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貨幣戰爭一書提到的一點:還清國債等於摧毀國家貨幣。
1694年月27日,英王威廉一世頒發了英格蘭銀行的皇家特許執照(Royal Charter),第一個現代銀行就這樣誕生了。
英格蘭銀行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國王和王室成員的私人債務轉化為國家永久債務,由全民稅收做抵押,由英格蘭銀行來發行基於債務的國家貨幣。這樣一來,國王有錢打仗或享受了,政府有錢做自己愛做的事了,銀行家放出了他們日思夜想的巨額貸款和得到了可觀的利息收入,似乎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只有人民的稅收成了被抵押品。由於有了這樣強大的新的金融工具,英國政府的赤字直線上升,從1670年到1685年,英國政府財政收入是2480萬英鎊,從1685到1700年,政府收入增加了一倍多,達到了5570萬英鎊,但英國政府的從英格蘭銀行的借貸從1685到1700年暴漲了17倍多,從80英鎊漲到了1380萬英鎊。
更妙的是,這個設計把國家貨幣的發行和永久國債死鎖在一起。要新增貨幣就必須增加國債,而還清國債就等於摧毀了國家貨幣,市場上將沒有貨幣流通,所以政府也就永遠不可能還清債務,由於要償還利息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必然導致需求更多的貨幣,這些錢還得向銀行借債,所以國債只會永遠不斷增加,而這些債務的利息收入全部落入銀行家的錢袋,利息支出則由人民的稅收來負擔!
根源還是在英格蘭銀行控制控制了貨幣發行權!
1.貨幣的發行數量是根據市場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決定。
其影響因素有貨幣流通速度,待售商品價格,商品總量等
因此貨幣不能隨心所欲的發行。
2.「要新增貨幣就必須增加國債」。如果說發行新的貨幣已經滿足實際 經濟發展的需求,但是作為一個權力部門的政府需要支出來維持經濟和日常開支,而又不直接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直接印發錢給政府,這時候就只能通過透支未來支出——借貸,也就是由發行國債來增加政府開支。這時英格蘭銀行掌握貨幣發行權,於是英格蘭銀行就成為政府的債權人,英格蘭銀行
3.「還清國債就等於摧毀了國家貨幣」。相同的道理,由於政府已經透支了未來支出,所以理應還清國債,但是還清國債又引起這樣的問題:政府用於償還的金錢必然還自諸如稅收這樣的財政收入,一旦只向廣大人民收錢用於償還債務而不用於維持開支,這樣用於維持政府開支的金錢又會嚴重短缺,經濟又難於正常運行。
這時政府又不得不再次發行國債,以此便會形成惡性循環,政府的財政赤字就會不斷的增多
Ⅱ 327國債事件幕後黑手
1995年9月20日,國家監察部、中國證監會等部門都公布了對「327國債事件」的調查結果和處理決定,決定說,「這次事件是一起在國債期貨市場發展過快、
交易所監管不嚴和風險控制滯後的情況下,由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遼寧國發(集團)公司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
根據現有的資料去分析1995年的事件,1995年中經開的特殊背景,和中經開在市場上瘋狂做多的行為來看,中經開很有可能參與內幕交易,在市場並不確定是否增加貼息率的時候,已經得到內幕消息,確定財政部一定會加息。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這樁內幕交易即使不是最大的一樁內幕交易案,也是影響最惡劣的內幕交易之一。
Ⅲ 有一個很有名的銀行家,在諾曼底登陸的時候,買進了大量的英國()國債
我記得是奧古斯特·貝爾蒙 是一個猶太人,當時他有很多情報源,
Ⅳ 求問一道國債投資題
債券A年收益率=(1000/700)^(1/5)-1=7.39%
債券B年收益率=[(1+7%*8)/(1+6%)^3]^(1/5)-1=5.55%
註:忽略債券面值1000元進行簡易計算,其中(1+7%*8)/(1+6%)^3是表達五年後債券B預計單位價值。
五年後債券C預計價值=1000*5.8%/(1+6%)+1000*5.8%/(1+6%)^2+1000*(1+5.8%)/(1+6%)^3=994.65元
設債券C年收益率為x%,那麼有如下式子:1000*5.8%/(1+x%)+1000*5.8%/(1+x%)^2+1000*5.8%/(1+x%)^3+1000*5.8%/(1+x%)^4+(1000*5.8%+994.65)/(1+x%)^5=928.36
解得x%=7.48%
故此僅考慮收益應選擇債券C。
