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炒股配資 > 國債危機產生的原因

國債危機產生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1-09-10 21:29:08

1. 債務危機的成因

債務危機有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從各發展中國家內部因素看,20世紀60年代以後,廣大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民族經濟,為了加快增長速度,迅速改變落後面貌,舉借了大量外債。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借入的外債未能迅速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高投入,低效益,造成了還本付息的困難。從外部因素看,導致債務危機的原因包括:①國際經濟環境不利。80年代初世界性經濟蕭條,是引發債務危機的一個原因。②70年代後期,國際金融市場的形勢對發展中國家不利。國際信貸緊縮、對發展中國家貸款中私人商業貸款過多,也導致80年代的債務危機。③美國80年代初實行的高利率,加重了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債務危機的爆發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有影響。對此,國際金融機構聯合有關國家政府和債權方銀行進行了多次對發展中國家債務的重新安排,達成了一些延期支付協議,使危機有所緩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也對國內經濟政策進行了調整,並加強了相互間的聯合與協調,使危機得到進一步緩和。
80年代債務危機爆發的原因十分復雜。歸納起來看,主要有以下6點原因:
①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兩次石油提價導致許多國家國際收支出現創紀錄的逆差,同時發展中國家中的一些產油國則出現巨額順差。
②這些順差大部分被存入銀行用於貸款,或者資金迴流。
③受70年代後半期負數實際利率的刺激和被商業信貸人的熱情所鼓舞,發展中國家掀起了一股借款熱潮。
④許多債務國把借入的資金用於(或錯誤地用於)擴大消費,或投入那些低收益率的項目中(特別是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之後)。
⑤借款國貿易條件惡化的情況幾乎貫穿於整個80年代。
⑥為了消除70年代普遍嚴重的通貨膨脹狀況,發達工業國家採取了放慢經濟增長、大幅度提高利率等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這使債務國的出口機會大大減少,從而進一步削弱了債務國的還債能力。 1、市場主體的行為不規范。首先,國有企業產權關系沒有真正理順,企業及其工作人員對國有資產責任心不強,以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對債務只好拖欠。其次,公司制的實行和股份制改革沒有走上正軌。一方面由於主管機關對公司的設立條件審查不嚴,特別是對注冊資金到位情況沒有進行嚴格監督,以致許多不符合公司設立條件的經濟組織登記為公司,這種公司成立後大多靠貸款維持運營,有的甚至靠詐騙度日,拖欠債務更是他們的家常便飯;另一方面在股份制改革過程中,一些企業不顧自身的經濟能力,對外大量募集股份或發行債券,由於事先對經營前景估計不足,最後往往留下負債累累的爛攤子。再次,企業法定代表人及工作人員的法律責任不明確,以致一些人濫用權力,揮霍和侵吞企業財產。2、地方、部門、行業保護主義嚴重。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涉及到該地區、該部門、該行業的利益,有關地區、部門、行業就大量採用地方保護主義措施,對內實行特殊保護與扶持,對外進行歧視和排擠,致使其他地區、其他部門、其他行業的債權人無法行使其債權。當前,保護主義在行政執法、金融乃至司法部門表現比較突出,以司法部門為例,一些審判機關、審判人員對外地企業起訴本地企業要求履行債務的,在立案時進行百般阻撓,在審理時一味包庇、袒護本地當事人,在執行時故意拖延、推逶甚至拒絕。
3、不正當競爭行為嚴重。一些企業為謀取自身利益,不惜採用商業賄賂、發布虛假廣告等手法推銷殘次偽劣產品,騙簽合同,或者借機佔領市場、擠垮競爭對手。這樣做的後果使受害企業產品積壓,陷入危機,只好靠舉債、拖債度日。 債權人企業的原因主要有:1、訂立合同時的失過。首先是訂約前不認真審查對方的主體資格、經營范圍、資信狀況、履約能力,結果上當受騙、貨款兩空,或者是貨款久拖不得;其次是訂立的合同條款不完備、形式不規范,或者是對標的物的品種、規格、數量、質量等約定不明,或者對履行期限、地點、方式規定不清,或者不去辦理法律規定的審批、登記、公證手續等等,導致合同無效或責任不清;第三不能有效地利用法律規定的擔保方式保護自己,從而使自己債權的實現失去保障。2、履行合同中的欠缺。首先是不及時行使自己的債權,不在法定或約定的履行期限內催收貨款,結果由於債務人企業的債權人不斷增多,債務數額不斷擴大,以致於其無力償還,只好任其拖欠;其次是對自己的違約行為不重視,如因提供不合格的產品或服務而導致對方提出索賠時,不積極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不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或給予賠償,致使對方以此為借口拖欠債務;第三是對債務人企業的分立、合並、撤銷、破產等情況不能密切關注,對其財務變化一無所知,因而在對方清算過程中不能及時介入參加受償。最後是在對方對第三人享有債權時,不依法行使代位權,在對方擅自向第三人轉移資產以逃避債務時,不依法行使撤銷權等等。3、請求權行使的懈怠。在對方違約後,債權人本應及時行使請求權,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但在實踐中,一些債權人往往怠於行使自己的請求權,既不及時同債務人協商進行處理,也不及時請求仲裁機關或人民法院予以解決,以至超過訴訟時效,從而喪失了請求人民法院依訴訟程序保證自己債權實現的權利。
債務人企業的主要原因有:1、盲目上項目,資金不足情況嚴重。2、報復性違約現象大量存在。在他人對企業有違約行為以致拖欠債務時,本企業對第三人的債務也不履行;3、財務管理混亂。4、社會負擔沉重,無謂支出過多

