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民幣發展趨勢
摘要:由於人民幣流通范圍逐步擴大,國際交易量增長迅速等原因,使得其國際化趨勢明顯。鑒於我國金融(金融論文)體系不健全,離岸市場不發達、資本開放度不高等原因,人民幣國際化還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增強經濟實力,完善金融制度和體制,擴大開放合作,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途徑。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金融市場;金融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幣的區域影響力逐步擴大,尤其是2003年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於境內機構對外貿易中以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有關問題的通知》,更是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從此駛上了快車道。2010年我國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日益高漲,但是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快速進程中也面臨諸多障礙,如何化解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依然是學術界和實際工作部門不可迴避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當一國貨幣在世界范圍內行使貨幣職能時,那麼此種貨幣就成了國際化的貨幣。從此定義引申,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超出國界,在世界范圍內行使貨幣的職能。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逐漸加速,並呈現出以下一些趨勢。
1.人民幣流通的范圍逐步擴大
周邊化、區域化、國際化是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必經程序,目前人民幣國際化正處於由周邊化向區域化過渡的關鍵時期。從地域范圍來看,人民幣在東南亞國家(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東亞國家(韓國、朝鮮等)、中亞國家(哈薩克、蒙古、塔吉克等)以及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用於結算和支付的貨幣。人民幣在這些地區被廣泛運用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經濟方面的因素,另外一個是旅遊行業的發展,其中經濟因素是基礎。
[1]
例如近些年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往來日益頻繁,雙邊貿易規模逐年擴大,尤其是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經濟聯系愈加緊密,經濟往來客觀上促進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反過來人民幣的紐帶作用也促進了經濟交往的發展。另一個原因在於東南亞國家的旅遊業發達,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國內遊客前往旅遊,為了迎合這些遊客的購物需求,這些國家多接受人民幣,而且很多銀行網點也都提供人民幣兌換,這也促進了人民幣國家化的進程。
2.人民幣國際范圍內交易量增長迅速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統計,海外流通的人民幣規模已經超過了1萬億,而這一數額還是在我國資本項71全開放的條件下實現的。據統計,僅僅在2008年,我國人民銀行與其它國家簽署的人民幣雙邊互換規模已經高達8000多億,而這一數據還在處於不斷地上升中(具體數據見下表)。2011年第一季度,各大銀行累計辦理的跨境人民幣交易結算高達3600多億,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速在20%以上。隨著人民幣在國際范圍內交易的蓬勃發展,在我國金融中心香港地區形成了一個規模蔚為可觀的人民幣交易中心,香港每月人民幣交易額2010年已經達到了700億元。
[2]
人民幣國際范圍內交易量的迅速攀升,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同時也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3.人民幣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日益擴大隨著人民幣在更為廣泛的區域流通以及人民幣境外交易規模的攀升,人民幣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僅次於美元、歐元以及日元的硬通貨,例如人民幣已經在朝鮮、越南等國全境流通,並成為當地許多居民儲藏財富的一種形式。同時隨著我國出境旅遊人數的激增,很多發達國家也已經開始為遊客提供人民幣結算服務。2010年9月份馬來西亞央行通過香港金融市場購買了價值100億美元的人民幣計價債券,整個國際金融市場為之震動,這也標志著人民幣首次以外匯儲備的形式成為其他國家央行進行資產配置的選擇。人民幣全球范圍內影響力的增強既是市場經濟本身的選擇,同時也是人民幣一貫的良好的形象所促成的。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導致亞洲各國貨幣急劇貶值,唯有人民幣堅挺,短期來看這種行為給當時的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是時至今日發現,當初的選擇為今天人民幣的國際化贏得了良好的信譽。
二、貨幣國際化的條件
