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債的發行價格低於面值叫做
債券(包括國債)的發行價格和面值之間的關系:
當價格大於面值,稱為溢價發行;
當價格等於面值,稱為平價發行;
當價格小於面值,稱為折價發行。
2. 國債跌破面值是怎麼一回事
現在,全球經濟過熱,市場上又產生了新的觀點:認為全球進入加息周期,由於市場上普遍認為國家會加息,那麼近期發行的國債利率就要定的比較高,對原來發行的國債而言,由於利率沒有新發的高,自然就有人要拋售,老國債通過價格下跌來吸引投資人,價格下跌了收益率就提升了(老國債的收益率和新發國債相同了就又有投資人會買).所以國債會跌破面值.對投資人而言這是市場行為的體現(市場使老國債和期限基本相同的新發國債的收益率趨於一致).
3. 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高於債券票面利率時,債券價值為何會低於面值
債券的價值是該債券未來的現金流按一定的折現率折現得到的~~~~
設債券票面利率為r, 投資者要求的報酬率為R,且R>r
那麼一年的後債券的就是面值加利息就是面值*(1+r)
將其折現,即為面值*(1+r)/(1+R)由於R>r,所以(1+r)/(1+R)<1
所以價值低於面值~~~~~
兩年三年也同理~~~~~~
有不明白的追問我~~~~
4. 為什麼國債交易價會高於或低於面值
目前,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場內掛牌交易的所有國債品種均為附息記賬式國債,全部採取凈價交易方式。凈價交易與全價交易不同在於報價當中包含不包含國債應計利息。在全價交易方式下,國債價格中包含了國債持有者持有期國債時期內的應計利息,即國債價格是含息價格,這一價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變化。而這一含息價格無疑會對投資者對市場當中所交易的國債的價值所進行研判產生一定的影響與干擾。
相反,國債在凈價交易方式之下,是把其成交價格與其應計的利息分解開來的,即國債的報價不再含有到目前為止其所含有的應計利息,它所反映的只是市場對該國債面值成交價格的波動情況,而其應計利息取決於國債賣出者持有該國債的實際天數,其應計利息額每天計算出來,並在國債交易完成時,另加在國債的成交價格之上,由國債的購買者支付給國債的出售者。這一不含利息的價格有利於真實反映國債價格的走勢,所以也更有利於投資者對該國債的投資判斷。
所以說,全價交易與凈價交易的主要區別就在於「凈價交易的成交價不含有該國債上次付息日至成交日期間的票面利息」,這部分票面利息被稱為應計利息,是上次付息日至結算日的天數與票面利率(註:需要除以360天換算成日利息率才行)的乘積,理論上,其凈價價格也就等於全價價格減去應計利息額的差額。
目前,凈價交易方式在國際債券市場上已被廣泛應用。在凈價交易方式下國債價格的波動體現了市場利率相對國債票面利率的變化情況,通過國債價格的變化,投資者就可以及時准確把握市場利率的波動情況,並以此為依據判斷投資的方向、衡量國債的投資價值,從而決定自己的操作。
國債凈價交易的成交價格隨著市場利率的變化而變動。一般來說,當市場利率低於票面利率時,成交價格會高於國債面值,其溢價的幅度由市場利率與國債票面利率之差所決定;當市場利率等於票面利率時,成交價格通常會等於國債面值;而當市場利率高於票面利率時,成交價格通常低於國債面值,其折價的幅度也由市場利率與國債票面利率之差所決定。投資者可以自己設計一下這兩者的利率水平進行相應的計算更可以看出在凈價交易的模式下,其價格變化的方向,以及變化的幅度。
對投資者來說,實行國債凈價交易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
1、國債實行凈價交易,能清楚地勾畫出國債交易中賣方的收益程度與買方所支付的成本,使雙方利益比較明確;
2、國債實行凈價交易,便於准確體現國債的實際價格,使投資者能對國債的市場價格作出及時、准確和更加直接的判斷;
3、國債實行凈價交易,可以更准確地體現國債作為利率產品的本質特徵;
4、國債實行凈價交易,有利於充分發揮國債作為其它投資工具基準的作用。
5. 可轉債跌破面值說明了什麼比如這次中行可轉債跌破面值,說明銀行資金出問題了嗎
說明什麼有比該債權收益更高的投資項目。
6. 債券價格低於面值的原因
債券價格主要由投資的回報率來決定,債券利率高,公司信用度好的公司的債券價格通常比那些回報率低,公司信用度低的要高,不過如果有人為因素的話這個就不太好說了,如果是長期的話,人為因素是起不了多久的做用的.另外銀行的利率也對債券的價格有影響,利率比債券的回報率高的時候,債券的價格一般會低於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