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炒股配資 > 大亞灣國債

大亞灣國債

發布時間:2021-10-03 14:52:27

① 2010年祖國所有建設新成就

世界能源日益緊缺、江河開發與保護備受重視的今天,三峽大壩橫空出世,再次顯現出決策者的高瞻遠矚。5月20日,三峽大壩全線澆築到185米設計高程,主體工程提前9個月完工,這一跨越世紀、創造多項世界第一的偉大工程,開始顯現其在防洪、發電、航運等方面的綜合效益。
中國鐵路建設者破解並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和生態脆弱「三大難題」的嚴峻挑戰。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自二00一年六月二十九日開工以來,鐵道部根據由北向南,逐步推進,分段建設,分段鋪軌的總體部署,二00一年在格爾木至望昆段展開施工,在南山口建成世界最大的高原鐵路鋪架基地,凍土工程試驗段開始建設,首戰告捷;
二00二年展開唐古拉山以北凍土工程和西藏段部分重點工程施工,鋪軌到達望昆站,取得了重點突破; 二00三年展開唐古拉山越嶺地段「無人區」和唐古拉山以南工程施工,唐古拉山以北橋隧路基工程完成,全面攻堅年喜獲全勝; 二00四年全線路基橋涵隧道基本完成,並在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安多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鋪架基地,結束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整體推進年再傳捷報; 二00五年站前工程全部完成,鋪軌架梁全線貫通,全線決戰年勝券在握,為建設世界一流高原鐵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00六年三月一日,青藏鐵路貨物列車工程運營試驗時速目標達到每小時一百公里。五月一日旅客列車(不載客)工程運營試驗時速目標達到每小時一百公里,部分地段達到每小時一百二十公里。七月一日全線開通試運營時速線路要求凍土地段每小時一百公里,非凍土地段全部達到一百二十公里。 青藏鐵路總投資逾三百三十億元人民幣;全線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七千八百五十三萬立方米,橋梁六百七十五座、近十六萬延長米;涵洞二千零五十座、三萬七千六百六十二橫延米;隧道七座、九千零七十四延長米。
與此同時,青藏鐵路在凍土攻關、衛生保障、環境保護、質量保證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屢創佳績。
青藏鐵路七月一日投入試運行,屆時可望成為沿線基本實現「無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鐵路。
1957-1966年間的主要成就:建設大中型項目500多個。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建成,大慶油田、大港油田被發現並開采。新安江水庫、上海港、蘭新鐵路建成。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鐵路、湘黔鐵路、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南京長江大橋、勝利油田建成。
改革開放以來的主要成就:大秦鐵路、安太堡露天煤礦、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上海寶山鋼鐵公司、大亞灣核電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② 這次5月15日鐵路大調整內昆線的鐵路有什麼變化

建國以來,我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經過大規模的投資和建設,得到明顯加強,農業、能源、原材料供給能力邁上新台階,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形成了縱橫交錯覆蓋全國的網路體系,水利環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設施顯著加強,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京滬「高鐵」等一大批重大項目建設順利完成或向前推進。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圖表:我國城市交通基礎設施規模和服務水平均有顯著提升 新華社發

一、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快速增長

60年來,我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快速增長。1954-2008年,全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累計達到365304億元,年均增長13.7%,比同期國民經濟年均增幅高2.4個百分點。建國以來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一)改革開放以前:緩慢發展階段,工業投資增長相對較快

建國初期,我國經濟貧窮落後,經過三年恢復期後,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從此以後直到改革開放的近30年時間里,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其中重要內容就是開展了大規模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1954-1977年,全國共完成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投資2996億元,年均增長8.7%。

改革開放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中工業投資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其他行業。1954-1977年,工業基本建設投資1183億元,年均增長12.1%,比同期農業投資增幅高3.6個百分點,比同期交通、教育、文化等第三產業投資增幅高5.6個百分點。工業投資的快速增長,與當時經濟建設領域注重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政策是分不開的,國家把經濟建設的重心向重工業傾斜,使煤炭、石油、電力等行業投資迅速增長。

這一時期建成的重大項目包括,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引進蘇聯援助的「156項」重點工程中的阜新、撫順、鶴崗、平頂山等煤礦的25個煤炭項目,遼寧撫順第二制油廠和甘肅蘭州煉油廠2個石油項目,河南三門峽水利樞紐、吉林豐滿水電站、甘肅蘭州熱電站等25個電力項目;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北京市「十大」建築工程;1972年成套引進的26個項目中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和內蒙古元寶山三個電廠;新建、擴建了甘肅玉門、新疆克拉瑪依、山東勝利、黑龍江大慶等油田;建成並交付運營了蘭新線、成昆線、包蘭線、焦枝線等鐵路;天津、連雲港、大連、上海等一批港口建成使用。

7月1日,執行青藏鐵路西寧-拉薩段客運列車牽引行駛任務的大功率機車在做出發前的准備工作。當日,是青藏鐵路安全運營3周年紀念日。青藏鐵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運輸線,全長近2000公里,近一半鐵路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青藏鐵路自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車以來,順利通過了線路路基應力變化期、凍土路基穩定期和新設備適應期的嚴峻考驗。截止今年5月底,青藏鐵路共發送旅客1386萬多人次,發送貨物6290多萬噸,為促進青藏兩省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新華社記者 李明放攝

