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戰爭債券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War
Bond戰爭債券您所說的這個詞語,是屬於FRM詞彙的一個,掌握好FRM詞彙可以讓您在FRM的學習中如魚得水,這個詞的翻譯及意義如下:政府發行的債務證券,目的在於在戰爭時期籌集軍費
希望高頓網校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貳』 甲午戰爭發生在19世紀的中日國運之戰,清朝死扛到底結果如何呢
甲午戰爭時就清政府的角度來說,真的堅持不下去了。
現在網上確實有些人認為,如果甲午戰爭時清政府再堅持一段時間,那麼就可能擊敗日本。不過這個想法實在有些太樂觀了。維持戰爭需要的主要是軍隊、物資和軍費和政治因素,就清政府簽署《馬關條約》時日本的狀態來說,還有很大的餘力,而清政府卻支持不住了。
軍費方面
日本在戰爭爆發以後,籌集了大批軍費,其主要來源是發行國債。由於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內對外擴張思想已經得到廣泛認同,因此國債發行非常順利。首批發行的3000萬日元戰爭債券,其認購數額達到了7700萬日元,可見日本國內對於戰爭的狂熱。
日本先後共籌措了22523萬日元,大約相當於1.5億兩白銀的軍費。這筆軍費日本一直到完成對台灣等地的侵略和佔領,戰後士兵全部復員,發放完撫恤金等善後工作以後,依然還有2475.4萬日元的富裕。
加上日本在戰爭期間掠奪了大約3000萬日元的金銀、現金和8982.2萬元日元的物資,因此在《馬關條約》簽訂時,日本的財力還非常充裕。
而清政府自開戰以後,由於自身財政難以承擔巨額軍費,只能向外國銀行借貸。即使如此,清政府前後也只籌集到了大約6600萬兩的軍費,不到日本的一半。如果要繼續打下去,那麼只能繼續向外國銀行借貸。
不過當時列強借錢通常條件苛刻,有時候甚至還會提出政治要求。特別是在清政府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列強肯定會趁火打劫。因此對於清政府來說,繼續借錢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叄』 二戰中日本有沒有個叫光岡什麼的中將我搜集到了他死後留下來的侵華時期的地圖以及戰爭債券等等物品
你可能遇見騙子偽造的物件了,你可以去當地文物鑒定部門鑒定一下,如果是真的,應該會有很大歷史價值。
『肆』 什麼是戰爭債券
國債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
國債是國家信用的主要形式。中央政府發行國債的目的往往是彌補國家財政赤字,或者為一些耗資巨大的建設項目、以及某些特殊經濟政策乃至為戰爭籌措資金。由於國債以中央政府的稅收
作為還本付息的保證。因此風險小、流動性強,利率也較其他債券低。
從債券形式來看,我國發行的國債可分為憑證式國債、無記名(實物)國債和記賬式國債三種。
『伍』 昨天看《太平洋戰爭》中,有人提到了美國國家戰爭債券,想知道美國在二戰期間買了多少戰爭債券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 introces the Series E Bond.By the summer of 1940, the victories of Nazi Germany against Poland, Denmark, Norway, Belgium, the Netherlands and France brought urgency to the government discreetly preparing for possible United States involvement in World War II.[19] Of principal concern were issues surrounding war financing. Many of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s advisers favored a system of tax increases and enforced savings program as advocated by British economist John Maynard Keynes.[19] In theory, this would permit increased spending while decreasing the risk of inflation.[19]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Henry Morgenthau, Jr. however preferred a voluntary loan system and began planning a national defense bond program in the fall of 1940. The intent was to unit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baby bonds that had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interwar period with the patriotic element of the Liberty Bonds from the First World War.[20]
Cover of the August 1943 issue of the 4 Favorites showing "War Bond" beating Hirohito, Adolf Hitler and Benito Mussolini.Morgenthau sought the aid of Peter Odegard, a political scientist specialized in propaganda, in drawing up the goals for the bond program.[21] On the advice of Odegard the Treasury began marketing the previously successful baby bonds as "defense bonds".[21] Three new series of bond notes, Series E, F and G, would be introced, of which Series E would be targeted at indivials as "defense bonds".[21] Like the baby bonds, they were sold for as little as $18.75 and matured in ten years, at which time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aid the bondholder $25[21] Large denominations of between $50 and $1000 were also made available, all of which, unlike the Liberty Bond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were non-negotiable bonds.[21] For those that found it difficult to purchase an entire bond at once, 10 cent savings stamps could be purchased and collected in Treasury approved stamp albums until the recipient had accumulated enough stamps for a bond purchase.[22] The name of the bonds was eventually changed to War Bonds after the Japanes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on 7 December, 1941, which resul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entering the war.
