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陽明是儒釋道中的哪一家他的貢獻有什麼
王陽明是儒釋道三者的集大成者,其以儒學為根基,廣泛地吸納了道家和佛學的思想,所提出的心學思想,成為了儒家一個重要的思想光輝。而王陽明的一生就是實踐他自身思想的過程,是一個真正的“三不朽”的人物。而要論及他的主要貢獻,可以從他的心學思想方面來考慮,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是“心即理也”;其二是“知行合一”;其三是“格物致知”;其四是“心外無物”。一、“心即理也”
“心”是謂“本心”,是超脫於血肉之上的精神狀態,在王陽明看來,人們的日常行為方式、人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是受到“本心”所控制的,一切行為也是發端於“本心”的,因此,“本心”就成為了一切理學的源頭,要想有所獲取,有所感悟,就需要關照“本心”,從中去進行探索。
三、“格物致知”在王陽明十六歲“格竹子”的實踐失敗之後,王陽明產生了對於朱熹“格物”思想的懷疑,因此他在日後提出了與朱熹截然不同的“格物致知”的理論,作為一種實踐上的引導,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強調著對於“本心”的影響和意義,需要在實踐中讓事物變得合乎本心,變得合乎天理,將格物和致知串聯了起來,形成了一個完備的整體。
② 儒釋道文化各有什麼特點三者不同思想對我們什麼影響
儒釋道,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范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范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地球也如同一個小村落,更多優秀的文化呈現在世人前,取長以補短,萬物以沖和,方為中華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氣。
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
(2)儒釋道哪家適合炒股擴展閱讀:
儒釋道的根本區別在哪裡。
很多人對佛家道家的修行目的不是很清楚,因為它們都是屬於修行方面的東西。特別是對於佛家道家在宇宙觀,人生觀方面,因為都是闡述的這個宇宙,以及這個世界的人。所以,就覺得,既然都是一樣的,那麼都可以用作借鑒,甚至於可以一起學。
其實,儒道釋三家對於修行的說法,是有很大區別的。
人們通常說的三教,也就是儒道釋這三教中,儒教是不屬於修行范疇的。很多人也知道,儒教是教人如何去做人的。也就是說,儒教的理論,不是讓人如何脫離六道輪回。而是用各種理論知識,讓人走正路,獲得人間的幸福。
雖然也講修身,那也只是對於自身的行為的約束,怎麼樣去讓所有的人都接受。
儒教的最重要的理論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個當中,又特別注重修身的方法,也就是孔子所講的「仁義禮智信」。它講的這種做人的方法不是修行。因為修行的意義,不管是佛家,還是道家,都是講究讓人達到永生不滅的目的。
用一句熟知的話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要讓人如何去徹底擺脫情所控制的范圍的。
因為儒教不講究跳出情,不但不跳出情,還要在這個情中,充分的發揮情的作用,如何讓自身,以及更多的人在世間上生活得如何幸福。
道家和佛家是講究如何讓人去掉人的情,從而讓自己明白生命的終極意義。道家是講究出家的。出家後,就稱自己是「方外之人」。意思是自己不受人間的禮教所約束,只對如何跳出這個世間,成為長生者,也就是真人感興趣。並且只接受道家的各種理論所約束。
因為道家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子講的《道德經》來修行的。而《道德經》,說到底也是論述部分宇宙形成的原理以及宇宙裡面的生命所要遵循的規則。當然了,既然是修行的東西,它對普通人如何做好人也是有好處的。但是它真正的作用,是讓人如何去修道的。
道家在修行上,始終是講求的是自身達到長生。因為道家歷來講究清修,世間普通人對於真正的道家如何修行,是不清楚的。雖然到處設立了許多道觀,這些道觀是落入了小道的境地。多數是給人做做法事,驅驅邪,看看風水之類的。
當然有些道觀非常的好,但是裡面的真人多數常年在外雲游,在世間去磨煉他們自己,從而能夠更快的達到得道的目的。
道家修行,偏向於身體錘煉方面的多一些。因為他們是選擇徒弟的,所以在擇徒弟時,對於徒弟在身體稟賦上面要求就非常的高。特別是這個徒弟的身體周天通沒通,有沒有自動吸收天地之炁的能力,以及他的脈絡對於天地能量的承受能力等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多要求。
