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國債大致有以下幾種目的:
1、在戰爭時期為籌措軍費而發行戰爭國債。在戰爭時期軍費支出額巨大,在沒有其他籌資辦法的情況下,即通過發行戰爭國債籌集資金。發行戰爭國債是各國政府在戰時通用的方式,也是國債的最先起源。
2、為平衡國家財政收支、彌補財政赤字而發行赤字國債。一般來講,平衡財政收支可以採用增加稅收、增發通貨或發行國債的辦法。以上三種辦法比較,增加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種好辦法但是增加稅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稅賦過重,超過了企業和個人的承受能力,將不利於生產的發展,並會影響今後的稅收。增發通貨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種辦法是最不可取的,因為用增發通貨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其對經濟的影響最為劇烈。在增稅有困難,又不能增發通貨的情況下,採用發行國債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還是一項可行的措施。政府通過發行債券可以吸收單位和個人的閑置資金,幫助國家渡過財政困難時期。但是赤字國債的發行量一定要適度,否則也會造成嚴重的通貨緊縮。
3、國家為籌集建設資金而發行建設國債。國家要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為此需要大量的中長期資金,通過發行中長期國債,可以將一部分短期資金轉化為中長期資金,用於建設國家的大型項目,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4、為償還到期國債而發行借換國債。在償債的高峰期,為了解決償債的資金來源問題,國家通過發行借換國債,用以償還到期的舊債,「這樣可以減輕和分散國家的還債負擔。
2. 為什麼中國一定買別國的國債
先說下外匯儲備的形成,外國投資人來華投資所以帶來了美元,中國出口商出口商品獲得了美元,但美元不能在中國流通,於是他們把各自的美元賣給了央行,換取人民幣裝進自己的腰包,央行獲得的這些美元就是外匯儲備。由此看出外匯儲備並不是實實在在的財富,更多的意義是為外國投資人和中國出口商腰包里的人民幣提供一個「價值支撐」,表示「有這些美元在,你們腰包里的人民幣就不是廢紙,而是由有價值的美元支撐的」的意思,真正的財富是外國投資人和中國出口商腰包里的人民幣,怎麼用是他們說了算。外儲都是外幣,不能在國內流通,因此不能用來發展國內的產業,包括第三產業,而如果投資外國的話,實體經濟風險大,只能投資風險很小的項目,比如美國國債。另外國內隨時會有把人民幣換成美元帶出國使用的需求,因此需要投資的項目能隨時變現成現金,國債的優點又體現出來了。最後,中國和美國或許有政治交易,比如說中國買美國國債,美國就不給中國惹事之類~
3. 在現在的經濟狀況下,中國人為什麼還大量持有美國國債,而不投資國內實業
1、經濟角度:由於美元的地位國債、在美國,一般以國債利率為無風險收益率。
2、政治因素:若美國是一家公司中國政府即是該公司的董事長,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牽制美國獲得政治意義。
購買他國國債和投資國內企業並無直接關系
4. 既然中國外匯貯備那麼多為什麼不用於國內投資呢幹嘛還買美國國債,直接投資國內嘛!相反,還吸引外資
外匯是國際貨幣,我們需要外匯是因為用人民幣在國外買不到東西,而外匯是用於國際支付的,所以在國內是無法使用的,所以投資國內是行不通的。
5. 為什麼中國還要印錢,不是有貿易轉來的錢嗎(錢不是同買國債去了嗎),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用在國內!
