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索羅斯 打垮日元 和英鎊的 問題
1997年3月3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索羅斯及其手下認為,這是對泰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更深層次問題的暗示,便先發制人,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時,以索羅斯為首的手待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沖擊基金聯合一致大舉拋售泰銖,在眾多西方「好漢」的圍攻之下,泰銖一時難以抵擋,不斷下滑,5月份最低躍至1 美元兌26.70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於5月中下旬開始了針對索羅斯的一場反圍剿行動,意在打跨索羅斯的意志,使其知難而退,不再率眾對泰銖群起發難。 泰國中央銀行第一步便與新加坡組成聯軍,動用約120億美元的巨資吸納泰銑;第二步效法馬哈蒂爾在1994年的戰略戰術,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抹給索羅斯大軍;第三步則大幅調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來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三管齊下,新銳武器,反擊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於銀根驟然抽緊,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羅斯大軍措手不及,損失了3億美元,挨了當頭一棒。 然而,索羅斯畢竟還是索羅斯。憑其直覺,索羅斯認為泰國中央銀行所能使出的全盤招術也就莫過於此了,泰國人在使出渾身解數之後,並沒有使自己陷入絕境,所遭受的損失相對而言也只是比較輕微的。從某種角度上看,索羅斯自認為,他已經贏定了。對於東南亞諸國而言,最初的勝利只不過是大難臨頭前的迴光返照而已,根本傷不了他的元氣,也挽救不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命運。 索羅斯為了這次機會,已經卧薪嘗膽達數年之久,此次他是有備而來,志在必得。先頭部隊的一次挫折並不會令其善罷甘休,索羅斯還要三戰東南亞。 1997年6月,索羅斯再度出兵,他號令三軍,重振旗鼓,下令套頭基金組織開始出售美國國債以籌集資金,擴大索羅斯大軍的規模,並於下旬再度向泰銖發起了猛烈進攻。剎那間,東南亞全融市場上狼煙再起,硝煙彌漫,對抗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戰,泰國上下一片混亂,戰局錯蹤復雜,各大交易所簡直就像開了鍋似的熱湯,人們發瘋似地奔跑著,呼嚎著。 只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歷經短暫的戰斗,便宣告「彈盡糧絕」,面對鋪天蓋地面來的索羅斯大軍,他們要想泰銖保持固定匯率已經力不從心。泰國人只得拿出最後一招,來個挖肉補瘡,實行浮動匯率。不料,這早在索羅斯的預料當中,他為此還專門進行了各種准備。各種反措施紛紛得以執行,泰銖的命運便被索羅斯定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銖繼續下滑,7月24日,泰銖兌美元降至32.5:1,再創歷史最低點,其被索羅斯所宰殺之狀,實在令世人慘不忍睹,泰國人更是心驚肉跳,捶胸頓足,責問蒼天。 泰國金融危機--- 索羅斯採用的是立體投機的策略,並不是單一的只是外匯的操作。 所謂立體投機,就是利用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的金融投機 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不斷擠壓泰國金融市場,觸發泰國金融危機,在隨後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過程中,這些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加重了危機的程度。他們怎麼做的呢?正如索羅斯本人所描述的「我們用自己的錢買股票,付5%的現金,另外95%的資金用借的;如果用債券做抵押,可以借更多錢,我們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買進價值五萬美元的長期債券……」。(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它們以自有資本做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不僅如此,它們還將借款廣泛投機於具有「高杠桿」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杠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確實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因料定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為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製造泰銖貶值壓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香港的做法,更是立體投機的經典例子。 一般情況下,由於金融市場之間存在無套利均衡關系,隨著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場的誕生和發展,外匯即期市場、遠期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衍生市場之間環環相扣,節節鎖定,牽一發而動全身。典型例子如1997年10月份以及隨後幾次國際投機家沖擊香港金融市場時
『貳』 索羅斯是怎麼利用買入、賣出英磅和泰珠來達到阻擊英磅和泰珠成功的,這過程到底是怎麼操作的呢
首選索羅斯看到了英國與泰國過度的經濟泡沫,泡沫都是靠貨幣吹生的。簡單點說就是市場上錢太多了,貨幣泛濫資產泡沫飛升。索羅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時間節點上助推了這個泡沫,他用美元做基礎,大量的借出英鎊與泰銖,然後向市場拋售,造成英鎊及泰銖對美元大幅貶值……比如借錢的時候是1美元對100泰銖,泰銖貶值後是500泰銖對1美元,剩餘的400泰銖就讓索羅斯換成美元拿走了…… 簡單的說就是這個樣子。希望採納
『叄』 索羅斯攻擊英鎊時,是如何通過賣空(放空)英鎊來獲利的
賣空是是股票、期貨等市場的一種操作模式。和「做多」是相反的,理論上是先借貨賣出,再買進歸還。做空是指預期未來行情下跌,將手中股票按目前價格賣出,待行情跌後買進,獲取差價利潤。其交易行為特點為先賣後買。實際上有點像商業中的賒貨交易模式。這種模式在價格下跌的波段中能夠獲利,就是先在高位借貨進來賣出,等跌了之後再買進歸還。比如預計某一股票未來會跌,就在當期價位高時借入此股票(實際交易是買入看跌的合約)賣出,再到股價跌到一定程度時買進,以現價還給賣方,產生的差價就是利潤。
放空是賣空和買空的統稱。
索羅斯在拋英鎊之前已經分小批量、逐步購買了大量的馬克,隨後他再買入大量英鎊(肯定大大少於前面買的馬克)。隨後,他通過集中拋售英鎊的方式造成市場恐慌(當然這里最關鍵的是「英國經濟無法支撐強勢英鎊」這個基本面在那裡,所以拋售容易造成恐慌),恐慌一旦形成,他只要再適當煽風點火,就可以造成英鎊的一瀉千里。然後他事先買入的大量馬克就可以賺錢了:)這種手法跟股市裡莊家的炒作個股一樣,事先用50%以上的資金在低價位秘密建倉,隨後再用剩下的資金大筆、集中買入該個股(同時再配合出利好消息、出利好評論),以吸引散戶注意,散戶的資金一旦湧入自然推動了股價上漲,那麼他事先低價買入的股票就大賺了。這種操作最關鍵的是:1、操作方向符合宏觀、行業基本面對股價、匯率的走勢要求;2、資金雄厚,足以迅速拉動股價、匯價,並形成上升/下跌趨勢,從而吸引散戶跟風!
