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歐洲七年戰爭上萬,對歷史造成了哪些影響
歐洲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毫無疑問就是一場微縮型的世界大戰(最後的結果就是幫助英國擴大了殖民地,日不落帝國從此誕生),首先戰爭除了席捲整個歐洲以外,它還延伸到了北美、中美洲、西非、印度和菲律賓群島地區,參展國家主要為英國、法國、奧地利、俄羅斯、瑞典和普魯士以及准備重振威權的神聖羅馬帝國,戰爭范圍廣,持續時間也相當之長,戰爭的後續影響也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其次整個七年戰爭打下來,陣營雙方傷亡人數達到90~140萬,盡管從數據上來看它遠沒有兩次世界大戰那樣刺眼,但說它是一場世界級的戰爭是毫不誇張的。
七年戰爭是歐洲各國基於各自在歐洲大陸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復雜利益以及歷史遺留問題而引發的一場動亂,這些利益錯綜復雜,每個國家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又因為利益的相近或大體相同而組建聯盟,譬如英國和法國在海外殖民地的主要利益矛盾讓他們站在了對立面,普魯士想要吞並薩克森,奧地利則又要遏止普魯士的崛起以及奪回失地,兩者於是又站在了對立面並依附在英國和法國之後,而瑞典則想奪取普魯士的波美拉尼亞,俄羅斯帝國又想要西進歐洲。
而在法國內部,思想啟蒙運動日益興盛,法國大革命的烏雲已經籠罩在法國的上空,在勉力維持了三十年的統治後,法國大革命便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統治。收獲最大的莫過於英國,這個明明是法國在歐洲大陸上霸權的主要挑戰者,卻並沒有直接和法國產生對面沖突,反而讓自己的盟友普魯士幫自己打了一場損失慘重的戰爭,藉此機會英國得以迅速擴張自己的殖民地。
七年戰爭以後,英國在海外的殖民地空前擴張,奠定了它在海上的霸權,後來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十分自豪的說:英國在歐洲之外成為海上和陸上的主人。彼時的英國政治家霍勒斯·沃波爾還十分驕傲的宣稱英國人在百年來取得的重大勝利說:
羅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們征服世界只經過三次戰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羅馬時代擴大了一倍。
這三場戰爭就是指:九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但實際上日不落帝國疆域的全盛時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
七年戰爭結束的這一年,英國隨即從西班牙那裡接過日不落帝國的稱號,不過,盡管英國收獲頗豐,但是在海外開辟殖民地的同時,它的軍費開支也極為龐大,而其中一部分開支被分攤到了英國在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之上,由此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識趣的英國只好悄悄把日不落帝國的稱號暫時取消。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除了英國成為最大收獲者之外,大陸上的歐洲各國可以說在七年戰爭之中一個都沒有撈到好處,它們既沒有實現當初的利益規劃,反而損失頗為慘重,對於英國人來說意義重大,但是對於歐洲各國來說,可謂完全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看起來反而像是幫英國打了一場仗,因為當它們在歐洲大陸上打成一團的時候,英國卻在海外悄無聲息的掠奪和擴張殖民地。
2. 抗疫疫情國債怎麼買
抗疫債券發行信息
1、戰疫專題債券的發行面額為100元/張,票面利率為1.65%,客戶按100元的整數倍進行認購。
2、國開行2020年戰疫專題債券為1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債券,債券債券計息日為2月12日,上市日期為2月14日,首次付息日為2021年2月12日,到期兌付日為2021年2月21日。
3、各銀行承銷額度和認購時間有所不同,例如農業銀行額度為30億元,認購時間為2020年2月7日至2020年2月11日(10:00-16:00)。工商銀行額度為15億元,認購時間為2020年2月7日10:00-23:59,2月10日10:00-2月11日16:30。
4、購買戰疫專題債券的投資者還可領取專屬的認購紀念憑證。
3. 貨幣戰爭裡面的事說的到底是真的假的
是真的。
