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資入市是大勢所趨嗎
境外投資者很關注人民幣未來的利率和匯率走向。相關報告認為,境外投資者在投資我國債券市場時,主要目的是追求收益,即考慮中外利差相對收益和匯兌損益之後的綜合回報。
目前全球三大主要債券指數分別為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JP摩根全球新興市場債券指數、花旗全球主權債券指數。2018年3月,彭博宣布將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中國債券納入指數將從2019年4月開始,用時20個月分步完成。這是中國債券市場首次被納入全球主要債券指數。花旗債券指數和摩根大通新興市場指數也表示考慮將人民幣債券納入統計范圍。
2. 中美關系緊張對匯率的影響
5月9日至10日,在第十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期間,美方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升至25%,並計劃對額外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25%關稅。中美貿易再掀波瀾,離岸人民幣匯率一周之內貶值超千點,收於6.845,而且是在美元指數走弱的情況下大幅貶值。中美貿易戰下,人民幣匯率將向何處去?
我們認為,中美貿易沖突迭起勢必帶來人民幣貶值壓力,但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和大幅貶值的空間都沒有。而若中美貿易談判走向緩和,人民幣匯率仍將受到更多支撐:金融對外開放帶來外資流入,以及中美利差短期回到安全區間,是其中比較突出的兩個因素。
看形勢:中美貿易戰勢必帶來人民幣貶值壓力
年初以來,人民幣匯率升值主要是市場供求推動的結果,其核心原因是中美談判取得積極進展提振了市場情緒,而與政策干預關聯不大。而人民幣匯率近期快速貶值,也與中美貿易談判的反復相吻合(圖1)。當前情境,與去年6月下旬美方決定加征關稅後,人民幣匯率的一波急貶有相似之處,但市場供求的主導性更強。當時,人民幣中間價的拆解中可以看到政策助推貶值的影子;而上周人民幣中間價的變化也呈現出這一跡象,但市場供求是主導因素,逆周期因子是否助推貶值有待觀察(圖2)。上周期權市場反映人民幣貶值預期快速躥升,體現中美關系反復導致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看法轉變。
看美元:人民幣與美元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美元震盪偏強但缺乏持續大幅上行的動能,因此人民幣匯率有階段性的、較有限的貶值壓力
當前,美國經濟「一枝獨秀」的現狀尚未根本改變。近期受困於「火車頭」德國經濟的波折,歐洲經濟復甦之路依然蹣跚反復,只有美國經濟依然保持相對強勢的狀態。不過,今年一季度美國經濟表現強勢,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中美貿易談判的轉圜、得益於全球風險偏好的回升;而一旦中美貿易關系走向惡化,這一切可能都會打個折扣。根據IMF的測算,對中美之間所有貿易徵收25%的關稅,將使美國的GDP下降0.3%-0.6%,使中國的GDP下降0.5%-1.5%。近期,美國經濟超預期的程度已持續弱於歐洲,其在中美貿易戰中面臨的「雙輸」沖擊,將會進一步限制美元指數上行的空間(圖3)。
看經濟:外部沖擊下需要人民幣匯率更有彈性,機械承諾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不太可取
中美貿易戰最直接的沖擊就體現在出口上。2018年11月以來,全球出口增速大幅下挫,全球貿易向2015-2016年的形勢演化。2018年對美國對中國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25%關稅,導致這部分商品出口增速從20%下挫至-10%左右;美方此番對中國商品全面徵收25%的關稅,將對中國出口產生重大沖擊。
事實上,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出口凋敝已經構成中國經濟減速的一條主線。2012年,中國出口增速從20%下挫至8%,當年中國GDP增速目標不再「保8」(從9.5%下降到7.9%),而是把新增就業作為政府工作報告的首要目標。國內政策也只進行了有限的寬松,繼續踐行房地產調控,當年4月12日人民幣匯改也進行了一次比較實質性的改革,將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從0.5%擴展到1%;2015年,中國出口增速從6%下挫至-3%,當年8月11日的匯改引入了人民幣中間價的市場定價,國內政策在寬松基礎上又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
回顧過去,至少有兩個啟示:1)出口減速是倒逼中國加速改革調整的因素;2)出口減速要求人民幣匯率更有彈性。
當前中美貿易談判正酣,美國率先加征關稅,而中國不加干預,讓人民幣按市場供求方向貶值,是短期博弈的一個層面。但中美貿易談判只要繼續,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和大幅貶值的空間都沒有:大幅升值,不符合當前人民幣匯率並未明顯低估的基本面,也會顯著削弱中國的出口競爭力,並可能加劇不利的資本流動壓力;大幅貶值,不符合秉持重商主義理念、施壓中國迅速削減對美貿易順差的美方訴求。目前來看,中美匯率協議的大框架或與《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的匯率部分相似:更加註重匯率(調整)規則的「公平」,而不以促成美元大幅貶值為目的。何況,人民幣也不是美元指數的構成貨幣!