『肆』 關於索羅斯在英鎊危機中的兩個問題
索羅斯所採取的手法都是目前市場上已經通用的手段,期貨放大的杠桿來操作.只依靠自己的資金量是不可能完全有勝利.他所造成的市場恐慌效果才是他能成功的原因.當然這是事後才能看明白的,當時處於市場中的操作人員也才能真正的明白那些資金量的兇猛!70億放大10-100倍,以及它來回的操作所帶來的效果,不只是當時處於市場中的人能明白的.所以啊,只不過是後來人統計後才能有的結果.謝謝!!
『伍』 索羅斯賣出英鎊,使英鎊貶值,他怎麼賺錢了呢感覺是損人不利己的事啊,指教!!!詳
外匯交易是一個貨幣對的交易,比方樓主說的英鎊,一般是以英鎊對美元這樣的格式體現出來。賣出英鎊,其實是在同時買進美元(以磅美為例)。舉個例子:在英鎊對美元的匯率是1.6000:1的時候,開一個倉做空,這個時候就是用1英鎊可以換到1.6美元。當匯率降到1.5000:1的時候,可以用1.5美元,就把1英鎊換回來了,這個時候賣出英鎊,就可以賺到0.1美元。所以說外匯是雙向交易,做空也是可以賺錢的。
『陸』 索羅斯狙擊英鎊時為什麼拋售英鎊就能盈利了能解釋下他的思路嗎
這個叫做空英鎊。當時索羅斯大佬從基本面分析得出,英鎊的價值被嚴重高估了,存在很大的泡沫。於是決定做空英鎊,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不停賣出英鎊,買入其他價值穩定的貨幣。後來泡沫被擠破,英鎊的匯率果然一路下跌。等到索羅斯團隊認為下跌的目標位置到達後,就重新回補,平掉英鎊的空單。所以最終獲利。
如果題主覺得這樣說比較麻煩,可以聽一個類比。假設雞蛋現價6塊一斤,我跟你賣雞蛋的說,來,雞蛋借給我一萬斤,我交一筆定金給你半年後還你,並且多給你十塊錢。你說好,我就拿去把雞蛋六塊錢一斤賣了。等半年後,雞蛋價格跌到3塊一斤,我重新從市場買回來還給你,並且付給你十塊錢,我就從中賺了10000*3=三萬塊錢。
『柒』 索羅斯是如何在1992年狙擊英鎊的過程中獲利的呢請講得詳細點,謝謝~~
1990年索羅斯觀察到英國採取了加入新的西歐貨幣體系——即匯兌機制——的決定性的一步。他認為英國此舉是一個失誤。英國的經濟本來不強大,加入匯兌機制,將使英國幾乎同西歐最強大的經濟力量——統一的新德國——聯系在一起。
這種聯系,有利有弊,而英國將完全依賴德國。作為這個區域中的經濟最強國,德國將有權決定何種經濟措施對其他西歐國家有利。索羅斯認為,此舉最終將證明對英國來說是致命的。
因為英國可能想要在其貨幣政策上向前邁進一步,而它又沒有這種能力。於是,將不得不使其政策同佔主導地位的德國的貨幣政策相聯系。
正如索羅斯所預言的那樣,1992年西歐遭受了金融危機。包括大英帝國在內的許多經濟體系出現滑坡。英國企圖降低其利率。
然而,德國人因為其國內原因不願意降低利率:他們深深懼怕通貨膨脹會再次出現在德國。20年代的恐懼,他們至今記憶猶新,正是那場通貨膨脹導致德國的經濟走向崩潰。
如果德國不降低其利率,其他歐洲國家也不會降低。這樣做會使它們陷入削弱其貨幣的危險境地之中。而且貨幣一旦削弱。只會使袖手旁觀的國家漁翁得利。
所以,英國正陷入窘境。
它的經濟情況很槽糕,英鎊面臨日益升值的壓力。英國力圖改善其經濟情況,但這樣做的話,它就必須讓英鎊貶值,使其出口更有利。
依據匯兌機制的條款,英國被迫保持1英鎊兌換2.95德國馬克的比率。
1992年夏季過後,英國政府堅持要在這次風暴中求得生存——將不貶值英鎊,不脫離匯兌機制。反正,他們會混過去的。
喬治•索羅斯認為這實屬一派胡言。
他更了解情況。他知道英國經濟已處於何種可怕的境地。他們不可能繼續保持匯兌機制。他們不得不棄船而逃。
9月中旬,危機開始了。
謠言四起,說義大利人要讓里拉貶值。於是紐約的經紀人蜂擁著拋售手中的里拉。9月13日,星期六,義大利里拉貶值,但只是下降了7%,仍在匯兌機制條款所規定的限度內。
認為歐洲中央銀行將承諾使其貨幣保持在匯兌機制限度的投資者,因為此舉賭注大賺了一筆。認為匯兌機制聯盟的國家會超出條款限度而不下賭注的,看起來似乎很糟糕。
