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炒股配資 > 國債的代際負擔當代負擔論

國債的代際負擔當代負擔論

發布時間:2021-04-03 21:39:07

A. 經濟法判斷題

1.X
2.X
3.V
4.V
5.X
6.X
7.X
8.X
9.X
10.X
11.V
12.X
13.V
14.X

B. 宏觀問題,急求高人指點

這是財政學公債理論的內容。公債的代際負擔,指當代人的債務負擔轉移給後代,或者說當代人把應當承擔的公共產品的成本轉移給後代承擔。公債是否會造成代際負擔,取決於公債資金的用途和投資的效率。從效率上看,一般來說,如果公債將資金從使用效率較低的部門引向使用效率較高的部門,後代會受益;反之,公債將會使後代受損。從用途上看,如果政府將公債資金用於消費性用途(比如說用於戰爭),而公債償還的資金來源又來自於未來稅收,那麼公債就會引起未來負擔和代際負擔。從公債的債權人劃分有內債和外債之分。內債一般情況下認為是無代際負擔的,因為內債的債權人和稅收的對象都是本國公民,內債只是使財富在同一個社會內不同個體之間轉移,這一代人整體上沒有給後代留下負擔。而外債則有很可能產生產生代際負擔,因為這相當於財富在不同國家的轉移。 此外,公債在是政府行為,會對民間資本產生擠出效應,抑制私人投資,使個體收入降低,這種效應能傳遞到未來,這就是公債擠出效應產生的代際負擔。實際上,我們可以說,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每一代都或多或少地繼承上一代人的公債負擔,並通過本代人的公債發行把公債負擔傳到下一代。

C. 在怎樣的情況下,國債會給後人造成負擔

簡單地說,國債用途如果不是自償性(建設完成之後會有收入,例如高速公路),就會對後人造成負擔,因為欠債必須還錢,如果沒有收入,最終都是納稅人買單。
國債負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債權人負擔。國債作為認購者收入使用權的讓渡,這種讓渡雖是暫時的,但對他的經濟
行為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國債發行必須考慮認購人的實際負擔能力;
2)債務人負擔。政府借債是有償的,到期要還本付息,盡管政府借債時獲得了經濟收益
但償債卻體現為一種支出,借債的過程也就是國債負擔的形成過程,所以,政府借債要考慮償
還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3)納稅人負擔。不論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還債的收入來源最終還是稅收,
也就是當政府以新債換舊債的方式難以繼續時,最終是以稅收來還本付息。馬克思所說的國債
是一種延期的稅收,就是指國債與稅收的這種關系。
4)代際負擔。由於有些國債的償還期較長,連年以新債還舊債並不斷擴大債務規模,就會
形成這一代人借的債轉化為下一代甚至幾代人負擔的問題。如果轉移債務的同時為後代人創造
了更多的財富或奠定了創造財富的基礎,這種債務負擔的轉移在某種意義上被認為是正常的;
如果國債收入被用於當前的消費,或者使用效率低下,留給後代人的只有凈債務,那麼,債務
轉移必將極大的影響後代人的生產和生活。

D. 什麼是公債代際負擔

代際負擔是指由於在發行國債時,並沒有經過下一代人同意,而在還本付息時,部分未償還的國債通過徵收稅收的方式由下一代人承擔,即由下一代納稅人承擔上一代的債務,從而給下一代人帶來一定的負擔。
一般來說,在國債發行、流通及償還的整個過程中,涉及的人有三種:第一,為國債的持有人,他借錢給政府,得到到期取得本息的權利,這一類人主要出現在國債發行期;第二,為國債資金使用的受益者,他可能是借款人(假若他用這筆資金去投資,並獲利潤),也可能不是借款人(假若這筆資金用於某項不能取得收入的公益事業,這時受益者是這項公益事業的消費者),這類人出現於國債流通期間;第三,還本付息資金的提供者,可能是政府(假若用貸款的利潤還貸),也可能是納稅人,這類人主要出現於國債償還期間。而國債的代際負擔則主要涉及以上的第一類人與第三類人,而當國債發行過程中的持有人與還本付息時的資金提供者不屬於同一時期時,國債的代際負擔便會產生。

