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冰島到迪拜,兩個沒有實體經濟撐腰的地方爆發的債務危機如出一轍,其警示意義不可小視。一再出現的主權債務危機表明,一國一地經濟能夠迅速從經濟復甦之中跌入新的困境。
迪拜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同時也喚醒了全球對美國政府債務威脅全球經濟的擔憂。從全球范圍看,各國主權債務潛在的風險依然存在,正困擾著所在國政府。任何主權債務引發的風險,都會引起市場恐慌情緒的蔓延,成為制約全球經濟復甦的「無形黑手」。
從冰島到迪拜
似曾相識的「國家破產」
自11月25日阿聯酋第二大酋長國迪拜酋長國宣布最大國企「迪拜世界」590億美元債務延遲償付以來,由迪拜債務危機引發的擔憂情緒還在持續蔓延。從全球范圍看,類似的主權債務危機以前也出現過,未來也可能會有一波主權債務危機,這將大大減緩全球經濟復甦的步伐。
2008年10月,全球金融風暴的「骨牌效應」已經顯現,繼西方大型金融機構落難之後,矛頭直指歐亞小國。貨幣全面貶值,股價跳水,銀行相繼倒閉。至此,一個新的名詞開始進入全球視野:國家破產。冰島金融業「連累」冰島成為第一個被稱為「國家破產」的國家。
會出現全球政府債務危機?
時隔1年,迪拜又現債務危機,其根源在於迪拜長期倚重外資與房地產的發展模式。冰島和迪拜一夜間從暴富到赤貧,從富翁到負翁,根源如出一轍:炒金融,搞投機,只有資產泡沫墊底,沒有實體經濟撐腰。兩個地方如出一轍的主權債務危機,其警示意義不可小覷。
由企業破產引申而來的「國家破產」,實質是指一個國家的主權信用危機,具體是指一國政府失信、不能及時履行對外債務償付義務的風險。單個小國的主權信用危機,可通過IMF或其他大國的援助渡過難關。而一旦全球普遍存在主權信用風險,則就意味著全球性「惜貸現象」再次出現。
有報道認為,鑒於一些政府正為救援金融業和刺激經濟大舉借債,投資者眼下主要擔心全球私人債務危機可能會演變為政府債務危機。
從迪拜到全球
主權債務危機困擾全球
此次債務危機的關鍵問題在於:其他國家主權債務是否也存在類似的違約壓力?迪拜有可能成為一系列主權債務風波的起點。
由於全球信貸萎縮是2009年的主基調,全球范圍主權信用風險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美國、西歐等發達經濟體救助金融業和刺激經濟的耗資巨大,雖然其自身經濟總體實力強,但大量救助成本造成了政府債務高居不下、財務狀況惡化、金融流動性匱乏,這都會加大主權債務危機的風險。一些學者和機構甚至斷言,包括美英等國在內的全球性主權信用危機即將爆發。
另外,新興經濟體自身實力較弱,經濟脆弱性高、經濟結構調整困難大,主權信用違約和主權信用級別被下調的情況時有發生。目前,投資者對東歐、愛爾蘭和希臘背負的巨額國債產生了警惕。
從中長期來看,刺激政策導致全球債務激增,全球經濟復甦緩慢而艱難,不能完全排除全球主權債務風險不斷積聚、甚至爆發的可能性。任何主權債務風險引起的市場恐慌情緒,都是制約全球經濟復甦的「無形黑手」。
從邊緣到核心
美國債務威脅被喚醒
一些投資分析師認為,迪拜債務危機屬個案,無法反映全球經濟走向。也就是說,所有國際金融的「邊緣市場」,其違約或危機都不足以沖擊全球金融市場。
全球真正的擔憂在於:世界儲備貨幣的「核心」--美國,是否存在類似迪拜危機這樣的巨大風險?從美國次貸危機發展的軌跡看,出於維護市場信心及穩定金融局勢的需要,美國自去年啟動了金融機構「國有化」的進程,奧巴馬政府還推出了78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國家成了這場百年不遇危機的「最後靠山」。
化解方式「隱身」出現
迪拜債務危機的爆發,同時也在喚醒全球對美國政府債務威脅全球經濟的擔憂。一旦象徵全球最高信用等級的美國出現主權違約徵兆,將給投資者本已脆弱的信心壓上最後一根稻草。
對於儲備貨幣發行國美國來說,其主權債務危機的化解方式,更多是以隱形方式表現,解決途徑無非有兩種:一是通過通脹違約;二是通過美元貶值(印鈔票)違約。由於美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其對主權債務輕微程度的失信或隱形違約,都會極大地摧毀市場信心,危及國際金融格局穩定,波及持美國國債的債權國,加劇全球通貨膨脹,拖累全球經濟復甦的步伐。
數國債務纏身 頻現預警信號
在過去的20年來,還從未出現像本次危機這樣如此大規模的主權信用危機。反映各國政府債券風險大小的指標--主權信用違約掉期(CDS)擔保成本,從2008年9月底以來顯著上升。
美國:公共債務在上升
截至11月底,美國公共債務首次突破12萬億美元,創下二戰結束以來的最高紀錄,這使得市場中的商業風險快速向主權風險集中。刺激經濟和解決失業的方案成為過去1年多來美國債務增加的主要原因。
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認為,美國公共債務佔GDP比例將從原先的大約40%上升至80%。奧巴馬11月曾發出警告,如果不控制日益上升的公共債務,美國經濟可能陷入「雙底衰退」。
中東歐:信用風險偏大
從目前看,中東歐整體主權信用風險偏大。拉脫維亞、匈牙利、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的外債均超過其國民生產總值。預計到2011年,希臘政府債券總額上升至GDP的135.4%,成為歐盟負債最多的國家。
今年2月,市場曾一度對歐元區國家債務償還能力出現擔憂。市場最擔心的幾個國家是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希臘和西班牙。一旦越來越多的成員國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歐盟的救助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還會引發歐洲的第二波債務危機。
英國:主權信用被警告
11月30日,摩根士丹利發布針對英國的一項研究報告稱,評級機構有下調英國AAA評級的可能性。全球很多大型金融投資機構,包括主權基金和養老金,都不會投資AAA評級以下的政府債券。信用評級公司惠譽警告稱,英國是發達經濟體中最有可能被下調的國家,這是主要的國際投行首次發出類似警告。
新興經濟體:償債能力下降
迪拜債務危機後,全球新興經濟體的CDS擔保成本大幅飆升,中東地區的沙特CDS價格從18上升至108,巴林由22升至217,阿布扎比由23上升至160。另外,在亞洲,越南違約保險合同價格由35上升至248,印度尼西亞由25升至227;此外,一些債務較高的經濟體(如巴西、俄羅斯等),其CDS價格也大幅上漲。