《貨幣戰爭》為2007年6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宋鴻兵。宋鴻兵用貨幣戰爭來描述了一場看不見的經濟戰爭。自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300年間,幾乎每一場世界重大變故背後,都能看到國際金融資本勢力的身影。他們通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家的政治命運,通過煽動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制著世界財富的流向與分配。
通過描摹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雲覆雨的過程,本書揭示了對金錢的角逐如何主導著西方歷史的發展與國家財富的分配,通過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本書旨在告誡人們警惕潛在的金融打擊,為迎接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做好准備。
(3)戰疫債券特別國債擴展閱讀:
貨幣戰爭的相關情況:
1、自2007年《貨幣戰爭》出版以來,該系列叢書不僅持續風靡中國大陸多年,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暢銷海外,曾被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媒體廣泛報道。
2、在波蘭,被波蘭第一副總理向政府官員大力推薦,並親邀作者前往波蘭討論「貨幣戰爭」;在俄羅斯,《貨幣戰爭》系列將作為莫斯科市政府的推薦書介紹給廣大市民。
4. 曾經看過一個帖子大概內容說是;美國拋售英國債券阻止英國的戰爭,誰能詳細的說說
不是美國國家拋售而是美國財團拋售,即使現在美國的財權也非政府掌握,美聯儲才是財權的擁有者。羅斯柴爾德家族傳奇
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國際舞台上活躍了200多年,對歐洲和世界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個家族的名聲之大,大概只有20世紀美國的肯尼迪家族能夠與之相比。
對這個家族的成功有種種評說:有人把它看作是猶太人智慧、財富、影響以及慈善事業的象徵;也有人把它作為猶太人企業用金錢征服世界的一個活樣板。
1875年,一個星期天的晚上,列昂內爾·羅斯柴爾德在他倫敦的宅邸中宴請英國首相狄斯累利。席間,列昂內爾突然收到一份來自法國羅斯柴爾德分行的電報,說埃及國王因缺少資金,打算把他掌握的17.7萬股蘇伊士運河股票賣給法國政府,但對法國提出的價格不滿意,表示願以400萬英鎊的價格賣給其他國家。狄斯累利第二天立即召開內閣會議,大家一致同意英國買下這批股票。然而,當時由於國會休會,無法籌集這筆資金。
於是,列昂內爾果斷做出決定,由羅斯柴爾德銀行倫敦分行向英國政府提供400萬英鎊,搶先買下了這批股票。此舉使英國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帶來了巨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列昂內爾
5. 三國時代三場經典戰爭叫合稱什麼
三國時代三場經典戰爭叫合稱什麼,這個你可以去看看游戲,三國時代裡面叫什麼?
6. 羅斯柴爾德家族 真有貨幣戰爭裡面說的這么厲害嗎
羅斯柴爾德家族比你想像的厲害,貨幣戰爭展現的恐怕遠非它的全部力量,這里我給你留一些線索:
1、美聯儲(相當於美國的央行,恐怕是現在世界第一銀行,而且居然是私人機構)的大股東當中,排行第一的是羅斯柴爾德家族(柏林和倫敦的Rothschild羅斯柴爾德銀行),前10的大股東當中,至少有3家是和羅斯柴爾德家族有關的(至少包括洛克菲勒、摩根大通);
2、現在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是元氣大傷之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
A)二戰時,納粹的反猶太很大程度上就是針對羅斯柴爾德家族,水晶之夜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陸的財產遭遇過滅頂之災;
B)二戰期間,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倫敦的產業曾經遭到過英國的侵蝕(雖然拿錢的目的是打贏戰爭,但是贏了之後肯定也就不還了);
3、羅斯柴爾德家族曾經在德國崛起,銀行業比較強盛的階段,欺負的德意志銀行抬不起頭來,所以才有第六帝國的名號;
4、你覺得這些超級勢力的所有力量,有可能被這些文學作品全部挖掘出來嗎?就像你認為一幫記者能把國家機密都采訪出來嗎?
