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未來幾年國債的利率將怎樣
如果預期未來經濟衰退,國債利率會全面走低。
按照正常債券投資的理論來說就是經濟越不景氣國債到期收益率就會越低(非國債除外,公司企業債券會受到自身經營因素影響,要視乎具體情況),投資者會對未來沒有信心,但其沒信心主要表現在於經濟不景氣找不到好的投資渠道,投資實體經濟或企業會面臨很高的投資風險,而對於國債來說是近乎於無風險的投資,投資國債能獲得穩定的投資收益,在經濟不景氣時投資者找不到低風險的投資渠道情況下國債投資反而是首選,資金會追棒國債,這會使得國債價格上升,到期收益率下降(債券的價格與收益率成反比關系)。實際上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很多時候都會進行各種的方法或手段刺激經濟,其中一個就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很多時候會傾向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寬松的貨幣政策你可以看一下美國的量化寬松即QE,它向市場提供大量的廉價成本的資金)或降息的方法,這都會使得市場利率下降,市場利率下降也會傳導到國債市場的到期收益率上,其體現就是到期收益率下降。
最簡單你看一下日本的情況,日本長期經濟不景氣,而其國債收益率就是長期處於偏低狀態,同樣你可以看一下美國國債,前幾年的金融海嘯後到2012年之前,美國國債到期收益率都是逐步下降的,反倒是經濟開始復甦了,美聯儲宣布QE退出,美國國債到期收益率在2012年開始慢慢上升。
② 怎樣的國債有投資價值
國債到期按面值支付的,買入價越低,到期收益率越高。投資價值,從風險上看是要求比定期存款高,目前看有投資價值的
③ 為什麼說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倒掛預兆經濟衰退風險
從歷史上來看,債券收益率曲線倒掛是經濟發生衰退的前兆之一。
2000年下半年,美國國債到期收益率發生倒掛。2000年10月30日,3個月期的美國國債到期收益率為6.39%,而10年期的國債到期收益率為5.74%。也就是說,持有一個國債3個月的投資回報率比持有國債10年能夠獲得的投資回報還要來得高。2001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2006年下半年,美國國債到期收益率曲線再次發生倒掛,3個月期國債的到期收益率比30年期的到期收益率還要高。2年後的2008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回顧歷史上收益率曲線倒掛和經濟衰退之間的關系,就會發現以下這個規律:10年期國債和3個月國債收益率之間的差別與經濟增長/衰退的相關性最高。一般來講,當3個月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和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發生倒掛後,在1年到1年半以後,就可能會發生經濟衰退。
目前,美國10年期的國債到期收益率比3個月期的國債收益率還高出0.46%左右,還沒有發生倒掛。假設這個趨勢持續,整個收益率曲線繼續變平甚至倒轉過來時,我們就需要提高警惕,注意可能發生的經濟衰退風險。
④ 求一篇關於<<經濟形勢的回顧與展望.>>的論文,不少於1500字,
1.1 2001年整體經濟運行狀況
過去的一年,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世界經濟和貿易明顯減速。從全球范圍來看,估計2001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約為1.5%,遠低於2000年4.7%的水平,美國2001年的經濟增長率僅為1.1%;日本2001年經濟的下滑幅度將為0.9%;歐盟2001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為1.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數據)。與世界經濟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經濟在國內需求強勁擴張的推動下,依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據權威部門的初步預計,200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9萬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9.5%,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10%以上。可以認為,2001年作為「十五」計劃的第一年,其各項主要指標已基本完成,國民經濟整體上實現了「十五」計劃的良好開局。
2001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的總體質量明顯提高。前三個季度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相關,行情)達到119.2點,比2000年提高4.4點;全年實現利潤達到或略高於去年的4300億元,前三個季度財政收入實現242%的增長率,高於名義GDP的增長幅度,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與涉外企業所得稅的增長速度均在50%以上。
2001年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了若干亮點。亮點之一是多年虧損的煤炭行業實現全行業扭虧為盈。在國家重點監控的14個重點行業中,2000年只有煤炭和軍工行業沒有實現扭虧。今年19月份,煤炭全行業實現利潤17.2億元,同比減虧增盈23.4億元。房地產投資與消費的迅猛增長是2001年我國經濟運行中第二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受世界經濟環境變化和國內投資環境的改善導致資本凈流入的大幅度增長是第三個亮點。第四個亮點是西大開發的綜合效應開始顯現,對基本建設投資、最終消費和國際資本流入的增長均產生積極的正面效應。最後證券市場的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我國經濟運行抹上濃彩的一筆。2001年通過一系列對市場主體行為的規范與監管以及市場運行規則的變化從整體上為我國證券市場的開放與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 2001年經濟運行基本特徵
之一財政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消費需求貢獻度下降
2001年我國實現GDP7%的增長主要歸功於積極財政政策作用下的政府投資,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基本建設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的增長上。由財政資金支持的基本建設投資在前十一個月的增長率為10.4%,比上年同期提高2.4個百分點,而且政府通過國債資金對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導致前十一個月的更新改造投資增長203%,比上年同期提高31個百分點。
