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炒股配資 > 世界銀行瘟疫債券

世界銀行瘟疫債券

發布時間:2021-10-15 09:44:40

A. 東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文>

經濟危機「瘟疫」席捲全球。如果說其他國家還只是在候診室排隊候診,東歐國家則集體進入高危病房。無論從哪方面的宏觀數據來看,包括歐盟新成員國、獨聯體國家在內的東歐,都是危險系數最高的地方。
據歐盟委員會2009年1月的預測,2005年入盟的十個新成員國中,有四個國家的GDP將在2009年出現萎縮,即便是表現最好的波蘭,也僅有2%的增長。經常賬戶則全部「飄紅」,其中保加利亞的經常賬戶赤字將高達GDP的20.8%。幾個實行浮動匯率的國家貨幣幣值也一路下滑,波蘭茲羅提已比去年9月貶值近40%。
瑞銀集團(UBS)新興市場首席經濟學家安德森(Jonathon Anderson)檢視了各新興市場經濟體2009年所需外部融資規模,發現16個國家的外匯儲備不足以滿足2009年的經常賬戶赤字和到期債務。前三名正是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缺口都在GDP的30%以上。其中,拉脫維亞已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
「與東亞和拉丁美洲國家相比,新歐盟成員國在進入這場危機的時候更為脆弱。」世界銀行歐洲與中亞首席經濟學家基爾(Indermit Gill)說,「公共債務居高,外匯儲備不足,匯率制度僵硬,銀行更多依賴於外國儲蓄,而不是本國存款。」

信貸乾涸與外需打擊
如果不是源自美國的次貸危機,可能東歐國家還會在原來的「快車道」上狂奔,其經濟增長率前幾年曾經一度達到兩位數。但「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正如次貸危機的病根是,沒錢還按揭的美國人非要貸款,東歐國家的人們則借了自己國家印不出來的錢。
自從2005年加入歐盟,東歐國家與西歐的「富鄰」們的資金、貨物、人員流動障礙全消。得益於此,各國經濟高速增長——它們也欣喜於與鄰居們的差距越來越小。
高增長的副產品是較高的通貨膨脹率。這些宏觀指標仍未達標故未進入歐元區的國家,有必要實行更高的利率,抑制通脹,同時也防止本國貨幣升值過快影響出口。如匈牙利的基準利率2008年一直在7.5%以上,比歐元區利率高出數個百分點。於是,東歐國家居民和企業進行本幣貸款,就不得不付高利息。
而好消息是,大量進入東歐市場的西方銀行,有能力從利率較低的歐元區貨幣市場取得歐元資金,在非歐元區以比本幣更優惠的利率放貸。東歐國家的貸款人們欣然接受。因為大家都認為,本國經濟蒸蒸日上,本幣處於升值區間,未來還款不成問題。於是外幣貸款業務蔚然成風。其中,最早打開東歐市場的奧地利的銀行,總共借給東歐2300億歐元,相當於奧地利GDP的70%。
但自去年9月金融危機大爆發,西歐信貸與貨幣市場驟然癱瘓,母銀行們紛紛囤幣自保,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為東歐的子銀行輸送資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資流入的東歐國家,開始「上頓不接下頓」。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統計,2009年流入歐洲新興國家的投資資金,將從2008年的2540億美元驟減到300億美元。
同時,到期需要還款的人拿著本幣卻換不到外幣,結果就是本幣開始貶值,這意味著以外幣計價的債務水平陡然上升。
疊加在信貸乾涸之上的另一重打擊,就是外需萎縮。十個新歐盟國中,出口佔GDP比重最大的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該比率達到85%左右,最小的羅馬尼亞也有30%。
而東歐最大的出口市場——西歐,已經陷入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1月的最新預測顯示,歐元區2009年GDP將萎縮2%,其中歐元區經濟的火車頭德國,降幅更高達2.5%。
面臨迎頭一擊,最先撐不住的就是那些「體質虛弱」的國家。外債水平2007年已達GDP的90%以上、財政赤字2006年接近GDP的10%的匈牙利,成為第一個向IMF求救的東歐國家,並於11月6日得到了未來17個月內總額可達200億歐元的貸款承諾。第二個走進IMF的是拉脫維亞,這個高度依賴西方投資、進口大大高於出口的小國,不得不眼看著自己的經濟增長率從上年的兩位數,驟然跌落到2008年四季度-10.5%的深淵。拉脫維亞政府也已經於本月辭職。
但是,即便得到IMF貸款以及歐洲央行的信貸支持,東歐國家仍未能轉危為安。匈牙利的貨幣福林從11月至今,又跌了13%;實行固定匯率制的拉脫維亞,則不得不全面縮緊進口需求來抵擋貶值壓力,而代價就是漫長的經濟衰退。