通常來講,無論是對一個超級大國還是一個超級勢力,如果你認為你看到的已經是全部,那你一定會因為你的無知而死的很慘,這一點對於美國、俄羅斯、我國、英國、羅斯柴爾德家族這樣的大傢伙來說都成立。
7. 為什麼說是南北戰爭塑造了今天的華爾街
原文
19世紀世紀 60 年代,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 100 年中美洲最大的軍事沖突這一,它的規模和破壞力是巨大的,而同樣影響深遠的是,如何滿足第一場現代戰爭的巨額資金需求,也為此後的戰爭融資提供了經典範例。華爾街幫助北方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融資,使它最終戰勝了因大量印鈔而引發大規模通貨膨脹的南方,與此同時,華爾街也在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和金融需求的催生下,走向了繁榮的牛市。在南北戰爭的 4 年終,華爾街的規模擴張了幾十倍。
美國南北戰爭是人類進入工業時代的第一次大沖突,也是拿破崙陷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的 100 年中人類最大的軍事沖突,其規模是空前的,因此,南北雙方都面臨著戰爭時期前所未有、也無法預知的財政需求,都不得不想出辦法來滿足這一巨大需求,同時不對原本的經濟結構造成過大的沖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北方聯邦成功地應對了這些挑戰,而南方邦聯未能,這對戰爭的最終結果起了重大的影響。(圖:南北戰爭時的照片。圖片來自網路)
傳統上來說,政府為戰爭進行融資,主要依靠征稅和大量印鈔,這是南北方政府同時能想到並且做到的。而與南方相比,北方的創新之舉在於,華爾街上年輕的銀行家——傑 · 庫克沒有採用傳統的私募發行(私下向銀行和經紀商出售債券),而是革命性地利用了公募發行,通過華爾街向公眾發售戰爭國債。他告訴美國人民,購買這些戰爭債券不僅是一種愛國的表現,也是一筆很好的投資。到戰爭後期,庫克出售國債的速度已經超過北方政府為戰爭花錢的速度。而與此同時,嚴重依賴印鈔支付戰爭費用的南方政府,面對相對於戰前高達 9000% 的通貨膨脹率,無奈地接受了戰敗的結局。(因為日進斗金的經紀商們忙忙碌碌穿梭在華爾街上,沒有時間有規律地用餐,無意中造就了現代美國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快餐文化。圖為紐交所,圖片來自東方 IC)
從一開始,戰爭雙方都面臨著極度困難的財政狀況,美國在 1857 年就開始了大蕭條,所以此時華盛頓的聯邦政府已經連續 4 年出現赤字。1857 年聯邦政府只有 2870 萬美元國債,而 1861 年這一數字已經增加到了 6480 萬。至於戰爭支出,在 1860 年 12 月時,聯邦政府平均每天的費用支出只有 17.2 萬美元,到了 1861 年初夏,當戰爭打響時,每天的費用高達 100 萬。到了 1861 年 12 月,北方地區的大部分銀行停止用黃金支付債務,幾天後聯邦政府也被迫如此。整個國家已經脫離了金本位,華爾街一片恐慌。" 國家的根基已經動搖," 林肯說," 我該怎麼辦?"(圖:美聯儲。圖片來自東方 IC)
為大規模戰爭進行融資有三種基本方法。一、政府提高稅收。到戰爭快結束的時候,聯邦政府征稅的范圍幾乎包含了任何可以征稅的東西,個人所得也第一次被列為課稅對象,大概 21% 的戰爭費用是通過稅收支付的。二、大量印鈔。這也是獨立戰爭時期所使用的主要手段。在南北戰爭時期,聯邦政府總共發行了 4.5 億美元所謂的 " 綠背紙鈔 "(簡稱綠鈔),佔了戰爭費用融資的 13%,並引發了戰時通貨膨脹,使得價格水平上漲到戰前的 180%。南方政府擁有的融資手段遠少於北方,它被迫不斷印鈔以支付超過一半的戰爭費用,這使得南方的經濟完全失去控制,發生了惡性通貨膨脹。(圖:美國弗吉尼亞州阿波馬托克斯縣,當地重現了南北戰爭時期阿波馬托克斯戰役的情景。在阿波馬托克斯投降後,南北戰爭宣告結束。圖片來自東方 IC)
此外,綠鈔的發行給華爾街帶來了意想不到但卻十分有意思的影響,但綠鈔和金幣同時流通時,最古老的經濟規律——格雷欣法則所說的 " 劣幣驅逐良幣 " 開始發揮作用了。當時雖然法律規定了綠鈔和金幣可以平價消費,但消費者在實際支付中總是首先選擇使用綠鈔,而不是金幣。在這種情況下,金幣自然而然地從流通中消失,被千家萬戶藏了起來。但是金幣在某些流通環節中是必需的,於是,華爾街上立刻出現了黃金交易和黃金投機。(圖片來自網路)
