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儲蓄國債有哪些特點
您好,儲蓄國債的特點主要有:針對個人投資者、不可流通性、採用電子方式記錄債權、收益安全穩定、鼓勵持有到期、手續簡化。
『貳』 什麼是儲蓄國債(電子式)
儲蓄國債(電子式)是我國財政部面向境內中國公民儲蓄類資金發行的,以電子方式記錄債權的一種不可流通人民幣債券。目前通過試點商業銀行面向個人投資者銷售,從發行之日起計息,付息方式分為利隨本清和定期付息兩種。它是2006年推出的國債新品種。主要特點是:①是記名國債,採用實名制,僅限境內中國公民購買,不向機構投資者發行,不可以流通轉讓。也就是說,只有居民個人才可以購買,而且購買的時候必須有相應的儲蓄賬戶。②以電子方式記錄債權,通過投資者在承辦商業銀行開設的人民幣結算賬戶進行資金清算。買入儲蓄國債也沒有紙質的憑證,只是在電子賬戶里記錄上一筆,也就是買入之後你的銀行存款賬戶的錢直接減少,但是增加上一筆債券的價值,等賣掉債券後,銀行存款賬戶的錢就會增加,而債券價值就會減少。③僅在發行期內對外銷售,發行期結束後,可以在規定日期內提前兌取。④從開始發行之日起計息,計息利率為票面利率,財政部於付息日或到期日向投資者支付利息或本金,免交利息稅,鼓勵持有到期。⑤以100元為起點,以百元的整數倍辦理各項業務。
『叄』 儲蓄國債 利息 單取
電子式儲蓄國債是每年支付利息,這個利息你可以取出使用!如果提前贖回的話,按持有時間扣除部分利息,例如:不滿6個月提前兌取不計付利息,持有6個月不滿12個月提前兌取按照票面利率計付利息並扣除180天利息,3年期的持有滿12個月不滿24個月扣除180天利息,滿24個月不滿36個月扣除90天利息。提前兌取國債需按照兌取本金的1‰繳納手續費。
『肆』 為什麼說儲蓄未必利國利民
我國居民儲蓄已連續數年高速增長,並於1995年底一舉突破三萬億元大關,成為當前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大熱點,再次令金融界和經濟學界為之震驚。那麼,居民儲蓄如此快速增長和巨額居民儲蓄的存在對整個經濟運行會帶來什麼影響?是利是弊?不能不引起社會公眾的高度重視。
一、我國居民儲蓄的變化及原因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自建國到實行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間,全國居民儲蓄只有幾百億元人民幣,1978年全國人均儲蓄存款余額只有21元,按當時的外匯牌價,只相當於發達國家人均一天的工資,由此可見我國居民的貧困程度。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才使這一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經過十年改革,1988年人均儲蓄存款上升到347元,十年增長了16.5倍,到1995年底,全國人均儲蓄存款達到了2500元左右,也就是說,十七年增長了120倍,僅1995年一年,全國居民存款總額就增加了8000億元,人均增長近700元。 我國居民儲蓄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長明顯具有以下原因:
1.改革後國民收入分配明顯向個人傾斜,造成消費基金過快增長。從改革開放以來的分配情況看,絕大部分年份個人收入增長率高於經濟發展增長率。1995年上半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1968 元, 比1994年同期增長31.7%,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758元,增長了37%,而同期的經濟增長率只有11 %左右。 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也是如此,1979年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初始結構為:政府部門11.4 %, 企業部門37%,個人部門50.8%,1994年依次轉變為10%、25%和65%。國民收入最終分配結構變化為:改革初期政府、企業、個人三部門在國民收入最終分配結構中的比重分別是23.5%、12.1%和64.4%,到1988年,其結構就轉變為11.7%、10.8%和77.5%,1994年又成為12%、 10 %和78%。由以上變化不難看出,除改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給人們帶來實惠外,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變化即過分向個人傾斜是我國居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2.居民收入的平均化導致了居民消費結構單一和相對集中。由於眾所周知的因素,我國居民收入除個體工商業者、企業承包人、三資企業經理等少數人員外,基本上處於兩個檔次水平上,一個是城鎮居民,另一個是廣大農村人員。收入上的統一性造成消費結構的單一性和集中性(消費時間相對集中、消費品種相對集中),在新的消費熱點未形成之前,居民收入處於儲蓄結構狀態,一旦新的消費熱點形成,便一擁而上。由於近年來一直沒有形成大的消費熱點,這是造成近年來居民儲蓄高速增長主要原因之一。
