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美國國債上限問題
美國人的借債的上限又提高了!全世界都在發抖,發抖能結局問題嗎?
無論我們國人怎麼痛恨美國無恥行徑?但都不能改變現實!
既然不能改變它,我們就適應!
第一,美國是個帝國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國家的本質沒有改變,當年它侵略過我們,他們的天堂世界裡有我們同胞們血淋淋的鮮血,這個我們不忘是對的。不要這些年它跟我們做朋友了,就忘了自己的歷史,別忘了那句話——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第二,美國這個國家雖然現在是很富裕,但都是表面現象。為什麼呢?美國表面上是很風光,但是內部已經很糟糕了。為什麼呢?誰說一個富人比窮人賺的錢多,他們就一定餐餐有肉吃嗎?富人用是嗜賭如命,吸毒成癮,好打成痞呢?也許常常也是吃不上飯呢!!!
這樣比喻吧?中美兩個國家就好像兩個家庭一樣啊,美國這一家呢,雖然家底很厚是富人,但是子孫們揮霍無度,超前消費,入不敷出。那又有人說了,那麼富裕啊!怎麼會入不敷出呢?美國當全世界的大哥,全世界的耀武揚威,不要錢啊!這個過程很復雜,但最終是不夠花,怎麼辦呢?那就借,發國債。
表面看來,中國還挺有錢的,其實呢,中國人民是在勒緊褲腰帶,從牙縫里省下來的錢供美國人大把大把的花著。痛心也沒辦法。
這樣的分析,我覺得還不夠形象。中國的外匯怎麼來的呢?貿易順差啊!有順差是不是一定好事呢?不一定。
中美比著兩個人,美帝是地主老財,中國是長工。地主老財是長年的不幹活,整天在那裡吃喝玩樂,把他們的房子蓋的美美的,那裡也山清水秀,礦山石油金銀珠寶也不開發。而長工呢整天地為地主老財幹活,最後把房子、妻兒老小都賣了。最最後自己的血也被榨幹了。
接下來,我們分析錢。這是兩種貨幣。同學們,我們在高中的時候都學過簡單的貨幣。貨幣就是一張紙,但也是度量衡。在一個國家范圍內,印刷錢的數量要合理,多了,貨幣貶值,然後人們趕緊的去買東西保值,商品就價格就上去了,最終是通貨膨脹。少了也不好,會通貨緊縮。都不利於經濟社會的穩定,最終損害的都是老百姓的利益。
地主老財不幹活,入不敷出了。就支付長工的美元,其實就是一張紙。接下來政府拿到了美元怎麼辦呢?這美元原來是中國老百姓的一點點的血汗錢,而美元在民間又無法流通,你拿著美元去菜市場買菜,菜農根本不鳥你。
再來看外匯的總量那麼大,都是老百姓的勞動所得嗎?中國多少人啊,一人貢獻美國100美元,那就是1300億啊!我們賣了自己的礦山啊,我們的礦石都是賤賣啊!美國老財自己的礦山為什麼保留著,不開采呢?是美國的沒有礦山石油嗎?是美國的版圖小嗎?不是,美國人有戰略眼光,先別人的東西都用光,等到別人資源枯竭的一天,他就在那裡樂呵呵的了。
第三,發國債得有人買啊!最初總在忽悠別的國家的政府買,好處說了一大堆。買了,就上了賊船了。為什麼呢?網友說,乾脆把美國國債拋了吧!似乎這樣,美國就怕了。
這種言論剛出來,就有人來打壓了,美國垮了,全世界都跟著遭殃。美國人自己也是這樣說的。長工拿了他的紙票子,想買老財家的好果子(高科技、藍籌股)吃,吝嗇的老財捂死死的。你耍點花招買了好果子,還沒吃上,錢就被凍住了。難道能跟他打架嗎?只能拿一堆無用紙,去換回另一堆無用的紙回來。
第四,而老百姓創造的價值,得到的是中國政府自己發型與順差對等的人民幣。錢多了,東西貴了,老百姓被愚弄了。美國的老百姓和中國老百姓差距是多大啊!人家過得滋潤的很,欠債不犯愁。反正國際貿易都是用美元結算的。這就導致別國創造出來的血汗換來的只是一堆紙,而本國的貨幣卻流不出去。
第五,老財們壞透了,錢在別人手裡捏著,他們也不是滋味。暗暗地指揮起一條條金融大鱷還時不時把一些國家撕咬的血淋淋的。殺雞儆猴呢,讓人們意識到,捏緊了那堆無用的紙,還是很有用處的。捏得越多,越牢靠。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明例。
第六,美帝最擅長是轉嫁國內的矛盾,把國內的矛盾押注到別國一場戰爭上去。