2. 國際債務危機爆發的原因和影響是什麼

國際債務危機爆發的原因:1.外債規模膨脹2.外債結構不合理:(1).短期債務和商業貸款比重過大(2).外債幣種過於單一(3).期限結構不合理3.外債使用不當4.外貿形勢惡化,出口收入銳減5.金融環境惡化。
國際債務危機爆發的影響:1.對債務國的影響:(1).債務國投資規模會大幅縮減。(2).通貨膨脹會加劇。(3).經濟增長會減慢或停滯。(4).社會後果嚴重。2.對債權國的影響:債權國出口減縮,延緩了經濟恢復的進程。3.對國際金融體系的影響:對於巨額債務不能收回,將會影響國際銀行體系的資金周轉與穩定,以至於動搖整個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

3. 簡述國際債務危機產生的經濟原因是什麼

產生經濟危機的原因可能是:
★經濟政策錯誤
★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自然災害
★全球化的後果
★金融政策錯誤
次貸危機
產生經濟危機的原因主要是貧富懸殊,這次危機如此嚴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外匯儲備太高!具體分析如下:
一、消費份額
市場上的所有商品就像一塊大蛋糕,每一個人都有它對應的消費份額,你的份額就是你的收入。
如果需求不足、商品總量上銷售不暢,那就只有一個原因:這就是有人沒有從市場上拿走屬於它們的消費份額!為什麼沒來拿呢?
二、需求沉澱
商品與貨幣總是同時反方向對流,因此,如果商品不動,肯定是有人群將對應的貨幣儲存了起來,不管這錢現在在什麼地方,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它沒有流動!
因為資本主義有其自身無法解決的矛盾,這個矛盾就是私有制與資本家消費能力之間的矛盾;佔有生產資料是為了佔有更多的消費資料,佔有了就能消費完嗎?所以,資本主義永遠存在需求不足的問題!!每一個生產循環都會產生需求沉澱,積累多了就是危機!
在危機期間,窮人苦熬,富人慢慢將多餘的沉澱消費完之後,生產再次恢復;如此往復循環,像發癲癇病一樣無窮無盡。
現在用資本家消費不足理論來解釋一些重要現象。
1、資產縮水:縮水到哪裡去了呢!主要通過商家的打折促銷流到了老百姓的口袋裡,是變相提高了工人的貨幣購買力,把資本家消費不了的消費份額轉給了老百姓消費,從而緩解危機;這是一種自然的經濟發燒現象。就是說、如果老闆不在公司里給工人加工資,那麼它就要到市場上給工人加工資!資產縮水是上帝在進行銀行轉賬。
2、信用消費:這是一個天大的騙局!工人沒錢消費是因為分配太少,而資本家集團為了把產品銷出去,就說什麼要用未來的錢、要敢於貸款消費!這是富人在騙窮人,但這種騙術與中國人的傳統格格不入;因此,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在文化上會困難得多。
3、美國高負債:這個本質是美國政府借資本家的錢來買資本家的產品,以使生產能夠繼續;政府怎麼用錢呢?主要是打仗。
4、低增長:只指望富人的幾張嘴吃每年能增長多少呢?