貨幣國際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國貨幣漸漸超越國界,在世界范圍內行使貨幣具有的價值尺度、支付手段以及儲藏手段等貨幣本身所具有的職能。通過研究歷史(歷史論文)上世界范圍內廣泛流通的貨幣可以總結,貨幣國際化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一是以美元為代表的模式,此類貨幣的國際化主要是憑借國家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以及政治影響力,通過制定貨幣協議來實現,例如美國通過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在世界范圍內的地位。二是歐元模式,歐元模式比較特殊,此種貨幣國際化模式的基礎在於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通過聯合經濟體內的國家放棄本國貨幣的發行權,統一區域內貨幣發行,並藉助於區域經濟體的影響力使其貨幣在世界范圍內流通。三是日元模式,日元模式除了依賴於日本強大的經濟實力,還離不開日本金融體制的支持,日本金融制度採取了市場主導的金融模式,貿易自由、匯率自由、資本賬戶自由等一系列的金融措施使得日元成為國際上通用的貨幣之一。盡管貨幣國際化的三種模式各有不同,但是下列幾個條件是貨幣國際化所必備的。
72
1.經濟實力是貨幣國際化的基礎條件從上述三種貨幣國際化的模式來看,經濟基礎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以美元的國際化來看,盡管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客觀上對美元成為世界貨幣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要認識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僅僅是外因,內因還在於當時經過二戰的摧殘歐洲各國經濟已經崩潰,而美國的經濟實力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實力才是促成美元國際化的內因,這一點在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後表現的尤其明顯。
美元的地位並沒有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而有所削弱,相反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美元依然是世界范圍內的「硬通貨」。日元模式也是以經濟基礎作為其後盾,研究日元國際化的進程就可以發現,日元國際地位的加速提升階段就是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日本經濟從戰後的百廢待興到經濟規模世界第二,經濟實力的增強給日元在國際范圍內的流通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同樣道理,歐元作為貨幣發展史中一個新興的產物,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擁有強大的世界影響力,與歐盟這個世界經濟規模第一的經濟體的地位密不可分。由此可見,強大的經濟實力是貨幣國際化的物質基礎。
2.規范自由的金融市場是貨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貨幣國際化必須要依賴於規范自由的金融市場,這是因為規范自由的金融市場可以確保一國資本市場的流動性與安全性。流動性與安全性是一國資本市場健康的基本表現,流動性代表著活力,而安全性是為流動性保駕護航的。一國的資本市場中最重要的是官方債券市場,縱觀貨幣國際化的歷史就會發現,官方債券市場一直以來扮演的都是政府進行融資與投資場所的角色,官方債券市場規模與健康程度如何將直接決定此國貨幣能否在國際范圍內充當儲備貨幣的潛力。回顧美元國際化的過程可以發現,美元地位的提升與紐約金融市場的崛起基本上是同步的,隨著紐約金融市場全面超越倫敦金融市場,美元的全球地位也因此得以實現。同樣原因,日元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關鍵節點就是東京離岸市場以及歐洲日元市場的形成,這兩個資本市場為日元的國際化提供了支撐性條件。在歐元國際化的過程中,完善的歐洲金融市場同樣功不可沒。
[3]
3.幣值的相對穩定是貨幣國際化的有力支撐從貨幣的本質來看各個國家所發行的貨幣沒有任何的區別,但是為什麼有些國家的貨幣在長期的發展中成為了世界貨幣,而另外一些國家的貨幣卻不能,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這些國家的貨幣在一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幣值波動不大,例如美元自誕生以來,之所以各個國家都願意將其作為儲備貨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元堅挺、幣值波動小。從這個角度來看,幣值的穩定與否將直接決定貨幣國際化的進程。這個結論還可以從一個反面的案例來加以說明,日元地位最鼎盛的時期是上世紀90年代以前,這一時期日元處於一個升值的通道,但是當時間到了1990年,日本陷入了經濟危機之中,日元升值的空間已經出盡,各個國家央行以及投資者逐漸看淡日元前景,而選擇了減持日元的決定,這給日元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有利因素以及阻礙因素1.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利因素近些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在逐漸加快,人民幣在國際范圍內的地位也得到了逐步提升。究其原因在於人民幣國際化面臨諸如經濟規模的增大及其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力的提高、國內政局穩定以及在世界范圍內政治影響力的擴大、人民幣幣值的相對穩定等有利因素,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我國經濟實力增強。經濟實力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條件,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實力一步一個台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截止2010年我國經濟規模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在8%以上,經濟規模是改革開放之初的100多倍。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了20%,經濟實力的增強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實踐證明信用貨幣的流通是以實物商品流通為載體的,如果貨幣的流通沒有物質產品作後盾,那麼這種貨幣73人民幣國際化發展趨勢分析勢地位是不可能長久維持的,而我國強大的製造能力以及每年巨額的進出口額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基礎條件,而貿易進出口的昌興又反過來帶動了人民幣的國際化。
