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與協調
一.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
主要是國家中央銀行採取的一些措施.目的在於影響總需求,並促使總需求更近於維持充分就業和物價比較穩定所需求的水平。
二.採取緊縮性財政政策:
主要措施有:削減政府預算,降低政府轉移支付水平,增加稅收,發行公債.
三.進行貨幣改革:
通貨膨脹已達到惡性通貨膨脹的程度,應該採取的對策是實行貨幣改革.即廢除舊幣,發行新幣,並制定一些保證新幣幣值穩定的措施
B. 國債與貨幣政策的關系。
樓主你好,這個屬於貨幣政策。發行國債的目的是為了回收市場上流通過多的貨幣,從而達到抑制通貨膨脹,保證經濟平穩發展目的,此方法正是利用了對貨幣的流通數量達到了經濟調整。
C. 簡述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配合的模式
1、配合的態勢。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2、國債政策。這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傳統的配合領域。國債政策就其籌資而言是財政政策,但是它的影響是貨幣政策,因此關於國債政策就必須要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3、中國進一步城鎮化過程當中的投融資問題。中國從工業化投資為主逐漸轉為城鎮化投資發揮重要作用。
4、社會保障。不可能由財政完全承擔,也不可能完全由金融部門來承擔,必須有一個機制來解決越來越緊迫的大的挑戰。
5、財政和金融之間的資金聯系問題。
6、外匯儲備的管理問題。要提高質量,提高效益。
7、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問題。現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都是這個世界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獨善其身。
(3)貨幣政策與國債協調擴展閱讀:
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為經濟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產業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確定位經濟結構性改革方向,發展實體經濟,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激活存量增長動力,著力補齊短板,加快綠色發展,積極利用外資,積極穩妥擴大對外投資。
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潛能,在制度上政策上營造寬松的市場經營和投資環境,營造商品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環境。
改革政策要實,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動重點領域改革落地,加快推進對經濟增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國有企業、財稅體制、金融體制等改革。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D. 論述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調配合的運用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的兩大手段,它們各自的特點決定了在調節經濟的過程中,彼此是互補的關系,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六年來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但離不開貨幣政策的配合與支持。本文將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以及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的方式。
一、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必要性
1.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調節范圍的不同要求兩者必須協調配合。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為基點來實現社會總供求平衡的政策,但兩者的調節范圍卻不盡相同.具體表現為:財政政策主要在分配領域實施調節,貨幣政策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則主要是通過影響流通中的貨幣量來實現的、其調節行為主要發生在流通領域。正是這種調節范圍的不同,使得不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對社會總供求的調節都有局限性。
2.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目標的側重點不同要求兩者協調配合。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都對總量和結構進行調節,但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上,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更強調資源配置的優化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有結構特徵。而貨幣政策的重點是調節社會需求總量,具有總量特徵。
3.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時滯性不同要求兩者協調配合。在政策制定上,財政政策的變動,需要通過立法機構、經過立法程序,而貨幣政策的變動通常由中央銀行決定;在政策執行上,財政政策措施通過立法之後,還要交給有關執行單位具體實施,而貨幣政策在中央銀行決策之後,可以立即付諸實施。因此,財政政策的決策時滯_般比貨幣政策要長。但是,從效果時滯來看,財政政策則可能優於貨幣政策。由於財政政策直接影響消費總量和投資總量,從而直接影響社會的有效需求。而貨幣政策主要是影響利率水平的變化,通過利率水平變化引導經濟活動的改變,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是間接的。從這一點分析,貨幣政策比財政政策對經濟運行產生影響所需的時間要長。
