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債發行量怎麼影響證券市場的證券供應和資金需求
國債發行量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國債是政府用來調節總體經濟以及經濟結構的手段。通過發行國債,政府可以調節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將部分企業和個人的收入以信用的方式集中到政府手裡,以擴大財政支出的規模。國債還可以幫助政府在調節國民收入時使用結構和產業結構,將部分用於消費的資金轉化成投資基金,用於農業、交通、能源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另外,國債發行量的增加和減少,對於調整基準利率有一定影響,而基準利率變化對於市場利率的變化也有影響,因此,國債政策也能夠通過調節社會總需求和經濟增長。
國債發行量會改變證券市場的證券供應和資金需求,從而影響股票價格。
1 .國債發行量增加,市場上有一部分資金流向國債投資,使市場上的資金減少,投資者可用於投資證券市場的資金減少,證券市場價格下降。
2 .國債發行量減少,市場上流向國債投資的資金減少,使市場上的資金增加,投資者可用於投資證券市場的資金增加,證券市場價格上升。
『貳』 試論述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
財政政策關繫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大局!一個國家財政政策的導向是非常關鍵的!因為一般而言,財政政策支持的都是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交通,通信,農業,高科技,工業燈等),帶動的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建設的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領域,實現的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 關鍵領域中,特別是基礎領域,會直接拉動國內需求的增長,而且一般而言不會引起生產過剩!
財政政策,有軟和硬,急和緩之分(一般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用)!
財政政策作用於國民經濟,國民經濟又會反作用於財政政策,這樣相互作用,才形成了經濟的未定與發展!
財政政策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指揮燈,是國民經濟的導航儀!
目前我們國家財政政策中,發行國債,各省市發行消費券等,都極大的拉動了國內需求的增長!
在經濟蕭條時期,國家會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國內需求,拉動消費增長!
在經濟過度繁榮時期,國家使用緊縮的財政政策,抑制經濟的過快發展,特別是有些關鍵領域的過度發展!(例如房地產,等產業)
『叄』 發行國債對我國實行積極財政政策有哪些影響
由於通貨緊縮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並非由單一的某個方面的原因引起,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混合性通貨緊縮,因此治理的難度甚至比通貨膨脹還要大,必須根據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進行認真研究,才能找到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下面以我國存在的通貨緊縮為例,提出治理通貨緊縮的一般措施,包括兩個方面:(一)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擴大財政赤字)和貨幣政策要治理通貨緊縮,必須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政府公共支出,調整政府收支結構。對具有極大增長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實行稅收優惠,盡可能地減少對企業的虧損補貼以及各種形式的價格補貼,利用財政貼息的方式啟動民間投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其資金投向社會急需發展的基礎設施領域,在繼續增加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以及退休人員工資的基礎上,更要把增加農民和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當作一件大事來抓。總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要在加大支出力度的基礎上,優化財政收支結構,既要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又要增加有效供給。通貨緊縮既然是一種貨幣現象,那麼治理通貨緊縮,也就必須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以滿足社會對貨幣的需求。增加貨幣供給的方式不外乎從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兩個方面著手。作為中央銀行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貨幣政策工具,影響和引導商業銀行及社會公眾的預期和行為。在通貨緊縮時期,一般要降低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從社會主體手中買進政府債券,同時採用一切可能的方法,鼓勵商業銀行擴張信用,從而增加貨幣供給。具體操作要根據造成貨幣供給不足的原因,靈活掌握。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運用,是治理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的主要政策措施,但由於貨幣政策具有滯後性的特點,而且在通貨緊縮時期,利率彈性較小,因此財政政策的效果一般比貨幣政策更直接有效。(二)加大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市場經濟是在全社會范圍內由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但實踐證明它是最優的,政府對「市場缺陷」的矯正,必須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受到約束,否則,對經濟的破壞作用是巨大的。反思我國通貨緊縮局面的形成,無不跟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有關,像國有企業大量虧損,失業現象嚴重,重復建設造成經濟結構的扭曲,短缺與無效供給的並存以及政府部門的腐敗,效率低下等都與政府對市場的不信任,對市場的過度干預緊密相連。因此,要想盡快走出通貨緊縮的困境,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的轉制工作,甩掉國有企業的沉重包袱,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使其真正發揮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完善市場經濟所需要的科技、教育、住房、衛生、醫療、社會保障制度。
