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神話的論文
你們猜「玉皇大帝」和「觀世音菩薩」,誰貴誰輕呢?答:觀世音菩薩貴。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還在六道輪回之內,尚未跳脫三界),而觀世音菩薩(很至高無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輪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所以觀世音菩薩更貴,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釋天,與基督教上帝在同一個級別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級。天帝見觀世音菩薩,皆要誠心禮拜,叩頭頂禮。(你不信的話,去找陰律無情書上查,可是寫得清楚楚的)。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輪回內)雖是三界之內的王帝,三界之內的老大。但終究尚未跳脫三界,也有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因地藏經記載,無間地獄之所以叫做無間地獄,之四原因:無倫男女、種族、年齡、貴賤、或龍、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墮入這地獄,都是同樣的受苦,所以叫做無間。你仔細看,有說過佛、菩薩也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嗎?因佛、菩薩是很至高無上的果位,在三界之外,命亦是極貴無比,又不會造作任何罪業,即永不打入無間地獄的。要知道不但觀世音菩薩比天帝命貴的,連三界之外的一切佛、一切菩薩,皆都比天帝命貴的。如:觀世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及其他所有佛,所有菩薩,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嗎?
㈡ 關於基督
1、基督,來自於希臘語Χριστος或Christos,意思即是「受膏者」(古代的以色列王即位時必須將油倒在國王的頭上,象徵這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也等同於希伯來語中的名詞彌賽亞,意思為「被神選定」。在基督教中基督是拿撒勒人耶穌的專有名字。
基督一詞常被誤認為是耶穌的姓,因為聖經中曾多次提到「耶穌基督」。但實際上它只是一個稱號,按現在正常的語序應為「基督耶穌」,意思是「受膏者耶穌」。追隨耶穌的人被稱作基督徒,因為他們相信耶穌是他們的救世主,或在舊約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大部分猶太教徒反對這一觀點並仍然等待著彌賽亞的到來。而大部分的基督徒現在正在等待基督的第二次到來,從而驗證彌賽亞預言餘下的內容。
2、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
《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是英國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伯特蘭·羅素發表的一篇解釋自己為什麼不是基督徒的論文。羅素於1927年3月6日以此為題在倫敦發表演講,並將它和其他論文一起發表於《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ISBN 0671203231)一書中。
羅素首先論述什麼是基督徒,然後論證上帝是否存在,對支持上帝存在的論點,包括最初起因論、自然法則論(牛頓提出)、目的論、神明道德論等,一一闡述並認為它們不能從邏輯上予以證明。羅素主張人們真正信仰上帝的原因並非由於理智的論點,而是從兒童時代起就受到的熏陶(What really moves people to believe in God is not any intellectual argument at all. Most people believe in God because they have been taught from early infancy to do it, and that is the main reason.)。
羅素還探討了基督的道德品質。由於基督相信地獄,羅素認為基督不是一個真正慈悲的人。羅素認為歷史上到底有無耶穌其人是值得懷疑的。羅素認為基督教作為一個有組織的教會,從古到今一直是世界道德進步的主要敵人(I say quite deliberately that the Christian religion, as organized in its churches, has been and still is the principal enemy of moral progress in the world. )。
羅素最後指出宗教是建立恐懼之上的,並呼籲人類要獨立思考,勇敢的面對世界的一切,用知識、善良、勇氣建設一個美好的世界。
3、給反教者和教徒的話
◆:你對反基督教的年輕人有什麼話說?
◇:不要浪費時間試圖改變某個基督徒的信仰。絕大部分的信徒的理性已被扭曲,他們強調的是「信」而不是「理」,是不可能通過說理改變信仰的。應該把目標定為爭取中間人,防止更多的人被稀里糊塗拉入了教。同時,如果公開批判基督教,要有被眾多基督徒攻擊、謾罵、詛咒、騷擾的心理准備。
◆:你對年輕的基督徒又有什麼話說?
◇:一、盡量以變通的態度看待《聖經》,不要拘泥於《聖經》的字句和具體教義。實際上現在大多數的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和自由派新教徒,都只把
《聖經》看做寓言,而不是真實的歷史,對其教義也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這是值得贊賞的。二、不要為了傳教就不負責任地傳播謠言,更不要有意撒謊。我知道的不少基督徒都有撒謊習慣,大概覺得是為上帝撒謊的,就無可非議,但根據一般的道德標准,則是厚顏無恥。三、不要狂妄自大,對生物學一知半解就要否證進化論。若對進化論問題感興趣,應先去認真讀點有關科普著作。
㈢ 生命的意義在於信仰論文
信仰給人的生命以意義
陳敏昭
(三門峽行政學院 472000)
[提要]1、信仰是人存在的需要;2、信仰的本質:被期待的理想;3、中國傳統文化與信仰的缺失;4、物質和生命都起源於運動;5、探求信仰。
1、信仰是人存在的需要
在我們這個與信仰久違的社會里討論信仰,似乎是個出力不討好的事情。沒有信仰的生活已經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索然無味,行同走肉,空話、假話、大話漫天飛。
什麼是信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山東筆名叫「藿香正氣丸」的朋友從信息的角度說:「『信』就是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是符合事實的;『仰』即仰望,就是在一種知識體系內相信那些無法證實的內容,因為此知識體系內低層的信息得到了確認,所以高級信息即使不能證明,但由於因為信任此體系,也便相信其信息的真實性」。
