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債權市場和資本市場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沒有債權市場,應當是債券市場。債券市場是發行和買賣債券的場所,是(金融市場)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債券市場是一國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個統一、成熟的債券市場可以為全社會的投資者和籌資者提供低風險的投融資工具;債券的收益率曲線是社會經濟中一切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準,因此債券市場也是傳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重要載體。可以說,統一、成熟的債券市場構成了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的基礎。債券流通市場可進一步分為場內交易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證券交易所是專門進行證券買賣的場所,如中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
資本市場,亦稱「長期金融市場」、「長期資金市場」。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種資金借貸和證券交易的場所。資本市場上的交易對象是一年以上的長期證券。因為在長期金融活動中,涉及資金期限長、風險大,具有長期較穩定收入,類似於資本投入,故稱之為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特點主要有:
1)融資期限長;
2)流動性相對較差;
3)風險大而收益較高;
4)資金借貸量大;
5)價格變動幅度大;
這兩者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因為兩者並不是按同一標准劃分出來的兩個市場。與資本市場可比的是貨幣市場,兩者的劃分標準是其各自市場中的金融產品的流動性,包含流動性強的金融產品的市場為貨幣市場,如貨幣市場基金、隔夜拆借市場等,而流動性較弱的金融產品所在的市場為資本市場,如股市、債券和期限較長的基金市場等。
❷ 中國有哪幾種債券
債券一般可以分為利率債和信用債。
利率債是指直接以政府信用為基礎或是以政府提供償債支出為基礎而發行的債券。在我國,狹義的利率債包括國債和地方政府債券。國債由財政部代表中央政府發行,以中央財政收入作為償債保障,其主要目的是解決政府投資的公共設施或重點建設項目的資金需要和彌補國家財政赤字,其特徵是安全性高、流動性強、收益穩定、享受免稅待遇;地方政府債是指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以地方財政收入為本息償還資金來源,目前只有省級政府和計劃單列市可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市場機構一般認為,廣義的利率債除了國債、地方政府債,還可包括中央銀行發行的票據、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發行的金融債、鐵路總公司等政府支持機構發行的債券。
信用債是指以企業的商業信用為基礎發行的債券,除了利率,發行的信用是影響該債券的重要因素。我國債券市場上信用債包括非金融企業發行的債券和商業性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非金融企業發行的信用債主要有三大類:一是銀行間交易商協會注冊的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具體品種有中小企業債合債、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短期融資券、超短期融資券等;而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的企業債,具體品種有中小企業集合債、項目收益債和普通企業債等;三是證監會核准或證券自律組織備案的公司債,具體品種有普通公司債(包括可交換公司債)、可轉換公司債等。其中普通公司債按照發行對象的范圍不同,又可細分為面向所有投資者公開發行的公司債(俗稱「大公募」),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人數沒有上限的公司債(俗稱「小私募」),面向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人數不超過200人的公司債(俗稱「私募公司債」)。金融類信用債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
❸ 哪裡可以知道中國現在正常發行的報紙有哪些
全國發行的報紙有 :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工人日報、工商時報、國際商報、金融時報、光明日報、法制日報、證券日報、環球時報、參考消息、中國改革報、中國自然資源報、中國食品報、中國醫葯報、中國商報等等。全國經濟類、金融類報紙:《金融時報》、《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中國保險報》、《中國經濟時報》、《經濟參考報》、《中國經營報》、《中國商報》、《中國工商報》、《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工商時報》金融類報紙刊登證書遺失聲明、股權變更類公告、債權債務類公告、催款類公告,法院類公告,從報紙內容分,有綜合性報紙,專業性報紙。 債權債務類公告、催款類公告,法院類公告,從報紙內容分,有綜合性報紙,專業性報紙。