『肆』 國債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一)國債對財政收支的影響
政府行使其職能,必須有一定的財政支出。一般來說,政府的主要收入來自稅收,當政府稅收剛好等於或者大於其財政支出時,政府無赤字或有盈餘;當稅收小於支出時,政府赤字就產生。因此,為了追加收入,彌補財政缺口,政府便發行國債。籌集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將其使用權轉移到國家手中。根據乘數效應,在今後年度,必將引至國民經濟的大幅度增長。
(二)國債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政府發行國債,當中央銀行承購國債,會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這部分存款用於政府各項支出,撥給社會上的部門企業和個人時,其賬戶所在的商業銀行的存款就會相應增加,其結果就是貨幣供給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擴張社會貨幣供給量。如果社會正好處於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的狀況,那麼很容易造成很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直接承購政府債券。在現代銀行制度下,這是中央銀行創造貨幣的機制。而商業銀行又具備擴張信用和創造派生存款的機制,它表明商業銀行雖然不能創造貨幣,卻能夠在中央銀行放出貨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張信用規模。於是中央銀行在承購國債時,擴大的貨幣供給不僅僅是國債本身,而可能是擴大的許多倍。按照存款准備金制度,當財政向社會有關方面進行撥款後,商業銀行的社會存款將會增加。於是,其中一部分作為准備金繳存中央銀行,另一部分可用來發放存款。存款的結果又使得社會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環進行,使得信用擴張。當商業銀行動用超額准備金購買債券,沒有減少社會存款,貨幣供給沒有減少,而銀行購買債券,政府運用資金,會擴張貨幣供給。國債的流通對貨幣供給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企業或者個人等非銀行部門把國債轉讓給商業銀行,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就會增加,即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投放出來,貨幣供給量增加。當商業銀行將手中的國債轉讓給中央銀行時,商業銀行在中央的超額准備金將增加,這筆資金隨時可以投放出去,擴大貨幣攻擊量。因此,中央銀行買賣債券可以控制貨幣供給。
(三)國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
首先政府發行國債以後,如果將籌集的資金進行投資性支出,就直接擴大了政府的投資規模。實踐中,很多國家的債務收入都是用來作為擴大政府投資的;在另一方面,政府債券能影響資金市場的利率,而當利率升高時會引起投資支出的減少。因為人們的成本提高了。相反,當利率降低的時候,投資就會增加。國債同時對消費產生影響。政府舉借國債增加了政府現實可用的資源,如果這些擴大的收入來源被用於各種消費開支,那麼國債的直接效應就是增加政府消費。但從個人角度來看,國債使得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減少,從而使家庭或個人的消費減少。
(四)國債對總供給的影響
不管外債還是內債,如果能夠有效運用,投入生產過程,就能促進生產發展擴大未來的社會支出,從而擴大社會供給量。在舉借外債的時候也可以增加國內市場的供給。政府通過外債的發行,擁有了以外匯形式的貨幣購買力。政府可以進口緊缺的商品物資,從而增加社會供給量。國債還可以影響社會總需求。它是通過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來表現的。如果國債運行擴大了某經濟主體的投資或者消費,又沒有減少其他主體的投資和消費,那麼社會總需求就會增加。
『伍』 為什麼舉借國債是各國普遍現象
個人觀點:
首先,國債是國家基礎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而且確實是可以「借別人的雞生蛋」,當然這個別人不僅僅是外國也包含本國。
其次,國債是金融市場定價的基礎,國債即該國家的無風險收益證券,以此可以構建無風險收益率曲線。
最後,國債是一國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
『陸』 簡述發行國債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原因
發行國債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適度的國債規模刺激經濟發展,規模過大對經濟發展有負面效應,適度的國債發行可以有效控制貨幣供應量。國家公債的運用可以影響市場利率。適度的國債可以調節供給與需求的總量平衡。
原因:國債是彌補財政赤字的較優方式。敗政赤字出現後,一般有三種方式彌補。一是動用歷年的財政結余;二是向中央銀行借款或透支;三是發行國家公債。
政府通過發行國債,將社會暫時閑置的個人公共消費資金集中起來,並改變其使用性質,將其轉向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或將資金沉澱下來,變一部分現實的購買力為潛在的購買力,從而減緩總需求壓力。
(6)論舉借國債對民間需求的影響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理財產品中,國債由國家信用做為背書,應該是屬於最安全的投資產品。稱市場稱為「無風險投資」。
2019年,國債三年期收益率為4%,五年期收益率4.27%,相比銀行定期同期產品並不低。在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的情況下,國債毫無疑問成為了「保本理財」性價比較高的替代品之一。
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推出儲蓄國債「隨到隨買」試點,將儲蓄國債發行時間由原來的10天延長至全月。
而個人投資者可在4月全月,通過40家儲蓄國債承銷團成員共計約13萬個營業網點,以及27家儲蓄國債承銷團成員的網上銀行購買儲蓄國債,有利於提高個人投資者購買儲蓄國債便利性。
本次發行的電子式儲蓄國債在發行期內不得提前兌取,發行期結束後方可提前兌取。而且提前兌取業務只能通過承銷團成員營業網點櫃台辦理。
『柒』 什麼是舉借國債
借國債較多!
