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炒股配資 > 銀行購買地方債券存三大隱憂

銀行購買地方債券存三大隱憂

發布時間:2021-04-03 17:32:49

❶ 相比存銀行,為什麼不買債券

存款想用時支取相對方便,而債券未到期是必須在指定市場轉讓,手續相對麻煩,因此債券流動性差於銀行存款。

❷ 在什麼地方可以購買地方政府債券 對於購買者有什麼風險

通過證券公司開戶就可以購買;跟買股票是一樣的!風險倒是很低,但是收益也很低,有些利率還沒有銀行儲蓄利率高,同時交易量也少,不如存銀行或者買國債

參考資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貝請註明出處

❸ 銀行金融債券與存款的區別

債券與存款(儲蓄)的區別:

1、安全性不同。

債券投資的債務人是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而儲蓄存款債務人是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債務人的不同使二者安全性存在差異。從整體上看,儲蓄存款安全性高於債券。

我國銀行信用程度很高,有國家和中國人民銀行嚴格的監管及自身的風險防範預警機制,銀行倒閉的風險極小,所以,銀行存款是安全、可靠的一種資金增值方式(當然,對於一些機構的違規高息攬存的安全性應另當別論)。

債券的安全性與其發行主體有密切關系。

一般來說,政府債券因為其發行人是政府,以財政作擔保,所以其安全性最高。金融債券的發行基礎是銀行信用,其安全性與儲蓄存款基本相同。

而企業債券發行者為各類企業,數量眾多而不同企業的資金實力、經營狀況不同,其安全性相對較差,投資者要承擔因企業虧損、破產而不能及時或按規定條件還本付息的風險。

當然,企業債券的風險得到了嚴格的控制。我國對企業債券的發行有相應的規章制度、限制措施,一般是規模較大和資信級別較高的公司或企業,經過有關部門審查批准後才准予發行。

例如,我國發行的電力、鐵路、石化等企業債券,風險是相當小的,其利率也相對較高。盡管如此,投資者購買債券時,樹立風險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2、期限不同。

儲蓄存款的期限通常較短,定期存款期限最長為8年,而債券雖也有1年內的短期債券但多數期限較長,有的達幾十年。我國近年來債券發行比較頻繁,品種多樣,長、中、短期相結合,適應了投資者不同期限的投資需要。

3、流動性不同。

前面已經講過,流動性即投資工具在短期內不受損失地變為現金的能力。

活期存款流動性非常強,隨時可以到銀行轉化為現金;但定期存款則缺乏流動性,儲戶若急需現金將未到期的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時,不管需要多少,全部存款只能一次性支取,並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計息。存款越多,期限越長,利息的損失越大。債券具有較強的流動性。

債券投資者若急需現金,可以根據需要的多少將手中持有的債券在市場上進行轉讓,轉讓價格為市場價格,債券按規定利率和已持有期限應計而尚未支取的利息收入已包含在市場價格之中。

當然,債券的流動性依賴於一個比較完善、成熟和發達的債券市場,也與債券本身的質量相關。一般來說,國債具有非常強的流動性,金融債券和上市公司債券流動性也較強。

4、收益性不同。

儲蓄存款的收益是利息收入。我國目前的利率是由中央銀行統一規定的,期限越長,利率越高。存款時每筆存款的利率即已確定,因此可以精確地確定可以得到的利息收入。存款利率如遇利率調整,除活期存款外,不會發生改變。

債券投資收益的構成相對復雜一些。前面已經論及,債券投資收益最基本的部分是利息收入,但買賣債券時由於價格的變化還可能得到資本收益。若考慮復利,則分期支付利息的附息債券投資收益還應計入利息的再投資收入。

債券的實際利率一般高於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這里存在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債券融資和銀行存款在資金循環中的位置不同。

債券融資是資金的最終使用者向最初的資金供應者融資,中間不要經過任何環節,節省了融資成本;而銀行存款屬於間接融資,資金存入銀行以後,必須由銀行發放貸款,資金才能到達最終使用者手中,所以資金最初供應者與最終使用者之間存在銀行這一中間環節。

債券融資的情況下,資金最終使用產生的利潤由使用者和資金提供者兩家分割;而間接融資的情況下,資金最終使用產生的利潤由資金使用者、銀行和資金最初提供者三家分割,銀行的存貸款利差一般為3%~4%。上述原因使債券的實際利率高於同期限的存款利率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從市場配置資源的一般要求來說,投資的風險越大,要求的報酬率越高。企業債券的投資風險高於銀行存款,因此其投資報酬率即利率也要高於銀行存款。

