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買電子國債好嗎和存銀行哪個更好點
國債的利息高點,但是存期長,適合長時間內用不著的資金。存銀行選擇的存期比較靈活,各有千秋。看你的想法了。
2. 有關國債的論文
國債是國家公債的簡稱,是指財政部代表中央政府發行的以人民幣支付的國家公債。它是國家為維持其存在和滿足其履行公共職能的需要,在有償條件下籌集財政資金時形成的國家債務。
從財政=稅收+費用+利用+債務+其他收入這一等式中可以看出,在收支的總體平衡中,是由支出來決定收入的。因為有了支出的需要,才有了對足以支撐這些支出的收入的要求,因而才產生了財政。這是現代國家「以支定收」的基本財政理念。同時,也可以看出 ,收入是隨著支出的變動而變動的。在支出一定的情況下,各種收入之間則存在著此增彼減的關系。一個人在自身收入足以滿足生產、生活支出的情況下是不需要去借債的,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只有當以稅收為主的其他收入不足以滿足國家預算的情況下,才需要發行國債。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債在財政收入中扮演著一種補充性的角色。所以從根本上說,國債只是赤字的伴生物。因此,只有當稅收、利潤和費用等既定的收入形式不能滿足政府的支出需要時,國債才能作為某種調節器在靈活性上使財政收支的公式得以平衡。由此可以得出國債的基本功能就是彌補財政赤字。
在市場經濟下,政府需要滿足市場所不能提供的公共需要。如此種類繁多、項目龐雜而經濟效益又非常隱性的公共物品決定了政府用來滿足這類支出的財政收入就必須具有穩定可靠、數額龐大等特徵。與國債相比,稅收恰好具有這一特性。稅收憑借其強制性、固定性與無償性這三大特性穩居財政收入的第一位,相形之下,國債的特徵則是自願性、有償性和靈活性。自願性是建立在群眾自願承受的基礎上的。所以其收入的量不是很穩定可靠。有償性是任何債務本身都具有的一大特徵,借債就必須償還。靈活性則是指國債的確立是以財政收支之間的差額為依據的,既不具有發行時間的連續性,也不具有發行數額的固定性。
國債在財政收入中所承擔的角色就決定了國債應有的規模。從理論上講,一國在每一特定時期的特定條件下,必然客觀地存在著某種適度債務規模的數量規定性,也就是說,在這一規模上,國債功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對經濟生活的正面積極影響作用最大,相對而言負面的不利作用最小。在現實生活中,決定或影響適度債務規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市場健全程度,國債的結構狀況、籌資成本與所籌資金的使用效益等等。這些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對國債總量的把握。
因此,國債的法律制度的根本任務就在於如何通過實體、程序上的各種規定以保證、維持國債的發行最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發展。
熊比特在1918年發表的《稅收國家的危機》一文中,最早提出了稅收國家危機的理論,其基本理念即在於由於國家職權的過度擴張,導致國家的支出大量擴充,無法由常規的稅收收入來支應,最終將導致國家過度舉債。如何避免這種危機是國債法的根本任務所在。
國債法是調整在國債發行、使用、償還和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從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家就十分重視通過發行國債來彌補政府財政收入和調控經濟,先後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規定,但至今,我國並沒有統一的國債立法,有關國債的法律規定,基本上是發行一次國債,就對此進行一次的國債立法,在效力層面上也主要集中在法規和規章的層面上。