如果中美貿易談判走向緩和,那麼人民幣匯率仍將受到支撐。
第一個支撐是,金融對外開放帶來外資流入。2019年,受益於MSCI提高A股納入因子、富時羅素GEIS指數集合納入A股、彭博巴克萊指數納入中國債券,海外資金被動流入將大幅增加,規模保守估計在1000億美元以上。對比2018年中國國際收支總差額為1087.7億美元,該體量不容小覷。而且,海外還可能繼續主動增配中國。目前,全球資金對美國資產的配置處於歷史最高水平(超高配),但新興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已經超過60%,中國又是新興市場的佼佼者,海外資金的重新配置有望帶來可觀的外資流入。
第二個支撐是,中美利差短期回到安全區間。
隨著美聯儲暫停加息並於5月啟動停止縮表計劃,年初以來美債收益率震盪下行;倘若中美談判走向緩和,以當前中國經濟展現出的「韌性」,以及中國政府不「走老路」的決心,中國利率下行速度應不會太快。短期內,中美利差能夠提供一定緩沖,但其走向取決於中美貿易戰的形勢
3. 有多少國家買我國國債
美國國債始終處於變化之中,各國持有美債的總額也是不斷變化的;一般主要看中國和日本持有美債的數量就可以反映美國國債的走勢。
2015年3月,中國持有1.2237萬億美元的美債,比1月減少了154億美元。中國2月再度減持154億美元美國國債,持有量排名跌至第二。
日本重新奪回了2008年被中國搶走的美國頭號債權國的位置。
事實上,不只中國減持美債。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字顯示,截至2月,各國持有美債的總額為6.1628萬億美元,比1月減少了566億美元。在排名前五的美債持有國家和組織中,日本、中國、義大利分別減持了142億美元、154億美元、93億美元。
據截至今年4月,俄羅斯共持有665億美元美國國債,而2014年4月為1164億美元。2015年3月到4月俄羅斯共拋售美國國債34億美元。
報道稱,2014年8月以來,俄羅斯政府所持美國國債總額不斷減少,在美國國債持有量方面俄羅斯的排名從12位跌至22位。
另外,數據顯示,2015年4月海外投資國共持有美國國債6.14萬億美元,而3月為6.18萬億美元。
4. 富時羅素確認將中國國債納入債券指數,這會對我們有影響嗎
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是又一個里程碑。富時羅素發布公告稱,它將自10月29日起納入旗艦產品全球政府債券指數(WGBI),權重為5.25%,並將在36個月內逐步納入。 。外國投資銀行預測,未來,全球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金可能流入中國政府債券市場。
中國監管機構一直在努力改善債券市場的基礎設施。在2021年3月進一步確認後,國際投資者將能夠通過富時羅素旗艦指數進入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的中國。央行表示,下一步將繼續與各方共同努力,積極完善各項政策和體系,進一步提高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水平,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友好方便的投資環境。
5. 近年來中國資管市場發展怎麼樣
2018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2018年是資管行業的變革之年。監管體制重大改革紛紛落地,重塑資管行業產業鏈。金融業對外開放重重加碼,內資資管外部強敵環伺,大資管時代即將終結嗎?
