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跟中國債券的穩定性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債券市場本來就是一個穩定的投資市場,同時也是一個避險市場,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股市的收益和風險進一步加大的時候,很多資金都會流入到所謂的債券市場。
關於股票和債券的關系,我想講一下,當股票的收益和風險降低的時候,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願意投資到股票當中,但是情況反過來的時候,很多人就會通過把自己的資金轉移到債券裡面避險,這是一個所謂的股債再平衡現象,而這個現象也是很多投資的堅信的一個邏輯。
這個新聞是怎麼回事?
這是一個關於中國證券的消息,在這個消息裡面,我們可以看到2月份的時候,外資已經持續加倉中國債券,同時規模已經超過了千億元,可以說這個數字是非常誇張的,這也進一步顯示出了目前外資的投資態度和投資情緒。很多人這個時候會非常好奇,為什麼外資這么青睞中國的債券?這樣做是有什麼目的嗎?
B. 中國連續五個月增持美債 重新成美國最大債權國是什麼意思
是的,中國是美國的債主,美國是欠債人。
數據顯示,中國今年5月持有美債總額為1.2703萬億美元,高於上月修正後的1.2634萬億美元,持有美債規模與一年前大體持平。
自去年9月至今年2月,中國連續減持美債,減持規模總計460億美元,日本一度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債主。但中國3月大幅增持373億美元美債,再次超過日本;4月中國繼續增持美債,規模為24億美元。
債券(Bonds / debenture)是一種金融契約,是、金融、工商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者發行,同時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或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者(債券購買者)即債權人。
C. 中歐天添18個月定期開放債券基金怎樣
中歐天添為18個月定期開放式債券基金,債券投資比例不低於基金資產的80%,業績比較基準為中債綜合指數。統計顯示,18個月封閉期的債基比一年期及以下封閉期的產品業績表現更好,而流動性則優於封閉期兩年的產品。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運作周期1年及以下的定開債基當年平均凈值增長率為10.52%;而18個月定開債基平均收益率則高達12.75%。「新基金會通過精選傳統到期收益率曲線上的偏離點,來爭取個券阿爾法收益。」從中歐基金了解到,新基金將通過久期策略,利用債券的乘騎效應獲取收益,同時規避收益率波動風險。此外,中歐天添封閉運作期最高可能達到200%的高杠桿,使其能較大概率獲取套息收益。而力爭每半年定期進行分紅的特點,有助於為投資者鎖定收益、落袋為安。
D. 據報道境外機構已連續27個月增持中國債券,這釋放出來什麼樣的國際信號
根據相關的報道,境外機構已經連續27個月增持了中國的債券,這也表現了境外投資者對於中國未來的行情釋放出一種信任的態度。爭取27個月包括了在2020年疫情期間的12個月。這也側面反映了境外投資者對於中國目前的發展狀況的一種肯定以及發展前景的前瞻。連續增持中國債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目前穩定的發展趨勢以及應對各種危機最好的解決方式。在2020年的時候,許多境外機構都選擇對中國進行投資,是因為中國在抗疫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因此這也向國際社會釋放出中國目前在國際上許多國家當中處於一種非常穩定,持續增長的狀態。
我國在疫情當中的防控措施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當中做的最好的,這也是許多機構投資者選擇增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E. 為什麼中國連續五個月增持美債
據美國某通訊社報道,在連續第5個月增持美國國債之後,中國重新成為美國最大的海外「債主」。
中美之間強勁的貿易往來提振了中國對美國主權債務的需求,國內的出口商從中受益。美國傑富瑞投資銀行集團高級經濟學家托馬斯·西蒙斯分析認為,未來幾個月,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量可能還會繼續增加。
F. 海航旗下的海越股份連獲大股東增持,海航集團債務違約的傳聞是否可信
海航集體債務違約的消息當然不能相信。海航集團旗下的海越股份的大股東已經開始增持公司股票,這是海航集團資金狀況良好的表現。
G. 中國為什麼還在不斷增持美國國債
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增與減,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政治問題。中國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全球社會。那麼,就細細探究為什麼中國還在不斷增持美國國債的原因吧!
但是,不買美國國債,能買什麼?
1、抄底戰略物資?勢必炒高價格
以「股神」羅傑斯為代表的一些人主張,中國應「大膽抄底」,將外匯儲備用於在國際市場購買戰略物資,進行儲備和投資。然而如此龐大的資金流量,和如此明顯的投資意圖,勢必造成市場價格的哄抬,和國際游資的蜂擁而至,回顧近幾年來鐵、鋁、石油等價格走勢的軌跡,便不難明白這一點。此外,對一個國家來說,因為實物需要運輸、儲存,還會產生損耗和折舊,且流動性極差,因而投資實物的成本非常高。作為游資的代言人,羅傑斯提出這樣的建議並不難理解,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利益,但如此冒險,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2、向國際機構注資?恐受到他國抵制
有人提出,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可用於向IMF等國際機構注資,並借機提升中國的發言權。事實上中國也的確有所行動,日前中國外匯管理局表示,中國正「積極考慮」購買至多500億美元的IMF債券。然而這種注資本身受到相當限制,此次注資受到鼓勵,是因為此系4月倫敦G20峰會各國承諾總額5000億美元增資的一部分,即使如此,BBC財經仍然預計,中國擴大持股和發言權比例的努力,將受到歐洲許多國家的頑固抵制,因為中國發言權和控股比例的增加,勢必意味著它們發言權和控股比例的下降。
3、購買收益高的金融產品?風險太高
有人建議中國將外匯投放在收益率更高的金融產品,或直接用於控股,以獲得更高回報;一些人進而指出,與其把錢交給美國政府,讓他們去股市抄底,還不如自己去抄。這種想法本身並無問題,問題在於,中國在金融投資的海洋里,只是個不諳水性的「新兵」,近幾年的一系列失敗投資證明,在高風險的市場里,中國的勝算並不大。國債是最穩妥的投資,因為國家政權發生無序更迭的幾率很小。於是,剩下的選擇無非就是買哪個國家的國債。國債的可靠性歸根結底取決於發行國的綜合實力。現在還有哪個國家比美國強大嗎?