為戰爭融資的第三個方法是借款。聯邦政府也的確這樣做了,並且借款的規模超過了此前任何其他國家的想像:1861 年美國國債總額只有 6480 萬美元,到 1865 年已經激增到 27.55 億,增長了 42 倍之多。戰前政府支出總額從未超過 7400 萬美元,但到了 1865 年,僅利息支付一項就是戰前政府支出總額的兩倍多。聯邦軍隊在布爾溪戰役遭受慘敗幾天之後,財政部部長薩蒙 · P · 切斯親自到華爾街以 7.3% 的年利率發行 5000 萬美元的債券,他選擇這個利率是為了使 100 元面值的債券每天能產生兩分錢的利息。雖然他籌到了這筆錢,但他知道華爾街的銀行對這一筆錢已經很難負擔,更何況是政府的長期需求。(圖:薩蒙 · P · 切斯。圖片來自世界數字圖書館)
這時,聯邦政府找來傑 · 庫克作為代理人來幫助發行一系列 5 至 20 年期的新債券,這些債券可以在 5 至 20 年之內被贖回,年利率 6%,用黃金支付。為了把債券發行給普通民眾,庫克在報紙和宣傳單上廣泛宣傳要發行的債券,並說服財政部將這次發行的債券面值縮小到 50 美元,他在報紙上講了很多故事,告訴美國普通的工薪階層購買這些債券不僅僅是一種愛國的表現,也是一筆很好的投資。債券銷售的成功遠遠超出了預先最樂觀的估計。(圖:如今的紐交所。圖片來自東方 IC)
就這樣,庫克使 5% 的北方人口購買了國債,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庫克賣國債的速度已經遠比政府戰爭花錢的速度要快。與此同時,隨著大量債券的流入和大量債券持有者加入到金融市場,華爾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發生的,盡管股票市場在戰爭爆發時狂跌——股票市場幾乎總是這樣,但投資者隨後開始意識到戰爭將曠日持久,不僅可交易證券的數量將大大增加,而且政府大量的支出將流向諸如鐵路、鋼鐵廠、紡織廠和軍工廠等公司,而這些公司產生的利潤將流入華爾街,與此同時這些公司也要從華爾街獲得急需的資本。就這樣,華爾街歷史上最繁榮的牛市即將開始。
8. 為什麼滑鐵盧戰役決定英國公債價格的漲跌
在英國的公債相當於我國現在的可流通的國債。私人買來,到了一定的期限是可以變錢的,可以找國家去兌現的。
但是在英國的債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可以享有類似於公司股權的條件,如果戰爭勝利了,可以享受到戰爭勝利帶來的分紅。
任何高利潤的東西都是有風險的,萬一敗了,那麼就宣布債是很難償還的了,這樣持有債券的人就只是持有著一張廢紙(價格跌入深淵)。
那個時候去買國家的債並不是大多數人的舉動,因為風險太大,很多人都不敢想像英國能打敗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時期的法蘭西相對於歐洲其他國家太強大了)。但是每個人又都願意支持去打這長戰爭,不然在拿破崙的威脅下,英國人的生意不好做啊。因此更多的人是積極的繳稅來支持的。繳稅也能享有一些好處,雖說不如買債,但是風險幾乎為零。
9. 為什麼滑鐵盧的戰役的最終結果,決定著英國公債價格的升降
投資債券是以人們的風險喜好所決定的,風險越高,折價率就越高,簡單來說就是利率越高,債券的價格也就越低。風險越低,折價率就越低,利率越低,債券的價格也就越高。
滑鐵盧戰役如果英國失敗了,那麼當然意味著英國「大陸平衡」政策的破產,歐洲大陸將崛起一個英國無法抗衡的大帝國,英國的實力和地位的下降,以及戰爭失敗所造成的軍費和賠款,都會嚴重影響英國政府償債能力,也就是增加了購買英國公債的風險,面對一種可能無法獲取利潤,甚至要失去本金的公債,人們自然會拋售它,公債的價格就會下跌。
反之亦然。戰爭的勝利,會讓人們對發債主體英國產生良好的預期,自然人們會持有並大量購買這種穩定收益的公債。自然,公債價格就會上漲。
10. 索羅斯四大戰役是哪些
「破壞者」索羅斯的四場經典戰役。
1、英鎊危機,凈賺10億
1992年,德國經濟的發展如火如荼,德國的官方貨幣馬克兌美元的匯率也因此不斷攀升。
德國春風得意,英國經濟卻一直處於不景氣的境地,它需要實行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經濟的增長。但德國政府卻因為財政上出現了巨額赤字,擔憂引發通貨膨脹,於1992年7月把貼現率升為8.75%。
但英國政府卻受到歐洲匯率體系的限制,必須勉力維持英鎊對馬克的匯價。而一場英鎊的曠世危機的導火索也由此被點燃:過高的德國利息率引起了外匯市場出現拋售英鎊而搶購馬克的風潮。在過去的200年間,英鎊一直是世界的主要貨幣。然而到了1992年9月,投機者開始進攻歐洲匯率體系中那些疲軟的貨幣,英鎊首當其沖。