另一位筆名「歷史哲學」的人從實用的角度講:「信仰即是自己的需要。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就信。物質上的需要,人們需要科學,科學即是信仰」。
一位自稱「月亮魚」的朋友從反面說:「信仰是自我欺騙而欺騙別人的工具。人有信仰,則必定在精神上成為奴隸」。而另外一個朋友則從正面說:「信仰是一種心理依託,是一種可以激發人潛力的力量」。
「天涯客子」和他的朋友認為信仰是:「精神的家園,心靈的歸向」。關於心靈的歸向,他們認為:「自然的方向有東西南北,前後左右上下。而信仰非自然的方向,而是人心的歸向,人靈性生命力的方向,是指你的心,你的靈性,你的生命是否歸向天主。人生命的歸向,心靈的歸向就是信仰」。
還有人說:「信仰就是相信自己的思想。」wuqiangnian認為:「信仰是人內心秉持的精神規范,是心靈的寄託。它指導著人的行為方式和評價事物的態度。」當然,我相信大多數人贊同:「信仰是人們對自己理想的不放棄,對真理的尊重和實踐 」。筆名叫「夢夢心絕痛」的朋友說:「信仰,是指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神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指南。概括地說,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
而網名zhxr63的朋友則用近乎抽象邏輯的口吻告訴我們:「信仰即是對萬事萬物存在惟一性真理的堅信不疑的認定。迄今為止,人們對信仰的認識,都僅僅限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宗教信仰,或以為只要人們心中有神的信念,就是有了信仰。其實,這只是人們對人類智慧尚處於蒙昧時期的信仰活動現象的膚淺外表的認識。神,從現代人認知水平的角度看,不過是人類對真理尚處於完全無知狀態時期的一種抽象觀念的代償,而且還只限於一神論的宗教信仰。因為全知全能的神——上帝抽象的惟一性,正好可以代償真理抽象的惟一性;這也因為無論神抑或真理,都應是最高的抽象,而不能是任何想像或具象。一切進入具象的神都將造成使人愚昧的偶像和偶像崇拜。正是因此,具有惟一神宗教崇拜的民族,可以具有一定程度信仰的因素,但嚴格地說,還不能說是具有完整的信仰本身。因為作為宗教,其中仍舊含有大量違背真理的迷信成分。至於具有多神論宗教崇拜的民族,就只能認為是無信仰的民族了。正是因此,中國人就是一個無信仰的民族。此外,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曾多次談到,中國人心中無真理,這與中國人心中無信仰其實是同一個事實的兩面。信仰與迷信,嚴格地說,是兩個完全對立乃至彼此根本不可相容的概念。迷信的人不可能會有信仰,而有信仰的人,則應自覺地杜絕任何迷信。然而實際上,在人類具體的生活中,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把信仰和迷信混合在一起,使之難解難分。正因如此,堅信真理惟一性的科學家,有時也會自稱是某某宗教的信徒。在理性上這的確是矛盾的,然而在超驗的心理以及情感上,卻常常二者能夠和平共處得似乎天衣無縫。這並不奇怪。因為人本身,即同時都是在追求真理、善法和美德(情感)的人。這種情況,在西方大哲人康德的著作中就曾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方面,他在純粹理性中殺死了上帝,另一方面,他卻又在實踐理性中假設有一個上帝,再一方面,在涉及美學意義的判斷力批判中,他更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上帝。其實,這在今天的我看來,康德的『上帝』,全都只應是惟一性真理的代稱。之所以康德到最後都難以自圓其說,並一再被後來的哲學家們所曲解,關鍵都在於,西方哲學的二元論邏輯,徹底限制了他一切努力的可能。至於為什麼如此這般的道理,我沒法在這短短的文章中給大家說清楚,但我的確深信,我的三元論邏輯能夠非常容易地解決這個難題。今天,我在這里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信仰即應是對萬事萬物存在惟一性真理的信仰。信仰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人類的智慧發育,只能從真理的『惟一性』出發,然後進化到善法的『相對性』,最後達到美德的『三全性』,使人類的智慧最終臻於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和有所創造的最高境界。缺乏信仰的民族,絕對只能是一個愚昧的民族。中國人長期以來受到儒學偽學的蠱惑,完全不知真理為何物,致使中國歷史上智慧發展停滯的中世紀長達兩千多年之久。今天看來,儒學偽學對中華民族的造孽,真是罪莫大焉。今天仍還有那麼多人在繼續鼓吹儒學、儒教,甚至還要以『國學』而禮遇之,而尊奉之,簡直是無知之極,愚昧之極,更是對中華民族的後代子孫有害之極。」zhxr63先生的觀點真叫人振聾發聵!
網名 zhoujunyi 的朋友則從更深層次上告訴我們:「什麼是信仰?可能這個一再被提及的詞語還是很難被下一個定義的,或者說每個人對它都有自己的闡釋。的確,人們大多數時候並不願提及這個沉重的詞,有時候還會忽略甚至逃避它。因為我們一直被灌輸的意識形態教育告訴我們,信仰就是和宗教有關的,而宗教就是迷信的一種形式,所以信仰也成為一種和科學對立的事物。因此很多人在填寫表格的時候,在信仰那一欄里,總是寫上『無』或『共產主義』。這很值得思考。如果說一個人沒有信仰,那麼他的行為基礎、社會活動、思考模式又是建立在什麼之上的呢?而『共產主義』只是一種社會形態,根本不是一種價值觀或者認識論的基礎,對於共產主義,你可以用相信這個詞,而不是『信仰』這個詞。為什麼要信仰?因為我們需要有所畏懼。如果一個人可以無懼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那不是勇敢,而是可怕。無論是法律、規章制度、道德,都是在做著同樣的工作——告訴你,什麼你可以做,什麼你不可以做——總之,你需要一個讓你畏懼的系統,讓你在某個體系內照章辦事.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信仰的存在首先是一種需要。信仰的復雜只是體現在形式上,究其本質而言,信仰還是相當純粹的一個實體。烏拉穆諾曾在其一篇論文中寫道:『相信我們不曾見過的,不!而是創造我們所不曾見過的。』這句話對於篤信基督教的西方世界可能更好理解——信仰並非是一個存在,而是一種被期待的理想。我們的信仰在本質上是一種世俗理想,只是隨著這個世俗理想被不斷豐富和修飾,並且伴隨著儀式和經文,它大多數情況下被改變為一種宗教(或者說,宗教成為信仰的主要形式)。烏拉穆諾在《生命的悲劇意識》一書中,同樣寫道,『通常,並不是由於我們相信我們才寄以希望,而是由於我們有所希望所以我們才相信。』當一位年老的母親在寺廟里祈禱孩子的病能康復時,她並非時因為相信神佛才來參拜,而是因為她希望孩子能真的因為自己的祈禱能康復,所以才去相信神佛的存在。——這個因果關系在信仰的理解上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聖經中有這樣一句:主啊,我信!請幫助我的不信。前面寫道,信仰的復雜只是體現在形式上,只是還真的沒有見到對於信仰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即什麼可以稱之為信仰,什麼不能稱之為信仰。有些人說他信仰科學,也有人說他是無神論者,怎麼分別那究竟是是信仰,還是一種態度?