迪拜債務延期償還,加劇了市場對新興經濟體債務問題的擔憂。受到金融風暴影響,很多新興經濟體的償債能力持續下降,主權信用狀況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Ⅱ 有關國債的論文
國債是國家公債的簡稱,是指財政部代表中央政府發行的以人民幣支付的國家公債。它是國家為維持其存在和滿足其履行公共職能的需要,在有償條件下籌集財政資金時形成的國家債務。
從財政=稅收+費用+利用+債務+其他收入這一等式中可以看出,在收支的總體平衡中,是由支出來決定收入的。因為有了支出的需要,才有了對足以支撐這些支出的收入的要求,因而才產生了財政。這是現代國家「以支定收」的基本財政理念。同時,也可以看出 ,收入是隨著支出的變動而變動的。在支出一定的情況下,各種收入之間則存在著此增彼減的關系。一個人在自身收入足以滿足生產、生活支出的情況下是不需要去借債的,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只有當以稅收為主的其他收入不足以滿足國家預算的情況下,才需要發行國債。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債在財政收入中扮演著一種補充性的角色。所以從根本上說,國債只是赤字的伴生物。因此,只有當稅收、利潤和費用等既定的收入形式不能滿足政府的支出需要時,國債才能作為某種調節器在靈活性上使財政收支的公式得以平衡。由此可以得出國債的基本功能就是彌補財政赤字。
在市場經濟下,政府需要滿足市場所不能提供的公共需要。如此種類繁多、項目龐雜而經濟效益又非常隱性的公共物品決定了政府用來滿足這類支出的財政收入就必須具有穩定可靠、數額龐大等特徵。與國債相比,稅收恰好具有這一特性。稅收憑借其強制性、固定性與無償性這三大特性穩居財政收入的第一位,相形之下,國債的特徵則是自願性、有償性和靈活性。自願性是建立在群眾自願承受的基礎上的。所以其收入的量不是很穩定可靠。有償性是任何債務本身都具有的一大特徵,借債就必須償還。靈活性則是指國債的確立是以財政收支之間的差額為依據的,既不具有發行時間的連續性,也不具有發行數額的固定性。
國債在財政收入中所承擔的角色就決定了國債應有的規模。從理論上講,一國在每一特定時期的特定條件下,必然客觀地存在著某種適度債務規模的數量規定性,也就是說,在這一規模上,國債功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對經濟生活的正面積極影響作用最大,相對而言負面的不利作用最小。在現實生活中,決定或影響適度債務規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市場健全程度,國債的結構狀況、籌資成本與所籌資金的使用效益等等。這些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對國債總量的把握。
因此,國債的法律制度的根本任務就在於如何通過實體、程序上的各種規定以保證、維持國債的發行最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發展。
熊比特在1918年發表的《稅收國家的危機》一文中,最早提出了稅收國家危機的理論,其基本理念即在於由於國家職權的過度擴張,導致國家的支出大量擴充,無法由常規的稅收收入來支應,最終將導致國家過度舉債。如何避免這種危機是國債法的根本任務所在。
國債法是調整在國債發行、使用、償還和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從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家就十分重視通過發行國債來彌補政府財政收入和調控經濟,先後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規定,但至今,我國並沒有統一的國債立法,有關國債的法律規定,基本上是發行一次國債,就對此進行一次的國債立法,在效力層面上也主要集中在法規和規章的層面上。
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中央政府就決定於1950年發行一批人民勝利折實公債,通過《關於發行人民勝利建設公債的決定》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債發行的國債立法的開始。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從1958年開始發行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制定《1954年國家經濟建設公債條例》。後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成為一個「既無內在,又無外債」的國家,相應的國債立法也就停頓下來。1981年1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決定從當年起恢復發行國債。隨後從1982年—1991年,國務院先後又發布了當年的國庫券條例,在此期間國務院、財政部又先後發布對已發行的國庫券進行償還、付息等的法律規定,以及特種國債等其他國債方面的法律規定。1992年3月,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從這次的條例規定中,不再象以往那樣是針對某一年發行國庫券的規定,而是對國庫券的有關內容作出了較為統一的規范。
自1994,我國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就已經超過了50%,而且一直呈攀升之勢。,在1997年我國整個國家財政有1/4以上的支出、中央財政有近3/5的支出需要靠發行國債來維持。如果說26.8%的國家財政的債務依存度還沒有高到無法承受的地步的話,那麼55.6%的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則無論從哪方面講都大大超出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15-20%)。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主要目標的中央財政支出,其資金來源的一半以上要依賴於發行國債,這不僅與政府活動本身的性質不符,而且照此發展下去,其潛在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
調控這種風險,我認為主要的手段應該運用法律進行。法律的完善也就意味著這種風險在社會中可期待地被降低。