(3)銀行購買地方債券存三大隱憂擴展閱讀:

債券與存款(儲蓄)的相似之處

1、債券與儲蓄都體現一種債權債務關系。

儲蓄是居民將貨幣的使用權暫時讓渡給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信用行為,資金的讓渡者是債權人,而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是債務人。債券投資則是投資者將資金的使用權暫時讓渡給債券發行人的信用行為,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是政府、金融機構或企業。

2、到期後都要歸還本金。

債券和儲蓄存款(活期存款除外)都有規定的期限,到期後歸還本金。

3、都能夠獲得預期利息收益。

債券和儲蓄存款都可事先確定適用利率或計算方法,到期後取得規定的利息收入。

❹ 銀行機構購買債券有規模限制嗎

銀行機構購買債券有規模限制嗎有規模限制的

❺ 為什麼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賣出債券,會減少商業銀行超額准備金,引起貨幣供應量減少,市場利率上升

因為在該過程中,中央銀行動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是公開市場業務。商業銀行買證券是用超額准備金,所以中央銀行賣出債券時,商業銀行超額准備金減少.貨幣供應量減少了,相當於供給少了,由於很多人要借錢,銀行按照利率高低將錢貸給出價高者(即願意付出高利息的人),市場均衡利率就提高了。

即中央銀行提高或降低再貼現率來影響金融機構向中央銀行借款的成本,從而影響基礎貨幣投放量,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其它經濟變數。

比如,中央銀行認為貨幣供應量過多時可提高再貼現率,這首先影響到商業銀行減少向中央銀行借款,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投放減少,若貨幣乘數不變,則貨幣供應量相應減少;其次影響到商業銀行相應提高貸款利率,從而抑制客戶對信貸的需求,收縮貨幣供應量。

(5)銀行購買地方債券存三大隱憂擴展閱讀

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表示貨幣供應量將趨於減少,市場利率將會提高,人們為了避免因利率上升所造成的收益減少,可能會自動緊縮所需信用,減少投資和消費需求;反之則相反。

中央銀行不僅可用再貼現影響貨幣總量,還可用區別對待的再貼現政策影響信貸結構,貫徹產業政策。

一是規定再貼現票據的種類,以支持或限制不同用途的信貸,促進經濟「短線」部門發展,抑制經濟「長線」部門擴張;

二是按國家產業政策對不同類的再貼現票據制定差別再貼現率,以影響各類再貼現的數額,使貨幣供給結構符合中央銀行的政策意圖。

❻ 銀行為什麼能接受行政攤派的地方債券

本輪地方債發行,是在新《預演算法》框架下進行的第一次債務置換。在新《預演算法》框架下的債務發行,體現了從無序到有序,從混亂到規范,從分權到集權的過程。債務有望被納入透明箱中,因此地方政府資金黑洞對利率市場化的阻礙部分消除。

本次債券置換的基本特點是:高等級、長期限、平滑性。本次債務置換是存量債務置換,從地方政府債務演化來看,發債主體資質逐漸下沉,現在到期的債務多為高等級債務;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發行長期限的債券更符合其利益,預計發行債券將以長期為主;發行的方式為公開與市場相結合,按「誰的孩子誰抱走」的方式來看,信貸和「非標」為主體,公開發行具備規模較小、對市場沖擊較小、平滑性的特點。

為何債務置換節奏如此之快?

根據媒體報道的債務置換版本,此次債務置換的截止時間為2015年8月。當前為5月中旬,距離此次地方債置換截止時點尚不足3個月。如果相關報道屬實,為什麼會如此急切地進行債務置換?

我們認為,第一,目前資金面極度寬松,央行降息有助於融資成本下降,二季度或為利率底部,在此時進行地方債發行有助於降低地方政府整體的融資成本,三季度之後面臨利率上行壓力,抓住低利率時間窗口進行債務置換對於降低政府成本極為有利;第二,年內有可能會進行第二次的債務置換,因此盡快完成第一輪置換,能夠為第二輪的債務置換預留時間,因此對債市而言仍然存在潛在供給壓力。

債務置換銀行是否吃虧?

