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影響一國公債規模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衡量公債的規模
影響因素
經濟發展
發展水平是影響公債規模的主要因素。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是政府債務規模大小的決定因素。
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其舉借公債的規模有很大的不同,最明顯是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區別。由於資本主義公債主要用於彌補財政赤子,是將生產經營資本轉用於非生產性方面,這樣相對於其經濟規模來說,資本主義赤字公債的舉借就應小一些。社會主義公債則不同,它主要用於籌集建設資金,而且社會主義公債的發行對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運行的危害性可能相對小一些。這樣,社會主義公債的發行規模可以相對大些。當然,社會主義公債的發行也有其客觀限制,並不是因為公債收入被用於經濟建設而例外。
政治背景
同樣經濟發展水平和同樣生產關系情況下,不同的政治背景決定著不同的公債發行量限量。
職能范圍
職能范圍的大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國財政赤字的規模,而對財政赤字的存在則是公債產生的最初動因。
財政政策
國家在特定時期實行何種財政政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債的規模。財政政策通常包括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如果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財政赤字規模就小,公債規模也會相對減小;但若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拉動總需求必然以擴大公債發行為條件。我國近幾年來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就是靠發行公債來支撐的。
金融市場
作為貨幣政策的一種重要工具,主要是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來操作的,而公開市場業務能否順利進行要看金融市場的發育狀況。
衡量方法
來說,判斷公債適度規模的標准有五個方面:
1、從應債能力方面看,社會上是否有足夠的資金來承受債務的規模。
2、從償債能力方面看,政府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在今後償還逐漸累積的債務。
3、從政府債務對中央銀行貨幣供應的影響來看,政府債務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價格總水平。
4、從政府債務對私人部門投資的影響來看,政府債務有多大的所謂「擠出效應」。
5、從政府債務工具是證券市場的基本金融商品的角度來看,證券市場需要和能夠容納多少政府債券。
五個標准中,最重要的是前兩個,圍繞這兩個標准具體又分為四個衡量公債適度規模的指數。下面從兩個方面分析公債適度規模的衡量:
1、國民應債能力。國內公債的資金來源是儲蓄,這里的儲蓄包括國內儲蓄和國外儲蓄。銀行存款、股票和各種債券都是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形式。一個國家籌集資金的最大限度就是該國的儲蓄水平。
2、社會資金應債能力。社會資金主要包括社會保險基金、企事業單位預算外資金,以及證券投資基金等。
從國民的應債能力和社會資金的應的應債能力看,我國公債規模還有進一步發展的潛力。
❷ 一個國家可以無限度地發行國債嗎影響一國國債規模的因素有哪些衡量
你好,國家不可能無限制發行國債。
國債作為一個重要的政策工具,已成為各國政府不可缺少的宏觀調控工具。
國債規模通常包括三層含義:國債余額、當年國債發行額、當年國債的還本付息 額。
衡量一國的國債規模是否合理,國際上常用的指標有四個,即國債負擔率、 國債依存度、國債償債率和居民應債力。
❸ 衡量國債規模的相對指標及其意義
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變動能夠較好地表現未來經濟走勢預期。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變動只是市場預期的表現特徵之一,還有其它許多靈敏的指標,而且每個指標都可能失靈。經濟預測沒有萬靈葯。債券收益率變動之所以能反映經濟預期,是因為銀行作為國內債券的主要配置者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債券收益率變動能夠很好地反映銀行的風險偏好和經濟預期。國債在所有的債券品種中,集發行量大、發行頻率高、參與者廣、價格發現機制好、縱向歷史數據完備等諸多優點於一身。10年期是較長時間跨度中,中長端國債流動性最好的品種。跟蹤中長端國債收益率變動能夠盡量減少市場短期流動性沖擊對收益率變動帶來的巨幅擾動,更加純粹地表現機構的經濟預期。債券(Bond)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機構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想向投資者發行,並且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券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或債券持有人)即債權人。決定債券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有債券的票面利率、期限、面俏和購買價格。最基本的債券收益率計算公式為:債券收益率:(到期本息和-發行價格)/(發行價格*償還期限)*100%由於債券持有人可能在債券償還期內轉讓債券,因此,債券的收益率還可以分為債券出售者的收益率、債券購買者的收益率和債券侍有期間的收益率。各自的計算公式如下:債券出售者的受益率=(賣出價格-發行價格+持有期間的利息)/(發行價格*持有年限)*100%債券購買者的收益率=(到期本息和-買入價格)/(買入價格*剩餘期限)*100%債券持有期間的收益率=(賣出價格-買入價格+持有期間的利息)/(買入價格*持有年限)*100%