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中央政府就決定於1950年發行一批人民勝利折實公債,通過《關於發行人民勝利建設公債的決定》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債發行的國債立法的開始。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從1958年開始發行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制定《1954年國家經濟建設公債條例》。後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成為一個「既無內在,又無外債」的國家,相應的國債立法也就停頓下來。1981年1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決定從當年起恢復發行國債。隨後從1982年—1991年,國務院先後又發布了當年的國庫券條例,在此期間國務院、財政部又先後發布對已發行的國庫券進行償還、付息等的法律規定,以及特種國債等其他國債方面的法律規定。1992年3月,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從這次的條例規定中,不再象以往那樣是針對某一年發行國庫券的規定,而是對國庫券的有關內容作出了較為統一的規范。
自1994,我國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就已經超過了50%,而且一直呈攀升之勢。,在1997年我國整個國家財政有1/4以上的支出、中央財政有近3/5的支出需要靠發行國債來維持。如果說26.8%的國家財政的債務依存度還沒有高到無法承受的地步的話,那麼55.6%的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則無論從哪方面講都大大超出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15-20%)。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主要目標的中央財政支出,其資金來源的一半以上要依賴於發行國債,這不僅與政府活動本身的性質不符,而且照此發展下去,其潛在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
調控這種風險,我認為主要的手段應該運用法律進行。法律的完善也就意味著這種風險在社會中可期待地被降低。
通過法律對發行國債的程序的規定以防止國債發行權的濫用。從根本上說說,國債的發行應納入國家預算的范圍之內,由權力機關進行,不應該隨意下放。同時完善法律法規,盡量杜絕在各個方面的漏洞,以保證國債的正常運行並被用於正當的用途。國債,作為財政信用,它以國家為後盾,而國家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才能把這種信用制度強制地、穩定地建立起來,使其來源更具有可靠性,才能使國債的購買和轉讓者更增強信賴感。建立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重要的是創造一個法律環境,要在國債方面形成一個完整、配套的國家信用法律制度。只有通過對國債法的制定才能增強國債市場的透明度,才能預防和解決國債發行和轉讓中的矛盾和糾紛,促進國債市場的順利發展,為國債市場的順利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希望採納
3. 發行國債,從長期看這將導致更大幅度的物價上漲,也會引起該國貨幣匯率下降
其實不然。國債同樣是要進行再投資的。怎麼能說是投資下降呢。比如中投的2000億美圓,也是國債。國債也是一種調控手段,具體要看其投放的方向。由於沒有看到你所說的那篇文章的前後問,不要確切的分析它的意思。而且也不知道國債是針對那個階層發行。是大眾,還是銀行,還是海外資本。都會造成不一樣的影響。如果被海外的熱錢追捧了,加人人民幣升值的強大預期肯定會造成國內的資金更多,因為國債是到了熱錢手裡,而錢是變多了的,而且又必須再投資減少利差。這樣不是投資更多了嗎?鑒於國際市場人民幣買入的多了匯率肯定會有一定低走。
其實每篇文章都是有自己的觀點,也不一定他的觀點就是正確的,由於沒有看到全文也不好妄自菲薄的胡亂評價,希望一點意見對你有幫助。
補充:
看了一下原文,個人的理解是國家發行國債後,雖然說短期內降低了消費和投資的活性(因為M2下降了),但是M3增加,長期來看,當債券到期,從M3的國債中釋放出比國內經濟增長更快的債券收益到M2中,如果國家沒有更好的投資來平衡債券利率支出,就會擴大相對的赤字,同樣就又得採用後兩種財政政策來補。導致流通更多,從而匯率走低。