通過法律對發行國債的程序的規定以防止國債發行權的濫用。從根本上說說,國債的發行應納入國家預算的范圍之內,由權力機關進行,不應該隨意下放。同時完善法律法規,盡量杜絕在各個方面的漏洞,以保證國債的正常運行並被用於正當的用途。國債,作為財政信用,它以國家為後盾,而國家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才能把這種信用制度強制地、穩定地建立起來,使其來源更具有可靠性,才能使國債的購買和轉讓者更增強信賴感。建立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重要的是創造一個法律環境,要在國債方面形成一個完整、配套的國家信用法律制度。只有通過對國債法的制定才能增強國債市場的透明度,才能預防和解決國債發行和轉讓中的矛盾和糾紛,促進國債市場的順利發展,為國債市場的順利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希望採納
Ⅲ 求一篇關於流動性風險和稅收影響債券收益的小論文
稅收主要是對證券贏利性收入增加的稅收,他的增加直接導致投資者對債券的消費興趣降低,而流動性風險主要是指債券的提前贖回會損失利率,與活期存款相比流動性不足。
Ⅳ 老師要我們寫一遍關於 結合美國金融危機談談我國國債的現狀及風險 的論文 5000字 要怎麼寫呢
你好,我不是什麼專家,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分享一下。
文章屬於摘抄。請查收。
中國全身而退的機會幾乎為零
「兩房」終獲美國政府出手搭救,這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兩房」債權人鬆了一口氣。然而美國政府的出手意味著美國財政赤字將創歷史新高,美國國債的信用評級可能被調降,或將包括中國在內的美國國債債權人套得更深。
「只要有如此規模龐大的外匯儲備在,那麼不是這里損失,那裡也會損失。」社科院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斌昨天表示,被美國國債深套,主權財富基金或外匯儲備出海抄底不成,反成「墊被」的不只是中國,這是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共同困境,「問題的症結在於我們是否需要那麼多外匯儲備?」
「兩房」獲救的悖論
公開資料顯示,「兩房」共持有5.4萬億美元的未清償債務,約佔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總規模的40%。如果「兩房」破產倒閉,全球金融市場將出現大幅動盪,那些「兩房」的債權人處境可想而知。
對於美國政府的救助計劃,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明分析認為,這意味著2008年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將達到歷史新高,與「兩房」資產組合有關的信用風險,大部分將轉移到美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新增美國國債的信用評級可能被調降,存量國債的市場價值可能縮水,從而給國際債權人造成資產損失。」
而據美國財政部國際資本流動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6月,我國持有美國國債5038億美元。
「不是這里虧,就是那裡虧,羊毛都是出在我們身上。」張斌形象地說,「毫無疑問,在美國爆發的這場次貸危機中,包括中國、日本等國在內的國家,成了強有力的買單者。」
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的看法較為樂觀。他表示,我國外匯儲備管理採用「持有到期」的策略。存量美國國債市值降低,這對於持有債券不到期就轉手的投資者來說有損失,但官方儲備管理通常是持有債券到期收回本息。
買還是不買「都是虧」
作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者之一,中國央行目前正為如何處置所持美國國債感到左右為難:如果央行停止購買美國債券,其原有投資將陷入虧損,因為購買美國國債收益率僅3%;如果繼續購買,人民幣的升值因素也將導致虧損。
「除了收益率損失外,央行所持美元債券還將遭受匯率損失和價差損失。」海通證券宏觀經濟高級分析師陳勇稱。
盡管遭遇多重風險,央行目前卻無法停止繼續購買美元債券,因為這將導致美元貶值,引發中國原有投資進一步損失。陳勇表示,這一兩難處境是人民幣匯改滯後所造成的,由於結售匯機制,央行不得不持有巨額外匯儲備,也不得不持有巨額美元債券資產;而美元一旦惡化,「我們是大戶」,風險自然更大些。
紐約時報上周五報道稱,因在美國公債和抵押貸款市場的投資價值縮水,央行已經開始與中國財政部就充實其資本金的方式問題進行了會談。
該報稱,財政部最有可能採取的方式是,直接將其他政府機構的債券轉至央行。報道還稱,由財政部注資將降低央行獨立性。財政部對人民幣升值一直抱反對態度,這或將對央行產生一定影響
「僅僅是沖擊的開始」
在張明看來,持有1.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之後,中國已被美國資本市場深度套牢,全身而退的機會幾乎為零。他分析稱,中國政府很難通過多元化外匯儲備來規避風險。如果中國每年不購買1500億美元左右的機構債,而改為購買其他金融產品,將會面臨其他問題。例如,如果中國政府購買更多美國國債,將會導致國債收益率下降;如果購買更多企業債,外匯儲備面臨的風險將會上升。當然,中國可以轉而購買其他國家的金融資產,但是這種做法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歐元資產太貴,日元資產收益率太低。任何國家資本市場的交易成本都高於美國。
「如果我們不下決心糾正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那麼中國的宏觀經濟、中國的外匯儲備資產的安全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沖擊,『兩房』危機可能僅僅是沖擊的開始。」張明說。
外管局出手的尷尬
不僅僅是持有巨額美元債券資產。值得一提的是,盡管中投屢戰屢敗,但中國外儲出海的步伐依然「矯健」。據財經網報道,截至今年8月底,中國外管局已在近50家英國上市公司分持1%以下的股權,這些公司既包括巴克萊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英國天然氣公司、吉百利、英國電力公司、聯合利華、樂購、傳播公司等,還有力拓、必和必拓亦名列其中。