2001年我國消費需求基本上是平穩增長的態勢,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左右,與2000年基本持平,但是與去年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的影響而言,2001年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下降。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中國消費者信心監測報告》顯示,2001年12月份,綜合描述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狀況滿意程度和對未來經濟走向預期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在經歷了4個月的下挫之後,再次呈現攀升勢頭,從11月份的96.9點回升至97.1點。這說明,盡管世界經濟前景撲塑迷離,消費者仍然對中國經濟的走向保有信心。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回升,首先應歸功於消費者即期收入的增長以及消費者對未來收入的預期,牽引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的第二個因素是總體經濟的表現,牽引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的第三個因素是物價及消費環境的變化。
之二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大速度加快
2001年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效表現在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是,重點行業全部盈利,長線產業(煤炭)成功扭虧,壟斷行業破冰在即,新興行業引領大勢。
結構調整優化的第一個表現是2001年全國14個重點行業實現全行業盈利,尤其是長期虧損的煤炭行業終於扭虧為盈。結構調整優化的第二個表現是企業技術改造投資項目對內需的拉動明顯。110月份,國有及其他工業企業完成更新改造投資3160億元,同比增長24.1%。在880個國債技改項目中,已經開工604個,到年底將有290個左右項目建成投產。這批項目的建成,預計可實現新增利潤158億元,新增稅金88億元,出口創匯17.5億美元。結構調整優化的第三個表現是,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快於其他行業的增長,這些新興行業包括移動通訊設備、電子計算機、程式控制交換機和光通訊設備行業,其中電子通訊設備製造業1-10月份銷售收入增長率達到20.5%,居各行業之首,比全部工業高出8個百分點。結
構優化的第四個表現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開始有所轉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在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資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投資增長速度遠高於東部發達地區和中部地區。結構優化的第五個表現是,一些壟斷行業包括民航業和電信業,在進行大規模的業內重組的同時,打破壟斷鼓勵競爭的政策方案相繼推出。
之三資本凈流入替代出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2000年我國出口出現27.8%超常增長,因此,今年的出口是在去年基數很高的基礎上起步的。今年出口增速逐季下降其中有正常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於美國經濟減速,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美國的經濟規模和進出口貿易均佔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國經濟發展的減緩,導致國際市場需求進一步萎縮。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40%以上,外貿出口的下降,不但影響著我國的經濟增長,而且對於就業、稅收等也產生不利的影響。盡管從年中開始,我國採取了一系列擴大出口的措施,延緩了出口下滑的速度,但是預計今年出口能保持4%左右的增長速度已是難能可貴。
2001年利用外資的意外增長是世界經濟發展放緩給我國帶來的僅有的外部拉動因素。國際資本內流甚至可能接近500億美元,成為2001年我國經濟增長的新「三駕馬車」之一。2001年在外部投資環境發生變化的同時,我國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投資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和新的優惠政策,尤其是《中外合資企業經營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和《外資企業經營法》的修訂,使我國今年在利用外資方面扭轉了自99年開始出現的增長率減緩的態勢,2001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資增長速度達到45%以上,實際外資直接投資增長速度達到20%以上。
2經濟增長預測
2.1經濟增長的引擎
2001年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於強勁的政府投資,其中主要歸功於房地產投資與更新改造投資的大幅增長,其二是外資增長對2001年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加大,而出口和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下降。展望2002年的投資、出口、消費和資本凈流入,我們基本的觀點是,由政府投資主導的固定資產投資和資本凈流入仍將左右著明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民間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依然較小,出口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則繼續趨弱。
由於預期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2002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將可能保持平穩增長,估計其增長幅度將在11%-13%之間,略低於2001年。其中房地產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高速增長的態勢將繼續保持,估計其投資增幅分別在20%和18%左右,基本建設投資增幅度相對較低,大約仍在8%左右的水平徘徊。
2002年將是我國利用外資的最佳時機,有利的因素遠遠多於不利因素。其有利的因素主要表現在:1)2002年的國際經濟環境不容樂觀,甚至更加嚴峻。最樂觀的預期是美國經濟最快在2002年下半年才可能開始出現恢復性增長,因此中國將成為國際資本的避風良港」。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健也鼓勵了境外投資者的信心,據美國全球商業政策委員會2001年4月的調查,外商直接投資中國的信心指數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資吸引力的地區之一。2)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WTO將對2002年的引進外資產生巨大的推動。3)為了有效利用國際資本參與西部大開發,國家推出了吸引外商投資的10大優惠政策,並把「西氣東輸」等重要工程向外資全面開放。預計2002年我國的資本凈流入將在2001年大幅增長的基礎保持強勁增長的態勢。由於外商直接投資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我國GDP增長率平均增加0.3-0.4個百分點(張昌彩),資本凈流入將繼續成為2002年經濟增長的主要「發動機」之一。