自救乏力
「求人不如求己」,但面對危機,東歐國家自救乏力。
世界銀行在2月發布的一份新歐盟十國的經濟回顧報告中說,至今,這十個國家都還沒有積極地使用財政政策來支持國內需求。比如,捷克、保加利亞和波蘭,都只是維持原有的減稅計劃,而沒有制定新的擴張措施來刺激需求。特別是在羅馬尼亞、匈牙利、立陶宛和愛沙尼亞這些衰退最嚴重的國家,除了勒緊褲腰帶削減開支,更無他法——這種順周期的做法無疑將加劇衰退。
原因是,大部分東歐國家本身就有財政赤字,而為了盡早擺脫這場「借外幣、還不起」的噩夢,更不敢讓赤字超過GDP的3%,以滿足加入歐元區的要求。並且,這些國家的國債風險溢價已經全面高企,再交出一份惡劣的財政成績單,只會讓借債成本繼續攀升。
財政政策工具不敢用,貨幣政策工具更是用不上。利率方面,如果這個時候減息,將給本幣帶來更大的貶值壓力,償還外幣貸款的難度就更大。匯率方面也是一樣,浮動匯率的國家(匈牙利、羅馬尼亞)不敢貶值,固定匯率的國家(波羅的海三國、保加利亞)更是談不上有什麼貨幣政策工具。
目前,評級機構標准普爾對十個新歐盟國家的主權評級中,有五個落入「投機級」,表示該國中央政府有違約的可能性,六個國家的評級展望為「負面」,表示前景並不看好。
世界銀行還警告,能源供應問題是懸在東歐地區頭上的另一把利劍。匈牙利、保加利亞、斯洛伐克等國基本上依靠俄羅斯經烏克蘭的天然氣管線,而俄烏兩國在天然氣賬款上的爭端,一再成為該地區的不穩定因素。

東西歐一損俱損
東歐之險源自西歐,但若東歐真的爆發大規模危機,西歐又將首當其沖。
在東歐國家進行放貸的很多銀行來自西歐小國,比如瑞士、比利時。一些國家對外貸款的敞口甚至高出自己的GDP(已經破產的冰島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且IMF認為,西歐銀行的杠桿率平均比美國同行高50%。
據估算,西歐銀行4.9萬億美元未償貸款中,有將近75%都是貸給已陷入嚴重衰退的國家。未來不良貸款率上升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這些西歐銀行將要在資產減計中艱難度日。
其中,最大的「毒瘤」在烏克蘭。IMF在2月初決定,暫不發放給烏克蘭的第二撥貸款,因為其未能達到多項取得貸款的條件。而奧地利、法國、瑞士、義大利和德國的銀行總共對烏克蘭有300億歐元的敞口。烏克蘭目前的主權評級已經是最糟的「垃圾級」——債務危機風險極大。而其仍然動盪的政局,及預計將萎縮3%的經濟,令其未來風險有增無減。
而且,正如一個水桶的盛水能力取決於最短那塊板,東歐國家發生危機給國際金融體系造成沖擊的可能性,取決於最脆弱的那個國家——如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Nouriel Roubini)所言。
「這會是一個多米諾骨牌效應。國際信貸市場相互聯系,所以東歐滾雪球般的信貸危機將導致紐約市政府的債券價格也一樣狂瀉。」哈佛大學教授羅戈夫(Kenneth Rogoff)在《紐約時報》撰文稱。
同時,不僅西歐是東歐的主要出口市場,反之亦然——比如德國,就有近四分之一的出口輸往東歐地區。這是一場一損俱損的危險游戲。
只是,危機當前,不少國家的第一反應只是「自保」。歐盟委員會預計,2009年歐盟27國的失業率將達到8.75%。就業壓力下,一些政府開始想方設法為本國勞動力爭取空間。法國最近為本國汽車產業提供貸款的條件就是,不允許向其他國家轉移生產,這引來了捷克等法國車企生產基地的強烈抗議。