由此看來,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有「定的局限性,如果單純運用其中某一項政策,很難全面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這就要求兩者互相協調、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它們的綜合調控能力。
二、不同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互配合的方式
1.在1998年通貨緊縮,需求不足的條件下財政貨幣政策同時松動,既有總量措施上的配合,又有結構措施上的協調。既有間接調控手段上的組合,又有直接調控手段上的搭配。譬如,在總量方面,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同向松動。在結構方面,財政支出結構與稅收對象結構的優化同信貸投入結構的調整並行不悖。這至少反映在三個側面,一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財政建設性支出的擴大與以上述領域為重點的信貸投入的增加遙相呼應;二是在財政下調小企業增值稅率的同時,銀行也開始消除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歧視,並一再強調改善和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三是在財政增加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等經濟性支出的同時,銀行對個人消費信貸的投入比重也大幅上升。在手段方面,政策支出、信貸規模、外匯管制等直接調控工具與稅收、利率、准備金率等間接調控工具相互融合,優勢互補。積極財政政策通過適當增加財政貼息資金的規模;擴大貼息政策適用范圍;建立全國性的中小企業貨款擔保基金,為中小企業貸款融資創造條件等方式來拓展貨幣政策作用的空間。在貨幣政策方面,也通過一定手段使之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如建立向中小金融機構提供再貸款的正常渠道和機制,增加再貸款投放;適時增加公開市場的操作頻率,擴大可進入公開市場的金融機構范圍,完善和擴大公開市場操作,使之成為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的中央政策工具;要求商業銀行合理配置分支行貸款許可權,建立合理的貸款約束和激勵機制,把握好貸款的投放,支持經濟發展;逐步放開管制,讓商業銀行自動購買和持有各種債券。積極的財政政策所帶來的投資需求的擴大,需要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8000億元的國債資金,拉動了大批的社會投資,而社會資金的大部分,是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積極的財政政策所帶來的消費需求的擴大,同樣離不開穩健的貨幣政策的支持。近年來,住房貸款、汽車貸款、教育貸款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不僅僅使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效應落到實處,更直接擴大了內需。
2.2003年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發生了一些出人意料的變化,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具體實施中出現了政策沖突的現象。2003年以來,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金融機構貸款大幅度增加。2003年下半年,央行加大央行票據的發行力度,力圖收回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壓縮貨幣信貸量過快增長的態勢。然而,貨幣信貸快速增長的趨勢並沒有因此而明顯減弱。在這種情況下,2003年8月23日,央行被迫給出貨幣政策的一劑「猛葯」,從9月21日起將存款准備金率由6%提高到7%。綜觀2003年貨幣政策實施的全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央行實行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採取回購方式和發行央行票據,還是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已使貨幣政策實際走向緊縮,而財政政策仍然積極。因此,2003年的宏觀調控中出現了一些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沖突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以增發國債為主要特徵的積極財政政策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貨幣供應量和銀行貸款的過度增加。銀行機構構成國債的主要買主,銀行機構購買了大量國債,會增加貨幣投放。據估算,銀行機構增持國債而創造的貨幣,約占貨幣供應量的10%左右。另外,銀行機構需要為國債投資項目提供配套的貸款,以及財政貼息而帶動一部分銀行貸款,這些也會推動銀行貸款的增加和貨幣供應量的擴大。
2003年趨向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國債發行成本上升,影響了國債的發行。由於央行貨幣政策的基調一直傾向於控制貨幣信貸的過快增長,頻發票據回籠貨幣,特別是央行決定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後,市場由此產生利率上漲預期,打壓債市,影響了國債的發行。為降低國債發行成本,完成2003年的發債計劃,財政部被迫調整第四季度國債發行品種,且採用先發行、交易,然後再繳款的方式。
作為兩大宏觀經濟政策聯結的重要工具,國債在市場化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國債市場分割成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和商業銀行櫃台市場;國債發行體制在國債利率市場化、國債品種多樣化和國債期限分布平緩化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的存在,一方面使中央銀行利用公開市場業務進行貨幣政策的微調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和很難兼顧各方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國債管理部門難以根據市場狀況,靈活、有效實施國債發行和債務管理操作。另外,我國目前財政投融資體制存在的財政投融資與商業銀行投融資界限不清,效益低下,盲目、重復建設現象普遍,以及財政融資渠道單一,資金不足等問題,導致財政、金融部門職能界定不清,影響了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3.在2004年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投資過熱的條件下,為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積極財政政策將轉型為中性財政政策,與略微從緊的貨幣政策協調配合,並推進國債運作管理和財政投融資體制的改革。