3.保值補貼的吸引。縱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是伴隨著時高時低的通貨膨脹運行的,從1988年以來,國家考慮到物價上漲過快因素,採取了保值儲蓄,以保護儲戶的利益,穩定金融秩序和加強宏觀調控,這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居民存款意向,保證了儲蓄渠道的暢通,為儲蓄總額的快速增長創造了條件。
4.居民投資渠道單一。改革以來,我國居民投資渠道遠不適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投資方面,由於股票、期貨等投資領域具有風險性,特別是高度投機和過低回報率的存在,使絕大部分居民不敢涉足股票等投資領域。資料顯示,到1992年居民持有證券量只佔居民儲蓄余額的9.27%,如果扣除國庫券和企業債券,其比例相當低。因此,銀行存款便成為近年來我國居民投資的主要選擇。
二、居民儲蓄過快增長對經濟運行的影響
居民儲蓄過快增長,一方面說明我國經濟經過改革已具有了一定的實力,一方面反映了廣大居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巨大實惠,可以說是改革推動了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改善了城鄉居民的生活。反過來,居民儲蓄的過快增長對經濟運行和改革帶來的影響也是利弊兼之的。
1.巨額儲蓄是近期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保證。從我國經濟發展情況看,雖然我們提出了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的宏偉目標,但由於我國面臨著就業壓力大、勞動力素質低等多種難題,實現這一目標必然是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在條件成熟的部分行業、部門輔之以集約經營。換言之,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近期內不可能靠實現大規模集約化經營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外延擴大再生產必須以高投入為保障,儲蓄的實質就是把閑散的資金通過特定的渠道和方式加以集中並轉化為有效投資的過程,從而使這種高投入成為可能,我國居民由節儉消費形成的巨額儲蓄,才使這一可能變為現實。縱觀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情況,之所以能維持較高的發展速度,與居民儲蓄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居民儲蓄支持了改革和經濟發展,為改革和經濟高速增長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2.巨額居民儲蓄為深化改革奠定了物質基礎。隨著改革的深入,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普遍由過去的盲目消費、保值消費、跟風消費等變為現在的預期消費、理智消費等。特別是在居民生活得到基本改善和人們普遍安居樂業後,改革將觸及深層次矛盾的情況下,居民的預期生活危機意識逐步增強,如住房、醫療、就業、養老、子女教育等項改革措施將陸續出台,使每個家庭對未來的開支增加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人們在考慮收入分配時,已開始產生強烈的危機感和防患意識。於是,人們便把增加儲蓄作為未來需要應付各項不確定開支的有效辦法。1995年8 月中國人民銀行組織的兩萬戶居民儲蓄心態問卷調查顯示,在居民的儲蓄動機中買房建房的佔11.5%,為應付子女未來教育費用的佔13.5%,為自己准備養老金的佔7.3%,防範意外事故的佔5.5%。