美國的金融體系綁架了全世界人民的血汗,你越是獻的越多,越是虧空的越厲害。另一方面他又脅迫你一直捏著那一堆無用的紙,另外美帝國主義手裡還拿著一根大棒呢;雖然他可能不敢打中國這樣的大國,但是也要提防他跳牆的可能。
所以,說呢,中央及時調整拉動國內消費的戰略是對的。長工不能長年地給地主老財家搞的富麗堂皇的,自己的茅草房還破落不堪呢。物質的,精神都應該有,享受也該有。未來的中國人民,會加速的走向富裕。
美國國債不過是一堆紙,我們拿了他們的一大堆紙,而他們卻一張人民幣也沒有。長工把最甜美的果子賣給老財了,而得到的是一堆紙,大大的不對等。記得一個專家說,2001至2005年我們國家的經濟特別的好,A股卻總是跌,最低跌到1600呢。還說什麼,中國的股市同經濟對這干。一看數據,確實是好,外匯翻番地漲,順差那麼大,真讓人沾沾自喜的。現在想一想,算是明白了,那幾年外匯高了,對經濟產量消極的影響。股市中不是有一句話嘛,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
相反地,07年的大牛市,是怎麼起來的?個人觀點是,正是在01年以來,順差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一下子就刺激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再加上政府的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把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政策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下,股市起了一個大牛市。對於股民來說,當然希望多碰幾回大牛市了。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大漲必然會大跌。大漲也推動了一大批的房地產股的熱絡,一個個神話被炒起來了。房產商從股市上撈取了大把大把的錢。
由此看來,股市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已經存在了幾百年的歷史,應該說它的其中確確實實存在中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股市跌的那麼厲害,就是經濟不好,我們不要被表面的數據迷失。所以,我們政府決策者也可以從股市中去分析宏觀經濟,股市一發生感冒發熱的現象時,就應該及時的思考。那樣中國就是戰無不勝了。
由此看來,股市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它的根本的規律沒有改變,相反地它確實是起到了天氣預報的作用。但是令人悲哀的是無人正視股市的作用,以為股市在中國是怪物,是小丑。甚至個別別有用心的人污衊我們的政權對股市的控制。
那麼由此看來,現在的A股還是一個上升的階段。從07、08年的牛市之後,短暫地探底之後,現在已經很平穩。而現在的股民都在懷念07年的大牛市,我們要知道,歷史是不會重來的。瘋牛的出現,對經濟不見得就是好事。當然事事都有正反兩面。我們的股民不能一直懷念著,更不能整天幻想那天再來個大瘋牛。而現在從08年11月的大底,到現在已經上升了很多了。你們有沒有抓住呢?現在的股市在低位還是在高位?現在的股市與01——05年的點位差不多,而且相比較而言,還是較高的水平。是國內外的經濟形式比01——05年那段時期要好嗎?那為什麼,股市不跌呢?對,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08——2011年股市在漲,這說明經濟在好轉,我們的政策的對的。
那就是中國人民放棄了勒緊褲腰帶一味把最好的東西奉獻給美國人民的方子。興起了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國家的神聖使命!!
祝願偉大的國家、偉大的人民、偉大的黨,越來越來好!!!