第二,我國政治影響力的增強。我國一直以來都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近年來我國的政治影響力更是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范圍內最具影響力的大國之一,同時中國對涉及自身利益的訴求的呼聲也越來越響亮,各種各樣的國際事務中幾乎都能看到中國的身影。例如中國在世界銀行這一國際金融機構中的地位逐漸攀升,截止到2010年6月,我國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從%上升到了%,從而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股東國。在亞洲這一區域范圍內中國的主導作用亦在日益凸顯,從組織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到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從組織建立「上合組織」這一在亞洲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機構到加大與周邊國家的政治互信合作,中國的政治影響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而政治影響力的提高給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4]
第三,人民幣幣值相對穩定。如果匯率波動較大,那麼就會增加持有人民幣的風險,從而影響到其在世界范圍內貨幣職能的行使。當然匯率的穩定並不是說匯率固定不動,恰恰相反匯率穩定是要求匯率波動應有完善的市場供求機制,從而確保匯率不會產生大的波動。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大大提高了其它國家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例如在1998年的金融危機,面對來自周邊國家貨幣急劇貶值的巨大壓力,人民幣在殘酷的國際金融風暴中實現了不貶值的承諾,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國際地位。
2.人民幣國際化的制約因素
雖然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諸多進展,但是面對各種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因素時不能盲目樂觀,各種限制人民幣國際化的因素依然存在。
第一,我國金融體系不健全制約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實現需要金融體系強有力的支持。只有國內的金融體系具有健全的運行機制,才不至於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一旦受到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就中斷。目前國內金融體系不健全,嚴重製約了人民幣流向境外的速度和規模,同時金融創新(創新論文)產品的匱乏也導致我國的金融體系難以抵消國際金融波動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境外流通的巨額人民幣資金客觀上需要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然而我國銀行業的跨國經營還處於一個起步階段,無論是在境外布點上,還是在服務水平上,都存在一系列問題嚴重製約了人民幣國際化向縱深發展。
第二,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滯後制約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離岸市場是指在中國境外開展人民幣相關業務,離岸市場建設的滯後使得境外人民幣金融需求無法得到有效地滿足。鑒於短期內我國資本賬戶還不可能完全開放,因此離岸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對於人民幣走出去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雖然香港目前是我國人民幣境外交易的一個最重要的集散地,大量的境外投資者聚集在香港進行人民幣交易,大量人民幣因此流向香港,但是從香港流入內地機制還不太完善,從而給人民幣國際化帶來了不利影響。
第三,我國匯率機制制約人民幣國際化。合理的匯率制度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是必不可少的,匯率對調整人民幣的流動具有杠桿作用。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匯率改革歷經幾次大的改動,目前基本建立了一個由市場決定的匯率機制,但是應該認識到我國的匯率制度依然受到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預。我國目前的匯率機制是由企業結售匯制度、銀行外匯結算頭寸限額和中央銀行干預匯率三者相互制約的產物,這種制度下資本的自由流動受到了較大的限制,外匯供給呈現出一種剛性的增長趨勢從而制約了人民幣國際化。
第四,資本市場開放程度低制約人民幣國際化。調查發現人民幣近年來之所以能夠得到境外投資者的青睞,在於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在不斷加強,然而僅僅依賴貨幣升值帶來的收益還不能夠完全吸引投資者,畢竟人民幣升值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同時升值的幅度也是有限的。要想實現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的長期持有還必須要建立多渠道的人民幣投資渠道,從而保持人民幣的投資吸引力。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還基本是一個處於封閉狀態,人民幣投資渠道的不暢直接制約了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幣的積極性,只有人民幣的安全性、流動性與營利性達到一個和諧的統一,才能進一步促進其在境外的流通量。
74
2011年第10期四、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對策盡管人民幣國際化能夠帶來諸多好處,但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面臨諸多阻礙因素,需要採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來確保人民幣國際化的順利推進。
1.進一步完善金融體系建設