1、人民幣是在不斷消耗的,包括自然損耗,個人、機構、境外保存現金,替換舊幣等,加之為促進經濟,防止通縮,國家會適當增加貨幣投放量,所以需持續的印製貨幣;
2、經常項下(包括貿易)和資本項下獲得的外幣(或者說是儲備),是無法在境內直接實現增值的,就需要投資境外的一些資產,目前美國債從收益率和風險上,加之某些政治因素是比較適合的投資品種,所以成為儲備的使用大頭;
3、境外投資的這些資產,遲早還是會調回國內的,也就是說這些錢遲早會以不同方式,直接或間接使用到國內,當然損失掉的除外。
6. 我們國家的外匯儲備為什麼只買美國國債而不做其他國內投資
外匯是國際貨幣,只能用於國際交易。如果用於國內投資不如我們自己印人民幣。
各國政府管理和經營外匯儲備,一般都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個原則。
首先美國國債安全,要是買伊拉克的,現在已經是廢紙了;其次是容易變現,要是買石油,存放是個問題,要想變現也不太容易;再次是量,外匯儲備太多,要是買別的國家的債或者別的東西,估計人家沒有那麼大的量供你買。
7. 為什麼中國不把國債用在國內,降低稅收
雖說lz希望不要聽到蓋概而論的回答和很商業的回答 但是這個問題確實需要相當學術性的回答
lz沒有搞懂幾個根本性的問題
1.我國的美元從何而來 又保存在誰手裡
2.國家為什麼要購買美債
1.我國的美元從何而來 又保存在誰手裡
我國是一個 出超 大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於出超狀態。
企業得到大量的美元。然後企業將這些美元交給中央銀行兌換成大量的人民幣。
也就是說 我國銀行在得到大量美元的過程中,已經把這些美元兌換成人民幣投放進市場。
這些美元就相當於黃金實物一樣,充當人民幣投放進我國市場的基礎。
美國 美聯儲 和 美國政府 不是一體的。 和美國一樣
中國 中央銀行(人民銀行) 和 政府 不是一體的。 (世界各國也基本是這樣)
政府 不控制貨幣發行 其收入主要是 稅收 稅收不能滿足其財政支出時 則發行國債。
中央銀行 控制國家貨幣發行和管理國家日常經濟運行。 外匯也當然歸中央銀行管理
暨 中國的美元 實際上掌控在中國的中央銀行 人民銀行手中。和中國政府本身無直接關系。
2.為什麼要買外國國債
前文已經說到 我國是一個 出超 大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於出超狀態。
企業得到大量的美元。然後企業將這些美元交給中央銀行兌換成大量的人民幣。
也就是說 我國銀行在得到大量美元的過程中,已經把這些美元兌換成人民幣投放進市場。
這些美元就相當於黃金實物一樣,充當人民幣投放進我國市場的基礎。
但是美元和黃金不同,是一種沒有實際價值的東西。它的價值波動很大,而且總體上呈貶值趨勢。所以我國銀行為了讓手中的美元保值 需要投資一種 風險小 收益穩定 能抗通脹的金融產品。
美國國債是一個或者說原本是一個 最佳的選擇。
最後 在市場經濟制度下 定位市場價格和工人工資的 不是國家也不是企業。
而是由所有人類,整個市場所決定的。(供求,成本,競爭,勞動力價值)
政府該做的的就是促進產業升級 個人該做的就是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附加值。
8. 中國國內的財政資金,為何不增加對國內民生的投入,而要用於購買美國的國債
買美債的錢,不能用於投資,而只能用於購買物資或他國國債來儲存用的。
紙幣是紙做的,為什麼一張印了100的紙票子能買100個蘋果?這是因為政府給紙幣賦予了價值。也就是說,政府說他值100個蘋果。但政府光這樣憑空說,大夥是不會認同的。那政府靠什麼來給紙幣能買100個蘋果的價值呢?就是靠物資儲備。政府許諾,如果公民認為一旦情況危急,就可以拿手中的100元紙幣到央行,去兌換出與之同等價值的實物出來。換言之,中國市場上流通著這么多的紙幣,在央行庫里必須要存這么多紙幣所相對應的實物才行。公民有了這樣的許諾,才會放心的把自己手裡的100個蘋果,交給別人,換來一張印著100的紙票子。也就是說,央行手裡必須存著很大量的實物,並且這些實物是不能拿出來花的!萬一明天全體中國人都拿著紙幣找央行要兌換實物,央行得拿得出來才行,要不然紙幣是沒信用的。
拿什麼實物最好呢?就是黃金!