從報紙出版時間分,有日報、早報、午報、晚報、夜報。
從發行范圍分有全國性報紙、地方性報紙。 從報紙的風格分,有嚴肅性較強的報紙、通俗化報紙。
從報紙行業分,有:經濟類報紙、金融類報紙、財經類報紙、法制類報紙、建築類報紙、教育類報紙、醫葯類報紙等
《人民日報》為中國大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上具權威性、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人民日報是中國具權威性、有影響力的全國性報紙,是聯系政府與民眾的橋梁,也是世界觀察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國的推薦和代表。報紙及時准確、鮮明生動地宣傳黨中央精神和中國政府新政策、決定,報道國內外大事,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和要求。
《工人日報》是綜合性中央級大報,發行量大,發行區域廣,讀者群主要分布在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群眾團體。「服務三工」是《工人日報》的辦報宗旨,貼近企業,貼近職工,在廣大職工中普及奧運知識是《工人日報》的時代責任。
❹ 國有企業改制中如何化解債權債務危機
針對國企改制糾紛這一特定類型案件,人民法院在審判過程中必須把握好處理的尺度,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的適用范圍,不得任意比照和類推,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依法維護改制合同的效力,並且嚴格執行企業法人財產原則,堅決糾正改制中逃債行為,為國企改制的進一步推進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我國的國企改革從最初「擴權讓利」,到後來「兩權分離」,再到「制度創新」,經歷了一個層層推進的過程,並逐步建立起了適應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制的現代企業制度。在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的過程中,通過企業改制,使大量國有企業丟掉了陳舊落後的經營管理體制,重新組建了責、權、利有效結合的新的法人實體,極大的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這十幾年的改革,也使我們意識到,市場經濟建設必然離不開法制的健全,作為市場主體的國有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必須接受法律的約束,否則就會使整個市場處於混亂狀態,最終貽害於包括國有企業自身在內的每一個市場主體。在全國各地對國企改制進行摸索的過程中,就曾出現了許多不規范,甚至直接違反國家政策、法律的行為,不僅導致了國有資產的流失,也極大的侵害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有的還引發了社會不穩定因素,一度減緩了整個經濟改革的步伐。目前,不少與國企改制相關的糾紛已經起訴到法院,構成了司法審判中一類獨立的案件類型。針對這些具體出現在審判實務中的國企改制糾紛案件,我們作了大致的歸類,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類是因為改制效力產生的糾紛。這類糾紛一般是由國有企業的主管部門起訴,要求法院確認改制無效,或撤銷改制合同,目的是要恢復到改制前的狀態。這類案件數量不多,但牽涉到國企職工的利益,存在不穩定因素,因而備受社會關注。 第二類是在改制後因對外債務的承擔而產生的糾紛。這類訴訟案件量相對較大,往往是在解決借款或買賣等其他糾紛案件時,一並牽連出來。這類案件的具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又有很多是借改制故意逃廢債務,法律漏洞較多,造成了審判實踐中的諸多難題。 國企改制糾紛案件雖然在絕對數量上與其他民事糾紛案件相比不算多,但由於每一件改制案件都與一家國有企業的命運生死攸關,牽連到眾多企業職工的生存問題,而且還與廣大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密切相連。所以,在處理國企改制糾紛案件時,不僅要強調依法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還要考慮到案件處理的尺度以及裁判結果對社會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在審判實踐中,我們總結了審理國企改制糾紛案件中應當注意的以下幾個原則: 一、在適用法律方面,要注意把握法律法規以及司法解釋的適用范圍。 由於我國的國企改革是分階段、分類別進行的不斷探索,各個時期出台的政策規章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往往是對某一種類型的企業或某種改制方式所做出的規范,如針對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制規定了企業兼並、公司化改造、債轉股的方式;針對國有小型企業的改制則主要採用企業出售的方式;而針對集體企業則採用了股份合作化的方式。不同類別的企業採用了各自不同的改制方式,法律法規也相應的做出了不同規范,只有在這些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所調整范圍內的改制糾紛才能利用這些規定作為裁判的依據,既不能視而不見,但更不能任意突破,擴大適用。