鑒於我國經濟形勢已經趨向好轉,積極財政政策將轉型為中性財政政策,可以適當減少國債的發行規模。同時,由於我國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欠債很多,所以要調整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更多地注重財政資金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的投入,加大對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重點轉向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環保等方面。要合理、靈活、及時地應用各種財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時機成熟時也可進行稅制改革,重點由拉動投資需求轉移為調節社會分配、拉動消費需求。要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及政策框架確立我國的公共財政制度,實施積極的公共財政政策,使財政功能由經濟建設型轉為公共服務型,從而實現社會經濟和諧穩定地增長。
為抑制投資過熱,防止物價全面上漲,應實施略微從緊的貨幣政策,適當控制銀行信貸投放的規模和速度。2004年3月24日央行宣布從2004年4月25日起實行差別存款准備金率制度,同時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從2004年3月25日起,對期限在1年以內、用於金融機構頭寸調節和短期流動性支持的各檔次再貸款利率,在現行再貸款基準利率基礎上加0.63個百分點。隨後,中國人民銀行又於4月25日,再次決定提高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將直接凍結資金1100億元,按貨幣乘數效應估計會收縮資金3000億-4000億元。4月25日開始實施的這兩個政策突出的特點,是對農村金融機構沒有實行這個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保證春耕生產對資金使用的需求和農業領域的其他有效資金投入。這一政策目標非常明顯,就是體現了中央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保證農民增收致富的政策意圖。
為抑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大幅增加的勢頭,中國銀監會發出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和銀監會派出機構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和任務,進一步加強貸款的風險管理。通知指出:對於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准入條件,未按規定程序審批的項目,各商業銀行一律不得發放新的貸款。已給予授信和已發生貸款的要採取適當、穩妥的方式予以糾正,適時、適度對鋼鐵、電解鋁、水泥以及房地產、汽車等過熱行業貸款進行合理控制。但對於煤炭、電力、石油、交通、供水等公共設施、基礎設施項目的貸款,要給予重點傾斜。銀監會要求各銀行要嚴格執行審慎的貸款准備金制度,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並加強對貸款的逐筆、實時監控,對重點機構和客戶進行直接監測。
推進國債運作管理和財政投融資體制的改革是我國財政貨幣政策協調的兩大基點。在國債運作管理方面,可以考慮實行「國債余額管理」制度,即全國人大每年給財政部批准一個國債余額指標,這個指標是上一年的國債余額加上本年度財政預算赤字之和。只要國債發行不突破這個余額,由財政部視市場情況靈活掌握發行規模和期限品種。為解決財政部發行短期國債缺少動力,而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又缺乏短期國債作為操作工具這一矛盾,一年期以內的短期國債,可不列入當年的國債發行計劃,當財政賬戶出現臨時性頭寸不足之時,財政部可以迅速發行短期國債用於周轉。在財政投融資體制改革中,要明確財政投融資與商業銀行投融資的界限,既提高財政投融資的投資效益,又保障貨幣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業務的沖擊。
基於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政策應相互配合與協調,在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的作用,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監測,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在財政政策轉型的過程中應重點解決市場所不能解決的全局性的問題,促進第三產業的恢復和發展,緩解就業壓力,著力解決「三農」問題,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生態環保的關系,促進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貨幣政策應適度從緊,要防止貨幣供應總量和信貸規模大起大落,同時要切實加強對商業銀行貸款行為的監督管理,降低金融風險。在此基礎上推動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和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
希望採納
希望採納
希望採納
E. 為什麼說國債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最佳結合點
財政政策工具主要是調節稅收和政府支出,貨幣政策則主要是通過市場操作,利率設定,和銀行准備金制度調節貨幣供給量。 如果經濟不景氣,政府通過金融機構發行國債,得到資金,增加政府支出,包括政府直接投資和轉移支付,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國民收入。 同時,經濟不景氣,央行要通過提高貨幣供給量增加市場流動性,一個方法就是去買金融機構手裡的國債,金融機構就有了錢可以貸款給企業,企業就能增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當然央行也能通過對商業銀行再貼現,再貸款,降低存款准備金率等方式增加市場流動性,不過要擴大貨幣供應量最主要還是通過買入國債和降低利率這兩種方式。 最典型的就是美聯儲。 中國人民央行一半調節存准率和利率居多,國債由於中國政府發行的國債在世界范圍內流通性不廣,不像美國國債,所以使用起來力度不大。
