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世界經濟正在逐漸「日本化」
2016年,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馬特·奧布萊恩發表了題為《世界經濟正在日本化》的文章。奧布萊恩發現:「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其他國家,因為世界經濟正轉向日本模式。」
所謂「日本化」,可以概括為「三低三高」並存的經濟常態:低利率、低通脹、低增長、高福利、高貨幣、高債務。
此後四年,全球經濟似乎如奧布萊恩所預測的那樣轉向「日本化」。
2019年9月,美國前財長拉里·薩默斯指出:「現在對歐洲和日本可靠的市場預期使它們陷入貨幣經濟學的『黑洞』,即利率困在零的水平動彈不得。收益率保持為零或負值可能將持續一代人的時間,美國距離加入它們只有一次衰退之遙。」
僅僅三個月後,2020年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歐美政府「兜底式」救災救市,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零,直接采購債券ETF。
很多人說,平成三十年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當前,全球經濟正加速「日本化」,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將來如橋水分析師所言可能「失去十年」,亦或更久?
過去三十年,日本經濟走向了「低利率、低通脹、低增長、高福利、高貨幣、高債務」之困境。
這成為當今宏觀經濟學的一大謎題。
我們先從1990年說起。1990年是日本經濟的拐點,當時有兩大趨勢:
一是日本泡沫經濟崩潰;
二是日本勞動人口進入拐點。
普遍認為,泡沫經濟崩潰是日本「消失三十年」的直接原因;日本生育率低迷、老齡化加劇則是深層次原因。
經濟泡沫崩潰後,房價、股價暴跌,日本經濟陷入持續通縮。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再創日本經濟,日本政府歷經多年徘徊後主動改革求變,央行將銀行隔夜拆借利率下調到零,日本率先進入零利率時代。
2001年互聯網泡沫爆發,日本央行開啟量化寬松(QE),進而又探索了雙寬松(QEE)、甚至實施負利率(NIRP)。日本率先進入了負利率時代。
日本央行的極端寬松政策,主要是給日本政府財政提供融資。央行直接購買日本政府債券,成為日本財政的最大債權人。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日本央行大幅度增加了政府債券的采購。目前,日本央行持有的日本債務規模已經超過了日本GDP。
圖:全球主要國家勞動人口走勢,來源:Source United Nations. UBS
中國GDP從2010年開始進入下行通道,勞動人口則從2015年開始進入拐點。2019年,中國GDP增長率為6.1%,相較2010年下降了4.5個百分點。預計,2020 年之後中國經濟活動人口平均每年下降 400 萬人。中國需要注意政策性嬰兒潮對經濟的脈沖。
日本以1990年泡沫危機為拐點,全球經濟則是2008年金融危機為拐點,日本引領世界走向「三低三高」之陷阱。
底層邏輯是:低生育、老齡化—高福利及增長乏力—貨幣刺激增長—金融危機—貨幣及財政擴張,央行購買政府債券—高福利、高貨幣、高債務、低利率—金融資產通脹,實體經濟通縮—低通脹、低增長。
參考文獻
【1】如何讀懂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潘捷、陳斐韻、黃海瀾,東方證券;
【2】日本人口老齡化及相關企業研究,倪華,方正證券。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個聽硬課、讀硬書、看硬文的硬核學習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benshe0-1),學習更多深度內容。