2002年的出口由於國際環境未有改善和國內政策調整的空間有限,因此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呈持續下滑態勢。在2000年度,我國出口增長了27.8%,但這樣的強勁增長顯然在2001年急劇失速,出口增長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預計出口在2002年的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將繼續呈下降的態勢。
2002年的消費預期將保持一個相對平穩的增長水平,一般的預測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5%-10%,略低於2001年的增長水平或基本持平,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預期會繼續下降。但是由於最終消費在我國GDP構成中的比例高達61.3%,因此其對經濟增長的意義仍然不可低估。
2.2 2002年經濟增長速度預測
權威的IMF對中國2002年的經濟增長持有樂觀的預期,據其估計,2002年即使全球經濟成長放緩,中國今明兩年經濟仍將強勁成長,預估2001年將達到7.5%的增長率,2002年預估為7.1%。IMF預估中國將不會像亞洲其他各國受到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因為高科技產品出口僅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一小部份,遠低於亞洲其他新興國家。其他機構對2002年中國經濟增長最樂觀的預測是增長7.7%,最悲觀的預測為6.5%。下面是全球權威機構對中國2002年經濟增長的預測數據:
●野村綜合研究所:2002年中國GDP增長7.7%
●所羅門美邦:2002年中國GDP增長7.6%
●OECD:2002年中國GDP增長7.2%
●IMF:2002年中國GDP增長7.1%
●亞洲開發銀行:2002年中國GDP增長7.0%
●摩根士丹利:2002年中國GDP增長7.0%
●世界銀行:2002年中國GDP增長6.5%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對2002年GDP增長的預測結果是,依2002年國家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不同力度,存在三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是在繼續保持增發國債規模(1500億元)和貨幣政策不保持穩定的情況下,GDP將實現7%的增長;第二種可能性是將國債發行規模提高到1800億元,同時要求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長不再持續下滑,GDP將實現7.5%的增長;第三種可能性是長期建設債券發行規模達到2000億元同時貨幣政策開始松動,M1增長14.5%,GDP的增長速度將達到8%。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預測結果是,在保持擴大內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必要力度的條件下,我國經濟仍能達到7%左右的增長率,如果世界經濟形勢較快轉入復甦,又能把入世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經濟增長率也可望達到2001年的水平。反之,經濟增長率則可能略低於2001年。
在綜合分析2002年影響經濟增長的諸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礎上,考慮到一些不確定性因素,我們估計2002年GDP的增長有望維持在2001年的水平,圍繞7%的增長率水平其上下波動的幅度估計不會超過0.5個百分點,而向下波動的可能性大於向上波動。
2.3 2002年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
1)由於美國經濟復甦和世界經濟前景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國際投資環境的持續惡化對我國吸引外資將十分有利。
2)我國仍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環境有利於經濟的增長。從國家宏觀政策的取向上看,2002年將繼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增長。
3)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有利於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目前,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國家制定的西部大開發的具體優惠政策正在逐漸落實。結合國家的「十五」計劃,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工程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特大型工程項目已經啟動。同時,西部地區也出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吸引內外資的優惠政策,這將有利於促進西部地區投資的增長。
4)最終消費的平穩增長將為2002年的經濟增長提供內需的基礎。國家調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於擴大居民的消費,農村費改稅和減負力度的加大、增加扶貧和轉移支付的財政支出將有望提高農民的收入;對行政事業單位實行提高基本工資的辦法來增加收入,全國各省市建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都將對2002年的最終消費產生正面影響。同時2001年國家出台的一系列稅收政策和價格政策其效應將在2002年顯現出來。另外最近幾年逐步形成的部分消費亮點如假日經濟和住宅消費等,將在2002年繼續成為帶動消費的積極力量。
2.4 2002年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
1)世界經濟持續下滑,對我國的出口貿易將產生不利影響。由於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去年接近23.1%,近四分之一的經濟活動與國際市場有關,因此全球經濟的衰退與不穩定將使2002年我國的出口貿易形勢顯得異常嚴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1月中所作的預測顯示,2001年全球經濟的增速僅為2.4%,而聯合國10月10日發表的一份報告則認為,2001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只有1.4%。全球經濟2002年的前景將主要取決於在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西方各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國經濟的運行情況。從目前來看,美國經濟衰退出現放緩跡象。由於經濟衰退程度尚屬溫和,美國連續11次降低利率也將逐步對經濟產生刺激作用,美國經濟明年年中前後開始復甦的可能性較大。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世界石油價格下跌、美國消費開支回升、企業庫存調整以及阿富汗戰事得手等有利因素,將使美國經濟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開始反彈。在美國經濟遭遇經濟衰退的同時,全球幾乎所有地區的經濟出現了20年來最嚴重的同步下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1%,明年將下降到0.7%。今年歐盟經濟增長率為1.7%,明年放慢到1.3%。日本經濟今年將下滑0.4%,明年將再下滑1%。