『捌』 國債市場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國債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它是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者公眾對政府的債權。〔1〕它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等籌集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國債的發行,一方面能增加財政收入,影響財政收支,屬於財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對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的擴張和緊縮,起著重要作用。國債對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為社會經濟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其中有不同的經濟主體,有不同的經濟內容,有不同的經濟現象。因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一、國債對經濟影響
(一)國債對財政收支的影響
政府行使其職能,必須有一定的財政支出。一般來說,政府的主要收入來自稅收,當政府稅收剛好等於或者大於其財政支出時,政府無赤字或有盈餘;當稅收小於支出時,政府赤字就產生。因此,為了追加收入,彌補財政缺口,政府便發行國債。籌集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將其使用權轉移到國家手中。根據乘數效應,在今後年度,必將引至國民經濟的大幅度增長。
(二)國債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政府發行國債,當中央銀行承購國債,會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這部分存款用於政府各項支出,撥給社會上的部門企業和個人時,其賬戶所在的商業銀行的存款就會相應增加,其結果就是貨幣供給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擴張社會貨幣供給量。如果社會正好處於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的狀況,那麼很容易造成很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直接承購政府債券。在現代銀行制度下,這是中央銀行創造貨幣的機制。而商業銀行又具備擴張信用和創造派生存款的機制,它表明商業銀行雖然不能創造貨幣,卻能夠在中央銀行放出貨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張信用規模。於是中央銀行在承購國債時,擴大的貨幣供給不僅僅是國債本身,而可能是擴大的許多倍。按照存款准備金制度,當財政向社會有關方面進行撥款後,商業銀行的社會存款將會增加。於是,其中一部分作為准備金繳存中央銀行,另一部分可用來發放存款。存款的結果又使得社會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環進行,使得信用擴張。當商業銀行動用超額准備金購買債券,沒有減少社會存款,貨幣供給沒有減少,而銀行購買債券,政府運用資金,會擴張貨幣供給。國債的流通對貨幣供給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企業或者個人等非銀行部門把國債轉讓給商業銀行,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就會增加,即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投放出來,貨幣供給量增加。當商業銀行將手中的國債轉讓給中央銀行時,商業銀行在中央的超額准備金將增加,這筆資金隨時可以投放出去,擴大貨幣攻擊量。因此,中央銀行買賣債券可以控制貨幣供給。
(三)國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
首先政府發行國債以後,如果將籌集的資金進行投資性支出,就直接擴大了政府的投資規模。實踐中,很多國家的債務收入都是用來作為擴大政府投資的;在另一方面,政府債券能影響資金市場的利率,而當利率升高時會引起投資支出的減少。因為人們的成本提高了。相反,當利率降低的時候,投資就會增加。國債同時對消費產生影響。政府舉借國債增加了政府現實可用的資源,如果這些擴大的收入來源被用於各種消費開支,那麼國債的直接效應就是增加政府消費。但從個人角度來看,國債使得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減少,從而使家庭或個人的消費減少。
(四)國債對總供給的影響
不管外債還是內債,如果能夠有效運用,投入生產過程,就能促進生產發展擴大未來的社會支出,從而擴大社會供給量。在舉借外債的時候也可以增加國內市場的供給。政府通過外債的發行,擁有了以外匯形式的貨幣購買力。政府可以進口緊缺的商品物資,從而增加社會供給量。國債還可以影響社會總需求。它是通過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來表現的。如果國債運行擴大了某經濟主體的投資或者消費,又沒有減少其他主體的投資和消費,那麼社會總需求就會增加。
二、國債在經濟中的其他作用
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債除具有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等基本功能之外,還具有以下幾方面重要作用:
(一)形成市場基準利率