這表明人們對自主安排自己未來生活有了一定心理准備和初步規劃,絕大部分家庭開始注意正確處理當前消費與未來消費的關系。也說明人們對未來改革造成的居民支出增加已有心理預期。這就為未來改革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心理基礎和物質基礎:一是居民這種有針對性的儲蓄為將來住房、就業、教育、養老保險等改革措施的出台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繼而為理順各種經濟關系、深化體制改革鋪平了道路。二是居民對未來改革的心理預期和為此而採取的儲蓄防範措施為我們突破改革難點提供了良好機會。三是居民對改革的難度認識和心理素質的提高為改革中保證社會穩定提供了基本社會環境和心理保障。
3.國民收入分配過分向個人傾斜的改革事實,為未來改革設下了潛在危機。迄今為止,考察我國改革走過的路程,改革帶來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城鄉居民。這種具有「特殊性」的改革,可以使啟動伊始的改革獲得廣大民眾的廣泛支持,也是十九年來改革得以順利推進的一個基本動因,更是形成居民巨額儲蓄的主要原因。但是,從改革的進程及長遠看,這種以國民收入分配過分向個人傾斜的改革難以持續,當改革進行到一定難度,觸及到深層矛盾時,必然要求居民在某種程度、某些方面付出一定的代價。當人們不但無法從改革中獲取逐年大幅度遞增的預期收益,而且還需要承擔改革成本時,盡管改革的最後受益者還是全國人民,但是由於眼前利益的驅動作用,便會使他們在某一時刻某一方面不再支持改革,甚至會採取抵制行動。這在當前因分配不公、通貨膨脹、企業效益下降、職工潛在失業等造成的居民減收等問題,居民在情緒上對改革所持的態度與前幾年比較是有所變化的。從我國目前的改革進程看,下一步的改革恰恰是要在觸及城鄉居民利益的許多方面展開工作,從而使居民不斷增支的因素大大增加,而在國民收入分配方面,由於企業因資金短缺等原因造成經營困難、效益下降等,國民收入不但不能繼續向個人傾斜,而且還要調整這種分配結構。所以,更值得注意的是,國民收入分配過分向個人傾斜雖然對以前的改革產生了積極影響,下一步如何在國民收入恢復正常分配比例,甚至需要廣大居民付出更大的改革成本的背景下,能否繼續保證積極而有序的推進改革,無疑是擺在理論界和改革家面前的一道難題。
4.儲蓄結構失衡,為經濟運行增加了成本。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國民收入分配逐步向個人傾斜,我國的總體儲蓄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1979年我國總體儲蓄結構為:個人23.55%、企業33.65 %、 政府部門42.8%,到1988年則變為個人62.5%、企業30.5%、政府部門7%,1995年底大概為個人72%、企業23%、政府部門5%,而在同期的美國總體儲蓄結構大概平均為個人35%、企業58%、政府部門7%, 韓國為個人38%、企業35%、政府部門27%。相比之下,在我國,不論是政府儲蓄還是企業儲蓄,都顯得太低。5%的政府儲蓄, 這與我國政府所承擔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任務顯然不相稱,過低的政府儲蓄,無疑是導致財政連年赤字並由此而拉動貨幣持續擴張的主要原因之一。23%的企業儲蓄比例,對以公有制為主體的龐大的國有企業群體來講,也明顯偏低,這是造成國有企業高負債經營和企業間三角債邊清邊欠的重要原因。企業儲蓄下降和負債經營的直接後果就是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實際上,企業儲蓄嚴重短缺已成為我國企業制度改革難以順利推進的一個重要原因。
5.「籠中虎」對經濟的威脅依然存在。居民儲蓄是一把雙刃劍,既能支持經濟建設,也能沖擊發育不完善的市場。許多金融界人士把居民巨額儲蓄比做「籠中虎」,就在於此。當1991年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突破1萬億元大關時,引起了經濟界專家們的不少擔心,到1994年突破2萬億元大關時,有關人士擔心這只巨大的「虎」一旦出籠會把市場沖垮,當1995年末全國居民儲蓄存款突破3萬億元大關, 達到幾乎可以收購全部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能力時,再次令金融界和經濟界為之震驚。實際上,這種擔心不無道理,1988年因通貨膨脹引發的擠兌風對市場和經濟的影響便是例證。