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木蘭詩的背景
背景
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數年,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❷ 木蘭詞全文
木蘭詩 / 木蘭辭
南北朝:佚名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惟聞 通: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麼?問木蘭在惦記什麼?
(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昨天晚上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徵兵,那麼多卷徵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
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餘。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
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出自:《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
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2)木蘭債券百度百科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學者們大都認為,《木蘭詩》產生於北朝後期。
歷史背景: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
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
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
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
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
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人物介紹: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❸ 關於花木蘭的具體資料
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3)木蘭債券百度百科擴展閱讀: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斗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
❹ 求這個的出處三百三十天,離恨天最高, 四百四十病,相思病最苦, 五百五十債,情債最難償。
出處:
「三十三天覷了,離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相思病怎熬?」——元代鄭光祖《倩女離魂》
作品簡介:
《倩女離魂》(全名《迷青瑣倩女離魂》)作品是鄭光祖的代表作。
本是出於唐代陳玄祐的傳奇小說《離魂記》。宋代人改編為話本,金代人則編為諸宮調。元雜劇初期作家趙公輔有同名劇本,但本劇改動了傳奇小說的若干情節,如突出張母的門第觀念:「三輩兒不招白衣秀士」,使張倩女和王文舉的婚姻得不到最後肯定。
張倩女和王文舉的故事。因封建禮教兩家不容許其婚姻,於是把倩女的軀殼和靈魂分離、一方面,靈魂離軀體而去追趕心愛的人,盡管經受了月夜追船的心驚膽顫的場面,經受了王文舉對她的責難,始終不改初衷,堅持著「我本真情」,「做著不拍」,終於遂了心願;另一方面,軀體卻卧在床,恨綿綿,思切切,經受折磨。
(4)木蘭債券百度百科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人。生於元世祖至元初年。《錄鬼簿》說他「以儒補杭州路吏。為人方直,不妄與人交。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倫輩稱鄭老先生」。平陽地區雜劇活動頻繁,鄭光祖從小受到戲劇藝術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於雜劇活動,享有聲譽。
但他的活動主要在南方,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馬、白並開。約於泰定元年(1328)前後,鄭光祖卒於杭州。他一生寫過雜劇18種,今存《倩女離魂》、《㑇梅香》、《王粲登樓》、《周公攝政》、《伊尹扶湯》等8種。
元雜劇作家用同一題材作劇,後出者為次本。鄭光祖的劇作即大多系翻用前人舊作而為次本。 [1] 故事概要
鄭光祖的《倩女離魂》雜劇當是參照趙作及有關說唱材料改編而成的。劇本寫張倩女與王文舉系指腹為婚,王文舉長大後,應試途經張家,欲申舊約。
倩女的母親嫌文舉功名未就,不許二人成婚。文舉無奈,只得獨自上京應試。倩女憂思成疾,卧病在床,她的魂靈悠然離體,追趕文舉,一同赴京,相伴多年。
文舉狀元及第,衣錦還鄉,攜倩女回到張家。當眾人疑慮之際,倩女魂魄與病軀重合為一,遂歡宴成婚。
❺ 木蘭科的特徵
木蘭科的特徵:
落葉或常綠的喬木或灌木。樹皮、葉、花有香氣。單葉互生, 托葉大,脫落後留存枝上有環狀托葉痕,多數植物花較大,單生枝頂或葉腋,兩性,萼片和花瓣很相似分化不明顯(統稱花被),排列成數輪,分離,花托柱狀;雄蕊、雌蕊均為多數,分離,螺旋狀排列。
果實為聚合果,背縫開裂,稀為翅果或漿果。種子胚小,胚乳豐富。
木蘭科是木蘭目最原始科,其原始性表現在木本、單葉、全緣、羽狀脈、蟲媒花,花單生,雌雄蕊多數,分離,螺旋狀排列,花葯長,花絲短,單溝花粉,胚小,胚乳豐富等。
(5)木蘭債券百度百科擴展閱讀:
木蘭科植物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發育、進化不可缺少的珍貴材料,科學研究價值極高;木蘭科植物多為高大喬木,和殼斗科、樟科的喬木一起,在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種類如紅花木蓮、醉香含笑等,材質輕軟,易加工,不變形,可做建築、傢具、裝飾等用材;厚朴、辛夷等為著名的中葯材。
一些種類的花和葉可提取芳香油、香精等;又因其姿色香韻優美宜人,木蘭科植物更是園林綠化樹種的寶庫。木蘭科植物雖然種類繁多、種質資源豐富,但由於屢遭濫伐和剝皮破壞,以及自身繁殖能力衰退等因素影響,有不少種類已處於漸危、瀕危和極危的狀態。
現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樹種共39種,其中屬於漸危種的有鵝掌揪、西藏含笑和觀光木等13種;屬於瀕危種的有厚朴、銹毛木蓮和蛾眉含笑等23種;極危種包括華蓋木、寶華玉蘭和蛾眉擬單性木蘭3種。
❻ 花木蘭是真事嗎
是真事~~ 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 不過電影【花木蘭】當然是加了很多虛構的故事啦... ^_^
內容請參考網路~~~
http://ke..com/view/4025.htm
❼ 花木蘭的資料簡介最簡單的
花木蘭(412-502)是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人。時值太武皇帝時期(424——452年)。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裡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二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7)木蘭債券百度百科擴展閱讀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
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❽ 歷史上花木蘭的介紹越詳細越好!謝謝!
簡介
生平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她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像
。
一說花木蘭(412-502)是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人。時值太武皇帝時期(424——452年)。
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裡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二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民歌
歷史上有一篇贊頌花木蘭的北朝民歌——《木蘭辭》,又稱木蘭詩,也是長篇敘事詩、詠史詩。
故里
花木蘭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據了解,河南人說她是商丘虞城縣人,陝西人說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說她是黃陂人,安徽人說她是亳州人,江蘇人說她是泰州人,內蒙古人說她是盛樂人(今呼市和林格爾)和包頭人,河北人說她是完縣人。關於花木蘭故里的傳說就眾說紛紜。
花木蘭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徐鵬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華活頁文選》中的文章《木蘭詩》里指出:「關於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據史料記載,無論是譙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廓鎮周庄村小魏庄這個地方。
考證
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亳之譙人也……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在據《商丘縣志·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
木蘭祠
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意思是木蘭姓魏,替父從軍後辭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後又想把她召到後宮中,但木蘭寧死不從,自殺身亡,皇上大驚,於是追贈木蘭「將軍」稱號。現河南虞城仍建有木蘭祠,祠中設木蘭像,並倖存兩塊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二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當地的各種民間傳說和歌謠中也留有木蘭從軍的故事。