從風險角度來比較,債券A符合現金流需求,而債券B和債券C不符合現金流需求,在變現時價格受到未來的第五年底的市場利率影響因素,而債券A不受這種影響,但缺乏波動價值彈性,主要是債券已經到期。若五年底時市場利率低於預期的6%時,而債券B和債券C則存在利率降低時的超額資本利得收益,主要原因是這兩只債券還沒有到期;相反,若五年底時市場利率高於預期6%時,債券B和債券C其變現價值就會降低;還有債券C還受到再投資利率影響,由於計算的式子是用均衡的復式收益計算出來的,但市場預計利率低於所計算的7.48%,也就是說必須要尋找較高風險的產品來進行再投資達才能達到如此收益。
Ⅳ 327國債事件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一、1995年2月23日爆發的327國債期貨事件,可以說是建國以來罕見的金融地震。
327品種是對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債期貨合約的代稱。由於其於1995年6月即將交收,現貨1992年3年期國債保值貼補率明顯低於銀行利率,故一向是頗為活躍的炒作題材。
市場在1994年底就傳言327等低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國庫券可能要加息;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不可能,因為一旦加息需要國家多支出10多億元的資金,在客觀形勢吃緊的情況下,顯然絕非易事。
於是,圍繞著對這一問題的爭議,期貨市場形成了327品種的多方與空方,該品種價格行情的最大振幅曾達4元多。
二、2月23日,財政部發出公告,關於1992年期國庫券保值貼補的消息終於得到證實。多頭得理不饒人,咄咄逼人地乘勝追擊,而空方卻不甘束手就擒。雙方圍繞327高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空方的總指揮是萬國證券公司,二號主力遼寧國發(集團)公司。
在148.50元附近,空方集結了大量的兵力。但多方力量勢不可擋,一開盤,價位就跳空高開,數百萬的空單被輕而易舉地吃掉,價格大幅飆升,迅速推高到151.98元。16時22分,離收盤還有8分鍾。
正當許多人都以為大局已定時,風雲突變,730萬口(約合人民幣1460億元)的拋單突然出現在屏幕上,多方頓時兵敗如山倒。
最後雙方在147.50元的位置鳴金收兵。當日上海國債期貨總成交8539.93億元,其中80%即6800億元左右集中在327品種上。若按收市價147.50元結算,意味著一大批多頭將一貧如洗,甚至陷於無法自拔的資不抵債的泥坑。
交易剛結束,上海證券交易所、證管辦就接到了指有會員嚴重違規操作的控告。根據後來的處理結果,327事件被定性為一起嚴重的違規事件。
它是在國債期貨市場發展過快、交易所監管不嚴和風險管理滯後的情況下,由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遼寧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數大戶蓄意違規、操縱市場、扭曲價格、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所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
三、作為327事件主要責任者的萬國證券公司,在這次大起大落的劇烈震盪中,一下子就陷入了滅頂之災。萬國證券成立於1988年7月18日,總裁管金生。
這家起步時只有3500萬元資本金的證券公司在短短6年的時間就發展成資產規模數十億元的綜合性公司,是中國證券業的一大奇跡。
萬國證券成立不到兩個月就先聲奪人,爭取到為義大利國民勞動銀行新加坡分行在倫敦發行歐洲日元證券作承銷商,成為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從事同類業務的第一家證券公司。
1992年,萬國證券又與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及香港長江實業集團聯合收購香港上市公司大眾國際51%的股權,又創造了國內證券公司第一次在香港收購控股上市公司的奇跡。
1993年。萬國證券在首批券商信用評級中成為唯一獲得國內AAA最高信用級別的一家。
1994年,萬國證券A股交易占上交所總成交量的22%,B股則達到50%,在上交所會員中首屈一指。當年上市的上海12隻B股中有8隻是由萬國證券作國內主承銷商。
如日中天的萬國證券打起了「萬國證券,證券王國」的旗號,聲言要成為中國的野村、中國的美林。然而,在缺乏必要的監管條件下的過於順利以及由此滋長起來的狂妄自大及膨脹野心,卻成了它的「死穴」。
四、萬國證券的總裁管金生是上海外國語學院法國文學碩士,畢業後先後就職於上海市級機關、上海信託投資公司。曾擔任中美國際投資法研討會秘書長,由此而受歐共體邀請,到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進修,獲法學碩士及商業管理碩士。
