至今市場利率階段。國債發行利率的確定是在承購包銷的基礎上由財政部與承銷商之間進行招標、投標來達成。(陳維剛,1996)。第一階段按低於銀行存款利率的收益率發行國債,有變相賦稅的性質,以行政攤派方式完成發行任務;第二階段,國債發行利率始終高於銀行存款利率1—2個百分點,加之1991年以後全面開放國債流通市場,出現了國債發行利率行政化、流通利率市場化的現象。但國債的信譽已得到確立,一級發行市場的國債熱已經顯現。1996年後新的國債發行方式,又進一步實行了國債發行市場化的嘗試,國債發行利率和流通利率更合理地反映市場利率的變化。這樣,有利於調動機構和中小投資者購買國債的積極性,國債政策的利息率效應既在數量上又在質量上得到有效的運用。
國債的流動性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的作用,國債的流動性較高,能有效降低中央財政的國債籌資成本和風險,有利於金融機構進行資產負債管理,而且能為中央銀行開展公開市場業務操作提供廣泛的迴旋餘地。提高國債的流動性,既可以增加對國債的有效需求,有利於新債發行,又有利於縮小國債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的差距,使國債利率成為基準利率。因此,各國國債管理當局都對提高國債市場流動性予以高度重視。目前,我國國債的流通性不高,國債流通市場起步也較晚,市場發育度較低。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國債的期限、品種、結構比較單一,主要是3至5年的中期國債,長期品種少,短期國債也只是少量發行過。短期國債的流動性最強,是發達國家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主體;它的缺乏使國債市場的流動性先天不足。國債不能在不同市場間自由轉移。
『柒』 美國國債危機對世界經濟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世界的金融秩序是建立在美元基礎上的,美國經濟事關世界各國。美債的下調不是問題,只不過美債下調意味著美國政府不得不支付更多的利息,而利息的來源是什麼?如果中國日本不繼續購買美債,那麼美國的策略只有多印鈔票,讓全世界為他的債務買單,而美國只是需要印鈔票就能保住國內經濟。
美元印多了,而世界商品的數量是相對恆定的,那麼世界的大宗商品會上漲,通脹繼續,經濟社會有問題的國家會首先暴露問題,像利,敘以及現在的歐洲國家,雞圈國家倒台,敏諸國家亂掉。美債危機會弱化美元,從而使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進而增加輸入性因素對中國通脹的壓力。再次,美債危機會弱化美元指數,造成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格局,增加我國出口成本,對外向型企業出口形成成本價格壓力。外部需求的減弱,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國經濟增長推動力。美債危機不會對我國金融體系和經濟運行產生太大破壞性影響。
『捌』 國債市場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聯儲的首要任務,是防止通貨膨脹。無限制地引發美金,會引發通貨膨脹,導致人民手中的美元貶值。另外,美元大量增發會導致美國政府的其他債權人對美元失去信心,從而拋售美元。但現在美元反而升值,其他貨幣反而貶值,所以一切都是套路。
『玖』 經濟危機會對國債帶來較大的影響嗎
樊綱:全球金融風暴會引起世界經濟大危機,但不一定有大蕭條
在10月13日舉行的高交會資本市場高峰論壇上,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著名經濟學家樊綱表示,這次全球金融風暴會引起世界經濟的大危機,但不一定有大蕭條。
樊綱認為,目前的金融危機問題非常大,應該說比1929年的危機要深、要重,波及面要廣。這樣一種金融危機一定會產生經濟危機、經濟衰退。不過在危機是否會導致大蕭條的問題上,樊綱還是持較為樂觀的觀點,認為大蕭條不一定會出現。原因是相比1929年那一次,現在有了宏觀經濟學,有了宏觀調控。幾十年來人們也是因為有了宏觀政策、有了宏觀調控,才能一直避免發生一些大危機。這次各國中央銀行、各國政府深知不幹預的後果,聯手救市,也是人類智慧的發展。
談及此次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樊綱表示,「金融上直接的影響比較小,但會間接影響我國的出口、外匯市場。」他指出,我們在世界金融市場上沒有買真正意義上的壞賬,像買雷曼的會有一些,但是相對來講較少,直接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美國實體經濟進一步衰退,而且是世界三大主要經濟體同時衰退,會對我們的出口和外匯市場產生不利的影響。三大經濟體的衰退,將間接影響到亞太出口國,同時世界經濟不景氣的預期使得資源價格在下跌,資源產出國也有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始到了要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的時候了,應根據新的形勢、新的供求關系,把擴大內需當作下一階段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
『拾』 國債市場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國債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它是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者公眾對政府的債權。〔1〕它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等籌集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國債的發行,一方面能增加財政收入,影響財政收支,屬於財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對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的擴張和緊縮,起著重要作用。國債對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為社會經濟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其中有不同的經濟主體,有不同的經濟內容,有不同的經濟現象。因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一、國債對經濟影響
(一)國債對財政收支的影響
政府行使其職能,必須有一定的財政支出。一般來說,政府的主要收入來自稅收,當政府稅收剛好等於或者大於其財政支出時,政府無赤字或有盈餘;當稅收小於支出時,政府赤字就產生。因此,為了追加收入,彌補財政缺口,政府便發行國債。籌集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將其使用權轉移到國家手中。根據乘數效應,在今後年度,必將引至國民經濟的大幅度增長。
(二)國債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政府發行國債,當中央銀行承購國債,會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這部分存款用於政府各項支出,撥給社會上的部門企業和個人時,其賬戶所在的商業銀行的存款就會相應增加,其結果就是貨幣供給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擴張社會貨幣供給量。如果社會正好處於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的狀況,那麼很容易造成很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直接承購政府債券。在現代銀行制度下,這是中央銀行創造貨幣的機制。而商業銀行又具備擴張信用和創造派生存款的機制,它表明商業銀行雖然不能創造貨幣,卻能夠在中央銀行放出貨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張信用規模。於是中央銀行在承購國債時,擴大的貨幣供給不僅僅是國債本身,而可能是擴大的許多倍。按照存款准備金制度,當財政向社會有關方面進行撥款後,商業銀行的社會存款將會增加。於是,其中一部分作為准備金繳存中央銀行,另一部分可用來發放存款。存款的結果又使得社會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環進行,使得信用擴張。當商業銀行動用超額准備金購買債券,沒有減少社會存款,貨幣供給沒有減少,而銀行購買債券,政府運用資金,會擴張貨幣供給。國債的流通對貨幣供給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企業或者個人等非銀行部門把國債轉讓給商業銀行,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就會增加,即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投放出來,貨幣供給量增加。當商業銀行將手中的國債轉讓給中央銀行時,商業銀行在中央的超額准備金將增加,這筆資金隨時可以投放出去,擴大貨幣攻擊量。因此,中央銀行買賣債券可以控制貨幣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