在最近發布並且已經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按照企業改制的不同方式,分公司制改造、股份合作制改造、企業分立、債轉股、企業兼並和國有小型企業出售共六種類別予以了區別對待,這背後反映的就是國家根據實際情況所制訂的分階段、分步驟、分情況逐步改制的改革政策,因而對這些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絕不能相互比照和類推來適用。 二、在認定改制效力方面,要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依法維護改制合同的效力。 企業改制完成後,新企業重新設立並開始進行經營活動,形成了新的收入和虧損,對外也產生了新的債權債務,如果在改制之後要否定改制的效力,將一切恢復到改制前的狀態,則不僅達不到使企業脫胎換骨的目的,還會成倍增加企業的負擔,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所以,從這樣的後果考慮,我們認為對國企改制的合同除非法律有明確規定,一般都不能宣告合同無效。 就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來看,新《合同法》與以前的法律規定相比對合同效力採取了一種更加寬松的態度,盡力維護合同的有效性。特別是對合同的合法性認定,《合同法》的司法解釋中專門規定了「在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這樣的規定使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表示真正受到了法律和社會公眾的尊重,除法院依法宣告合同無效以外,任何機關和個人都不能幹涉合同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約束效力。因而,對於國企改制合同來說,雖然一方是國有企業,涉及國有資產,但作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民事行為,也應當遵守《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要求,以自願達成的一致意思表示來同等約束改制當事人各方。任何一方當事人,特別是原改制企業的主管部門,在沒有充分依據的情況下,不得隨意否認改制的效力。 一些國企改制的相對人如兼並方、購買方,不按照改制協議的要求及時注入資金,反而將企業財產進行抵押貸款,致使企業在改制以後沒有能夠獲得「新生」,走出困境。對於這種相對方不完全履行改制協議的行為,不能以否定改制合同效力的方式來予以糾正,應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追究相對方的違約責任,對於違約行為已經致使改制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還可以提請法院解除合同。 實踐中,也有債權人以改制沒有經過相應的批准和登記手續而要求宣告改制無效的情況。對此也應該嚴格按照《合同法》的有關規定處理。在債權債務糾紛案件中,核心是解決債務的承擔問題,不應在債務糾紛的訴訟中否認改制的效力。對於一些確需經有關職權部門批准才生效的改制合同,只要當事人補辦審批手續的,都可以認定改制合同有效,並按規定確認改制後債務承擔的主體。而對於工商登記手續的辦理,則屬於履行改制合同的外在表現形式。即使工商機關沒有進行相應登記,只要實際已經完成改制,也應當按改制合同實際履行的情況來認定改制已經完成,不能僅憑缺少登記就認為改制沒有履行,更不能因此認為改制無效。 三、在處理改制與保護債權人利益之間的關系時,要嚴格執行企業法人財產原則,堅決糾正借改制逃債的行為。 企業的財產是企業對外承擔民事責任的擔保,也是企業在市場上從事經營活動的基本條件。企業法人應該以自己的財產獨立對外承擔民事責任,在經過依法清算之前,不得將企業的財產擅自收回、隱匿或轉移。國企改制是對國有資產的一次優化配置,其中必然要調整原企業財產的權屬關系。財產的權屬發生了變化,原企業對外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也相應改變,有些企業的法人資格也會因此而消亡,如果債務的承擔主體不相應改變,債權就會落空,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就得不到保障。這一點就是產生糾紛的主要源頭,一些企業也是利用了這一點故意不考慮原企業債務在改制後如何承擔的問題,將債務留給原企業來負擔,從而達到逃債的目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就特別強調了企業法人財產原則,並由此引申出了債權債務繼承原則和債務隨企業財產變動原則。凡原企業法人因改制而消滅的,原企業的債務由改制後的企業承擔;若在改制的過程中原企業的資產轉移到新公司的,對原企業的債務也要隨資產的變動轉由新公司來承擔。這一原則的確立是對我國法人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其中包含了若干法人人格否認以及營業轉讓理論的內容,如該司法解釋第24條、25條之所以要規定由買受人來承擔原企業的債務,其理論基礎就是源於買受人與原改制企業的財產混同;再如司法解釋第35條規定控股企業因抽逃資金、逃避債務,致被控股企業無力償還債務的,被控股企業的債務要由控股企業承擔,則是對「揭開公司面紗」理論的直接運用。通過這一系列的規定,防止了借法人有限責任制度逃債的行為,彌補了我國現行法人制度的不足,也為國企改制糾紛中如何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在審判實踐中,一些企業在工商登記上手續不規范,如兼並完成後並不注銷原企業,而是直接將原企業變更為兼並方的子公司或控股公司;有的注銷原企業後成立的新公司又沿用了原企業的名稱,並使用原企業的財產,給債權人主張權利帶來障礙;有的企業在兼並完成後,還用已經被注銷的企業名稱繼續對外發生業務往來,與債權人達成還款協議,致使債權人催債無門。