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炒股配資 > 打仗對國債影響

打仗對國債影響

發布時間:2021-09-11 20:30:45

國債的暴跌會帶來什麼影響

國債暴跌意味著國債收益率的大幅上漲,一般市場是將國債收益率作為基準利率的,基準利率的上漲意味整個市場融資成本和風險情緒的上升

⑵ 簡述發行國債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原因

發行國債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適度的國債規模刺激經濟發展,規模過大對經濟發展有負面效應,適度的國債發行可以有效控制貨幣供應量。國家公債的運用可以影響市場利率。適度的國債可以調節供給與需求的總量平衡。

原因:國債是彌補財政赤字的較優方式。敗政赤字出現後,一般有三種方式彌補。一是動用歷年的財政結余;二是向中央銀行借款或透支;三是發行國家公債。

政府通過發行國債,將社會暫時閑置的個人公共消費資金集中起來,並改變其使用性質,將其轉向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或將資金沉澱下來,變一部分現實的購買力為潛在的購買力,從而減緩總需求壓力。

(2)打仗對國債影響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理財產品中,國債由國家信用做為背書,應該是屬於最安全的投資產品。稱市場稱為「無風險投資」。

2019年,國債三年期收益率為4%,五年期收益率4.27%,相比銀行定期同期產品並不低。在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的情況下,國債毫無疑問成為了「保本理財」性價比較高的替代品之一。

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推出儲蓄國債「隨到隨買」試點,將儲蓄國債發行時間由原來的10天延長至全月。

而個人投資者可在4月全月,通過40家儲蓄國債承銷團成員共計約13萬個營業網點,以及27家儲蓄國債承銷團成員的網上銀行購買儲蓄國債,有利於提高個人投資者購買儲蓄國債便利性。

本次發行的電子式儲蓄國債在發行期內不得提前兌取,發行期結束後方可提前兌取。而且提前兌取業務只能通過承銷團成員營業網點櫃台辦理。

⑶ 國債是否受戰爭的影響 需要知識淵博的人來回答呀!呵呵..

近代中國債券市場的價格,伴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動,而不斷發生巨大的變動。這種變動集中反映在證券交易市場上。處於全國金融中心的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是近代中國最大交易所,因此,上海證券市場價格的變動成為研究近代中國債券市場價格變動的主要依據。本文試通過對這一時期相關歷史資料的分析,揭示影響近代中國證券市場債券價格變動的主要原因。

一、近代中國債券市價變動的基本狀況

近代中國債券的發行始於1894年,當時的清王朝為了彌補國庫的空虛,開始效仿西方的公債制度發行公債。清王朝發行的主要公債一共有三筆:息借商款、昭信股票和愛國公債,估計實收白銀不足5000萬兩。這些公債基本上未進入流通,因此,也就無所謂價格的變動。辛亥革命以後,公債發行逐漸增多,交易的要求越來越強,1918年2 月北平證券交易所成立。從1914年至1927年,以北京為中心、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為承銷主體的債券發行與交易市場基本形成。但是,伴隨國民黨政府機構向上海的轉移,以北京為中心的證券市場開始衰落,1929年前後以上海為中心的債券發行與交易市場基本形成。債券市場交易的債券98%是政府公債,價格的變動也以政府債券為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後,由於國民黨政府的命運未知,債券的發行和交易走向衰落。另一方面,由於政府公債在民國十年(1921年)整理案未實行前,無連續資料可供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1922—1937年這一時期的債券價格變動。

我們首先分析1922年到1929年債券市場的價格變動情況。

1922年債券市況以整理六厘公債及整理金融公債最為活躍,全部債市從1月至7月均呈跌勢,由於信交風潮的影響,證券市場極為消沉。 7月以後,政府通過了關稅餘款變通撥付辦法,使擔保基金有了保障,債市開始逐漸上漲。盡管中間由於直奉戰爭等原因,債市有所回落,但總趨勢是上漲的,只有九六債券因擔保基金無著落而趨跌。