盡管這幾年發生的通貨膨脹並沒有引起「老虎」出籠,但這不應成為我們放鬆警惕的理由,一是從法律角度講,居民存款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存款自願,取款自由是銀行起碼的信譽,銀行在任何時候都不得拒付居民存款,這便為「老虎」出籠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我國改革已進行到關鍵時期,每一項深層次的改革幾乎都牽扯到多方利益的調整,換言之,每一項改革都可能引起居民心理轉換,使他們在存款與消費中分析利弊做出選擇,而我們的深層次改革恰恰是一些增加居民支出和容易引發通貨膨脹的問題。這些措施出台後,極有可能造成消費的統一性繼而引發集中取款。三是從總量上看,城鄉居民儲蓄的數額很大,但由於分配不公使儲蓄過於集中,據統計,儲蓄存款總額的28%屬於個體戶、私營企業老闆、企業承包者等人,集中在約3000萬人手中。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伴隨利率市場化的形成和個人投資條件的逐步成熟,當存款利率大大低於投資利潤時,這部分儲蓄存款將會很快轉入個人投資。有鑒於此,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大老虎」出籠或者是「小老虎」出籠,都會出現以下情況:即目前國有企業運營實際上是在靠貸款維持著,企業在70%多的負債經營背境下已經步履艱難,如果一旦出現擠兌風,出路只有兩條:一是企業立即歸還貸款,以保證銀行信譽和及時兌付;二是中央銀行大規模超經濟發行貨幣。無論走哪條路,其後果都是災難性的。
三、結語
分析居民儲蓄過快增長的利弊,並無意貶低居民儲蓄作用。實際上,我國的居民儲蓄額與日美西歐國家相比,都相差甚遠,甚至我國居民儲蓄對經濟的支持遠沒有他們那樣大。問題不在於儲蓄絕對額的大小,而在於我們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居民儲蓄與國有資產的比例關系失調,以及對深化改革可能帶來不利影響。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改革特別是象我國這樣情況復雜、家底又薄的大國的改革,十分需要一個穩定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需要人民支持改革。但改革既不可能把國民收入分凈吃光以此取得人民的支持,也不可能不顧深層次矛盾的解決,讓人們在改革中只收取成果不付出成本。一般而言,當改革容易推進時,國民收入應少向個人傾斜,以積累力量准備攻關,當改革進入攻關階段,既需要人們付出改革成本更需要他們支持時,國民收入分配向個人傾斜,這樣才能取得人們對改革的長期支持。問題就在於我們在十幾年的改革實踐中並沒有很好地把國民收入分配向個人傾斜的政策與個人相應付出改革成本結合起來。恰恰相反,當改革容易推進時,我們卻片面強調國民收入分配向個人傾斜,當改革進入解決深層次矛盾的攻堅階段,而企業又困難重重、高負債經營,甚至許多企業面臨破產,職工就業艱難。需要巨額資金支持改革時,我們的財政和企業既力不從心,也沒有能力繼續保持國民收入向個人傾斜以保證人們對改革的支持。這種局面不得不迫使我們採取相對減少居民收入與絕對增加居民支出並舉的措施,但這樣就會增加改革阻力,真可謂養肥了籠中「老虎」,餓瘦了草原「駿馬」(國企),花錢買了個阻力。
就巨額居民儲蓄存款而言,既然國民收入過分向個人傾斜是育肥「籠中虎」的根本原因,那麼調整這種傾斜特別是調節少數人的過高收入就成了我們減少「籠中虎」養料的最主要辦法。雖然這樣做可能會給改革帶來許多阻力,但為了能使「草原駿馬」跑起來,在下一步的改革中,不管是理智的選擇,還是舍此別無他途,在目前的改革框架中,這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如果巨額居民儲蓄存款是一隻籠中「老虎」,為了防止「老虎」出籠,那麼我們今後就應更理智、更清醒地推進改革進程,消除「老虎」隱患。有人認為,只要不斷加強對居民儲蓄的引導,把居民余錢引向長期存款,就會防止「老虎」出籠。其實不然,銀行存款與債券股票的性質完全不同,只要購物消費獲得的利益大於存款利息或可能減少損失,不管是長期存款還是短期存款,都阻擋不了居民取款消費,銀行也不能把長期存款當作拒付的理由。與此相反,由於銀行把大部分居民長期存款用做長期貸款或基建貸款,一旦發生擠兌,則更難籌款兌付。因此,只能另尋他途:第一,按國際慣例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步伐和規范現有股份制企業經營行為,提高投資回報率,為居民投資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領域。目前看來,通過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實現居民存款轉移,是既能防止「老虎」出籠,又能深化企業改革的最好選擇。