1992年9月15日,索羅斯出場了。他開始大舉放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狂跌,英國政府也因此亂了陣腳。到了16日清晨,英國政府無奈宣布提高銀行利率2個百分點,幾小時後又宣布提高3個百分點,將當時的基準利率由10%提高到15%,並同時大量購進英鎊,希望可以吸引國外短期資本的流入,以增加對英鎊的需求以穩定英鎊的匯率。然而,就在英國央行布局的同時,索羅斯早已開始對英鎊的空襲。大量英鎊被拋出,大量德國馬克被買進。
盡管英國央行購入了約30億英鎊以力挽狂瀾,但未能阻擋英鎊如雪崩般的跌勢。16日收市,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在一天之內大幅下挫約5%,英鎊與美元的比價也跌到1英鎊等於1.738美元的低位。此後的一個月內,又再度下挫約20%。
英國政府不得不宣告這場貨幣保衛戰以失敗告終,並同時宣布英鎊將退出歐洲匯率體系,開始自由浮動。索羅斯和他的量子基金則在此次英鎊危機中獲取了逾十億美元的暴利。
2、泰銖淪陷,百億入賬
在英鎊危機爆發的5年後,索羅斯將他的目標鎖定在了東南亞。1997年的東南亞,大部分國家都沉浸在一場資產的盛宴中,對自身經濟體制的漏洞並無察覺。索羅斯再次抓住了機會。
由於泰銖具有在東南亞各國流通性良好、風險較小、資產泡沫巨大等特點,這種貨幣很快就成為索羅斯中意的突破目標。
1997年3月,泰國央行宣布國內數家財務公司及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性不足等問題。索羅斯將其視為採取行動的信號,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導致泰國銀行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發生擠兌。
就在大家因為突如其來的崩盤不知所措陷入慌亂時,以索羅斯為代表的空頭們開始大量拋售泰銖。5月,泰國政府動用了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150億美元的國際貸款試圖挽救這場危機,但這筆數字相對數量龐大的游資而言,無異於杯水車薪。
1997年6月,索羅斯再度出兵,下令旗下基金組織出售美國國債以籌集資金,擴大「空襲戰」資金規模,並於當月下旬再度向泰銖發起了猛烈進攻。
然而,在擊破泰銖城池之後,索羅斯並不以此為滿足,他斷定,如果泰銖大貶,其他貨幣也會隨之崩潰,因此下令繼續擴大戰果,全軍席捲整個東南亞。這股颶風瞬間席捲了印尼、菲律賓、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然而,與泰國類似的是,這些地區央行的救援再度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
此後的局勢發展開始變得有些無法控制: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機制,實行浮動匯率機制,當日,泰銖兌美元匯率暴挫逾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陷入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1998年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
3、閃襲香港,遭遇慘敗
1997年7月中旬,港幣遭到大量投機性的拋售,港幣匯率受到沖擊,一路下滑,已跌至1美元兌7.7500港幣的心理關口附近;香港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各大銀行門前擠滿了擠兌的人群,港幣對始多年來的首度告急。香港金融管理當局立即入市,強行干預市場,大量買入港幣以使港幣兌美元匯率維持在7.7500港元的心退關口之上。
剛開始的一周時間里,確實起到了預期的效果。但不久,港廳兌美元匯率就跌破了7.7500港元的關口。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儲備,全面干預市場,將港幣匯率重又拉升至7.7500措元之上,顯示了強大的金融實力。索羅斯第一次試探性的進攻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有力防守中就這樣失敗了。
