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債券市場發展現狀分析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綠色債券再迎政策支持,市場規模快速增長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迅速,綠色債券市場已經躋身世界前列。2018年以來,多個部門相繼推出綠色債券市場建設與發展監管條例,監管體系更加規范;多個地方政府著力研究部署綠色債券獎勵政策,激勵措施更加完善。
2019年5月,人民銀行印發的《關於支持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發行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的通知》,盡管區域范圍目前僅有5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債券種類只是綠色債務融資工具,但在支持試驗區綠色發展的同時,其相關經驗和做法也將會得到復制和推廣,這對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和促進作用,也是進一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綠色金融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⑵ 證監會輕點2017年證券市場20大案位列榜首的是什麼
鮮言操控上市公司炮製「1001項奇葩議案」。
2018年1月19日,證監會發布2017年度案件辦理情況通報。2017年,證監稽查部門受理各類違法違規有效線索625件,其中交易監控發現的異常線索佔70%。全年集中部署4個批次專項執法行動共54起典型案件,重點打擊財務造假、爆炒次新股、利用高送轉非法交易、私募亂象等市場典型違法行為。
2017年證監稽查20起典型違法案例,其中包括鮮言操控上市公司炮製「1001項奇葩議案」,九好集團財務造假、山東墨龍虛假陳述及實際控制人精準減持案、雅百特財務造假案、馬永威等人操縱福達股份股票案、廖國沛操縱15隻股票價格案等。
(2)2017年債券市場違約擴展閱讀
2018年7月12日上午9時30分,上海一中院公開開庭審理了被告人鮮某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操縱證券市場一案。種種資料顯示,本案中的被告即為資本玩家鮮言。
資料顯示,鮮言曾主導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多起鬧劇,引起廣泛爭議,最終引來監管部門的關註:曾主導了多倫股份更名匹凸匹的資本大戲;因操縱多倫股份股價,被證監會罰沒款合計約34.7億元;
介入慧球科技後,指使、參與起草了引發市場廣泛關注的1001項奇葩議案;因罰沒款未如期繳納,上了第二批資本市場「老賴」名單;如今又被法院審理,即將宣判。
⑶ 銀行投資債券有哪些監管要求
銀行投資債券一般是需要監管部門的審核和批准。
⑷ 2017年多少批違法違規舉債的案例
截止到2017年末,我國政府債務余額為29.95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國債余額13.48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6.47萬億元。我國政府負債率也就是用債務余額除以GDP所得出的比例是36.2%。這個比例比2016年的36.7%有所下降。按照這樣一個比例,我國政府的負債率是低於國際社會通用的所謂60%的警戒線,也低於其他主要經濟體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負債水平。我們預計,未來幾年我國政府的債務風險指標水平與2017年相比,也就是我剛才跟大家通報的數據相比,不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在「堵後門」方面,主要是嚴格執行預演算法和擔保法,從嚴整治無序舉債亂象。堅持誰舉債、誰負責,用我們通俗的話講就是「誰家的孩子誰抱」,嚴格落實地方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債務人和債權人依法合理分擔風險。同時,將加大督查問責的力度,做到終身問責、倒查責任。我們相信,通過這些措施,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完全能夠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⑸ 2017年資金鏈斷裂企業,有哪些
2017年資金斷裂的中國企業名單出爐,共有十三大企業。在2017年這個經濟下行、金融去杠桿並行的年份,他們的杠桿終於承擔不了擴張的野心,資金鏈斷了。
2017年資金鏈斷裂的企業有:魏橋集團、丹東港、五洋建設、大連機床、江泉集團、齊星集團、博源集團、輝山乳業、保千里、龍力生物、億陽集團、東銀控股和樂視。
魏橋、丹東港、五洋、大連機床
雖因種種原因沒造成實質性的債務違約,魏橋集團緊急向行業協會求援文件中提到的2000多億銀行貸款暴露了其債務壓力。丹東港集團發行的10億元中期票據因未能按期兌付本金,出現了實質性違約。五洋建設負債率不高,但墊資建設的模式影響了資金的周轉。連續多次違約的大連機床逾期債務超過60億元,佔2015年末未經審計凈資產的117.28%。
總結:這些企業大多有著較大的融資需求,資本市場和本地金融機構都已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
⑹ 證券市場,怎樣分辨個人可買的企業、公司債
債券市場投資者按照其風險識別與承受能力,分為公眾投資者和合格投資者。
債券符合下列條件且面向公眾投資者和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的,公眾投資者和符合交易所規定的合格投資者可以參與交易:
(一)發行人最近三年無債務違約或者延遲支付本息的事實;
(二)債券信用評級達到AAA級;
(三)(深圳市場)發行人申請上市時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年均可分配利潤不少於債券一年利息的1.5倍;以集合形式發行的債券,上市時所有發行人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加總年均可分配利潤不少於債券一年利息的1.5倍;
(上海市場)發行人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實現的年均可分配利潤不少於債券一年利息的1.5倍;
(四)中國證監會及交易所根據投資者保護的需要規定的其他條件。
債券不符合上述條件,或者符合上述條件但發行人自主選擇僅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的,僅交易所規定的合格投資者可以參與交易。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上市規則》,公眾投資者可以投資的債券在存續期間發生以下情形之一的,公眾投資者不得再買入,原持有債券的公眾投資者可以選擇持有到期或者賣出債券:
(一)債券信用評級下調,低於AAA 級;
(二)發行人發生債務違約,延遲支付本息,或者其他可能對債券還本付息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
(三)中國證監會及深圳證券交易所根據投資者保護的需要規定的其他情形。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上市規則》,債券上市期間發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僅限合格投資者參與交易:
(一)債券信用評級下調至低於AAA級;
(二)發行人發生債務違約、延遲支付本息,或者其他可能對債券還本付息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
(三)上海證券交易所認定的其他情形。
參考資料:《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上市規則》、《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上市規則》
⑺ 2017年債券基金市場怎麼樣
綜合基本面、通脹面、資金面的情況來看,債券市場的利好因素還將存在,2017年的市場並不悲觀。但是由於短期因素的擾動,年末仍然存在一定壓力,需要在調整中把握中長期機會。
2016年的債券市場,投資者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債券尤其是信用債增量配置的最重要參與主體從銀行自營資金變成了理財資金。這里的銀行理財資金包括銀行理財部門的直接投資、委外、定製公募基金等。預計到2016年末,銀行理財規模達30萬億元。
在委外資金中,大部分管理機構都是通過以債券底倉+加杠桿獲取利差為主要收入來源、以獲取資本利得(包括利率債波段、信用債拉長久期)為增強收益的方式來完成業績目標。
這一切的銀行資金大循環,在債券牛市下,當然是沒問題的。如果由於貨幣政策邊際收緊,資金價格易上難下的情況下,若委外資金達不到預期收益(最大可能是估值虧損),可能導致銀行委外規模收縮,委外的資金管理機構被迫賣券降杠桿,導致債券賣盤增多,對債券市場造成較大的二級市場供給壓力,從而逐步將收益率砸上去。
總結而言,債券被動去杠桿的螺旋式路徑:
風險事件觸發收益率上升-->收益率不及預期-->銀行委外資金供給量的收縮-->委外管理機構被迫去杠桿-->債券賣盤增多-->收益率上行-->導致更多的債券拋盤。
在資金價格易上難下、流動性邊際寬松概率減小的情況下,如果股市向好,股市債市的蹺蹺板效應凸顯。
2017年的判斷是區間震盪,那麼利率出現階段性上行時,就是好的配置機會。
目前各方面經濟數據看起來,經濟軟著陸概率很大。展望17年,房地產能不給經濟增長帶來拖累已是不錯,指望房地產給增長帶來多大正貢獻不太可能。17年財政政策(基建、PPP)和改革政策(國企混改)對經濟增長尤為重要,若這些政策執行不力或效果不達預期,經濟有可能在17年年中或下半年出現進一步衰退,貨幣政策只能被動進一步寬松(匯率利率權衡下,保利率要緊)。
投資機會分析:
1、信用違約主體所在行業的產業龍頭債
如果個別過剩產能的信用主體違約了,那麼就會出現如2016年一季度的機會那樣,產業龍頭債的性價比非常高。銀行受限於風控制度,屬於風險規避型,這塊的機會應該屬於券商、基金、私募基金等。
2、CB、EB的機會
可轉債、可交換債擁有債性和股性雙重屬性,防守性和進攻性兼備。若股市出現行情,CB、EB表現估計不錯。
3、PPP等結合財政的非標機會
PPP目前仍是雷聲大雨點小,關鍵點在於政府是否意願讓渡出真實利益給民間資本。17年估計PPP會進一步落實,以激發民間資本的投資意願。
⑻ 民營上市公司債務違約頻現該怎麼解決
近一段時間以來,債券市場信用風險加速暴露,一些民營上市公司或持有上市公司的集團接連出現債券違約,引發了市場的擔憂。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債務違約,體現出金融與政府債務雙重監管大背景下,一些企業自身經營和財務控制能力出現了問題,債券市場的風險整體仍然可控。
而在稍早之前,則出現了企業發債10億元幾乎全部流標的情況。5月21日,東方園林發布公告稱,公司公開發行不超過15億元的債券已經獲批,原本計劃發行的10億元公司債券,實際發行規模僅0.5億元。業內人士認為,在信用收縮的大環境下,資質較差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部分城投平台再融資壓力進一步加大,這可能將繼續加快相關信用風險的暴露。