這些案件中,工商登記內容與企業改制的實際情況不符,有的甚至是利用工商登記的不規范來逃避債務。因而,從保護債權人合法利益的角度出發,在認定改制的實施狀態時,應尊重企業改制的客觀過程,不論兼並後是否辦理了原企業的注銷登記,都應當視為被兼並企業法人資格已經實質性消亡,如果兼並屬於吸收式合並的,都要由兼並方以其自身的財產,包括其在子公司的股權來承擔原企業對外的債務。 另外,很多企業在改制時法律意識淡漠,不通知債權人就將企業的資產和負債任意分配;還有的企業在進行股份制改造時更是只分財產,不管債務,並且對財產上原來已經設定的他項權也置之不理,通過有關登記機關擅自予以塗銷,導致債權人向原企業主張債權時的權利落空,增加債權人的訴訟成本。在處理這類案件時,特別要注意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但也要區分遺漏債務和故意逃債的情況。對於改制時遺漏債務的,要根據債權人是否在公告期內申報過債權分別由買受人或原企業資產管理人來承擔原企業的債務;而對於企業借改制故意逃債,特別是以原企業優質資產成立新公司,而將債務留給原企業承擔的,就要由新公司在接收財產的范圍內與原企業承擔連帶責任。至於改制過程中擅自塗銷物權登記的行為雖然屬於登記機關的行政行為,但在民商事案件的審判中也可以對這種違法的登記行為不予認可,在個案審理時確認塗銷登記的行為無效,認定合法的權屬關系,債權人仍然應有權對原企業的財產行使他物權。 在國企改制中還出現了一種特殊類型,就是企業以內部的某個職能部門或分支機構為單位設立獨立法人,並用原企業的廠房和設備出資,形成「廠中廠」。原企業將其負債資產(而非凈資產)與債務剝離後投入到新成立的企業作為資本,從而大大降低了原企業法人的償債能力。對於這種「廠中廠」的情況,我們認為,其性質實際上就是用一個企業的優質資產設立新的公司而將債務留給原企業的逃債行為,所以,如前所述應由新公司在接受財產的范圍內與原企業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目前,我國的國企脫困已經進入了最後的攻堅階段,「十六大」報告強調,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企業的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由此可見,國企改制必將繼續進行下去,而且以後的改制將進一步納入法制的渠道。
❺ 什麼是債權平等原則
債權平等原則的內容包括:
①同一標的物上可以並存兩個以上內容相同的債權;
②數個債權人之間的效力一律平等,不因成立的先後、數量多寡以及發生的原因的不同而有效力上的優劣之分;
③對同一債務人的數個債權,只要已到清償期,對債務人的一般責任財產都有平等的受償權。
(5)中國改革報債券擴展閱讀:
債權發生原因:
債發生的原因在民法債編中主要可分為契約、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和侵權行為;債的消滅原因則有清償、提存、抵銷、免除等。
(1)合同。合同是債權產生最主要的原因。基於合同產生的債即為合同之債。合同之債是當事人在平等基礎上自願設定的,是民事主體主動參與民事活動,積極開展各種經濟交往的法律表現。同時,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能產生合同之債。
(2)侵權行為。侵權行為可分為一般侵權行為和特殊侵權行為。在一般侵權行為中,當事人一方只有因自己的過錯而給他人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失時,才負賠償的責任,如果沒有過錯,就不需負賠償責任。
(3)不當得利。不當得利是指既沒有法律上的原因,也沒有合同上的原因,取得了不當利益,而使他人受到損失的行為。在不當得利的情況下,受到損失的一方當事人有權要求取得利益的一方返還不當利益。
(4)無因管理。無因管理的含義是指,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的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和服務的,提供管理和服務的一方有權要求他方支付必要的費用。
❻ 為什麼中國要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
這是由中美之間的經濟結構特點決定的。
改革開放後,因為中國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低廉,市場又很大,所以美國和歐洲的跨國公司把相當多的製造業轉到中國,這就造成了中國對美國和歐洲出口的急劇增長,而由於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沒有錢,導致中國進口外國商品有限,這使得中國手裡掌握有數額巨在的外匯。
如果中國不能正確使用手裡的外匯,就有可能使得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製造業的優勢喪失,同時國內通貨膨脹加劇;同時,由於中國改革開放存在巨大的風險,中國必須在手裡保有相當數額的外江以備不時之需,所以中國選擇了較安全外匯使用方式……構買美國國債。
因為中國的外匯增長穩定,外匯累積數量龐大,所以構買美國國債的絕對數也增加了,中國終於成了美國最大的債權國。
這很有意思:一方面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另一方面美國又是中國製造業的最大市場,中美兩國的利益緊緊連在一起。如果美國對中國了口打壓,它就沒有辦法獲得維持國家運轉的財政資金。所以美國雖然很口上很強硬,但是真要與中國打貿易戰,在中國死之前它就先要死兩遍!