葬地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今谷熟縣(今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考證
相關記載
花木蘭(一說其生於412年,死於502年,享年90歲;一說生於412年,在從軍
花木蘭
12年後返鄉,因不願做魏主之妃,自殺。)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明清以後,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作,「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日臻完美。迄今為止,上演過木蘭戲的劇種有京劇、越劇、漢劇、崑曲、秦腔、平劇、黃梅戲等20多種,特別是大師常香玉《花木蘭》的全國巡演,「花木蘭」在民間的影響更加深遠,「花木蘭」這個稱謂在人們心中也逐漸「固定」下來。
再說「朱」姓木蘭。唐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雲:「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也寫有《題木蘭廟》一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這說明木蘭的故事在唐代已經膾炙人口了。杜詩里的木蘭廟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至今還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根據上述史料,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木蘭應姓「朱」。
此外,還有「韓」姓木蘭、四川閬中人,復姓「木蘭」、鮮卑族人等說法。?查閱最具權威性的《辭海·詞語分冊》,其解釋為:「木蘭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年代考證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
花木蘭
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而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等等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這種說法來自於清朝褚人獲的小說《隋唐演義》。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後與竇線娘交戰被擒,線娘驗明她女性身份,與之結為姐妹。竇建德兵敗,線娘請花木蘭送信給羅成,木蘭途中回鄉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花英雄為女兒身,要招其入宮。花木蘭將書信交於妹妹花又蘭,托她代為送信後自刎身亡。(《隋唐演義》
❾ 關於花木蘭的資料
(一)巾幗英雄百世流芳
關於花木蘭的事跡,在《花木蘭考》、《亳州志》、《清光緒亳州志》、《完縣縣志》、《完縣歷史資料》和《完縣歷史大事記》中都有記載。河北省萬縣木蘭廟碑「漢孝烈將軍記」稱: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漢文帝時,單於侵境……
花木蘭,亳州人,漢孝烈將軍、漢文帝時期,朝廷募兵,因父老弟幼,木蘭代父從軍,征戰十二年,得勝歸來,帝欲納為妃, 木蘭以死拒之。
後來,群眾把花木蘭的英雄事跡編成民歌,廣為傳唱,後經文人加工潤色,成為《木蘭辭》。豫劇《花木蘭》和美國迪斯尼動畫片《花木蘭》更使花木蘭這個形象深入人心,成為愛國主義和巾幗英雄的典範。
為表彰巾幗英雄花木蘭,唐代追封她為「孝烈將軍」,並在其故居建祠塑像,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皖、蘇、豫、魯交界百餘里鄉眾來此祭祀貿易,形成古會, 流傳至今。
如今,花木蘭故里魏園村豎起了一尊「木蘭還鄉」的巨大雕塑,再現了木蘭當年的颯爽英姿。李紹義編著的《花木蘭考》於1992年出版發行,武術愛好者程秀華於2008年成立了亳州市木蘭拳協會,故鄉人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這位巾幗英雄的無比懷念和熱愛。
(二)傳說故事廣為流傳
花木蘭的故事主要流傳於安徽亳州、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這些傳說是由一個個故事組成,內容主題相當寬泛,大致可以分成:少年習武、勤奮好學;代父從軍;軍中作戰成為榜樣;愛護百姓等。「智取摩天嶺」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個。
話說承德東北的黑山,原名叫摩天嶺。摩天嶺的西面是懸崖峭壁,東面與大山相連,只有南邊有一條山路可通。匈奴就在南山口屯兵, 如遇兵馬攻山,滾木礌石一齊往下打,誰也休想攻得上去。
花木蘭來到這里, 屢攻不克,只得把兵馬駐紮下來。駐扎兵馬的地方就是現在的花木蘭城。一天,花木蘭率領將士來到摩天嶺對面的雙龍山上觀察地形,看見一群羊在陡峭的山上蹦來跳去,
