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炒股配資 > 國債1801

國債1801

發布時間:2021-11-25 19:00:01

① 郵政六萬定期三年多少利潤

大約有4950元或者2808元。眾所周知,存款有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兩種類型,下面為您介紹郵政儲蓄銀行的兩種存款方式及其利率:
一、整存整取。三年利率為2.75%,所以你的利息為:60000X2.75%X3=4950元。
二、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三年利率為1.56%,所以你的利息為:60000X1.56%X3=2808元。
如果你手裡有現錢的話,那麼存款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郵政儲蓄銀行還有很多其他的理財產品,收益不錯,風險也相對較低,下面為您介紹幾種:
1、財富日日升,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產品代碼:0900099C93,中低風險等級,起購金額5萬元。
2、財富月月升,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產品代碼:0800099C91,中低風險等級,起購金額5萬元。
3、財富鑫鑫向榮,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產品代碼:1100099C88 ,中低風險等級,起購金額1萬元。
4、財富鑫鑫向榮B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產品代碼:1300099C89,中低風險等級,起購金額5萬元。
5、郵銀財富·理財寶,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產品代碼:1801LB0001,低風險等級,起購金額1萬元。
溫馨提示,理財也有風險需注意以下事項:
1、注意風險: 投資者要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來進行投資理財,一般國債、貨幣基金等理財產品的風險比較低,同時收益也很低。而基金、股票類的收益雖然高,但是投資風險也很高。
2、合理分配自己的資金: 投資者要合理的分配好自己的流動資金和理財資金,對於高風險的投資,不把自己的資金全部投入進去。
3、投資理財條款要看仔細: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看仔細理財條款,注意是否可以提前贖回以及贖回費用等信息。

② 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會計科目科目類別(醫院行業)

一、《醫院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科目共52個分為五大類。

1、資產類23個: 庫存現金、銀行存款、零餘額賬戶用款額度、其他貨幣資金、短期投資、財政應返還額度、應收在院病人醫療款、應收醫療款、其他應收款、壞賬准備、預付賬款、庫存物資、在加工物資、待攤費用、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在建工程、固定資產清理、無形資產、累計攤銷、長期待攤費用、待處理財產損溢。
2、負債類13個: 短期借款、應繳款項、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醫療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付福利費、應付社會保障費、應交稅費、其他應付款、預提費用、長期借款、長期應付款。
3、凈資產類7個: 事業基金、專用基金、待沖基金、財政補助結轉(余)、科教項目結轉(余)、本期結余、結余分配。
4、收入類4個: 醫療收入(門診收入、住院收入)、財政補助收入(基本支出、項目支出)、科教項目收入、其他收入。
5、費用類5個: 醫療業務成本、財政項目補助支出、科教項目支出、管理費用、其他支出。
二、說明
1、具體科目的核算內容和運用請參看財會[2010]27號文《醫院會計制度》(自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系試點城市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國施行)
2、此制度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級各類獨立核算的公立醫院(以下簡稱醫院),包括綜合醫院、中醫院、專科醫院、門診部(所)、療養院等,不包括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舉辦的非營利性醫院可參照該制度執行。

③ 《海底兩萬里》《名人傳》里的人物、環境描寫

《名人傳》介紹:

