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墨家思想的內容是什麼
儒家講以德治國,崇尚模範作用;墨家走極權主義治國道路,崇尚服從上級(尚同)。(「上之所是皆是,上之所非皆非」,這話大家恐怕很熟悉 ,就是來自墨子。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貢獻的自然科學家。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創說,學術空氣十分活躍,涌現出了許多思想家和科學流派。墨家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派。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詳。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墨子生於公元前476年左右,卒於公元前390年左右,也有人考證說墨子大約出生在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左右,卒於周威烈王六年(公元前420年)左右。 墨子出生何地,也有爭議。《史記·孟荀列傳》說他是宋國的大夫。《呂氏春秋·當染》則認為他是魯國人。也有文章相傳他原為宋國人,但後來長期居住在魯國。墨子可能屬於當時的「士」階層,但他本人曾經當過製造器具的工匠,具有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能。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歷史上最著名的巧匠魯班還要高明,曾經在楚惠王面前與魯班互比攻守城池的技術,結果斗敗了魯班。 相傳墨子初學於儒術,但由於不滿儒術所提倡的繁瑣的「禮」,學習大禹刻苦簡朴的精神,因而自立新說,創建了墨家學派。墨子的學說對當時的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家學派是儒家學派的主要反對派。 墨子的門徒很多,大多來自社會的下層。他們組成了一個組織嚴密的政治性團體,紀律要求非常嚴格。這些人能夠吃苦耐勞,勤於進行實驗,作戰十分勇敢,平時從事生產勞動。墨子及其門人為人們做好事,即使是犧牲了個人性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淮南子》中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而且他們功成不受賞,施恩不圖報,過著極其簡朴和艱苦的生活。 墨子的一生都是在為扶危濟困的正義事業而奔忙,班固《答賓戲》中說:「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說墨子像孔子一樣為天下事而終日奔勞,連將席子坐暖和將爐灶的煙囪染黑的功夫都沒有。他「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 相傳他曾阻止強大的楚國進攻弱小的宋國,實施「兼愛、非攻」的主張。後來魯陽文君要攻打鄭國,墨子知道後又前去說之以理,說服魯陽文君停止攻鄭。他「南遊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多次訪問楚國,獻書楚惠王。但後來他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 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討伐魯國,但沒有成功。越王邀請墨子作官,並許給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聽吾言,用我道(聽我的勸告,按我講的道理辦事)」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思想主張。 墨家學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廣大小生產者、小私有者階層的利益。墨子的學說,如「天志、明思」等仍脫離不了殷周的傳統思想,但賦以了「非命、兼愛」的內容,以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差等」的思想。墨子認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極力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他更有「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獻身精神。 他的「非攻」思想,體現了當時人民反對掠奪戰爭的意向。他提出「非樂」、「節用」、「節葬」的主張,反對當權貴族的「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的腐朽生活。他意識到了勞動人類生活的基礎,提出強調重視生產和「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的主張。在政治上,他主張改善勞動者和小生產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提倡「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並且提出「尚賢」和「尚同」的觀點,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 對於知識和邏輯等問題,墨子有較深的研究,制定了作為認識真理准則的「三表」,並且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墨學在先秦時期曾為一時之「顯學」,可是到了漢代就衰落不顯了。