一般來講,一國的金融體系一般有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監管體系以及貨幣體系等幾個重要組成部分。規范的金融體系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各種與人民幣有關的跨境業務名目繁多,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規范,很容易造成相關業務的混亂。同時面對來自國外金融業的激烈競爭,我國要通過完善金融體系的建設來增強國內金融體系的健康程度。政府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結合我國金融體系的具體現狀出台並完善相關措施,從而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5]
2.採用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採用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目的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相對穩定,如果匯率波動幅度太大,就會造成投機資金跨境大進大出,導致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幣的信心受到動搖。採用市場化的匯率制度從長期來看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匯率的劇烈波動,同時也能更真實的反映出人民幣的真實價值,從而增強境外居民以及金融機構持有人民幣的信心,並進一步的提升人民幣的地位。從短期來看,要想真正實現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完全市場化,必須逐步放寬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管制,可以適當加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從而增強其波動彈性。
3.實現資本賬戶自由化
盡管1996年我國按照世界貨幣基金的要求開放了資本賬戶下的某些要求,但是目前我國資本賬戶還受到較多的管制,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資本賬戶下的接近一半交易項目都受到管制。在人民幣國際化的不斷推進中,人民幣境外的流通量和存量越來越大,這也在客觀上對資本賬戶的自由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長遠來看實現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人民幣的可自由流動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經程序。
4.增強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較低,處於價值鏈的低端,從而導致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較低,在國際市場上無法獲得定價權以及貨幣選擇權,這種缺陷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後顯得尤其突出,在美元持續貶值的宏觀背景下,我國企業出口成本劇增,本已微薄的利潤在匯率的沖擊下更加少得可憐。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出口總額的90%以上都是用美元來結算,中國企業在承擔自身經營風險的同時,還面臨來自匯率的風險。而要想增強國外訂單對採用人民幣結算方式的接受程度,必須通過增強企業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來爭取貨幣選擇權,具體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措施:一是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變,加大固定投資、加工貿易和人才培養力度;二是擁有穩定銷路、穩定品種的長期合作客戶,讓對方客戶從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中嘗到便利的甜頭;三是增加政府服務能力,加大中國企業在貿易夥伴間定價能力,從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⑵ 中國在香港發行RMB國債對世界金融體系有什麼象徵意義和實際意義
RMB不可能像歐元一樣,歐元是有歐元區的基礎在的。東南亞的話,貌似RMB也不是說可以直接用來買東西,只不過兌換點比較多。
你的標題。。。我引用一段好了
「安國俊認為,總體來看,中國這次發國債益處多多,一是有助於充分發揮中國債券市場在全球金融市場穩定的推動力。此舉充分表明中國政府在推進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發展的同時,將亞洲債券市場與貨幣、財政、匯率政策協調相結合,在債券市場開放過程中注重維護金融穩定。二是有助於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的發展。三是有助於形成有效的人民幣迴流機制。四是有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同時,有利於推動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實際上,就算是美國降級了,也還比中國的評級高 = =
⑶ 波蘭將在華發行30億人民幣債券,熊貓債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
波蘭將在華發行30億人民幣債券,熊貓債未來的發展前景我比較看好。
1.熊貓債券是指國外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的,到期還本付息,以人民幣計價的國際債券;
2.熊貓債務安全性非常高,信用非常不錯,違約率非常低,利息方面比國債有優勢;
3.韓國政府和加拿大也曾經在國內發現了熊貓債,這說明我們的債券市場得到了很多國家的認可。
提起債券,大家想到的應該就是國債,國債是國家信用做擔保,國家發行的債券,安全性非常高,基本上不會發生違約,同時也受到了很多投資者的歡迎。除了國債,熊貓債最近也受到了投資者的追捧。波蘭將在華發行30億人民幣債券,熊貓債未來的發展前景我比較看好。熊貓債券信用好,安全性高,違約率低,利息還比同期國債更高,這幾年我國熊貓債發行數量不斷增加,這意味著我國債券市場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