1923年年初由於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有不願保管基金的傳說,債市恐慌而引起價格下落,安氏澄清事實後,正值銀根寬松,債市回漲且形堅挺。此後,由於4月份金融債券抽簽延期和7月的政局變動,再加上11月秋收,銀根趨緊,只有金融債券補行抽簽價格上漲,其他均呈跌勢。

進入1924年,債市普遍上漲。然而,由於8月間銀根收緊, 九六公債基金無著,引起債券市場風波,加之政局動盪、水災旱災同起,債市一落千丈。直至10月戰事結束、商業凋敝、銀根平松,債市才開始好轉。

1925年,債市在前4個月漲勢極盛,直到5月間,茶繭交易需用資金,債市上漲趨勢略緩,加之五卅慘案發生,滬市於6月中罷市達25 日之久。10月,浙軍抵達上海,奉軍退卻,11月,整理金融公債、整理六厘公債兩債相繼抽簽,人心稍見平穩, 債市才逐漸回升。 從總體上看,1925年債市除中間略有起落外,大致趨漲。

1926年債市狀況比較平穩,還本付息均能按期舉行,債券價格沒有大的波動。由於公債利息優厚,購買公債成為良好的投資形式。這一時期是近代中國公債發行以來價格較為穩定的時期。

1927年債市急轉直下,整理六厘公債1月間價格還在80元以上,到8月便跌至36元;
七年長期公債價格1月間在70元左右,到8月則跌至33元,其價格低落是近年來所僅見。8月以後政局逐漸穩定, 市場上盛傳本年度整理各項債券利息均有可能按時支付,因此,年底債市開始上漲。

1928年債市極為興旺。卷煙庫券、軍需公債、善後八厘公債、金融短期公債、金融
長期公債都於年內發行,而債市不曾因為新債的增加而受到影響。雖然5月間由於濟南慘案,債市曾一度下落, 但全年趨勢大致都在上漲中。

1929年,盡管時局變動,債市總體來看偏於向下,但無劇烈變動。(註:有關上述時期債券市場價格變動的情況,詳見孔敏主編:《南開經濟指數資源匯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68—470頁:楊蔭溥:《中國金融論》,黎明書局1931年版。)

接下來分析1930年—1936年債券價格的變動情況。

1930年9月,債券價格開始上升。隨著政局的變動,從1931年4月至1932年2月債市又持續下跌,高低相差45元。1932年5月至1933年1 月債券價格上下波動,但是起伏不大。1933年1月以後債市開始上升, 高低相差也在45元左右。由於經濟不景氣,工商業呆滯,利潤收入不如證券投機,因此公債投機之風熾烈,交易旺盛,日間買賣票額常超出3000萬元。1931年每月平均成交額達27800萬元。1932年因為滬戰停市數月,交易總額稍減。1933年每月平均成交額超出票面26500萬元,而1934 年頭5個月每月平均票額竟在32400萬元以上,但其中大部分交易是買空賣空,交割比例很低。1936年1月,伴隨經濟形勢的惡化, 稅收收入的減少,擔保基金虧空日多,債市價格下跌。1936年3月又一次整理內債,截止到12月底,在這一時期價格變動不大,一直處於徘徊狀態。1937年價格開始上升。

從1930年至1937年的裁兵公債每月高低市價圖也可看出上述價格變動趨勢。

附圖{f70d02}
圖1 裁兵公債每月高低市價(註:該圖所根據的1930 年數字見《經濟統計季刊》
1932年3月,第1卷,第1期:1932—1934年6月數字,見於英傑:《近代中國內債之觀察》,《東方雜志》第31卷, 第14 號;1934年7月—1936年2月數字,見中國銀行總行管理處經濟研究室:《中外商業金融匯報》1935年1—12期,1936年1期,有關內債上海市價表。)

二、政府的債信程度及債券收益率與債券價格波動

中國近代證券市場交易的主要標的物是政府債券,因此,與資本主義國家以公司股票和公司債券為主要標的物的債券市場不同,影響中國近代債券市場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政府的債信程度及債券的收益率。