❹ 簡述衡量國債規模的相對指標及意義
我國國債發行規模狀況我國國債發行始於1950年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1954年—1958年又相繼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其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終止了政府舉債融資,我國成為世界上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國家。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從1981年開始恢復發行國債,國債的發行主要用於籌集建設資金,彌補財政赤字。由於當時彌補財政赤字可以向銀行透支,因此,國債發行規模較小,增長較慢。從1994年起,國家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出台了《預演算法》,規定財政赤字不允許向銀行透支,使得國債發行規模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並在以後逐年增加發行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1998年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通過大量發行國債籌集建設資金以投入基礎設施等建設,為此,1998年國債規模達3310.09億元。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債發行規模不斷擴大,2000年至2006年發行量達44556.4億元(詳見下表)。我國國債對支持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發展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保持一定規模的國債發行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經濟意義。
❺ 研究國債規模的意義
我國國債發行規模狀況
我國國債發行始於1950年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1954年—1958年又相繼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其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終止了政府舉債融資,我國成為世界上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國家。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從1981年開始恢復發行國債,國債的發行主要用於籌集建設資金,彌補財政赤字。由於當時彌補財政赤字可以向銀行透支,因此,國債發行規模較小,增長較慢。從1994年起,國家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出台了《預演算法》,規定財政赤字不允許向銀行透支,使得國債發行規模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並在以後逐年增加發行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1998年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通過大量發行國債籌集建設資金以投入基礎設施等建設,為此,1998年國債規模達3310.09億元。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債發行規模不斷擴大,2000年至2006年發行量達44556.4億元(詳見下表)。我國國債對支持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發展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保持一定規模的國債發行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經濟意義。
❻ 國債的意義是什麼
又稱公債,是政府舉債的債務。具體是指政府在國內外發行債券或向外國政府和銀行借款所形成的國家債務。是整個社會債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債是一個特殊的財政范疇。[它首先是一種財政收入。國家發行債券或借款實際上是籌集資金,從而,具有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調節經濟三大功能。國債的發行要遵循有借有還的信用原則,債券或借款到期不僅要還本,還要付一定的利息。國債具有認購上的自願性,除極少數強制國債外,人們是否認購、認購多少,完全由自已決定。按照不同標准可以把國債分為不同的種類:以國家舉債的形式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國家借款和發行債券。以籌措和發行的期限為標准,國債可分為長期國債、短期國債和中期國債。所謂長短中期是比較而言的,沒有絕對的標准。世界大多數國家普遍將一期以下的稱為短期國債,10年期以上的稱為長期國債,期限界於兩者的稱為中期國債。以籌措和發行的性質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強制國債和自由國債。以籌措和發行的地域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內債和外債。所謂內債,是國家在本國的借款和發行的債券。所謂外債,是指國家向其他國家政府、銀行、國際金融組織的借款。以債券的游泳流動性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可出售國債和不可出售國債。國家的借款是不能轉讓的,只有債券有可出售和不可出售之分。