按照媒體的報道,此次債務置換的發行利率下限為同期國債收益率,上限為國債收益率上浮30%。如果相關報道屬實,與貸款或者非標相比,銀行配置地方債是否吃虧?我們認為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按照2013年6月的統計,在地方政府的債務融資中,通過融資平台公司的融資佔比高達38.96%,融資平台公司的融資成本是較高的;第二,在整個地方政府融資中,市級平台和縣級平台佔比分別為40.75%和28.18%,這兩者的綜合接近70%。縣級平台及多數市級平台原本債務的收益率應當是比較高的。將5年期貸款利率上浮10%-20%作為地方政府融資成本並不符合實際。我們認為,使用一般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較為合適,3月末一般貸款加權利率為6.78%,考慮降息後利率下降10-20BP,貸款利率約為6.6%。

目前國債利率為3.4%,如果按照市場一般的觀點,地方債利率比國債利率高30-60BP,則地方債利率約為3.7-4.0%。與貸款相比,加上50Bp的稅收溢價和160BP的資本佔用溢價,相當於5.8-6.1%,即使考慮流動性溢價,仍然低於一般貸款利率6.6%,所以銀行進行地方債置換是吃虧的。

本次債務置換是否「行政攤派」?

市場對於地方債務置換能否降低利率有很大的爭議,代表性的觀點有兩個:一是地方政府債務利率高是市場化定價的結果,地方債務置換無法降低地方債務利率。二是銀行負債利率決定資產利率,在銀行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銀行無法接受利率較低的地方債。這兩種觀點的結論是,地方債務置換無法通過市場化方式降低利率,只有通過行政化手段或者央行QE才能降低政府融資成本。

我們對上述兩種觀點均持否定態度。過去地方政府融資貴並不完全是市場化定價,而是受到「軟約束」的影響。對於銀行而言並非簡單的負債利率決定資產利率,而是相互影響;在高收益資產減少甚至消失後,銀行負債利率將相應降低。此外,融資主體由包含市縣級政府在內,變為省級政府融資,信用資質提高也將促使利率降低。具體而言:

第一,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和收益並不匹配,融資貴受「軟約束」影響,約束硬化後利率有望降低。現在地方政府債務對銀行而言實際是優質資產,其可類比對象是2009年之後的國開行,即目前政府對銀行的負債都對應著基礎設施或者土地資產,並非壞賬。根據興業銀行2015年一季度業績說明會會議實錄,興業銀行「表內表外的政府融資平台資產總的規模大數約1
萬億,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分不良」。既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如此之低,為何地方政府融資成本卻很高?一個重要因素是「軟約束」。過去地方政府高融資成本類似於「監管套利」,即地方政府在國家限額之外融資,需要付出額外的代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對於融資成本並不敏感,導致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議價能力較弱。隨著新預演算法的實施,地方政府約束逐漸硬化,地方政府對銀行的議價能力增強,風險溢價將與實際風險相匹配,地方政府融資成本將降低。

第二,銀行融資成本並非地方債利率的決定因素,銀行的負債利率與資產利率相互影響,高收益資產減少後,銀行負債利率將下降。很多人認為,銀行融資成本是銀行配置資產的下限,即成本決定資產收益率。但事實並非如此,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14年初,當時很多人將銀行融資成本高作為債券收益率無法下行的原因,但結果是債券市場的特大牛市。一方面有央行適度寬松的因素,另一方面與「非標」等高收益資產消失有關。銀行無法負擔高融資成本之後,對於負債端的議價能力將增強,結果是貨幣市場利率、理財產品利率、貨幣基金利率的下降。反過來講,銀行之所以能夠承受高融資成本,是因為有高收益的資產,而一旦高收益資產消失,則銀行融資成本亦會隨之降低。地方政府、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是過去銀行高收益資產的主要來源方,2014年開始,產能過剩行業違約顯著提高,房地產市場下滑,高收益資產大幅減少。隨著新預演算法的實施,地方政府預算約束增強,地方政府不再提供高收益資產,最後一個傳統高收益資產來源也將消失。目前新增的高收益資產是股權類資產,但是短期內股權類資產的增加遠遠無法對沖三大傳統高收益資產的減少,銀行的高收益資產系統性減少,這將再度導致銀行融資成本的降低,因而不能將當下的銀行融資成本看作地方債利率的下限。

第三,發債主體的信用資質增強,亦將降低地方政府融資成本。在過去,盡管預演算法明確規定地方政府不得舉債,但是各級地方政府紛紛通過融資平台等方式融資,負債主體資質由省級到市級再到縣級都有,而融資主體資質的不同導致融資成本差異極大。以城投債為例,AAA級5年期城投債收益率目前是4.5%,而AA-級5年期城投債收益則高達6.2%,兩者相差1.7%。新預演算法規定統一由省級地方政府舉債,省級政府融資後再將資金向下分配。省級政府信用資質明顯好於市級、縣級政府,風險溢價將顯著降低,因此從信用資質角度講,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將縣市級政府信用變為省級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省級政府舉債額度由中央批准,在某種程度上講具有中央政府信用),這也將導致地方政府融資成本出現整體性下降。