2. 境外投資者持有的美債約7.12萬億美元,那持有的人民幣債券有多少呢
近幾年,美國國債一直在不斷攀升——當前已經超過了28萬億美元,僅最近兩年時間里就新增了5萬億。但美國境外投資者持有的美債總量卻變化不大——整體維持在7萬億美元附近,即新增發的美債主要是由美國境內投資者購買的。
僅從總量角度來看,當前境外投資者持有的人民幣債券僅約為4806億美元,而持有的美債卻高達7.12萬億美元,差距非常之大。但發展趨勢卻完全不同——最近一年多,境外投資者持有的美債幾乎沒多大變化。
但持有的人民幣債券增速卻高達兩位數,即人民幣債券的增長潛力更大。相信隨著我國經濟、貿易的持續發展,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民幣債券的境外持有量仍將快速增長。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3.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以來出台的解決方案有哪些
主權債務(sovereign debt)是指一國以自己的主權為擔保向外,不管是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是向世界銀行,還是向其他國家借來的債務。
名詞解釋
從冰島到迪拜,兩個沒有實體經濟撐腰的地方爆發的債務危機如出一轍,其警示意義不可小視。一再出現的主權債務危機表明,一國一地經濟能夠迅速從經濟復甦之中跌入新的困境。 迪拜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同時也喚醒了全球對美國政府債務威脅全球經濟的擔憂。從全球范圍看,各國主權債務潛在的風險依然存在,正困擾著所在國政府。任何主權債務引發的風險,都會引起市場恐慌情緒的蔓延,成為制約全球經濟復甦的「無形黑手」。
編輯本段國家破產
從冰島到迪拜 自11月25日阿聯酋第二大酋長國迪拜酋長國宣布最大國企「迪拜世界」590億美元債務延遲償付以來,由迪拜債務危機引發的擔憂情緒還在持續蔓延。從全球范圍看,類似的主權債務危機以前也出現過,未來也可能會有一波主權債務危機,這將大大減緩全球經濟復甦的步伐。 2008年10月,全球金融風暴的「骨牌效應」已經顯現,繼西方大型金融機構落難之後,矛頭直指歐亞小國。貨幣全面貶值,股價跳水,銀行相繼倒閉。至此,一個新的名詞開始進入全球視野:國家破產。冰島金融業「連累」冰島成為第一個被稱為「國家破產」的國家。
編輯本段會出現全球政府債務危機?
時隔1年,迪拜又現債務危機,其根源在於迪拜長期倚重外資與房地產的發展模式。冰島和迪拜一夜間從暴富到赤貧,從富翁到負翁,根源如出一轍:炒金融,搞投機,只有資產泡沫墊底,沒有實體經濟撐腰。兩個地方如出一轍的主權債務危機,其警示意義不可小覷。 由企業破產引申而來的「國家破產」,實質是指一個國家的主權信用危機,具體是指一國政府失信、不能及時履行對外債務償付義務的風險。單個小國的主權信用危機,可通過IMF或其他大國的援助渡過難關。而一旦全球普遍存在主權信用風險,則就意味著全球性「惜貸現象」再次出現。 有報道認為,鑒於一些政府正為救援金融業和刺激經濟大舉借債,投資者眼下主要擔心全球私人債務危機可能會演變為政府債務危機。 從迪拜到全球 此次債務危機的關鍵問題在於:其他國家主權債務是否也存在類似的違約壓力?迪拜有可能成為一系列主權債務風波的起點。 由於全球信貸萎縮是2009年的主基調,全球范圍主權信用風險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美國、西歐等發達經濟體救助金融業和刺激經濟的耗資巨大,雖然其自身經濟總體實力強,但大量救助成本造成了政府債務高居不下、財務狀況惡化、金融流動性匱乏,這都會加大主權債務危機的風險。一些學者和機構甚至斷言,包括美英等國在內的全球性主權信用危機即將爆發。 另外,新興經濟體自身實力較弱,經濟脆弱性高、經濟結構調整困難大,主權信用違約和主權信用級別被下調的情況時有發生。目前,投資者對東歐、愛爾蘭和希臘背負的巨額國債產生了警惕。 從中長期來看,刺激政策導致全球債務激增,全球經濟復甦緩慢而艱難,不能完全排除全球主權債務風險不斷積聚、甚至爆發的可能性。