1.近代中國政府債券的特點

近代中國政府債券的發行是效仿西方的產物,多數都指定擔保品,而資本主義國家則很少指定擔保品。這主要是由於人們對債券認識不足,國家債信不十分可靠,只有提供擔保品保證准時償付才能取信於民,使債券得以順利發行。在近代中國,公債與國庫券差別不大,只不過國庫券期限略短,每月攤還本息,而公債則定期抽簽還本。但在資本主義國家,公債與國庫券的差別較大:公債期限較長,通常至少在三、四十年左右,而且是在期限內任意償還,庫券只是臨時借款。此外,近代中國政局變化無常,證券市場穩定性比資本主義國家要差,價格變動大,因此,債券常為投機標的物。

2.債信程度及收益率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既然政府債券是近代中國債券市場交易的主要標的物,所以,政府的債信程度自然成為影響近代中國證券市場債券價格的主要因素。政府債信主要取決於擔保基金是否穩固以及基金保管是否確定。擔保基金鞏固,償債有確實財源,價格穩定且趨漲;擔保基金無著則債市下跌,價格動盪。例如,北洋政府時期整理案內各債,由於基金穩固,各債穩定且趨漲,自民國元年至民國十一年,政府雖然連年發行新債,但債券自從整理以後,逐年抽簽還本付息,信用漸佳,購買者漸增。郵政儲金、養老金、學校基金以及個人置產均視公債為良好投資方式,由此債市呈上漲趨勢。政府所發新債也能在5—6折以上出售。「九六公債」因擔保基金無著落而跌落,因傳聞基金有著落而上升,因國民黨不予承認而下降,其陡漲陡落,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擔保有無。基金保管是否確定,(註:如北平政府所發公債,整理案後,基金委託總稅務司保管,其還本付息大權盡屬總稅務司。)也往往引起債券行市的變動。如安格聯去職就引起價格下跌。另外,國民軍定都南京後,政府對於各項內債,尚未有確切保障的表示,因此人心疑慮,導致債券價格下跌。國民黨政府所發各債擔保基金也由於公共保管、收支公開、信用較好而導致債市較為穩定。影響債信的其它原因,如市場容量的大小,還本抽簽日期等,也會引起價格的波動。

表1 1928年—1937年債券價格收益比較
收益指數每年12%=100為基礎 價格指數1937.7月末=100為基礎
年份
指數 收益% 高 低
1928 69.6 17.3 …… ……
1929 81.0 14.8 …… ……
1930 68.0 17.7 …… ……
1931 62.2 19.3 107 55
1932 49.1 24.4 77.7 49.5
1933 71.4 16.8 92.9 58.7
1934 96.8 12.4 109.8 80.1
1935 92.4 130 110.4 86.1
1936 103.9 11.6 106.6 97.1
1937(6月) 137.4 8.7 116 104

資料來源:〔美〕阿瑟·思·楊格:《中國財政經濟情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債券收益率是吸引各界(主要是銀行業)經銷債券的主要因素,因而,也是影響證券市場價格變動的又一關鍵因素。從北洋政府時期到國民黨政府時期,發行了大量的政府債券。北洋政府時期發行6.12億元,國民黨政府從1927年到1936年期間發行了26億元(根據千家駒先生計算)。這些公債之所以能成功地籌集,主要是由於債券價格低廉,能帶來高額收益。在金城銀行收益、開支和凈利表(1917—1927)中,有價證券損益一欄內顯示證券收益平均占利潤總額的11.9%,有時高達20.61 %。(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銀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頁。)1927年,在軍事政治不穩定的情況下,上海銀行界肯於認購債券,是因為政府給予了極優厚的條件,雖然當時還沒有貼現(註:持票人以未到期票據向銀行兌取現金,銀行按市價利息率以及票據的信譽程度規定某一貼現率,然後扣除自貼現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將余額支付給持票人的資金融通行為。)的承諾。1928年春,為了使政府債券能夠更為順利的發行,國民黨政府採取了給上海銀行家以公債貼現的辦法,由此一個相當活躍的債券交易市場便建立起來,高額收益率使銀行界樂於承銷這些債券。如表1所示,財政部從1927 年至1931年間所發行的公債平均利息率是8.6%。 因為公債出售時的高貼現率,所以它的實際收益率是比較高的,楊格的一項研究表明,從1928年到1932年債券的平均收益率大約是15%—24%, 1933年為16.8 %,1934年為12.4%,1935為13.0%,1936年11.6%,1937年6月為8.7%。