綜上所述,地方政府債務違約率極低,過去的高收益並非完全的市場化定價,而是有「軟約束」因素。隨著地方政府約束硬化,地方政府議價能力將增強,地方政府融資成本將下降。同時,地方政府不再提供高收益資產,銀行高收益資產的減少將導致銀行負債成本降低,目前的銀行融資成本並非地方債利率的下限。此外,縣市級政府信用變為省級甚至中央政府信用,亦將降低地方政府債務成本。

本次債務置換「攤派」和規定利率上限並非單純的行政干預,背後具有市場化的邏輯。市場普遍預計,公開發行的地方政府債比對應期限的國債利率高30-60BP,在此次規定的1-1.3倍國債利率范圍之內,因此規定利率並不意味著非市場化。事實上,地方政府債務高融資成本本身就是非市場化的行為,通過行政手段進行糾正恰恰符合市場化的要求。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類似於「雙軌制」並軌,行政化的手段更多的是為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順利進行提供保障,避免短期內全局性資產配置調整對市場造成嚴重沖擊,而並非地方政府融資成本降低的本質。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能夠降低地方政府負債利率的根本原因在於地方政府預算約束增強,「軟約束」問題得到一定程度解決。

將地方政府債納入抵押品范圍,與QE完全是兩碼事

地方政府債納入抵押品的最大意義在於,為地方政府債提供流動性,從而降低地方政府債的流動性溢價,而之前地方政府債不具有流動性是商業銀行消極對待地方債務置換的重要原因之一。央行和財政部在地方債流動性問題上做出讓步,有助於地方債務置換的順利進行。

將地方政府債納入抵押品范圍,與QE或者「放水」無關。銀行可以使用地方政府債向央行抵押,並不意味著銀行只要申請央行就會同意,具體投放規模和利率並不取決於商業銀行,而完全是由央行決定。PSL、MLF等新型工具的本質是解決外匯占款投放基礎貨幣不足的問題,工具本身並不意味著「放水」。不能認為,央行直接給銀行錢就是「寬松」;事實上,如果央行給銀行錢少於應當給予的基礎貨幣規模,實際是「緊縮」。因此,就數量型調控而言,關鍵是投放基礎貨幣的總量,而通過什麼方式投放並不是重點;就價格型調控而言,關鍵是利率變高還是變低,基礎貨幣投放的方式和數量都不重要。將地方政府債納入抵押品范圍僅僅是豐富了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箱,並不涉及央行是否使用、如何使用,更不表明央行貨幣政策取向。需要強調的是,QE的前提條件是「零利率」和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失效,中國目前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所以即使央行進行以地方政府債為基礎的PSL、MLF,也與QE並無關系。

對債券市場影響:緩解「需求沖擊

此前我們提出了「需求沖擊」的概念,即銀行面臨高收益資產缺乏(無房地產和地方政府「非標」可配),而流動性泛濫(降准後資金充裕),所以會出現對債券的配置需求增加,且對信用債風險鈍化。本周一級市場招標情況良好,中標倍數普遍在3倍附近,中標利率低於二級水平,且貨幣市場利率連創新低,驗證了我們的判斷。

「需求沖擊」為地方債務置換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如前所述,我們認為地方債務融資成本下降的本質是地方政府預算增強,「軟約束」問題得到一定程度解決,因此長期來看,地方政府融資成本下降是比較確定的。短期來看,銀行間流動性泛濫為本次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作為首輪地方債務置換,本來難度應該是較大的,而在目前的環境下遇到的阻力將小很多,這也正是上述三部委急切推進地方債務置換的原因。

對於銀行來講,是否積極參與地方債務置換,需要在未來經濟增長、未來高收益資產供給和現階段流動性泛濫之間綜合考慮。如果現在不配置資產,那麼只能在貨幣市場以超低利率融出資金,顯然是低於銀行融資成本的;如果現在配置資產,就意味著放棄未來配置其他資產的機會。而隨著經濟企穩,房地產反彈,未來高收益資產的供給可能增加。所以,配與不配資產都有道理,最終參與地方債的程度可能取決於不同銀行對於未來的判斷。