F. 論述: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如何控制經濟?
答:雙緊、雙松、貨幣政策緊財政政策松和貨幣政策松財政政策緊。這是兩項宏觀調控政策協調配合的四種為人熟知的可供選擇的方案。
雙緊的搭配方式一般只能用於需求膨脹、經濟過熱、物價形勢急劇惡化時的緊急調節。因為這種調節方式幾乎毫不例外地要 造成經濟衰退。因此,必須謹慎地加以利用。雙松的搭配方式一般用於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的蕭條時期及生產資源有較大富裕的經濟條件。這時,再生產過程中的閑置資源急需足夠的貨幣力量去推動。客觀要求投資需求與現實及潛在的資本供給和生產能力相適應,消費需求與消費品及勞務的供給相協調。如果單松動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都可能出現需求刺激力不足或形成過程相對緩慢的問題。而同時松動財政和貨幣政策,就可以使經濟保持足夠的上升沖力。但雙松政策在搭配運用時一般不能持續時間太長,因為很容易導致經濟過熱。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採取怎樣的松緊搭配方案,取決於經濟失衡的累積特點及兩項政策對經濟趨於均衡的調節能力。
若是論述: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方式與內容
一種觀點認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從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我國貨幣政策工具和財政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主要表現為財政投資項目中的銀行配套貸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還要求國債發行與中央銀行公開市場的反向操作結合。
2、政策時效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兩種長短不同的政策時效的搭配。貨幣政策則以微調為主,在啟動經濟增長方面明顯滯後,但在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方面具有長期成效。財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為特徵,有迅速啟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但容易引起過度赤字、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因而,在財政政策發揮的是經濟增長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調整,不能長期大量使用。
3、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還體現在:「適當的或積極的貨幣政策」,應以不違背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為前提,這樣可以減少擴張性財政政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政策性貸款風險。財政政策的投資范圍不應與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完全重合。基礎性和公益性投資項目還是應該以財政政策投資為主,而競爭性投資項目只能是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否則就會形成盲目投資,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4、調控主體、層次、方式的協調配合。由於貨幣政策權力的高度集中,貨幣政策往往只包括兩個層次,即宏觀層面和中觀層面。宏觀層面是指貨幣政策通過對貨幣供應量、利率等因素的影響,直接調控社會總供求、就業、國民收入等宏觀經濟變數,中觀層指信貸政策,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發展需要,調整信貸資金存量和增量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而財政政策由於政府的多層次性及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形成了多層次的調節體系,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宏觀層是國家通過預算、稅率等影響宏觀經濟總量,影響社會總供求關系。中觀層則主要是通過財政的投資性支出、轉移性支出等,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解決公平、協調發展等重大問題。微觀層則是指通過財政補貼、轉移性支付中形成個人收入部分對居民和企業的影響。
第二種觀點認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差異表明,只有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常見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雙「緊」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此種結合方式的積極效應是可以強烈地抑制總需求,控制通貨膨脹;其消極效應是容易造成經濟萎縮。
2.雙「松」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其積極效應是可以強烈地刺激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消極效應是往往產生財政赤字、信用膨脹並誘發通貨膨脹。
3.「松」「緊」搭配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松」「緊」搭配的財政貨幣政策是在經濟調控中最常用的調節方式。如何搭配二者的「松」「緊」則取決於客觀經濟狀況。例如,當經濟中出現貨幣發行過多但還未演變為通貨膨脹時,為了經濟的穩定發展,不應急於收緊銀根,回籠貨幣,而應採取增加財政收入、緊縮財政支出的對策,即選擇「松」貨幣政策與「緊」財政政策的搭配;而當通貨膨脹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時,就應採取緊縮銀根、回籠貨幣的「緊」貨幣政策與擴大支出、減少收入的「松」財政政策,,以壓縮需求,增加供給,使經濟增長能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又如,當經濟發展中出現財政赤字但經濟增長速度尚可觀時,不應急於緊縮財政,而應減少貨幣供應、控制貸款,選擇「松」財政與「緊」貨幣的搭配;而當經濟發展中主要矛盾為財政赤字並伴隨經濟增長停滯時,財政應努力增加收入壓縮支出,而銀行則應放鬆銀根、發行貨幣,即選擇「緊」財政與「松」貨幣的搭配,藉以啟動經濟、促進經濟增長,同時防止通貨膨脹的出現。
第三種觀點認為,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採取了不同的配合方式,大體為三個階段:
1.1979-1988年,總體上實行的是「雙松」配合,期間表現為多次模式轉換和由「雙松」到「雙緊」,又由「雙緊」到「雙松」的螺旋式循環。1979年、1980年為「雙松」配合,財政政策上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這兩年財政支出連續大幅度增長,造成了高額財政赤字;貨幣政策上則是大幅度增加現金和貸款投放,使全國零售物價總指數大幅上漲。1981年為緊財政松貨幣的配合,財政方面,壓縮了當年財政基建投資,財政赤字有所降低;銀行方面,實行緊中有松的政策。1982年至1984年實行「雙松」的配合,財政方面實行一系列的財稅改革,使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下降。銀行方面實行了「撥改貸」和企業流動資金由銀行信貸供應的體制,增發貨幣增發貸款。1985年又實行了「撥改貸」和企業流動資金由銀行信貸供應的體制,增發貨幣增發貸款。1985年又實行「雙緊」配合,財政方面採取措施增加收入控制支出,當年實現盈餘;銀行方面「緊縮銀根」,嚴格控制貸款規模和貨幣投放。1986年至1988年又實行「雙松」配合,財政方面擴大國債發行規模,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再次下降;銀行方面提出「穩中求松」、「緊中有活」,銀行信貸和貨幣投放再度失控,到1988年通貨膨脹率已達18.5%.