三、韓國和加拿大也曾經在我國發行了熊貓債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們的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波動之前,加拿大和韓國都在我國國內發行了熊貓債,而且受到了投資者的歡迎,可見熊貓債在我國的發展前景還是非常不錯。
⑷ 為何允許外國政府在中國發人民幣債券
從正面角度來看,開放外國主權債市場有五方面的作用。 第一,對國際經濟金融結構失衡提供新的解決思路。近十幾年來,國際資本流動呈一種怪圈,即資本從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流向發展中國家,通過持有美元資產和購買美國國債等渠道,資金又從發展中國家流回發達國家,這種現象在亞洲地區尤其明顯。歸根結底,是因為亞洲缺乏足夠的金融產品、尤其是固定收益產品供投資者購買。在區域債券市場上,主權債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如美國有8.4萬億美元主權債,歐元區有9.7萬億美元,基本都是在發達國家市場發行的。不僅亞洲國家(除日本)發行主權債規模較小,而且亞洲債券市場整體落後,也很少有外國主權債券在此發行。我國推進這一市場的發展,有利於整體上推進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為亞洲金融資產匱乏提供新的應對思路。 第二,避免貿易和資本流動的國家利益損失。現有格局下,我國在國際資本流動中的地位有些得不償失,也就是以較高回報引入境外過剩資本(直接投資),最終又以買美國國債等低回報形式把過剩資本(金融投資)流回美國。允許外國政府發行人民幣債券,如果規定籌集資金用於國內直接投資,則可適度對沖上述怪圈影響。 第三,可促使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外國政府發行人民幣債券,意味著對人民幣地位的認可,以及願意用人民幣配置資產,這也是人民幣走向強勢貨幣的前提條件。另外,一方面隨著中國國際貿易往來的不斷增加,人民幣將有條件扮演"國際貨幣"的角色,對於與中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來說,可以直接利用發行人民幣債券籌集的資金,用來彌補貿易逆差,為其國際收支管理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隨著各國對人民幣債券的熟悉增加,我國亦可擴大在外發行人民幣主權債,以高額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為依託,為資本市場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做好准備。 第四,可以促進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外國政府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將成為國內債券市場的重要交易品種,交易規則需更符合國際慣例,也促使交易所或銀行間市場被納入國際主權債分析的視野,從而逐步走向統一和規范。另外,也能一定程度促進利率市場化與債券收益率曲線的完善,增強與海外債券產品的接軌。 第五,可以適當緩解外匯儲備管理壓力。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吸引下,許多國外政府背景的資金通過合法或非法方式已經進入我國,投資於人民幣資產,間接造成外匯儲備壓力。長遠看,如果允許某些國家政府發行人民幣債,或許可以繞過結匯環節,使其直接獲得人民幣資金,用於投資需求,從而減少外匯對沖和管理成本。 從負面角度來看,開放外國主權債市場也有三方面問題需注意。 第一,從外國主權債籌集資金使用來看,如果不加以合理規定,可能會加劇國內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矛盾。例如,如果投資於固定收益產品,由於國內的供不應求,可能會加重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過剩壓力。如果投資於房地產,則可能會加劇資產價格泡沫的積累。 第二,人民幣升值壓力可能使發行規模受限。在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情況下,外國政府發債後,未來如需要賣出美元等貨幣,買入人民幣來支付本息,則發債意願就會下降,除非發債國本來就打算把籌集資金在國內投資獲利。 第三,主權債券並非全無風險,在國內債券評級水平還普遍落後的情況下,如何確定自己的評級標准,還是全盤接受國際評級機構的判斷,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之,開放外國主權債市場是一件大事,從長遠來看符合金融發展和對外開放大趨勢,但也要充分考慮其各種影響,做到未雨綢繆。
⑸ 什麼是人民幣債券交易
不是的。債券有日本的武士債券和美國債券等,一般在哪裡發行就以那裡的的貨幣為面值。歐洲債券除外。人民幣債券是指在中國發行的,以人民幣為面值交易的債券。
⑹ 人民幣債券的海外債券歷史
國開行作為以發債為主要手段籌資的債券銀行,在國內市場年發債過萬億元,債券余額占國內債市五分之一。自2007年首家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到本次倫敦發債,國開行已累計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280億元,在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⑺ 買人民幣數字貨幣好還是買人民幣債券好
買人民幣數字貨幣是炒作,買人民幣債券是保值和增值,相當於基金理財,看你選擇投資方向
⑻ 摩根亞洲債券人民幣累計定投怎樣
投了30多期還是負了 取消了 感覺是騙手續費的
⑼ 中行人民幣債券分銷辦理渠道有哪些
人民幣債券分銷辦理渠道詳詢客戶經理。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⑽ 人民幣前景如何未來匯率怎樣變動請分析預測並提出理由
如果看亞洲貨幣自1965年以來的走勢,我們會發現最近的8年顯得格外特別:無論是兌美元的加權平均匯率還是未加權的平均匯率,都幾乎是一條平坦的曲線,也就是說這8年裡亞洲貨幣兌美元幾乎沒有波動,而之前的年份都不是這樣的。這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亞洲是不是真的打算就這樣長期盯住美元?如果不是,未來5到10年亞洲貨幣將走向何方?這又將對美國金融市場產生多少影響,亞洲會不會「拋棄」美元?
1新布雷頓森林體系?
我們的故事要從亞洲之外開始。
1944年,歐洲的經濟體繫到了無法運作的階段,急需一個外部動力啟動經濟重建。當年7月,45個國家在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討論戰後重建和國際金融體系秩序,並最終達成了布雷頓森林協議。