收起全文 瀏覽(12) 評論(0) 編輯
② 普通債券 短期債券 次級債券 哪個起源於美國
只有次級債券是起源於美國的
③ 到底什麼是歐洲債券
歐洲債券:是票面金額貨幣並非發行國家當地貨幣的債券。是指以外在通貨(external currency)為單位,在外在通貨市場(external currency market)進行買賣的債券。歐洲債券不受任何國家資本市場的限制,免扣繳稅,其面額可以發行者當地的通貨或其他通貨為計算單位。對多國公司集團及第三世界政府而言,歐洲債券時他們籌措資金的重要渠道。 傳統的歐洲債券可分為直接債券(straight bond),可轉換債券(convertible bond),附股權認購證不可轉換債券(straight bond with warrant)與浮動利率本票(floating rate notes)等。除此之外,亦有多元通貨(multcurrency)及使用記帳單位(unit of account)兩種方式發行的債券。前者雖其面值為單一貨幣,但投資人可從幾種通貨中選擇一種還款;後者則指以歐洲貨幣單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歐洲組合單位(Eurco),阿拉伯通貨關聯單位(Arcru)及特別提款權(SDR)等記帳單位所發行的債券。歐洲債券亦可以不記名的方式發行,但若借款人不被准許發行時,可與經辦發行的銀行協商,由後者發行不記名存券收據(bearer depositary receipt)。
歐洲債券是一國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或國際組織在國外債券市場上以第三國貨幣為面值發行的債券。例如,法國一家機構在英國債券市場上發行的以美元為面值的債券即是歐洲債券。歐洲債券的發行人、發行地以及面值貨幣分別屬於三個不同的國家。
這種債券的發行比較嚴格,首先是待發行的債券要通過國際上權威的證券評級機構的級別評定,其次債券還需要由政府或大型銀行或企業提供擔保,另外還需有在國際市場上發行債券的經驗,再者在時間間隔方面也有一些限制。這種債券的發行通常由國際性銀團進行包銷,一般由4~5家較大的跨國銀行牽頭,組成一個世界范圍的包銷銀團。有時包銷銀團還要組織一個更大的鬆散型的認購集團,聯合大批各國的銀行、經紀人公司和證券交易公司,以便在更大范圍內安排銷售。歐洲債券的票面貨幣除了用單獨貨幣發行外,還可以用綜合性的貨幣單位發行,如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體系記帳單位等。歐洲債券每次的發行范圍也可以同時是在幾個國家。
歐洲債券的生產與發展
[編輯本段]
歐洲債券產生於60年代,是隨著歐洲貨幣時常的形成而興起的一種國際債券。60年代以後,由於美國資金不斷外流,美國政府被迫採取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1963年7月,美國政府開始徵收「利息平衡稅」,規定美國居民購買外國在美發行的政權,所得利息一律要付稅。1965年,美國政府又頒布條例,要求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限制對國外借款人的貸款數額。這兩項措施使外國借款者很難在美國發行美元債券或獲得美元貸款。另一方面,在60年代,許多國家有大量盈餘美元,需要投入借貸市場獲取利息,於是,一些歐洲國家開始在美國境外發行美元債券,這就是歐洲債券的由來。
歐洲債券最初主要以美元為計值貨幣,發行地以歐洲為主。70年代後,隨著美元匯率波動幅度增大,以德國馬克、瑞士法郎和日元為計值貨幣的歐洲債券的比重逐漸增加。同時,發行地開始突破歐洲地域限制,在亞太、北美以及拉丁美洲等地發行的歐洲債券日漸增多。歐洲債券自產生以來,發展十分迅速。1992年債券發行量為2761億美元,1996 年的發行量增至5916億美元,在國際債券市場上,歐洲債券所佔比重遠遠超過了外國債券。
歐洲債券被看好的原因
[編輯本段]