「從信仰的對象看,也許可以簡單的分為一神論、多神論、泛神論、自然主義以及無信仰。不管你是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佛教、道教,其區別只是神的存在形式和神性的不同,在根本上都是對於神是統治力量和支配力量的崇信和想像。當你說你信仰科學的時候,你其實是在說你的一種現實態度,你只願意相信用現有科學能解釋的事物,並且熱衷於用科學來解釋所有發生的事情。科學不能成為一種信仰,因為信仰的支配者是人,並且信仰是與意志有關的非理性存在,而科學與之無關。就像你雖然相信科學,但在黑暗中你還是會害怕鬼神,這就是《X檔案》里Scully說的不理性的恐懼。
「前面寫道,信仰的復雜只是體現在形式上,只是還真的沒有見到對於信仰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即什麼可以稱之為信仰,什麼不能稱之為信仰。有些人說他信仰科學,也有人說他是無神論者,怎麼分別那究竟是是信仰,還是一種態度? 從信仰的對象看,也許可以簡單的分為一神論、多神論、泛神論、自然主義以及無信仰。不管你是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佛教、道教,其區別只是神的存在形式和神性的不同,在根本上都是對於神是統治力量和支配力量的崇信和想像。」
在我們的人生中,信仰究竟是什麼?是生命的最終依歸,還是可有可無的點綴?信仰究竟又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是人生道路上的智慧明燈,還是遭遇挫折時的心靈安慰?我相信您讀了前面那些朋友的觀點後會形成自己的認識,並且能夠找到或者發現自己的信仰。
2、信仰的本質:被期待的理想
信仰,又作仰信,信奉瞻仰之意。信,信奉;仰,仰慕。梵語sraddha譯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無信仰心,恆被他笑具。」(謂對佛、法、僧三寶的崇信欽仰。佛教強調修行之初,須立堅固的信心不動搖)信仰,就是以崇敬的心態去對待某種東西,並且堅信不疑。寬泛地講,信仰是人們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信服和尊崇,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准則和活動指南,它是一個人做什麼和不做什麼的根本准則和態度。
信仰屬於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現形式;信仰,是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神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指南。概括地說,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
信仰是可以感知的,可以感受的、可以繼承、可以體驗、可以接納的。貴州人周毅先生在《生命信仰》中從認識論角度將其定義為:「信仰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終極假設。」這種「終極假設」,人只能確信和仰望,不能置疑,或者無法置疑。所有的一切論理道德都是在這個終極假設的基礎之上構築起來的。世界的來源問題是人類首先關心的根本問題。人類憑借自身有限的認識是無法作出絕對確切的判斷的。這只能藉助於假設。馬克思主義者將物質作為世界的本源,但物質又起源於什麼呢?宗教將上帝神靈作為世界的本源,但上帝神靈又起源於什麼呢?都很難回答。於是他們會這樣告訴你:「世界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意思是說這已經是終極問題了,不能再追問下去了,你只能確信這是真的,不能再作任何置疑了。這就信仰。
信仰是任何一個文化的核心肯定。信仰的指向是「意義」。「意義」的背後是「價值」。信仰是一個文化的價值系統。信仰是文化中那個「萬變不離其宗」的宗,是綱,是根本。這是因為人的存在是需要意義的。人,一定要找出活著的意義來。信仰就是這樣一種讓人「安身立命」的東西。一個西方哲人說:「人是唯一不憑靠麵包而活著的存在物」。聖經里有一句同樣的話:「人活著不只為了麵包」。若是沒有意義,人是活不下去的。信仰,給人的生命以意義。
正是因為信仰這樣重要,耶穌提出的最大的誡命才會是這樣的:「你要盡心盡意盡性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這里,耶穌明確告訴世人,最大的誡命,是信仰,是對上帝的愛。
3、中國傳統文化與信仰的缺失
從文化與信仰上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信仰是缺失的。我們不但不認識上帝,沒有對上帝的信仰,甚至,我們什麼信仰都沒有,我們連信仰的能力都不具備!為什麼?揭示自然界真理的科學是在清朝末年才傳入中國的。在歷史上我們的祖先又如何能夠「接近」真理呢?
信仰缺失的最典型表現,就是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真正的信仰,從來沒有過正式的宗教信仰,也沒有過自己的神,作為一個民族,也沒有真正信仰什麼。沒有信仰,沒有超越精神,剩下的就是現實性的、實用的、功利的東西,所以,我們的文化甚至呈現出很強的實用性。沒有信仰,就沒有根基,沒有堅定的目標,自然那就是什麼有用追求什麼,所以中國文化的實用主義很突出。我們對價值的判斷很典型的方式就是:「這有什麼用」?