中國不像美國似的,國庫里有足夠的黃金。中國只有1000噸黃金儲備。相對應於中國龐大的財富而言,1000噸黃金是杯水車薪。所以中國的另外的儲備就是外匯。中國用外匯作為保證本國幣值的實物抵押。中國通過外匯管制,也就是出口企業,一旦獲得外幣,就得在15天內,要麼把外匯花掉,要麼兌換成RMB,這樣,外匯就到了央行手裡。央行這么做,是防止2件事,第一,防止中國居民承擔美元貶值的風險;第二,防止國內流通各種各樣的外幣對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央行手裡就又有了大量外匯。這么多外匯,是不能投資的,你不知道大家什麼時候,跑到央行兌換實物。只能買2種東西:一種是不易腐壞的實物(比如黃金白銀石油什麼的)再一種就是外國國債。外國國債的流通性很強,可以直接當紙幣使用。也就是說,你拿一張100美元的美國債,在美國能照樣當一張100元美鈔使用。這樣一來,美債也可以作為實物來作為RMB發行的抵押。
為什麼非得買美債呢?我們手裡有美元紙票子,大量的美元紙票子。美國現在缺錢,所以就會印鈔票。如果我們不借他錢,他只會印更多的紙票子。那樣我們的損失會更大。買了美債,可以讓美國少印點鈔票,順便便還能給咱點利息。這已經是各種做法里對自己損失最小的辦法了。
之所以我們不買黃金、石油之類,主要是因為中國手裡的外匯太多,一旦買石油,油價就會漲,買黃金,金價漲。現在油價、金價已經偏高了,老百姓都有意見了,就不能再給市場添亂了。
要恨,就恨咱們中國的黃金儲備不夠多吧~中國要能實現金銀本位制,根本不會發生這破事。國家實力還不夠強啊,沒辦法。游戲規則都是人家在幾十年前定的,定的都是有利於他們的游戲規則。
9. 為什麼買國債而不是投資
外匯儲備的作用有三:
1.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即欠債還錢.
2.穩定匯率.本幣貶值時,到市場上用外匯購買本幣,使本幣數量減少,供不應求就升值了.
3.國際借貸保證.權和錢都是國際借貸的保證.國際上權力不夠(美國的儲備是比較少的),那就放較多的錢吧.
主要作用為前面兩點,投資了長期的品類,要發揮作用的時候收不回來就麻煩了.所以要保持一定的流動性.
10. 為什麼中國有如此之多的外匯儲備卻非要去買他國的國債,為何不能拿來為祖國經濟建設而用呢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快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外向型經濟的有力推動。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在中國開革開放初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積累了寶貴的外匯,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開拓了國際市場,融入了國際社會,加入了WTO。通過對外貿易連年順差,中國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已經達到2.4萬億美元,超過G8集團的外匯儲備總和,令人刮目相看。這使中國有能力應對當前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也有能力對身陷困境的國家和地區提供有力援助,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承擔更多責任。
但同時也應當清醒地看到,外向型經濟很容易受到國際經濟和金融危機的沖擊,大量外匯儲備也會由於金融危機而縮水,造成國家資產的極大損失,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轉嫁危機的對象。美國造成了此次金融危機,很大程度上卻是讓擁有大量美元儲備的中國埋單。由於中國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給人民幣升值帶來了很大壓力。而人民幣的升值直接導致外匯儲備的縮水,中國的國家利益受到嚴重威脅。這種隱性的損失和威脅卻很少有人注意和關心,真是沒有硝煙的戰爭!人民幣的升值還使中國的外貿受到很大影響,逐漸喪失了價格競爭的優勢,再加上金融危機導致主要貿易對象購買力下降,造成中國許多外向型企業舉步維艱甚至關門倒閉。
對外依存度過高的風險
當前中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經很高,外貿依存度由1978年的9.8%上升到1990年的30%,2001年的44%,2002年的51%,2003年的60%,到2004年的70%,2005年的80%,2006年的65%,2007年的70%左右。而這一階段美國、日本的外貿依存度則維持在大約14%~20%的范圍內。外貿依存度(RATIO OF DEPENDANCE ON FORE IGN TRADE,簡稱RDFT),指的是一個國家的進口和出口貿易總額在本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佔的比重。經濟學家錢納里認為對於人口較多的國家,對外貿易比率普遍較低。庫茲涅茨的統計學實證研究結果指出, 對外貿易比率與國家的國民收入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
