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要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
直接融資是以股票、債券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種融資機制。這種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通過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直接融通資金的場所,即為直接融資市答場,也稱證券市場。直接融資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會游資,直接投資於企業生案產經營之中,從而彌補了間接融資的不足。直接融資的工具主要有商業票據和直接借貸憑證、股票、債券。 直接融資優點:(1)資金供求雙方聯系緊密,有利於資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2)籌資的成本較低而投資收哈益較大。
❷ 「直接融資」利好哪個板塊
直接融資,其實是指公司或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主要是發行股票或債券取得貨幣資金;而相對應的間接融資,是指通過銀行進行融資,包括民間借貸。股票發行已經停止了一年多,所以《決定》其實是鼓勵企業多發債券。而這個發債途徑,券商在債券市場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國泰君安在一份研報中也表示,2012年我國直接融資比例僅為35%,而美國直接融資佔比長期維持在40%-50%之間。截至2013年11月16日,券商年累計債券承銷規模0.96萬億元,同比下滑約20%,雖然絕對值出現暫時性回落,但債券承銷占投行比重將繼續加大。券商自營的債券配置比重不斷提升,截至2013年上半年,上市券商固定收益類投資佔比約72%,券商在變革的債券市場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企業發債除了可以選擇和銀行或者券商合作外,還有信託、基金子公司等途徑。因此,企業發債的途徑多、合作對象也多,雖然《決定》鼓勵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但是利好的對象不僅是券商,與企業合作發債的單位,實際上都將受到利好影響。「就目前現狀而言,市場債券承銷總額這方面,銀行仍然占絕對優勢。」
無論怎麼理解,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三中全會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和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決定,充分考慮市場在經濟中的基礎性決定作用,對證券行業和保險行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均屬於受益板塊。
❸ 債券的債券發行意義
未來應提高非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債比重。從債券的投資方來說,需要逐步提高非存款貨幣類機構投資人持有債券比重,為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入市創造條件,採取多種方法豐富投資人結構。
2013年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擴大債券發行,逐步實現債券市場互通互融」。
擴大債券發行對我國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和降低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是有重要意義的。擴大債券發行的同時,債券市場需要更加透明而且具備好的流動性,為更多參與主體進入債券市場創造條件。
2013年,中國債券市場由多部門監管,市場不統一的格局阻礙了金融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的實現。
債券市場互通互融是大勢所趨。債券市場互通互融會使得債券市場能夠充分反映資金市場的信息,資金的價格會通過交易價格實時反映出來。面對一個分割的債券市場和混亂的利率期限結構,企業沒有辦法像面對統一的市場那樣去獲取融資成本的准確信息。低水平的債券市場無法與銀行進行充分競爭,這會使得企業的融資成本難以下降。
債券市場互通互融並且快速發展會給商業銀行帶來壓力,促使商業銀行提高其評估風險和定價的能力,對企業的信用進行更為精準的分析,提高其對不同企業的服務能力,並且有助於提升其國際競爭能力。
另外,擴大債券發行需要我國評級機構的進一步發展,債券產品的豐富更需要評級機構履行其職責,為廣大投資者提供真正有區分度、有足夠信息含量的研究報告和級別評價。
❹ 直接融資比重低的原因;如何提高我國的直接融資比重
其實許多企業前期有私募性質的股權融資的,不過大多數是面向個人投資人,所以沒有納入直接融資的統計中。
官方意義上的直接融資,比重自然低,因為投資渠道太狹窄,滬市深市加上創業板中小板一共才多少家上市公司?即便加上各地的三板、產權交易又有多少?