4. 美國國債違約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如果真違約,不僅令美國國債失去信用,也使美國成為全世界的眾矢之的。美國賴賬將導致整個國際金融體系發生紊亂,美元會大幅貶值,全球金融、股市隨之紊亂,鐵礦石、石油等大宗商品漲價。整個世界都受不了,也包括美國自己。
如果美債違約,世界經濟立即進入大蕭條。 如果美國債務上限不增加,美聯儲不再購買美國債券,那麼到期的美債就會被列入垃圾級別。 同時,其它地方債務和企業債務也會降級,導致利息負擔更加沉重。 美國財政將被迫削減開支,醫療機構、軍工企業等高收入領域將遭到顯著的打擊。 同時,美國企業債務成本上升,會迫使大量高資產、高負債、低利潤的企業虧損或者破產。 另外,債務成本壓力將迫使美國資本迴流,補充國內企業的資本金。 當經濟困難的時候,世界經濟的本質就是比誰更爛。 目前歐盟的救市措施,並不是實質上想改變什麼,而只是想給自己「粉飾」得好看一些。 既然部分美債成為垃圾,那麼歐洲一些國家的債務也可以名正言順地成為垃圾。 中國外儲的現金很少,大多數由債券構成,包括1萬億左右的美債和可能超過4000億的「兩房」債券,還有數目不詳的歐洲國家債券。 到時候,這些外儲因為債券貶值,直接就會部分或者大部分成為損失。 同時,美債和歐債成為垃圾,就意味著歐美經濟立刻進入「冰窖」。 中國已經連續減少的出口,將快速進入完全停滯狀態。 同時,中國有8000多億美元的外債,其中據說超過70%是短期外債。 而一旦美歐經濟停擺,國際資本會快速迴流。 屆時,中國外儲遭受巨大損失(尤其是無法變現)、進入中國的巨額國際資本撤離、加上償還短期外債、另外國內資金也蜂擁外逃,中國的3.2萬億名義外儲可以在短時間內流失殆盡。 中國將沒有外匯買糧食、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橡膠等等大宗商品;也沒有錢購買機械、電子元件、晶元、汽車、飛機、以及其它奢侈消費品等產成品。 沒有錢買大宗產品和關鍵部件,中國社會活動將完全停止。 而中國需求消失,會讓大宗商品回到歷史低位,靠賣大宗商品富裕的中東和俄羅斯等產油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智利、巴西、阿根廷等大宗礦產和糧食生產國,其收入將劇減。 這些國家從中國的進口,也會一夜之間消失。 同時,依賴產品出口中國的德國、日本、法國、英國(教育出口)等國,大量產能也將閑置,投資將難以回收。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集中地,其金融、IT、消費品、教育文化等等領域也將全面進入神的萎縮狀態。 這樣的結果是2008年的場景重現,而且比2008年的狀況更惡化。 屆時,世界范圍內的房地產、汽車、奢侈消費品等非生活必需品將變得非常不值錢。
5. 現在長期國債的利率是多少,固定嗎
5年期新國債利率2.14% 昨日,記賬式(十一期)國債利率招投標確定,本期期限為5年的國債發行利率為2.14%。這比目前一年期定期儲蓄利率還低11個基點,如果計入利息稅的因素,該發行利率則高出一年期定期儲蓄利率14個基點。 業內人士指出,出現這種倒掛,主要在於當前「寬貨幣、緊信貸」的貨幣政策,導致商業銀行流動性過於寬裕,這些過剩的流動性大部分囤積於貨幣市場。如果中國經濟即將觸底反彈,當前價格如此高的國債市場將出現較大風險。 本期國債計劃招標發行總量為300億元得到了較為熱烈的認購,投標量為550.3億元實際發行總量為333.5億元。其中,競爭性中標量為248億元,基本承銷量為52億元,追加基本承銷量達到33.5億元。 本期國債將於10月20日開始發行並計息,10月25日發行結束,10月31日起上市交易,交易方式為現券買賣和回購。
6. 請問現在如何理財比較穩健
穩健的產品主要有下面幾種
穩健的產品現在用手指頭都能數的過來了,國債與國債逆回購、銀行存款,銀行穩健理財產品、貨幣基金等,這些產品他們的收益如何?
1、國債與國債逆回購。論穩健,恐怕沒有哪種產品比得過國債,同樣,以國債衍生出來的國債逆回購同樣很安全。根據我國2018年發行的國債來看,儲蓄國債三年期產品利率為4%,五年期的為4.27%。
國債逆回購受市場利率影響很大,深滬兩市也不一樣,期限也以短期產品居多,利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但也會出現利率暴漲的情況,比如說前幾個月就出現了7天的國債逆回購利率達16%的情況!