歐洲債券之所以對投資者和發行者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歐洲債券市場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債券發行較為自由靈活,既不需要向任何監督機關登記注冊,又無利率管制和發行數額限制,還可以選擇多種計值貨幣。
第二,發行歐洲債券籌集的資金數額大、期限長,而且對財務公開的要求不高,方便籌資者籌集資金。
第三,歐洲債券通常由幾家大的跨國金融機構辦理發行,發行面廣,手續簡便,發行費用較低。
第四,歐洲債券的利息收入通常免交所得稅。
第五,歐洲債券以不記名方式發行,並可以保存在國外,適合一些希望保密的投資者需要。
第六,歐洲債券安全性和收益率高。歐洲債券發行者多為大公司、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他們一般都有很高的信譽,對投資者來說是比較可靠的。同時,歐洲債券的收益率也較高。
歐洲債券的特點
[編輯本段]
和其它債券相比,歐洲債券具有一些顯著特點:
1.投資可靠且收益率高。歐洲債券市場主要籌資者都是大的公司、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這些籌資者一般來說都有很高的信譽,且每次債券的發行都需政府、大型企業或銀行作擔保,所以對投資者來說是比較安全可靠的,且歐洲債券與國內債券相比其收益率更高。
2.債券種類和貨幣選擇性強。在歐洲債券市場可以發行多種類型、期限、不同貨幣的債券,因而籌資者可以根據各種貨幣的匯率、利率和需要,選擇發行合適的歐洲債券。投資者也可以根據各種債券的收益情況、風險程度來選擇某一種或某幾種債券。
3.流動性強,容易兌現。歐洲債券的二級市場比較活躍且運轉效率高,從而可使債券持有人比較容易地轉讓債券以取得現金。
4.免繳稅款和不記名。歐洲債券的利息通常免除所得稅或不預先扣除借款國的稅款。另外歐洲債券是以不記名的形式發行的且可以保存在國外,從而使投資者容易逃避國內所得稅。
5.市場容量大且自由靈活。歐洲債券市場是一個無利率管制、無發行額限制的自由市場,且發行費用和利息成本都較低,它無需官方的批准,沒有太多的限制要求,所以它的吸引力就非常大,能滿足各國政府、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的多種籌資要求。
歐洲債券的種類
[編輯本段]
按面值貨幣劃分,歐洲債券可分為歐洲美元、歐洲馬克、歐洲日元、歐洲英鎊和歐洲瑞士法郎債券等多種形式,其中歐洲美元債券市場比重最大。80年代以來,歐洲馬克、歐洲日元市場份額有所增加。
歐洲債券按計息方式有固定利率債券、浮動利率債券、可轉換債券、多種貨幣債券等。期限通常是15年,最長的可達30年,但更多的是較短期的,如6年、7年或8年。歐洲債券的償還,有的是在期滿時一次性償還,更多的是在期滿前分階段償還。
對發行者來說,可轉換為股票的債券有兩方面的好處:
第一,由於這種債券對投資者很有吸引力,所以能以低於普通債券的利率發行。
第二,一旦債券轉化為股票,不僅能與按時價發行股票增加資本一樣,增加本金和准備金,從而增加自有資本,同時也對外幣債務作了清算,清除了外匯風險。這種可轉換債券對投資者的好處則在於:當股票價格與匯率上升時,將債券轉為股票,再賣出股票可得到更多的資本收益。
除上述三類主要的歐洲債券外,還有一些其他形式的歐洲債券,如中期歐洲票據、附有認購各種金融商品權的債券、無票面利率債券、可轉讓的歐洲貨幣存款單、歐洲商業票據、附有轉換期權的浮動利率債券、永久債券、循環浮動利率債券、附有紅利證書債券、次級信用債券、高票面利率的轉換公司債券、雙重貨幣債券等。
在歐洲債券市場上,所有貨幣種類不受限制,但歐洲美元債券、歐洲日元債券和歐洲西德馬克債券所佔的比重較大
④ 美國自1776年來的歷史
美國歷史
美國人民是個勇敢而愛好自由的民族. 他們原本來自世界各地, 是許多不同的文化、種族和宗教, 經過長時期的共存結合而形成的, 漸漸他們以身為美國人而自豪.