由於「大躍進」、「文革十年」的影響,改革開放前的30年是建國以來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幅度最低的階段。

(二)1978-1989年:迅速發展前的起步階段,集中力量加大重點行業投入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全社會投資規模很小,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仍十分薄弱。為改變這一狀況,1979-1989年的11年間,國家利用有限資金加大了對重點行業的投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5479億元,年均增長10.7%。

為填補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缺口,重點緩解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等瓶頸制約,國家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能源、交通等國家重點項目。1982-1989年,國家共安排重點建設項目319個,累計完成投資2486億元,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29%。其中能源、基礎原材料工業和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項目261個,計劃總投資2927億元,佔全部重點建設項目的94.2%。

這一時期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中第一產業的比重較高。1978-1989年,農林牧漁業累計完成投資509億元,佔全部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8.9%。

這一時期也是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投資快速發展階段。1979-1989年,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839億元,年均增長25.8%,比同期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增幅高15.1個百分點。

這一時期建成了「三北」防護林一期工程、一大批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大型水利工程;建成了葛洲壩水電站、平朔露天煤礦等153個重點能源項目;建成了冀東水泥廠等88個重點原材料項目;建成了大秦電氣化鐵路一期工程、秦皇島煤碼頭三期工程、北京-武漢-廣州同軸電纜載波工程等125個重點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項目。1988年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長度為18.5公里的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車;1985年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一期工程投產;1984年吉林白山水電站一期工程建成投產,新增發電機組90萬千瓦;1984年河北冀東水泥廠建成投產,新增水泥生產能力155萬噸/年;1981年襄樊至重慶的襄渝線建成投入使用,新增營業里程895公里。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產,緩解了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訊等行業供應緊張狀況,改善了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投資結構中存在的輕重工業比例失調和社會基礎產業薄弱等問題,為下一步國民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1990-2002年:迅猛發展階段,國債投資極大促進了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上世紀90年代以後,為了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對農業、水利、能源、交通、郵電通信、原材料等行業的發展做出了明確的部署,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迅速增長。1990-2002年,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80249億元,年均增長26%,比1979至1989年年均增幅高15.3個百分點,比同期全社會投資年均增幅高4.5個百分點。

這一時期,國債資金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拉動作用非常突出。1998年起,在不利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國家為啟動內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1998-2002年5年內共發行6600億元特別國債,用於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這些資金主要用於農業、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礎設施、城鄉電網改造、中央儲備糧庫等基礎設施項目,另外有部分技改貼息資金用於一些基礎產業的技術改造項目。這些資金的投入,帶動了大量社會資本的進入,使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從而進一步帶動全社會投資和整個經濟的穩定增長。1998-2002年5年間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73380億元,年均增長13.1%,比同期全社會投資年均增幅高2.2個百分點,有力地帶動了全社會投資的增長,也使國民經濟平穩度過困難時期。

這是三峽大壩雄姿(9月14日攝)。9月15日凌晨,三峽工程2009年175米試驗性蓄水啟動。按照本次試驗性蓄水方案,9月底三峽水庫水位原則上不高於158米,10月末蓄水至175米。若10月底三峽水庫水位未蓄至175米,則11月份繼續蓄水至175米。蓄水期間,每天水位漲幅不超過3米。新華社記者 杜華舉攝

1990年至2002年,是我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時期,一大批重大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成投產,並開始發揮效益。全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黑龍江和內蒙古100億斤商品糧基地等項目使我國農林牧漁業基礎設施水平得到改善;神府東勝礦區、新疆塔里木油田、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二灘水電站等工程緩解了能源緊張狀況;京九鐵路、北京西客站、上海浦東和廣州白雲新機場、上海地鐵二號線等項目投產,沈大高速建成通車,高速公路建設進入如火如荼階段,現代化交通網路開始形成;水利方面進行了長江、黃河等主要幹流、湖泊的防洪堤建設,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開始啟動。

(四)2003-2008年:全面快速發展階段,能源和基礎原材料工業投資增長加快,國家資金繼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資金來源渠道呈現多樣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一方面採取積極措施加大政府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另一方面,鼓勵外資和民營資本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投資,使我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水平又有了大幅提高,人民生活環境和城鄉面貌得到明顯改善。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間,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額246770億元,年均增長24.5%,比同期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高8個百分點。2008年,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施工投資項目158350個,比2002年增加60352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204796億元,比2002年增長2.1倍。這一時期的投資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能源和基礎原材料投資快速增長。2003年到2008年6年間能源工業投資年均增長27.3%,其中煤炭采選業和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年均增長分別高達44.6%和43.1%;基礎原材料工業年均增速達40.6%。

2003-2008年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完成投資(億元)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3

-2008年合計
6年年均增長(%)
合計 22680 28991 36412 43291 51329 64067

246770 24.5
農林牧漁業

535 645 843 1118 1460 2250 6851 15.7
能源工業 5161 7505 10206 11826 13699 16346

64742 27.3
其中:煤炭采選業

436 690 1163 1459 1805 2399 7953 44.6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

946 1112 1464 1822 2225 2675 10245 21.6
石油加工及煉焦

322 638 801 939 1415 1828 5943 43.1
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

3305 4854 6503 7274 7907 9024 38867 24.3
煤氣生產和供應

152 210 275 331 347 420 1734 35.6
基礎原材料工業

3465 4860 6173 6962 9057 12195 42713 40.6
交通運輸業

5526 6876 8585 10833 12372 14807 58998 20.7
郵政業 27 29 17 21 14 19 128 -35.3
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