任何主權債務風險引起的市場恐慌情緒,都是制約全球經濟復甦的「無形黑手」。 從邊緣到核心 一些投資分析師認為,迪拜債務危機屬個案,無法反映全球經濟走向。也就是說,所有國際金融的「邊緣市場」,其違約或危機都不足以沖擊全球金融市場。 全球真正的擔憂在於:世界儲備貨幣的「核心」——美國,是否存在類似迪拜危機這樣的巨大風險?從美國次貸危機發展的軌跡看,出於維護市場信心及穩定金融局勢的需要,美國自去年啟動了金融機構「國有化」的進程,奧巴馬政府還推出了78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國家成了這場百年不遇危機的「最後靠山」。
編輯本段化解方式
迪拜債務危機的爆發,同時也在喚醒全球對美國政府債務威脅全球經濟的擔憂。一旦象徵全球最高信用等級的美國出現主權違約徵兆,將給投資者本已脆弱的信心壓上最後一根稻草。 對於儲備貨幣發行國美國來說,其主權債務危機的化解方式,更多是以隱形方式表現,解決途徑無非有兩種:一是通過通脹違約;二是通過美元貶值(印鈔票)違約。由於美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其對主權債務輕微程度的失信或隱形違約,都會極大地摧毀市場信心,危及國際金融格局穩定,波及持美國國債的債權國,加劇全球通貨膨脹,拖累全球經濟復甦的步伐。
編輯本段世界范圍危機
數國債務纏身 頻現預警信號 在過去的20年來,還從未出現像本次危機這樣如此大規模的主權信用危機。反映各國政府債券風險大小的指標——主權信用違約掉期(CDS)擔保成本,從2008年9月底以來顯著上升。 美國:公共債務在上升 截至11月底,美國公共債務首次突破12萬億美元,創下二戰結束以來的最高紀錄,這使得市場中的商業風險快速向主權風險集中。刺激經濟和解決失業的方案成為過去1年多來美國債務增加的主要原因。 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認為,美國公共債務佔GDP比例將從原先的大約40%上升至80%。奧巴馬11月曾發出警告,如果不控制日益上升的公共債務,美國經濟可能陷入「雙底衰退」。 中東歐:信用風險偏大 從目前看,中東歐整體主權信用風險偏大。拉脫維亞、匈牙利、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的外債均超過其國民生產總值。預計到2011年,希臘政府債券總額上升至GDP的135.4%,成為歐盟負債最多的國家。 今年2月,市場曾一度對歐元區國家債務償還能力出現擔憂。市場最擔心的幾個國家是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希臘和西班牙。一旦越來越多的成員國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歐盟的救助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還會引發歐洲的第二波債務危機。 英國:主權信用被警告 11月30日,摩根士丹利發布針對英國的一項研究報告稱,評級機構有下調英國AAA評級的可能性。全球很多大型金融投資機構,包括主權基金和養老金,都不會投資AAA評級以下的政府債券。信用評級公司惠譽警告稱,英國是發達經濟體中最有可能被下調的國家,這是主要的國際投行首次發出類似警告。 新興經濟體:償債能力下降 迪拜債務危機後,全球新興經濟體的CDS擔保成本大幅飆升,中東地區的沙特CDS價格從18上升至108,巴林由22升至217,阿布扎比由23上升至160。另外,在亞洲,越南違約保險合同價格由35上升至248,印度尼西亞由25升至227;此外,一些債務較高的經濟體(如巴西、俄羅斯等),其CDS價格也大幅上漲。 迪拜債務延期償還,加劇了市場對新興經濟體債務問題的擔憂。受到金融風暴影響,很多新興經濟體的償債能力持續下降,主權信用狀況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編輯本段機構預測日本或步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後塵?