17世紀以前, 北美廣大原野僅有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居住, 但經過百餘年的移民, 這里已成為歐洲國家人民的新家園, 而其中最主要為英國人所建立的13州殖民地, 這13州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 幾經協商與改革, 聯邦體制的美國, 於法國大革命前夕, 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早期的美國很歡迎外來的移民, 這些移民使她迅速地成長. 美國人口, 在1776 年只有300萬人, 而現在則超過2億. 在人口迅速增加的過程中, 新的生存空間, 也跟著不斷開拓, 而方向則由東向西, 拓疆的先驅們不但從事農耕畜牧, 也尋找礦產及其它資源. 到了20世紀,美國不但已成為世界強國, 並且也是科學、技術、醫葯及軍事力量的先進國家.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 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 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 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 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 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 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 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 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 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 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 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 定居於沿岸地區, 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 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 18世紀中葉, 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 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 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81年, 美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沖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 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回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16)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1917~1929)
在戰後的10年間, 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 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 據1929年統計, 居城 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 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 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 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 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 二為新技術的帶 動. 雖然經濟成長很快, 但是基礎不穩.
不景氣時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 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蘇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系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准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1960年以來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 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 經濟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 則仍不斷膨脹;從 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 繼續增加, 1970年, 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 1960年初期, 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 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 此外, 由於工業的發展, 人口的集中, 60年代後期, 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 70年代初期, 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 是大恐慌以來, 最嚴重的一次.