答案恰恰相反。大資管的「大」,絕不是僅指規模大,更多樣的產品、更多元的參與者才是名副其實的大資管。大時代的「大」,絕不是金融系統空轉的自繁榮,而必須回歸資管本質、服務實體經濟。大資管時代並未結束,而是破而後立,返璞歸真。
監管體制重大改革,重塑資管產業鏈
1、1、行業規模平穩維持124萬億元。2018年4月2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落地,作為首部由多部門聯合起草、對大資管行業進行統一監管的綱領性文件,它的推出拉開了統一監管的大幕。隨後,一系列配套文件接連出台。
由於市場預期充分,資管規模保持穩定。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止至2018年底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總規模約124.03萬億元(銀行理財規模截止2018年5月,其他截止2018年6月),較2017年底僅略有回落。預計2020年,我國高凈值人群與一般家庭的可投資資產總額將分別達到97萬億元與102萬億元,也就是說每年有1.5萬億的增量。
通道、剛兌、資金池等業務較多的機構規模持續下降,如信託計劃、券商資管、基金專戶、期貨資管,而主動管理業務較多的保險資管、公募、私募基金規模仍保持增長,銀行理財規模整體企穩回升。
2018年全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總規模統計情況(單位:萬億元)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新時代新格局,全產業鏈重塑
(1)資產端:非標受限,標准化資產迎來長期發展機遇。資管新規下,未來機構將增加主動管理業務,減少通道業務,從非標資產向債券、股票等標准化資產轉化將成為長期趨勢,對股票和非上市股權投資的長期需求也會逐漸增加,回表過程也將帶來貸款的增加。
同時,將非標轉成標准化資產也是大勢所趨,無論表內外非標都有轉換成標准化資產的需求,公募ABS、信貸資產流轉迎來發展機遇。
(2)資產管理機構:明確產業鏈戰略定位,打造核心競爭力
資管牌照紅利褪去,以預期收益率為主的機構,要思考如何做凈值型產品;以非標為主要業務的機構要思考非標嚴格受限之後的新方向;而業務本身不受沖擊的機構,也要思考如何面對更嚴酷的競爭環境。
所有思考都是資管機構回歸商業本質之後,對自身戰略定位的再審視。
從海外成熟經驗來看,
「大而全」的行業巨頭通常是早期具備資金端優勢的銀行系資管(如摩根大通、高盛、瑞銀等),或資產端優勢的大型基金公司(如貝萊德等),「小而美」的精品型機構則更為多元,涉及的資產類別或者策略相對單一,多為在特定領域維持高業績並收取高管理費和業績分紅(如橋水、德明信、KKR等)。
也就是說,資管機構根據不同的戰略定位,打造專有核心競爭力等。
(3)資管產品:消除中間冗雜的套利鏈條,嚴控風險
市場環境的變遷無一例外會直接反應到資管產品上。未來資管產品的設計需將圍繞著服務實體經濟、嚴控風險的基本原則,消除中間冗雜的套利鏈條,減少期限錯配、流動性錯配、信用錯配,嚴控杠桿率等。
(4)資金端:資金端需求劇烈分化
打破剛性兌付之後,客戶需要承擔資產本身的風險,對產品未來走勢的預期、流動性預期、風險預期、財富規劃等均將納入為決策要素,資金端將開始更加劇烈的需求分化。資管機構需要密切關注,跟進產品結構調整。已開始募集的養老目標基金,實際正是公募基金應對資金需求分化的率先布局。
金融業對外開放提速,資管正式入局國際競爭
1、改革開放40周年,金融業對外開放再加碼。2018年4月11日,央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宣布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和時間表,金融業對外開放正式進入快車道。
2、市場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成熟
(1)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優化投資者結構,提升市場配置效率。2018年A股市場對外開放放鬆QFII 和RQFII松綁、互聯互通南北向單日額度擴大4
倍、時隔三年重啟新增QDII 額度和QDLP 額度和RQDII
業務、CDR發行制度、放開外國個人投資A股限制等,乃至可期的滬倫通、入富時指數等,外資參與的靈活度和額度均在不斷提高。
目前外資持股比例大約在3%左右,比例不高,但是增速很快,在A股市場情緒極度低迷的行情下,外資的不斷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債券市場也是一樣,可參與的投資范圍也日益豐富,銀行間債市已經基本全面向境外機構投資者開放,交易所債券市場除信用債質押式回購之外,國債、公司債、資產支持證券等均已全面放開。2018年3月,彭博將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
對外開放對金融市場中投資者結構的帶來優化,重塑了市場估值體系,進而提升市場配置效率。
(2)資管市場對外開放:更多元的參與者,更激烈的競爭
中國發展的潛力和開放的決心,吸引了許多國際知名投資機構入場布局。