這時候的索羅斯剛剛打完一場漂亮的「掃盪戰」,掃盪了整個東南亞金融市場,這次出手甚至波及到了整個世界的金融市場,但是索羅斯絕不是那種肯輕易罷休的人,他開始對港幣進行大量的遠期買盤,准備再重視英格蘭和東南亞戰役的輝煌。
1997年7月21日,索羅斯開始發動新一輪的進攻。當日,美元兌港幣3個月遠期升水250點,港幣3個月同業拆借利率從5.575%升至7.06%。香港金融管理局立即於次日精心策劃了一場反擊戰。香港政府通過發行大筆政府債券,抬高港幣利率,進而推動港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上揚。同時,香港金融管理局對兩家涉嫌投機港幣的銀行提出了口頭警告,使一些港幣投機商戰戰兢兢,最後選擇退出港幣投機隊伍,這無疑將削弱索羅斯的投機力量。當港幣又開始出現投機性拋售時,香港金融管理局又大幅提高短期利率,使銀行間的隔夜貸款利率暴漲。一連串的反擊,使索羅斯的香港征戰未能討到任何便宜,據說此舉使索羅斯損失慘重。這次出手也是索羅斯為數不多的「敗仗」之一。
中國政府也一再強調,將會全力支持香港政府捍衛港幣穩定。必要時,中國銀行將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聯手打擊索羅斯的投機活動。這對香港無疑是一種強心劑,但對索羅斯來說卻絕對是一個壞消息。「索羅斯所聽到的」壞「消息還遠不止這些。1997年7月25日,在上海舉行的包括中國、澳大利亞、香港特別行政區、日本和東盟國家在內的亞太11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會議發表聲明:亞太地區經濟發展良好,彼此要加強合作共同打擊貨幣投機力量。這使索羅斯感到投機港幣賺大錢的希望落空,只得悻悻而歸。
4、做空日元,狂賺10億美金
與之前做空英鎊和泰銖不同,做空日元的手法似乎更加狡猾和老到。
近幾年全球經濟的不景氣,讓索羅斯瞄準了日本這個動盪的肥肉。一位業內投資人士認為日元遭到對沖基金做空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其經濟體制內部的病因。
過去的十年間,日本政府大力推銷國債,日本財政收入對於舉債的依賴已經使得日本國債如滾雪球般地越滾越大,幾乎達到收不抵支的情況。
有數據顯示,與歐債危機中心地帶各國債務/GDP接近150%的比值相比,日本的這一數字竟高達200%,但仍能靠著借新錢還舊賬的「龐氏騙局」維持。
於是,「做空日元」成為當時華爾街最熱門的投機交易。據了解,從2012年11月到2013年2月,日元兌美元匯價已經下跌近20%,2013年2月更是創下33個月新低,為1985年來同期表現最差。
索羅斯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掘金機會,不過,主導那次做空的是跟隨他20多年的得意門生斯科特-貝森特。
2012年夏,貝森特正式接掌索羅斯基金。當遭遇9級地震的日本開始大量進口原油時,他便預測日元會貶值並積極尋找機會做空。直到2012年10月,貝森特前往日本調研,在得知「渴望」日元進一步量化寬松的安倍晉三當選首相幾率最大同時他發現大量日本資金從澳元高息資產撤回國內後,他感覺時機已經來臨。
為了籌集巨額建倉資金,索羅斯大量拋售股票。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顯示,索羅斯賣出通用汽車與通用電氣的股份。並且其基金在上一季度售出了110萬股LinkedIn、26萬股亞馬遜以及250萬股Groupon的股票。
若大手筆做空日元,必定會引發日本金融監管部門「注意」,貝森特的主要策略是通過日元利差交易放大杠桿融資,大量買進押注日元貶值與日股上漲的衍生品投資組合。一位接近索羅斯基金的人士透露,貝森特主要做空的日元頭寸,集中在執行價格為90-95區間的日元看跌期權,並以杠桿融資買漲日股作為「掩護」。
這也是索羅斯慣用的手法——做空外匯市場,做多股票和指數。所以,索羅斯除了增加日元空倉外,還買漲日股,日本股票占該公司內部投資組合的10%。因為索羅斯認為日本解決經濟困局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貨幣貶值,而貨幣貶值會引發另一個現象,就是短暫的股指繁榮,註定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
的確,日經225指數從2012年11月份8619的低點上漲幅度達到33%,這又讓索羅斯大撈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