The War Finance Committee was placed in charge of supervising the sale of all bonds, and the War Advertising Council promoted voluntary compliance with bond buying. Popular contemporary art was used to help promote the bonds.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 billion dollars worth of advertising was donated 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Savings Program. The government appealed to the public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Norman Rockwell's painting series, the Four Freedoms, toured in a war bond effort that raised $132 million.[23][24] Bond rallies were hel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ith famous celebrities, usually Hollywood film stars, to enhance the bond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The Music Publishers Protective Association encouraged its members to include patriotic messages on the front of their sheet music like "Buy U.S. Bonds and Stamp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war 85 million Americans purchased bonds totalling approximately $185.7 billion.
National Service Board for Religious Objectors offered civilian bo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ring World War II, primarily to members of the historic peace churches as an alternative for those who could not conscientiously buy something meant to support the war. These were U.S. Government Bonds not labelled as defence bonds. In all, 33,006 subscriptions were sold for a total value of $6,740,161, mostly to Mennonites, Brethren and Quakers.[25][26]
二戰開始後 美國就開始發行戰爭債券 並沒分幾次發售 一直都在買 只是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參戰 債券改名了而已 發售面額最初是沒張債券18.75美金 期限十年 期滿後返還25美金 後來面值在 50-100美金的也開始發行 整個過程中 8千8百萬美國人 買了1857億美元的戰爭債券
『陸』 為什麼說美國在二戰中大發橫財它攻打日本不是消耗了很多軍事力量么
戰爭的本質是摧毀,二戰那種世界性戰爭,參戰國想從戰爭中發財是不現實的,美國在二戰前期還能賣點東西,但是收不回貨款,參戰之後給同盟國的物資主要是白送,英法俄中得到了大量的美援,這些錢,主要靠美國政府的財政預算,41年到45年,接近90%的美國財政預算直接用於戰爭和對外援助,剩下的錢,僅能支撐美國政府的基本運營,剛開始的美國財政預算靠收稅,然後稅收不夠,增稅,還不夠,發行戰爭債券,所以40年到46年,美國債務凈額從450億美元增加到2295億美元,負載累累,說大發橫財,純粹是無稽之談了。現在為什麼說美國在二戰中大發橫財,主要是輿論宣傳上反美的需要。很多經濟類書,對美國二戰的經濟狀況都有分析描述,中文的你可以看看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的美國經濟史。
『柒』 戰地1戰爭債券怎麼獲得
通過角色升級來獲得。
《戰地1》是一款由EA DICE開發、Electronic Arts發行的一款第一人稱射擊類游戲,於2016年10月21日發行。
游戲設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游戲中包含了很多系列元素的回歸,比如馬、火焰噴射器、雙翼飛機和齊柏林飛艇。
需要注意的是,該作為何稱做「戰地1」而非「戰地5」因為此作的內容設定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且戰地系列第一部並非稱做「戰地1」而稱做「戰地1942」,所以此作稱為「戰地1」。
『捌』 請問1914年美國發行的戰爭債券100美元的1張值多少錢
高品相要3000美元,差品至少400美元
『玖』 日本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多大
日本在侵華戰爭中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多惡劣的影響?