1602 1590 1490 1661 1702 1931 9976 0.9
水利管理業

722 750 838 916 1106 1420 5751 7.4
環境管理業

264 259 319 420 591 729 2581 26.0
公共設施管理業

3235 3882 4942 6171 7579 10130 35939 31.3
教育 1474 1803 1967 2129 2221 2355 11949

18.4
文化 333 419 550 652 733 936 3624 22.9
衛生 230 248 325 373 547 677 2399 20.4
體育 107 125 159 210 248 271 1120 20.4

二是國家在政策、資金上注重加強對中西部的扶持,中西部地區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2003至2008年,中西部地區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施工項目509758個,佔全國的66.2%,比2002年提高5.9個百分點;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129805億元,年均增長達27.8%,比全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水平快3.3個百分點。

從投資資金來源看,中西部地區6年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內資金為12443億元,佔全國的61.6%,比1995年和2002年分別提高0.5個和5.5個百分點。國家資金的注入,緩解了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緊張的矛盾,帶動了其他資金對中西部地區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使中西部地區建成了一大批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如三峽工程、青藏鐵路,渝懷線鐵路,甘肅寶天高速公路,陝西黃延高速公路,貴州黔西電廠,內蒙古錫盟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等。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產,極大地改善了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面貌,為提高中西部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是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主體和資金來源渠道開始多樣化。改革開放初期,用於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基本上都是國家資金。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外資和民間資本在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上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較好地解決了國家資金不足的問題。2008年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內資金佔9.1%、國內貸款佔21.9%,利用外資佔1.4%,自籌資金佔60.9%。投資主體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投資佔61.6%,外資佔4.6%,私營個體佔7%。雖然國有投資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仍占絕對控股地位,但投資主體和資金來源已逐步多樣化。

四是先後建成了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項目。其中百億元以上項目包括石油、鋼鐵、電力、鐵路、地鐵、港口、機場等多個行業建設工程,如西氣東輸管道基建項目,西電東送工程,大慶油田開發產能建設工程,中海油海上油氣田勘探開發投資項目,浙江鎮海800萬噸/年煉油擴建工程,上海賽科90萬噸/年乙烯工程,廣東江門、浙江烏沙山和北侖、江蘇太倉、福建後石、山西陽城等電力項目,青藏線、寧西線、渝懷線、株六復線、浙贛線、朔黃線、內昆線等鐵路項目,福建三福高速公路項目,廣州地鐵二號線工程,天津港擴建工程,洋山深水港集裝箱項目一期工程,廣州白雲機場遷建工程等。2008年10月,三峽工程全部機組提前一年投產交付使用。

二、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過60年的大規模投資建設,我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生產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曾經是國民經濟「瓶頸」的基礎產業生產能力和基礎設施服務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鄉面貌極大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經濟運行基礎更加牢固,經濟發展潛力不斷增強。

(一)農田水利建設不斷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養活世界1/5的人口。為保證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國家不斷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保險問題

1、首先您的保險險種沒說明清楚。如果是中國人壽的為了明天您就真的賺了,因為那款保險當時是買瘋了的,有8%的回報率,公司相對是虧的。
2、您每年向保險公司投保1070元應該是您每年交納的保費,一年1070元,20年就乘以20,即1070*20=21400元,這是您的總投資。
3、您的收益
一、每三年返2000,假如投保年齡為20周歲,23歲得2000,24歲共得2000*2........50歲共得2000*10。。。。。80歲時共得2000*20=40000。。。。這項收益是根據被保險人的投保年齡和生存年限不同而不同的
二、滿期金,如果我估計沒錯的話,這款保險的「保險責任」里應該規定了被保險人生存至多少年時能得到的現金。一般是60至75歲之間。這項收益是以被保險人的生存為條件的。但是您的問題里沒有說明,所以不好回答。
三、就是保障,即萬一出險能得到的收益。
一般而言您的總收益是會高過您的總投資的,不過也要具體看險種。

3、保險公司真正受益來源於利差異、死差異和費差異。所以保險公司的收益並不是全來自您的保費,保險費率是分為基本保費和附加保費,基本保費是保監會規定的,所有保險公司都是一個標准,具體是根據全國人口死亡率來決定的,比較復雜,在此就不作解釋了。而保險公司保費不同主要是在附加保費部分,這部分根據公司經營管理不同而有差別,不過一般差別不大。據我所知保險公司的收益應該主要來自利差益就是投資收益,保險公司也是有投資的,保險法規定可以投比較穩定的國債、銀行儲蓄、國家基本建設等,如中國人壽國家基礎建設投資