世界銀行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謹慎樂觀。盡管其預期全球經濟將在2002年將開始復甦,其中發展(相關,行情)中國家的增長率預計將從2001年的2.9%增加至2002年的3.7%,隨著美國聯儲一再降息和推出財政刺激措施,美國消費者支出將會恢復,與此同時歐盟的降息和石油價格的下降,世界經濟在2002年將以1.6%的速度增長,但是世界銀行對全球經濟的復甦預期顯然缺乏信心,其認為在全球經濟運行態勢不穩的情況下,任何意外的沖擊影響均會被放大,並有可能將世界經濟推向衰退。
2)制約民間投資回升的體制性障礙未得到有效的解決。2001年政府在啟動民間投資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收效並不顯著,2001年前三個季度集體投資與個體投資的增幅落後於國有經濟,遠遠低於其他經濟類型的投資尤其是股份制經濟的投資增幅。2002年影響民間投資的幾個主要的問題能否得到解決尚存疑慮。其一是投資的體制與機制問題,包括特殊行業的進入壁壘、融資機制、稅收制度等。其二是經濟結構失衡帶來投資環境不利的問題。基礎設施投資結構失衡、消費品投資結構失衡和投資品的投資結構失衡從長期看對民間投資形成制約。
3)2002年將可能重新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通貨緊縮是近年來一直困擾著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在經歷了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通貨緊縮緩解之後,自2001年第四季度開始,各類價格指數走勢再次全面走低,作為反映通貨膨脹先行指標的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在2001年5、6月份由正變負,預示著2002年我國的經濟增長可能再次受到通貨緊縮的負面影響。
4)其他將對2002年的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的因素包括: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收入差距在繼續擴大;下崗失業壓力有增無減,影響居民的收入預期與消費信心,目前正在開展的事業單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使下崗分流問題更趨突出;社會風氣不良、腐敗現象普遍嚴重影響到正常的經濟運行,帶來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2002年經濟增長;企業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創新能力不足,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微觀基礎尚不健全。
2.5 2002年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因素
2002年至少存在著下列的不確定因素影響著我國的經濟增長:一是世界經濟的下滑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雙重的。對我國的出口將產生消極影響的同時卻可能加快我國的資本凈流入。二是入世後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將會為符合WTO規則而進行調整,由於政策調整尚待時日,因此這種可能的政策調整會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何種性質的影響目前難以判斷。三是我國入世後各貿易成員國與我國的貿易往來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從長期來看是有利的,但是就短期而言,入世的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都存在,判斷那種效應更大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四是市場化進程加速,2002年各要素市場是否完全走出傳統經濟的模式,資源配置是否真正能夠市場化尚難預料。
3宏觀經濟政策
3.1就財政政策而言,積極的財政政策在2001年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效顯著,其對2002年的經濟增長仍然是最重要的驅動力,盡管其影響力有減弱的趨勢。同時對積極財政政策進行結構性調整的必要性開始凸現出來。
始於1998年的積極財政政策是我國在特殊的時期採取的一項特殊政策,是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反周期調節的一種嘗試。實踐表明這種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了鞏固前三年的政策效果,保持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和健康的發展,2001年我國政府繼續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2001年的主要政策內容包括:增發1000億元建設國債,用於彌補前期基礎設施在建項目後續資金不足,一般不開工新項目;發行500億元特種國債,以支持西部開發,主要用於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南水北調、生態建設等一些重大基礎設建設;繼續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和離休人員的養老金。
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於我國持續保持GDP達到7%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與此同時,積極的財政政策開始受到批評。批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為一種短期的政策被長期化,以增發國債為主的政策其積極效應開始減弱。據有關人士測算(張昌彩),1998年下半年發行建設國債1000億,拉動當年GDP增長1.5個百分點;1999年發行建設國債1100億,拉動當年GDP增長2個百分點;2000年發行建設國債1500億,僅拉動當年GDP增長1.7個百分點。其二,以增加財政收入為目的的稅收政策開始對非政府投資和消費需求產生負面影響。近年來我國的財政稅收增長大幅度超過GDP的增長,2002年元至九月份的財政收入達到11872.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2%,高於GDP的三倍多。這種財政稅收的超常規增長在反經濟周期的政策中有其合理性,但是由此給企業尤其是非國有經濟和農民帶來沉重的稅收負擔,其結果是直接導致民間投資和農村消費的減少。