尋找出路
歐洲不能坐以待斃。
世界銀行2月20日在波蘭首都華沙發表聲明,呼籲歐洲攜起手來支持東歐經濟。IMF總裁斯特勞斯-卡恩在2月初的一次會議中表示,希望能將IMF目前2500億美元的可貸資金擴大一倍,保證有足夠的流動性來幫助發展中國家渡過危機。
波蘭政府呼籲,放鬆加入歐元區的條件,讓東歐國家提前進入統一貨幣的陣營,與其他歐元區國家一同抗擊危機。匈牙利總理則希望,歐盟能為東歐國家救助銀行業提供1000億歐元的資金。
2月25日,歐盟委員會提出一項計劃,即在整個歐洲建立起一個雙頭金融監管體制,為未來的金融危機放哨站崗。英國首相布朗也提議,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再提供額外60億歐元的貸款。
3月1日,歐盟領導人將在布魯塞爾召開特別峰會,討論應對危機之方。而同一日,東歐九國的領導人也將舉行一個小型峰會——顯然,他們不能指望把自己的命運,完全託付給西邊那些鄰居。■

日本經濟,經過1945年至1955年10年的艱苦努力,從戰後一片廢墟中恢復到戰前水平。60年代,日本經濟以10%的速度迅猛發展,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70至8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穩定增長期,經濟平均增長速度5%,經濟取得了飛躍發展,迅速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並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出現"泡沫經濟",經濟過熱。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進入持續衰退期。1992年度日本經濟增長0.4%,1993年度增長0.5%,1994年度增長0.6%;1995年度和1996年度分別增長3%和3.6%,經濟出現短暫恢復;1997年度負增長0.1%;1998年度負增長1.9%。1999年度,日本GDP為494萬億日元,比上年度增長0.5%,基本實現政府預測的0.6%的增長目標,經濟出現改善跡象,2000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2%,但是,進入2001年後,又開始放慢了增長的步伐。

日本的主要產業發展狀況

不同產業發展狀況差別很大。

從產業分類來看:

第一產業進一步萎縮。農林水產業的綜合產量指數逐年下降,主要農產品除大米、雞蛋、牛肉、牛乳較為穩定外,其餘產量均大幅下滑。近年來日本農產品市場不斷開放,日本農產品越來越受到國外廉價同類產品的沖擊。

第二產業大多數陷於停滯,少數呈增長勢頭。

日本礦業資源並不豐富,礦業成了衰退行業,礦業和製造業除在96年短暫繁榮時期生產指數超過140之外,其餘時期均低於基期水平(1995=100),2000年通產省對製造業中的15類產品調查發現,有9類產業如通用機械、紡織呈下降趨勢,而有6類產業包括電子機械、化學工業開始回升。從商品系列而言,受景氣對策影響,投資品、建築商品、耐用及非耐用消費品需求開始緩慢回升,信息關聯產品(如傳真機、移動電話、尋呼機、個人電腦等)的需求和供給則呈上升勢頭。總之,製造業情況復雜,但總的來看大多數行業陷於停滯,少數行業呈增長勢頭。

第三產業尤其是信息關聯服務發展很快,不僅在產值上還是在就業人數上,增長速度都很快,稱的上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火頭車產業"。

產業結構呈現兩極分化的特點。

現有的傳統產業已趨於成熟,缺乏新的增長點,債務負擔沉重;新的主導產業雖然尚未形成,但是信息、通訊、電子、軟體等與IT產業相關的新興產業正在迅速增長。

產業結構成熟表現在:產品的國內市場飽和,技術已經標准化、成熟化,如鋼鐵、石油化工、汽車、家電、機械等行業。對於象日本這樣的出口導向型國家,產業結構成熟還表現在主導產業出口趨於減少,競爭優勢下降或不明顯,再進口對國內產業形成壓力,主導產業海外生產比率(Overseas Proction ratio)不斷上升。為了尋求新的比較優勢,日本傳統產業持續向亞洲轉移,面向海外的設備投資比率及再進口額持續上升;同時,再進口額中80%來自亞洲地區。