將被迫依賴外資增加公債購買規模日本公共債務相當於GDP的比重約為200%,遠超希臘澳大利亞對沖基金Blue Sky Apeiron周二點名日本可能會面臨一場債務危機,與震動全球市場的歐洲這場危機類似。Apeiron全球宏觀基金經理Hobart稱,未來兩年日本將苦於償還高額政府債務,國內儲蓄下降將促使日本依仗外國投資者為其財政缺口提供融資。 日本央行前官員5月17日對媒體表示,三四年後日本可能遭遇主權債務危機。日本的公共債務相當於GDP的200%左右,遠超過希臘的120%。日本一直未感到市場壓力,因國內儲戶購買了其95%的債券。但Hobart指出,隨著日本人口快速老齡化,並從養老金提領資金,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4. 試分析歐洲債務危機對我國的證券市場的影響
這個手打很難受的,下面是粘貼的,網易新聞,把銀行業換成證券業大致就可以了。你可以看一些,財經類網站,看一下
本次歐債危機中,以愛爾蘭、西班牙為代表的「泡沫破滅」國家的債務問題始於銀行業,通過政府的救助開始由銀行體系向本國政府傳導。而銀行由於持有大量的政府債券,再度面臨潛在資本損失。很多銀行由政府持股或控制,政府在危機時刻對一些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也肯定會伸出援手。在此情形下,這種債務危機不斷在政府與銀行之間傳導的模式一旦形成,必將對全球經濟造成致命打擊。在歐洲,銀行持有政府債券的現象十分普遍。
希臘國家銀行是希臘國內最大的銀行,在希臘債務危機爆發前,該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達到了11%的高水平,但該行持有180億歐元的希臘國債,一旦希臘政府進行債務重組,這些債券將大幅貶值,該銀行也必將遭受重創。希臘國外的一些大型金融機構也持有大量希臘國債,例如,巴黎百富勤集團和德國商業銀行分別持有50億歐元和30億歐元的希臘國債。
希臘作為歐元區的小型經濟體,其國債的減值對債券持有人已經具備了相當大的殺傷力。義大利、西班牙等大型經濟體一旦發生國債減值,勢必再度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英國巴克萊銀行在西班牙擁有約439億歐元的債權性資產,規模僅次於該行在英國、美國的資產數量。這些資產有一半以上與房地產業相關。
與上述機構相比,目前,由英國政府控股的蘇格蘭皇家銀行處境更糟。該行持有高達640億歐元的愛爾蘭債務,其中120億歐元的債務已經違約。該行總資本在2010年末為580億歐元,雖已得到英國政府的救助,但如果愛爾蘭債務問題繼續惡化甚至全面違約,則該行必將面臨破產的窘境。
義大利作為全球第三大國債發行人,其債權人遍及世界各地。歐洲銀行業直接或間接持有的義大利債務高達9987億歐元。美國金融業在歐元區也擁有巨大的風險敞口。根據巴克萊銀行的統計,美國銀行業持有的義大利和西班牙債務分別高達2690億美元和1790億美元。一旦這些債務出現違約,處於溫和復甦過程中的美國金融業必將再次遭受重創。
信用評級機構是在金融市場中處於相對獨立地位,但又在某種程度上高度參與市場的特殊群體。在本次歐債危機中,三大評級機構試圖擺脫在美國次貸危機時遭受的指責,希望通過事前預測各國危機程度的做法,挽回聲譽。但評級公司在本次危機中扮演的角色與次貸危機時依然相似,區別在於大幅下調評級的對象由證券化資產變成了主權國家。這些機構往往在經濟形勢大好時,不斷地上調評級;經濟形勢轉差時,過分悲觀地估計評級對象的信用狀況。沒有證據表明評級公司比市場其他參與者佔有更多信息,也沒有證據表明它們的模型能夠用於預測。可以預計,本次危機過後,這些評級機構將再度面臨公眾的指責。但目前為止,這些機構對媒體和公眾的影響力仍然很大,依然是市場中的重要參與力量。
5. 歐債危機愛爾蘭 國債收益率走高
首先要明白 債券的收益率和價格是成反比的 債券價格越高,收益率越低
注釋:所謂債券收益率是指 債券表明的利息與債券實際價格的比,因為債券利息是固定的,所以一旦債券價格下跌,那麼債券收益率就會上升,因為分母(債券實際價格)變小而分子(債券固定利息)沒變,理解了吧?!
愛爾蘭的情況 簡單的來說,因為愛爾蘭國債的持有者和機構怕愛爾蘭國債違約,所以大量拋售該國的國債,於是愛爾蘭國債的價格下跌,收益率就增加了。
6. 希臘債務危機的援助之手
誰能拯救希臘
希臘以及整個歐洲急需走出泥潭的動能,然而它來自何方?