而此次外管局上陣,外匯儲備的大規模出海歐洲似乎運氣也並不好,恰恰趕在「歐元區的危機」,變身成了「歐元或英鎊資產」。就在這個8月,歐元區的「次貸問題」開始浮現,長期堅挺的歐元和英鎊大幅跳水。統計顯示,自8月11日-9月8日間,歐元兌人民幣貶值5.45%,兌美元貶值4.74%。
Ⅳ 高分急求主題為次債次貸經濟危機的申論範文一篇
過去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
當地人很少一次現金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也知道,在美國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子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准,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
大約從10年前開始,那個時候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滿誘人的傳單:
『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沒有收入嗎?找阿囧貸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3%的優惠利率!』
『每個月還是付不起?沒關系,頭24個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貸款的本金可以兩年後再付!想想看,兩年後你肯定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為經理了,到時候還怕付不起!』
『擔心兩年後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不僅白住兩年,還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相當樂觀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演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阿囧貸款公司短短幾個月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公司的董事長--阿囧先生,那也是熟讀美國經濟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所以這筆收益看來不能獨吞,要找個合夥人分擔風險才行。
於是阿囧找到美國財經界的領頭大哥--投資銀行。這些傢伙可都是名字響當當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他們每天做什麼呢?就是吃飽了閑著也是閑著,於是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來哈佛教授,找來財務工程人員,用上最新的經濟數據模型,一番金融煉丹(copula 差不多是此時煉出)之後,弄出幾份分析報告,從而評價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買進,某某國家的股市已經有泡沫了,這一群在風險評估市場呼風喚雨的大哥,你說他們看到這裡面有沒有風險?
開玩笑,風險是用腳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潤啊,那還猶豫什麼,接手吧!於是經濟學家、財務工程人員,大學教授以數據模型、隨機模擬評估之後,重新包裝一下,就弄出了新產品--CDO(註: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抵押債券),說穿了就是債券,通過發行和銷售這個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
光這樣賣,風險太高還是沒人買啊,假設原來的債券風險等級是 6,屬於中等偏高。於是投資銀行把它分成高級和普通CDO兩個部分(trench),發生債務危機時,高級CDO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這樣兩部分的風險等級分別變成了 4 和 8,總風險不變,但是前者就屬於中低風險債券了,憑投資銀行三寸不爛"金"舌,在高級飯店不斷辦研討會,送精美製作的powerpoints 和 excel spreadsheets,當然賣了個滿堂彩!可是剩下的風險等級 8 的高風險債券怎麼辦呢?避險基金又是什麼人,於是投資銀行找到了避險基金,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買空賣多、呼風喚雨的角色,過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這點風險簡直小意思!
於是憑借著關系,在世界范圍內找利率最低的銀行借來錢,然後大舉買入這部分普通CDO債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貸款利率僅為1.5%;普通 CDO 利率可能達到12%,所以光靠利差避險基金就賺得滿滿滿了。
這樣一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2001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幾年就翻了一倍多,天呀,這樣一來就如同阿囧貸款公司開頭的廣告一樣,根本不會出現還不起房屋貸款的事情,就算沒錢還,把房子一賣還可以賺一筆錢。
結果是從貸款買房的人,到阿囧貸款公司,到各大投資銀行,到各個一般銀行,到避險基金人人都賺錢,但是投資銀行卻不太高興了!當初是覺得普通 CDO 風險太高,才丟給避險基金的,沒想到這幫傢伙比自己賺的還多,凈值拚命地漲,早知道自己留著玩了,於是投資銀行也開始買入避險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這就好像阿宅家裡有放久了的飯菜,正巧看見隔壁鄰居那隻討厭的小花狗,本來打算毒它一頓,沒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沒事,反而還越長越壯了,阿宅這下可傻眼了,難道發霉了的飯菜營養更好?於是自己也開始吃了!