2.1989-1997年,總體上是「雙緊」的配合,期間同樣表現為「雙緊」與「雙松」的螺旋式循環。1989年實行的是「雙緊」配合,針對1988年出現的經濟過熱和嚴重的通貨膨脹狀況,1989年中央提出了「治理整頓」的方針,減少固定資產投資和現金投放。1990年至1993年實行的是「雙緊」基調下的「雙松」配合,增加了貨幣供給,並三次下調存貸款利率。財政方面通過增加基礎設施和支農支出,調整經濟結構,但由於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超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致使財政赤字大幅度增加,通貨膨脹率達21.7%.1994-1997年,實行的是「雙緊」配合,財政方面結合分稅制改革,強化了增值稅、消費稅的調控作用,並通過發行國債,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貨幣政策方面,嚴格控制信貸規模,大幅提高存貸款利率,要求銀行定期收回亂拆借的資金,使宏觀經濟在快車道上穩剎車,並最終順利實現了軟著陸。
3.1998-1999年實行的是「雙松」的配合。針對有效需求不足、通貨緊縮等問題,政府實施了以擴大內需確保經濟增長目標實現為目的的「雙松」政策。在貨幣政策方面採取了取消貸款限額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備率,連續五次下調存貸款利率,擴大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財政政策方面,加快「費改稅」進度,對某些產品提高出口退稅率並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加大政府投資力度。1998年向國有商業銀行發行長期國債,增加配套貸款,定向用於公共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1999年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的調控力度,大幅度提高職工的工資,開征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
希望採納
G. 怎樣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融合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的基點,是指能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共同發揮對經濟調節作用的最佳結合點。這個因素既可能是貨幣政策實施的結果,同時又可能是財政政策實施的結果,即二者協調配合的最佳結合點。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最佳結合點應當一頭連著財政收支的管理結構,另一頭關繫到貨幣供應量的適度調控,有互補互利的作用。因為財政收支狀況的變動是財政政策的直接結果,而貨幣供應量則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結合點提醒我們,兩大政策的協調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各自以自己的調控內容與對方保持某種程度的協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政策效應的相互呼應。另一種則是兩大政策的直接聯系,也就是所謂政策操作點的結合。經濟轉軌時期的財政體制和金融體制處在變革之中,其結合點也會因此而變動。因此,在轉型過程中,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有兩大基點:一是國債;二是財政投融資體制改革。 從不同的側面分析,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有不同的方式,目的在於協調配合運用兩個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解決宏觀經濟運行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一、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的方式與內容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如果從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1]: 第一,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我國貨幣政策工具和財政政策工具協調配合主要表現為財政投資項目中的銀行配套貸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還要求國債發行與中央銀行公開市場的反向操作結合。也就是說,在財政大量發行國債時,中央銀行應同時在公開市場上買進國債以維護國債價格,防止利率水平上升。 第二,政策時效的協調配合。在西方經濟理論中,通常把政策時滯分兩類三種,即認識時滯、行動時滯和外部時滯三種,其中前兩種時滯又稱為內部時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也是兩種長短不同的政策時效的搭配。貨幣政策則以微調為主,在啟動經濟增長方面明顯滯後,但在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方面具有長期成效。財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為特徵,有迅速啟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但容易引起過渡赤字、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因而,財政政策發揮的是經濟增長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調整,不能長期大量使用。 第三,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還體現在:「適當的或積極的貨幣政策」,應以不違背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為前提,這樣可以減少擴張性財政政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政策性貸款風險。財政政策的投資范圍不應與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完全重合。基礎性和公益性投資項目還是應該以財政政策投資為主,而競爭性投資項目只能是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否則就會形成盲目投資,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H. 國債與貨幣政策是怎麼一回事