《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羅曼•羅蘭寫的,它包括《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米開朗琪羅傳》三部「英雄傳記」。 傳記里的三人,雖然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另一個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在當時,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拘泥於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④ 美國獨立戰爭後經濟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勝利,但是獨立並沒有自然而然地帶來繁榮和發展。獨立戰爭期間,由於對英貿易的滯阻,北美的製造業得到了一定發展,但從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看則仍遠落後於英國。戰爭結束後,英國利用自身強大的製造業和商業優勢,一方面對美國的出口實施嚴厲的商業限制,包括禁止美國貨進入西印度群島;另一方面則向美國大量傾銷英國貨。獨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運往英國的生鐵為3929噸,1791年下降為797噸。煙草、稻米、藍靛等大宗農產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帶累商業和航海業停滯,造船業衰落。據統計,從1784年到1786年,美國從英國進口的貨物總值約為760萬英鎊,而同期美國向英國出口則僅為249萬英鎊,逆差高達521萬英鎊。出口萎縮、市場縮小,使價格大幅下跌,商人、農場主紛紛破產,債務鏈條破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盪,許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最著名是的謝司起義。在美國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稱為「危機時期」。從競爭的觀點來看,其實質是英國挾裹著其市場競爭的強者優勢對新獨立的弱小的美國進行打擊,以經濟殖民來代替政治、軍事殖民。
危機給美國上層社會帶來了廣泛的沖擊,「美國向何處去」一時成為報紙和小冊子所討論的焦點。在一片喧囂聲中,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兩大聲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貿易多為南部大種植園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機時期,南部大種植園主兼並了大量小農的土地,鞏固了競爭地位,他們雖然對英國限制出口不滿,卻得益於優質廉價的工業品。因此他們主張自由貿易,一方面要求英國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試圖擺脫英國的商業壟斷,開拓南歐、北歐市場及其他全球市場,同時則加快向西部擴張,將西部廣袤的土地變為農產品的生產基地,以增強美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張自由貿易,因為他們的利益得益於對外貿易的擴大,無論進出口是否出現逆差,只要貿易總額上升,就少不了他們的利潤。主張貿易保護者成份比較復雜,既有保衛獨立戰爭成果的愛國主義成份,又有在謝司起義前鞏固統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國打擊最沉重的廣大小農,又有為數不多的製造業主。由於當時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國的經濟侵略,因此,主張增強邦聯政府力量、加強貿易保護的代表,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事實上控制了政府決策。漢密爾頓認為英國的力量來源在於製造業,因此美國必須重視製造業的發展。而要發展製造業,則必須有政府保護。他指出需要政府保護的三個理由,一,外國政府對製造業有保護和獎勵;二,農業國居民出於習慣往往不願意輕易放棄自己熟悉的職業;三,製造業國在技術、資金、市場方面已經具有優勢,這就使「最新建立製造業的國家與製造業已成熟的國家在平等條件下進行競爭,在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行的。」
遺憾的是,盡管漢密爾頓提出加強聯邦政府權力、重視製造業、提倡貿易保護的一攬子方案,但由於當時美國社會經濟結構由依附於英國的種植園主和大商人主導,故唯一落實的是加強了聯邦政府權力,建立了財政稅收制度,恢復了公共信用,順利發行了新國債,使聯邦政府不再有名無實。然而漢密爾頓所珍視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卻未得到推行,1789年的的關稅法案規定進口稅率僅為9%,遠不足以保護新生的製造業。英國知道自己的競爭優勢所在,一開始就禁止機器和技術以及技術人員外流。由於西部土地的吸引,美國工人的工資平均又比英國高1/3到1/2。加以英國企業主資金雄厚,有現成的銷售網路等因素,使美國製造業舉步維艱。1801年的326家股份公司中,只有8家投資於製造業,僅占總數的2.4%。
如果照此發展下去,美國很難擺脫後來中南美洲各國的命運,成為歐洲工業國的附庸。因為主宰著獨立後美國社會的是大農場主和大商人,他們都從依附地位中獲益。發展製造業的每一個重大措施都與這個既得利益集團相抵觸,徵收高關稅首先種植園主要花更多的錢購買歐洲的工業消費品,如果對方實施報復性措施,則還會連帶出口下降,價格下跌,收入減少。在這種社會經濟結構中,資源越豐富就越可以依賴開發資源來獲取收益,就越缺乏發展製造業的動力。傑斐遜的自由貿易主義和農業國之夢,正是建立在對美國豐富資源的依賴上。這個甜美、舒適的夢完全有可能將美國的製造業膩死。
正當美國迷迷糊糊地做著西部農業夢的時候,英國的軍艦的炮聲把它驚醒了。1807年,英國為與拿破崙作戰,炮擊美國戰艦「切薩皮克號」,強征艦上海員。此舉激起了強烈的反英愛國情緒,1807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禁運法案》,禁止一切船隻離開美國前往外國港口,意在用中斷對英國的農產品供應來教訓英國。不料,禁運不僅沒能給英國造成傷害(英國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進口糧食,本國也生產糧食),反而使美國經濟全面癱瘓。禁運充分暴露了美國經濟的殖民性和依附性。1807-1808年,美國出口下降88%,進口下降59%,航海業瀕臨破產,大批海員失業,北部的大小商人損失慘重,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小農場主和小業主紛紛破產,工業消費品供應發生嚴重困難,關稅收入急劇減少,財政出現巨額虧空。在強大的壓力下,《禁運法案》不得不在1809年初取消。然而,正是這個禁運風潮,使美國製造業得到了空前發展,至1810年製造業的生產總值達到1.2億美元,相當於禁運前出口總額的2/3。禁運使國內製造業不再面對國外競爭,工業品價格上漲又使製造業利潤大增,航海業、對外商業的蕭條促使大量的資金投入到製造業。更重要的是,禁運使美國人初步懂得了製造業對於民族獨立和國家強大的重要性,從而為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擺脫經濟的依附性帶來了第一線光明。但是,就在普通美國人得出上述結論時,作為權力結構核心的部分大農場主和商人卻增強了依附性,更害怕與英國打貿易戰。因此,禁運結束剛後,財政部長加勒庭提交國會一份《關於製造業的報告》又被擱置了。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的讓步並沒有換來英國的回報,英國繼續劫掠美國船隻。再加上美國國內西部擴張主義者的鼓動,1812年,美英正式交戰。這場戰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和禁運十分相似,對外貿易和航海業陷入長期蕭條和停滯,而製造業卻飛速發展,對英國霸權構成了真正威脅。戰爭結束後,英國商人不惜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向北美傾銷商品,英國國會和政府則在一旁積極支持,布魯厄姆勛爵在英國下院稱:「為了把美國在戰爭期間產生的幼稚製造業扼殺在搖籃中,即使在最初的大量出口中受些損失也是值得的。」但英國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得逞。這有三方面原因,首先,當時英國的技術還是相對簡單、容易掌握、也容易改進的技術,美國製造業在技術上已經並非處於絕對劣勢;其次,從規模上看,美國製造業已經有相當實力,而且也得到了國內金融勢力的支持;第三,1816年美國頒布了第一個保護關稅法案,製造業品的平均稅率驟升至25%。此後,直至十九世紀末,貿易保護主義一直是美國的經濟政策的基調。
由此可見,1807年禁運和1812年戰爭實際上是美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沒有這兩場戰爭——戰爭是最極端的保護主義,和由此而來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美國很可能成為另一個巴西,而世界歷史的面貌也將大不相同。遺憾的是,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的美國史學界都沒能充分注意這一轉折點的重大意義。其原因恐怕是,無論中外理論界還是史學界,都沒能擺脫某種歷史必然論、歷史決定論的思維模式。如果每一個國家最終都能走上資本主義的「康莊大道」,或都必須經過資本主義階段,那麼也就不存在轉折問題了,最多隻有曲折。

⑤ 法國19世紀的歷史,具體一點,完整一點

第五節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三級會議的召開;攻佔巴士底獄;君主立憲派統治;《人權宣言》;吉倫特派統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雅各賓專政;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督政府時期;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的統治政策;拿破崙的對外戰爭及其評價。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啟蒙思想的傳播與法國封建專制制度危機的關系,培養學生運用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的觀點分析歷史發展進程的能力。

2.通過分析巴黎人民三次武裝起義的作用,以及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分別在革命中的歷史貢獻,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的能力。

3.引導學生閱讀本節教材中的有關資料,比較它們的異同,提高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過對羅伯斯庇爾、拿破崙等人物功過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通過對法國大革命爆發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是導致法國大革命前階級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封建王朝的財政危機削弱了專制統治的力量,為法國大革命的成功和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創造了條件。

2.通過對巴黎人民在革命中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巴黎人民的三次起義,為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打退國內外封建勢力的進攻作出了積極貢獻。是人民的力量把革命不斷推向高潮。