但是,墨家精神並未失傳,漢代以後的俠士是墨家「兼愛」精神的繼承者。中國的民間社黨「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俠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傳。中國歌頌俠義精神的詩歌和俠士小說,其精神源頭莫不與墨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墨家思想在中國民間的社會底層流傳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並不亞於儒學和道學。 《墨子》墨家學派著作的總匯是《墨子》。《墨子》原本一共七十一篇,但留傳至今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等四篇合起來稱為《墨經》。這四篇加上《大取》和《小取》兩篇,稱為《墨辯》。也有人把這六篇叫做《墨經》。 《墨經》是《墨子》一書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是一部內容豐富、結構嚴謹的科學著作。書中不僅涉及到認識論、邏輯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范疇的廣闊內容,還包含有時間、空間、物質結構、力學、光學和幾何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多種知識,其中有些問題闡述嚴密,說理透徹,立論准確,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墨經》在古典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墨經》是墨子本人所著,還是他的後學門人所編撰的,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據《晉書》記載,晉朝魯勝曾著《墨辯注》,認為《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等四篇是墨子自著。後人也有持這種見解的。但是從清朝後期孫詒讓開始,不少研究者通過考證,懷疑這四篇不是墨子自己的著作。近來,一些學者認為,這些著作是墨子的後學集體編著的,不是一個時代、一個人的作品,而是經過長期積累,逐漸形成的。有人還進一步推測,墨子的二代和三代弟子,不少人可能先後參與編著,最後成書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後期。 無論《墨經》是否墨子本人親自編著,墨經中記錄總結的春秋戰國時期關於手工業方面的許多重要知識,提出了古代物理學和書的許多概念的見解,顯然是師承、發展了墨子注重實踐知識和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墨子對我國古代早期自然科學的重大貢獻是不能抹殺的。 《墨經》中的科學
⑵ 墨家思想是怎樣的
春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是孔子,戰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是墨子。
墨子姓墨名翟,魯國人。相傳墨翟早年曾接受儒學教育,後來由於反對儒家的繁瑣禮儀和政治主張,創立了墨家學派。墨翟雖然出身於下級貴族,卻是小生產者利益的思想代表。他說:「民有三息」,即「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墨翟認為,要做出對勞動者有益的貢獻,就必須進行政治活動。他所開創的墨家學派,是一個組織嚴密的帶有宗教色彩的禁慾主義團體。其成員稱為「墨者」,多是來自從事生產勞動的社會下層。他們過著極其刻苦樸素的生活,也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和國家的保衛戰爭。墨子還推薦他墨子講學的子弟出去做官和從軍,如果有人做官後背棄墨家的主張,就要被召回。墨子的門徒也尚武,《淮南子》中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墨子死後,這個團體的領導者被稱為「巨子」,巨子是由前一代的巨子指定的。《墨子》一書是墨翟的弟子們根據其言論記錄成的,現存五十三篇,基本上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可靠材料。
墨子和孔子同國籍,墨子的降生略和孔子的逝世銜接。在戰國時代及漢初,孔墨是被並稱的兩位大師,均以德智的崇高和信徒的廣眾為社會所敬仰。儒家和墨家都是當時的顯學。但是就思想和行為方式而論,儒墨兩家卻是針鋒相對的。孔子是傳統制度的擁護者,而墨子是新社會秩序的追求者;孔子食不厭精,不辭養尊處優,而墨子則是惡衣粗食、身體力行的苦行者;孔子輕視勞動,視勞動者為小人,而墨子當過工匠,自稱賤人;孔子是造詣很深的音樂家,而墨子視音樂為應當禁絕的奢侈;孔子遠鬼神,而墨子則相信鬼神統制著人事;儒家是理想主義,把理想的社會秩序定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想的人生目標是「止於至善」,墨家是實行主義,墨子本人主張節用,也主張廢樂,一生吃苦修行,努力行義。曾有一個朋友勸他道:「如今天下的人都不肯做義氣的事,你何苦這樣盡力去做呢?我勸你別做了。」墨子說:「譬如一個人有十個兒子,九個兒子好吃懶做,只有一個兒子盡力耕田,吃飯的人那麼多,耕田的人那麼少,那一個耕田的兒子更應該努力耕田才好。如今天下的人都不肯做義氣的事,你正應該勸我多做些才好,怎麼勸我罷手呢?」這是何等的人格!何等的實干精神!