❼ 全國發行的報紙都有哪些
1、《人民日報》
報紙於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縣里庄創刊。時由《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並而成,為華北中央局機關報,同時擔負黨中央機關報職能。
毛澤東同志親筆為人民日報題寫報名。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人民日報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並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號。1992年,人民日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報紙之一。
2、《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Global Times)是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社人民日報社主辦與出版的國際新聞報刊,創刊於1993年1月。
原名《環球文萃》,1997年改名為《環球時報》。2009年4月20日,《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這是中國第二份面向全國發行的英語綜合性報紙。也是唯一向國外傳達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綜合新聞的一份報媒。
3、《中華工商時報》
《中華工商時報》是以財經報道為主要內容的全國性綜合經濟類日報。《中華工商時報》是由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主管主辦,以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引導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樹立民營經濟和民營經濟人士積極健康形象為根本宗旨的新政經類報紙。
辦報思想充分體現了「統戰性、經濟性、民間性」。1989年10月6日在北京創刊,海內外公開發行。
4、《國際商報》
《國際商報》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主辦,商務部直屬的國際商報社發行,是我國在海外發行最廣的報紙之一。外國駐華商務機構、商社大多把《國際商報》作為了解中國商務政策動向的市場的必讀報紙,許多海外商界人士評價《國際商報》是同中國做生意的首選報刊。
是我國商務領域具有行業獨占性和權威性的日報,是中國政府加入WTO時承諾的刊登進出口管理信息的指定媒體,是海外發行區域最大的中國財經報紙之一。
5、《法制日報》
《法制日報》是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機關報,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家立足法制領域的中央級法制類綜合性日報。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計劃單列市設立了三十六個記者站並建立了遍及全國的特約記者、通訊員網路,在亞、歐、美洲的十餘個國家設立了記者站。
❽ 中國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為什麼中國這樣做呢這對中國有什麼好處
助美就是助已——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七年,已經和美國結成經濟共同體。美國是中國產品的最大消費國和進口國,中國則是美國國債最大的買主。美國可以維持中國的出口拉動增長模式,而中國則可以維持美國超前消費模式的繼續存在。雙方是榮則共榮,損則俱損。如果中國停止購買或者拋售美國國債,美國將長期陷入衰退,不但無法支撐對中國的龐大消費需求,更會引發美元大幅度貶值。這對相對依賴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和擁有巨額美元儲備的中國來講是災難性的。而且還會反過來壓人民幣升值。
換取政治利益——大國的最高利益仍然要反應到政治上來。中國繼續增加美國國債的購入,並不僅僅是經濟的考量,還有全球政治以及危機過後新秩序建立後中國的位置等問題。美國盡管是全球經濟危機的發源地,自身受到重創,但其全球一哥獨大的地位不會動搖。無論是分裂的歐盟、不是「正常」國家仍然受制於 「二戰後格局」的日本和德國還是新興的中國、俄羅斯都無法取代美國的地位。因此抓住歷史機遇與世界最強者結盟從而在危機過後的的國際局勢中占據有利的制高點,是中國的戰略考量。中國在此時協助美國,不僅占據了道德優勢,更是由此進一步把中美兩國捆在了一起,同是也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實力和國際地位。中美兩國由於制度不同,雙方長期存有爭執和沖突。再加上中國以自己獨有的模式迅速崛起,對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構成強大的挑戰和潛在威脅。對此,美國對中國一直放心不下。政策也總是在遏制與接觸、戰略合作夥伴與競爭對手之間來回搖擺。這對急需穩定的國際環境而盡快實現現代化的中國十分不利。而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於中國既是挑戰和沖擊,但也是一個建立更深中美互信和命運共同體的良機,況且即使這種互信遠遠達不到西方國家之間的程度,但命運共同體將對美國對華政策產生決定性的制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