第二,加快城鎮居民住房制度改革進程,以期回收資金,支持改革。有人認為,住房商品化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定價太高,居民買不起,定價太低,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筆者認為,這不應成為延緩住房商品化的理由:一是定價太高,不符合我國國情;二是適當低價不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因為從我國職工以往的工資構成看,職工工資中並不包括住房基金,住房基金是以利潤或其他形式上交國家了,現在降低房價使一般居民能買得起,是含有返還職工住房基金的性質。實際上,現行的住房制度中,造價與租金的懸殊,每時每刻都在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在住房商品化問題上,脫離國情談國有資產保值,既不現實,也不合理,更誤改革。
『伍』 什麼是儲蓄國債
儲蓄國債(電子式國債)是我國財政部面向境內中國公民儲蓄類資金發行的,以電子方式記錄債權的不可流通人民幣債券。
儲蓄國債(電子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針對個人投資者。認購對象僅限境內中國公民,不向機構投資者發行,同時設立了單個賬戶單期購買上限,充分考慮並保護了個人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二是不可流通性。採用實名制,不可流通轉讓;三是採用電子方式記錄債權。有專門的計算機系統用於記錄和管理投資人的債權,免去了投資者保管紙質債權憑證的麻煩,債權查詢方便;四是收益安全穩定。由財政部發行並負責還本付息,票面利率在發行時就已確定(不隨市場利率或者儲蓄利率的變化而變化),免繳利息稅,適合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五是鼓勵持有到期。儲蓄國債(電子式)設有最低持有期限,在持滿最低期限後方可辦理提前兌取,並被扣除部分利息,同時要支付相應手續費;六是手續簡化。省去了兌付手續,本金或者利息到期直接轉入投資人資金賬戶;七是付息方式較為多樣。設計了按年支付利息的品種,適合個人投資者存本取息的投資習慣。
儲蓄國債(電子式)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徵。在未來一段時期內,財政部將會同中國人民銀行,根據時代發展和投資者需求變化,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擴大試點范圍,推出新的品種,增加新的購買渠道,提高服務水平,力爭將儲蓄國債(電子式)發展成為老百姓最歡迎的投資品種之一。
『陸』 儲蓄國債買10000元的3年期到期後收益多少
10號開始發行的憑證式國債3年期年利率是5%,10000元到期的利息收入是1500元。
到期利息:10000*5%*3=1500元。
本息合計:11500元
『柒』 儲蓄國債的利率是多少
財政部決定發行2015年憑證式(一期)國債(以下簡稱本期國債),現將發行等有關事宜公告如下:
一、本期國債最大發行總額300億元,其中,3年期180億元,票面年利率4.92%;5年期120億元,票面年利率5.32%。
二、本期國債發行期為2015年3月10日至2015年3月19日。
三、投資者提前兌取本期國債按實際持有時間和相對應的分檔利率計付利息,具體為:從購買之日起,本期國債利率按持有時間不滿半年不計付利息,滿半年不滿1年按年利率1.66%計息,滿1年不滿2年按3.39%計息,滿2年不滿3年按4.41%計息;5年期本期國債持有時間滿3年不滿4年按4.91%計息,滿4年不滿5年按5.05%計息。
『捌』 普通人買得到國債嗎
普通人買國債,買是肯定能買的,買不買得到則另說了。
國債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發行的債券,由財政部發行,所以國債以它相對其他任何投資產品的穩定性安全性而受到很多普通民眾的追捧。一方面購買國債可以支援國家建設,另外一方面國債也能夠回報投資者一種相對穩定和客觀的投資收益,是利國利民雙贏的一種非常好的低風險的理財方式。
如果你想買電子式國債,那麼只需要開通手機銀行,在開售國債之時,准點准時搶購即可。這里就像春運期間搶票一樣,誰的手速快,誰的手機好,誰的網路快,就有希望買到。而如果買憑證式國債,遇到火爆之時,就像二十年前春運期間搶票一樣,搬著小板凳到銀行門口排隊,拼的是誰更有耐心更有毅力。
評論點贊,腰纏萬貫!添加關注,好運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