國債是由政府發行的債券。
與其它類型債券相比較,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具有極高的信用度,被譽為「金邊債券」。
意義:
為了有效地發展我國的國民經濟,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國政府除了有規律性地發行適度規模的普通型國債以外,還不定期地發行一定數量的特殊型國債。
普通型國債主要可分為憑證式國債、記帳式國債和無記名(實物)國債三種,特殊型國債主要有定向債券、特種國債和專項國債等幾種。
憑證式國債:是一種國家儲蓄債,可記名、掛失,以「憑證式國債收款憑證」記錄債權,可提前兌付,不能上市流通,從購買之日起記息。
記帳式國債:以電腦記帳形式記錄債權,通過無紙化方式發行和交易,可以記名、掛失。
無記名(實物)國債:是一種實物債券,以實物券的形式記錄債權,不記名、不掛失,可上市流通。
定向債券:為籌集國家建設資金,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管理,經國務院批准,由財政部採取主要向養老保險基金、待業保險基金(簡稱:「兩金」)及其它社會保險基金定向募集的債券,稱為「特種定向債券」,簡稱「定向債券」。
特別國債:經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審議批准,財政部於1998年8月向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發行了2700億元長期特別國債,所籌集的資金全部用於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
專項國債:經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 過,財政部於1998年9月面向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 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等4家國有商業銀行發行了 1000億、年利率5.5%的10年期附息國債,專項用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基礎設施投入。
❼ 如何判定一國國債發行規模是否適度
一、衡量國債適度規模的主要指標及其國際比較。
國債不是一個孤立的經濟范疇,它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財政收支狀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判斷與確定一國的國債是否適度不能僅僅看國債本身的絕對值,它不能准確的反映一個國家的應債能力與財務負擔狀況,而必須用被國際上公認並經常使用的指標和經驗數據來對各國的國債規模進行考察,並依此對中國的國債發行規模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斷。而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國債規模的指標主要有:(1)國債負擔率=當年國債余額/年度GDP;(2)借債率=當年國債發行額/GDP;(3)國債依存度=當年國債發行額/財政支出;(4)償債率=還本付息額/財政收入。前兩個指標是從國民經濟大局角度考察國債規模,而後兩個指標是從財政收支的角度來考察國債規模的。對於我國的國債發行規模,具體比較分析如下:
(一)對國債負擔率的比較。從理論上講,國家財政支出的需求壓力和償債能力、居民收入和儲蓄水平以及國內生產總值規模和國債的收益率高低都是制約國債發行規模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集中在一點,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規模。換句話說,影響國債規模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國內生產總值。那麼,考察國債的相對規模最有意義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國債負擔率。自80年代以來,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債務規模都有大幅度的擴大,如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債務規模(國債負擔率)都幾乎翻了一倍,不過,在經濟發達程度相近的國家中,債務規模有很大差別。有的國家的債務規模只相當與GDP的22.5%(如1995年的瑞士),而有的國家超過了120%(比利時)。而發展中國家的國債負擔率則大都經歷了一個先升後降的過程,表明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對國債的依賴程度有所減弱。正確分析和認識我國的國債負擔率,並在與國外的這一指標進行比較時,不能僅看數量上的對比關系,還必須把握如下重要因素,否則有可能對我國的國債取向產生誤導:其一,隨著國債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的國債負擔率亦出現了較快增長的趨勢。