E. 如何理解國債負擔

國債負擔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債權人負擔。國債作為認購者收入使用權的讓渡,這種讓渡雖是暫時的,但對他的經濟
行為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國債發行必須考慮認購人的實際負擔能力;
2)債務人負擔。政府借債是有償的,到期要還本付息,盡管政府借債時獲得了經濟收益,
但償債卻體現為一種支出,借債的過程也就是國債負擔的形成過程,所以,政府借債要考慮償
還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3)納稅人負擔。不論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還債的收入來源最終還是稅收,
也就是當政府以新債換舊債的方式難以繼續時,最終是以稅收來還本付息。馬克思所說的國債
是一種延期的稅收,就是指國債與稅收的這種關系。
4)代際負擔。由於有些國債的償還期較長,連年以新債還舊債並不斷擴大債務規模,就會
形成這一代人借的債轉化為下一代甚至幾代人負擔的問題。如果轉移債務的同時為後代人創造
了更多的財富或奠定了創造財富的基礎,這種債務負擔的轉移在某種意義上被認為是正常的;
如果國債收入被用於當前的消費,或者使用效率低下,留給後代人的只有凈債務,那麼,債務
轉移必將極大的影響後代人的生產和生活。

F. 延遲退休是否合理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將會提前步入老年化社會,人均預期壽命持續延長;少子高齡化,勞動力供給總量遞減;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任務基本完成;且考慮到代際公平、性別平等、國際慣例等,要理性討論退休年齡問題,應該堅持「小步漸進、女先男後、兼顧特殊」的原則。
在討論退休年齡問題時,首先應當把握影響退休年齡的相關因素:一是人均預期壽命。壽命延長則工作年限應當適當延長,反之亦然。二是勞動力供求狀況。供過於求時當然不能延長退休年齡,供不應求時則不可能不延長退休年齡。三是受教育年限。整個社會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年限就需要相應地往後延長,否則便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四是人口老齡化程度。在少子高齡化條件下,整個社會的人口結構呈現老年化,就業人口的年齡必然會遞增。當然,還可再列出一些因素,但上述因素無疑是最反之亦然。二是勞動力供求狀況。供過於求時當然不能延長退休年齡,供不應求時則不可能不延長退休年齡。三是受教育年限。重要的影響因素。
在這些因素中,人均預期壽命延長、受教育年限延長和人口老齡化及少子高齡化現象均已不可逆轉,而勞動力供求狀況也在發生深刻變化,近年來局部地區、局部領域出現「招工難」、「用工荒」的現象,表明我國勞動力可以無限供給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因此,從戰略上講,延遲退休年齡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而是前述影響因素發生變化後的必然結果。
2008年初,我們將延遲退休年齡的初步方案作為中國社保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的一項內容,概括起來就是一個目標、三大舉措。一個目標是:明確提出到本世紀中葉(2050年前後)將基準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並實現男女同齡退休;三大舉措是:「小步漸進、女先男後、兼顧特殊」.這一研究結論的基本依據包括:一是人均預期壽命在持續延長。預測到2020年達77歲,2030年約80歲,2050年前後約85歲。二是人口結構與勞動力供求在發生深刻變化。少子高齡化趨勢進一步加劇,勞動力供給總量在2015年越過頂峰後呈現遞減的態勢。三是代際公平的需要。即伴隨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若不及時調整人生工作周期,必然導致年輕一代的養老負擔越來越重,從而直接損害代際養老負擔的公平。四是性別平等的需要。即女性應當具有與男性平等就業及基於勞動所享有的各種經濟社會權益。五是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任務基本完成。即再經過30-40年的努力,中國應當是一個成熟的現代化國家,人們的受教育年限進一步延長,勞動強度會大為減輕,從而會為勞動者工作更長時間創造相應的條件。六是國際上發達國家退休年齡的比較與參照。發達國家大多在上世紀中後期將退休年齡調整到65歲左右,一些國家甚至延長到了67歲。將基準退休年齡定為65歲並爭取實現男女同齡退休作為本世紀中葉的目標,應當是我國理性且合理的選擇。