國債的價格與利率政策息息相關,國家降息,國債價格就會上漲而到期的收益率會下降。反過來,國家加息,國債價格就會下跌而到期的收益率會提高。有時國債是用來調控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的,例如在2007年下半年有過一次大規模的國債發行,而當時的股市很熱,可以說是到處都是錢,國債一出就把一部分錢收走了。有時國債發行是為了人為擴大財政赤字,用來刺激內需或者是要拯救國內經濟,當然要在一定限度內進行,像這次美國的次貸危機美國開動印鈔機,同時大量發放國債就是要彌補金融衍生品導致的巨大損失
I. 如何實現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若是簡答:
實現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答:雙緊、雙松、貨幣政策緊財政政策松和貨幣政策松財政政策緊。這是兩項宏觀調控政策協調配合的四種為人熟知的可供選擇的方案。
雙緊的搭配方式一般只能用於需求膨脹、經濟過熱、物價形勢急劇惡化時的緊急調節。因為這種調節方式幾乎毫不例外地要 造成經濟衰退。因此,必須謹慎地加以利用。雙松的搭配方式一般用於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的蕭條時期及生產資源有較大富裕的經濟條件。這時,再生產過程中的閑置資源急需足夠的貨幣力量去推動。客觀要求投資需求與現實及潛在的資本供給和生產能力相適應,消費需求與消費品及勞務的供給相協調。如果單松動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都可能出現需求刺激力不足或形成過程相對緩慢的問題。而同時松動財政和貨幣政策,就可以使經濟保持足夠的上升沖力。但雙松政策在搭配運用時一般不能持續時間太長,因為很容易導致經濟過熱。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採取怎樣的松緊搭配方案,取決於經濟
失衡的累積特點及兩項政策對經濟趨於均衡的調節能力。
若是論述: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方式與內容
一種觀點認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從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我國貨幣政策工具和財政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主要表現為財政投資項目中的銀行配套貸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還要求國債發行與中央銀行公開市場的反向操作結合。
2、政策時效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兩種長短不同的政策時效的搭配。貨幣政策則以微調為主,在啟動經濟增長方面明顯滯後,但在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方面具有長期成效。財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為特徵,有迅速啟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但容易引起過度赤字、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因而,在財政政策發揮的是經濟增長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調整,不能長期大量使用。
3、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還體現在:「適當的或積極的貨幣政策」,應以不違背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為前提,這樣可以減少擴張性財政政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政策性貸款風險。財政政策的投資范圍不應與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完全重合。基礎性和公益性投資項目還是應該以財政政策投資為主,而競爭性投資項目只能是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否則就會形成盲目投資,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4、調控主體、層次、方式的協調配合。由於貨幣政策權力的高度集中,貨幣政策往往只包括兩個層次,即宏觀層面和中觀層面。宏觀層面是指貨幣政策通過對貨幣供應量、利率等因素的影響,直接調控社會總供求、就業、國民收入等宏觀經濟變數,中觀層指信貸政策,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發展需要,調整信貸資金存量和增量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而財政政策由於政府的多層次性及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形成了多層次的調節體系,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宏觀層是國家通過預算、稅率等影響宏觀經濟總量,影響社會總供求關系。中觀層則主要是通過財政的投資性支出、轉移性支出等,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解決公平、協調發展等重大問題。微觀層則是指通過財政補貼、轉移性支付中形成個人收入部分對居民和企業的影響。(5)
第二種觀點認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差異表明,只有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常見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雙「緊」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此種結合方式的積極效應是可以強烈地抑制總需求,控制通貨膨脹;其消極效應是容易造成經濟萎縮。