利率是整個金融市場的核心價格,對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等市場上金融工具的定價均產生重要影響。國債是一種收入穩定、風險極低的投資工具,這一特性使得國債利率處於整個利率體系的核心環節,成為其他金融工具定價的基礎。國債的發行與交易有助於形成市場基準利率。國債的發行將影響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狀況,從而引起利率的升降。在國債市場充分發展的條件下,某種期限國債發行時的票面利率就代表當時市場利率的預期水平,而國債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價格的變化又能夠及時地反映出市場對未來利率預期的變化〔2〕。
(二)作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的結合點
首先,擴大國債的發行規模是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1998年8月為保證經濟增長率達到8%而增發2700億元特種國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次,國債,特別是短期國債是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唯一合適的工具。國債的總量、結構對公開市場操作的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國債規模過小,央行在公開市場上的操作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能力就非常有限,不足以使利率水平的變化達到央行的要求;如果國債品種單一,持有者結構不合理,中小投資者持有國債比例過大,公開市場操作就很難進行。
(三)作為機構投資者短期融資的工具
國債的信用風險極低,機構投資者之間可以利用國債這種信譽度最高的標准化證券進行回購交易來達到調節短期資金的餘缺、套期保值和加強資產管理的目的。
『玖』 購買國債對經濟有哪些影響
1.國債對經濟發展速度的調節效應
在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於「疲軟」狀態時,發行國債可以動員社會閑置資金參與經濟建設,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在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於「過熱」狀態時,發行國債又可以回籠流通中的貨幣資金,起到收縮社會總需求、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國債對社會總需求的雙向調節效應,是稅收等其他手段所難以替代的。
2.國債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節效應
社會經濟結構協調是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由於發行國債是非政府財力向政府財力轉化,它在增加政府投資能力的同時,會減弱非政府渠道的投資能力。這種投資主體的轉化,意味著投資結構的轉變,即由政府負責的社會公益設施、基礎設施及重點建設設施的比重必然加大,而由企業及個人的一般性產業投資比重則相對降低,表現在國民經濟結構中,會引起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產業、基礎產業與加工產業等的比例結構的相應變化。
3.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調節效應
一般認為,政府發行國債只是貨幣購買力從認購者向政府轉移,對流通中的貨幣量沒有影響。實際上,國債對貨幣流通量是否產生影響,還要取決於它的認購者、認購國債的資金來源及其中央銀行貨幣發行的關系。這可能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居民購買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居民購買國債的資金主要是手持現金和儲蓄存款。從資金運動的角度看,居民購買國債表現為居民手持現金和銀行儲蓄存款減少,財政財力增加,中央銀行的財政性存款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央行將財政性存款安排了商業銀行貸款,則可能引起貨幣流通量的增加;如果央行將其專供財政使用,則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甚至會因商業銀行儲蓄存款減少,相應的派生存款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也相對減少:如果國家實行財政、貨幣「雙緊」政策,將國債扣留國庫不用,則會使流通中的貨幣量絕對減少。
(2)企業購買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企業購買國債是企業資金向財政資金的轉化。如果企業用閑置不用的資金購買國債,這種轉化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企業用生產或消費的資金購買國債,則可能增加其對銀行的貸款需求,商業銀行貸款增加,如果沒有引起央行的貨幣發行,則對流通中的貨幣量影響也不大,如果商業銀行自身難以滿足企業貸款需求,並且不得不因此而增加其對央行的借款,央行又不得不以貨幣發行來擴大資金來源,滿足商業銀行的借款需求時,則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