其他資金需求只能採取間接融資的手段了,你看看光是銀行貸款有多少?還有信託、票據、債券等等。。。。。。沒法比的。
❺ 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會產生什麼影響
直接融資是以股票、債券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種融資機制,這種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通過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直接融通資金的場所,即為直接融資市場,也稱證券市場,直接融資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會游資,直接投資於企業生產經營之中,從而彌補了間接融資的不足。 直接融資是資金供求雙方通過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債權債務關系的融資形式。 直接融資的工具:主要有商業票據和直接借貸憑證、股票、債券。
應答時間:2021-04-1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❻ 為什麼要提升直接融資比重
日前,國務院批准了由一行三會編制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其中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 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是個老話題。直接融資主要包括股票和債券 ,本文重點探討與股市的關系。 對此,悲觀者認為,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意味著新股和再融資還將擴大規模;樂觀者認為,為了完成更多融資任務,監管部門會「放水養魚」,呵護股市。君不見,近期的股市低迷下, IPO審核過會已實際暫停。 監管部門有意提振股市,並不是秘密;目前為止,成效不彰。對於提升直接融資比重的政策意圖,則需從更大的視角來觀察。 「擴大直接融資規模」較早由央行於1996年提出。彼時, 商業銀行從計劃經濟下轉制未久,風控機制不健全,不良資產率較高。按照央行行長周小川2004年的說法,不良貸款相當一部分是各級政府幹預所導致。 無論當時還是今日,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都是中國經濟宏觀層面最大的風險之一。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意在轉移銀行體系風險。 自那以後,盡管直接融資比重一直有所提升,由「十五」時期的2002~2005年年平均5.03%,到「十一五」時期年平均的11.08%。但總體而言,中國金融市場仍高度依賴銀行信貸 ,且出現了商業銀行藉助資本市場融入資本金,杠桿放大信貸規模,反而導致間接融資規模不斷增加的局面。 這裡面有多種原因。監管的分業模式、新股發行的審批制、債券發行的門檻過高等問題都需要改革。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國金融監管部門的領導,基本出自銀行體系。不唯央行和銀監會 ,證監會和保監會的領導也大多來自銀行系統;四大行的負責人往往是中央候補委員;在十八大代表名單中,銀行系統的人數遠遠超過證券系統。這與美國形成對比,作為直接融資大國,美國屢次從高盛這樣的投行中選拔財政部長。 在經濟轉型之際,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有了另一重大意義,那就是服務實體經濟,助推新興產業發展。 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引領科技互聯網產業,其直接融資佔比長期在80%~90%的水平;德國、日本作為製造業大國,都是直接融資為主,其比重都在50%以上。 如果說中國過去發展製造業主要依賴間接融資的話,經濟轉型就要求更多的直接融資了。 新興產業往往孕育於中小企業當中。新興中小企業往往是輕資產,波動大,與銀行信貸重抵押、求穩定的要求不匹配。而股權融資、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等融資方式,顯然更為適合。 如若著眼於轉移銀行體系的風險,則股市無非延續了其作為國企圈錢解困政策工具的使命;如若著眼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服務經濟轉型,則股市將成為新興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助推器。從這個角度來看,究竟是傳統藍籌還是新興科網企業更有投資價值,股市已經給出了答案。
❼ 企業債券為負數時怎麼算直接融資比重
舉例子的問題算的是地區規模的增長量,在增長量的基礎上企業債券融資減少172 股票融資增加48, 直接融資比例減少了5.21%。 和企業債券正負沒有關系。但是企業債券出現負利率,(企業債券融資也會有成本出現),就可能由於著經濟環境不景氣通貨膨脹導致的收益小於成本。導致融資對ROE的影響是負的。
❽ 為什麼要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
估計咱倆選的是同一個選修課,都在忙著找答案吧。。。 銀行信貸管理 唉。...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結構,導致企業融資對銀行信貸的過度依賴,造成宏觀經濟波動風險在銀行體系高度集中,金融體系缺少足夠的彈性,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強烈影響。經過十多年的金融體制改革,雖然直接融資比例在不斷上升,但融資結構不平衡的現象並未發生根本性轉變,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仍不協調。融資主體結構不平衡,中小企業利用直接債務融資工具融資十分有限。落實好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強宏觀審慎管理,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就包括提高資本市場股票、債券直接融資比重,逐步降低銀行間接融資比重,在引導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的同時,加快金融市場產品創新,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直接融資是資金直供方式,與間接金融相比,投融資雙方都有較多的選擇自由。而且,對投資者來說收益較高,對籌資者來說成本卻又比較低。