1980年僅為1%,1990年為4.8%,1995年為5.6%,到1998年已上升到8.2%,增長的勢頭非常的迅猛。其二,西方發達國家的高債務是建立在雄厚的財政基礎之上的,整個國家對債務的應債能力比較強。而中國做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僅經濟發展與國外相比有較大的差距,而且國家的財力集中程度也要低得多,1999年預算內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僅為12.6%,即使加上政府部門的各種預算外收入,也僅為20%左右。因此,從整體上講,我們對債務的承受能力比國外要相對弱一些,債務負擔率不能簡單的和國外進行對比。其三,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其國債的累計規模之所以年能達到今天這樣高低水平,是上百年累計下來的結果。而我國舉債的歷史不長,從1981年發行第一批國債至今,也不過20年的歷史,但我國的國債規模按目前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自1994年以來,我國國債余額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30%左右)就很可能會達到難以控制的程度,甚至會趕上有著較長舉債歷史的西方發達國家。其四,各個國家的政府債務規模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經濟結構、法律制度和債務管理機制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在進行債務規模的國際比較時,,要充分考慮到其經濟結構、法律制度和金融市場發達程度等方面的制約因素。一般的,證券市場越發達,對國債規模的承受能力也將越強。一美國為例,1995年的國債余額約為3.6萬億美元,國債負擔率達51%,但由於美國政府債券市場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政府債券市場,美國政府債券的發行一直較為通暢。這主要得益於美國政府債券是證券市場中流動性最好的金融商品,大多數證券中介機構和美國居民都青睞政府債券,而不是其它金融工具。因此,雖然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到1998年僅有8.2%,但考慮到我國的財力集中程度和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等因素,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在近期內不易過高。
(二)、對借債率的比較。國債借債率是指當年國債發行額與當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當年GDP對當年國債增量的利用程度。西方發達國家的借債率一般在3%...10%,而中國的借債率1994年是2.5%,1998年是4.09%,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即使與借債率較低的法國、英國和加拿大等相比,也要低2-3個百分點,這說明從國民經濟全局來看,我國的年度國債發行規模還是存在一定的空間的。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從1994年起,中國的國債增長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大體在25%--30%,遠遠超過了GDP8%左右的增長速度,所以,借債率這一指標肯定還將不斷攀升。而大多數國家的這一指標多年來基本保持穩定的狀況,維持在8%左右,只有日本、英國和西班牙等少數財政陷入困境和失業率較高的國家在90年代初出現了較快的增長。
(三)債務依存度的比較。國債依存度是任何一個國家考核國債規模是否適當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值財政支出依靠債務收入來安排的程度,用公式表示為國債依存度=國債年度發行額/財政支出。就法律或制度的意義看,至今為止我國國債只限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是不能發行公債的。這樣,依靠國債滿足財政支出需要的只能是中央政府,即國債依存度這一指標對中央財政才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在作比較分析時,實際上是拿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即年度國債發行額與中央財政支出之比)與西方國家財政債務依存度來作對比。我國的債務依存度是非常高的,1998年度國家財政債務依存度和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分別高達29.65%和71.12%,幾乎高出日本、英國和美國的3-10倍。目前各發達國家的債務依存度一般在10%-20%之間,日本政府即使在最困難時期債務依存度也不過37%。顯然,我國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主體格局的中央財政支出,其資金來源一半以上要依賴發行國債,不僅與政府本身的性質不符,而且,長此以往,恐怕難以維繼,其潛在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由於各國的財政體制和預算編制方法不同,在對國債依存度進行比較是,一定要注意其可比性。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一,在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這個計算指標中,中央財政支出這一指標僅包括政府預算內支出,而在當前政府收支被嚴重扭曲的情況下,占相當大比重的政府收支游離在政府預算之外,保守的估計,預算外收支至少佔全部收支的一半,而且中央預算在整個政府預算中的比重也偏低。