這下又把避險基金樂壞了,他們是什麼人,手裡有1塊錢,就能想辦法借10塊錢來玩的土匪啊,現在拿著搶手的CDO當然要大幹一票!於是他們又把手裡的 CDO 債券抵押給銀行,換得 10 倍的貸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後繼續追著投資銀行買普通 CDO 。
科科,當初可是簽了協議,這些普通 CDO 可都是歸我們的!!
投資銀行實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繼續悶聲買避險基金和賣普通 CDO 給避險基金之
外,他們又想出了一個新產品,就叫CDS(註: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好了,華爾街就是這些天才產品的溫床:一般投資人不是都覺得原來的 CDO 風險高嗎,那我弄個保險好了,每年從CDO裡面拿出一部分錢作為保險費,白白送給保險公司,但是將來出了風險,大家一起承擔。
以AIG為代表的保險公司想,不錯啊,眼下 CDO 這么賺錢,1分錢都不用出就分利潤,這不是每年白送錢給我們嗎!避險基金想,也還可以啦,已經賺了幾年了,以後風險越來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潤出去,就有保險公司承擔一半風險!於是再次皆大歡喜,Win Win Situation!CDS也跟著紅了!
但是故事到這還沒結束:
因為"聰明"的華爾街人又想出了基於 CDS 的創新產品!找更多的一般投資大眾一起承擔,我們假設 CDS 已經為我們帶來了 50 億元的收益,現在我新發行一個基金,這個基金是專門投資買入 CDS 的,顯然這個建立在之前一系列產品之上的基金的風險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經賺的 50 億元投入作為保證金,如果這個基金發生虧損,那麼先用這50億元墊付,只有這50億元虧完了,你投資的本金才會開始虧損,而在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贖回的,首次募集規模 500 億元。天哪,還有比這個還爽的基金嗎?
1元面額買入的基金,虧到 10% 都不會虧自己的錢,賺了卻每分錢都是自己的!
Rating Agencies 看到這個天才的規畫,簡直是毫不猶豫:給出 AAA 評級!
結果這個基金可賣瘋了,各種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雖然首次募集規模是原定的 500 億元,可是後續發行了多少億,簡直已經無法估算了,但是保證金 50 億元卻沒有變。
如果現有規模 5000 億元,那保證金就只能保證在基金凈值不虧到本金的 1% 時才不會虧錢,也就是說虧本的機率越來越高。
當時間走到了 2006 年年底,風光了整整 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然後阿囧貸款公司倒閉,避險基金大幅虧損,繼而連累AIG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發布巨額虧損報告,同時投資避險基金的各大投資銀行也紛紛虧損,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最終,美國Subprime Crisis 爆發接近成為 Prime Crisis。
Credit Crunch 開啟的地獄大門,還不知道如何關上……
看完了上面的再說說中國,中國主要的外匯儲備是美元已經有1.9萬億,這次的金融危機美國增加了不少現金流,多印出來不少錢,所以短期內有通脹,美元貶值就在情理之中了,當然受損失的還是中國,誰叫你儲備美元了??
看完國外再看國內,國內的樓市泡沫也很大,人民都在單款買房子。國家是放寬金融政策,說白了就是降息刺激錢的流通,反正放銀行里也沒利息,就是樓主說的(1.銀行利息收入減少),再者國家也說了增加資金流,說白了也是多印錢。短期的增加貨幣量,錢印多了就不值錢了就是樓主說的(2.物價上漲,購買力下降),降息可以有點作用,這就好比在爛瘡上擦粉,短期看似蓋住了,其實爛瘡爛得更深,至於挑戰和機遇沒有看到,發改委又說糧價要和國際「接軌」了,好比石油,國際原油價格到150美圓了發改委就「接軌」了,現在跌到60美圓以就看不到接軌了。國際糧食價格上漲了發改委就「接軌」了,為什麼只看所謂的匯率不考慮國內貨幣實際購買力和工資水平? 所以,物價上漲,人們購買力不行,工廠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就只好倒閉,現在有千萬農民工失業潮就不奇怪了!