對於債券市場,地方債置換、經濟企穩、房地產銷售反彈等導致的資產供給增加,有助於緩解目前債券市場的「需求沖擊」。因此,短期而言,「需求沖擊」仍在繼續,「護城河」策略收獲期並未結束;但是「需求沖擊」結束後,債市面臨反彈壓力較大,且受長端供給壓力影響反彈幅度更高。

對於城投債,一方面地方債務置換會使得城投債的信用風險暴露的可能性下降,另一方面在債務置換的關鍵時期,城投債務出現違約問題的可能性非常小,此外城投債與地方債收益率存在利差收窄的動力,再疊加銀行配置收益率較高資產的剛性需求,我們認為城投債優於利率債,信用利差將繼續收窄。■

個人如何購買地方債

方法如下:

目前地方債購買方式有兩種。個人投資者既可以持有效證件,到發售地方債的銀行網點填單交款,辦理購買事宜,也可通過銀行的手機APP在線購買。打開銀行的手機APP,搜索「地方債券」,進入櫃台記賬式債券頁面,選擇想要購買的產品,簽署《銀行櫃台記賬式債券交易協議》,即可購買。

地方債與國債相比,購買方式有所不同。國債主要有憑證式與記賬式兩種,其中憑證式國債只能去銀行櫃台購買,而記賬式國債能夠在開通證券賬戶或者國債專用賬戶後在證券市場購買。而目前看,地方政府債券僅支持在發售銀行購買。

作為投資產品,地方債的豐厚收益也是其受追捧的關鍵所在。由於地方債利率的確定方式,利息收入按規定享有免稅待遇等因素,地方債實際收益率較高。從浙江地方債來看,利率與同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相比較高。

(7)銀行購買地方債券存三大隱憂擴展閱讀:

在投資地方債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理性投資。個人投資者在購買地方債的時候,切忌盲目跟風,應密切關注當地政府的財政能力和資金用途等情況,作出理性判斷。

第二,要注意分散風險。在投資地方債的時候,要考慮避免「把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採取分散投資策略將有利於在發生風險時減少損失。

第三,盡管地方債的可靠性較高,但任何債券都存在一定的違約風險。因此,個人投資者在購買地方債後,也應做好風險防控,盡量規避可能的風險因素導致的不必要損失。

❽ 請問為什麼銀行存款購買公司債券和發行股票不會影響負債變化

企業的銀行存款購買了公司債券,是貨幣資金資產轉化為債券資產。資產一增一減,當然不影響負債。

發行股票是增加銀行存款 同時增加資本金及資本公積金,增加的資產和股東權益,也不涉及負債的變化。

❾ 地方政府債券如果納入國庫及商業銀行抵押品范圍會有怎樣的潛在影響

這個行為本身肯定不是QE,QE是人民銀行直接在銀行間市場大量購買新發行的地方政府債。目前來看,加入質押庫只是增強了未來央行投放流動性的工具。它沒有直接投放貨幣,也並不暗示任何貨幣政策的方向。

在整個置換方案中,沒有任何央行直接購買債券的動作,定向/市場化置換行為本質是一個債務重整過程。官方以指令的方式,要求商業銀行以低息、長久期的地方政府債置換了高息的融資平台貸款和各類平台債券、信託,這個過程沒有回籠貨幣也沒有投放貨幣,所以置換是貨幣中性的。由於融資平台貸款本身不是合格抵押品,因此將其置換為可以抵押的地方政府債券之後,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流動性有所改善,央行相當於增加了1萬億新的貨幣投放渠道。這是什麼數量概念呢?一貫被央行用來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的未到期央票4200億元左右,一次降准釋放的流動性也就5000億左右。債務置換完成之後,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時的空間明顯擴大。但是,無論MLF還是PSL,投放流動性的主動權都在央行手上,而人民銀行至今沒有表達過任何直接以貨幣化方式解決地方政府債務的意願。

詳細的邏輯,就需要回顧一下本次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的背景。

2015年是地方政府債的到期高峰,43號文之後,舊有的融資通道受到嚴重限制,再融資能力受阻,償債壓力顯現。各種測算版本很多,一般認為今年即將到期的負有直接償還責任的地方政府性債務(主要是融資平台貸款、信託、債券,有別於地方政府債)金額在1.5萬億-1.8萬億之間,包括救助責任和擔保責任在內所有的到期債務金額在3萬億左右。明年的到期金額與今年相仿。我去年上半年曾經寫過,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可控。為什麼當時可控,現在就有償債壓力呢?因為去年底出台的43號文限制了融資平台的再融資能力。舊有的地方政府融資邏輯被打亂。