中國的實用文化還體現在這樣一句口號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實踐是什麼?實踐是人的社會活動,人作為有限的存在,人的實踐怎麼能檢驗真理呢?牛頓說時空是絕對的,萬有引力是客觀存在的力;而愛因斯坦發現,時空是物質的存在形式,萬有引力是表象,是物質引起了空間的彎曲。玻爾又以測不準原理反駁了愛因斯坦,今後,還會有發展。哪個實踐能檢驗出真理呢?實踐只是可以讓我們接近真理罷了。
信仰指向意義,而不是現世的好處。信仰是道德的核心,能夠讓我們活出一種更高的標准。
4、物質和生命都起源於運動
信仰是人認識世界的假設。所有的一切倫理道德都是在這個假設的基礎之上構築起來的。世界的來源問題是人類首先關心的根本問題。人類憑借自身有限的認識是無法作出絕對確切的判斷的。宗教信仰假設世界和生命是被神靈創造的。世界和人處於一個被動的位子。所以宗教信仰很多的倫理道德都是強加給人的誡律。當然也有的是來自於生命本身的需要。例如,孝敬父母,關愛子女,友善親朋等等。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宗教也將人類進化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公德作為自身的倫理道德要求。從這一角度看,宗教信仰具有其積極的一面。神靈和上帝是宗教信仰用來認識世界的工具,並將其作為偶像頂禮膜拜的一種觀念的東西。而事實上呢,神靈和上帝的創造者就是人本身。
生命信仰必須回答物質起源於什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現代科學理論表明:絕對不變的即不生不滅物質實體是不存在的。物質不是一種死的東西,它有著自身的產生的滅亡的過程,也存在著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化的過程。微觀世界有很多物質微粒的壽命只有幾百萬分之一秒。相對論認為,物質與能量,物質與空間、時間之間,隨著物體的矛盾運動是相互轉化著的。一個正電子與一個負電子相互碰撞就會發生湮滅,轉化為能量。當一個物體的以接近光速的高速運動,則物質的質量就會增加,沿著運動方向上的體積就會縮小,時間的流逝就會變慢。這表明,物質本身也存在著一個起源問題。英國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也存在著一個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宇宙是由於強大的熱力沖破了極小的宇宙「奇點」產生爆炸而來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宇宙萬物產生於永不停息的運動。我們將這種產生宇宙萬物的、永不停息的運動叫做生命活力,這種生命活力不只是人有,所有的物,只要它在運動之中,它都具有生命活力!正因為如此,宇宙才會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斷發展進化,才會出現生物生命和智慧,世界才會如此豐富多采、五彩繽紛。世界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世界。人是運動中的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存在靜止的、絕對的、抽象的人性,也不存在以人為中心的絕對宇宙。只是限於我們的物質力量和認識能力,我們對廣闊的宇宙還知之甚少。若能做如是想,那麼,我們就能夠脫離宗教信仰的宿命,改變唯物主義的冰冷。生命是生命信仰的本體,是生命信仰唯一敬畏和崇拜的對象。生命的本質是一個不斷向前發展進步的運動過程。發展進步是生命的本質需要。發展進步是生命信仰最大的善。這是生命信仰構建一切倫理道德的基礎。信仰需要道德要求、道德准則,但道德不能等同於信仰。
沒有五彩繽紛的生命形式,也就沒有美的基礎。美是生命創造的,也是生命發現的,既是生命的追求又是生命本身。任何關於美的問題,都是關於生命的問題。對美的追求,實質上就是對生命活力的追求。這種追求,拋棄了對神靈的崇拜,無疑是人類信仰的一種進步。
經過反右、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運動糟踐的中國人輕易不敢有信仰,也讓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已經失去了信仰。其實,應該說我們不能輕率地信仰,更不能盲目地接受別人強加給我們的似是而非的所謂「信仰」。信仰,應該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後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的一種認真選擇。
5、探求信仰
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在《走向現代化》一書中講:「任何一個國家,那些完善的現代制度以及伴隨而來的指導大綱、管理守則,本身是一些空的軀殼。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人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
在當今世界上,其歷史超過百年並且仍然具有活力的組織兩種:教會和學校。這兩種組織的共同特點是,都有深入人心的信仰,都有優良的行為傳統。所以,從我們個人講,要做一個不辜負此生並且有益於眾生的人,我們需要信仰,需要一個讓心靈歇息的港灣;從宏觀層面講,國家要持續發展,社會要進步也需要有能夠廣結善緣、能夠統領眾生的信仰。不過,我們不需要強求一致、千篇一律的信仰。作為被期待的理想和價值觀,信仰,只要能夠滿足維護基本正義、公正和在善待自己的同時能夠善待他人就可以了,就有它存在的空間和理由。
㈣ 有關宗教的論文
假如是要自己寫,建議從社會學和心理學入手,宗教是社會中人的心理變化。
假如是要抄論文,那網路去吧。
推薦幾本書,《心理學導論》----其中詳細寫了宗教和心理學的關系。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基督教和資本主義的關系
當然,要寫宗教要對宗教有一些了解。
㈤ 王振林的發表論文
1、生產力特有的進化方式及其歷史演變(第二作者)
理論與探索 1991年8月29日