生活水平與朝鮮接軌,老百姓的福利待遇和醫療保障與非洲接軌,物價房價油價與歐美接軌。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1.本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金融危機原因: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次貸危機是導火線.實際次貸債券只有6000億美元,引發了這么大的金融危機,全是由於跟風即人們的心理預期造成的.羊群效應,它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理論上羊群效應會加劇市場波動,並成為領頭羊行為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下述案例中燒餅就是領頭羊.在現實經濟中,次貸房貸是領頭羊
2.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這里原創一個案例: 兩個人賣燒餅,每人一天賣20個(因為整個燒餅需求量只有40個),一元價一個,每天產值40元.後來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A向B購買100個,B向A購買100個),用記賬形式,價格不變,交易量每天就變成240元--虛擬經濟產生了
如果相互買賣的燒餅價為5元,則交易量每天1040元,這時候,A和B將市場燒餅上漲到2元,有些人聽說燒餅在賣5元錢1個,看到市場燒餅只有2元時,趕快購買.--泡沫經濟產生
燒餅一下子做不出來,就購買遠期餅.A和B一方面增加做燒餅(每天達100個或更多),另一方面賣遠期燒餅,還做起了發行燒餅債券的交易,購買者一是用現金購買,還用抵押貸款購買.---融資,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購買,既沒有現金,又沒有抵押品,A和B就發放次級燒餅債券.並向保險機構購買了保險.---次級債券為次貸危機播下種子
某一天,發現購買來的燒餅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發霉,就趕快拋售掉,哪怕價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燒餅店裁員了(只要每天40個燒餅就可以了)--失業;燒餅債券變廢紙了--次貸危機
抵押貸款(抵押品不值錢)收不回,貸款銀行流動性危機,保險公司面臨破產等。--金融危機
3.在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金融杠桿和金融衍生品的發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4.更深層次
(1)超前消費長期積累釀成的惡果。美國長期盛行超前消費,鼓勵人民買房子、買汽車、買高檔消費品,銀行為追求高額利潤,向居民發放這樣那樣的信用卡,鼓勵超前消費。「用明天的錢為今天享受」。「讓美夢提前到來,讓美夢成真。「能掙會花是時代的驕子」。說得天花亂墜,這種超前消費,在若干年中也曾帶來暫時的繁榮。但這種預支未來購買力的行徑,畢竟是「寅吃卯糧」,存在泡沫,一時的繁榮,帶有虛幻的色彩。一旦經濟不景氣,出現大批失業者,還不出欠款,消費者的支付能力急劇下降,美國次級債凸顯於世人面前,銀行呆帳成堆,一些投資銀行面臨破產境地。
(2)美國的銀行為高薪所累。美國銀行業長期來養尊處優,似乎是「天之驕子」。高層領導皆是高薪,年薪數百萬美元比比皆是,中等白領階層年薪也達數十萬美元。銀行業長期來由於借貸額巨大,獲利甚豐,掩蓋了矛盾,盡管年復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過得去。一旦債務人難以償付債款,出現成批呆帳,形成三角債。銀行始則周轉不靈,繼則巨額虧損。於是大批裁員。若認真反思,高薪是過多地享用經濟成果,含有剝削因素。或者說是一種「竭澤而漁」、「殺雞取蛋」的愚蠢之舉。
(3)美國目前缺乏新興的產業。美國多年來常有新興的產業引領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車工業、航空業、電子通信業。如電腦的硬體軟體、手機曾遙遙領先當許多國家尚處於萌芽狀態,美國則已面廣量大地形成產業。但近十年來,美國這些領先的產業已處於徘徊狀態,而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迅猛追趕,電腦和手機等電子產業發展神速,美國的優勢相對削弱,或者說正在逐漸失去優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的金融危機積淀久,它啟示人們從中吸取教訓。我們要一切立足於本國的實際,辦好我們中國自己的事情。這也是化解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影響之良策。
5.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於中國影響,國家外匯儲備部分損失了,出口困難了,經濟增長減緩,失業增加,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市場蕭條.嚴重時會引起政局不穩定. 比起歐洲國家(如美國底特律汽車城已經是蕭條得很了),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我國人民幣實施資本項下的嚴格管理,國際游資沖擊不大,現在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於倒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經濟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長。同時,國家也在通過擴張財政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40000億拉動內需等措施,現在又進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下調,如果各項宏觀經濟措施實施有效,對於中國也就1年左右的時間能夠過去.