4. 歐債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主權債務問題實際是本次金融危機的延續和深化。一般來說,經濟繁榮期,私人部門的負債相對較高,而每次危機之後,政府的財政赤字都會出現惡化。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衰退,也點燃了歐洲暗藏於風平浪靜海面下的巨大債務風險

各國為抵禦經濟系統性風險的救市開支巨大,部分國家多年財政紀律鬆弛、控制赤字不力,使得目前歐元區16國平均赤字水平超過6%,各國財政赤字過高和債務嚴重超標直接引發了本次債務危機。

迪拜政府表示,兩家旗艦公司延期償還債務是重組迪拜世界的第一步,要求迪拜世界和棕櫚島集團的債權人允許債務到期日延後至2010年5月30日。迪拜政府稱,迪拜世界的資產包含了一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業務」,重組旨在讓其能順利履行財務責任並提高未來的管理經營效率。

(4)國債危機產生的原因擴展閱讀:

主權債務危機:

主權債務違約

現在很多國家,隨著救市規模不斷的擴大,債務的比重也在大幅度的增加。當這個危機爆發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主權違約,當一國不能償付其主權債務時發生的違約。

解決方式

傳統的主權違約的解決方式主要是兩種:

1、違約國家向世界銀行或者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借款;

2、與債權國就債務利率、還債時間和本金進行商討。

在市場經濟的體制當中,如果一個國家發生了主權債務違約,他是不能以自己的主權作為報酬來償還債務的。通常的主權違約發生以後一般都是以上述兩種方法進行解決。

5. 簡述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是什麼

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形成的原因(有內因與外因)

1、 (內因)經濟戰略失誤:追求規模過大,速度過快,對內採取膨脹性的財政金融措施,對外大舉引進(投機性)外資與舉債。以 1984 年智利、墨西哥、南斯拉夫等國的長期債務償還總額看,分別達到本國 GDP 的 15.2% 、 9.7% 、 9.6% ,佔了各自商品與勞務出口總額的 54.6% 、 48.6% 和 28% ,遠遠超出了合理償還率的最高限度。

2、 外資的投入使用結構不當,片面追求實現工業化,加劇了經濟二元化。重視進口取代工業,忽視農業的發展。外貿逆差不斷擴大。

3、 外資的引進與出口創匯的擴大相脫節,外債償還能力較差。很多國家引進外資或外債主要流向重工業和耐用消費品進口替代部門,而出口創匯的發展沒跟上。雖然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有些國家非傳統的製成品,如小汽車、電子機械等技術和資本密集程度較高的產品出口有相當增加,但這並不是因為這些產品已擁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而是因為這些產品的出口被認為是經濟發展取的成功的一種標志,政府願意為之提供補貼。有些利用外債在基礎設施、教育、灌溉、運輸等周期長的項目上,收益率很低,都屬「自我消耗」,創匯能力差。

4、 消費早熟,經濟增長率低,消費率高,通脹高,儲蓄率低,轉而舉外債。

5、 跛足貨幣局制度,即以不足之外匯儲備發行紙幣,也是導致通脹的原因。

6、 (以下是外因)目前存在的「投機游資」也是導致發展中國家外匯損失的原因之一。

7、 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惡化。發達國家採用削減原料進口和人為地抬高工業製成品價格,壓低初級產品價格等措施,使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陷入貿易條件惡化,出口收入銳減,國際收支擴大和對外債務增加的困難局面。如原產品,如橡膠、食糖、棉花、小麥、咖啡、鋁、鋅等價格均跌至戰後最低水平。 20 世紀 70 年代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逆差,年均為 100 億美元; 1982 年劇增到 630 億美元。發展中國家的產油國,因聯進行斗爭,油價升高,維持了產油國的經濟權益,但這也為非產油國的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更重的負擔。

8、 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非關稅壁壘,嚴重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的出口。

9、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以後,發達國家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國際市場利率升高, 1981 甚至高至 20 % 。 1982 年非石油出口國借新債 373 億美元,而這一年新支付的利息即達 630 億美元。

10、 發達國家大力壓縮對發展中國家的官方援助,也是加速債務危機爆發的原因。發展中國家的貸款轉向商業性銀行,付出更高的利息。

11、 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流,使這些債務危機更加雪上加霜。據統計, 1982-1986 年間,僅拉美國家的外流資本就高達 1250 億美元,相當於該地區國家外債總額的 1/3 。

6. 簡述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的形成原因。

國際債務危機的形成原因,應從債務國國內的政策失誤和世界經濟外部環境的沖擊兩方面加以分析。
1 內因
(1)盲目街區大量外債,不切世界地追求高速經濟增長。
(2)國內經濟政策失誤。
(3)所借外債未形成合理的債務結構。
(4)所借外債沒有得到高效利用。
2 外部經濟條件
(1)20世界80年代初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世界經濟衰退。
(2)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率和美元匯率的上升。

7. 通俗解釋下 債務危機,及其產生原因

債務危機(debt crisis)是指在國際借貸領域中大量負債,超過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償能力,造成無力還債或必須延期還債的現象。舉借了大量外債。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借出的外債未能迅速促進該國內經濟的發展,高投入,低效益,造成了還本付息的困難,就是說我借了很多錢給你投資,但你發展後的結果沒有預期想的那麼好,導致無力償還,很可能會變成「死債」,像中國就是一個有著非常嚴重債務危機的國家!

閱讀全文

與國債危機產生的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