因此,中央財政支出這一指標是被低估了,具體到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則被高估了。第二,我國的財政預算編制方式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完全相同,比如債務利息的規模已越來越大,但尚未編列在預算支出中 ,使帳面上的中央財政支出小一塊。又使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被高估了一塊。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就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嚴重偏高就得出要立即壓縮國債規模的結論。但不管這個指標被怎樣高估,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偏高則是不爭的事實,應該引起警覺,絕不能掉以輕心。
(四)償債率的比較。國債償債率是指一年的國債還本付息額與財政收入的比例關系。債務收入的有償性,決定了國債規模必然要受到財政資金狀況的制約。因此,要把國債規模控制在與財政收入適當的水平上。這一指標,國際上公認的安全線是8-10%,我國在1994年以前,由於國債的發行規模不大,國家財政收入用於債務支出的也就不多,償債率較地,如1990年不過是6.5%。但從1994年起,國債的發行規模劇增,由此導致的債務支出總額迅速上升,國債償債率從1994年的9.6%迅速攀升到1998年的22.4%,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
二、基本結論。
通過以上對四個指標的對比分析,關於我國的國債發行規模,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結論:1、西方國家國債依存度較低,國債負擔率較高,與我國的情況正好相反。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方國家年度國債規模發行絕對量較大,但與其年度巨額財政收入相比,相對量顯得較小。以美國為例,1993年的財政收入高達11535億美元,而同期我國財政收入僅有4398億元人民幣。若按現有匯率計算,相當於我國財政收入的22倍。二是這些西方發達國家實行市場經濟的歷史比較長,因此,國債發行時間也早,尤其是以發行中長期(10-20年)的國債為主體品種,因此,歷史累計額較大,比較起來,其國債負擔率自然比較高。2、從上面判斷國債規模的主要經濟指標來看,很難簡單講,中國國債規模是大了還是有較大的迴旋餘地,一個讓人們較易接受的事實是,中國國債規模處於國民經濟應債能力寬松而財政債務重負的矛盾當中,即既有寬松的一面,也有嚴峻的一面。那麼,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既要充分發揮國債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以及對經濟運行的反周期調節作用,又要防止國債規模過大對財政收支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避免像某些發展中國家那樣因政府債務問題而陷入信用危機和財政危機。3、從動態趨勢看,中國國債發行規模經歷了自1994年以來的以30%多的速度急劇擴張,正面臨者巨大的壓力和與日劇增的風險。今後的若干年內,只要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發生大的突變,對國債發行規模進行增長中的微調或許是一種有效的政策選擇。考慮到國債總量政策的慣性作用,未來幾年要壓縮國債發行規模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當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客觀要求,但國債發行規模要想連續保持這幾年的增長勢頭也是難以維繼的。所以,現實的選擇只能是增長中的微調,而且,這種微調只能建立在振興財政和優化國債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即要在提高兩個比重的或國家可支配財力水平的基礎上適度擴大國債規模。同時,要繼續調整國債政策,規范國債市場,優化國債結構,是國民經濟應債能力得到較好的釋放。
❽ 我國擴大國債規模,主要意義在於() A防範全面通貨膨脹B有利於刺激經濟發展 C防範經濟過熱 D改善民生
沒有一個是標准答案
我國擴大國債規模 是大規模基礎建設 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投資
政府要投資 大規模投資 就需要錢 發債 印鈔 抽稅 將打擊實體經濟 惡化民生
通貨膨脹高起. 政府越主導投資 勢必要積壓消費 都不利民生
我國的債務擴張是以投資為主的 效益很差!
a 防範通脹 是錯的 央行印完錢 透過銀行以信貸的模式流出 流動性過剩 推高了通脹
b 也無利經濟發展,短期的寬松 大規模投資可以刺激經濟 但嚴重惡化了本就已經過剩的產能
為未來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而沒有把錢用在福利 和幫助企業過渡 例如 教育 醫療 和減稅等
c經濟已經過熱了,在大規模的擴張 而且是以國營企業為主的 比如高鐵 已經是嚴重過剩和低效
全國沒有幾條是贏利的。包括高速公路 新能源等產業
d改善民生,最直接的就是搞好福利 減稅 你看到了有這類大動作嗎!? 反而是通脹高起 民生惡化
❾ 保持適度的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具有什麼意義