這個協議主要有兩個內容:第一,實行固定匯率體系,第二,規定由一系列國際機構推動這個體系,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以及日後的關貿總協定。
根據這個體系,歐洲將他們的貨幣與美元掛鉤,並實行固定利率,為了保證對美國的出口,歐洲大多數國家的匯率被低估,結果是美國消費者不斷花錢,並形成了國際收支赤字,而這些赤字由歐洲央行的外匯儲備不斷流入美國資產來彌補。
這個體系運作良好並維持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淡出了歷史舞台,但那時歐洲已經成為一個發達成熟的經濟體並成為金融中心,也就是說,歐洲那時已經不再需要美國了。
聽上去是否有點似曾相識?過去8年亞洲的經濟增長正是這樣,亞洲經濟增長嚴重依賴於美國,導致美國經常賬目赤字不斷增長,而亞洲經常賬目盈餘不斷增長,許多國家干預匯率,亞洲貨幣匯率也被低估(至少短期來說)。隨著亞洲外匯儲備快速增長,這些外匯儲備又迴流到美國資產。
這看上去與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十分相像:世界進入到一個新的以固定匯率換取增長的時代。
亞洲渴望經濟增長,而且需要以比光靠內需獲得增長快得多的速度,由於中國、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龐大的農村人口,亞洲極需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出口。自然只有發達國家尤其美國能夠成為這些產品的最終市場,而亞洲最好的辦法就是以低估的幣值盯住美元,保持國內工資的低水平,以保證競爭力。
這種狀況能維持多久?理論上,只要亞洲願意這樣做,只要成千上萬的農村人口還沒有全部被吸收到工業勞動大軍中,只要亞洲仍然依靠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工業,這種狀況就能一直維持。
這是普遍的解釋,但是我們認為,這不是事實。
2應付「蕭條經濟」的權宜之計
認為亞洲國家盯住美元以獲得巨額貿易順差這種觀點是錯的。事實上,除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外,在1998年之前的25年,不包括日元的亞洲貨幣一直在對美元浮動,官方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也很少。更重要的是,在這25年間(除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亞洲一直是貿易逆差,而不是貿易順差。
情況自1998年後而改變
但1998年開始整個形勢發生了變化。亞洲貨幣對美元幾乎沒有波動,現在亞洲龐大的貿易順差以前並沒有。
亞洲是否在8年前突然決定採取新的政策?我們不認為如此。
1998年以後的大多數年份,亞洲出口佔GDP的份額事實上沒有增長。實際上,貿易順差不斷擴大是因為亞洲進口比例的縮小,這正是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後,亞洲的資本支出大幅縮減造成的。
大多數亞洲國家從正常的經濟發展軌道中進入了「蕭條」經濟,投資需求的驟降導致進口支出的下降,從而使貿易順差不斷刷新紀錄,這自然帶來了巨額外匯流入,引起貨幣升值的壓力,但政策制訂者面對的是內需乏力、產能過剩、通貨緊縮,而出口成為為數不多的能拉動經濟的引擎。如果讓貨幣升值,意味著更大的通貨緊縮壓力,並使出口受損,這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內需不足,進口需求不足,更大的貿易順差,從而導致更大的升值壓力,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我們認為,亞洲各國的央行在當時沒有選擇,只能讓匯率保持穩定。
如何結束?
如果國內需求和產能利用恢復正常,就沒有理由再沿用盯住美元的匯率,亞洲央行將減少外匯市場上的干預,讓匯率更加自由地浮動。
那麼實現這個過程可能要多久?這最好先從評估國內投資和貿易平衡狀況開始。我們的結論是,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但是進程仍將是緩慢的。
先看投資,投資在GDP中的比重已經開始顯現恢復的跡象,更重要的是,實際的建設活動在過去2年中恢復為增長,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也表明亞洲供應過剩的時代正在結束。
另一方面,我們仍然在期待亞洲扭轉巨額貿易順差的局面,中國在2005年和2006年的順差使整個亞洲地區的順差也急劇上升,但是如果不包括中國,亞洲其他經濟體的順差也沒有下降的趨勢,只有兩個國家在2006年出現了貿易順差下降:印度和韓國。
這個事實似乎讓我們得出一個微妙的觀點:如果貿易順差達到GDP的6%,那麼該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可能就會容忍貨幣逐步升值,盡管也不一定會讓貨幣彈性大幅增強。
為什麼要逐步升值?因為外部要求升值的壓力非常大,而且亞洲的央行的確對這些外部壓力有所回應。觀察亞洲較小經濟體(即除了中國和印度)每月外匯儲備和貨幣升值步伐的關系,可以發現兩者相關性非常強,當外匯儲備超過GDP的3.5%時,匯率也升值了,當外匯儲備增長下降時,匯率升值也會暫停。
未來24個月我們相信這種情況會進一步發生。
哪些貨幣將升值?
那區內所有經濟體的貨幣都會很快升值嗎?我們的答案是「並非所有」,但我們也不認為某一種亞洲貨幣對美元高估了。沒有一個完美的決定匯率的方法,在實踐中方法各式各樣,但當我們討論短期時我們喜歡以國際收支平衡為基礎。
從各貨幣短期升值壓力表可以看出,港幣、印度盧比和韓元的升值壓力並不大,但其他貨幣看起來升值壓力比較大。
中國和印度
現在我們來說說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擁有全球最多的農村勞動人口,對出口增長的需求非常大。此外,這兩個經濟體是區內僅有的兩個在亞洲金融風暴後沒有出現投資下降趨勢的經濟體。也就是說這兩個國家並不屬於前面所說的「蕭條經濟」的陣營。中國和印度會不會成為新亞洲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呢?
答案是否定的,印度並不屬於准盯住美元的體系,出口也不旺盛,在過去8年中印度是唯一有貿易赤字的亞洲經濟體。
盡管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是中國的戰略,但許多投資者忘了中國在1997年採用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是為了防止資本外流導致的人民幣貶值,直到2003年才出現外部順差,並導致外資流入。如果中國的貿易順差大幅躍升,並出現進口增長大幅下降,如2005年中的那樣,中國政府會允許匯率彈性有所增強。
3亞洲貨幣中期如何走?
亞洲經濟回歸正常發展意味著亞洲貨幣對美元也應該有更大的彈性,但亞洲貨幣將向哪個方向運行呢?