3.通過對法國大革命的過程和結果的講述,引導學生認識:法國大革命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斗爭最激烈、影響最廣泛的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不僅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而且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統治,並為以後各國的革命樹立了榜樣,因而具有世界意義。

4.通過對拿破崙上台、他採取的措施及其對外戰爭的講述,使學生認識:拿破崙取得政權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他所實施的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大革命的成果,沖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但他迷信強權、發動對外征服戰爭,最後導致帝國的滅亡。

教學要點

一、大革命的爆發

1.大革命爆發的原因

2.三級會議的召開

3.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二、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1.君主立憲派採取的各項措施

2.《人權宣言》

3.巴黎人民發動第二次起義

三、吉倫特派的統治

1.進一步摧毀封建制度殘余

2.巴黎人民的第三次起義

四、雅各賓派專政

1.雅各賓派採取的革命措施

2.熱月政變

3.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五、拿破崙帝國

1.熱月黨和督政府的統治

2.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建立

3.拿破崙的統治政策

4.拿破崙的對外戰爭及其評價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敘述了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初期的法國歷史。主要講述了兩個方面的內容: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巴黎人民的三次起義;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的統治政策;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拿破崙的內外政策及其評價。

本節教材的難點是: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君主立憲派對革命的貢獻;雅各賓派及其垮台的原因;拿破崙對外戰爭的雙重性質。

本節講授2課時。

教材從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大革命的爆發、君主立憲派統治時期、吉倫特派統治時期、雅各賓派統治時期五個方面,敘述了法國大革命發生的原因、發生、發展和結束。

一、「大革命的爆發」一目,教材主要寫了以下兩個方面:

1.大革命爆發的原因:

第一,革命前尖銳的階級對立。法國大革命的發生比英國革命要晚大約一百五十年,當英國已經完成資產階級革命並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法國還處於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時期,階級關系處於十分尖銳的對立狀態。它表現為:法國社會被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他們占人口總數的不到1%,但卻佔有全國土地數量的2/3,並不承擔任何納稅義務。而廣大的第三等級卻承擔著國家的賦稅和其他封建義務,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尖銳對立的階級關系,使法國社會如同到處堆滿了乾柴,隨時都有爆發革命的可能。

第二,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18世紀下半期,法國資本主義經濟已有很大發展,紡織業、冶金業和采礦業的發展最為迅速,其發達程度居歐洲大陸首位。對外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但封建專制統治卻成為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其表現為:封建政府不斷提高稅收;全國各地關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對此,資產階級十分不滿,他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權,反對專制統治。他們的要求和主張,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就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出現和廣泛傳播,為法國大革命和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輿論上的准備。

第三,財政危機的加劇。18世紀法國的專制王朝已經非常腐朽。對外戰爭屢遭敗績,統治者的揮霍無度,使得法國的財政赤字增加,負債累累。到1789年,國債已達45億鋰,僅付出的利息已同全年的財政收入相近,法國政府的財政瀕臨破產境地。

綜上所述,18世紀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意識方面,都已經出現全面危機,專制統治已成為法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封建王朝的統治危機,使它無可挽回地陷入了絕境,這不僅削弱了它的統治力量,也為法國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創造了條件。

2.關於大革命的爆發,教材寫了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三級會議的召開。面對嚴重的財政危機,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於1789年5月5日被迫召開三級會議,他企圖對第三等級徵收新稅,以減輕財政壓力,解除燃眉之急。但第三等級的代表決意反對專制統治,他們要求把三級會議變成制憲議會,制訂一部憲法,限制王權,實行社會改革,他們還要求改變陳舊的開會形式和表決方式,但這些要求遭到特權等級的反對。第三等級毫不退縮,他們退出會場,宣布單獨成立代表人民意志的國民議會。6月20日,路易十六下令封閉國民議會會場。當日,第三等級在一個網球場進行了「網球場宣誓」:不制訂出一部憲法,並使之實施,議會絕不解散。第三等級代表的意圖十分明確,就是要把法國改造成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由資產階級掌握政權。三級會議的召開,無異於在乾柴上點了一把火,它成為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導火線,而積極主張在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君主立憲派也成為革命初期的直接領導者。

第二,攻佔巴士底獄。路易十六看到自己的統治開始瓦解,感到十分恐慌。他表面上接受了第三等級的要求,暗地卻調兵企圖鎮壓制憲議會,但他的陰謀敗露,巴黎人民立即走上街頭示威,後來又演變為起義。7月14日,他們攻佔了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巴士底獄。這一行動,成為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標志。消息傳出,各地城市紛紛響應,農民也積極行動起來,革命的浪潮洶涌澎湃,猛烈地沖擊著封建王朝,專制統治土崩瓦解。

二、「君主立憲派統治時期」一目,是本節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教材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1.君主立憲派採取的各項措施。大革命爆發後,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君主立憲派在人民的支持下掌握了政權。君主立憲派是通過制憲議會來行使權力的。君主立憲派為法國大革命作出了很多貢獻,這表現在從政治上、經濟上和法律上改造了封建的舊制度,創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其具體表現是:在政治上,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會和貴族的封建特權;在經濟上,沒收教會和逃亡貴族財產,取消關卡,規定一切公民和財產都應納稅,這使得大批屬於封建貴族和教會的土地,都轉移到資產階級手中;在法律上,君主立憲派於1791年頒布了《1791年憲法》,這部憲法除肯定了制憲議會以往頒布的各項反封建法令外,還規定了法國是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這就適應了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確保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合法性。但這部憲法又規定了有財產限制的選舉制度,這是與在它之前通過的《人權宣言》的有關內容大相徑庭的,這反映了以君主立憲派為代表的法國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性。

2.《人權宣言》。它是1789年8月由制憲議會頒布的,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其核心內容是闡明資產階級的人權要求和以法治國的主張。發表《人權宣言》的目的在於,把啟蒙思想家主張的「主權在民」、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壓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和「天賦人權」等觀念,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作為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這就要徹底否定並摧毀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度,它無疑是進步的、革命的。