2、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述評《辯證理性批判》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2年5月30日
3、康德范疇理論研究
長白學刊 1993年8月29日
4、一元史論,還是多元史觀?——論阿爾都塞對馬克思的歷史觀的釋義
人文雜志 1994年3月5日
5、亞當斯密經濟自由思想對我國市場經濟的啟示
經濟縱橫 1994年4月30日
6、現代西方哲學本體論的建構與趨向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報 1994年5月24日
7、現象學運動中的交互主體性理論統觀
長白學刊 1994年5月30日
8、黑格爾對康德范疇理論的超越及啟示
長白學刊 1995年3月30日
9、現代西方哲學的真理觀及其啟示
長白學刊 1997年1月30日
10、走出傳統哲學的自我中心困境
人文雜志 1999年3月5日
11、胡塞爾交互主體性理論評析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報 1999年7月24日
12、生產、語言與交往——馬克思與哈貝馬斯
社會科學戰線 1999年7月25日
13、交往:新時代的哲學主題
長白學刊 2000年3月30日
14、解析與探索——哲學視域中的主體際交往
人文雜志 2000年5月15日
15、交往實踐的基點定位探本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 2000年11月20日
16、評析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 2001年7月20日
17、評析伽達默爾的語言理解游戲
長白學刊 2001年7月30日
18、西方道德哲學合理性基礎的摧毀與重構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2年1月24日
19、西方道德哲學的尋根理路
人文雜志 2002年5月15日
20、「主體間性」是個應該給予消解的無意義的概念嗎?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2002年7月15日
21、現代西方哲學本體論的發展趨向與特點
全國「形而上學與反形而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2年8月1日
22、認知思維方式的生存論轉向
學習與探索 2003年4月23日
23、從主體理性的凱旋走向理性主體的黃昏
社會科學戰線 2003年9月25日
24、當代實踐哲學與生活世界理論
中西視野下的實踐哲學與文化哲學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交流材料 2004年6月1日
25、透視後現代倫理學
人文雜志 2004年11月15日
26、當代實踐哲學與生活世界理論
學習與探索 2005年3月15日
27、「烏托邦」思維與普遍理論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報 2005年3月24日
28、兩種相悖的倫理話語:羅蒂與哈貝馬斯
長白學刊 2003年3月30日
29、馬克思主義場域中的哲學改造與沖突
文史哲 2005年9月27日
30、中世紀基督教愛觀之探討
「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6年8月1日
31、歷史意識的批判性生成(第二作者)
長白學刊 2007年3月20日
32、倫理道德的歷史唯物主義基礎
長白學刊 2008年1月20日
33、現代性的哲學視域
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 2008年4月1日
34、理性主體與理性批判:現代性的哲學話語(第一作者)
學習與探索 2009年3月15日
35、約翰·杜威與民主交往理論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0年9月24日
36、當代交往哲學中的實用主義之聲
人文雜志 2010年11月15日
㈥ 淮南基督教發展的歷史(畢業論文需要,希望詳細點,感謝感謝)
你應該去查查基督教巡禮
㈦ 基督教與資本主義精神的關系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馬克斯·韋伯著。最初以論文形式發表(1904~1905),1920年收入《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第一卷 。 1930 年經T.帕森斯翻譯出版後廣泛流傳。
書中論述了資本主義的起源和本質,以及宗教信仰與日常經濟行為的關系問題。運用豐富的新教徒宗教行為與經濟行為的經驗統計資料,論證了在加爾文教「預定論」威懾下,新教徒把做好世俗職業工作視為自己已被上帝預先選擇獲救的確證,形成在世俗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增加上帝榮耀的「天職觀」。教徒們勤勉工作,杜絕享樂以至禁慾,在經濟活動中工於算計,因而積累了財富,在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這就是資本積累時期中產階級的人格特徵。作為一種廣泛風行的社會精神氣質,它就是「資本主義精神」。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正以這種精神作支撐
,它是歐洲理性主義長期發展的產物。
--摘自網路知道
㈧ 議論文 信仰
剛在天涯看了一篇,覺得還不錯,你看看吧。
「『關天茶舍』信仰論 」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78851.shtml
拒絕信仰,你是正確的,因為你將不可避免地消失掉;
有信仰,你也是正確的,因為你會拯救自己。
一.
信仰與人類一同產生。馬克思說人類產生的標志是:「直立行走,創造並使用勞動工具。」其實即為「智慧」。人開始以「智慧」的理念與實踐去影響這個依照其自身規律運行了幾十億年的自然的世界,使其從此有了不同的聲音與色彩。