新的主導產業是"多峰型"的產業群,符合日本國情需要,盡管這些新型產業還沒有上升到主導角色。但隨著信息技術和R&D投入加大,日本正在形成自己所擅長的新的比較優勢產業Thirdwave,它迎合了信息時代的消費需求,具有廣闊發展前途。信息通訊、生物技術也是容納大力發展的新興高技術產業。利用互聯網革命促進全球金融與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包括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試圖保持金融與經濟領先地位的基本方略。隨著傳統產業不斷向新領域滲透,信息產業與金融業等重要產業逐步走向聯合。在2000年8月結束的日本沖繩八國首腦"峰會"上,第一次將網路與信息技術革命,同金融與債務問題聯系在一起。在2000年產業重組戰略中,日本企業紛紛以IT產業為重組的首選目標,涉及信息網路與高新技術產業,爭取成為新興行業的主導企業。許多傳統的綜合商社,開始參與信息、通訊、電子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信息產業的美好前景不僅吸引了傳統企業,同時也在不斷改變金融業投資及結構調整方向和步伐。與疲憊的製造業和其他傳統產業相比,信息產業的投資期望值大,回報率高。因此,對信息產業的投資已成為目前日本各大銀行的重要決策方向。屬於日本四大金融集團首位的勸(業)富(士)興(業)銀行為例,雖然它是日本擁有不良債權最多(不良債權余額達47388億日元)的銀行,但它對信息產業的投資超過了1500億日元,居日本銀行界第一,世界第四。

日本信息產業的地位

日本是除美國以外的全球第二大信息產業市場。在信息技術以及其產品開發、市場佔有率方面,僅次於美國。大計算機尖端核心技術方面,美國居全球第一,日本僅次之。在資料庫、晶元和操作系統三個領域美國處於壟斷地位,其網路產品占相當明顯的優勢。但是,在數據壓縮技術、影像技術、筆記本電腦顯示技術方面則居全球領先地位,而且信息產業的增長對整個日本經濟的發展具有良好的波及效果,信息產業生產額對日本整個產業生產額的增加起了主導作用。

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產業,1993年至1996年,信息產業的年平均增長率為6.4%,大大超過1.68的同期各行業平均值。1996年,日本信息產業的生產總額達103.3萬億日元,占日本各產業生產總額的11.4%。信息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信息產業的投資在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中佔有重要位置,並帶動了相關的產業的發展。1996年信息產業的投資對國內生產實際增長的貢獻度為百分之十五點四,即在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3.9個百分點中佔0.6個百分點的份額,大大高於其他任何產業。1990年到1996年,信息通信產業的生產的波及效果達30萬億日元,其中信息通信產業所起的作用佔50.9%,波及效果佔16.4%。

日本當前經濟總體的發展特點及評價

日本經濟目前復甦乏力,形勢嚴峻。

戰後日本經濟經歷了十餘次循環,每次經濟循環即從繁榮到衰退都具有不同特點。這次經濟循環特點是復甦乏力,且沒有出現繁榮期,就進入衰退。上次即平成期第一次日本經濟衰退發生於97年4月-99年4月,共持續了25個月。而繁榮期則發生在96年,當年經濟增長高達5%。復甦期則從1993年11月-1995年底。當時復甦期經濟增長連續多年不到1%,可謂歷次循環中,復甦勢頭最緩、最長及最為乏力的一次。而其後的繁榮期也可說是最缺乏繁榮感覺的繁榮期。原因是96年日本政府為刺激經濟復甦,大興土木工程,公投資帶動經濟有所上揚;同時減稅政策刺激個人消費增大2.9%,以IT為中心的企業設備投資猛增11.3%。但是由於當時對經濟形勢估計過於樂觀,將經濟政策性增長誤以為是正常復甦和進入繁榮階段,出台了多項經濟改革方案,結果因"用葯過猛",使97年經濟陷入衰退。

相對之下,此次日本經濟周期顯示,復甦期比上次時期較短,約16個月,經濟還未進入繁榮期即陷入衰退,這是戰後歷次經濟周期所僅見?quot;日本經濟形勢相當嚴峻"。

日本企業經營狀況劇烈惡化

2001年本年度上半期上市企業集團經營利潤大幅度下降。日本迄今已公布的2001本年度中期(9月底)結算的662家上市企業集團經營業績表明,企業營業額比上一年度同期增加0.4%,經常項目利潤減少45.9%,稅後利潤減少51.3%。預計到年度末營業額將減少1.6%,經常利潤將減少45.1%,稅後利潤將減少48.3%。