猻芬克斯沒有謎
08月14日 · 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
黃美真等學者對日本帝國主義扶植偽政權對華中淪陷區經濟進行全面掠奪和統制進行了研究。他們以詳實的檔案資料,從金融業、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和物資諸方面,分門別類地、深入揭示日本侵略者在華中淪陷區的經濟侵略行徑,以及它給華中淪陷區的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嚴重後果。作者指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摧殘與破壞,日偽的掠奪和統制,對華中淪陷區經濟、社會以至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造成巨大損失,帶來嚴重負面影響和災難性後果。」
庄維民、劉大可合著的《日本工商資本與近代山東》一書,對日本工商資本與近代山東的關系
進行了實證研究與理論闡述。該書指出,日本對山東的經濟擴張經由一般民間資本向財閥資本、商貿經營向工礦業投資的發展,最終形成以日本侵華政策和國家資本為先導,財閥集團與民間產業資本相結合,共同對山東實施殖民經濟擴張的態勢和格局。日本工商資本與近代山東的關系是近代中日關系史、經濟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關系是在殖民化與現代化的雙重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是近代日本對華殖民經濟擴張的產物。在日本殖民者的掠奪下,山東「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遭受嚴重破壞,產業工業化進程驟然中斷,現代化進程出現了停滯、畸變、倒退的局面。隨之而來的是商業貿易活動衰竭,民族金融萎縮」。
作者認為:「日本在山東的殖民政策是其侵華總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實施上則以經濟的擴張掠奪為重點,日本政府及殖民當局的政策制定和實施,與其財閥集團、產業資本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其工商資本的投資擴張、利益指向是殖民政策制定實施的前提,而前者的步步推進有賴於後者的扶植庇護;武力強權及不平等條約是日本經濟擴張的條件,移民、貿易與資本輸出,是其強化經濟擴張的重要環節;由商貿、航運、金融擴張到產業投資擴張,直到抗戰時期控制山東經濟命脈,經濟擴張對地區經濟的影響日益加深,結果造成地區市場經濟與產業發展的畸形狀態,並最終延誤了地區社會經濟現代化的進程。」
戴建兵、王曉嵐根據檔案資料和歷史文物,研究了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推行「公債」,指出在中國淪陷區大量發行各種戰爭債券,用經濟杠桿有計劃地對中國人民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以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日本發行公債,主要用來充當軍費支出,日本每年的戰爭軍費的60%—80%來源於公債。在中國發行日本的公債,簡單地講,就是用中國人的錢來打中國人。戰敗之前,日本在中國推行了大量的日本公債,並指使其扶植的偽政權濫發各種債券,支持日本軍費,維持偽政權境內財政。作者注意到:「日本在中國境內採取了不同的公債政策,在東北地區仿行日本的國內公債政策,到戰爭後期又將日本公債和偽滿公債充為紙幣發行准備,濫發紙幣。在華北以華北開發株式會社為統制經濟的工具,戰爭後期使華北公司可直接從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里獲得紙幣。而在蒙疆和汪偽控制地區,基本上就是公債等於紙幣發行,這種公債政策是對中國人民赤裸裸的掠奪」。作者還指出:「日本在戰爭時期發行的公債,戰後在日本國內進行了清償,但是日本政府利用當時十分復雜的國際關系,將遺留在中國的日本公債抵賴了。」
1944年日本正式向本土大規模輸入華工,日本內務省曾正式發文要求對擄日華工採取完全剝奪人身自由、視同於「戰俘勞工」和「囚徒勞工」的監管方針;要求在生活上苛酷虐待華工,在勞動上超強榨取華工。擄日勞工遭受到極其殘酷的野蠻待遇,尤其是礦山業為甚。戰時日本礦山中煤礦業、銅礦業及碼頭搬運業等使用華工最多,死亡率也極高。據日方及中方在戰後不完全統計:從1943年至1945年8月的兩年多時間內,擄日勞工被折磨致死者達近7000人,死亡率平均超過17.5%。其中14個事業場所的華工死亡率超過30%。另有傷殘華工6778人,兩項之和,達到擄日勞工總數的1/3。
『拾』 二戰期間美國買戰爭國債的民眾發財了嗎
沒有發財
二戰中的美國國債實際上類似於國庫券,都是約定利息的,發不了財
能發財的,是一戰之前,在國際市場上出售的戰爭債券
典型代表就是1904年日俄戰爭之前,日本發行的國債
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日本,結果這種債券利息很高(年利息超過12%),還是折價發行(票面打65折)
後來日本獲勝後,價格大漲,不少投機商人賺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