西氣東輸工程(中國人壽總投資53億) 年收益 8%

三峽工程(中國人壽總投資逾190億元) 年收益 11.2%

黃河小浪底水利工程(中國人壽投資約50億) 年收益 9.3%

華東華南電網改造(中國人壽投資約37億) 年收益 9%

大亞灣核電站(中國人壽共投資9億) 年收益 12%

④ 有關祖國建社新成就的內容【很短】

2005年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9%;財政收入突破3萬億元,增加5232億元;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8%。國民經濟呈現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較穩的良好局面。 ——改革開放邁出重大步伐。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突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42萬億美元,增長23.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8189億美元。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全面發展。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城鎮新增就業97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49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55元,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9.6%和6.2%。 (一)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繼續搞好宏觀調控,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綜合運用財稅、貨幣、土地等手段,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遏制房地產投資過快增長和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進一步增加農業、能源、交通、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投入,促進協調發展,增強發展後勁。加強經濟運行調節,繼續緩解煤電油運緊張狀況,保障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二)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繼續加強「三農」工作。28個省(區、市)全部免徵了農業稅,全國取消了牧業稅。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和對產糧大縣及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對部分糧食主產區的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全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2975億元,比上年增加349億元。糧食總產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長的基礎上,又增產1454萬噸,達到48401萬噸。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加強,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制定和實施了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裝備製造等行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提出了促進流通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重點行業健康發展;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落後生產能力。 為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突出抓了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任務和政策措施,啟動了178項節能、節水和資源綜合利用等重大項目。加強了礦產開發、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管理。去年投入國債資金152億元,主要用於淮河、太湖等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和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工程。深入開展環保專項治理,解決了一些危害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 (三)深化體制改革和推進對外開放。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穩步推進,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步伐加快。中央財政安排219億元支持116戶國有企業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繼續進行。財稅、投資、價格改革繼續深化。郵政體制改革開始啟動。鐵路、民航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制定並實施了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積極應對對外開放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調整出口退稅、關稅和加工貿易政策,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完善出口退稅機制。穩步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全面部署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過渡期的各項工作。 (四)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2005年中央財政用於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支出1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8.3%;投入國債建設資金95.4億元。

⑤ 有幾道題不會做,幫下忙.

我也9年級
1.題目說的不是很清楚,但總之是鑒別,一般來說,聚氯乙烯燒起來有刺鼻氣味,聚乙烯嚴格來說也有但我們可以說沒有,其他3種只要是物品就可以吧?那就用羊毛,棉,的確涼好了,羊毛燒起來有臭味,燒完後可以碾成粉末;棉布不具有後一個性質;的確涼燒後成堅硬小球(當然,也可以用化學腐蝕法)
2.沒看過,不過下面這個可能有幫助:主角是一對可愛的小丑魚(Clownfish)父子。父親瑪林和兒子尼莫一直在澳洲外海大堡礁中過著安定而"幸福"的平靜生活。魚爸爸瑪林一直謹小慎微,行事縮手縮腳,雖然已經身為人父,卻絲毫不會影響它成為遠近聞名的膽小鬼。也正因為這一點,兒子尼莫常常與瑪林發生爭執,甚至有那麼一點瞧不起自己的父親。直到有一天,一直嚮往到海洋中冒險的尼莫,游出了他們所居住的珊瑚礁。正當尼莫想要舒展一下小尾巴的時候,一艘漁船毫不留情地將歡天喜地的尼莫捕走,並將它輾轉賣到澳洲悉尼灣內的一家牙醫診所。
在大堡礁的海底,心愛的兒子突然生死未卜的消息,對於魚爸爸瑪林來說卻無異於晴天霹靂。盡管膽小盡管怕事,現在為了救回心愛的孩子,瑪林也就只有豁出去了。它決心跟上澳洲洋流,踏上尋找自己兒子的漫漫征程。
雖說是已下定決心,但這並不代表瑪林可以在一夜之間拋棄自己怯懦的**格。途中與大白鯊布魯斯的幾次驚險追逐,很快便令它萌生退意,險些使父子重聚的希望化為泡影。但幸運的是,瑪林遇到了來自撒馬力亞(Samaritan)的藍唐王魚(Regal Blue Tang)多瑞(Dory)。多瑞是一隻熱心助人、胸懷寬廣的大魚。雖然嚴重的健忘症常常搞得瑪林哭笑不得,但是有多瑞在身邊做伴,卻也漸漸令瑪林明白了如何用勇氣與愛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也懂得了一生中有一些事情的確是值得自己去冒險去努力的道理。
就這樣,兩條魚在遼闊的太平洋上的冒險使它們交到了形形色色的朋友,也遭遇了各式各樣的危機。而魚爸爸瑪林也終於克服萬難,與兒子團聚並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過去那個甚至連自己兒子都瞧不起的膽小鬼瑪林,經過這次的考驗後成為了兒子眼中真正的英雄!一場親情團聚的大戲,就此在充滿淚水的眼睛中落下了帷幕。
3.寫山的詩句: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庄》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寫水的詩句: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愁(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唐·李白)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
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 (唐·李白)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 (唐·李白)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唐·白居易)
水心如鏡面,千里無纖毫 (唐·白居易)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唐·王維)
天壤之間,水居其多 (宋·蘇軾)
北望燕雲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
江帶峨眉雪,川橫三峽流 (唐·李白)
初驚銀河落,半灑雲天里 (唐·李白)
波濤萬里堆琉璃 (唐·杜甫)
水真綠凈不可睡,魚若空行無所依 (宋·樓鑰)
青山不老,綠水長存 (明·羅貫中)
水萬物之本源也 (春秋齊國·管仲)
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戰國趙國·荀子)
源清流潔,本盛木榮 (漢·班固)
清泉自愛江湖去,流出紅牆便不還 (清·查慎行)
4.風能,太陽能,氫能,潮汐能,地熱能等等
當然有,如1986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包站爆炸等
解救方法很多,但從根本上講,人們應該盡量開發清潔能源,才不至於先污染,後治理
5.我剛答過一道題,可能有幫助:http://..com/question/10677089.html
當然,現在大概3年2.x%