製造業和除金融業之外的非製造業企業2001年度上半期經營形勢大體相同,二者經常利潤同比分別減少46.4%和44.1%,稅後利潤分別減少51.9%和49.4%。到年度末,製造業企業的經常利潤和稅後利潤將分別減少49.2%和54.3%,而非製造業企業將分別減少為27.8%和25.8%。在製造業領域的17種產業中,利潤減少和出現赤字的產業佔11種。其中上年度前半期利潤呈黑字的84家電器企業,本年度上半期的赤字達2600億日元之巨,因而被輿論稱為製造業乃至日本產業經營狀況惡化的"震源",這主要是因為對半導體和液晶生產投資過剩。在信息技術產業受挫的形勢下,這種投資非但沒有轉變為效益,相反成了沉重的包袱。

由於日本國內需求低迷,經濟長期停滯,近年來日本企業紛紛到海外謀求發展。這使日本本土產業空洞化,增加了國內結構改革的壓力。日本企業的海外產值現已佔其總產值的23%,這是迄今為止的最高紀錄。到2004年度,海外產值估計將達到30%以上。國際合作銀行的調查結果顯示,2001年度,日本企業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4國設廠1000家左右。日本企業的經營重心逐漸向海外轉移的傾向已經引起日本有關方面的重視。日本產業結構審議會新增長政策小組最近提出一份報告提出,日本企業加速向海外,尤其是向亞洲的轉移,將導致日本就業機會減少,本土產業和技術空洞化。該部門估算,如果任由這種傾向發展下去,日本的經常項目盈餘將大幅度減少,到2006至2010年期間,本來可望達到3%左右的日本經濟增長率將停留在0.5%的水平,失業率將達到5%以上。事實上,受美國發生911恐怖事件以後世界經濟下滑的影響,日本的就業形勢一直在惡化,完全失業率自9月份創下5.3%的最高紀錄後可能還會有所上升。

社會需求進一步減少。

從日本內閣府同時發表的另一些重要經濟指標可以看到,家庭支出2001年4月比上年同期大幅減少4.5%。這主要就是因為就業形勢嚴峻、(完全失率已達4.8%)預期收入不樂觀,使得人們用於教育和購買汽車的費用分別減少19.3%和26.8%;同時交通、通訊業費也比去年同期減少7.5%。4月日本工業生產比上月減少1.7%,其中電器機械方面因攜帶電話、電腦、電子零部件需求大幅減少,以至減產6.1%;反映今後6-9月投資走勢的指標"機械設備訂貨",1-3月比去年同期也減少7.0%;生產下降,導致了企業設備投資下降,影響了員工收入,從而導致了消費下降,使社會需求進一步減少,進而又影響下一輪社會經濟活動更加緊縮。一般說來,經濟緊縮將持續到庫存積壓調整結束,企業生產再次步入增長軌道,則經濟衰退結束,新的一輪循環開始。

對日本當前經濟發展的總體評價

總的來看,此次日本經濟衰退雖然形式嚴峻,但是相比之下感覺還不算十分嚴重。一是復甦雖然比較乏力,沒有繁榮期,但是整個90年代除96年外,人們一直都感覺經濟低迷,消費不振,所以這次衰退也不過是由2000年經濟增長1.2%,到2001年、2002年繼續放慢而已,衰退感覺不會象97、98年那麼嚴重。其次,小泉上台以來,力主大刀闊斧地改革,意在從根本上解決日本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各個領域存在的諸多復雜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大膽改革必將影響經濟景氣狀況。改革要兼顧經濟增長、就業穩定與社會安定,但改革措施很難周全,不可預料之事往往會令人措手不及,不僅如此,實行改革必將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群體,如郵政事業改革和公共事業投資體制改革涉及自民黨經濟基礎;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涉及國民生活安定;銀行改革、不良債券處理可能會涉及銀行高層領導、相應負債企業等利益。所以改革結果在短期內能否達到"改革與增長"兩利的最佳狀態,則難以預料。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日本經濟增長普遍不會期待過高,經過努力能保持略有增長已算不易。

日本經濟積重難返,改革不會一帆風順,經濟景氣的周期循環將與改革交錯展開,對日本經濟評價不可能單純從周期循環角度進行,而只能多關注其改革政策、新的發展戰略及其施行結果。