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經濟低迷,自顧不暇。盡管9月18日美國財政部長蒂姆·蓋特納在歐盟財長會議上表示「美國將竭盡全力幫助歐洲克服挑戰」,但從歐債危機爆發至今,美國幾乎未提供任何直接的幫助,近日美聯儲的「扭轉操作」反而被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會傷害歐洲經濟。
同時,歐亞大陸東面的日本,其經濟尚未完全擺脫「失去的十年」後遺症,今年又遭遇海嘯地震襲擊,目前正處於重建期,加上其國內政治環境、社會因素較為復雜,使日本也無心西顧。
發達經濟體各有各的不幸,新興經濟體能否發揮作用?由新興市場拯救歐洲將是命運的一次有趣轉折,也將是發展中國家的一次明智抉擇。發達市場和發展中市場之間的鴻溝正日益縮小,今天的新興市場站在前所未有的強勢地位參與談判。但美國投資專家阿倫·格威茨對金磚國家是否願意為整個歐洲的利益冒險一搏表示懷疑。他認為,金磚國家一定會更多地購進德國債券,而不是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或愛爾蘭的債券。
阿根廷《號角報》則指出,金磚國家對歐洲實施金融干預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但金磚國家集體救助歐洲並非易事。金磚國家並非同質化的國家聯盟,各國之間差異很大。
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開始將希望寄託在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的中國。一些曾經經常將「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掛在嘴邊的西方媒體,悄悄改變了報道中國的角度。如今,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中,「救助」成為與「中國」同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
歐元區財長就希臘二次救助達成協議
又是一個布魯塞爾不眠之夜。在經過長達13小時的會談之後,2月21日凌晨,歐元區財長們終於就1300億歐元的希臘二次救助計劃達成一致。根據歐元集團會後發布的聲明,來自於官方和私人領域的各項努力措施,將確保希臘公共債務與GDP佔比在2020年之前達到120.5%。2月21日中國社科院歐洲所經濟研究室主任陳新表示,與希臘第一次救助計劃相比,本次救助計劃增強了歐洲決策者在希臘救援資金的使用和效率方面的監督權和控制力。總的來說,這個計劃的著眼點仍舊是希臘的緊縮措施和削減債務問題,目的仍以穩定希臘和歐元區債市為主。他預計,未來希臘債務問題的解決仍將充滿各種挑戰,下一步可能亟待解決希臘潛在的增長問題。
多管齊下助力希臘減債
「新救助協議提供了較為全面的藍圖。「歐元集團會後聲明表示,這將幫助希臘的債務和經濟狀況重新回到可持續狀態,由此捍衛希臘乃至歐元區金融市場的穩定。會後聲明表示,希臘當局和私人投資者已經就債務互換計劃達成基本共識,私人投資者承擔希臘債務減計的比例將為53.5%。這略高於早先達成的50%的比例。「私營部門的成功參與是希臘二輪救助計劃成功的必要條件。」該聲明表示,在希臘債務減計方面,其預計私人債權人將實現高參與率,這將給希臘債務可持續性帶來重大積極的貢獻。
除了私人投資者之外,包括歐元區成員國、歐洲央行等機構也將參與到希臘二次救助計劃中來。首先,根據會後聲明,歐洲央行將把在過去兩年中、通過緊急債券購買計劃購買的希臘債券所獲得的利潤,用於「更近一步改善希臘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據估算,兩年間歐洲央行大約購買了380億歐元希臘債券,現在連本帶利約為500億歐元。其次,在助力希臘削減債務方面,歐元區其他成員國也責無旁貸。歐元區財長們同意,直到2020年,歐元區成員國政府和央行應當致力於與希臘同等分享其投資組合中由希臘政府債券所帶來的收益。這個措施預計可能幫助希臘債務佔比在2020年前下滑1.8個百分點,減少希臘大約18億歐元的融資需求。歐元區國家還有望將其發放給希臘的雙邊救助貸款的利率從目前高於市場利率2至3個百分點降至高於市場1.5個百分點。這個舉措將有助於在2020年下拉希臘債務/GDP佔比2.8個百分點,並且減少希臘約14億歐元左右的融資需求。
另據路透社報道,1300億歐元的二次救助計劃中的大部分資金,將被用於為債券互換計劃提供融資以及確保希臘銀行體系保持穩定。其中,300億歐元將作為「優惠條件」促使私人投資者簽署債務互換協議,230億歐元將用於希臘銀行的重組;350億歐元將用於為希臘回購債券提供融資,57億歐元將用於支付參與債券交換計劃中希臘債券的利息等等。此外,該報道表示,私人領域債券交換計劃預計將在3月8日啟動,並在隨後的3天內完成。