短期來說這個問題答案顯而易見,亞洲貿易順差如此之高,幾乎區內每個經濟體的貨幣都面臨升值風險,在如此環境下,我們預測在未來24個月至36個月還將進一步升值。
升值到何種程度?我們並不認為將有特別大幅度的升值,也許亞洲貨幣在今天看來是有點低估,但這只是個暫時現象,這是因為多數經濟體的進口不同尋常地乏力。隨著投資比例上升,升值壓力也將逐漸緩解,也不需要名義匯率升值20%到40%,我們認為亞洲的央行明白這點。
Balassa-Samuelson效應
當外部順差減少,儲蓄和投資的比例回歸正常,亞洲的央行也不會被迫再通過干預外匯市場來防止升值,而是可以增加貨幣雙向浮動的彈性。
理論上,我們認為亞洲貨幣的長期方向是明確的,對美元、歐元和日元都會上升。
所謂低收入國家,顧名思義就是「低收入」,菲律賓和孟加拉國這樣的國家的每小時工資水平遠遠低於法國或美國,所以在菲律賓和孟加拉國,非貿易服務的價格遠遠低於法國和美國,而名義匯率主要取決於製造業中的貿易品價格,所以這也就意味著發展中國家以美元計價的GDP遠遠低於「購買力平價」的GDP。
根據世界銀行進行的名義GDP和購買力平價GDP之間的比較,歐盟和日本這樣的發達經濟體,以及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這樣較成熟的經濟體,名義GDP和購買力平價GDP之間的差距很小,因為這些經濟體的工資水平和美國相差不大。而發展中國家這兩者的差距就非常大,像印度和越南,名義GDP只有購買力平價GDP的五分之一。
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會發生什麼?如果發展速度快於美國或歐洲,那麼其工資水平和收入也將快於美國和歐洲。由於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製造業的生產率增長要快於非貿易的服務業,這意味著國內通脹要超過名義匯率的變化,也就是說真實匯率升值。也就是說名義GDP和購買力平價GDP之間的差距應該縮小,貨幣也將升值,這就是所謂的「Balassa-Samuelson效應」。
三大因素
上世紀70年代,日元對美元匯率從360上升到270,隨後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上升到140,韓元也在上世紀80年代大幅升值。
亞洲(除了日本)的匯率在上世紀60年代確實升值了一點,但此後30年卻貶值了許多。
這裡面有三個原因,而且正是因為這三個原因使我們不敢判斷亞洲貨幣的匯率未來數十年的走勢:
第一,通脹。亞洲經濟的通脹率一直高於西方發達國家,即使真實匯率在升值,名義匯率仍然有可能貶值。而1999年以來的低通脹正是亞洲貨幣能維持對美元穩定的一個原因。
第二,龐大的封閉式的經濟。以加權平均匯率來看,自1965年之後,真實有效匯率大幅度貶值,但是如果我們剔除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最大的經濟體,我們發現匯率是在升值,而中國和印度在過去40年中貨幣則大幅貶
值。這是因為印度和中國曾經都是封閉型的經濟,「Balassa-Samuelson效應」並不適用。而且中國和印度過去都對匯率進行了嚴格管制。
現在這樣的時期差不多已經過去了,中國和印度現在的匯率制度比以前靈活多了,出口佔GDP的比例也大幅上升,兩國貨幣上升的可能性也增強了,但是對於最終要靠內需來拉動的大規模經濟體來說,並不能保證匯率將朝哪個方向波動。
第三,長期是指一個足夠長的時間。最後一個關鍵問題是生產率的長期趨勢要很多年才能實現,我們認為亞洲貨幣的匯率從長期來說會升值,但並沒有足夠的理由認為亞洲匯率在未來10年或15年就一定會持續上升。
4拋棄美元?
至少在未來的兩年內,亞洲國家持續強勁的經常項目盈餘,持續的外匯儲備積累和亞洲貨幣的逐步升值都不會改變。亞洲某天或許會跟美元分道揚鑣,但是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我們在上文討論的是亞洲貨幣未來的走勢,以及匯率政策的主要驅動因素。我猜一些投資者可能已經開始抱怨,為什麼遺漏了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亞洲央行會在官方外匯儲備持有方面繼續支持美元嗎?
實際上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包括日本在內,目前亞洲國家官方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短期內該地區的央行共同組成了全球外匯和固定收益市場最大的參與者。理所當然,亞洲央行的投資組合是所有經濟學家和投資者非常關心的問題。
亞洲有多少美元?