墨子是注重實乾和行動的思想家,「擇務而從事」的實行主義是墨子思想的根本觀念。墨子作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為墨家建立了很多基於這種觀念的信條。
第一,天志。所謂「天志」就是天的意志。墨家思想以「天志」為本。墨子說:「我天有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圓,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這就是說,天下所有人的思想、言行、政治、刑罰,是善或不善,都必須以墨子的「天志」為是非。那麼這種天的「志」是什麼呢?用墨子的話說就是。「天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實際上這種「天志」是墨家衡量人日常言行的准則,是任何人都不得例外的最高裁判者,人們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它的裁決。因為「天志」能愛人憎人,能賞善罰暴,「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墨子的「天志」與儒家的天命思想不同。儒家主張「畏天命」,強調「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是在承認天有意志的前提下的天命論,意在肯定傳統的價值和維護既得者的利益。而墨子認為,富與貧、貴與賤、壽與天,都非命所決定,而取決於人是否能順天命,從而肯定了人的主觀努力的作用。
第二,兼愛與非攻。天的意志就是要人「兼愛」。墨子看到當時各國征戰的慘禍,心中不忍,他作為一個熱心救世的人,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消除戰爭,就必須使人人「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就是墨子的「兼愛」論。他說:「諸侯相愛,則不野戰……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調和;天下之人皆相愛,則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墨子的「兼愛」論,在階級社會完全是天真的幻想。一向主張實乾的墨子是不會忱於幻想之中的,於是提出了「非攻」的主張。墨子認為,不愛是天下一切罪惡的根本,而天下最大的罪惡是侵略戰爭。墨子說:「利便是義」。義是利的美名,利是義的實用。侵略戰爭所以是「不義」,是因為「計其所自勝,無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這是說,發動戰爭不僅本國要消耗很多資源,死很多士卒,無論是對方還是己方,都有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戰爭是最大的「不利」。因為不利,所以不義。墨子說的「利」不是自私自利的「利」,而是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是「兼愛」的真義,也是「非攻」的本意。
第三,節葬短喪和「非樂」節用。墨子痛恨儒家雖不信鬼神。但卻在死人身上做出許多繁文縟節。他對於鬼神,只注重精神上的信仰,不注重形式上的禮節。他認為儒家的厚葬久喪必然會造成國家的貧困、人口的減少和政治混亂。墨子是個極端的實用主義者,認為「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對一切日常生活和消費,都要「去無用之費」。於是提出了「非樂」論。墨子所謂的「樂」,是廣義的「樂」,包括一切美術、音樂、建築、烹調等等,他認為這些都是奢侈品,既浪費錢財,又不能解決百姓的貧苦,於國家不利,所以都應該廢除掉。
第四,「尚賢」與「尚同」。墨子的時代,貴族政治還未曾消失,那些出身於社會下層的人才,很難走上政治舞台。國家權力掌握在貴族手裡,就連儒家論政,也主張「貴貴」、「親親」。墨子主張「尚賢」,他說:「官無常貴,民無常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所以他認為,政治要做到「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尚賢」並不是墨子的最後目的。「尚賢」是為了「尚同」。墨子認為,「天下之所以亂者,生於無政長」。如果社會沒有統一的是非標准,人們都以自己的是非為是非,必然會出現「相非」、「相惡」的混亂現象。因此墨子主張「尚同」,「一同天下之義」,「一同其國之義」,即全社會要服從最高的一個思想和一個意志,「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那麼以什麼作為「尚同」的標准呢?墨子說:「以尚同於天」,也就是說,以「天志」作為「尚同」的總標准。
墨子的思想以「天志」為起點,以「尚同」為歸結。「尚同」反映了當時人們希望出現一個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的願望。但是墨子卻幻想以「同」滅「異」,消「異」於「同」,最終必將導致極端的專制主義。
⑶ 墨家的思想是什麼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漢民族三大哲學體系,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張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因為墨家思想獨有的政治屬性,兼之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官學勾結政策,墨家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近年來經過很多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學說出現復甦,並因其進步性而呈現出燎原之勢。
⑷ 墨家思想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他比孔子高明,他不做官,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哪裡有戰爭他就去阻止,兼愛非攻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兼愛就是互相關心,愛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愛陌生人,他認為人都是平等的,沒有階級之分,這么超前的思想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統治者是不會接受的,這也造成了墨學的衰落,儒學的興盛。非攻就是反對不義的戰爭,愛好和平,這是中國目前正在走的路,可以說墨子學說到現在才真正的興起,人人互相關心,愛好和平,墨子如果在九泉之下有知,也該感到欣慰。
⑸ 為什麼說墨家的思想逆勢而動