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會帶來許多問題。首先,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將激發他國與中國的經貿沖突,這必然惡化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其次,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將加大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國際經濟和政治風險。第三,中國能源和重要資源依賴進口情況日趨嚴重,當前國際上爭奪戰略資源的斗爭日趨激烈,中國能源和資源的安全形勢不容樂觀,能源供應問題是今後制約中國發展的關鍵因素。第四,加大了中國生態環境的壓力,國家重要戰略資源儲備降低,影響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安全。第五,勞動力過於廉價,勞動強度非常大,缺乏合理的社會保障,容易造成嚴重社會問題。
外向型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很容易受到國際市場變動的影響。同時,外向型經濟是建立在對國內能源、資源、環境和廉價勞動力無限制的開發和利用基礎上的,代價是非常昂貴的。對於國內市場狹窄的小國來說,外向型經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但對中國這樣的擁有龐大國內市場的國家來說,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並不是很大,並不是離開國際市場就活不下去。中國自己的市場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特別是要啟動農村市場。因此十七屆三中全會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會專門研究農村的發展問題。
中國政府應當逐漸把發展的重點放在開發國內市場,拉動內需,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上,而不應當像過去那樣用自己寶貴的資源,犧牲脆弱的環境,忽視勞工權益的保護,用廉價的商品去換取美元,然後再拿自己的血汗錢買美國的國債讓美國人去消費,或者美國人拿中國的錢炒中國的股票、房地產,兼並中國的重要企業,控制中國的關鍵行業。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轉變,中國自己的國民已經越來越不能從這樣的發展模式中受益,反倒可能因為輸入型通貨膨脹而深受其害。這種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也是非常危險的。
美國國債陷阱
美國財政部6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達到9002億美元,較上月增持50億美元。這是中國連續第二個月增持美國國債,也是中國自去年11月以來持有美國國債總額首次突破9000億大關。一年之內,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增加了1367億美元,一直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
中國已經購買了美國9000多億美元的國債,成為美國的第一大債權國,這確實很讓人振奮,讓國人揚眉吐氣,很有面子。但這能得到什麼呢?美國似乎根本不可能償還這些債務,因為美國欠債實在太多了,2009年外債佔GDP的比重超過95%,聯邦債務已經達到13萬多億美元,只能借新債還舊債,或者印發鈔票,使美元更加貶值,使中國受到損害。2008年美國開動印鈔機新發行美元達1.9萬億,美元貶值已是大勢所趨。美國財政部公布的2009財政年度赤字是1.42萬億美元。這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高紀錄。而中國為了保持美元和美國國債穩定,就必須繼續持有美元,買進國債,從而越陷越深,被美國控制了經濟命脈,脖子上的繩索越套越緊,難以解套。
「股神」巴菲特2009年5月3日下午在一場記者招待會上曾批評美國高負債的政策。他指出:「一個國家欠了越來越多的債務,會在將來某個時候做些不正當的事情。這會引起很大的國際關注,因為債權人會擔心你把貨幣貶值來逃避債務。」在談及美國大量借債的行為時,巴菲特特別提到了中國,他說:「他們(中國人)每日辛勤勞作生產產品給美國人用,而我們給他們一些紙片。當他們想用這些紙片,例如幾年前來買優尼科石油公司的時候,卻發現這紙片不能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2005年中海油競購優尼科,因遭美國方面阻撓而失敗)。」巴菲特進一步表示:「中國每年的貿易順差達到2000多億美元,當他們發現美元沒辦法購買他們想要的東西之後,他們會問,為什麼要出口美國,而不是自己用呢?」
正像美國財政部長曾經說過的「美元是美國的貨幣卻是其他國家的麻煩」。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