70年代中期, 經濟一度復甦,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 美國建國200周年, 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 1981年4月12日, 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 里根連任總統, 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⑤ 什麼是國際債券,國際債券有哪些
國際債券市一國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或國際組織為籌措和融通資金,在國外金融市場上發行的,以外國貨幣為閱值的債券。國際債券的重要特徵,是發行者和投資者屬於不同的國家、籌集的資金來源於國外金融市場。國際債券的發行和交易,既可用來平衡發行國的國際收支,也可用來為發行國政府或企業引人資金從事開發和生產。 依發行債券所用貨幣與發行地點的不同,閏際債券又可分為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外國債券是一國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或國際組織在另一同發行的以當地國貨幣計值的債券。如1982年1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在日本東京發行的100億日九債券就是外國債券。 歐洲債券是一國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或國際組織在國外債券市場上以第三國貨幣為面值發行的債券。例如,法國一家機構在英國債券市場上發行的以美幾為面值的債券即是歐洲債券,歐洲債券的發行人、發行地以及面值貨幣分別屬於三個不同的國家。 歐洲債券產生於60年代,是隨著歐洲貨幣市場的形成而興起的一種國際債券,60年代以後,由於美國資金不斷外流,美國政府被迫採取一系列限制性措施,1963年7月,美國政府開始徵收 「利息平衡稅」,規定美國居民購買外國在美發行的證券,所得利息一律要付稅,1965年,美國政府又頒布條例,要求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限制對國外惜款人的貸款數額。這兩項措施使外國借款者艱難在美國發行美元債券或獲得美元貸款。另一方面、在m年代,許多國家有大量盈餘美元,需要投入借貸市場獲取利息,於是一些歐洲國家開始在美國境外發行美元債券,這就是歐洲債券的由來。 歐洲債券最初主要以美元為什值貨幣,發行地以歐洲為主。70年代後,隨著美元匯卒波動幅度增大,以德國馬克、瑞十法郎和日元為計值貨幣的歐洲債券的比重逐漸增加,同時,發行地開始突破歐洲地域限制,在亞大、北美以及拉丁美洲等地發行的歐洲債券日漸增多。歐洲債券自產生以來,發展十分迅速,1992年債券發行量為2761億美元,1996年的發行量增至5916億美元,在國際債券市場上,歐洲債券所佔比重遠遠超過了外國債券。歐洲債券之所以對投資者和發行者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主要有以下幾方而原因: 第一,歐洲債券市場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債券發行較為自由靈活,既不需要向任何監督機關登記注冊,又元利率管制和發行數額限制,還可以選擇多種計值貨幣。 第二,發行歐洲債券籌集的資金數額大、期限長,而且對財務公開的要求不高,方便籌資者籌集資金。 第三,歐洲債券通常由幾家大的跨國金融機構辦理發行,發行面廣,手續簡便,發行費用較低。 第四,歐洲債券的利息收入通常免交所得稅。 第五,歐洲債券以不記名方式發行,並可以保存在國外,適合一些希望保密的投資者需要。 第六,歐洲債券安全性和收益率高。歐洲債券發行者多為大公司、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它們一般都有很高的信譽,對投資者來說是比較可靠的。同時,歐洲債券的收益率也較高。
⑥ 里歐萬塔的死因
在監獄中老死。
1993年7月20日,弗斯特在華盛頓近郊中央情報局的一處公園里,被發現「自殺身亡」。該消息震驚了華盛頓政壇。
緊接著,更不可思議的事情接踵而來。美國威斯康星州稅務部門查出萬塔的公司在1982年和1988年少繳了1.4萬美元的州稅,要求瑞士將萬塔引渡回美國。瑞士竟然答應了。萬塔戴著手銬回到美國之後,因為子虛烏有的區區1萬4000美元欠稅,被判了22年監禁。
其實,早在70年代的時候萬塔計劃就已經有了些眉目,只是因為當時的蘇聯很強大,所以美國政斧並不相信蘇聯會在短短的10多年間就會分裂,那時候的蘇聯還是可以和美國進行軍事對峙的超級大國,當時的美國總統傑拉爾德·魯道夫·福特。
福特的能力比起尼克松和之後的里根來眼光還是差了些,所以當時的福特政斧並沒有注意到里歐萬塔的這個計劃,里歐·萬塔也因為這個關系並沒有受到重用。
到了80年代,蘇聯的經濟持續變壞,美國才又重視起萬塔的計劃來,到了80年代末以及90年代初才開始實行這個計劃,最終只得到了27.5萬億美金的資產。
⑦ 美國qe國家用來購買債券的錢來源哪裡
美元其實是一種債券,是美國政府用國家信用主要是稅收作抵押向美聯儲借款,美聯儲按照美國政府的申請向其發行面額不等的債券,這些債券就被政府定為法定流通憑證也就是美元。美國政府曾經也擁有發行權,但最終都被當時的美國政府抵押給美聯儲了,,1963年肯尼迪總統遇刺後,美國政府最終喪失了僅剩的白銀美元的發行權。
⑧ 什麼是歐洲債券
歐洲債券是一國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或國際組織在國外債券市場上以第三國貨幣為面值發行的債券。例如,法國一家機構在英國債券市場上發行的以美元為面值的債券即是歐洲債券。歐洲債券的發行人、發行地以及面值貨幣分別屬於三個不同的國家。