1988年學成回國,即著手創辦萬國證券公司。人生經歷上過於一帆風順,同樣容易養成一個人過於自負的性格。他風頭出盡,被尊為「中國證券教父」。
327事件後,人們指責管金生用家長制的那一套來領導全國最大的證券公司,而他本人卻感到還有一條,這就是萬國缺少監督機制。
如果說管金生在327品種上走了眼不過是一種偶然,那麼,他以及他所領導的萬國在327事件中的所作所為則是一種必然。自從成為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幾乎所向無敵的虎狼之師,他們就太自以為是,也太自信了,他們以為國家不可能因其利率偏低而加息,因而一直在做空。
而當加息的消息被證實時,為了挽救公司可能出現的高達10億元以上的損失,便不顧一切地鋌而走險,違規惡炒。
2月23日下午,空方主力陣營中的遼國發臨陣倒戈,突然空翻多,使327品種的創出151.98元的天價。
在大勢既去的情況下,最後8分鍾,急紅了眼的空方司令萬國赤膊上陣,先以50萬口將價位打到150元,接著連續以幾個數十萬口的量級把價位再打到148元,最後一筆730萬口的巨大賣單令全場目瞪口呆,把價位封死在147.50元。
在這一陣緊鑼密鼓的狂轟爛炸之中,萬國共拋出1056萬口賣單,面值達2112億元,而所有的327國債總額只有240億元。也就是說,萬國賣空的數額超過了該品種總額的7.8倍。
管金生的一步之差,令萬國遭遇了它事業上的滑鐵盧,在管本人而言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滑鐵盧。
「中國的巴林事件」
以萬國證券公司為代表的空方主力認為1995年1月起通貨膨脹已見頂回落,不會貼息,堅決做空,而其對手方中經開則依據物價翹尾、周邊市場「327」品種價格普遍高於上海以及提前了解財政部決策動向等因素,堅決做多,不斷推升價位。
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品種上聯合做空的遼寧國發(集團)有限公司搶先得知「327」貼息消息,立即由做空改為做多,使得「327」品種在一分鍾內上漲2元,十分鍾內上漲3.77元。
做空主力萬國證券公司立即陷入困境,按照其當時的持倉量和價位,一旦期貨合約到期,履行交割義務,其虧損高達60多億元。
為維護自己利益,「327」合約空方主力在148.50價位封盤失敗後,在交易結束前最後8分鍾,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700萬手、價值1400億元的巨量空單,將價格打壓至147.50元收盤,使「327」合約暴跌3.8元,並使當日開倉的多頭全線爆倉,造成了傳媒所稱的「中國的巴林事件」。
「327」國債交易中的異常情況,震驚了證券市場。事發當日晚上,上交所召集有關各方緊急磋商,最終權衡利弊,確認空方主力惡意違規,宣布最後8分鍾所有的「327」品種期貨交易無效,各會員之間實行協議平倉。
Ⅵ 英國國債為何與國家貨幣緊緊鎖死英格蘭銀行為何能控制英國貨幣流通英國政府就還不清國債嗎
你要分清楚債券和股權。。。
股權(普通股)是具有決策權的,而債券並沒有決策權
也就是說羅斯柴爾德即時控制了再多的某個機構的債券對某個機構也沒有任何決策權。這個顯然是作者玩了個文字游戲,並不是迫使英國政府給他們一些權力,而是英國政府為了回報羅斯柴爾德買了他們的債券,給他一些好處。
你欠了人家很多錢,別人借了你錢。你會邀請他到你家裡住幾天,但是不是他強迫你讓他到你家裡住幾天。他高興了說不定以後會繼續借你錢,或者讓你少換點這之類的。
大量持有債券雖然沒有決策權,但是的確也有一些作用。完全掌握了債券後等於變相掌握了債券與貨幣的兌換,可以人為製造通貨膨脹,與政府同歸於盡。。。當然這樣代價太大,但是這樣把英國政府和自己的利益捆綁在了一起。要死大家一起死,要活大家一起活。。。
就是這樣
早期金匠銀行與新型的英格蘭銀行本質區別在於是從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過度到了貨幣本位
樓上這么多話都沒點出本質。。。
Ⅶ 英國脫歐隊中國國債是利多還是利空
英國脫歐主要影響歐洲的平衡,削弱歐盟,不利歐元,利好人民幣,對我國國債是利好。
近幾年,我國加快了金融開放,境外投資者逐步進入我國的債券和股票市場,金融資產的定價對國際重大政治事件的反應更快速,更敏感了。
但是影響人民幣價格的因素非常多,尤其是中美關系,重於其他關系,各種因素疊加,使得判斷我國國債價格的趨勢難度增加。
Ⅷ 因其信用度高,英國國債又被稱為"金邊債券".為什麼是錯的
金邊債券泛指所有中央政府發行的債券,一般泛指國債,由於國債是以國家的信用發行的,其信用度高。還有其他信用評級較高的債券也能算是金邊債券。
這句話錯在特指英國國債,把金邊債券的定義狹義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