3.君主立憲派統治的結束。其原因在於,1791年秋季,法國革命的發展遇到了嚴重問題,在國內,因戰爭造成的生產停滯導致人民生活惡化,造成群眾的不滿;在國外,以俄、奧、普為代表的歐洲封建君主勢力組成「反法同盟」,公開干涉法國內政。為保衛革命成果,1792年4月制憲議會向奧地利宣戰,但由於沒有充分發動群眾,王黨勢力出賣情報,導致戰場上的失利。1792年8月,法國巴黎人民發動第二次起義,攻佔王宮,推翻了君主制度。同時,也結束了君主立憲派的統治,把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推上了歷史舞台。法國大革命由此進入第二個階段。

三、在「吉倫特派統治時期」一目中,教材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的問題:

1.進一步摧毀封建制度的殘余。第一,8月起義後掌握了政權的吉倫特派吸取了君主立憲派的教訓,注意進一步擴大公民權。吉倫特派宣布實行「普選制」,取消按財產享有公民權的規定,並據此選出了新的權力機構——立法議會。第二,頒布新的土地法,進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在農村中按戶分配公有土地,無償廢除「沒有領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權利。吉倫特派的上述政策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9月1日,當凡爾登要塞失陷的消息傳到巴黎後,首都立即沸騰起來,廣大市民在革命派的激勵下,拿起武器奔赴前線,9月20日法軍在瓦爾密高地擊敗普魯士軍隊,扭轉了戰場上的被動局面。第三,進一步摧毀君主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9月22日,國民公會通過了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的決議。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誕生。共和國建立後,圍繞如何處置國王的問題,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在廣大人民的強烈要求下,1793年初,國民公會以「陰謀反對公眾自由和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法國大革命又向前進了一步。

2.吉倫特派統治的結束。這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共和國成立後,法國面臨的局勢仍然十分嚴峻:國內物資短缺,物價高漲,不法商人乘機囤積居奇,人民苦不堪言。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與吉倫特派實行的「自由貿易」政策有關。為此,全國各地出現了群眾要求限價的示威活動。與此同時,王黨又在西部發動暴亂。1790年春,由英國發起,奧、普、荷、西等國參加的第一次反法同盟,也從四面八方撲向法國。面對如此危急的局面,雅各賓派堅決要求實行限價政策。但吉倫特派不願放棄既得利益,對限價的要求持敵視態度,甚至採取行動,要鎮壓雅各賓派,致使吉倫特派與人民之間的矛盾激化,從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導致統治的垮台。1793年5月底至6月初,雅各賓派領導人民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了吉倫特派的統治。法國革命進入第三個階段。

應當承認,吉倫特派在法國革命的第二階段,在廢除君主制、創建法蘭西共和國以及進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廢除農民的封建義務上,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然而,他們在共和國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不能暫時地限制和犧牲自身的利益,結果招致人民的唾棄,遭到垮台的命運。

四、「雅各賓派統治時期」一目,也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教材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1.雅各賓派的革命措施和作用。第一,教材將革命措施概括為三點:其一,頒布法令,摧毀封建制度。國民公會在6月頒布法令,宣布將逃亡貴族的地產分成小塊出售,地價10年付清;農村公有土地可按當地人口分配。7月,又頒布土地法令,發展了吉倫特派關於地主必須出具原始契券才能繼續享有封建權利的規定,宣布無條件地廢除一切封建權利,解除了農民負擔的封建義務。這對爭取農民對雅各賓派的支持起了重要作用。其二,實行恐怖政策——經濟和政治的措施。雅各賓派執政後,反法同盟攻入法國北部,英軍佔領土倫港;國內的王黨分子乘機作亂,物價繼續飛漲,馬拉遭到暗殺。當時雅克·盧的請願書《現今法蘭西災難的緣由》這樣寫道:「當一個階級可以不受懲罰地使另一個階級挨餓時,自由就是虛幻。當富人可以利用囤積壟斷操縱其同胞的生死大權時,平等也是虛幻的。當反革命日益操縱物價而3/4的公民無力購買時,共和國同樣是虛幻的。」在這種形勢下,國民公會於9月5日通過決議,「將恐怖提上日程」。其三,發布總動員令,宣布祖國處於危急狀態,由於雅各賓派以前頒布的法令順應了廣大群眾的要求,所以總動員令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大批青年應征入伍,到1793年底,已經組織了一百萬人的軍隊。法軍在戰場上擊敗干涉軍,戰場也從國內轉移到國外。

第二,恐怖統治及其作用,是教材的難點。恐怖統治主要有兩個方面:經濟恐怖和政治恐怖。前者以全面限價法令為標志,嚴禁囤積居奇,對日用必需品實行最高限價政策,規定不得超過1790年物價的1/3。這是一種用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的體制。在政治方面,頒布了《懲治嫌疑犯條例》,並建立了集權統治,以加強對敵斗爭。恐怖統治是雅各賓派在內憂外患的空前嚴重的情況下被迫採取的措施。它是一種「戰時體制」,它暫時犧牲資產階級的某些利益,以滿足了群眾的某些要求。其結果,在經濟上囤積居奇和哄抬物價的投機行為得到了遏制,經濟上的混亂局面得到一定的克服。在政治上,叛亂被平息,秩序得以穩定,共和國的危機得以解除。其功不可沒。

對雅各賓派的「恐怖政策」的正負面作用,教材做了評述。既肯定其在「挽救共和國和拯救革命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也指出它違反法制,「打擊面過寬,處決的人太多」,甚至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心態。當危機過後,當權者羅伯斯庇爾不盡早結束它,還想以此消除異己,維護權力。這就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成為雅各賓派喪失民心,內部分裂,導致垮台的根本原因。

2.熱月政變。由於危機過後,羅伯斯庇爾不能根據形勢改變政策,相反繼續以殘暴手段對付持不同見解的革命家和其他政治派別的人,這招致雅各賓派內部的分裂,政權陷於孤立境地。1794年7月27日(熱月9日),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庇爾的勢力發動政變,把羅伯斯庇爾和他的夥伴送上了斷頭台。這一事件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的結束。

3.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1794年7月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共經歷了5年歷程。對於這場革命的意義,教材從四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其一,就其規模而言,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其二,人民群眾在三次起義中都顯示了偉大力量,每當在革命的轉折關頭,都推動革命向前發展;其三,大革命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它「是真正把斗爭進行到底,直至交戰的一方即貴族被消滅而另一方即資產階級完全勝利的首次起義」;其四,這場大革命還震撼了歐洲的封建制度,給它們以沉重的打擊。這場大革命的徹底性更為以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而具有世界意義。正如列寧所說:「它被稱為大革命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次革命給本階級、給它所服務的那個階級,給資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

如第1課時到此結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結:這一節課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了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大革命的爆發、革命的三個階段以及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在法國大革命中所作的貢獻。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麼法國大革命對封建制度的掃除,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要經歷三個階段?法國人民在革命中起了什麼作用?這又說明了什麼?