關於我國財政赤字與債務規模適度性問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三種:一是必須從總量和結構兩方面指標入手進行分析。從國民經濟大范圍看,我國的債務負擔率和與國際比較同口徑的赤字率都在國際公認警戒線內,繼續擴大國債發行規模的潛力仍很大;從財政收支角度看,由於國債依存度較高,財政債務規模偏大,進一步拓展的餘力十分有限。二是研究赤字與債務適度性問題,沒有必要考慮有關財政性指標,只要將赤字率與債務負擔率控制在3%和60%范圍內即可。絕大多數國家也正是依據總量指標制定財政和債務政策的。三是1998年以來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因經濟緊縮採取的「反周期」調控措施,其出台之時財政已面臨了多年困境。隨著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不斷持續,中心財政赤字增加較多。從長遠看,假如繼續擴大赤字和國債規模,將損害經濟和財政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可考慮從現在起逐步淡出積極的財政政策,中長期目標仍應堅持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
上述三種觀點都有道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赤字與債務問題在我國財政乃至經濟全局中的重要性。但關於財政赤字與債務規模適度性的預警指標問題,既不宜單純就財政論財政赤字與債務,也不宜單純考慮宏觀需要而忽視財政面臨的困境。同時,我們也應注重到,即使依據上述指標計算我國的赤字與債務指標,目前仍得不出赤字與債務規模不適應的論斷。
1.從歷史的角度和財政與經濟的辨證關系熟悉赤字和債務問題財政政策是市場經濟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之一,非凡是發達國家普遍將財政狀況放在整個經濟中加以權衡並制定財政政策,很少單純就財政論財政,在具體分析赤字政策與債務政策利弊時,也著重從財政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來分析,這種置財政問題於宏觀經濟范疇內的政策選擇方式,與這些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強的狀況基本吻合。一般而言,發達國家年度國內生產總值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普遍保持在45%左右;其債券市場較為成熟,治理規范,債券的發行、流通比較順暢,有助於赤字與債務問題的緩解。在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盡管財政赤字年年有,政府債務規模也不小,但不僅未對其經濟造成太大影響,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支撐了其經濟發展。
我國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反映在總體經濟發展實力上的不足,更反映在政府財力尤其是中心政府財力的薄弱。其主要原因在於,以放權讓利為主線的體制改革的每一步推進,相伴而生的是財政收入的相對減少,財政「兩個比重」的逐年下降。這種局面並未因新的財稅體制改革而根本扭轉。全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2000年為15.0%,比1994年僅提高3.8個百分點,而同期的中心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2000年為52.2%,比1994年下降了3.5個百分點。財政面臨著一方面中心財力十分有限,而另一方面財政支出壓力沉重的兩難局面,各方面要求增加支出的呼聲一直很高。假如進一步考慮到國有企業的過度負債問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問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問題,以及如何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問題,最終都將不同程度地依靠中心財政。凡此種種,在目前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支出的缺口不得不通過債務融資方式解決,也不得不保持一定數量的赤字和債務規模。事實上,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巨大成就也正是得益於財政性融資的支持。1978年—2000年,我國財政有20年的赤字歷史,只有在1978年和1985年出現了很少量的財政盈餘,利用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融資政策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基本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一再證實,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的根本途徑。因此,假如僅僅看到財政債務增長過快,中心財政債務依存度較高就得出縮減赤字與債務規模的結論,也可能出現這樣的局面:財政赤字、債務規模和收支差額雖然得到了較好控制,然而國內需求持續低迷,經濟緊縮進一步加劇,投資增長逐步滑坡,從而導致經濟不景氣一財政財源萎縮一經濟更加不景氣一財源進一步萎縮的惡性循環。這不僅不能有效地防範財政風險,而且有可能引發經濟危機。當然,我們也必須正視財政所面臨的困難,切實加強對債務收入的有效運用和治理,提高這部分資金的使用效益,在促進發展的基礎上培植未來財源。
2.從上述指標的實際計算結果,目前也尚得不出我國的赤字與債務規模不適應結論首先,從國債負擔率看。「九五」時期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分別為7.29%、8.17%、10.03%、13.90%和14.64%,而最高年份的2000年也僅為16.44%,2001年的債務負擔率約為16.37%,都明顯低於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