但如果義大利人如其所言使里拉貶值,可能還會有第二次浪潮……可能這次該要開始拋售先令了。
一時間,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投資者和公司紛紛對西歐諸國政府決意讓匯兌機制決定兌換率,大失所望。現在,他們急於想使那些被削弱的各種貨幣脫手,包括先令在內。隨著9月15日的過去,喬治•索羅斯關於英國會使英鎊脫離匯兌機制的信心在日漸增加。
斯但萊•德魯肯米勒認為時機已成熟,應該下賭注對付先令。他將想法說給索羅斯聽。索羅斯開了綠燈,甚至讓他賭下一筆比預想要大得多的賭注。
於是,斯但萊•德魯肯米勒遵照索羅斯的囑咐,拋售了價值100億美元的先令。
索羅斯看來非常自信,動身去了第五大道他的寓所。那晚他睡得很香甜。
次日清晨7時,索羅斯住所的電話響了起來。那是斯但萊•德魯肯米勒打來的,告訴他一切順利。當索羅斯人睡之時,他已獲得9.58億美元的利潤。在這場匯兌機制危機中,索羅斯獲利的總值接近則億美元。
英國人稱9月15日一他們被迫將英鎊從匯兌機制抽出的那天——為「黑色的星期三」。
而索羅斯則稱它做「白色的星期三」。
正是這個賭注,認為英國將會使英鎊貶值而賭入100億美元這一舉動,使得索羅斯聞名於世。
『捌』 索羅斯在狙擊英鎊、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是如何獲利的
1997年2月,索羅斯帶領國際游資對泰銖發動第一波攻擊,手法仍然和襲擊英鎊一樣,大量借入泰銖,在外匯市場上兌換成美元。泰國中央銀行運用2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干預外匯市場,平息了這次風波,索羅斯空手而回。
三個月之後,索羅斯卷土重來,一方面大量拋售泰銖,另一方面聯合國際投機資本,在世界范圍形成泰銖將貶值的預期,國際資本紛紛加入拋售泰銖的行列。泰銖一度跌至1美元兌26.7泰銖。泰國中央銀行通過「東亞中央銀行總裁會議」的會員國,與新加坡聯合干預外匯市場,投入120億美元。然後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銖給索羅斯等。最後大幅提高隔夜拆借利息,最終在5月20日,將泰銖維持在1美元兌25.2泰銖。
盡管索羅斯的前兩波攻擊都以失敗告終,但卻有效地減少了泰國中央銀行的美元儲備,並且在投資者心中製造了恐慌,那些以前大舉進入泰國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短期資金瘋狂撤退,泰銖貶值壓力進一步增加,外匯市場出現了連續不斷的恐慌性拋售。到1997年6月底,泰國外匯儲備下降300億美元,失去了繼續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
到了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被迫宣布放棄盯住匯率制度,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天泰銖匯率最低曾達到1美元兌32.6銖,貶值幅度高達30%以上。
不僅在外匯市場,索羅斯大勝而歸,而且在股票市場,索羅斯也獲利頗豐。在泰銖危機前,索羅斯就大量買入泰國股票,進一步拉升泰國的股價。隨後,動用現貨股票、期貨、期權大量拋空泰國股票。由於泰國政府為遏制國際資本拆借泰銖,大幅提高拆借利率,使得股價大幅下跌,使得索羅斯的做空獲利滿滿。
『玖』 索羅斯狙擊英鎊時為什麼拋售英鎊就能盈利了能解釋一下原理嗎
先賣,套現,引導大家都賣,賣的多了英鎊就沒人要,匯率就會降低,等低到底,他再用低價大量買入,其實原本英鎊沒有那麼便宜,是他炒便宜的,然後他再用低價買入英鎊,這樣錢就到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