要實現上述調整目標,理性的方案無疑是「小步漸進、女先男後、兼顧特殊」
所謂小步漸進,是指從維護社會公平和減少震盪的原則出發,早作籌劃較屆時急變要好,小步漸進較短期內大幅調整要好,讓公眾有明確預期比糊里糊塗隨大流好,必須避免短期內大幅或大步調整而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避免退休年齡波動過大對勞動力市場及勞動者個人生活與工作安排等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根據影響因素的變化趨勢及時明確這一公共政策的中長期目標,同時採取分步漸進的方式加以實施,在兼顧各個群體和不同年齡段的人的利益的條件下,讓勞動者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有穩定的預期,顯然具有必要性。當然,小步漸進既可以一以貫之、持續不斷地慢跑,也可以分兩大步推進,即可以先在2030年前將男性基準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到62歲,女性從50歲提高到55歲甚至更高。
所謂女先男後,是鑒於現行退休政策女性較男性要早10年的現實,基於性別平等的需要,可以考慮先從女性開始,以逐漸縮小男女退休年齡的差距。
所謂兼顧特殊,是指針對重體力勞動崗位、有毒有害勞動崗位等特殊情形,仍應允許在基準退休年齡前提早退休,對部分技術崗位勞動者則可以允許在基準退休年齡之上尊重本人意願繼續延長其工作時間。
理性討論退休年齡問題,還需要妥善解決好以下相關問題:
一是不同養老制度下過大的養老金待遇差距應當盡快得到緩解乃至消除。如果繼續延續現行格局,公眾對延遲退休年齡只有利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者的疑慮便難以消除。因此,應加快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步伐,並促使不同群體之間的養老金待遇差距不斷縮小,最終趨向公平。
二是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報酬偏低的狀況急待改變。目前一些單位的勞動報酬不具吸引力甚至還不如退休後的養老金,這種狀況不僅嚴重違背了按勞分配的原則,也必然助長一部分人對早退休的期待和對延遲退休的反對。
三是對退休人員再就業進行必要且合理的規范。目前普遍存在的退休人員再就業現象,表明現行退休政策並未置換出等量就業崗位,它既扭曲了養老保險制度,也扭曲了平等就業制度與用工成本應當公平的市場競爭法規,對此需要做相應的規范。
四是做好人口老齡化和養老負擔代際變化的測算。客觀估量養老保險、老年福利及相關服務等制度的可持續性,以量化的指標來為延遲退休年齡並維護代際負擔的公平提供科學依據。
五是需要創造理性的輿論和社會氛圍。例如,不應當將學者的理論研究成果等同於現實政策,不能將理論上設計的2050年前後以65歲作為基準退休年齡的戰略目標理解成馬上就要延遲到65歲等等。
慧擇提示:延遲退休存在四大誤區。誤區一:以為延遲退休年齡是養老基金出現巨大缺口而急需彌補。誤區二:將彈性退休理解為任意退休制。誤區三:將延遲退休年齡等同於惡化就業問題。誤區四:認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並不可靠。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迄今為止無可替代的解除養老後顧之憂的可靠制度保障。當然,不排除因制度設計不合理和人口結構等影響因素發生變化而出現財務壓力,這種風險應當通過學者的理性研究和政府的科學決策來加以化解,不應當讓老百姓為這一制度擔驚受怕。

閱讀全文

與國債的代際負擔當代負擔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