⑥ 祖國建設新成就手抄報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世界上任何一個重大事項不能沒有中國的參與,我國越來越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以及四川大地震,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踩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我們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聽爸爸媽媽講,他們小的時候,生活非常困難,吃飯用糧票,買布用布票,

很多商品都憑票供應,有時為買生活用品需排很長時間的隊,吃的是玉米面,只能在逢年過節時才能吃上大米和肉,只能在過年時才能穿上新衣裳。對此,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衣食無憂,每天的生活都像是在過節一樣,我們可以在計算機上學習查找資料,可以在計算機上玩游戲,享受網路世界帶給我們的快樂,這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生活。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航天衛星,是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宇行員出艙,而且順利返回;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

⑦ 急!!!祖國建設新成就!!!急需

神七發射,青藏鐵路,三峽大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秦鐵路.真巧,我們也有這個作業,交個朋友吧?

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開啟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新時期。35年來,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勇氣,攻堅克難,銳意推進改革,堅持不懈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煥發蓬勃生機和活力,我國經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一、經濟發展大跨越,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歷史性巨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的35年,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由弱變強的35年,也是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上中等收入國家跨越的35年。

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8%。1979-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只有2.8%。我國高速增長期持續的時間和增長速度都超過了經濟起飛時期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新奇跡。

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12年的518942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此後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大關,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萬億元,2006年超過20萬億元,之後每兩年上升10萬億元,2012年已達到52萬億元。

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

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實現從外匯短缺國到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的巨大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人均只有0.17美元,摺合成人民幣不足1塊錢。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過3萬億美元,2012年達到33116億美元,連續七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二、經濟結構深刻變化,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趨於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的35年,是經濟結構在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中不斷調整的35年,也是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35年。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35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1979-2012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分別增長4.6%、11.3%和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12年的10.1:45.3:44.6。與1978年相比,2012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8.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2.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20.7個百分點。

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上升了34.7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0個百分點。城鎮總人口年均增加1586萬人,鄉村總人口年均減少435萬人。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於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並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也不斷增強。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鄉村就業人員佔比從76.3%下降51.6%。

三、供給能力大提高,商品和服務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產業體系逐步建立的35年,是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大為增強的35年,也是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躍升到世界前列的35年。

農產品供給不僅解決了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還為工業化快速推進提供了重要支撐。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農業生產放在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千方百計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糧食產量,不僅成功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質的提高,而且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2012年,糧食產量達到58958萬噸,比1978年增長93.5%,2004年以來實現「九連增」,連續6年穩定在5億噸以上的水平;棉花產量684萬噸,比1978年增長2.2倍;油料產量3437萬噸,增長5.6倍;糖料產量13485萬噸,增長4.7倍;水果產量24057萬噸,增長35.6倍;水產品產量5908萬噸,增長11.7倍。肉類產量8387萬噸,比1979年增長6.9倍。2011年,穀物、肉類、籽棉、花生、茶葉、水果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從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長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別增長1.2倍、3.7倍、3.0倍和8.0倍。

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迅速啟動,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迅猛增長。2012年,原煤產量達到36.5億噸,比1978年增長4.9倍;粗鋼7.2億噸,增長21.8倍;水泥22.1億噸,增長32.9倍;汽車1928萬輛,增長128.3倍;家用電冰箱由1978年的2.8萬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萬台;彩色電視機由0.4萬台增加到1.3億台。移動通信手持機和微型電子計算機從無到有,2012年產量分別達到11.8億台和3.5億台。35年來,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比重已達到17.6%。按照國際標准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四、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大發展,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顯著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取得質的飛躍的35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頸制約不斷緩解的35年,也是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體系並形成比較優勢的35年。

能源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逐漸成為能源消費大國,與此同時,能源生產能力也不斷提升,能源自給率保持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經濟安全。2012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3.2億噸標准煤,比1978年增長4.3倍,年均增長5.0%。同期,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5.6%,與能源生產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總自給率達到90%以上。能源生產結構不斷優化,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產量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交通運輸設施日益完善。35年來,我國交通網路不斷完善,運輸能力不斷增強,運輸效率不斷提高,有力地支撐了各項產業的發展。2012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8萬公里,比1978增長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萬公里,增長3.8倍;民用航空航線里程328萬公里,增長21.0倍;輸油(氣)管道里程9萬公里,增長9.9倍;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66.5億噸,增長32.5倍,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一些現代化交通運輸設施從無到有,增長迅猛。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尚無高速公路,2012年,我國高速公路里程達到9.62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鐵路飛速發展,生產出時速高達350公里的動車組,標志著我國鐵路運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2年,高鐵運營里程達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互聯網設施迅猛發展,互聯網普及率由2002年的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

五、對外經濟大飛躍,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日益融入國際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的35年,是我國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國抓住全球化機遇一躍成為世界貿易大國的35年。

對外貿易總量不斷攀升。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外經濟交流活動十分有限,再加上國內市場化水平不高,造成了與國際市場相對隔絕的狀態。197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1988年突破了1000億美元,1994年突破了2000億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億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201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已達到38671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86倍,年均增長16.6%,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貨物出口總額20487億美元,增長209倍,年均增長17.0%,居世界第一位;貨物進口總額18184億美元,增長166倍,年均增長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分別佔世界的11.2%和9.8%。