政府發行債券,名為十足發行或九八發行,實際上是按遠低於票面的價格發行,使承購銀行有厚利可圖,並可利用這種債券買賣業務在市場上進行投機。金城銀行自創立到抗戰前20年中購買公債和國庫券,始終是資金運用的一大流向。它自己也公開承認:「近代中國有價證券,以中央政府發行之公債、庫券,擔保最為確定……市場流通性也最大,故本行對於此種債券之投資,商、儲兩部歷年均達相當之數。先就商業部而言,最近三年來(1934—1936),此項投資與本行抵押、信用兩項放款總額比較,約等其1/6。」事實上,加上儲蓄部的公債、國庫券,這三年就分別達到27.15%,24.735%和26.28%(除了中國銀行、中央銀行和交通銀行外,金城銀行比任何銀行都大), 抗戰前夕更達到 42.81%,比1927年增加了7.71倍, 它購存的統一公債票面額占政府公債發行總額的2.88%。在金城銀行賬上,民國七年短期公債(1918—1919)和整理金融公債(1920—1922),按照它們的利息、折扣、還本付息年限次數及當時記帳價格平均計算(前者每百元78.05元,後者64.42元),前者年息為19%,後者高達23.5%。金城銀行專設豐大號從事公債投機,所獲暴利就更難以計算了。(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銀? 惺妨稀罰

⑷ 購買國債對經濟有哪些影響

1.國債對經濟發展速度的調節效應
在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於「疲軟」狀態時,發行國債可以動員社會閑置資金參與經濟建設,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在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於「過熱」狀態時,發行國債又可以回籠流通中的貨幣資金,起到收縮社會總需求、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國債對社會總需求的雙向調節效應,是稅收等其他手段所難以替代的。
2.國債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節效應
社會經濟結構協調是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由於發行國債是非政府財力向政府財力轉化,它在增加政府投資能力的同時,會減弱非政府渠道的投資能力。這種投資主體的轉化,意味著投資結構的轉變,即由政府負責的社會公益設施、基礎設施及重點建設設施的比重必然加大,而由企業及個人的一般性產業投資比重則相對降低,表現在國民經濟結構中,會引起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產業、基礎產業與加工產業等的比例結構的相應變化。
3.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調節效應
一般認為,政府發行國債只是貨幣購買力從認購者向政府轉移,對流通中的貨幣量沒有影響。實際上,國債對貨幣流通量是否產生影響,還要取決於它的認購者、認購國債的資金來源及其中央銀行貨幣發行的關系。這可能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居民購買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居民購買國債的資金主要是手持現金和儲蓄存款。從資金運動的角度看,居民購買國債表現為居民手持現金和銀行儲蓄存款減少,財政財力增加,中央銀行的財政性存款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央行將財政性存款安排了商業銀行貸款,則可能引起貨幣流通量的增加;如果央行將其專供財政使用,則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甚至會因商業銀行儲蓄存款減少,相應的派生存款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也相對減少:如果國家實行財政、貨幣「雙緊」政策,將國債扣留國庫不用,則會使流通中的貨幣量絕對減少。
(2)企業購買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企業購買國債是企業資金向財政資金的轉化。如果企業用閑置不用的資金購買國債,這種轉化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企業用生產或消費的資金購買國債,則可能增加其對銀行的貸款需求,商業銀行貸款增加,如果沒有引起央行的貨幣發行,則對流通中的貨幣量影響也不大,如果商業銀行自身難以滿足企業貸款需求,並且不得不因此而增加其對央行的借款,央行又不得不以貨幣發行來擴大資金來源,滿足商業銀行的借款需求時,則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
(3)商業銀行認購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在國債由商業銀行認購的情況下,如果商業銀行正常的資金來源充裕,或能以壓縮其他貸款需求來滿足政府財政的需求,都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商業銀行原來的資金來源和運用缺乏調節餘地,則只能通過向央行申請貸款來滿足購買國債所擴大的資金運用,這可能成為央行增加貨幣發行的誘因,也可能使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如果央行並未因此而發行貨幣,則流通中的貨幣量也不會發生變化。