歐洲債券產生於60年代,是隨著歐洲貨幣時常的形成而興起的一種國際債券。60年代以後,由於美國資金不斷外流,美國政府被迫採取一系列限制性措施。1963年7月,美國政府開始徵收「利息平衡稅」,規定美國居民購買外國在美發行的政權,所得利息一律要付稅。1965年,美國政府又頒布條例,要求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限制對國外借款人的貸款數額。這兩項措施使外國借款者很難在美國發行美元債券或獲得美元貸款。另一方面,在60年代,許多國家有大量盈餘美元,需要投入借貸市場獲取利息,於是,一些歐洲國家開始在美國境外發行美元債券,這就是歐洲債券的由來。
歐洲債券最初主要以美元為計值貨幣,發行地以歐洲為主。70年代後,隨著美元匯率波動幅度增大,以德國馬克、瑞士法郎和日元為計值貨幣的歐洲債券的比重逐漸增加。同時,發行地開始突破歐洲地域限制,在亞太、北美以及拉丁美洲等地發行的歐洲債券日漸增多。歐洲債券自產生以來,發展十分迅速。1992年債券發行量為2761億美元,1996年的發行量增至5916億美元,在國際債券市場上,歐洲債券所佔比重遠遠超過了外國債券。歐洲債券之所以對投資者和發行者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歐洲債券市場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債券發行較為自由靈活,既不需要向任何監督機關登記注冊,又無利率管制和發行數額限制,還可以選擇多種計值貨幣。
第二,發行歐洲債券籌集的資金數額大、期限長,而且對財務公開的要求不高,方便籌資者籌集資金。
第三,歐洲債券通常由幾家大的跨國金融機構辦理發行,發行面廣,手續簡便,發行費用較低。
第四,歐洲債券的利息收入通常免交所得稅。
第五,歐洲債券以不記名方式發行,並可以保存在國外,適合一些希望保密的投資者需要。
第六,歐洲債券安全性和收益率高。歐洲債券發行者多為大公司、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他們一般都有很高的信譽,對投資者來說是比較可靠的。同時,歐洲債券的收益率也較高。
⑨ 中國政府購買美國國債的資金來源是什麼是不是稅收或國家財政收入
是國家外匯。外匯有各公司出口,賺取的是外匯美元,但是出口公司只能收到外匯管理局的人民幣,人民幣由中央銀行發行,這是人民幣發行過剩的原因;而美元有外匯管理局劃給中投購買外國資產,主要是美債;。稅收和財政撥給國有企業,這是他們的無嘗經費;其中很大一部分由投標進行,其他公司沒有這個實力和資格。所以人們的錢都主動地盜了國家政權手裡,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是掌握在國家政權機器里的,其中是少數的那一部分人手裡。
⑩ 國債期貨最初起源於那個國家的哪個交易所
期貨的產生與發展
(一)期貨交易的起源
期貨市場的歷史可以追索到中世紀。最初創建期貨市場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農民和商人的需要。假定某年5月份一位農民的狀況,他預計在9月份收獲穀物的價格將會不確定。如果當時供小於求,穀物價格可能漲到很高--尤其是當農民不急於賣出穀物時,顯示易見,此時農民及其家人面臨著很大價格不確定的風險。
下面我們假定有一位商人對穀物有長期的需求,他也面臨著很大的價格風險。在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價格對他會很有利。但是當供小於求時,價格都有可能漲得過高。這樣一來,對農民和商人來說,在9月份(或更早)時見面,根據雙方對9月份穀物的供求的預期而達成一個一致的價格,就很有意義。換句話說,他們可以協商制定某種類型的期貨合約,這個期貨合約可以消除雙方各自面臨的因未來價格不確定而產生的風險。
期貨交易是從現貨交易中遠期市場發展而來的。
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在19世紀中期產生於美國中北部地區。1848年芝加哥的82位商人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並採用遠期合約方式進行交易,到了1865年,又推出了標准化合約。同時實行了保證金制度,向簽約雙方收取不超過合約價值10%的保證金作為履約保證。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制度創新,促成了真正意義上期貨交易的誕生。而投機者很快對這種合約產生了興趣。他們發現,交易活動中合約的交易比交易穀物本身更有吸引力。
(二) 期貨的發展
從早期的農產品期貨開始後的一百多年來,期貨交易的對象不斷擴大,種類日益繁多,花樣不斷翻新。有傳統的農產品的期貨,如穀物、棉花、小麥、油菜籽、燕麥、黃豆、玉米、糖、咖啡、可可、豬、豬肚、活牛、木材等等期貨;有金屬期貨,如黃金、白銀、鉑、銅、鋁等期貨,有方興未艾的能源期貨;如原油、汽油等。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迅速崛起的金融期貨;如:外匯、利率、股票指數等期貨。
金融期貨自從本世紀70年代初問世以來,發展十分迅速,交易量呈"爆炸性"上升之勢。金融期貨主要包括利率期貨、外匯期貨和股票指數期貨。在美國期貨市場上,目前主要的外匯期貨包括日元期貨、德國馬剋期貨、加元期貨、歐元期貨等。利率期貨包括美國政府長期、中期和短期國債期貨等。股票指數期貨有標准·普爾500股價指數(S&P500)期貨、道·瓊斯指數期貨、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股價指數期貨等。
近十年來期貨交易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幾近成為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中的標志性特徵之一。尤其是金融期貨交易量的增長十分驚人。在當今全球期貨交易量中金融期貨的交易量已經遠遠超過商品期貨的交易量,佔全部總成交量的80%以上。在歐洲,隨著歐元區經濟一體化過程的深化,金融期貨交易量呈現出突飛猛進的發展。金融期貨的交易量更是一度超過股票現貨的交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