據基金業協會備案顯示,截至7月底,已有橋水、元盛、安中、富達、瑞銀、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順縱橫、路博邁、安本、貝萊德、施羅德、畢盛14家全球知名外資機構獲得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牌照,共發行產品18隻,相信未來還會引入更多國際知名機構。
除私募以外,截止2018年5月,工銀安盛資管獲批,成為第一家合資保險資管公司,已有3家外資機構(瑞士銀行、野村證券、摩根大通)向證監會遞交了控股券商的申請,法興銀行也計劃成立持股51%的合資券商。
外資機構入場,將促進資管市場結構多層次發展,豐富資管產品線,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的選擇,提升市場活力。但要撼動內資龍頭的地位並不容易,內資機構與國際巨頭之間的學習實際是相互的。
變革之年,迎接真正的大資管時代
對比美國,我國資管機構的滲透率都顯著偏低。以工商銀行為例,中國高凈值家庭所擁有的財富占總體個人財富43%,而工行私行客戶資產規模占整體零售客戶資產規模比例僅10%,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過去,資管行業內存在著大量的「偽」資管產品,事實上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不公平競爭環境,也積累了極大的金融風險。
2018年,大資管時代並未結束,而是換場,破而後立,返璞歸真,2019年,大資管將迎來真正意義的大時代!
6. 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具體是什麼意思
主動投資是指投資者在一定的投資限制和范圍內,通過積極的證券選擇和時機選擇努力尋求最大的投資收益率。通常把投資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稱為主動投資。
被動投資是指以長期收益和有限管理為出發點來購買投資品種,一般選取特定的指數成分股作為投資的對象,不主動尋求超越市場的表現,而是試圖復制指數的表現。
無論是基於基本面的主動投資,還是基於基本面的被動投資,只要基本面策略仍然行之有效,基本面研究員的需求和價值仍然是存在的。但市場環境的變化,加大了研究的難度,也加大了對研究能力尤其是對基本面向投資轉化和基本面量化的能力的要求。如何持續進化以適應市場變化,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6)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發達擴展閱讀
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的實際應用
根據掌握的市場信息不同及所處市場的差異,可以選擇不同的投資策略以獲取最大的投資收益。一般來說,在有效市場中,宜採取被動投資策略,因為此時市場已經反映了所有信息,從而使得任何的主動投資策略都將帶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在弱有效市場中,則適宜採取主動投資策略,通過深入挖掘未被市場反映的信息,獲取超額收益。一般來說採取主動投資策略需要有強大的研究團隊或者內幕信息,否則作為一名普通投資者不可能獲得市場「共識」以外的有價值的信息。
在主動投資中,投資者一般採用基本面分析法和技術分析法,基於這兩種方法可以把股票分為價值股、成長股、合理價格下的成長股等。在被動投資中,投資者主要就是跟蹤證券價格指數,賺取收益。
7. 債務融資適合什麼類型的企業
債務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向個人或機構投資者出售債券、票據籌集營運資金或資本開支。個人或機構投資者借出資金,成為公司的債權人,並獲得該公司還本付息的承諾。 企業的融資決策都是要考慮融資渠道和融資成本的,因此,產生了一系列的融資理論。
陳湛勻指出:債務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借債的方式向個人或機構投資者籌集營運資金或資本開支。相較於經營風險較大的股權融資,債務融資則更傾向於傳統企業,也就是經營風險比較小,預期收益也較小的企業,一般選擇融資成本較小的債務性融資方式進行融資。
陳湛勻教授
以下是陳湛勻的部分觀點實錄: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和中國市場規模的逐漸擴大,人民幣債券也會逐漸獲得國際市場的關注和認可,人民幣的債券已經成為全球機構投資者配置資產的重要選擇。2018年的3月,彭博宣布將中國債券納入他的旗艦指數,叫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並且計劃在2019年4月正式開始實施;摩根大通公司也在此前將中國債券納入他的新興市場政府指數;富時、羅素也宣布將中國債券市場納入旗下的相關的指數。2019年1月28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正式獲准美國標普全球公司(S&P Global Inc.)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評級業務。國際機構對債券市場的認可,有利於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和發行人進入中國債券市場,使國外投資者更好的了解中國債券,提升中國債券市場的國際化水平。