政府融資的邏輯與企業非常不同,作為一個掌握了暴力機關和貨幣發行權的非營利性組織,政府的融資行為天然具有龐氏屬性。我們願意給一個企業融資,是因為測算下來它的盈利能夠在項目周期中覆蓋還本付息的現金流;但是我們給一個政府融資時,往往考核的關鍵是該政府未來再融資續貸的能力。當償還債務不在融資人的目標列表中時,它對融資利率的敏感度也就迅速下降直至盪然無存了。當融資行為得不到全面監管,融資人還兼具了投資義務之後,它的債務規模就會迅速擴張。這就是2014年年底之前地方政府債務的狀態,各地政府舉借了天量的高息債務。如果沒有限制性措施出台,這個狀態本會維持直到。。。永遠,就好像日本那樣,政府債務規模是GDP的好幾倍。雖然2013年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還相對安全,但是這個狀態長此以往,肯定會不可收拾。

於是就有了43號文。地方政府不再能以政府的名義通過融資平台舉借新的債務。借問沒有政府信用的融資平台是什麼?它只是一個三張表都很有水分的問題國有企業。地方政府的再融資能力突然受到嚴格限制,原有的融資邏輯突然被打破,這就勢必需要新的再融資方案來接續杠桿。

於是就有了新預演算法,也有了2015年兩會期間樓部長拋出的第一批1萬億地方政府債置換計劃。

1萬億真的很多。整個2014年,國債總共發行1.8萬億不到,地方政府債4000億元。1萬億置換計劃相當於為全年增加了將近50%的無風險利率品供給。

這個品種和數量級,只有商業銀行能夠承接。可是商業銀行也面臨著兩大難題:存款持續大量流失,本身不考慮地方政府債,2015年可以用來配債的資金就已經大量減少,何況供給還要增加50%以上;新的地方政府債收益太低,基本接近銀行資金成本,從純商業的角度而言,一定是高息的地方政府貸款更加誘人。如果一定要公開招標,只會有兩種不美妙的結果:1、地方政府債的收益率逼近融資平台債券;2、流標。

因此,兩會時就有人喊話,應該由央行出面認購地方政府債。但這種直接投放貨幣的接盤俠行為,當時被央行直接否定。在過去的2、3個月中,博弈一直在進行中。財政部的政策目標是到期債務順利在新的預演算法框架下續作,盡量少走老路,因此讓央行貨幣化解決,對財政部一定是最優的。而人民銀行的政策目標是復合的:控制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控制物價水平;維持人民幣幣值,促進國際化。對於後兩個使命而言,貨幣化解決債務問題都是負面影響,從控制系統性風險的角度來說,直接貨幣化也是次優的。

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妥協版本。債務並沒有直接被貨幣化處理,而是採取了部分定向,部分市場化的方式。當市場化發行對貨幣市場帶來嚴重沖擊時,央行可以使用新的公開市場工具主動投放貨幣,熨平波動。

其實這就是個互相喂翔的故事:財神爺看著一杯熱翔,敬了秋褲先生;秋褲先生如果「啊嗚啊嗚」狂吃了,那就叫QE;可是秋褲先生不傻呀,他也不吃;結果兩個人把錢庄老闆都拉過來,對他們說,「都是你們造的孽,你們吃」;秋褲先生一邊又拿出一瓶健胃消食片,安慰大家,如果噎著了,他有葯。

至於他到底給不給葯,什麼時候給葯,沒有人說得清。在這之前,翔一定是先吃撐了。

❿ 購買債券與銀行存款有何異同

債券說白了就是一張借條,你把錢借給企業或者國家,就得到一張企業債或者國債,一定期限後,企業和國家收回債券,返還你本金,並且每年還有利息。跟銀行儲蓄差不多;只是債券風險高一些,當然國債和銀行儲蓄一樣風險很低;同時,企業債的利息收益要扣除20%利息稅,但有的企業債的利率比銀行存款高!一些上市交易型的債券,可以像股票一樣交易,一買一賣賺取差價,當然也有虧損本金的風險!

如果某些國債,如憑證式和儲蓄國債的利率比同期銀行儲蓄利率高,可以考慮買國債,多一個選擇渠道。

企業債和記賬式國債主要通過證券公司開立賬戶買賣,而憑證式、儲蓄,以及銀行記賬式國債只需通過銀行買賣!

閱讀全文

與銀行購買地方債券存三大隱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