(3)商業銀行認購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在國債由商業銀行認購的情況下,如果商業銀行正常的資金來源充裕,或能以壓縮其他貸款需求來滿足政府財政的需求,都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商業銀行原來的資金來源和運用缺乏調節餘地,則只能通過向央行申請貸款來滿足購買國債所擴大的資金運用,這可能成為央行增加貨幣發行的誘因,也可能使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如果央行並未因此而發行貨幣,則流通中的貨幣量也不會發生變化。
『拾』 國債市場的影響
國債市場功能不全影響了利率市場化進程
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我國國債市場在籌集資金,支持國家重點大型基礎建設項目,改善經濟結構,保持適度的經濟發展速度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1997年以後,國債已成為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治理經濟衰退的重要支撐手段。但是,國債市場在調節功能、價格發現功能和利率風險規避功能方面相當滯後,將嚴重影響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國債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不全
目前我國國債發行利率和二級市場上國債流通收益率均未完全實現市場化,完整的國債收益率曲線還沒有形成,國債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由於下列原因受到了嚴重限制。
第一,目前我國國債發行市場不完善,市場化程度不高,影響了市場基準利率的形成。(1)1997年6月,人民銀行下令所有商業銀行退出交易所市場,並組建了銀行間債券券市場,市場參與者主要為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及中央銀行。從1998年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發行債券以來,主要競標人基本集中於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四大商業銀行,而且這種招標的標位幅度狹窄,投標者投標的空間有限,其招標的范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必然使國債發行利率的市場化程度大打折扣。(2)債券沒有做到均衡、滾動發行,發行計劃的發布不夠及時和詳細。這些都違背市場化原則,是一種不完全的壟斷市場,必然會出現壟斷價格,不利於市場發行價格的發現。國債發行市場上形成的利率還不能准確地反映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和人們對未來利率走勢的預期,阻礙了市場基準利率的形成。(3)國債發行市場缺乏超長期固定利率國債的市場運作,使國債收益率曲線難以形成。我國財政近兩年來發行了許多浮息國債,如2000年財政部發行7年以上國債幾乎全是浮息國債,全年共發行7期計1692億元,占可流通國債總額的67%。浮息國債利率存續期間(Duration)很短,類似於短期國債,但其流動性很差,大量發行不利於國債流通市場的發展,特別是浮息國債利率緊緊盯住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作固定利差的「浮動」的做法和10年期以上固定利息國債的缺乏,完整的國債收益率曲線難以形成,市場對新債的定價存在著明顯爭議,國債利率還做不到成為其他有價證券的定價依據與基準。
第二,國債流通市場的分割,阻礙了統一的國債市場利率的形成。目前國內存在證券交易所債券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相互割裂的局面,這種分割狀態使得各個債券市場之間、債券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的利率缺乏內在的聯系,導致同一個國債品種形成的利率水平存在較大差別,缺乏統一的資金供求信息,難以形成真實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狀況的統一市場基準利率。從總體上來看,交易所國債市場的平均收益率比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要高。如2000年上交所債券市場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水平比銀行間債券市場回購利率高出1.3個百分點左右,從全年平均水平看,銀行間短期債券平均收益率在2.45%左右,長期附息債券平均收益率在2.82%左右的水平,上交所債券市場債券年平均收益率在3%以上。在這種情況下,中央銀行很難從相互割裂的各個市場中找到有效的反映整個市場資金供求狀況的市場基準利率,來為中央銀行利率的調整乃至公開市場操作提供參考,如果從其中一個割裂的分市場著手進行調控,則不但達不到宏觀總量的調控目標,甚至會發生反作用。這種相互分割的國債市場不可能成為觀察整個市場利率走勢的窗口。 第三,國債雖為「金邊債券」,但利率偏高,不能真實地反映資金市場的供求狀況和債券市場的風險程度。如3年期和5年期儲蓄存款的掛牌利率分別是2.7%和2.88%。扣除20%的利息所得稅後,實際收益率分別為2.16%和2.304%,而3年期和5年期憑證式國債的利率分別是2.89%和3.14%,比儲蓄存款實際收益率分別高出0.73和0.836個百分點。如果國債利率高於同期限的儲蓄存款利率,在國債利率市場化、儲蓄存款利率受到管制的情況下,說明投資者預期未來利率是上升的。如果國債利率是非市場化的,那麼過高的國債利率顯然不能反映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不能代表市場基準利率,這也是造成國債二級市場流動性差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