❾ 為何要提升直接融資比重
日前,國務院批准了由一行三會編制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其中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 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是個老話題。直接融資主要包括股票和債券,本文重點探討與股市的關系。 對此,悲觀者認為,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意味著新股和再融資還將擴大規模;樂觀者認為,為了完成更多融資任務,監管部門會「放水養魚」,呵護股市。君不見,近期的股市低迷下,IPO審核過會已實際暫停。 監管部門有意提振股市,並不是秘密;目前為止,成效不彰。對於提升直接融資比重的政策意圖,則需從更大的視角來觀察。 「擴大直接融資規模」較早由央行於1996年提出。彼時,商業銀行從計劃經濟下轉制未久,風控機制不健全,不良資產率較高。按照央行行長周小川2004年的說法,不良貸款相當一部分是各級政府幹預所導致。 無論當時還是今日,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都是中國經濟宏觀層面最大的風險之一。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意在轉移銀行體系風險。 自那以後,盡管直接融資比重一直有所提升,由「十五」時期的2002~2005年年平均5.03%,到「十一五」時期年平均的11.08%。但總體而言,中國金融市場仍高度依賴銀行信貸,且出現了商業銀行藉助資本市場融入資本金,杠桿放大信貸規模,反而導致間接融資規模不斷增加的局面。 這裡面有多種原因。監管的分業模式、新股發行的審批制、債券發行的門檻過高等問題都需要改革。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國金融監管部門的領導,基本出自銀行體系。不唯央行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的領導也大多來自銀行系統;四大行的負責人往往是中央候補委員;在十八大代表名單中,銀行系統的人數遠遠超過證券系統。這與美國形成對比,作為直接融資大國,美國屢次從高盛這樣的投行中選拔財政部長。 在經濟轉型之際,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有了另一重大意義,那就是服務實體經濟,助推新興產業發展。 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引領科技互聯網產業,其直接融資佔比長期在80%~90%的水平;德國、日本作為製造業大國,都是直接融資為主,其比重都在50%以上。 如果說中國過去發展製造業主要依賴間接融資的話,經濟轉型就要求更多的直接融資了。 新興產業往往孕育於中小企業當中。新興中小企業往往是輕資產,波動大,與銀行信貸重抵押、求穩定的要求不匹配。而股權融資、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等融資方式,顯然更為適合。 如若著眼於轉移銀行體系的風險,則股市無非延續了其作為國企圈錢解困政策工具的使命;如若著眼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服務經濟轉型,則股市將成為新興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助推器。從這個角度來看,究竟是傳統藍籌還是新興科網企業更有投資價值,股市已經給出了答案。
❿ 簡述公司發行債券的條件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我國債券發行的主體,主要是公司制企業和國有企業。
企業發行債券的條件是:
1、股份有限公司的凈資產額不低於人民幣3 000萬元,有限責任公司的凈資產額不低於人民幣6 000萬元。
2、累計債券總額不超過凈資產的40%.
3、公司3年平均可分配利潤足以支付公司債券1年的利息。
4、籌資的資金投向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
5、債券利息率不得超過國務院限定的利率水平。
6、其他條件。
(10)擴大債券直接融資比重擴展閱讀:
債權發行意義:
未來應提高非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債比重。從債券的投資方來說,需要逐步提高非存款貨幣類機構投資人持有債券比重,為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入市創造條件,採取多種方法豐富投資人結構。
2013年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擴大債券發行,逐步實現債券市場互通互融」。
擴大債券發行對我國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和降低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是有重要意義的。擴大債券發行的同時,債券市場需要更加透明而且具備好的流動性,為更多參與主體進入債券市場創造條件。
2013年,中國債券市場由多部門監管,市場不統一的格局阻礙了金融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的實現。
債券市場互通互融是大勢所趨。債券市場互通互融會使得債券市場能夠充分反映資金市場的信息,資金的價格會通過交易價格實時反映出來。
面對一個分割的債券市場和混亂的利率期限結構,企業沒有辦法像面對統一的市場那樣去獲取融資成本的准確信息。低水平的債券市場無法與銀行進行充分競爭,這會使得企業的融資成本難以下降。
債券市場互通互融並且快速發展會給商業銀行帶來壓力,促使商業銀行提高其評估風險和定價的能力,對企業的信用進行更為精準的分析,提高其對不同企業的服務能力,並且有助於提升其國際競爭能力。
另外,擴大債券發行需要我國評級機構的進一步發展,債券產品的豐富更需要評級機構履行其職責,為廣大投資者提供真正有區分度、有足夠信息含量的研究報告和級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