在人類產生最初的時代,世界荒蠻凄涼,人類最強烈的理念就是生存。因此,生存信仰是人類最初豎立的信仰。而在這個時期人類對自然界的了解僅限於觀察層面,面對自然界的電閃雷鳴、風生水起、花開花謝、季節更替,對自然界的認識處於原始的直觀認識階段的人類無法提出一系列科學論證以給自身一個解釋,但人又總是不甘無知的荒蠻,於是只能對世界做出幻想的解釋,將主體與客體視為一體化,另一類的解釋開始在人類腦海中始現雛形並日益豐滿,這就是人類文明史上絢爛生動的——神話。人類將自己的人性賦予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給自然運行規律找出一個神性其實是人性的解釋。至今我們仍為那些生動繁榮的神話所吸引,可見在那個時代,它們給予了人類怎樣的慰藉與寄託。與此同時,另一些的崇拜也開始產生,如圖騰崇拜,生殖器崇拜等,在東方的中國則有五行之說,既「金木水火土」這與原始的自然物崇拜密切相關。它們給人們提供了崇敬與希冀的生活情感方向。
由此可知,信仰的本質是人的非理性成分。雖然現代社會的文明使人們越來越崇尚理性,但即使是理性信仰本身也絕對帶有非理性成分,信仰中無可避免地融入了人的情感,無論是非理性的宗教信仰還是理性的科學信仰,在一種理念上升為一種信仰時,人的精神總是處於一種迷狂的狀態,西方凈土與共產主義所刺激發生的情感分泌物是一致的。信仰是人對某物或某種主張的極度相信和尊敬,是對可能性持肯定態度的信念。因此,在清晰嚴格地將信仰分類之前,我們必須先承認其中的非理性成分。
二
在生存信仰引導人們走過血腥的原始社會後,人類迎來了理性信仰光輝的照耀,其時為西方的古希臘文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以「智慧」為信仰的一類人——哲學家——開始產生。他們的思考范圍由原始人類關注的與生村息息相關的世界——姑且稱之為「生存世界」——轉向了更大的范疇——宇宙。他們開始探索萬物的本源,得出的結論看似五花八門實則驚人相似:伊奧尼亞和愛非斯的哲學家們依據水、氣、火等物質形態提出了不同的宇宙構成圖式,而畢答哥拉斯學派、愛利亞學認為宇宙的始基是一種抽象物質如數,中國的道家更是創出了玄乎其玄的「道」……從他們提出的構成始基可看出他們都認為世界是由一種或幾種物質或抽象理性構成,即一切都源於唯一或唯幾的根系。在西方自然哲學家之後出現了一個偉大的以認識自己為生命理念的智者——蘇格拉底,其弟子柏拉圖又出世界的本質是理念,理念先與現實世界的一切而存在,而到了亞里斯多德則轉向了:實物本身包含著本質,他認為離開單一的普遍是不存在的。可以說這是一個理性的時代,人類的總思路基本是:自然——社會——自然,天道——人道——天道,用典型人物表示即:泰勒士——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
而如何將主體的理性轉化為主體的行動,信仰於是在此成為中介且與理性相滲透,只有將理性內化為主體的信仰才有有效的行動,理性信仰終於產生。其根植與人自己的體驗,根植與人對自己的思考力,觀察力及判斷力的信仰的信賴,其本質表明著人們的一種態度,一種價值持有。
三
然而,人類的理性在繁榮的古希臘羅馬氛圍中放射出璀璨卻短暫的光輝後,迎來了令人詛咒的中世紀。
在這個時代,非理性的宗教占絕對的統治地位,甚至農民與市民反對封建宗教制度的行動也是帶有「異教」性質。各種宗教幾乎統治了整個社會,此時的教育體系、哲學以及文學乃至醫學都淪為宗教的奴婢。當時的哲學名為哲學實乃神學。教父學代表德而圖良稱「正因為荒謬,所以我才相信」;聖奧古斯丁在新柏拉圖主義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體系宣告僧侶權位高於世俗權力;中世紀哲學的基本派別——繁瑣的經院哲學形成,它從屬於基督教神學,並且完全支配了教學系統,導致那時的教育機構為教堂,教區學校,教師為僧侶,而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推廣自己的教義,為信仰提供好處。
這個時期的信仰完全是宗教信仰,現在許多人將信仰與宗教等同起來,這是一個很低級的錯誤。宗教信仰是非理性信仰的一支,除宗教信仰外信仰還包括理性的科學信仰,以及對某種理論體系,如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宗教也許不會消失,也許會,但只要人類存在,信仰就永遠不會消失。
可以說整個中世紀是一個信仰的時代,那個時代的非理性信仰就如「催眠」,這是一場全民的催眠,人民臣服與宗教的權威,他們的思想感覺都由宗教指揮,甚至當他們從催眠中蘇醒過來後,他們依然遵從催眠者的示意,雖然他們以為此時是自己在判斷。或者如神學家安瑟倫所說:「因為我決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在此我們看到了宗教信仰帶來的漫長而殘酷的黑暗,但若將此完全歸結為對盲目力量在思想上的軟弱抗議與行為上的屈服乞求,完全歸結為顛倒和虛妄的人類認識,認為宗教僅有負面價值是錯誤的。追溯宗教的開端可發現其源泉是人類對死亡的拒絕與恐懼,因此在此基礎上人類用信仰的永恆對抗世俗的死亡與消失。所以,宗教的存在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它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人類對宇宙及自身的探索和把握。宗教所反映的人類追求,乃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追求——神與人、靈與肉、生與死、此岸與彼岸、天國與人間、今生與來世、善與惡、美與丑以及形上的、道德的、審美的、價值的……宗教所探索尋求的,都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終極關懷。而對於終極的關懷,是信仰最本質、最內在的和最高級態的特徵,是本體論意義上的信仰。所以應該肯定宗教的正面價值,肯定真正的宗教徒都曾對世界和人生有過嚴肅的詢問和思考。(注意:這里說的是「真正的宗教徒」,而不是在整個的政治、文化甚至軍事都為宗教所奴役的社會生活的沒有思想自由的民眾。)宗教把一切可證實與證偽的問題給予哲學與科學,而將既無法證實亦無法證偽的問題留給了神,神是一切無法回答的問題的答案,是對終極關懷的關懷。但神的本質是:人造就了神,失落了自我。馬克思說:「宗教是那些還沒獲得自己或是再度喪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在宗教面前,信仰的基本問題——個體與群體、人與自然、現在與未來的關系,統統被轉化為神與人的關系。