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出口商品以初級產品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國際競爭力大為提升。出口總額中初級產品所佔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則由49.7%上升到95.1%。同時,進口商品構成也隨國力和開放程度的變化而演變。工業製成品進口額占進口商品總額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5%,之後直到2003年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反映了我國消費能力的提高。此後,國內產業體系的升級逐漸拉低了製成品進口額比重,2003年以來製成品進口額比重呈現明顯的下降走勢,至2012年已下降到65.1%。綜合來看,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級產品換製成品,1980年初級產品凈出口21.6億美元,製成品凈進口40.5億美元;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以製成品換初級產品的格局逐漸定型,2012年,初級產品凈進口5344億美元,製成品凈出口7647億美元。

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活動日益頻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發揮了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優勢和巨大的潛在市場優勢,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土,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1979-2012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2761億美元,1984-2012年以年均18.0%的高速度增長。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世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企業實力的提升,「走出去」的步伐開始加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由2007年的265億美元快速提高到2012年的878億美元,2012年末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5319億美元。

六、人民生活大改善,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歷史上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5年,是城鄉居民生活實現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35年,也是社會保障事業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進的35年。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問題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後,根據人口結構和就業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實施了就業優先的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緩解了就業矛盾。1978-2012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6704萬人,年均增加10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保持基本穩定。與此同時,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2012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6億人。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顧,確保了城鄉居民收入和財富的快速增長。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13.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增長58倍,年均增長12.8%,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5%。城鄉居民擁有的財富顯著增加。2012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39.96萬億元,比1978年末增長1896倍,年均增長24.9%。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居民擁有的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2012年占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2.6%。

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16674元,比1978年增長52.6倍,年均名義增長12.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908元,增長49.9倍,年均名義增長12.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明顯優化。2012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2%,比1978年下降21.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3%,下降28.4個百分點。居住條件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7.1平方米,增加29.0平方米。消費領域不斷拓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彩電、電冰箱、空調、電話等耐用消費品逐步普及,汽車、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2012年末,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行動電話、計算機和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212.6部、87.0台和21.5輛,分別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台和21.0輛。

社會保障事業全面推進。35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經歷了一個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完善再到全面推進的演變過程。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積極推進社會保障事業建設,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2012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0426.8萬人,比1989年末增加24716.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人數分別為19861.3萬人和15224.7萬人,分別比1994年增加19486.7萬人和7256.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8369.5萬人;2566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3%;2143.5萬城市居民和5344.5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貧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978年到2012年,我國先後採用過不同的農村貧困標准。根據1978年標准,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約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2007年下降為1479萬人,平均每年脫貧811萬人。按照2008年標准,2007年農村貧困人口為4320萬人,2010年下降為2688萬人,平均每年脫貧544萬人。按照2010年制定的新扶貧標准,2010年農村貧困人口為16567萬人,2012年為9899萬人,不足全部人口的10%,平均每年脫貧3334萬人。

七、社會事業大進步,呈現出由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的35年,是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的35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的35年。

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2年的8.9年。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人數689萬人,比1978年增長16.1倍;在校生2391萬人,增長26.9倍;畢業生625萬人,增長36.9倍,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

科技事業成果豐碩。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和轉化機制,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豐碩的成果。201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到10298億元,比1995年增長28.5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8%,上升1.4個百分點;發明專利申請授權21.71萬件,增長63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學工程,秦山、大亞灣核電站並網發電成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不斷升級並全部研製成功。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基因工程、高性能計算機、新材料、量子信息、3D列印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為成功轉型為創新型國家奠定良好基礎。

總之,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35年極不平凡的光輝歷程,35年改革成果豐碩,35年開放成就非凡。這一筆筆鮮活的統計數據正是最好的見證。當然,中國的改革開放並非一路坦途,35年來,我們也曾經受考驗,艱辛探索。在每一次危機的挑戰前,在每一次風險的歷練下,黨中央、國務院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接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


資料來源——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06/c1001-23444065.html

⑨ 中國封建社會在城市規劃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建國以來,我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經過大規模的投資和建設,得到明顯加強,農業、能源、原材料供給能力邁上新台階,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形成了縱橫交錯覆蓋全國的網路體系,水利環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設施顯著加強,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京滬「高鐵」等一大批重大項目建設順利完成或向前推進。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圖表:我國城市交通基礎設施規模和服務水平均有顯著提升 新華社發 一、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快速增長

60年來,我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快速增長。1954-2008年,全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累計達到365304億元,年均增長13.7%,比同期國民經濟年均增幅高2.4個百分點。建國以來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一)改革開放以前:緩慢發展階段,工業投資增長相對較快

建國初期,我國經濟貧窮落後,經過三年恢復期後,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從此以後直到改革開放的近30年時間里,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其中重要內容就是開展了大規模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1954-1977年,全國共完成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投資2996億元,年均增長8.7%。

改革開放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中工業投資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其他行業。1954-1977年,工業基本建設投資1183億元,年均增長12.1%,比同期農業投資增幅高3.6個百分點,比同期交通、教育、文化等第三產業投資增幅高5.6個百分點。工業投資的快速增長,與當時經濟建設領域注重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政策是分不開的,國家把經濟建設的重心向重工業傾斜,使煤炭、石油、電力等行業投資迅速增長。