因為人都是有慾望的,特別是統*治階*級,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統*治的地方更大、時間更長。墨家不適合他們的利益!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點: 兼愛 完全的博愛(與儒家的親親相對反,將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親人對待方式,擴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對侵略戰爭。(戰爭對於敗者的傷害及,傷人命、損其才,是沒有意義的破壞行動。而對於勝方而言,僅僅是獲得了數座城池與稅收,但總的來說傷害與損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戰爭是沒有意義的行為。) 尚賢 不分貴賤唯才是舉。 尚同 上下一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興利除弊。(有一說法為「上同」,認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聽令百官,與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規律。(有一說法為天子代天行政,並藉由上同的觀念推論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經驗。(有一說法認為墨家說鬼所為並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說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惡。) 非命 通過努力奮斗掌握自己的命運。 非樂 擺脫劃分等級的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編鍾製造和演奏。(古代音樂費時耗事,花費甚大,於國家並無生產的行為,乃無用之事。) 節用 節約以擴大生產。反對奢侈享樂生活。 節葬 不把社會財富浪費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錢財,守喪則需三年,三年過後人虛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響國家生產力,乃浪費之事。)
⑹ 墨家思想是什麼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點: 兼愛 完全的博愛(與儒家的親親相對反,將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親人對待方式,擴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對侵略戰爭。(戰爭對於敗者的傷害及,傷人命、損其才,是沒有意義的破壞行動。而對於勝方而言,僅僅是獲得了數座城池與稅收,但總的來說傷害與損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戰爭是沒有意義的行為。) 尚賢 不分貴賤唯才是舉。 尚同 上下一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興利除弊。(有一說法為「上同」,認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聽令百官,與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規律。(有一說法為天子代天行政,並藉由上同的觀念推論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經驗。(有一說法認為墨家說鬼所為並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說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惡。) 非命 通過努力奮斗掌握自己的命運。 非樂 擺脫劃分等級的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編鍾製造和演奏。(古代音樂費時耗事,花費甚大,於國家並無生產的行為,乃無用之事。) 節用 節約以擴大生產。反對奢侈享樂生活。 節葬 不把社會財富浪費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錢財,守喪則需三年,三年過後人虛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響國家生產力,乃浪費之事。) 此外還有邏輯學等;墨子還是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是當代諸子所望塵莫及。墨家在科學上的成就為眾多學者所稱贊,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歷史學家楊向奎稱「中國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墨家後期的基本思想
墨子死後,墨家學派發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活動與戰國中後期。在自然觀方面,對物質,移動和時空關系作了唯物主義解釋,摒棄了墨子的天鬼觀念,並把唯物主義哲學和科學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在認識論上,發揚了墨子重視實踐的特點,承認物質世界的可知性,克服了狹隘的經驗論的錯誤。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義,利也」的著名論斷,突出了利,把它作為標准和基礎解釋各種社會問題和道德范疇。
後期的墨家在邏輯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形成了中國古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邏輯體系,主要反映在 小取 的篇中。後期墨家對概念,判斷和推理都做出了較為詳細的研究。 於或超過整個古代希臘。」
⑺ 墨家思想是什麼
儒家講以德治國,崇尚模範作用;墨家走極權主義治國道路,崇尚服從上級(尚同)。(「上之所是皆是,上之所非皆非」,這話大家恐怕很熟悉 ,就是來自墨子。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貢獻的自然科學家。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創說,學術空氣十分活躍,涌現出了許多思想家和科學流派。墨家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派。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詳。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墨子生於公元前476年左右,卒於公元前390年左右,也有人考證說墨子大約出生在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左右,卒於周威烈王六年(公元前420年)左右。
墨子出生何地,也有爭議。《史記·孟荀列傳》說他是宋國的大夫。《呂氏春秋·當染》則認為他是魯國人。也有文章相傳他原為宋國人,但後來長期居住在魯國。墨子可能屬於當時的「士」階層,但他本人曾經當過製造器具的工匠,具有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能。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歷史上最著名的巧匠魯班還要高明,曾經在楚惠王面前與魯班互比攻守城池的技術,結果斗敗了魯班。