五、「拿破崙帝國」一目,教材敘述了1794~1814年的法國歷史。主要介紹了四個問題:

1.熱月黨人和督政府的統治。「熱月政變」結束了雅各賓派的統治,但熱月黨人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代表,而是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者。所以,他們結束雅各賓派專政,廢除雅各賓派限制和打擊資產階級的政策,使資產階級解脫了恐怖時期受到的種種束縛。1795年秋,熱月黨人成立了督政府。然而,督政府的統治卻讓資產階級大失所望。由於它在政策上的搖擺不定(歷史上稱其為「鞦韆政策」),對內不能鎮壓王黨勢力的叛亂,穩定政局;對外不能擊敗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武裝侵略,使得法國革命又面臨危機。資產階級又希望建立更強有力的政權來鞏固革命成果。

2.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建立。督政府統治時期的內憂外患,使法國資產階級迫切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出現,以保護他們的利益,於是,拿破崙便應運而生了。拿破崙是在1793年收復土倫的戰役中嶄露頭角的,他在戰斗中採用以炮兵配合步兵進攻的戰術,趕走了英國艦隊,收復了土倫港,一舉成名。1796年他率軍遠征義大利,出其不意地打敗了反法同盟的主力奧地利軍隊。他還幫助督政府平息了巴黎的王黨分子叛亂。他才能卓越,處事果斷,因而聲望大增,得到軍官和士兵的信任和擁護。於是,在法國處於危急的時刻,拿破崙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救星,成為革命的領頭羊。1799年8月,他從埃及冒險回國,10月回到巴黎,11月9日發動「霧月政變」,成立執政府,開始了他的軍事獨裁統治。對拿破崙的掌權,恩格斯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這是個偶然現象。但是假若沒有拿破崙這個人,他的角色就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

拿破崙上台後果然沒有辜負法國資產階級的希望,他連續打敗強敵,尤其是在1804年的奧斯特利茨戰役中,他率領法軍以少勝多,打敗了俄奧聯軍,達到了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頂點。也就在這一年,他不再滿足於有關可以連續執政10年的規定,要元老院頒布法令,規定他可以終身執政。同年底,他又廢除終身執政,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至此,共和國結束,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這是一個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權。

3.拿破崙的統治政策。拿破崙執政以後,在政治上確定了以穩定政局為首要任務的政策,為達到這一目的,他以靈活有效的策略,應付各種反對勢力,確保局勢的穩定。在經濟上,他改革財政,創辦法蘭西銀行,採取發放津貼和補貼的辦法,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政治的穩定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財政改革又使資產階級獲得了實際利益,從而推動了法國的經濟振興。在法律上,他重視法制建設,注意依法治國,1804年,由他主持修訂的《民法典》(也稱《拿破崙法典》)公布。這部法典共計3篇35章228條。從整體上看,這部法典「總括了革命的全部法規」,在法律上承認了大革命中所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並對它們在法律上加以保護。所以,它是「一部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典」。這部法典對後來許多國家民法典的制訂都產生了影響。法典也照顧到廣大農民的利益,它在法律上保證了在大革命中新建立起來的小農土地所有制,這不僅有利於法國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也使得拿破崙在進行對外戰爭時能得到來自農村的兵源。所以,拿破崙不無得意地說: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40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忘記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以後,法國還制訂了《商法典》和《刑法典》,它們同《民法典》一起,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在文化教育上,拿破崙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他建立了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由國家撥款,聘請本國或外國著名學者、專家擔任教師,從事科學研究和文化知識的傳授,培養有用人才。

上述政策的實施,使法國擺脫了督政府時期出現的困境,使得在法國大革命中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制度得以鞏固和發展,也使法國的經濟得到調整和振興。拿破崙的對內政策不僅適應了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也為他自己贏得了極大的榮譽。然而,這些成果,都是拿破崙上台後憑借武力和專制獨裁而取得的,這充分反映了拿破崙帝國是資產階級性質的軍事獨裁政權。

4.拿破崙的對外戰爭及其評價。從拿破崙掌權到帝國崩潰,拿破崙的對外戰爭連綿不斷。1800~1801年,拿破崙以少勝多,取得對奧地利的決定性勝利,粉碎了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武裝干涉。1805年,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取得輝煌戰績,在抗擊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武裝干涉中獲得勝利。1806年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進攻。這些早期戰爭給歐洲的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復辟。到1810年左右,歐洲大陸上已沒有堪稱法國敵手的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控制了東至波蘭、西到西班牙,北起荷蘭、南至義大利的廣大領土,帝國盛極一時。在歐洲的大舞台上,拿破崙扮演著歐洲主宰的角色。拿破崙力圖建立一個歐洲大陸體系,為實現這一目的,他開始擴大戰爭,使法國進行的戰爭由革命性轉變為侵略性。1807年,法軍翻過比利牛斯山,侵犯西班牙,奴役那裡的人民,結果遭到當地人民的反抗,陷入西班牙人民的抵抗洪流中而不能自拔。拿破崙與英國的戰爭,是兩國之間為本國資產階級爭奪世界市場和霸權而進行的戰爭;而與俄國的戰爭也是要爭奪歐洲的霸權。在不斷的征戰中,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內部矛盾日趨嚴重,拿破崙陷入困境。但他依然迷信強權,聲稱「要主宰世界只有一個訣竅,那就是強權」。他決定以新的征服來加強自己的地位,於是遠征俄國,結果僅半年時間,法軍消耗殆盡,元氣大傷。遠征俄國的失敗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點。1813年,在德意志境內的萊比錫戰役,對被法國奴役的歐洲各國人民來說,是一次「民族之戰」,即決定歐洲各民族命運的戰爭。結果,法軍遭到慘敗,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瓦解。1814年3月底反法聯軍進入巴黎,4月4日拿破崙不得不宣布退位。20日,他被押到地中海中的厄爾巴島,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波旁王朝復辟。後來,因為波旁王朝的反攻倒算使得法國人民難以容忍,10個月後拿破崙奇跡般地逃離小島,回到巴黎重建帝國。但歐洲封建勢力不給拿破崙以喘息之機,他們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在1815年6月的滑鐵盧決戰中,再次擊敗拿破崙。拿破崙的這次執政僅97天,因而有「百日王朝」之說。接著,拿破崙被押往南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死於該島。