當然,道家選徒弟,首選就是德。這個德的范圍包含得很廣。說淺白點就是遇事的豁達程度(心胸),對自己所信奉的事業的執著程度(毅力)以及對天地法則的領悟能力(悟性)。當然還有其他的細分。也就是說,在各個方面都要求非常的高,才具備承傳某一門真正的東西的能力。
過去,這個叫做師承。就是由師父一對一的傳承。
佛家和道家的修行目的是一樣的。雖然說法不同,但是都講究脫離世間的輪回,以後永遠不再入世間受苦。也就是說,佛家和道家一樣,是講究如何讓自己達到徹底的開悟。
佛家和道家的修行目的相同,但是方法不同。佛家不講究挑選徒弟,只要有人動了想修的念頭,或者是能夠讓自己進入修行之門,就可以去修行。道家講法不傳六耳,佛家講任何人都可以修。所以,佛家就有了普度眾生的說法。
同時也因為來學佛的人非常的多,不同的人想要怎麼修,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願去選擇想修的方法進行修行。
在對宇宙法則的論述上,佛家和道家談不上哪家更高。因為他們都是指導人如何去真正地認識這個宇宙。也就是說,他們所說的都是所認識到的這個宇宙。所以,他們所論述的規則,也都是這個宇宙的規則。既然都是說的同一個宇宙,也就沒有辦法去分它的高低了。
在修行上,佛家和道家的方式都是向內去克制自己的各種心念。在修行中,遇到事物時,他們不會去要求別人如何做,而是去仔細思考這件事情存在的目的以及原因。從自身遇到的各種細小的事情中,去發現事物的運行規則。也就是宇宙的規則在細小的事物中的體現方式。
正因為如此,他們只有放下所有普通人的想法,才能不斷的知道一點點這些規則。當自己知道的這些宇宙規則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徹底的開悟。然後才能看到宇宙的形成方式。
正因為他們不斷的改變著對事物的認識方式,所以思想才和普通人逐漸的有了區別。甚至於很多的行事方式不被人理解。不管他們如何不被人理解,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能忍世間苦,同時能忍受一般人對他的不公平的對待。
因為他的心不在遇到的那件事情上面,而是他在通過遇到的那件事情,去探尋宇宙的規則。所以對於世間的各種磨難,多數是不在意的。
很多人覺得修行很難,其實是不知道怎麼樣去修行。如果知道了真正的修行方法,或者是有徹悟了的師父帶領,就很簡單。
通常還在修行的人,是不具備收徒的資格的。特別是佛教中,有些人稍微知道一點理論就自稱法師。過去的人是不敢這樣做的,現在就變得很普遍了。
佛家和道家都是要人知曉事物的真理,是讓人跳出三界。儒家則是讓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不講究跳出三界。從這一點上看,他們的目的就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③ 儒釋道三家現在哪家最旺盛,哪家最衰弱
當然是儒家.最盛釋教篆衰弱.因為現在真正意義上的佛教也然變成了商業模式化了。
④ 儒釋道三家
儒家是入世.而道家是屬於出世..佛家貧道覺得是出世之後又入世的境界..
儒家是教我們做善人的..而道家是教我們做仙的..而佛家是教我們如何成佛的..
很簡單啊..1個連人都做不好的人..還能成仙.成佛嗎.?? 所以.儒家是成道成佛的基礎..
這是不違背的..3教間也沒矛盾的..而佛家是屬於出世後又入世的..
佛家講求在世成佛..成佛後還要入世普度..幫助其他人也成佛..
而道家是沒有這理念的..1般成仙後就不回來了..去天上做他的神仙了..
貧道在此列三家之別:
儒家講天理、道家講論道、佛家講如法--於凌波居士語。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
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
儒家如小學、道家如中學、佛家如大學--宣化上人語。
儒家如糧店、道家如葯店、佛家如百貨商店--南懷瑾先生語。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
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
儒家表現於禮、道家表現於真、佛家表現於戒。
儒家執於境、道家執於心、佛家心境雙亡。
道家講求不造作,率性而為,一切順其自然,在修道之人眼裡沒有所謂正邪之分,只有天道自然。
儒釋道三家哪家適合你,還要看施主自己的選擇。
⑤ 儒釋道,這三教哪個最好
如果你想做個善人,學釋教,如果你想做個社會中有成就的人,學儒教,如果你想成為看到的東西最多,最客觀的人,學道
⑥ 想學國學和儒釋道等傳統文化,大陸哪家商學院有這樣的課程
傳統文化的魅力越來越大了,如果有好的課程請也帶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