因此,2002年是否需要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理論界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我們的觀點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進行結構性的調整但是不宜取消。2002年我國經濟面臨的國際經濟形勢將不容樂觀導致我國的出口形勢依然嚴峻,投資與消費的增長也存在多種因素的制約,依靠出口、民間投資和最終消費均難以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尤其是2001年我國經濟增長前高後低的走勢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對2002年實現7%以上的GDP增長仍然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因此不宜取消。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結構性的調整主要應當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在繼續維持較高的長期建設國債總規模(1000億-1500億)的前提下,調整建設國債的投資方向,適當減少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在保證在建項目和必要的新基礎設施項目資金需求的同時,加大企業技術改造項目的投資力度,對制度性的改革尤其是社會保障制度、中小科技性企業的投融資體制改革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其二,調整和完善現行的稅收制度,擴大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范圍,切實減輕農民的稅收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和刺激農村消費的增長;繼續推進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的轉型,統一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所得稅,調動企業投資和消費的積極性。
3.2就金融政策而言,加強監管、防範風險和制度建設是我國2001年金融政策的主要基調,其中證券市場的制度建設和消費信貸政策是今年金融政策的亮點。2002年金融政策的重點應當放在改革銀行體制疏通貨幣傳導機制、適當增加貨幣供應量和謹慎制定國有股減持與流通政策等三個方面。
2001年我國貨幣政策繼續貫徹擴大內需為主的方針,在保持穩健的同時具有相對的靈活性,表現在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了貨幣供應量的適度增長。但是總體表現穩健有餘而發力不足,對2001年的經濟增長的作用不甚理想。利率政策方面,人民銀行調高再貼現利率,從2.16%提高到2.97%,外幣存款利率自2000年以來連續9次調低,今年元至八月份先後7次調整外幣利率,一年期美圓存款利率由5%下調至2%,比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低0.25個百分點,利率政策的另外一個重要表現是公開市場操作招標利率已經成為貨幣市場交易主體的主要參考指標,對市場利率的走勢起著重要的作用。信貸政策方面的突出表現是加大消費信貸的支持力度,使2001年的消費信貸獲得迅猛發展,截止八月底的消費信貸余額達到6115億元,累計增加188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3億元。
有必要對2001年的貨幣政策的得失進行反思與調整。在國有企業改革尚未完成的情況下,金融監管超前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過分強調金融風險,導致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靈,貨幣供應量嚴重不足,不能適應當前的經濟增長需要。2002年的貨幣政策至少面臨著兩個方面的挑戰,首先,貨幣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缺乏配合。通貨緊縮壓力猶存,導致實際利率過高,嚴重抑制了民間投資的快速增長,使政府投資對社會資金的帶動力與影響力受到限制。從資金供求的角度看,2001年存貸差進一步擴大,各層次貨幣供應量增速減緩,特別是M0和MI增速均較上年同期有較大下降。2001年10月,M0增長66%,比上年同期低33個百分點,M1增長率為123%,比上年同期低37個百分點,兩相指標均未達到年初設定的目標值。第二,從2001年9、10月份開始,銀行放貸困難,貨幣供應量下降。11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11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僅增長10.9%;1至9月份貨幣流動性比率(M1/M2)為37.2%,比年初有所降低,表明貨幣的流動性在減弱。由於人民幣的低利率政策已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2002年降息政策的操作空間很小,降息的意義不大,甚至可能導致利率陷入「流動性陷阱」。
我們認為,2002年的貨幣政策的重點應當是繼續推進商業銀行體制改革、推進利率市場化以發揮其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建議適度放鬆金融監管,積極疏通貨幣傳導機制。由於銀行體制改革關繫到貨幣傳導機制是否正常發揮作用,因此需要通過銀行內部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再造,解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和多存少貸的問題。在利率政策方面,2002年在貸款利率下調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應大幅度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實際利率,為社會民間投資的啟動和增長創造條件。
與貨幣政策的表現平平相比,2001年金融政策反映在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方面成效卓著。2001年證券市場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政策措施,包括對境內投資者開放B股市場,使B股市場再次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場所和恢復其籌集資本的功能;實施新股發行由審批制向核准制的轉變,使證券市場由一個具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的市場向市場化方向邁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步伐;而相繼實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開放式基金的推出、加強對市場主體行為的監管與打擊力度以及實行國有股減持政策等,對證券市場從微觀制度到市場規則進行全方位的改造,從而為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奠定基礎。
2002年證券市場的政策將在以監管與規范為主基調的前提下,維護市場的穩定將受到重視,其中,國有股減持與流通政策將對2002年的證券市場產生廣泛與深遠的影響,我們對此保持謹慎樂觀。