全球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及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循環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並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推出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編輯本段新金融危機
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金流動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
為什麼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國外。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佔GDP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於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長期處於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後湧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並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Ⅵ 關於淺析負債融資的財務風險與對策的畢業論文怎麼寫
企業負債融資的財務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負債壓力的增加。如果企業採用負債融資的方式來支付並購成本,其可能的風險有三,①高昂的利息支出;②債務契約限制給企業帶來的機會損失;③未來還款的壓力。負債成本的增加,其後果是將導致企業資產負債率不斷擴大,它會大大增加企業出現財務危機或破產的可能性。2.控制股權的稀釋。如果企業採用股票融資的方式來支付並購成本,其可能的風險是將導致企業原發性股東的股權稀釋,其後果是這些股東(包括企業本身)將部分或全部失去剩餘收益的控制權或索取權。3.業績水平的波動。業績水平的波動既指企業稅息前利潤(EBIT)水平的變化,也包括每股收益(EPS)的激烈波動。在負債融資下,EBIT的變化會引起EPS的更大程度的波動,從而增加企業出現財務危機或破產的可能性。業績波動是一個極其不好的訊號,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各種機會損失(如信譽損失)。4.投資機會的喪失。企業負債融資不僅可能給企業增加巨額的債務,而且可能會消耗企業大量的自有資本。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即使面臨良好的投資機會,也只能望而卻步。投資機會的失去,其後果是可能會降低企業獲取收益的能力,進而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5.現金存量的短缺。企業在負債融資時可能會大量消耗企業的貨幣資金,即使企業凈資產很豐厚,但也可能會由於現金存量的不足引發各種問題,從而增加企業出現財務危機的可能性。二、企業負債融資的財務風險的識別方法為了更好地防範負債融資的財務風險,其核心前提在於先預先識別各種財務風險,其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杠桿法。杠桿分析法是狹義的財務風險的衡量方法。主要通過計算杠桿系數來初步識別財務風險水平的高低,其指標包括財務杠桿系數和資產負債率。DFL=EBIT/(EBIT-I)=△EPS/△EBIT其中:I為利息支出;DFL指財務杠桿系數,它反映企業的稅息前利潤(EBIT)的變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的更大波動程度。DFL越大,說明企業的財務風險越高。RLA(資產負債率)是衡量企業財務風險健康狀況的核心指標。RLA越高,說明企業的財務風險越高,當RLA大於50%,一般認為企業的財務風險水平較高,當RLA接近100%水平時,說明企業的財務風險到了瀕臨破產的水平。2.EPS法。 EPS分析法主要衡量負債融資前後購買企業每股收益的預期變化,它屬於廣義上財務風險的衡量方法。EPS=[(EBIT-I)(1-t)]/Q其中:EPS為企業每股收益;I為利息支出;t為加權所得稅率;Q為發行在外的股票總數。當負債融資之後的EPS大於負債融資前的EPS時,說明企業負債融資決策行為是合理的,反之,則是不合理的。3.股權稀釋法。股權稀釋法主要比較負債融資前後原發股東股權結構的變動情況。它屬於廣義的並購財務風險的衡量指標。RIE=(Q0+Q1)/(Q0+Q1+Q2)RIE是股權稀釋率,它反映企業原始股東所控制的具有表決權的股票數量占總的具有表決權的股票數量的比率其中:Q0為負債融資前企業的原始股東所持有的具有表決權的股票數量;Q1為負債融資時企業的原始股東所增持的新發行的具有表決權的股票數量;Q2為負債融資時企業的新股東所持有新發行的具有表決權的股票數量。當負債融資前後的RIE發生激烈變化,說明負債融資行為將給企業的原始投資者帶來巨大的股權稀釋的風險。如果發行新股後的RIE小於50%,說明股權稀釋的財務風險較高,反之,說明股權稀釋的財務風險較低。4.成本收益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指比較負債融資的成本與收益水平。它屬於廣義負債融資的財務風險的衡量方法。RCR=C/RRCR為企業負債融資成本收益率其中:R為負債融資的預期收益。它包括成本節約、分散風險、較早地利用生產能力、取得無形資產和實現協同效應,以及免稅優惠等預期收益;C為負債融資的預期成本。它包括直接的購買支出、增加利息、發行費用及傭金和管製成本,以及各種機會損失(如留存收益消耗的機會成本和喪失好的投資機會的損失)。當RCR小於1時,說明預期收益大於預計成本,則負債融資行為是合理的,反之依然。5.現金存量法。指比較負債融資前後企業預計的現金存量水平,看現金水平是否最佳及安全。常用的方法是計算現金流動資產率和現金總資產率。現金流動資產率:RCCA=C/CA現金總資產率: RCA=C/A其中:C為企業廣義現金存量,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和短期投資等;CA為企業的流動資產;A為企業的總資產。負債融資買後的RCCA和RCA越低,說明企業面臨的現金短缺的財務風險越高,反之亦然。6.模型法。模型分析法指藉助於統計學和數學的模型構建來總體判斷負債融資財務風險的方法。最常見的方式是建立回歸分析模型,以識別企業是否面臨的過高財務風險。財務風險水平CR=a0+a1X1+a2x2+a3x3+…+anxn+E其中:a0、a1、a2、a3,…,an為系數值;X1、x2、x3,,…,xn為各種財務風險因素;E為殘差模型分析法它事先可以根據歷史數據來估計一個衡量財務風險的標准值(CR0)。當企業負債融資後預期CR大於CR0,則說明企業的財務風險很高,反之亦然。三、負債融資財務風險的控制對策在識別了負債融資的各種財務風險之後,企業應該採取各種有效對策來減少或消除財務危機及破產發生的可能性,其對策有三:1.接受風險。如果負債融資可能短期會給企業帶來諸如資產負債率上升、企業股權稀釋和投資機會喪失,以及業績水平波動等風險,但是從長遠來看,負債融資目標企業或許具有戰略意義,諸如可以得到協同效應等。如果負債融資後的預期收益高於預期成本,則企業可以作出負債融資目標企業的戰略決策。除此之外,企業還應建立以下風險管理制度:一是風險基金的設立。包括壞賬准備和減值准備等;二是配備專門人員對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分析、報告;三是風險分析技術的運用,例如實時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等。2.轉移風險。轉移風險指企業藉助與其他企業或個人的合資、合營等方式,將部分或全部財務風險轉移給他人承擔的策略。企業轉移風險的方式很多,可以根據不同的風險原因採用不同的風險轉移政策。3.避免風險。避免風險指如果企業有多種負債融資方案可以選擇,則可以放棄財務風險較高的負債融資方案。例如,當企業負債融資的預期收益遠遠低於並購成本,或者導致資產負債率水平劇增,以及每股收益水平嚴重下滑,則應放棄該負債融資方案,另行考慮其他合理方案。