WIND統計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已經發生至少19起債券違約事件,涉及發行主體11家,合計債券余額為176.04億元。除此前的春和集團、大連機床、丹東港、億陽集團外,新增違約主體5家,分別為上海華信、富貴鳥、凱迪生態、神霧環保和中安消。與2016年不同的是,本輪違約多集中在民營上市公司、其中包括一些較知名的上市公司,因此引發了市場對風險蔓延的擔憂。
中金公司認為,本次「違約潮」並非事出偶然,本輪債務違約加速受去年底來融資環境收緊所驅動,尤其是資管新規出台後銀行非標資產快速回表為地方政府與民企的資金鏈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同時,多項去杠桿宏觀政策疊加,包括財政支出放緩、地方政府融資及基建投資監管趨嚴,表內信貸額度偏緊等,也加劇了企業融資的壓力。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記者表示,這一情況的發生,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調整所致。由於中國經濟區域發展差異較大,違約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以及其他一些經濟形勢相對較差的地區。從行業來看,違約事件主要集中在一些面臨較大行業分化和環保壓力的傳統產業。
上市公司發債熱情高漲
W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上市公司信用債發行規模已達4465.34億元,而去年同期僅為979.41億元,增幅高達355.92%。大幅攀升背後,上市公司償債壓力進一步提升。截至目前,A股上市公司存量信用債規模已達28188.96億元。其中,年內償債規模將達5436.61億元。即使扣除年內發行的短融,償債規模仍達3666.11億元。
從行業分布來看,按照細分行業分類,房地產發債規模最高,達到了864.9億元,緊隨其後的是電力能源行業,達到了831.9億元,采礦行業發債規模也達到了215億元。這三類行業發債規模占上市公司發債總量的比例達42.81%。Wind統計顯示,在年內上市公司債券到期情況方面,包含多個細分行業的製造業到期債券規模為1761億元,其次為電力能源行業,到期規模為822.6億元,房地產行業為717.86億元。
東方金誠評級公司首席分析師蘇莉認為,強監管下發生的信用收縮對債券發行人構成了一定的挑戰,融資成本和再融資難度有了較大的提升,尤其是對「借新還舊」過度依賴的企業沖擊較大。具體來說,部分負債高企、盈利能力出現顯著下降的民營企業或較為邊緣化的國企,尤其是處於產能過剩領域企業或成為信用風險暴露的集中區;部分面臨債券到期和回售壓力的房地產企業,在再融資難度明顯上升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出現新的違約主體。
另一方面,公開信息顯示,年報公布後,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正在受到交易所的高度關注。以飛樂音響為例,5月18日,上交所對其下發2017年年度報告的事後審核問詢函,問詢函要求該公司結合業務構成、資金使用安排、經營情況,說明報告期資產負債率大幅上升的原因,並要求上市公司結合短期借款規模、流動資金等,分析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是否存在短期償債風險以及應對措施。
債券市場信用風險整體可控
盡管債券違約事件時有發生,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債券市場的信用風險仍然整體可控。李迅雷強調,從違約金額來看,信用債違約金額比例還不到1%,大概只有0.4%、0.5%左右,遠遠低於目前銀行的壞賬水平,在一個正常的范圍內。李迅雷表示,從金融監管角度來講,要打破剛性兌付,所以不排除接下來還有不少公司出現違約。他指出,應當要有防範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意識,做好預期引導。
中信證券則認為,近期頻繁爆發的信用風險事件,各家主體違約的導火索和根源有所不同,其風險的積聚與爆發不在貨幣政策或流動性環境,而在於自身經營和財務控制能力。在穩杠桿和防風險目標下,預計原有風險處置將更加溫和,防範新風險積聚。未來信用風險總體會更為緩和,但結構上低評級主體仍然面臨一定風險。
中金公司建議,在政策層面,要遏制風險蔓延,短期內需要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及較穩定的政策預期,保持社融增速環比在一個較合理的水平有助於穩定總體融資條件及總需求,同時盡快頒布資管新規的執行細則及過渡期的安排也有助於「非標」資產有序退出,降低「踩踏」風險。中長期制度建設方面,金融去杠桿不能「單兵突進」,平穩去杠桿需要財稅體制改革及低質量信用資產平穩退出機制等方面的配合。
蘇莉認為,近期及後續可能出現的違約案例是我國信用債市場去除剛性兌付面紗之後呈現的信用風險本來狀態,信用風險的還原和釋放將促使信用債市場回歸信用風險定價的本源,引導投資者理性平衡信用風險與收益,有助於消除系統性風險的隱患。不過,在相對集中暴露信用風險的階段,也需要避免金融機構集體非理性和踩踏效應導致風險傳染性加劇。建議債券市場投資者提升信用風險識別和組合管理能力,對債券風險的暴露制定應對預案,冷靜應對信用風險。
⑼ 國內債券發生實質性債務違約是從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以後嗎
2018年全年新增42家違約主體,涉及債券118隻。違約金額方面,截至12月31日,2018年債券市場涉及違約金額達1154.5億元,而2017年這一數據為337.5億元。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在資管新規發布之前,在5月30日之前,2018年共有近20隻債券發生違約,合計違約規模超過170億;而2017年同期僅有9隻債券發生違約,合計違約規模約7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