⑤ 我國國債市場的發展歷程
利用國債進行投資是政府有計劃的配置閑置資源,是在內需不足和出口乏力的宏觀經濟形勢下支持國家保持較高水平的投資,籌集建設資金,擴大建設規模,並使經濟結構的調整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條件;國債發行是政府彌補財政赤字、調整結構、調節貨幣流通、影響外匯收支、促進供求平衡的調控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國債提供的信用工具,在啟動投資的同時,提供了公開市場操作業務理想的工具,進一步推動了證券與金融市場的改革,國債所發揮的作用對宏觀經濟的全面平衡和穩定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
1981年1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財政部開始發行國債。經過25年的發展,我國的國債市場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表現在以下方面:
1. 發行規模迅速增大
這些年來,我國國債的發行規模快速增加。如下圖。
2. 發行種類較多
我國國債的發行種類包括憑證式和記帳式兩種,前者針對社會公眾,後者主要針對機構投資者。前者流動性較差,而後者可以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或者交易所市場買賣。從期限上講,1年以下的國債在2005年以前是沒有的,從2006年開始發行了真正意義上的短期國債。長期債券的發行也很少,例如,在2001年7月31日,財政部發行了2001年第七期記賬式國債,期限為20年。
3. 國債發行方式越來越合理 盡管還存在一些問題
從1981-1990年,我國國債的發行基本上是依靠行政攤派的辦法完成的。
1991年,財政部第一次組織國債發行的承購包銷,這標志著國債一級市場初步建立起來。承銷制是一種協議性的市場發行制度,這種發行方式有兩個特點:一是由承銷合同確定發行人與承銷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二是承銷人向投資人分銷,而分銷不出去的部分由承銷人自己認購。
自1999年第九期記賬式國債開始,中國的國債市場發行基本上採用招標機制。從招標的標的物來看,經歷了交款期招標、價格招標和收益率招標的方式;從競標規則來看,財政部先後在短期貼現國債發行中採用了"荷蘭式"單一價格拍賣方式,在中長期國債和附息債券的發行中採用了多重價格拍賣方式。2004年總共14期記賬式國債中,只有4期按照單一價格拍賣方式,而剩餘14期都是多價競價。
在我國,只有國債承購包銷團成員才分別有權參加記賬式國債拍賣活動,包括競爭性投標和非競爭性投標。其他機構投資者或個人只能夠參加憑證式國債的購買,或向參與國債投標的承銷商認購國債。
為了進行必要的投標篩選,財政部在國債拍賣前通常不僅規定最低、最高投標量限制,還通常設置一定的投標價格區間。這一措施也會減少獨立投標人的數量,鼓勵小規模投資機構和個人進行投標和並,從而產生投標過程中非競爭性行為的效果。比如,2001年7月31日,財政部發行了2001年第七期記帳式國債,招標區間定在4.25%和5.25%,期限是20年。由於市場普遍認為發行利率較高,所以在發行區間大力追捧,大批自營商拆借資金購買國債,並且該國債在上市之後價格迅速上升了20%以上。這說明,如果設置了一個錯誤的價格區間,會給市場帶來沖擊,或者影響國債的發行,或者影響國債財政負擔。
4. 國債交易市場活躍 交易手段靈活
國債交易包括現貨交易、回購交易,也包括2005年6月份和2006年2月份推出的遠期和利率互換相續出現。國債的期貨交易也有望恢復。
在1997年之前,國債交易基本上都是現貨交易。1997年銀行間債券開展質押式回購業務。在國債市場上,質押式回購量一直大於現券買賣量,質押式回購為投資者短期融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2004年,我國又推出買斷式回購。這一方式有助於債券的流通,也有助於在市場中實現套利,進而有利於債券的定價。
我國債券交易市場包括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這兩個市場的交易規模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以銀行間市場為例。2006年全年的交易規模為382053億元,而2001年才40940億元。4年的時間,交易量增長了近8倍。
在我國,銀行間交易規模要遠遠大於交易所市場。如下表。
註: (1)2004年以來的回購交易數據包括質押式回購與買斷式回購;(2)現券成交金額只計算買入或賣出數據;(3)回購成交筆數與回購成交金額均為首期數據。
數據來源:中國債券信息網。
在銀行間市場中,7天質押式回購的交易規模所佔比重最大,佔全部質押交易規模的將近75%。
5. 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得以開展
1998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恢復了公開市場業務,有力地促進了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展。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調控和引導一級交易商在市場的交易,並傳遞和影響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交易結算業務;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債券回購利率,成為銀行同業間債券回購利率的指導性利率。
6. 交易機制更加完善,市場交易主體擴大,參與者增多
2000年4月,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交易管理辦法出台,下列機構可成為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參與者,從事債券交易業務:(1)在中國境內具有法人資格的商業銀行及其授權分支機構;(2)在中國境內具有法人資格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3)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國銀行分行。
2002年4月15日將銀行間債券的准入制度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實行准入備案制,向所有可以投資國債和金融債的金融機構以及各類投資資金開放了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銀行間債市交易主體成分不夠的問題。2002年6月17日起,商業銀行櫃台記賬式國債交易開始試點,將個人投資者納人銀行間市場。2002年10月29日,銀行間債券市場向非金融機構開放。2004年2月16日,銀行間債券市場向外資銀行開放。2006年,在中央國債公司直接或間接開立一級託管賬戶的投資者共6439個。在總體上看,投資者的類別相當廣泛,基本覆蓋了幾乎所有種類的投資者群體
在交易機制上,由過去的單邊報價過渡到雙邊報價。雙邊報價,實際上就是國外的做市商制度。這一制度對於活躍債券交易,更好地發現債券價格非常有利。
⑥ 為什麼在2004年初交易所國債出現了如此巨大的跌幅,都跌到70了!
因為2004年證監會允許政策性金融債可計入證券投資基金國債投資比例。基金國債投資比例新規的出現,引發了基金公司集中拋售國債,而換入利率相對較高、期限結構相對多樣化的政策性金融債的大換籌行動。直接的後果就是使銀行間和交易所兩個債券市場出現了相反的局面。同時2004年市場一度呈現恐慌性的氛圍,市場除了急速下跌之外,成交量也呈不斷下降的趨勢。此外,債市出現調整後,股票也進一步下探,一直到2005年的998點。