Ⅶ 關於企業償債能力分析的論文怎麼寫啊
從兩個方面入手、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
償債能力分析(長期、短期)的主要指標及判斷:
1)資產負債率(負債比率)=企業負債總額/企業資產總額
考察企業長期債務趨勢,是反映長期償債能力的晴雨表
2)所有者權益負債率(負債權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
反映債權人和所有者提供資金的比例,反映經營資金是否靠舉債取得
3)現金流入量對負債總額比率=銷售收入(或營運資金)/負債總額
它和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指標結合全面判斷企業償債能力大小
4)產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
考察企業自有資本的償債能力
5)流動比率=流動資產合計/流動負債合計
考察企業資產流動性,表明企業短期償債能力
6)速動比率(酸性試驗比率)=速動資產合計/流動負債合計
判定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重要指標
7)貨幣資金比率=貨幣資金合計/流動負債合計
反映貨幣資金占流動負債比重,比值越大,表明償債能力越強
8)營運資金與流動負債比率=流動負債/(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考察企業一定時期營運資金負擔企業債務的情況
9)即付比率=(現金+銀行存款)/(流動負債-預收款項-預提費用-遠期借款)
反映企業一定時期用貨幣資金支付流動負債的能力大小
10)有形凈值債務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無形資產)
考察企業有形凈資產支付債務的能力
11)固定資產與所有者權益比率=固定資產凈值/所有者權益
考察企業購建固定資產的資金由所有者提供的情況
12)已獲利息倍數=稅前利息/支付利息額
考察企業一定盈利水平下支付債務利息的能力,反映利息的保障倍數
Ⅷ 有沒有適合股票或者債券方向的論文題目
債券與股票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
答:債券與股票的相同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兩者都屬於有價證券。債券和股票本身無價值,是虛擬資本,但又都是真實資本的代表。持有債券和股票,都有可能獲取一定的收益,並能進行權利的行使和轉讓活動。因此,債券和股票都是有價證券體系中的成員,都可以在證券市場上交易,並構成了證券市場的兩大支柱。第二,兩者都是籌措資金的手段。債券和股票都是有關經濟主體為籌資需要而發行的有價證券,從資金融通角度看,債券和股票作為籌資手段,與向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相比,其籌資的數額大、時間長、成本低,且不受貸款銀行的條件限制。第三,兩者的收益率相互影響。從單個債券和股票看,它們的收益率經常會發生差異,而且有時差距還很大;但是,從整個社會考察,如果市場是有效率的,那麼,債券的平均利率和股票的平均收益率會大體上接近,或者其差異將反映兩者的風險程度。這是因為,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證券市場上一種融資手段收益率的變動,會引起另一種融資手段收益率發生同向變動。
Ⅸ 債務重組的論文怎麼寫啊
不同混合重組方式下債務重組的會計處理【摘要】 混合重組方式是指以兩種及以上的債務組合的形式進行的債務重組。本文對同一例題採用不同的混合重組方式進行會計處理,以便於讀者在學習時比較分析,把握其會計處理的要點及規律性。 【關鍵詞】 混合重組方式;債務人與債權人;債務重組;會計處理 一、以現金、非現金資產兩種方式的組合進行債務重組 例1,甲企業與乙企業均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甲企業於2008年5月18日向乙企業銷售產品一批,產品銷售收入為1 000 000元,增值稅銷項稅為170 000元,雙方約定的付款日期為7月18日。債務到期,乙企業由於發生財務困難,無法償還該項債務。經與甲企業協商,於2008年7月30日達成如下債務重組協議:乙企業支付現金100 000元,並以一項庫存商品抵償債務,庫存商品的成本為600 000元,公允價值為700 000元,銷項稅為119 000元。要求分別編制甲、乙企業與債務重組有關的會計分錄。 (一)乙企業(債務人) 1.計算: (1)重組收益=重組債務賬面價值-(支付的現金+轉讓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增值稅銷項稅) =1 170 000-(100 000+700 000+119 000) =251 000(元) (2)轉讓損益=轉讓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轉讓非現金資產賬面價值 =700 000-600 000 =+100 000(元)>0(屬於轉讓收益) 2.會計分錄: (1)借:應付賬款—甲企業1 170 000 貸:銀行存款100 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700 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19 000 貸:營業外收入—債務重組利得251 000 (2)借:主營業務成本 600 000 貸:庫存商品600 000 (二)甲企業(債權人) 1.假設甲企業已計提壞賬准備251 000元時: 借:銀行存款 100 000 借:庫存商品 700 000(按受讓 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入賬)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19 000 借:壞賬准備 251 000 貸:應收賬款—乙企業 1 170 000 2.假設甲企業已計提的壞賬准備為241 000元時: 借:銀行存款 100 000 借:庫存商品 700 000(按受讓 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入賬)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19 000 借:壞賬准備 241 000 全文出自: http://www.3qlw.com/kuaijihuishen/kuaijiyanjiu/2010-07-25/1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