這一時期建成的重大項目包括,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引進蘇聯援助的「156項」重點工程中的阜新、撫順、鶴崗、平頂山等煤礦的25個煤炭項目,遼寧撫順第二制油廠和甘肅蘭州煉油廠2個石油項目,河南三門峽水利樞紐、吉林豐滿水電站、甘肅蘭州熱電站等25個電力項目;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北京市「十大」建築工程;1972年成套引進的26個項目中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和內蒙古元寶山三個電廠;新建、擴建了甘肅玉門、新疆克拉瑪依、山東勝利、黑龍江大慶等油田;建成並交付運營了蘭新線、成昆線、包蘭線、焦枝線等鐵路;天津、連雲港、大連、上海等一批港口建成使用。

7月1日,執行青藏鐵路西寧-拉薩段客運列車牽引行駛任務的大功率機車在做出發前的准備工作。當日,是青藏鐵路安全運營3周年紀念日。青藏鐵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運輸線,全長近2000公里,近一半鐵路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青藏鐵路自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車以來,順利通過了線路路基應力變化期、凍土路基穩定期和新設備適應期的嚴峻考驗。截止今年5月底,青藏鐵路共發送旅客1386萬多人次,發送貨物6290多萬噸,為促進青藏兩省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新華社記者 李明放攝

由於「大躍進」、「文革十年」的影響,改革開放前的30年是建國以來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幅度最低的階段。

(二)1978-1989年:迅速發展前的起步階段,集中力量加大重點行業投入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全社會投資規模很小,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仍十分薄弱。為改變這一狀況,1979-1989年的11年間,國家利用有限資金加大了對重點行業的投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5479億元,年均增長10.7%。

為填補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缺口,重點緩解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等瓶頸制約,國家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能源、交通等國家重點項目。1982-1989年,國家共安排重點建設項目319個,累計完成投資2486億元,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29%。其中能源、基礎原材料工業和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項目261個,計劃總投資2927億元,佔全部重點建設項目的94.2%。

這一時期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中第一產業的比重較高。1978-1989年,農林牧漁業累計完成投資509億元,佔全部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8.9%。

這一時期也是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投資快速發展階段。1979-1989年,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839億元,年均增長25.8%,比同期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增幅高15.1個百分點。

這一時期建成了「三北」防護林一期工程、一大批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大型水利工程;建成了葛洲壩水電站、平朔露天煤礦等153個重點能源項目;建成了冀東水泥廠等88個重點原材料項目;建成了大秦電氣化鐵路一期工程、秦皇島煤碼頭三期工程、北京-武漢-廣州同軸電纜載波工程等125個重點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項目。1988年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長度為18.5公里的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車;1985年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一期工程投產;1984年吉林白山水電站一期工程建成投產,新增發電機組90萬千瓦;1984年河北冀東水泥廠建成投產,新增水泥生產能力155萬噸/年;1981年襄樊至重慶的襄渝線建成投入使用,新增營業里程895公里。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產,緩解了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訊等行業供應緊張狀況,改善了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投資結構中存在的輕重工業比例失調和社會基礎產業薄弱等問題,為下一步國民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1990-2002年:迅猛發展階段,國債投資極大促進了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上世紀90年代以後,為了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對農業、水利、能源、交通、郵電通信、原材料等行業的發展做出了明確的部署,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迅速增長。1990-2002年,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80249億元,年均增長26%,比1979至1989年年均增幅高15.3個百分點,比同期全社會投資年均增幅高4.5個百分點。

這一時期,國債資金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拉動作用非常突出。1998年起,在不利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國家為啟動內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1998-2002年5年內共發行6600億元特別國債,用於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這些資金主要用於農業、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礎設施、城鄉電網改造、中央儲備糧庫等基礎設施項目,另外有部分技改貼息資金用於一些基礎產業的技術改造項目。這些資金的投入,帶動了大量社會資本的進入,使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從而進一步帶動全社會投資和整個經濟的穩定增長。1998-2002年5年間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73380億元,年均增長13.1%,比同期全社會投資年均增幅高2.2個百分點,有力地帶動了全社會投資的增長,也使國民經濟平穩度過困難時期。

這是三峽大壩雄姿(9月14日攝)。9月15日凌晨,三峽工程2009年175米試驗性蓄水啟動。按照本次試驗性蓄水方案,9月底三峽水庫水位原則上不高於158米,10月末蓄水至175米。若10月底三峽水庫水位未蓄至175米,則11月份繼續蓄水至175米。蓄水期間,每天水位漲幅不超過3米。新華社記者 杜華舉攝

1990年至2002年,是我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時期,一大批重大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成投產,並開始發揮效益。全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黑龍江和內蒙古100億斤商品糧基地等項目使我國農林牧漁業基礎設施水平得到改善;神府東勝礦區、新疆塔里木油田、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二灘水電站等工程緩解了能源緊張狀況;京九鐵路、北京西客站、上海浦東和廣州白雲新機場、上海地鐵二號線等項目投產,沈大高速建成通車,高速公路建設進入如火如荼階段,現代化交通網路開始形成;水利方面進行了長江、黃河等主要幹流、湖泊的防洪堤建設,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開始啟動。