其次,從赤字率看。根據我國《預演算法》明確規定,地方各級財政不列赤字,財政赤字亦即中心財政赤字。2000年以前的赤字一直未包括利息支出在內,以這種口徑計算的赤字率都低於2.5%.即使加上利息支出部分,赤字率也僅接近3%.我國當前的赤字情況與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時期相比,並不為高;與東歐等轉軌國家相比,就顯得較低,在世界范圍基本上屬於中等偏低水平。
第三,從國債依存度看。一般情況下,我們計算國債依存度的方法是:國債依存度=×100%.根據這一公式計算的結果是債務依存度明顯偏高,整個「九五」時期都在56%以上,個別年份達71%左右。因此,有許多人得出我國赤字與債務規模過度和不可持續的結論。但是,這種慣常的計算方法有其不合理性,即計算公式的分母中僅僅為中心財政本級支出,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中心財政支出概念,這既不符合國際慣例計算方法,也沒有完全反映財稅體制改革後的中心財政支出全貌。假如將國債依存度的分母中財政支出范圍擴大到中心財政支出與債務本息支出合計,則國債依存度=×100%.國債依存度與國債依存度相比較下降了20多個百分點。進一步考慮到,一般情況下用於償還國債本金部分的發行額並不增加債務負擔和債務規模,也不改變中心預算的可用資金量,只有當年的新增部分才能改變債務負擔和債務規模,以及中心預算的可用資金量。因此,我們將國債依存度分子分母中的本金部分同時扣除,而分母中財政支出范圍仍為中心財政支出,由此得出國債依存度=國債凈收入/中心財政總支出,則國債依存度與國債依存度相比較又大大下降了32個百分點左右。國債依存度的概念又與日本計算債務依存度的方法基本接近,日本的國債依存度=/×100%)。根據國債依存度計算的我國債務依存度指標近年最高為32%,而且計算依存度的國債收入也為同口徑最大,即包括了建設國債轉貸地方部分。即使如此,也僅略高於我國專家們常說的國際認同標准。需要說明的是,上述三種債務依存度的計算方法,都是寬范圍口徑下的計算結果,即將1998年以來發行的長期建設國債中轉貸地方部分計算在內,假如將這部分從當年債務收入中剔除,則幾種方法計算的債務依存度的比例都將進一步較大幅度下降,非凡是債務依存度將回歸至通常公認的國際認同標准之內。
二、通過建立穩固、強大的財政,降低財政風險
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的赤字與國債規模基本適度。但要針對我國財政基礎仍比較薄弱的現實,在保持一定的赤字和政府債務的同時,要大力發展經濟,培植財源,提高財政收入的「兩個比重」和財政抗風險能力,通過建立鞏固強大的財政,降低財政風險,保持財政的可持續發展。
1.積極運用稅收政策,提高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進一步調整稅收收入結構,實行稅收政策的結構性調整,把該收的稅收上來,減少稅收流失,把該減的稅減下去,積極地貫徹鼓勵社會投資的稅收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為財政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動力,逐步提高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財政的稅收依存度,逐步降低債務依存度,使國家財力大大增強,並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財力保證。在適當的時候開征一些新的稅種,如遺產稅,健全地方稅體系。
2.健康的財政體制是財政穩健運行的基礎。要進一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理順政府收入分配渠道,加快費稅改革步伐,擴大財政經常性收入。全面貫徹實行收支兩條線治理方式。逐步建立稅式支出預算制度,規范稅收減免和支出治理體系。繼續搞好財政支出制度改革,包括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購等。加強對地方財政的約束和監督,建立完善的轉移支付制度,緩解地方的、鄉鎮的財政困境。
3.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堅持經常性收支基本平衡原則。從嚴控制經常性預算中一般性支出,適當壓縮對企業的直接補貼和事業費支出,增加對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再就業補助,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保證重點支出的資金需要。我國財政風險主要來自於地方財政。地方財政要嚴格按照《預演算法》的要求,果斷不打赤字,要根據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安排財政支出,要採取措施處理好地方財政負債問題。
4.加強對國債資金使用的監督,加快國債市場建設步伐。有關部門要確保國債資金使用的效益,保證國債項目質量。應研究單獨編制建設國債預算,加強對國債資金籌集使用的治理。進一步優化國債期限和利率結構,積極推進國債發行和流通的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優化國債結構,豐富國債品種,適當提高機構投資者持有國債的比例,降低國債發行成本,活躍國債市場,提高國債治理水平,發揮國債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❿ 國債規模的衡量指標
國債償債率(10%以內)
國債依存度(警戒線20%)
國債負擔率(發展中國家不超過45%,發達國家不超過60%)
國債債務率
3%的赤字率,60%的債務率
借債率(國際以10%控制上限,我國按照西方的經驗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