2.雙「松」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其積極效應是可以強烈地刺激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消極效應是往往產生財政赤字、信用膨脹並誘發通貨膨脹。
3.「松」「緊」搭配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松」「緊」搭配的財政貨幣政策是在經濟調控中最常用的調節方式。如何搭配二者的「松」「緊」則取決於客觀經濟狀況。例如,當經濟中出現貨幣發行過多但還未演變為通貨膨脹時,為了經濟的穩定發展,不應急於收緊銀根,回籠貨幣,而應採取增加財政收入、緊縮財政支出的對策,即選擇「松」貨幣政策與「緊」財政政策的搭配;而當通貨膨脹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時,就應採取緊縮銀根、回籠貨幣的「緊」貨幣政策與擴大支出、減少收入的「松」財政政策,,以壓縮需求,增加供給,使經濟增長能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又如,當經濟發展中出現財政赤字但經濟增長速度尚可觀時,不應急於緊縮財政,而應減少貨幣供應、控制貸款,選擇「松」財政與「緊」貨幣的搭配;而當經濟發展中主要矛盾為財政赤字並伴隨經濟增長停滯時,財政應努力增加收入壓縮支出,而銀行則應放鬆銀根、發行貨幣,即選擇「緊」財政與「松」貨幣的搭配,藉以啟動經濟、促進經濟增長,同時防止通貨膨脹的出現。(6)
第三種觀點認為,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採取了不同的配合方式,大體為三個階段:
1.1979-1988年,總體上實行的是「雙松」配合,期間表現為多次模式轉換和由「雙松」到「雙緊」,又由「雙緊」到「雙松」的螺旋式循環。1979年、1980年為「雙松」配合,財政政策上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這兩年財政支出連續大幅度增長,造成了高額財政赤字;貨幣政策上則是大幅度增加現金和貸款投放,使全國零售物價總指數大幅上漲。1981年為緊財政松貨幣的配合,財政方面,壓縮了當年財政基建投資,財政赤字有所降低;銀行方面,實行緊中有松的政策。1982年至1984年實行「雙松」的配合,財政方面實行一系列的財稅改革,使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下降。銀行方面實行了「撥改貸」和企業流動資金由銀行信貸供應的體制,增發貨幣增發貸款。1985年又實行了「撥改貸」和企業流動資金由銀行信貸供應的體制,增發貨幣增發貸款。1985年又實行「雙緊」配合,財政方面採取措施增加收入控制支出,當年實現盈餘;銀行方面「緊縮銀根」,嚴格控制貸款規模和貨幣投放。1986年至1988年又實行「雙松」配合,財政方面擴大國債發行規模,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再次下降;銀行方面提出「穩中求松」、「緊中有活」,銀行信貸和貨幣投放再度失控,到1988年通貨膨脹率已達18.5%.
2.1989-1997年,總體上是「雙緊」的配合,期間同樣表現為「雙緊」與「雙松」的螺旋式循環。1989年實行的是「雙緊」配合,針對1988年出現的經濟過熱和嚴重的通貨膨脹狀況,1989年中央提出了「治理整頓」的方針,減少固定資產投資和現金投放。1990年至1993年實行的是「雙緊」基調下的「雙松」配合,增加了貨幣供給,並三次下調存貸款利率。財政方面通過增加基礎設施和支農支出,調整經濟結構,但由於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超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致使財政赤字大幅度增加,通貨膨脹率達21.7%.1994-1997年,實行的是「雙緊」配合,財政方面結合分稅制改革,強化了增值稅、消費稅的調控作用,並通過發行國債,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貨幣政策方面,嚴格控制信貸規模,大幅提高存貸款利率,要求銀行定期收回亂拆借的資金,使宏觀經濟在快車道上穩剎車,並最終順利實現了軟著陸。
3.1998-1999年實行的是「雙松」的配合。針對有效需求不足、通貨緊縮等問題,政府實施了以擴大內需確保經濟增長目標實現為目的的「雙松」政策。在貨幣政策方面採取了取消貸款限額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備率,連續五次下調存貸款利率,擴大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財政政策方面,加快「費改稅」進度,對某些產品提高出口退稅率並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加大政府投資力度。1998年向國有商業銀行發行長期國債,增加配套貸款,定向用於公共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1999年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的調控力度,大幅度提高職工的工資,開征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
http://www.govyi.com/paper/n3/a/200611/105447.s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3/09/content_7738912.htm
J. 怎麼理解「國債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提供最佳結合點」
國債是財政政策工具:
公債,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籌集財政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和地方政府的債務,中央政府公債了為國債。當政府稅收不足以彌補政府支出時,就會發行公債,使公債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又一組成部分。
貨幣政策工具
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中介指標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中央銀行多年來採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量的政策行為,在中央銀行買賣的有價證券中,國債是重要的操作對象。從這個意義上,國債又是一種貨幣政策工具。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