⑸ 發行國債對國家有什麼好處

國債,主要考慮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是國家在經濟疲軟的時候替代私人部門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第二就是在經濟高漲,通貨膨脹壓力較大的時候,政府發行國債可以回籠流通中的貨幣,減輕市場通脹壓力。

⑹ 利率對國債如何影響

利率不會響國債期貨價格,影響期貨價格的只有供求數量,即供大於求,價格下跌,供不應求,價格上漲。

1·市場利率降低,意味著新發債券的利率也會降低,相對於已經上市的這些老債券來說,老債券的收益率就比較高了,也就是老債券的價格被低估了,所以這個時候就會買入債券,獲取比市場利率高的收益,這樣債券的價格就會漲,隨著債券的價格上漲,收益率就會降低,價格和收益率重新達到均衡,跟市場利率匹配
2· 債券的價格跟債券的收益率是成反比的,市場利率會影響債券的收益率。
3·市場利率(marketinterestrate/marketrate)是市場資金借貸成本的真實反映,而能夠及時反映短期市場利率的指標有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國債回購利率等。新發行的債券利率一般也是按照當時的市場基準利率來設計的。一般來說,市場利率上升會引起債券類固定收益產品價格下降,股票價格下跌,房地產市場、外匯市場走低,但儲蓄收益將增加。
4·債券價值是指進行債券投資時投資者預期可獲得的現金流入的現值。債券的現金流入主要包括利息和到期收回的本金或出售時獲得的現金兩部分。當債券的購買價格低於債券價值時,才值得購買。

⑺ 國債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一)國債對財政收支的影響

政府行使其職能,必須有一定的財政支出。一般來說,政府的主要收入來自稅收,當政府稅收剛好等於或者大於其財政支出時,政府無赤字或有盈餘;當稅收小於支出時,政府赤字就產生。因此,為了追加收入,彌補財政缺口,政府便發行國債。籌集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將其使用權轉移到國家手中。根據乘數效應,在今後年度,必將引至國民經濟的大幅度增長。

(二)國債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政府發行國債,當中央銀行承購國債,會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這部分存款用於政府各項支出,撥給社會上的部門企業和個人時,其賬戶所在的商業銀行的存款就會相應增加,其結果就是貨幣供給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擴張社會貨幣供給量。如果社會正好處於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的狀況,那麼很容易造成很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直接承購政府債券。在現代銀行制度下,這是中央銀行創造貨幣的機制。而商業銀行又具備擴張信用和創造派生存款的機制,它表明商業銀行雖然不能創造貨幣,卻能夠在中央銀行放出貨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張信用規模。於是中央銀行在承購國債時,擴大的貨幣供給不僅僅是國債本身,而可能是擴大的許多倍。按照存款准備金制度,當財政向社會有關方面進行撥款後,商業銀行的社會存款將會增加。於是,其中一部分作為准備金繳存中央銀行,另一部分可用來發放存款。存款的結果又使得社會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環進行,使得信用擴張。當商業銀行動用超額准備金購買債券,沒有減少社會存款,貨幣供給沒有減少,而銀行購買債券,政府運用資金,會擴張貨幣供給。國債的流通對貨幣供給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企業或者個人等非銀行部門把國債轉讓給商業銀行,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就會增加,即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投放出來,貨幣供給量增加。當商業銀行將手中的國債轉讓給中央銀行時,商業銀行在中央的超額准備金將增加,這筆資金隨時可以投放出去,擴大貨幣攻擊量。因此,中央銀行買賣債券可以控制貨幣供給。