持有美債,「最不壞」的選擇
1、只有美國能消化這么多錢
中國如此驚人的一筆外匯儲備,除了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最大的負債消費國,任何一個經濟體都難以消化,即使中國有意分流外匯投資,也難找到第二個有如此容量的、安全的金融投資市場。事實上,即使做美國「大債主」實際上幫了美國人的忙,美國仍有許多人並不放心,甚至總統奧巴馬都免不了要驚呼「再不能借中國人這么多錢」,經濟規模和舉債規模遠不如美國、甚至只是中國一個零頭的其它經濟體,又如何敢承接這樣大的一個「金娃娃」?
2、美國和債主們利益一致
盡管美國素有操縱美元匯率和濫發國債的傳統,但作為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政府不得不付出努力,確保美元和美國國債體系的大體穩定,以維系龐大經濟、金融機器的運轉,在這方面,美國和包括中國在內的「債主」們利益是一致的。投入美國國債固然要冒外匯儲備縮水的風險,但不至於如貝爾斯登債券持有者那樣血本無歸;借錢給美國政府固然要忍受「欠債大爺」的訛詐,但不至於如破產「大限」前的通用或克萊斯勒「債主」那樣,面臨要麼把債券換成一堆廢紙般股票、要麼乾脆連廢紙都換不回的無情選擇題。
3、中國不能拋售美債
中國一旦大幅拋出美債,勢必造成其它債主的恐慌,產生足以壓垮債券價格的連鎖反應,最終吃虧最大的,一是「欠債人」美國,二是「大債主」中國;即使捂著不操作,美國政府依舊會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行事,該印鈔就印鈔,該增發便增發,中國仍無法掌控外匯儲備的安全。即使真能拋掉全部美債,但在目前的國際外匯體制下,中國勢必無法改變外匯儲備以美元為主的現實,結果只能是既做不成債主,又保不住財富。盡管持有美債絕非好的選擇,但在目前情勢下,卻的確是「最不壞的選擇」。
最後,如何走出美債困局?
從長遠來看,在國際上,改革國際貨幣體制、廢除美元的一家獨大;在國內,改變現有分配模式,實現「藏富於民」,逐步實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但這需要時間。從近期看,利用美國經濟刺激計劃對資金的需求,利用中國經濟發展後,中美事實上處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之中這些便利條件,充分運用政治、經濟等多種手段,爭取「大債主」應有的利益和保證,是較為現實的。
中美經濟目前已經是牢牢捆綁在一起了。中國固然是美國的第一大「債主」,美國同樣是「中國製造」的第一大買主。2008年,中國出口總額達14285.5億美元,其中對美出口2523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出口總值的17.7%,而2007年這一數值約為21%。從這個層面上來講,確保美國的金融體系不至於陷入崩潰,同樣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從長遠來看,如果美元一家獨大的局面被打破,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中國的外幣資產將不會像今天那樣以美債為絕對大頭。但在現有的國際經濟格局下,擁有近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短期內仍將繼續坐穩美國的「頭號債主」交椅。
相關圖片來自必應網和網路;相關鏈接:
奢華亞洲:http://www.wha-asia.com/info_view.asp?categroyid=22&type=129&id=3531
H. 什麼是債券存續期
存續期是描述現金支付流(如債券、抵押貸款)的主要時間特徵方面優於到期期限的概念。
存續期是債券價格對利率變動敏感度的指標,亦可視為投資人收回其債券投資的資金所需時間的一個指標。 存續期越長,債券價格對利率的變動越敏感。
存續期與債券的年期(maturity)是不同的概念,年期一定程度上亦反映債券對利率風險的敏感度,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年期越長,價格對利率的變 動越敏感。
但由於債券價格對利率風險的敏感度同時受票面利率、付息的頻率及年期這些因素所影響,單是年期並不是債券對利率風險敏感度的好指標。
有了這一概念,各種債券和債券組合對利率風險的敏感度便有了一個簡單的、可直接相比較的衡量標准。
(8)債券連獲18個月增持擴展閱讀
附息債券:在債券存續期內,對持有人(投資人)定期支付利息(通常每半年或每年支付一次),按照計息的方式不同,這類債券還可細分為固定利率債券和浮動利率債券兩大類。有些附息債券可以根據合約條款推遲支付定期利率,被稱為緩息債券。
息票累積債券:債券持有人(投資人)必須在債券到期時一次性獲得本息,存續期沒有利息支付。
I. 境外投資者為什麼持續增持我國債券
內專家表示,境外投資者持續增持我國債券,這既是由於人民幣資產的投資價值逐漸得到認可,也得益於我國債券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吸引各類境外投資者入市。
報道稱,這是對中國近年來持續為國際投資者參與世界第三大債券市場提供便利的認可,反映出中國推動金融改革的堅定決心和中國債券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是中國融入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一步。
從QFII、RQFII、「債券通」到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已初顯成效,人民幣資產國際吸引力增強,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已是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
J. 我國連續4個月增持美債 超9000億美元全球居首 這對我國有什麼影響 增持國債是什麼意思 和我國的通貨膨脹有
搜一下:我國連續4個月增持美債
超9000億美元全球居首
這對我國有什麼影響
增持國債是什麼意思
和我國的通貨膨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