對於拿破崙對外戰爭的評價,可以從功過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他前期所進行的戰爭,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並把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帶到了法軍所到之處,動搖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秩序,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農民的解放。而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洪流,是勢不可擋的。另一方面,他後期進行的戰爭,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掠奪和奴役了這些國家的人民,具有侵略性,招致了人民的反抗並導致了他的最終失敗。此外,拿破崙是法國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這就決定了他的戰爭必然要反映法國大資產階級的要求,必然具有侵略性和掠奪性。

小結:這一課我們講述了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的歷史背景、拿破崙的對內政策和對外戰爭。請同學們考慮,拿破崙在歷史上對法國的社會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這些貢獻?

教學建議

一、本節教材用2課時講授。建議教師:

1.注意本節教材有內容多、頭緒多、重點難點多和課時緊的特點,教師應力求在講授時向學生講清大革命的起因、各個階段的發展過程、革命的成果和影響。課時的具體劃分應由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2.注意在講述中,史論結合,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史實和歷史資料,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法國大革命中的具體問題,評價歷史人物。

3.注意初中、高中教學側重點的不同,依據教材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安排設計教法。注意能力的培養。

二、關於「大革命的爆發」一目的講授,建議教師著重向學生說明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在講述有關三級會議的內容時,應指出三級會議的召開和第三等級的斗爭,是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法國政治舞台的開始;對攻佔巴士底獄不必多講細節,只要求學生知道它是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日子和標志即可。

三、「君主立憲派統治時期」一目,是本節講授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教師應結合教材中的史料,重點講清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君主立憲派在政治、經濟、法律三方面對法國舊制度的改造,對資本主義社會基本原則確立的歷史貢獻。《人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中最重要的歷史文獻,建議教師在講述時,結合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較為客觀地說明它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四、「吉倫特派統治時期」一目是本節講授的又一難點。建議教師在講述時,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吉倫特派在法國大革命中的正反兩方面作用,注意揭示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以便為以後講述巴?/ca>
參考資料: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選修)《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 教師教學用書

⑥ 請在美國生活過或是正在美國的大蝦幫我講下美國的經濟狀況噶~要自己寫,盡量詳細點~

美國的最低月收入是1000多些美金 如果不到這個數政府會給補貼 美國全國人均月收入大概是3000美金左右 物價是比較便宜的 我家三口人 一個月吃飯的錢有500美金就夠了 日用品和吃的東西都是很便宜的 至於電子產品相信你能從網上查到
美國的房子分成一般公寓 聯體別墅 獨立別墅 還有高級公寓 一般公寓如果是買的話一百平米左右的兩室兩衛的是4萬美金左右 獨立別墅比較次的有十幾萬的 超過三十萬的就可以算做豪宅了 聯體別墅會比獨立別墅便宜一些 如果買的是別墅的話買的時候是連地一塊買的 所以這個房子和院子以後就永遠是你的了 至於高級公寓是給有錢人住的 一般是高層 這個就不是很了解了
奢侈品方面 如果是國內普遍認為比較貴的東西有些在這是很大眾的 不是很貴 但美國所認為的奢侈品貴的也有 在美國如果2000美金買一件衣服那就可以說很貴了
至於車 在美國 超過三萬的就是中檔車 超過五萬的就是高檔車 寶馬X5賣五萬美金左右 兌換成人民幣的話三十多萬
這就是我的回答 呵呵

⑦ 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的大幅上漲會對製造型企業的主要資產產生怎樣的影響

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的大幅上漲主要是對金融資產有影響,對其他的資產沒有多大實質影響,由於金融資產對於利率敏感性較大,其他資產對於利率敏感性較低,銀行間隔夜拆借是實際上是一種極短期(實際上就是一天期限)的用質押固定收益證券進行約定回購交易的對資金借入資金或拆出資金的行為,且這個隔夜拆借利率很多時候對於金融資產會有一個較強的資金成本影響,如對債券等固定收益類金融資產影響特別敏感,原因是利率的上漲會導致債券價格下跌,利率的下跌會導致債券價格上漲,由於債券市場很多時候會存在利用債券回購,把手上持有的債券作為質押品進行質押,向市場融資獲得資金,然後再把這些資金再用來投資債券或其他金融資產,從而產生一個交易杠桿,一般情況下,債券回購利率低於債券收益率,這樣存在套利交易機會,但由於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的大幅上漲會直接影響債券回購利率,原因是債券回購很多時候就是通過銀行間市場拆借資金,而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的大幅上漲很有可能會導致原來的套利交易機會不存在,利用債券回購交易的很多時候就要把原來用於從債券回購借來的資金買的金融資產通過賣出獲得資金來償還那些進行債券回購的借入資金,這樣會導致金融資產價格下跌,故此對於金融資產有影響。