二次救助約束和限制性條件更多
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歐元區財長們在給予希臘慷慨救助的同時,也對希臘提出了不少約束性和限制性措施。陳新表示,與第一次救助計劃不同,新救助計劃通過三個方面增強了對希臘救助資金用途和效率上的監控和決策權。首先,歐元區將設立一個賬戶,新的救援資金將進入這個賬戶,預計此賬戶上的資金將足夠希臘支撐9到10個月的資金需求。如果資金不夠,將再往此賬戶撥款。「換言之,歐元區的救援資金將不再進入希臘政府賬戶,而是另外新設的一個託管賬戶。」陳新說,這意味著歐洲決策者對救援資金的使用有了更進一步監督和控制的權力。他分析,這個措施主要因為希臘在緊縮問題上有所反復,且赤字的「窟窿」也越來越大,歐元區領導人希望通過專門的賬戶控制救援資金合理和有效使用。
第二,在第一輪救助過程中,歐盟已經在希臘派駐工作組。但根據二次救助方案,歐元區決策者將增加駐扎在希臘的督查小組的人數,並且這種駐扎可能會是較長期的。「我們認為增強希臘機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會後聲明表示,我們將邀請歐盟委員會增強在希臘工作組的力量,尤其是通過提高工作組的能力以及在希臘永久存續的方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工作組在希臘與歐元區領導人之間的協調和支持作用。
第三,陳新分析說,目前希臘第一次救助計劃中的1100億歐元並未用完,大概只用了一半多的樣子。一般來說,救助計劃往往是在一次救助資金花光的時候,再推出第二次救助方案。但是在這個時點歐洲決策者加緊推出二次救助計劃,可能還隱含一個目的。按照希臘法律,即便希臘出現債務違約,希臘政府無須承擔責任。但是在二次救助計劃中,希臘政府被附加一定義務,即希臘政府需要承擔所發行債券的違約責任。除此之外,歐元集團還在聲明中表示,歡迎希臘當局有意在未來兩個月中將確保債務償還法定優先性的條款引入法律框架,且這個條款應當盡快被納入希臘憲法。
希臘債務協議剖析
這一次協議剖析商定的目標是將希臘債務在2020年將其占經濟產出的比例降至124%並在2020年「大大低於」110%。在布魯塞爾的精疲力竭的記者團在中歐時間周二早上2點發布了一份含糊的聲明,留下的印象是財長們達成一致的措施將致使希臘達成那些目標。
然而,這些在周二晚些時候出現的數字表明,該措施後立即宣布會議將希臘的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比在2020年僅下跌到126.6%並在2022年降到115%。
現在顯而易見的是,要覆蓋佔GDP126.6%和124%之間空隙的目標,聲明中提出,「歐元區成員國將考慮採取進一步的措施和援助,包括在其他方面…希臘的貸款工具利率進一步降低。」
如果它決定堅持在2020年債務評估中修訂債務佔GDP比為124%,正如在周二真的達成協議的那樣,這實際上意味著IMF在歐元區必須顯示出更大的誠信度。實際上能夠讓希臘債務達到那一點的一些具體步驟還有待確定,更不用說同意了。
至於那些向前的措施,我們列出它們在這里,為他們能令希臘的債務水平在2020年所做的期待增添一些挫折。上表結合了周二聲明中泄露文件的一些細節。
協議的一部分的確達成了幫助希臘債務融資的目的。希臘的救助計劃到期延長15年將給這個國家更多的時間來償還債務,使分期付款在可控范圍內。歐元區救助基金也同意直到2022年都不收取任何利息,在這一期間給希臘價值440億歐元的喘息空間。大量利息支付將確保長達十年並不得不償還了,但這個國家將有更多的時間來蔓延那些支付。
7. 論述希臘引發的歐債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這在一定時期內有效地抑制了全球經濟的下滑。但與此同時,由於大規模舉債,各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大大提高,特別是歐洲一些因人口結構等因素本來就債台高築的國家更是雪上加霜。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正是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爆發了。希臘便是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2009年11月,希臘新政府上台之後,發現並公布上屆政府掩蓋了真實的財政狀況,隨即新政府將財政赤字《穩定與由預期的6%上調至12.7%,這大大超過規定的3%的上限。消息披露後,惠譽、增長公約》