⑦ 國債發展的歷史
6家銀行七一開賣儲蓄國債
7月1日起,工、農、中、建、交、招六大銀行將開賣儲蓄國債。本月20日起,沈陽市民就可以到上述6家銀行開立個人國債託管賬戶。
認購起點為100元
"財政部已經確定從7月1日開始發售儲蓄國債,銀行也已經做好了發售的准備工作,先行發售的有兩個品種。 "昨天,省內某大型國有銀行儲蓄國債負責人透露。
儲蓄國債為記名國債,採用實名制,以100元為起點,以百元的整數倍辦理各項業務。上述人士還告訴記者,儲蓄國債以電子方式記錄債權,通過投資者在承辦商業銀行開設的人民幣結算賬戶進行資金清算。逾期兌付還給利息20多年的國債發售格局將被儲蓄國債打破,與憑證式國債逾期不加計利息的傳統相比,儲蓄國債到期後,承辦銀行自動將投資者應收本金和利息轉入其資金賬戶,轉入資金賬戶的本息資金作為居民存款由承辦銀行按活期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另外,儲蓄式國債業務只針對個人發售的特點將增加普通市民的投資機會。利息收入不用繳稅
不收利息稅應該是儲蓄國債最大的特點,雖然利率水平還沒最終敲定,但和儲蓄存款相比,收益肯定要高一些,3年期的票面利率有望確定為3.14%。
銀行存款的利息收入要繳20%的個人所得稅,目前銀行3年期儲蓄存款利率為3.24%,繳稅後的實際收益為2.59%,沒有3年期的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儲蓄國債收益高。買債提醒
要先開戶
准備個人有效身份證件和上述六家銀行中一家的存摺到開戶行開戶,存夠錢帶齊證件去認購。
債權查詢
到銀行櫃台列印個人國債賬戶對賬單據;撥打銀行客戶服務熱線電話查詢;若對以上兩種查詢方式得出的結果有疑問,可以再撥打中央國債公司的復核查詢電話(010-66005000)查詢債權(復核查詢只能查詢截至上一日的債券余額)。
提前兌取
必須確認債券處於可以提前兌取的期間內。
付息及還本
到期直接支付到投資者資金清算賬戶,無需任何手續。
希望採納
⑧ 我國近年的國債規模~~(2003-2008)
我國國債規模及其風險防範
摘要:自恢復國債發行以來,國債規模日益擴大。國債政策在拉動投資、擴大內需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做出了極大貢獻。同時,國債規模的迅速擴大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和擔憂。本文以國際上通用的指標來衡量國債規模,認為目前我國國債規模已經偏大,對目前國債規模應持謹慎態度。文章最後提出一些措施,以防範國債規模風險。
關鍵詞:國債規模;國債依存度;國債償債率;國債負擔率;國債風險防範
國債政策是財政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經常被各國用以調節經濟。從1998年開始我國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加大了國債的發行力度。事實表明,近幾年的國債政策在拉動投資、擴大內需、確保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國債對GDP增長貢獻如下:1998~2002年國債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分別是1.5%、2%、1.7%、1.8%和2.0%.與此同時,加大國債發行力度使得國債規模迅速擴大,5年來我國累計發行國債22577.6億元(加上發行的長期建設國債,總量達到29177.6億元),平均每年發行4515.5億元,年均增長28.56%,2002年我國國債發行規模更是創下5946.30億元的歷史新高。國債規模的迅速擴大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和擔憂。
一、國債規模現狀分析
從世界各國管理國債規模的實踐來看,一般都採用國債依存度、國債償債率和國債負擔率來判斷一國的國債規模是否合理。
(一)國債依存度
國債依存度是指當年國債發行量占該年財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了財政支出對國債的依賴程度。在我國,國債依存度有兩種計算口徑,即國家財政國債依存度和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我國的國債由中央財政發行,國債收入歸中央財政控制使用。因此,我們在用國債依存度來衡量國債規模時採用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更為合理。從表1中可以看到,1994~2002年我國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分別為:64 84%、75 72%、85 89%、95 23%、121 86%、96 69%、84 37%、84 67%和87 63%.這些數據表明我國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非常高,中央財政支出資金來源很大部分依靠發行國債,這必然會削弱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其中潛在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國際上關於中央財政對國債依存度的警戒線是25~30%,我國的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遠遠高出世界公認警戒線,表明我國的國債規模的形勢比較嚴峻。
(二)國債償債率
國債償債率是指當年國債還本付息額與財政收入的比例關系,反映了國債發行規模與財政收入是否相適應。這一指標越高,表明以前所發國債對財政形成的壓力越大,反之則越小。從表1中可以看到,1994~2002年我國國債償債率分別為:6.65%、12.56%、17.09%、21.04%、22.74%、15 66%、11.59%、11.74%和13.05%.很多學者都主張我國的國債償債率應控制在8~10%,可見我國的國債償債率已經超過了公認的安全線。雖然國債償債率已經呈現出向安全線逐步接近的趨勢,但是我國近些年由於國債規模的膨脹,加上新發國債期限較短,還本付息的支出負擔日益沉重,償債壓力會進一步擴大。一般來說,國債本息是必須無條件償還的,剛性很強。在我國財政尤其是中央財政困難不能得到根本扭轉的背景下,就不得不利用發新債來還舊債,後果是國債規模越來越大,極大地加劇了國債的規模風險。
(三)國債負擔率
國債負擔率是指某一時期國債余額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數據,國債負擔率與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大致相同。近年來,我國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20%左右。因此,我們應推算我國合理的國債負擔率在20%左右。從表1中可以看到,我國1994~2002年國債負擔率分別為:4.89%、5.64%、6.42%、7.40%、9.91%、12.85%、14.56%、16.28%和18.89%.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國債負擔率比較低,似乎可以說明國債規模還不夠大。事實上,我國舉債的歷史比較短,不能夠將我國的國債余額與西方發達國家國債余額作簡單的比較,西方發達國家的國債余額是經歷上百年時間積累形成的。從上面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國債負擔率增長較快,2002年國債負擔率是1994年的3.86倍,1994年到2002年間國債負擔率平均年增長率約為18%,大大超過了財政收入的增長率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如果長此以往,我國財政將會不堪重負,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二、國債規模風險防範對策
