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炒股配資 > 清朝發的國債

清朝發的國債

發布時間:2021-11-10 02:13:03

❶ 清朝滅亡外國國債誰還

想多了 政府都換掉了 誰會還這個 明顯作廢了 國民政府是推翻清政府的怎麼可能會替它還債..

❷ 清政府被迫停止發行國債說明了什麼

清朝末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甲午賠款,二是庚子賠款。兩次大的戰爭賠款使得清政府陷入巨大的財政危機。為了解決巨大的戰爭賠款問題,英、德、法、俄銀行以5%左右的利息提供給清政府貸款。我們幾乎都指責當時的英、德、法、俄銀行以 5%左右的利息借給清政府外債,但在中國當時沒有債券市場的情況下,一方面除了外債別無出路,另一方面這種 5%的利息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是幾乎不可能找到的。這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的清朝政府在既無法增加稅收、又無法發行國債的時候向外國借債的困境。
在一個國家發生財政危機的時候,可以採取加稅、增發貨幣、借債三種方式。其中增發貨幣一策又稱鑄幣稅,其實質與加稅一樣,只不過其負面作用不容易發現,但是一旦產生通貨膨脹,就一發不可收拾。因此對於解決一個國家的財政危機,實際上就主要是兩種,加稅還是借債。加稅的本質就是不斷存錢,如同老百姓喜歡儲蓄一樣,而借債意味著通過融資來解決目前的困境,通過融資的未來的利潤來支付利息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清政府的財政政策實際上就是前者,不斷採取存錢的策略充實國庫。據史載,從康熙中葉開始,每年財政盈餘約500萬兩,乾隆中期以後年均結余在 1000萬兩左右。鴉片戰爭之前的年度財政盈餘也超過500萬兩,到鴉片戰爭後的1847年,財政結余為 380萬兩。甲午戰爭前的 1893年,國家財政結余高達760萬兩。這些數據說明,雖然按照傳統儒家理財觀念看晚清的結余可能還太少,但當時的經濟國策從根本上講極其荒謬,在兩次鴉片戰爭都失敗同時又面對日本的威脅下,朝廷不僅不想法把未來的收入透支來加速發展國力,反倒還一心放在「節流」上,只想到往國庫多存錢。結果是,國力相對其他國家繼續衰退。
按照傳統儒家評價國家財富的標准,可以說清朝即使在鴉片戰爭之後、太平天國起義之前還是非常富有的,這種富有在乾隆後期達到頂峰,1781年國庫存銀7000萬兩,到1789年為6000萬兩左右,1850年時降到800餘萬兩。太平天國起義對朝廷開支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發生貨幣危機,但即使在1853—1863年間,戶部銀庫仍然年增 19萬兩。這不多,但對傳統的中國人來說,那至少比承擔越來越高國債要好。但實際上這種錯誤的財政政策徹底地將清政府毀滅了。這似乎又回到了宋朝王安石和司馬光關於「開源」還是「節流」的財政政策的爭論。
在王安石看來,開源才能「民不加賦而國用足」,而司馬光堅持認為,「自古以來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天地之間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之手,就在官府之手,如果不是從百姓手裡收取財物,官府的錢從何而來?」但事實是,美國巨大的國債使得美國能夠透支消費,促使美國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幾百年前國庫堆滿金銀的國家今天無一不是落後國家。依照詹姆斯?麥克唐納德《一個自由的國家債台高築:金融基層民主》一書中提供的資料,如果我們按1600年時能借到大量公債與沒借公債的國家分成兩組,那麼你會發現,400年前國庫里金銀萬貫的國家今天基本貧窮落後,而當年靠發國債發展的國家今天基本都經濟發達。像那時的明朝國庫藏銀約1300萬兩,朝廷甚至儲存了足夠吃 9年的谷糧!就怕天塌地陷。可是,越怕天塌下來,天還真的會塌下來,不久明朝被改朝換代。當時的印度國庫則儲藏了近6000萬兩金銀,坐在那些金銀上等著被殖民化。歷史就是如此讓人驚訝。
仔細看來,清朝末年的財政赤字在傳統中國文化看來非常嚴重,但相比而言,那時的赤字並非無葯可救,而是財政政策的失敗導致了清朝的失敗。按照學術界的估算,由於這些賠款以及其他外債支付,清政府在 1902年後每年要付約4700萬銀兩,這相當於1903年政府財政收入的44.7%(那年的財政收入為10492萬兩)。但是,1903年的實際財政赤字約3000萬兩,占財政收入的28.6%。如果跟英國早期比,1697年英國政府一年的短期債務支付是它財政收入的 3倍,1710年時是財政收入的近4倍,但那並沒迫使英國滅亡,實際上英國從那以後反而日益強盛。從這些數據上看,晚清的財政赤字並非傳說中可怕,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財政政策手段,導致只能依賴外債,並且因此喪失部分主權,最後在國民一片罵聲中倒台。
那麼借債策略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夠解決財政危機並且促進經濟發展呢?這取決於投資收益率和借債利息的比較。我們可以把國家看成一個公司,從公司財務的角度來看待國家理財問題。首先,如果國家借債的利息高於國家投資或開支項目所能帶來的回報率,比如國債利率是20%而國家投資項目的回報率只有 5%,這里國債利率是成本,投資回報率是收入,那麼國家開支的項目每年要虧損15%。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必不可少的國家開支外,政府應該停止、減少開支,尤其不應該通過赤字、國債來讓政府浪費錢,應該降低稅負。如果是這樣,政府的確要盡量存錢,以防未來出現財政危機時要花20%的利息去借債。~~