標准普爾與穆迪等信用評級機構相繼迅速下調了受此影響,投資者開始拋售希希臘主權債務評級,
臘國債,並造成了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主權債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出現融資困難。隨歐洲其它國家也開始陷入危機,包著事態的發展,
括比利時這些外界認為較穩健的國家及歐元區內經濟實力較強的西班牙,都預報未來三年預算赤字居高不下的窘狀,至此整個歐盟都受到債務危
2009年末發端於希臘的主權債務危機,已由單一國家主權債務危機演變為整個歐元區的債務危機,進而發展為制約並影響歐洲乃至全球經濟復甦的一場「債務風。客觀上看,暴」此次債務危機也是國際金融危機後果的一種延續,但其產生和發展又明顯帶有歐並成為歐元區政治經濟長期痼疾洲的獨有特徵,
的一種現實表象。目前,歐元區各國正希望通過但步伐卻蹣多方面合作和共同努力來擺脫困境,
跚和艱難。盡管此次歐債危機從目前看對我國的直接影響並不大,但危機產生和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深層次問題卻值得我們深思和警醒。
8. 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是這么一回事
信貸危機:
由於美國房價連年攀升,所以,在次級信貸市場貸款的人,可以拿房價升高的這個機會來填補他的信貸,但是當房價持平的時候,就沒有中間的差價,所以信貸人很難按時還款。就出現了信貸危機。對於中國的經濟影響不大,但是對於全球經濟來講是有一定影響的,首先就是股市,由於美國本土銀行將次級貸款的危險轉嫁給外國的投資銀行,比如亞洲的各大銀行,所以投資人對市場失去信心,就會拋出手中的股票,導致股市下滑,從而引起全球股市的動盪。
歐債危機:
歐洲債務危機即歐洲主權的債務危機。這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希臘等歐盟國家所發生的債務危機。2013年12月16日,愛爾蘭退出歐債危機紓困機制,成首個脫困國家。
9. 歐債危機的表現及解決途徑是什麼
歐債危機的表現:
金融危機中政府加杠桿化使債務負擔加重 7-+融危機使得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寬松政策,高福利、低盈餘的希臘無法通過公共財政盈餘來支撐過度的舉債消費。
評級機構煽風點火,助推危機蔓延評級機構不斷調低主權債務評級,助推危機進一步蔓延。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不斷下調希臘、義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主權評級。
美債蹤影歐債危機背後摻雜的是更深層較量,那就是美國與歐洲正在展開一場貨幣主導權與債務資源的大戰。首先,歐元削弱了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貨幣地位。其次,歐元沖擊了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還有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美國債券與歐洲債券的資源爭奪,這個恐怕是美國最為擔憂的。
解決途徑:
提高德國公共支出和預算赤字。德國作為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其態度對債務危機的解決至關重要。德國增加公共支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希臘、愛爾蘭等國的出口,因此,德國增加公共支出就成為歐元救助計劃中的一部分。
擴大當前的7500億歐元緊急救助基金規模。為救援希臘而籌集的7500億歐元的基金可以保障愛爾蘭,甚至可以保障葡萄牙暫時不出問題,但一旦西班牙陷入危機,歐元前景堪憂,畢竟該國是歐元區第四大經濟體、世界第九大經濟體。只有有效擴大EFSF的總體規模,並提高其使用的彈性,才能在危機爆發時穩定市場信心。
歐洲央行應擴大債券購買規模。盡管量化寬松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長期的還債問題,但歐盟和歐洲央行的救助能夠給西班牙等國家以喘息時間,並幫助西班牙等國以較低的融資成本實現財政的再平衡。歐債危機必須通過各國減少支出,進行結構性改革,放棄過去過度依靠房地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得到解決,在此之前,量化寬松是歐洲央行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