相傳墨子初學於儒術,但由於不滿儒術所提倡的繁瑣的「禮」,學習大禹刻苦簡朴的精神,因而自立新說,創建了墨家學派。墨子的學說對當時的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家學派是儒家學派的主要反對派。
墨子的門徒很多,大多來自社會的下層。他們組成了一個組織嚴密的政治性團體,紀律要求非常嚴格。這些人能夠吃苦耐勞,勤於進行實驗,作戰十分勇敢,平時從事生產勞動。墨子及其門人為人們做好事,即使是犧牲了個人性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淮南子》中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而且他們功成不受賞,施恩不圖報,過著極其簡朴和艱苦的生活。
墨子的一生都是在為扶危濟困的正義事業而奔忙,班固《答賓戲》中說:「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說墨子像孔子一樣為天下事而終日奔勞,連將席子坐暖和將爐灶的煙囪染黑的功夫都沒有。他「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
相傳他曾阻止強大的楚國進攻弱小的宋國,實施「兼愛、非攻」的主張。後來魯陽文君要攻打鄭國,墨子知道後又前去說之以理,說服魯陽文君停止攻鄭。他「南遊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多次訪問楚國,獻書楚惠王。但後來他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
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討伐魯國,但沒有成功。越王邀請墨子作官,並許給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聽吾言,用我道(聽我的勸告,按我講的道理辦事)」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思想主張。
墨家學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廣大小生產者、小私有者階層的利益。墨子的學說,如「天志、明思」等仍脫離不了殷周的傳統思想,但賦以了「非命、兼愛」的內容,以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差等」的思想。墨子認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極力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他更有「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獻身精神。
他的「非攻」思想,體現了當時人民反對掠奪戰爭的意向。他提出「非樂」、「節用」、「節葬」的主張,反對當權貴族的「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的腐朽生活。他意識到了勞動人類生活的基礎,提出強調重視生產和「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的主張。在政治上,他主張改善勞動者和小生產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提倡「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並且提出「尚賢」和「尚同」的觀點,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
對於知識和邏輯等問題,墨子有較深的研究,制定了作為認識真理准則的「三表」,並且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墨學在先秦時期曾為一時之「顯學」,可是到了漢代就衰落不顯了。但是,墨家精神並未失傳,漢代以後的俠士是墨家「兼愛」精神的繼承者。中國的民間社黨「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俠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傳。中國歌頌俠義精神的詩歌和俠士小說,其精神源頭莫不與墨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墨家思想在中國民間的社會底層流傳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並不亞於儒學和道學。
《墨子》
墨家學派著作的總匯是《墨子》。《墨子》原本一共七十一篇,但留傳至今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等四篇合起來稱為《墨經》。這四篇加上《大取》和《小取》兩篇,稱為《墨辯》。也有人把這六篇叫做《墨經》。
《墨經》是《墨子》一書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是一部內容豐富、結構嚴謹的科學著作。書中不僅涉及到認識論、邏輯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范疇的廣闊內容,還包含有時間、空間、物質結構、力學、光學和幾何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多種知識,其中有些問題闡述嚴密,說理透徹,立論准確,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墨經》在古典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墨經》是墨子本人所著,還是他的後學門人所編撰的,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據《晉書》記載,晉朝魯勝曾著《墨辯注》,認為《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等四篇是墨子自著。後人也有持這種見解的。但是從清朝後期孫詒讓開始,不少研究者通過考證,懷疑這四篇不是墨子自己的著作。近來,一些學者認為,這些著作是墨子的後學集體編著的,不是一個時代、一個人的作品,而是經過長期積累,逐漸形成的。有人還進一步推測,墨子的二代和三代弟子,不少人可能先後參與編著,最後成書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後期。
無論《墨經》是否墨子本人親自編著,墨經中記錄總結的春秋戰國時期關於手工業方面的許多重要知識,提出了古代物理學和書的許多概念的見解,顯然是師承、發展了墨子注重實踐知識和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墨子對我國古代早期自然科學的重大貢獻是不能抹殺的。
《墨經》中的科學
⑻ 墨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兼愛、非攻
⑼ 如果當年選擇墨家思想會不會好點
思想太復雜,那麼你就會整天想這想那,就繁衍出很出多的想法,很多的慾望!但你的快樂會變少了
思想太簡單,那麼你就不會想那麼多,沒有什麼慾望!你會很容易滿足,所以大多數時間你都是快樂的!但是容易被騙,被傷害!
所以說,讓自己思想簡單點,堅持自己簡單的思想。但遇事多考慮,多總結!讓自己生活不那麼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