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非理性信仰時代,理智雖未完全消失卻是屈服奴役於非理性,如當時的哲學之於神學。但若將這種信仰從情感壓抑的中世紀泥潭拖離出來,置於整個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它為人類的情感提供了對象與歸宿。人類追求的永恆與自由都不存在於現實中,而是存在於人的意識與思維之中。人用以與死亡與困難相抗衡的就是信仰,在信仰中完成了生命的堅固與不可征服。人除了靠理性還依靠情感與精神生存,而後者的力量在許多時候是驚人的。恩格斯甚至給中世紀的信仰以這樣的評價:「中世紀的強烈信仰無疑地賦予這整個時代以巨大的力量,雖然這種力量處於不自覺的萌芽狀態。」可見在任何一個時代,信仰中的非理性成分所聚集的力量提供給人類情感的慰藉與滿足是巨大的,這是任何理性所無法代替的。而事實上,信仰從本質上是非理性的。這就需要將信仰的非理性與非理性的信仰區分開來。可以說非理性的信仰的本質是沒有懷疑、也拒絕懷疑,它的「相信」不是建立在以事實為基礎的真理上,而是建立在沒有經過自己獨立思考的盲目忠誠的基礎上。而信仰的非理性則是信仰的本質,倘若離開了非理性成分,可以說是無信仰可言的。因此,我們不提倡將信仰異化的非理性信仰,但要堅持信仰中的非理性成分。
四
在終於走過了中世紀的漫漫黑夜後,人類應來了理性張揚的新時代——以文藝復興作為序幕的近代。可以說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西方社會發展的轉折點,是西方社會走向近代的兩大變革。近代文化的氛圍完全可以用「理性的文化」來概括。以狄德羅為首的法國哲學家以驚人的毅力編撰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網路全書,對人類的一切文化成就作了理性的總結。笛卡兒的 「我思故我在」更始從哲學層面奠定了理性對人類文化的控制地位。緊接著德國出現了大批理性哲學家,代表人物為黑格爾。正如中世紀文化被神學統治了一樣,近代文化被理性駕馭了。作為文藝復興時代新的思想體系與文化特徵的人文主義深刻地發現了人的理性,他們對宗教持否定態度,並用古典文化對抗經院哲學。理性思維使人文主義者敢於大膽懷疑,大膽否定,甚至是對被教會奉為權威、使天主教的基本教義神化的亞里斯多德理論。逐漸,一種懷疑、反思批判意識和以具體的經驗事實與嚴謹的邏輯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經院思辯,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啟示的理性主義精神開始產生了。在當時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看來,所謂理性就是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原則,人類就是理性的動物,人們具有用理性判斷事物的能力,理性支配著人們的一切活動,一切奇跡的產生當歸功於人類的理性。他們甚至將理性絕對化起來,將其說成是出自抽象的人的自然本性,是人類固有的,他們把理性作為評判、衡量一切的尺度,認為理性是人類唯一的朋友,宗教狂熱與迷信是人類永恆的敵人,只有依靠理性才能擺脫偏見,改造社會;決定世間事物的最高依據不是聖經而是理性,不合乎理性的東西,包括上帝都沒有存在的權利。理性成為那個時代的指導思想。
在理性高揚的時代,人們如在中世紀排斥理性般地排斥信仰,幾乎所有崇尚理性的哲學家,無一不或輕或重地把理性與信仰對立起來。人們為了確立自己的理性和知識地位,改變其長期被上帝奴役的命運曾付出過慘痛的代價,這些代價曾使人們把信仰作為與理性絲毫不能相容的東西排斥在理性大門之外,而事實上,無論人類的理性創造出多麼光輝的成就,它都是在一種信仰的支撐下取得的。而所謂理性信仰,是指一種認為人類理性和信仰可以統一起來的信仰觀。弗洛姆說:「理性信仰是基於在理性和情感的生產性活動中所產生的堅定信念。」理性信仰,不是把理性作為信仰的對象,而是的一種態度、一種價值持有。
五
自從文藝復興重燃了人類理性之火,這火就沿著近代文明蔓延開去,一時間,科學、哲學、史學、文學、法學都轟轟烈烈地發展起來,尤其近代科學技術所體現的勇猛不可阻擋之勢,更將理性推崇到了另人不可逼視的高度。理性成一種歷史潮流不斷向前涌進!
但當一切轟烈進行到十九世界末葉時,空前的危機出現了。高科技的戰爭給人列帶來了空前的災難,經濟危機爆發……人們曾信仰的唯一真理——理性遭到了懷疑。而上帝在這個時候,也慘遭屠殺。一個激情狂妄的德國老頭——尼采——站出來大吼一聲:「上帝死了!」於是人們長久以來賴以支撐的精神大廈樓柱轟然坍塌。其實在尼采宣布上帝死訊之前,另一位溫文而雅的德國人——康德已親手殺死了上帝。他從人類理性或科學認識的角度毫不留情地殺死了上帝,卻又用情感重建起那個被他用理智推翻的東西。因為他發現了上帝是人類信仰的宿營地,上帝死後人將魂無所依,於是他重新給信仰留出了地盤,「老蘭培一定要有一個上帝,否則這個可憐的人就不能幸福——但人生在世界上應當享有幸福——實踐的理性這樣說——我倒沒有關系——那麼實踐的理性也無妨保證上帝的存在」。
於是,在上帝死亡,而理性帶來的災難比比皆是的情況下,人類感到了對現實與理想的雙重困惑與否定。客觀社會存在與評判體系的和諧被破壞,類與個體的關系被割裂,現實無可奈何,未來無法把握,神至高無上的地位被驅逐,理性則無比冰冷。這是一個混亂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人大都無所謂信仰,原來的絕對理念不尋在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被顛倒;為了現在,犧牲未來;只求實惠,不要理想;類與個體的關系走向極端,或是個體對類的否定,或是類對個體的否定;人或墮落於偽善與虛無,或絕對服從現實的利害關系……一切都是暫時的、偶然的、變動不居的,自己的命運無法主宰,前途無望,及時行樂的心理開始產生,人們在對傳統文化批判、揭露、叛逆的同時,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又存在迷茫、悲觀和盲目。這種思想狀態反映在文學藝術上,則是出現了後期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迷茫一代」的文學和現代實用美術;反映在哲學思潮上則主要有存在主義、悲觀主義、實用主義、精神分析……信仰危機時代到來了!