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額度中,美元資產所佔比重是多少呢?大概是三分之二。實際上公布自己官方外匯儲備構成比例的國家非常少,但是我們有兩個信息來源,一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IMF將全球大多數國家外匯儲備的季度信息匯總後在官方網站上公開。
IMF的數據不包括中國,而中國目前又是官方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也是外匯資產最大的購買者。盡管如此,IMF的數據仍然能為我們提供各國外匯儲備持有和策略的大致印象。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央行都傾向持有美元。IMF的數據顯示,美元佔世界外匯儲備的66%,其中的61%被發展中國家持有。相比之下,歐元佔世界外匯儲備的比例只有25%~30%,日元和英鎊各自只佔3%~4%。
另外我們還可以知道,這個比例相當穩定。2001年至2003年,各國央行將手中的美元轉換為歐元。但從那之後,盡管外匯儲備大量增長,美元和歐元構成比例上卻沒有明顯的變化。
另外一個數據來源也支撐了上述發現,那就是美國財政部的國際資本系統(TIC)。幸運的是,TIC數據提供的情況與IMF非常吻合。TIC的數據顯示2003年間美元資產明顯拋售,從那之後就比較穩定。亞洲國家持有了70%的美元資產,除日本以外的話是60%。
亞洲國家何時賣出美元?
上文將我們帶到下一個問題,亞洲國家對美元的穩定偏好,與亞洲貨幣兌美元匯率穩定的偏好之間有聯系嗎?隨著亞洲央行逐漸放棄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他們會賣出手中的美元嗎?美國金融市場有風險嗎?
對於上述問題我們大致的回答是「不」。在我們看來,潛在的外匯儲備拋售或者明顯的央行引起的市場波動性被誇大其詞,原因如下:
首先,央行不是對沖基金。這個簡單的道理最容易被投資者遺忘。央行不會為了收益最大化而去持有外匯儲備,他們持有的目的是流動性最大化,這才是他們的宗旨。因此他們常常會忽略投資收益,或者作為第二目標。
第二,亞洲國家沒必要過度儲備美元。有一種流行的觀點是,過去亞洲國家為了調節本幣兌美元匯率,不得不持有高比例的美元。但目前亞洲國家正放棄盯住美元匯率,因此央行也必須賣出美元來使投資組合重新平衡。
這是一個很好的理論,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很有難度。過去七年內,除日元外的亞洲貨幣與美元匯率的相關性明顯高於其他主要貨幣。由此推算出亞洲貨幣(除日本)盯住的一攬子貨幣中,美元的比重應該在80%以上。因此目前亞洲國家(除日本)美元60%的持有比例已經顯得不足了。換句話說,他們沒必要為增加匯率彈性而進一步賣出美元。
需要補充的是,亞洲國家會出手干預匯率來維持本國幣值穩定,但亞洲央行並沒有必要按照一攬子貨幣中的比例來調整外匯儲備。
第三,投資組合多元化是指資產類別,而不是幣種。目前各國央行已經增加了企業債券,抵押證券甚至股票的投資,向收益率和風險更高的資產轉移。但他們總資產的貨幣構成比例基本維持不變,至少G3國家的貨幣比例是穩定的。
第四,外匯儲備的積累沒有清晰的臨界點。目前雖然在討論官方外匯儲備的投資配置,但對於亞洲國家外匯儲備是否很快達到「飽和狀態」,我們並不能很快得出結論。
第五,資本流動的歷史不可能迅速改寫。目前很多人認為,美國金融市場最大的風險,莫過於來自亞洲的新資金枯竭。隨著美國經常項目赤字的擴大,任何亞洲新錢流入的大量減少,都能輕易地打擊全球外匯和固定收益市場。
這里需要重申的是,對於當前的情況,我們沒有預見到任何迅速的改變。我們整體的分析是,至少在未來的兩年內,亞洲國家持續強勁的經常項目盈餘,持續的外匯儲備積累和亞洲貨幣的逐步升值都不會改變。亞洲某天或許會跟美元分道揚鑣,但是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不過我們的預測框架也存在三個主要的風險,首先是亞洲地區的經常項目盈餘下降的速度可能超過預期。第二是亞洲經濟可能受大量資本急劇流出的沖擊,使外匯儲備增長下降。第三是各國央行可能使本國貨幣更快升值。但這些只是理論上存在的風險,實際在我們看來,其中任何一個都不太可能發生。
5日元
相對於其他亞洲國家,日本貨幣市場發展得更加成熟開放,私人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更加強烈。雖然日本官方也曾為避免過大的波動性而出手干預外匯市場,但這些干預是零星的。除了2003年末到2004年對美元的大量購買,日本財務省和日本央行在過去的6年基本上沒有涉足市場。
但這些並不代表接下來的幾年,日元會脫離亞洲貨幣兌美元升值的隊伍。恰恰相反,我們的全球經濟團隊預期,日元將在2007年和2008年快速升值。與其他亞洲貨幣的主要區別是,日元升值是基於市場力量推動,如相關收益率的變化等,而不是政策干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