(四)2003-2008年:全面快速發展階段,能源和基礎原材料工業投資增長加快,國家資金繼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資金來源渠道呈現多樣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一方面採取積極措施加大政府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另一方面,鼓勵外資和民營資本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投資,使我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水平又有了大幅提高,人民生活環境和城鄉面貌得到明顯改善。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間,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額246770億元,年均增長24.5%,比同期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高8個百分點。2008年,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施工投資項目158350個,比2002年增加60352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204796億元,比2002年增長2.1倍。這一時期的投資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能源和基礎原材料投資快速增長。2003年到2008年6年間能源工業投資年均增長27.3%,其中煤炭采選業和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年均增長分別高達44.6%和43.1%;基礎原材料工業年均增速達40.6%。

2003-2008年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完成投資(億元)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3 -2008年合計 6年年均增長(%)
合計 22680 28991 36412 43291 51329 64067 246770 24.5
農林牧漁業 535 645 843 1118 1460 2250 6851 15.7
能源工業 5161 7505 10206 11826 13699 16346 64742 27.3
其中:煤炭采選業 436 690 1163 1459 1805 2399 7953 44.6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 946 1112 1464 1822 2225 2675 10245 21.6
石油加工及煉焦 322 638 801 939 1415 1828 5943 43.1
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 3305 4854 6503 7274 7907 9024 38867 24.3
煤氣生產和供應 152 210 275 331 347 420 1734 35.6
基礎原材料工業 3465 4860 6173 6962 9057 12195 42713 40.6
交通運輸業 5526 6876 8585 10833 12372 14807 58998 20.7
郵政業 27 29 17 21 14 19 128 -35.3
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 1602 1590 1490 1661 1702 1931 9976 0.9
水利管理業 722 750 838 916 1106 1420 5751 7.4
環境管理業 264 259 319 420 591 729 2581 26.0
公共設施管理業 3235 3882 4942 6171 7579 10130 35939 31.3
教育 1474 1803 1967 2129 2221 2355 11949 18.4 文化 333 419 550 652 733 936 3624 22.9
衛生 230 248 325 373 547 677 2399 20.4
體育 107 125 159 210 248 271 1120 20.4 二是國家在政策、資金上注重加強對中西部的扶持,中西部地區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2003至2008年,中西部地區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施工項目509758個,佔全國的66.2%,比2002年提高5.9個百分點;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129805億元,年均增長達27.8%,比全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水平快3.3個百分點。

從投資資金來源看,中西部地區6年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內資金為12443億元,佔全國的61.6%,比1995年和2002年分別提高0.5個和5.5個百分點。國家資金的注入,緩解了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緊張的矛盾,帶動了其他資金對中西部地區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使中西部地區建成了一大批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如三峽工程、青藏鐵路,渝懷線鐵路,甘肅寶天高速公路,陝西黃延高速公路,貴州黔西電廠,內蒙古錫盟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等。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產,極大地改善了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面貌,為提高中西部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是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主體和資金來源渠道開始多樣化。改革開放初期,用於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基本上都是國家資金。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外資和民間資本在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上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較好地解決了國家資金不足的問題。2008年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內資金佔9.1%、國內貸款佔21.9%,利用外資佔1.4%,自籌資金佔60.9%。投資主體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投資佔61.6%,外資佔4.6%,私營個體佔7%。雖然國有投資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仍占絕對控股地位,但投資主體和資金來源已逐步多樣化。

四是先後建成了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項目。其中百億元以上項目包括石油、鋼鐵、電力、鐵路、地鐵、港口、機場等多個行業建設工程,如西氣東輸管道基建項目,西電東送工程,大慶油田開發產能建設工程,中海油海上油氣田勘探開發投資項目,浙江鎮海800萬噸/年煉油擴建工程,上海賽科90萬噸/年乙烯工程,廣東江門、浙江烏沙山和北侖、江蘇太倉、福建後石、山西陽城等電力項目,青藏線、寧西線、渝懷線、株六復線、浙贛線、朔黃線、內昆線等鐵路項目,福建三福高速公路項目,廣州地鐵二號線工程,天津港擴建工程,洋山深水港集裝箱項目一期工程,廣州白雲機場遷建工程等。2008年10月,三峽工程全部機組提前一年投產交付使用。

二、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過60年的大規模投資建設,我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生產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曾經是國民經濟「瓶頸」的基礎產業生產能力和基礎設施服務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鄉面貌極大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經濟運行基礎更加牢固,經濟發展潛力不斷增強。

(一)農田水利建設不斷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養活世界1/5的人口。為保證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國家不斷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⑩ 保險問題

所謂自殺,在法律上是指故意剝奪自己生命的行為。如果每有主觀上的故意,則不能稱之自殺。在人壽保險合同中,一般都將自殺作為責任免除條款來規定,這主要是為了避免蓄意自殺者通過保險方式謀取保險金,防止道德危險的發生。但自殺畢竟是死亡的一種,有時候保險人遭受意外事件的打擊或心態失常亦會作出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並非是在有意圖謀保險金。為了保障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的利益,在很多人壽保險合同中都將自殺列入保險責任范圍,但規定保險合同生效一定期限後(通常是兩年)發生被保險人的自殺行為,保險人才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跟據心理學的調查,一個人在一兩年以前即開始自殺計劃,這一自殺意圖能夠持續二年期限並最終實施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自殺條款的規定既可避免道德危險的發生,也可最大限度地保障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利益。
參考資料:《保險中介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參考用書》

閱讀全文

與大亞灣國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