(三)國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

首先政府發行國債以後,如果將籌集的資金進行投資性支出,就直接擴大了政府的投資規模。實踐中,很多國家的債務收入都是用來作為擴大政府投資的;在另一方面,政府債券能影響資金市場的利率,而當利率升高時會引起投資支出的減少。因為人們的成本提高了。相反,當利率降低的時候,投資就會增加。國債同時對消費產生影響。政府舉借國債增加了政府現實可用的資源,如果這些擴大的收入來源被用於各種消費開支,那麼國債的直接效應就是增加政府消費。但從個人角度來看,國債使得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減少,從而使家庭或個人的消費減少。

(四)國債對總供給的影響

不管外債還是內債,如果能夠有效運用,投入生產過程,就能促進生產發展擴大未來的社會支出,從而擴大社會供給量。在舉借外債的時候也可以增加國內市場的供給。政府通過外債的發行,擁有了以外匯形式的貨幣購買力。政府可以進口緊缺的商品物資,從而增加社會供給量。國債還可以影響社會總需求。它是通過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來表現的。如果國債運行擴大了某經濟主體的投資或者消費,又沒有減少其他主體的投資和消費,那麼社會總需求就會增加。

⑻ 巨額的國債對經濟又起到了什麼影響

國債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它是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者公眾對政府的債權。〔1〕它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等籌集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國債的發行,一方面能增加財政收入,影響財政收支,屬於財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對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的擴張和緊縮,起著重要作用。國債對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為社會經濟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其中有不同的經濟主體,有不同的經濟內容,有不同的經濟現象。因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一、國債對經濟影響
(一)國債對財政收支的影響
政府行使其職能,必須有一定的財政支出。一般來說,政府的主要收入來自稅收,當政府稅收剛好等於或者大於其財政支出時,政府無赤字或有盈餘;當稅收小於支出時,政府赤字就產生。因此,為了追加收入,彌補財政缺口,政府便發行國債。籌集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將其使用權轉移到國家手中。根據乘數效應,在今後年度,必將引至國民經濟的大幅度增長。
(二)國債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政府發行國債,當中央銀行承購國債,會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這部分存款用於政府各項支出,撥給社會上的部門企業和個人時,其賬戶所在的商業銀行的存款就會相應增加,其結果就是貨幣供給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擴張社會貨幣供給量。如果社會正好處於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的狀況,那麼很容易造成很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直接承購政府債券。在現代銀行制度下,這是中央銀行創造貨幣的機制。而商業銀行又具備擴張信用和創造派生存款的機制,它表明商業銀行雖然不能創造貨幣,卻能夠在中央銀行放出貨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張信用規模。於是中央銀行在承購國債時,擴大的貨幣供給不僅僅是國債本身,而可能是擴大的許多倍。按照存款准備金制度,當財政向社會有關方面進行撥款後,商業銀行的社會存款將會增加。於是,其中一部分作為准備金繳存中央銀行,另一部分可用來發放存款。存款的結果又使得社會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環進行,使得信用擴張。當商業銀行動用超額准備金購買債券,沒有減少社會存款,貨幣供給沒有減少,而銀行購買債券,政府運用資金,會擴張貨幣供給。國債的流通對貨幣供給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企業或者個人等非銀行部門把國債轉讓給商業銀行,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就會增加,即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投放出來,貨幣供給量增加。當商業銀行將手中的國債轉讓給中央銀行時,商業銀行在中央的超額准備金將增加,這筆資金隨時可以投放出去,擴大貨幣攻擊量。因此,中央銀行買賣債券可以控制貨幣供給。
(三)國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
首先政府發行國債以後,如果將籌集的資金進行投資性支出,就直接擴大了政府的投資規模。實踐中,很多國家的債務收入都是用來作為擴大政府投資的;在另一方面,政府債券能影響資金市場的利率,而當利率升高時會引起投資支出的減少。因為人們的成本提高了。相反,當利率降低的時候,投資就會增加。國債同時對消費產生影響。政府舉借國債增加了政府現實可用的資源,如果這些擴大的收入來源被用於各種消費開支,那麼國債的直接效應就是增加政府消費。但從個人角度來看,國債使得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減少,從而使家庭或個人的消費減少。
(四)國債對總供給的影響
不管外債還是內債,如果能夠有效運用,投入生產過程,就能促進生產發展擴大未來的社會支出,從而擴大社會供給量。在舉借外債的時候也可以增加國內市場的供給。政府通過外債的發行,擁有了以外匯形式的貨幣購買力。政府可以進口緊缺的商品物資,從而增加社會供給量。國債還可以影響社會總需求。它是通過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來表現的。如果國債運行擴大了某經濟主體的投資或者消費,又沒有減少其他主體的投資和消費,那麼社會總需求就會增加。
二、國債在經濟中的其他作用
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債除具有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等基本功能之外,還具有以下幾方面重要作用:
(一)形成市場基準利率
利率是整個金融市場的核心價格,對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等市場上金融工具的定價均產生重要影響。國債是一種收入穩定、風險極低的投資工具,這一特性使得國債利率處於整個利率體系的核心環節,成為其他金融工具定價的基礎。國債的發行與交易有助於形成市場基準利率。國債的發行將影響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狀況,從而引起利率的升降。在國債市場充分發展的條件下,某種期限國債發行時的票面利率就代表當時市場利率的預期水平,而國債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價格的變化又能夠及時地反映出市場對未來利率預期的變化。
(二)作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的結合點
首先,擴大國債的發行規模是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1998年8月為保證經濟增長率達到8%而增發2700億元特種國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次,國債,特別是短期國債是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唯一合適的工具。國債的總量、結構對公開市場操作的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國債規模過小,央行在公開市場上的操作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能力就非常有限,不足以使利率水平的變化達到央行的要求;如果國債品種單一,持有者結構不合理,中小投資者持有國債比例過大,公開市場操作就很難進行。
(三)作為機構投資者短期融資的工具
國債的信用風險極低,機構投資者之間可以利用國債這種信譽度最高的標准化證券進行回購交易來達到調節短期資金的餘缺、套期保值和加強資產管理的目的。