當我們說到債務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借債的方式向個人或機構投資者籌集營運資金或資本開支。相較於經營風險較大的股權融資,債務融資則更傾向於傳統企業,也就是經營風險比較小,預期收益也較小的企業,一般選擇融資成本較小的債務性融資方式進行融資。
比如說現在在風口上的互聯網類型的創業企業一般選擇的都是股權融資,因為此類企業的經營風險較大,所以預期收益也比較高,能夠承受起較高的融資成本,並且在創業初期不用擔心付息的壓力。而傳統企業如:鋼鐵煤礦企業、製造類企業一般會選擇債務融資,因為在傳統行業的收益利潤已是既定的,企業會選擇融資成本更小的債務融資。債務融資的特點主要是短期性、可逆性、負擔性、流通性,即企業所融資金具有時間節點,到期需要償還資金,並且需要支付債務利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負擔。
著名經濟學家、全球共德CEO陳湛勻教授簡介: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首批統計學博士點專業博士。現任中國上海市投資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首創擬人化資本運營專家,上海電視台「夜話地產湛勻妙語」欄目主持人,中國第一財經、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特邀嘉賓,長期應邀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授課,並被聘為國際論壇峰會和國外大學演講,與英美法徳加拿大等國家名校進行學術交流,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具有國際視野、最受歡迎的實戰型權威金融專家。陳湛勻教授已獲近20項國家、省部級優秀科研獎。陳湛勻教授長期專注於地產金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成長,對這些領域保持高度前瞻性,具有豐富的實際經營經驗。他擅長實用解決具體方案,將廣泛的商業知識和特定行業的深入了解相結合,致力於運用金融專業技術幫助企業提升可持續競爭優勢、贏利能力,放大企業價值並創造價值,成功輔導不少企業上市。
8. 境外投資者為什麼持續增持我國債券
內專家表示,境外投資者持續增持我國債券,這既是由於人民幣資產的投資價值逐漸得到認可,也得益於我國債券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吸引各類境外投資者入市。
報道稱,這是對中國近年來持續為國際投資者參與世界第三大債券市場提供便利的認可,反映出中國推動金融改革的堅定決心和中國債券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是中國融入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一步。
從QFII、RQFII、「債券通」到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已初顯成效,人民幣資產國際吸引力增強,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已是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
9. 什麼是資管新規它對金融行業有哪些影響呢
資管新規全名《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於去年11月發布。簡單來說,宏觀層面關繫到國家金融穩定、防範金融風險;中觀層面關繫到百億元規模的資管行業;微觀層面關繫到萬千家機構未來生存轉型之道,以及數量更為龐大的金融民工的年終獎能拿多少。
有保險資管人士點評,這是第一次正式把保險資管列入資管行業,使保險資管機構可以在同一起點上與其他金融機構開展公平競爭,改善了保險資管機構的市場地位。
保險行業可以跳過銀行、直接賺取利差收益,促進商業保險的發展。
對信託行業,迎來剛性轉型期主動管理成大方向
在降杠桿、去通道的大背景下,信託業難免經歷轉型的「陣痛」,但就長期來看,資管新規對行業發展是利好。
中國人民大學信託與基金研究所執行所長邢成認為,資管新規對行業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的監管環境下,信託轉型不僅是生存的的需要,更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要求。
他表示,2018年信託業實際已經全面進入剛性轉型期,這意味著信託公司業務轉型已經勢在必行,不可逆轉。「今年註定會成為信託公司剛性轉型元年,任何沖規模、做通道的動作都可能是踩紅線的動作,靠通道業務為支撐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將成為過去。」
截至2017年年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達26.25萬億,去通道、去杠桿背景下的信託業面臨著行業收入增長放緩、信託報酬率下滑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