不禁嘆道:「人如果有羊那樣爬山的本領,該多好啊!」突然,她靈光一現,有了攻打摩天嶺的主意。
第二天,她讓士兵四處買羊,在雙龍山頂建了一座圈羊的城堡——就是現在的鎖羊城,又找來匠人日夜趕糊燈籠。在一個漆黑的夜裡, 花木蘭讓士兵們在每隻羊角上掛只燈籠,
往摩天嶺上趕。匈奴守兵一見漫山遍野的燈籠, 以為是花木蘭攻山的人馬,便齊放滾木礌石,羊見有木石滾來,有的嚇得往岩石上跳。
有的順著陡坡往上跑,這下可把匈奴人嚇壞了:人怎麼登險石而上?難道是天兵?匈奴兵將不明真相,一時亂了陣腳。花木蘭率軍乘機從小路攻上去,大破匈奴,攻下了摩天嶺。
(三)傳承文化恩澤後世
「花木蘭是一位巾幗英雄,她的傳說故事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花木蘭研究會秘書長顏勇介紹,花木蘭的傳說是歷史人文資源中一份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 也是亳州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提升亳州的歷史文化品位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由於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此不感興趣,導致包括「花木蘭的傳說故事」在內的很多民間文學都逐漸衰落。而且,這些傳說故事大多流傳在中老年人之間, 傳承也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困境。
「為了保護這份寶貴的財產,我們加強了花木蘭的傳說故事搜集工作,豐富了內容。」顏勇介紹,目前出版的《花木蘭考》和《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增加了文化傳承的具體載體,全面系統地保護了花木蘭的傳說。
據介紹,2016年我市成立了花木蘭研究會,計劃2018年籌建花木蘭博物館並徵集實物,到2020年,全面建設花木蘭博物館,通過實物、人物畫像、業績介紹、民間故事、書籍史料展示木蘭文化,「讓花木蘭的孝、勇、智等高尚品格一代代傳承下去」。
(9)木蘭債券百度百科擴展閱讀
11月27日上映的電影《花木蘭》,由著名影星陳坤、趙薇、胡軍等聯袂出演。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對它的關注度也很高。
遺憾的是電影《花木蘭》之中有很多常識性錯誤,比如電影里少數民族稱謂的混淆。演員將「大月氏」念成「dà yuè shì」,實則應為「dà ròu zhī」。
飾演木蘭的趙薇還在片中講「我大魏的軍中有匈奴、鮮卑、氏(shì),沒有羊」,明顯是把「五胡」之一的「氐(dī)族」給念錯了。
此外,電影的大背景也值得商榷,陳坤飾演的文泰(在劇中其身份實為孝文帝元宏)作為皇子率部北征,這是不可能的。
首先,木蘭從軍發生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424-451年),他是孝文帝的曾祖輩。其次,孝文帝10歲登基,皇子時不可能成為一軍之帥。
當然,《花木蘭》中也有符合歷史真實的部分。其中柔然可汗門獨(此人物虛構,劇中由胡軍飾)在召集部落首領入侵北魏時,「柔然缺鐵」這個動機是真實的。
當時突厥部的鍛鐵工業特別發達,它被柔然征服後,專門為柔然貴族鍛鐵,被稱為「鍛奴」。這一點,從側面說明柔然不具有制鐵的工藝。
除了給電影挑錯,人們更關心的還是木蘭從軍的歷史背景。因為花木蘭參與的是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觀眾首先會問:柔然是個什麼樣的民族?北魏為何要與之作戰?
柔然作為草原游牧民族,曾在五世紀前後盛極一時,與同時期的鮮卑鼎立,而且它的世襲貴族也是從拓跋鮮卑部落聯盟中分離出來的。歸附北魏的柔然首領阿那瓌(guī)對孝明帝元詡(516-528年在位)說:「臣先世源由,出於大魏。」元詡回答「朕已具之」,以示認可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光元年(424)16歲登基,就在這一年8月,正處鼎盛期的柔然欺幼主南侵,6萬大兵壓境。拓跋燾率軍出擊,被柔然軍團包圍50餘圈。
左右大懼,但見拓跋燾聲色剛毅威嚴,不為所動,軍心這才穩定下來。北魏射殺柔然大將,柔然乃退。歷史上的木蘭從軍故事,也應從這一時期開始。
這次被困讓拓跋燾十分光火,也註定在他有生之年都把柔然看作死敵。此後25年間他13次車駕親征,深入漠北,終於使柔然「怖成北竄,不敢復南」、「邊疆息警矣」。
因為拓跋燾對柔然極度厭惡,將其改稱「蠕蠕」,意思是愚蠢、令人惡心的蟲子,此後中國的史書多襲此稱,反倒是「柔然」之名被人淡忘了。
《花木蘭》的「歷史誤會」
漢代西域有大月氏(ròu zhī)、小月氏(ròu zhī),張騫出使西域時就曾想聯合它們抗擊匈奴,因二者西遷,該計劃作罷。
南北朝時,五胡亂華,民不聊生。所謂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dī)、羌這五個少數民族。氐人周秦時就分布在今甘肅、陝西、四川三省相鄰地帶,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在北魏以前,氐人苻堅統一北方,建立過短暫的前秦帝國。
木蘭從軍的故事發生在公元425年,即北魏始光二年。當時,在面臨南方宋朝隨時可能入侵的威脅下,太武帝拓跋燾率部會擊位於今蒙古國哈拉和林附近的柔然汗庭,取得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