馬斯洛在《人類價值新論》中指出「人們處在一個舊的價值體系已陷入困境而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建立的斷裂時期」,表現出來即:信仰淪喪、價值顛覆、人們無可相信、一切遁入虛無。海德格爾也曾描述:「就是一個舊的神祗紛紛離去,而新的上帝尚未露面的時代,因此它陷入雙重的空泛,雙重的困境,即神祗離去不再來,將來臨的上帝還沒出現」。現代人走入了曠漠的荒原,沒有了賴以棲息的場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價值虛無的深淵之中,政治經濟行為的無度、教育的無效、理論的無知,使得信仰整體循環對局部中斷的制約和克服功能全然喪失,由此導致局部中斷擴展為整體中斷。處於信仰危機狀態時,信仰主題無路可走但又四處尋求出路,或者說信仰的指導作用喪失了,但信仰的抑製作用繼續存在。
從本質上講,信仰危機是由文化沖擊的外因和社會存在無法自我復制的內因共同造成的,我們不能將其僅歸咎於文化的沖擊,所以對傳統的反思不能僅放在信仰革命的開端予以論述,而應將其列入信仰危機的表現。
就信仰發生、成熟、衰亡的宏觀過程看,危機是衰亡階段的必然現象。同時,信仰危機是信仰革命的前奏,危機標志著某一個特定的文化正處於質變的前夜,是舊信仰體系崩潰、新信仰體系尚未確立所必然伴隨的痛苦迷茫和普遍失落。但從整個人類的發展前景看,人類是永遠不會絕望的,對未來的憧憬和追求是人類的本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所在。
信仰革命的本質,乃是今人對前人的信仰行為及其創造物的拋棄和超越。因此,信仰革命的目的,應當在於未來而不是過去。現在許多人面臨著宗教信仰的不復存在與絕對理性的冰冷帶來的空虛恐慌中,於是想著要重拾宗教信仰而冷卻理性,這是荒謬的。宗教的確曾經給人帶來過巨大的精神慰藉與滿足,但那是在特定的社會機制下特定的產物或者說是歷史必然,而當一切進行到以人類的情感與理智都可以判定其不可信時,我們尚存以此為信仰危機解救者的念頭,當然是不可行且可笑的。而理性本身也並沒有罪惡,它曾為世界「解除魔咒」,這種功勞是永垂千古的。只是當現在人面臨著巨大的信仰空缺時出現的慌亂使人們不知道現實的一切該何去何從,於是做了無價值比較的揚棄,這是一種草率。須知現在的無當然不等於最初的無,這種在過度經驗後心靈重新面對的空白與最初一無所知的空白是截然不同的。
在終於認識了信仰的本質是人的一種非理性成分,它溶入了對人的本質和存在狀態的規定中去,而理智是高尚卻不是萬能的這一切後,我們就了解了非理性的信仰在理智的極限處發揮著自己的功能,它把握著理智把握不了的東西。理智又引領著信仰的方向,所以拯救信仰必須重建理性,只是在高揚理性的同時要正視理性自身的歷史局限。一個僅有豐富藝術想像力的人是決不敢直面死亡的,而一個理性的人則愈是清醒愈坑死不瞑目。所以,人惟有通過發展理性尋找一種新的和諧的信仰才能正確而坦然地面對死亡,才能在死亡之外堅定地生活。
之後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這個信仰到底是什麼?綜觀歷史發展全局,不難發現我們要建立的信仰其實就是:真理與對真理的追求!這與一直以來的具象信仰略有不同,所有的具象信仰都有某種特定而明確的指向,相對此,「真理」二字就寬泛的讓人有些無從把握。而信仰本身是對可能性的確定,是帶有強烈的非理性的肯定性的,所以對普遍真理的把握在實施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必須將對一切真理的信仰具體成為某種可堅定的信念,這種信念與理想相結合就成為信仰。然而必須明白的是人的理想各不相同,那麼是否一千個人有一千種信念,一千種信念於是引領了一千種不同的信仰方式?不是!回顧我們的歷史可以發現,無論是宗教信仰或是理性主義,都是代表著全民性的大規模的信仰方向。一種正確或是適應社會發展方向的信仰,都是有大眾參與的,否則它的力量絕對不至於強大到影響甚至內化為人的生活方式。由此可知,信仰控制實則應歸屬與一種深層的社會文化控制形式。那麼,重建信仰實際上要做的是重建一種社會文化體系。換而言之,我們應該完成的是社會體系的改革,使其朝著一個自由、和平、公正、超越的方向發展。
所以,在新時代中,我們的信仰是真理及對真理的追求。這個信仰外顯為建立一個更適合人類健康生存發展的社會體系。雖然這個信仰在現在看來其影響力尚不如風靡的「無信仰性」的後現代主義思潮,但應該相信人類的潛能如果有足夠適當的條件,能夠建立起一個自由,和平的社會,這不是烏托邦也不是桃花源,而是一個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所應享有的社會環境。所以,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應該成為清醒者(哪怕僅為少數)的責任與理想,而肩負這份責任與理想,我們就應著手於培育全民的真理信仰,並讓這種信仰引領人類創建出一個本應屬於我們的生存宇宙!
參考資料: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78851.shtml
㈨ 比較基督教和法律的關系
兩個idea:一個是中世紀西歐的宗教裁判所,發掘宗教裁判對現代司法程序的影響,尤其是現代司法「程序正義」是和宗教裁判有一定關系的。這個可以從宗教裁判所這個點切入了解
另一個就是比較基督教化之前的羅馬法律和米蘭詔諭之後的羅馬法律發展,尋找羅馬法發展中的基督教因素……這個要從羅馬法律發展(重點是四世紀到六世紀時期的發展)來切入……
懶的查資料了……這個把資料查全差不多就寫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