❸ 國債的發展歷史


中國最早是從清朝末期開始發行國內公債並大量舉借喪權辱國的外債。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也曾多次發行公債,如1932年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曾分2期發行總額為180萬元的「革命戰爭短期公債」。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國債發行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中國剛剛建立的1950年,當時為了保證仍在進行的革命戰爭的供給和恢復國民經濟,發行了總價值約為302億元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第二階段是1954-1958年,為了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分5次發行了總額為35.46億元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第三階段是1979年以後,為了克服財政困難和籌集重點建設資金,中國從1981年起重新開始發行國債。截止到1995年,共發行了8種內債,有國庫券、國家重點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債券、定向債券、保值債券、轉換債券等,累計余額達3300億元。

❹ 國債是哪一年開始發行的

發行國債,最早是從50年代就開始了。那時候不叫國債,叫做建設公債。

❺ 晚清四次發行公債,名號響亮愛國公債,為何成哀國公債

在清朝時期,康熙帝沒有主見聽從了一位臣子的意見,康熙被臣子所迷惑,以為自己的國家真的可以地大物博到不用對外開放,於是就實施了閉關鎖國政策,關閉一切沿海港口,實施對外關閉,禁止一切外來船隻進入中國大陸。

於是就有了名號響亮的愛國公債,這些愛國公債就像無休止的吸血鬼,吸食這老百姓的血,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最後,這些公債只能變成了哀國公債

❻ 清朝發行的銀票清朝滅亡後是作廢了嗎

銀票是貨幣的一種紙質形式。貨幣則是用於商品交換的產物。政府發行的貨幣,其購買力源於政府的權威和信譽。一旦該權威和信譽喪失(貨幣的核心與本源),那麼它所發行的貨幣也就沒有了名義上的價值。所以,以此角度來看,清朝發行的銀票,當清朝存在時,由清政府權威和信譽可以確保其銀票的金額有效,而一旦清朝滅亡,則無論該銀票數額有多大,就全部變成了廢紙,上面的金額數字也只是作廢的數字。
當然,如果真的是清朝銀票,流傳至今能保存完好,雖然它上面的金額已失效,但它作為一種文物也值得收藏,它身上的價值就變成了「收藏價值」。這就類似郵票,當初一張郵票的使用價值,可能只有幾角錢,但是一旦變成珍貴郵票收藏品,那麼這本身幾角錢的郵票就同時擁有了另外一種收藏價值,這種價值會隨著收藏品市場對它的認可程度而起起伏伏,在每個時代都會不一樣。

❼ 清政府被迫停止發行國債說明了什麼被迫舉借外債產生了什麼影響

說明清政府已經失去民心,沒有信用,發行的國債沒人買,籌不到資金,就沒錢,然後被迫無奈就向外舉借,可是借錢,最後還錢的還是普通大眾的人民。這導致民不聊生,使人民怨念漸漸加深,更加沒有人相信清政府。

❽ 晚清四次發行公債,名號響亮「愛國公債」,為何卻成了「哀國公債」

在腐敗的土壤下進行任何改革,最後肯定會失敗的。晚清的金融改革也是如此,晚清四次發行的公債,雖然打著“愛國公債”的旗號,但是最後還是淪為了統治階級貪污腐敗的工具,只能落個“哀國公債”的罵名。

第一次公債

首次公債發行的時間是在1894年。這次發現公債的出發點是彌補軍費的不足,給出的條件也十分優厚,但是由於晚清統治階級的局限性,同時加上首次公債發行工作發准備不補分,只募集到1102萬兩。最後更是被腐敗的統治階級把公債由募集資金變成了勒索錢財。

同時由於晚清腐敗的官場氛圍。只怕這1102萬兩最終用到實處的零頭都不到。跟可氣是這樣就把公債的名聲搞臭了。以後再發行公債人民大眾誰還會信呢?

四次公債

在晚清覆滅前夕,晚清還在垂死掙扎但是國家信用已失,人心已散,覆水怎麼還能收呢?

雖然1911年,這一輪公債,名稱取得很愛國,美其名曰:“愛國公債”。但是,“愛國”公債在腐敗的統治階級手裡只能誤國,甚至成為賣國的工具。公債剛開始發行不久,滿清帝國就隨風而逝了。

最後“愛國公債”也只能成為“哀國”公債了

❾ 中國不還清朝發行債券的法理依據是什麼

清朝發行的債券應該由清朝政府來歸還,這跟現在的政府沒有什麼因果關系。

閱讀全文

與清朝發的國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