⑧ 美國建立後到一戰前的經濟狀況

一、獨立戰爭、禁運和1812年戰爭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勝利,但是獨立並沒有自然而然地帶來繁榮和發展。獨立戰爭期間,由於對英貿易的滯阻,北美的製造業得到了一定發展,但從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看則仍遠落後於英國。戰爭結束後,英國利用自身強大的製造業和商業優勢,一方面對美國的出口實施嚴厲的商業限制,包括禁止美國貨進入西印度群島;另一方面則向美國大量傾銷英國貨。獨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運往英國的生鐵為3929噸,1791年下降為797噸。煙草、稻米、藍靛等大宗農產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帶累商業和航海業停滯,造船業衰落。據統計,從1784年到1786年,美國從英國進口的貨物總值約為760萬英鎊,而同期美國向英國出口則僅為249萬英鎊,逆差高達521萬英鎊。出口萎縮、市場縮小,使價格大幅下跌,商人、農場主紛紛破產,債務鏈條破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盪,許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最著名是的謝司起義。在美國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稱為「危機時期」。從競爭的觀點來看,其實質是英國挾裹著其市場競爭的強者優勢對新獨立的弱小的美國進行打擊,以經濟殖民來代替政治、軍事殖民。 危機給美國上層社會帶來了廣泛的沖擊,「美國向何處去」一時成為報紙和小冊子所討論的焦點。在一片喧囂聲中,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兩大聲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貿易多為南部大種植園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機時期,南部大種植園主兼並了大量小農的土地,鞏固了競爭地位,他們雖然對英國限制出口不滿,卻得益於優質廉價的工業品。因此他們主張自由貿易,一方面要求英國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試圖擺脫英國的商業壟斷,開拓南歐、北歐市場及其他全球市場,同時則加快向西部擴張,將西部廣袤的土地變為農產品的生產基地,以增強美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張自由貿易,因為他們的利益得益於對外貿易的擴大,無論進出口是否出現逆差,只要貿易總額上升,就少不了他們的利潤。主張貿易保護者成份比較復雜,既有保衛獨立戰爭成果的愛國主義成份,又有在謝司起義前鞏固統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國打擊最沉重的廣大小農,又有為數不多的製造業主。由於當時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國的經濟侵略,因此,主張增強邦聯政府力量、加強貿易保護的代表,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事實上控制了政府決策。漢密爾頓認為英國的力量來源在於製造業,因此美國必須重視製造業的發展。而要發展製造業,則必須有政府保護。他指出需要政府保護的三個理由,一,外國政府對製造業有保護和獎勵;二,農業國居民出於習慣往往不願意輕易放棄自己熟悉的職業;三,製造業國在技術、資金、市場方面已經具有優勢,這就使「最新建立製造業的國家與製造業已成熟的國家在平等條件下進行競爭,在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行的。」 遺憾的是,盡管漢密爾頓提出加強聯邦政府權力、重視製造業、提倡貿易保護的一攬子方案,但由於當時美國社會經濟結構由依附於英國的種植園主和大商人主導,故唯一落實的是加強了聯邦政府權力,建立了財政稅收制度,恢復了公共信用,順利發行了新國債,使聯邦政府不再有名無實。然而漢密爾頓所珍視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卻未得到推行,1789年的的關稅法案規定進口稅率僅為9%,遠不足以保護新生的製造業。英國知道自己的競爭優勢所在,一開始就禁止機器和技術以及技術人員外流。由於西部土地的吸引,美國工人的工資平均又比英國高1/3到1/2。加以英國企業主資金雄厚,有現成的銷售網路等因素,使美國製造業舉步維艱。1801年的326家股份公司中,只有8家投資於製造業,僅占總數的2.4%。 如果照此發展下去,美國很難擺脫後來中南美洲各國的命運,成為歐洲工業國的附庸。因為主宰著獨立後美國社會的是大農場主和大商人,他們都從依附地位中獲益。發展製造業的每一個重大措施都與這個既得利益集團相抵觸,徵收高關稅首先種植園主要花更多的錢購買歐洲的工業消費品,如果對方實施報復性措施,則還會連帶出口下降,價格下跌,收入減少。在這種社會經濟結構中,資源越豐富就越可以依賴開發資源來獲取收益,就越缺乏發展製造業的動力。傑斐遜的自由貿易主義和農業國之夢,正是建立在對美國豐富資源的依賴上。這個甜美、舒適的夢完全有可能將美國的製造業膩死。 正當美國迷迷糊糊地做著西部農業夢的時候,英國的軍艦的炮聲把它驚醒了。1807年,英國為與拿破崙作戰,炮擊美國戰艦「切薩皮克號」,強征艦上海員。此舉激起了強烈的反英愛國情緒,1807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禁運法案》,禁止一切船隻離開美國前往外國港口,意在用中斷對英國的農產品供應來教訓英國。不料,禁運不僅沒能給英國造成傷害(英國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進口糧食,本國也生產糧食),反而使美國經濟全面癱瘓。禁運充分暴露了美國經濟的殖民性和依附性。1807-1808年,美國出口下降88%,進口下降59%,航海業瀕臨破產,大批海員失業,北部的大小商人損失慘重,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小農場主和小業主紛紛破產,工業消費品供應發生嚴重困難,關稅收入急劇減少,財政出現巨額虧空。在強大的壓力下,《禁運法案》不得不在1809年初取消。然而,正是這個禁運風潮,使美國製造業得到了空前發展,至1810年製造業的生產總值達到1.2億美元,相當於禁運前出口總額的2/3。禁運使國內製造業不再面對國外競爭,工業品價格上漲又使製造業利潤大增,航海業、對外商業的蕭條促使大量的資金投入到製造業。