⑼ 匯率上升對國債有什麼影響

看看這段話對你有沒有幫助:
近來,國際上的交易員都在預計人民幣將會被重新估值,所以他們都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開倉活動。而這些壓力在近幾周盡管有所緩解但並沒有完全消失,這些交易員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在人民幣市場上過度的現金流動性。
這是因為這些國際交易員們一味地借入美元,然後再拋售這些美元以換取人民幣。接著,再把這些人民幣現金又投資到了人民幣國債上。他們是希望可以從將來人民幣的升值中獲利。我們一再地強調了保持貨幣穩定的策略是目前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好選擇。但是那些國際交易員們卻仍舊可以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而為何我們較其他中國債市交易員們更為樂觀的原因也正是在這里了。
現在,如果央行加強對現金的流動控制,即通過大量的短期國債拋售,從而進一步抽走市場上的過剩資金,那麼國債的回報率也就會隨之上升。當然,同時拆借率也可能會上升。

⑽ 為什麼打仗時,股票會跌啊

1、因為打仗也就是發生戰爭的時候,一方面,大家忙於逃命,所以大部分股民會套現股票,把股票的錢取出來,換成其他保值的貨幣,從而帶著逃跑到其他沒戰爭的地方,導致了股市下跌。另一方面,打仗時,國家經濟發展下降,導致了普遍不看好股票,利空,所以股價會大幅度下跌。
2、目前股票價格下跌的原因有三個:
(1)市場內部因素它主要是指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即資金面和籌碼面的相對比例,如一定階段的股市擴容節奏將成為該因素重要部分。
(2)基本面因素包括宏觀經濟因素和公司內部因素,宏觀經濟因素主要是能影響市場中股票價格的因素,包括經濟增長,經濟景氣循環,利率,財政收支,貨幣供應量,物價,國際收支等,公司內部因素主要指公司的財務狀況。
(3)政策因素是指足以影響股票價格變動的國內外重大活動以及政府的政策,措施,法令等重大事件,政府的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經濟政策的變化,新頒布法令和管理條例等均會影響到股價的變動。

閱讀全文

與打仗對國債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