我國國債依存度和國債償還率已經遠遠超出國際安全警戒線,而且國債負擔率增長很快,表明我國國債規模已經偏大,面臨著較大的國債規模風險。為此,採取相關措施,控制和防範國債規模風險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合理界定國債使用方向,加強對國債資金使用的監督
首先,國債資金應優先投向那些瓶頸性產業和部分生產建設性項目,以彌補國家建設資金的短缺,避免重復建設。國債資金應支持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支持國有企業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產業升級,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引導銀行、企業增加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領域投資。在每個投資項目中,應確保國債資金的投入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從而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大政府的償債能力,實現國債規模的均衡發展及自身良性循環。其次,要堅決杜絕半拉子工程,對於已經開工的國債項目建設,嚴把工程質量關,嚴禁擠占挪用國債資金,確保國債投資的高效率。針對目前我國國債一些投資項目效率差的情況,需要在資金使用方面加強管理。這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項目管理制度,明確資金使用者的使用責任,保證項目的質量。
(二)加快財政改革的速度,降低國債償債率和國債依存度
雖然近年來我國的財政收入有所改善,但我國的財政收入仍然較低,處在世界較低水平。財政收入低制約了國債償還能力,使得國債規模風險比較突出。要降低衡量國債規模風險的兩大指標———國債償債率和國債依存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為此,必須加快財政改革的速度。首先,必須完善流轉稅制度,加強個人所得稅的征管,逐步提高個人所得稅在稅收結構中的比重,努力擴大關稅在籌集財政收入中的作用,大力壓縮無稅區和低稅區。其次,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積極穩妥地推進「費改稅」,逐步將預算外和體制外收入納入預算管理,將具有稅收性質的基金和收費納入稅收管理。再次,要加強稅收征管工作,減少稅收流失,嚴厲打擊偷稅、漏稅、逃稅行為。
(三)加強國債期限結構管理,優化國債償還期限結構
國債總額不且淮緯デ宓模
⑨ 混合債券的中國混合資本債券市場展望
(一)作為補充資本的重要工具,混合資本債券在中國金融市場發行需求旺盛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的高速發展使得許多商業銀行資本金屢屢捉襟見肘,僅僅依靠利潤累積難以跟上風險資產的增長速度,需要以附屬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的股本回報率(ROE)遠遠高於混合資本債的發行成本,即使資本充足的銀行實際上也可以通過發行混合資本債來提高股本回報率;隨著新巴塞爾協議的逐步推廣,資本監管要求越來越嚴格,比如市場風險資本的計提等,使得商業銀行更有必要拓寬資本補充渠道;未來混合資本債券的發行主體將進一步擴大,如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也可能推出混合資本債券。
(二)混合資本債券具有較大的投資需求
中國債券市場存在兩個缺陷:長期品種稀少,發行量有限;銀行間市場上高信用,低收益品種(國債和准主權債)佔比過高。而混合資本債券期限較長、收益較高,具有較大的投資需求。以「2006年興業銀行混合資本債券」為例,固息品種發行利率4.94%,浮息品種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加利差 182bp,分別比同期金融債高150bp和1OObp,使投資者獲得了較好的風險回報。因此,盡管還存在一些政策限制(如保險公司尚未得到批准投資混合資本債券)和認識誤區(有的投資者對混合資本債券尚缺乏了解),但首期混合資本債券仍然呈現申購踴躍的局面。本次投資混合資本債券的機構主要是銀行類金融機構,但從國際上混合資本債券的投資主體來看,未來投資主體可能擴展到保險公司、社保基金、養老基金,住房公積金等機構。
(三)中國金融業和債券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為混合資本債券市場提供了良好基礎
1.近年來中國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的改革重組增強了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加上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商業銀行經營環境比較穩定,混合資本債券10—20年內發生償付風險的可能性非常小。
2.銀行間債券市場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多不同風險偏好、不同資本背景的機構參與市場投資,市場流動性越來越好。與此同時,以持續信息披露和公開評級為重點的市場監督機制逐步成熟,使得混合資本債券從一開始就具有比較健康的土壤。如混合資本債券存續期內,發行人應按季度披露財務信息,若混合資本債券採取公開發行方式發行,發行人還應在債券付息時公開披露資本充足率信息和其他債務本息償付情況;混合資本債券公開發行和定向發行均應進行信用評級,在混合資本債券存續期內,信用評級機構應定期和不定期對混合資本債券進行跟蹤評級,對影響發行人履行債務的重大事件,信用評級機構還應及時提供跟蹤評級報告。
(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監管環境是混合資本債市場發展的有力保障
1.中國銀監會成立後,全面加強了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監管,通過現場和非現場檢查等手段,能夠及時了解商業銀行的風險狀況。
2.由於混合資本債券所具有的資本屬性,為保護投資人利益,監管部門對發行人的資質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比如具備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核心資本不低於4%,最近三年連續盈利,以及貸款損失准備計提充分,風險監管指標符合監管機構規定等,這就使得許多不符合相關要求的銀行被擋在了市場的門外。
⑩ 國債投資
主要是指利率風險!並不是指買了國債後到期不能兌付或者不能完整兌付的風險。
往簡單說,這個利率風險同樣存在於銀行定期存款中;7.1%的通貨數據是指物價指數,代表物價上漲很高,物價越高你的實際購買力越低,例如原來的100元能夠買到的東西,因為物價上漲只能買到93元的東西,那麼你把錢存在銀行,每年的利率為4.14%的話,你的利息收入趕不上物價的上漲速度,說明你的錢在貶值,同樣買國債一樣,國債是固定利率,存續期間利率不變;因為物價太高,國家會加息,去年全年就加了6次銀行利息,這樣投資者就必須把存款轉存獲得更高利息而防止存款貶值。國債投資者也擔心貶值的風險,也會拋售國債,從而引發國債價格以及相應的國債指數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