更重要的是,禁運使美國人初步懂得了製造業對於民族獨立和國家強大的重要性,從而為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擺脫經濟的依附性帶來了第一線光明。但是,就在普通美國人得出上述結論時,作為權力結構核心的部分大農場主和商人卻增強了依附性,更害怕與英國打貿易戰。因此,禁運結束剛後,財政部長加勒庭提交國會一份《關於製造業的報告》又被擱置了。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的讓步並沒有換來英國的回報,英國繼續劫掠美國船隻。再加上美國國內西部擴張主義者的鼓動,1812年,美英正式交戰。這場戰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和禁運十分相似,對外貿易和航海業陷入長期蕭條和停滯,而製造業卻飛速發展,對英國霸權構成了真正威脅。戰爭結束後,英國商人不惜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向北美傾銷商品,英國國會和政府則在一旁積極支持,布魯厄姆勛爵在英國下院稱:「為了把美國在戰爭期間產生的幼稚製造業扼殺在搖籃中,即使在最初的大量出口中受些損失也是值得的。」但英國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得逞。這有三方面原因,首先,當時英國的技術還是相對簡單、容易掌握、也容易改進的技術,美國製造業在技術上已經並非處於絕對劣勢;其次,從規模上看,美國製造業已經有相當實力,而且也得到了國內金融勢力的支持;第三,1816年美國頒布了第一個保護關稅法案,製造業品的平均稅率驟升至25%。此後,直至十九世紀末,貿易保護主義一直是美國的經濟政策的基調。 由此可見,1807年禁運和1812年戰爭實際上是美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沒有這兩場戰爭——戰爭是最極端的保護主義,和由此而來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美國很可能成為另一個巴西,而世界歷史的面貌也將大不相同。遺憾的是,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的美國史學界都沒能充分注意這一轉折點的重大意義。其原因恐怕是,無論中外理論界還是史學界,都沒能擺脫某種歷史必然論、歷史決定論的思維模式。如果每一個國家最終都能走上資本主義的「康莊大道」,或都必須經過資本主義階段,那麼也就不存在轉折問題了,最多隻有曲折。 二、南北戰爭 擺脫弱者地位的歷程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了斗爭和曲折。由於當時英國的強者地位並非象今天的美國那樣突出,它先是沒能阻止美國獨立,後是沒能在1812年戰爭中重新佔領美國(由於英國顧慮歐洲大陸重啟戰爭),再是沒能在戰後搞垮美國經濟。但這並不等於英國、法國等歐洲強國就此承認美國的崛起,而是在繼續伺機壓制美國。就美國國內而言,從原有的殖民地型社會經濟結構,向以製造業集團為中心的自主型社會經濟結構轉變,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沖突和斗爭。大商人集團、航海集團、南部種植園主和北部製造業集團之間,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之間的矛盾仍然時起時伏,構成了地方主義與國家主義(地方分權與中央集權),奴隸制和廢奴主義,新申請州是否向奴隸制開放,以及民主黨與共和黨斗爭等諸多重大矛盾的核心。隨著這對矛盾逐漸統攝國內的各種矛盾,矛盾逐漸從經濟領域延伸到政治、文化、宗教等領域,社會情緒越來越激動,直至爆發南北戰爭[1]。 事實上,盡管通過禁運和戰爭確立和關稅保護原則,美國工業一時間還很弱小。在1820年以前,作為工業化最重要的部門的鋼鐵業,其鐵產量比殖民地時間還少。鐵礦的開采、冶煉和鐵器業完全被英國所主之宰。第一個真正對鋼鐵工業起到保護作用的關稅是1824年的關稅,其後是1828年的關稅。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自由貿易集團控制了政權,降低了關稅,鋼鐵業生產很快就停滯、滑坡;1842年參議院決議恢復高關稅,鐵產量又直線上升。如此,自由貿易路線和貿易保護路線反復斗爭,鋼鐵業也反復漲落,直至林肯上台,把關稅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從而最終建立起了強大的鋼鐵業。 總的來說,關稅的爭奪戰越來越對貿易保護主義者有利,主張自由貿易的南部種植園主、北部進出口商和航海集團則滿腹牢騷。北部進出口商業利益的代言人如馬薩諸塞州的丹尼爾·韋伯斯特始終反對高關稅,南部則把1828年的高關稅稱為「可憎的稅率」,特別是南卡羅來納州。為了反對高關稅,南卡羅來納州不惜脫離聯邦。為此,它提出了憲法「公約論」,即認為州創立了聯邦,當中央政府的決定不符合州的意願時,州有權作出自己的決定。1832年7月,在自由貿易者的強大壓力下,國會通過了新關稅法案,比1828年的關稅有所下調,但仍不能滿足南卡羅來納州的要求。同年11月,南卡羅來納州召開州代表大會,宣布國會通過的關稅法無效。如聯邦政府採取強制措施,則南卡羅來納州將脫離聯邦。面臨聯邦分裂的形勢,國會不得不再次通過妥協性法案,擴大免稅商品種類。 妥協是達成了,但矛盾並未解決。自由貿易者和貿易保護主義者在一次次的較量中慢慢廓清了陣營,形成了以南部種植園主為核心和以北部製造業集團為核心的兩大派別。在世界范圍的廢奴主義運動的推動下,這兩大派別的斗爭又進一步激化為蓄奴州和自由州的斗爭。這兩大派別都希望控制參眾兩院、政府和最高法院。由於各州的參議員人數相等,而南北兩派所控制的州數相等,兩派力量在參議員勢均力敵。這時如果新加入的州是蓄奴州,則該南部就能控制參議院。因此,一個又一個新開發地區被批准為新州之日,也就是兩大派別一次次較量之時。每一次,出於維護聯邦的考慮,雙方都達成了妥協,如1820年的1820年的《密蘇里妥協》,《1850年妥協》等。《1850年妥協》中,北方限制了奴隸制的擴張,同時也向南方承諾了嚴厲的《緝奴法》,從而維護了脆弱的南北政治均勢。但每一次妥協都醞釀著矛盾的進一步激化,《1850年妥協》被稱為「火山口上的壺蓋」。此後,南北雙方斗爭的火葯味越來越濃,在1854年堪薩斯州問題上,兩大派別發生了武裝沖突。這是南北戰爭的前奏。 [1] 1800年以前的兩大黨是「聯邦黨」(漢密爾頓的黨)和「民主共和黨」(傑斐遜的黨),至1800年聯邦黨下台,不久後瓦解,此後二十多年之內基本是民主共和黨一黨獨大,1830年,民主共和黨分裂為民主黨(即現在的)和輝格黨,50年代,輝格黨瓦解,從民主黨和輝格黨內分裂出以北方、主張廢奴為背景的(即現在的)共和黨

閱讀全文

與國債1801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