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中央銀行賣出政府債券會導致貨幣供應量減少進而引起通貨緊縮不是應該只是影響流通貨幣量嘛
央行賣出債券會將市場上的貨幣收回來 由於流通中貨幣量減少 人們的貨幣少了 自然會形成緊縮 流通中的貨幣量 是對通脹和緊縮有極大的影響的 追問: 那個題目說的是 貨幣供應量 不是流通量 這是我想不通的地方 回答: 你可以這樣理解 如果央行減少供應量 那麼是不是流通中的 貨幣 量就會減少? 是不是就存在這樣的一個規律 就是「 供應量減少 流 通量 就會減少 」 理解沒有?不理解就追問
『貳』 為什麼中央銀行大量賣出政府債券會使利率上升、產出下降
賣出債券是緊縮的貨幣政策,使得實際貨幣存量減少,在LM-IS模型中,LM曲線向左移動,因此利率上升,產出下降。
中央銀行賣大量賣出政府債券,導致政府債券的供給增加,取得資金融通,減少了市場上流通的貨幣供應量,影響市場貨幣供求。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供給增加,價格會下降。
同時中央銀行賣出政府債券,收回市面上流通的現金,導致現金的供給減少,那麼人民幣就會升值,導致利率上升。
另一方面,中央銀行賣大量賣出政府債券,取得資金融通,主要用於經濟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資,投資的擴大增加了貨幣的需求量,也會使利率上升。
(2)通脹時央行為什麼出售債券擴展閱讀:
各國政府發行債券的目的通常是為了滿足彌補國家財政赤字、進行大型工程項目建設、償還舊債本息等方面的資金需要。國家債券按照償還期限的長短可分為短期國家債券、中期國家債券和長期國家債券,但各國的劃分標准不盡一致。
美國和日本等國家以1年以下的債券為短期國家債券,1年以上10年以下的債券為中期國家債券,10年以上的債券為長期國家債券。美國和英國發行國庫券,均為彌補國庫暫時性資金不足。
美國國庫券的償還期限通常為3個月或6個月,最長不超過1年。英國國庫券的償還期限通常為90天。
中國國庫券有所不同,中國國庫券不是短期國家債券,而是中長期國家債券。其償還期限已先後有10年、5年、3年3種。所籌集資金一是用於國家重點項目建設,二是用於彌補預算赤字。此外,中國的國庫券尚未成為中央銀行從事公開市場業務的工具。
『叄』 通脹時央行買入有價證券還是賣出有價證券
拋出證券,因為通脹時市場上的流動性過於充裕,需要收緊流動性,就必須拋出有價證券回收市場上的資金。
『肆』 通脹的時候央行購買政府債券「因此,央行為了沖銷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不得不開始購買央行債券」
提高存准率可以抑制通脹。
而央行在公開市場上買入債券,這些債券是商業銀行的資產,需要用貨幣去購買。商業銀行持有的債券減少了,但是在央行不會把錢直接給商業銀行,而是存入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准備金賬戶,所以准備金增加。相當於變相提高存准。或者說消化因購買不良資產而多出來的貨幣。
我是這么理解的。你還可以看下超額准備金的相關解釋
『伍』 在通貨膨脹時,要賣出證券,資金回籠保持貨幣量的穩定。但是國債卻要少賣出,因為怕繼續投資加重膨脹。普
在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買賣證券是投資者的個人行為。投資者根據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進行市場判斷,來決定自己是買或者賣某種證券。因此證券的買賣與通貨膨脹沒有必然的聯系。例如,西方國家證券市場發達、交易量和交易規模很大,但是他們國內的通貨膨脹風險並不會因此就比欠發達國家的高,就是這個原因。
通貨膨脹主要是由一國經濟政策失誤造成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貨幣超發。「無論何時何地,通貨膨脹無一例外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弗里德曼說的。發達國家主要通過中央銀行來控制通貨膨脹風險。採取的辦法有3個: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提高貼現窗口。著眼點就是控制基礎貨幣(也稱高能貨幣)的數量。
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把這部分貨幣控制在中央銀行手裡,不進入流通;
提高貼現窗口,簡單說,就是中央銀行提高下屬的銀行向它借款的利率,迫使它們不借款或少借款。這樣,同樣可以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美聯儲對成員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習慣上都叫「貼現」,自己去翻下米什金《貨幣金融學》第8版391頁,國內的術語不這么叫)。
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控制基礎貨幣量最常用的方法,當中央銀行感覺到經濟運行中通貨膨脹風險加大時,它會在證劵市場上賣出政府債券,大部分應該是國庫券,這樣,市場上流通的資金會被相應地收回中央銀行。如果通貨膨脹壓力很大,政府債券就會被大規模拋售,以大量回籠貨幣。而且,這種操作方法沒有時滯,能夠馬上見效。從美聯儲20世紀20年代發明以後,一直用到現在。
因此,要控制通貨膨脹,中央銀行為了公開市場操作,賣出去的當然就是國庫券(國債)。
至於說擔心繼續投資擴大膨脹,那就是政府要少發行國債,(因為中國政府偏愛發行國庫券,然後通過投資來拉動整個經濟),免得投資過熱引發通貨膨脹。因此,政府少發行國債和在證券市場上「少賣出國債」,是2個不同的概念哦。
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
『陸』 通貨膨脹時,政府減少公債,而公開市場業務出售政府債券,是不是矛盾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央行應當實行財政緊縮政策,也就是減少貨幣流通量,發行國債只是一個方面,而公開市場業務出售政府債券使貨幣流通量減少,也是回籠貨幣的一種手段。
『柒』 中央銀行買賣政府債券,中央銀行不就是代表政府么,怎麼還要買
中央銀行買賣政府債券是中央銀行實行的一種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活動。與一般金融機構所從事的證券買賣不同,中央銀行買賣證券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調節貨幣供應量。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出售債券,購買債券的人用商業銀行的支票來進行支付,中央銀行根據支票向商業銀行提款這就減少了商業銀行的儲備金,減少了市場上流通的基礎貨幣,所以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出售債券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反之則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存款准備金制度和再貼現政策。
中央銀行通過運用此些貨幣政策影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活動,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最終影響國民經濟宏觀經濟指標。
中國貨幣政策的操作指標主要監控基礎貨幣、銀行的超額儲備率和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回購利率;中介指標主要監測貨幣供應量和以商業銀行貸款總量、貨幣市場交易量為代表的信用總量。
『捌』 央行出售債券和發行債券是一樣嗎
債券市場是發行和買賣債券的場所,是(金融市場)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債券市場是一國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個統一、成熟的債券市場可以為全社會的投資者和籌資者提供低風險的投融資工具;債券的收益率曲線是社會經濟中一切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準,因此債券市場也是傳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重要載體。可以說,統一、成熟的債券市場構成了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的基礎。
『玖』 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出售政府債券會使市場利率上升,為什麼再貼現率要相應提高
首先看下再貼現的作用:
再貼現不僅具有影響商業銀行信用擴張,並藉以調控貨幣供應總量的作用,而且還具有可以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有選擇地對不同種類的票據進行融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
再來看你的問題:
「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出售政府債券會使市場利率上升」
利率上升是一個結果
如果政府在寬松的貨幣政策支持下,發行債券是為了減少市場的流動性,央行自然要提高再貼現率以克制商業銀行的擴張
如果政府在緊縮的貨幣政策下,發行債券也不會有太高的收益
故鄙人覺得這應該結合當前的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