B. 韓國97年為什麼發生金融危機,政府欠債

不是政府欠債。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

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

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2)世界銀行瘟疫債券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從泰國蔓延到全亞洲:

在20世紀90年代的繁榮時期,亞洲被世界上公認為新千年的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當時的泰國,和許多亞洲國家一樣,開始從海外銀行和金融機構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資貸款,外債曾高達790億美元。

在一片表面繁榮之下,泰國修建起許多空無一人而鋥光發亮的辦公大樓,韓國建立起了年產5百萬輛小汽車的生產能力,這是當時韓國國內汽車市場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國經濟疲弱、出口下降、匯率偏高並維持與美元的固定匯率,給國際投機資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捕獵機會。由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主導的量子基金乘勢進軍泰國,開始大量賣空泰銖,以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

泰國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強硬手段進行對抗,在短短幾天內耗資100多億美元吸納泰銖,但卻徒勞無益。泰國政府不當的干預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鱷們利用,他們不斷散布謠言,說泰國政府束手無策,一時間泰國金融市場被攪得一潭渾水、陰雲翻滾。

1997年7月2日,苟延殘喘的泰銖終於崩潰。泰國宣布實行泰銖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即一路狂跌18%,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泰國金融危機的正式爆發。

對那些依賴外國資金進行生產並用泰銖償還外債的泰國企業帶來的,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泰國的老百姓也如驚弓之鳥,擠垮了銀行56家,泰銖貶值60%,股票市場狂瀉70%,泰國人民的資產大為縮水。

泰國金融危機像瘟疫一樣傳染到東南亞各國,在泰銖急劇貶值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們的攻擊對象。

7月11日,菲律賓對比索的大規模干預宣告破產,決定放開比索與美元的比價,比索開始大規模貶值。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8月23日,印尼盾貶值以歷史低點,甚至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財政援助。

11月中旬,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C. 經濟危機是怎麼形成的

美國前4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與美林證券,分別爆出變局,前者申請破產保護,後者被美國銀行收購。此一全球颶風立刻席捲全球股市,接著美國最大保險集團的AIG也面臨流動性危機,幸好美國聯准會(FED)決定拿出850億美元取得80%AIG股權來挹注資金。這場風暴不但蔓延至歐洲,以英國情況最危急;同時,也使俄羅斯股市在本上周內已暴跌25%。

今年以來,包括第五5大券商貝爾斯登岌岌可危,房地美、房利美的「二房」風暴,最後以財政部入資來解決。緊接著美林、雷曼兄弟、AIG,目前,美國前五5大投資銀行,僅高盛暫時倖免,摩根史坦利也在尋求資金充沛的銀行合作,以求安然度過難關。在英國則有最大房貸公司HBOS也受到波及。這些發展說明即使貴為投資機構的龍頭,也照樣面臨被斷頭的命運。

其實,這一連串的事件,正是次級房貸的後續發展,源頭就是導因於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這兩個循環的交互影響,形成了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也因為金融機構彼此之間透過金融商品、金融市場的串連,而達到互相牽動難以切割的局面,只要當中有一部分出問題,就可能迅速蔓延至其他機構,這種系統性的牽連,正是FED與美國財政部不能坐視不管的原因。今年以來美國政府總計已投入9000億美元來處理相關問題:AIG動用850億美元,「二房」各1000億美元,3000億美元交聯邦住宅管理局,融通摩根大通銀行870億美元與290億美元,前者為挽救雷曼兄弟旗下公司,後者則為了貝爾斯登。此外,至少又融通了2000億美元給部分銀行。

看了這一長串的名單,真的會被金融風暴的復雜性、嚴重性給搞糊塗,也許只知道風暴強大,但為什麼會演變成這一局面,恐怕就不太能理解了。其實,今日的風暴,遠因肇始於1980年代,當時由於70年代面臨石油危機,造成戰後所建構的國際金融體系,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的基石動搖,進而使石油進口國遭遇結構性貿易逆差,石油生產國擁有龐大油元。國際金融市場的正常運作出了問題。於是而有一系列金融自由化的運動。

金融自由化就是讓資金在國際間自由流動,以解決國家間、區域間的不平衡。這當中產生了許多的管制松綁與金融創新,也就是證券化與證券商品的興起。取代傳統借貸的商業銀行模式,這也是投資銀行業能大幅成長的原因。在資金積累與人口結構老化所帶來龐大的退休基金,形成龐大資金在國際間快速移動,也是各國股匯市高度連動的基礎。

在資金長期過剩的背景下,市場利率趨降,更進一步刺激投機性資金需求,包括股市與房市,再加上各國央行一旦面臨投資鈍化,包括股市和房市,就會進一步以利率政策來做反向刺激。而低利固然維持房市、股市榮景,但也逼使龐大的基金經理人要另闢路徑尋求較高的報酬,於是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應運而生。整個衍生性、結構性商品的概念就是把各種不同風險系數的貸款資產,用極為復雜的加權、杠桿作為運算,得出高出一碼、兩碼報酬的金融商品。只要產品一出,透過龐大行銷通路立刻為全球金融機構與投資人所選購。一旦爆發次級房貸這樣的風險,原有投資人紛紛要求贖回,這些大的投資銀行就像商業銀行面臨擠兌,立刻就會面臨流動性危機而無法支撐。

因此,欲根本性解決此一問題,應該從市場、制度、系統上做根本的改革,否則在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下,各國金融危機無法隔絕,彼此連動,致使金融風暴猶如海上的台風、颶風一樣,只要氣壓形成,就難免造成災害。從這個角度,或可探尋金融風暴的根本原因。

D. 簡析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及改革思路。

權威回答:
因為是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而造成的。
次級房屋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風暴、次級按揭風暴)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近年美國等國家放鬆購房信貸標准(不用付首期,不用收入證明,也不計較抵押單位的質素等),形成次級房貸市場。次級房屋信貸經過貸款機構及華爾街用財務工程方法加以估算、組合、包裝,就以票據或證券產品形式,在抵押二級市場上出賣、用高息吸引其他金融機構和對沖基金購買。
原先在美國次級貸款市場佔七成份額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由政府機構主宰,將貸款打包成證券,將貸款證券化背後的財務風險計算頗為復雜,通常得先分析被證券化的那一堆貸款案過去類似貸款案例之風險,計算出投資者能夠獲得本金和利率。當房利美和房地美還占房貸市場主導地位時,他們通常會制定明確的放貸標准,嚴格規定哪些類型的貸款可以發放。隨著這兩家公司的丑聞爆出,政府對兩家公司的業務增長加以限制,整個次貸市場開始爭搶這兩家公司所購貸款。整個過程中,新的市場參與者,出於逐利目的,過分追求高風險貸款。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國家破產, 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E. 什麼是97金融風暴

言簡意賅好啊剛好我就知道個大概,拿不出數據分析:
首先在此次金融動盪之前東南亞國家包活韓國等國家經歷了長時間的平穩發展,而且這些國家都有一致特點:外向型經濟,進出口貿易佔GDP很大比例。
因為他們本國經濟系統薄弱,盤子小,所以這些國家的匯率系統是不穩定和薄弱的。如果沒記錯,應該是首先泰國的泰銖大幅度下滑,原因是金融大鱷索洛斯從國際游資那裡不知怎麼弄來了大筆的錢(可以和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相比),然後大量拋售泰銖購進美元,從此開始了連鎖反應,泰國本來想努力控制局面,但央行的外匯儲備不足以應對,人是很容易受鼓動的,心理雪崩效應,泰銖最終崩盤。
這樣造成該國的出口額大幅度減少,原材料能源等又沒有外匯購買,因為東南亞國家相互聯系比較緊密,再加上類似操作,最終全面貨幣貶值。後來到了嚴重時期,中國,韓國,香港的出口都受到很大影響,你可以查一下我國那年的出口額,很慘。香港本來在劫難逃,因為它也是嚴重依賴進出口的獨立金融體系,最後是中央政府借款幾百億(美元)才挺住了。當時朱鎔基總理向國際作出承諾:人民幣絕不貶值,無論花多大代價,就是因為這個是連鎖的,人民幣貶值了可以改善出口壓力,但會損害更多的國家。
ps: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人民幣還是挺住了,從此人民幣在東南亞國家聲名鵲起,在當地旅遊很多人直接收人民幣的,而不是美元一枝獨秀了。當然這次金融風暴破壞巨大,通貨膨脹,經濟負增長等等。

閱讀全文

與世界銀行瘟疫債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