買入十萬三年期儲蓄國債的話,一年的利息收入為100000*4%=4000元,國債逆回購因為其利率不穩定,在這里希財君就不為大家計算了。
2、銀行存款。這里不討論活期存款,以銀行定期利率來看,一年期的定期利率在1.9%左右,期限長一點差不多為3%,如果按照1.9%的利率來算,十萬塊存一年定期的收益為1900元。
3、銀行穩健理財。2018年銀行理財「量價齊跌」,希財君以前買理財產品還可以不慌不忙慢慢挑選,可是現在有一些產品你不提前准備好根本就買不到,從發售到售罄僅僅十多分鍾。根據某網站監測的數據來看,目前我國銀行理財的平均利率為4.4%,也就是說十萬塊買一年的銀行理財,產生的收益為4400元。
4、貨幣基金。貨幣基金在近幾年慢慢的被大家所熟知,也得益於某寶的推廣,因為貨幣基金投資標的的關系,貨幣基金也是比較穩健的,目前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大概在2.6%左右,十萬塊一年的收益也差不多2600塊。
7. 中國三十多萬億的國債
中國3月再次增持美國國債兩百三十七億美元是錯誤的報道
最近一周, 也不知道源於何處, 網路上出現了很多各大網站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國3月再次增持美國國債, 這篇文章的數據說今年三月份中國又增持兩百三十七億美元美國國債,而且是美國財政部5月15日的公報數據,我把美國財政部的公報查閱了一遍, 發現這篇報道的作者不知是不懂還是故意歪曲美國財政部的公報內容。
8. 中國對外國債總額現在有多少
中國債市總體來看2007年債券市場債券發行總額發行79934.03億元,逼近8萬億大關,較2006年的58653.34億元增長36%
中國債市主要分為央票、國債和金融債.
國債中可以分為普通國債及特別國債,依發行方式又可以分為記賬式及憑證式,次級交易市場分為銀行間及交易所(滬及深),大多數交易量在銀行間市場.
初次發行方面,目前已發行國債,2007底累計,銀行間債券市場累計發行人民幣債券37431.3 億元,同比增加95.85%
其中,財政部發行記賬式國債21849.5 億元,同比增加234.43%,主要為特別國債發行15502.3 億元
次級交易方面,07年二級市場現券和回購共成交623799.4655億元,較06年增長62%。其中現券交易157232億元,較06年增長53%;回購交易466566億元,較06年增長65%。其中,銀行間市場共成交60.3941萬億元,佔比達到96.82%,上海交易所成交1.9832萬億元,深圳交易所成交24.65億元,兩者相加尚不及銀行間市場的零頭,僅佔3.18%
*參考資料小弟我附上人民銀行的2007市場運行情況的pdf報告連結網頁
希望有回答到您的提問
9. 關於債券的收益率 近期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利率CPI和GDP影響美國國債收益率,CPI資金充裕程度等影響中國
文章看完了
1. 這里的收益率就是指到期收益率。
2. CPI 上漲,國家要調高利率來控制貨幣流通量,防止物價進一步上漲,因為利率提高所以國債收益率提高,不然怎麼會有人會購買國債呢,存在銀行就好了。
3.資金充裕程度文中用的是存貸差增速上升,意思就是存款越來越多貸款越來越少,銀行里頭錢很多。那麼先弄明白國家發放國債的主要目的在於向社會籌集巨額的建設資金,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那麼既然現在銀行的資金很充裕,那直接使用銀行政策性貸款就可以了,對於國債籌資需求便下降了,所以國債的收益率下降,因為國家不需要用高收益率吸引人民購買國債了。
10. 政府償還國債有哪些資金來源
在財大師那邊看到一個關於國債的文章,裡面好像有提到過這個,看到樓主問這個問題,又去看了看,還真有!上面說政府償還國債的主要資金開源來自於國家稅收收入,其解析如下:
解析:政府償還國債屬於財政支出,財政收入是財政支出的基礎,與支出主要資金來源相對應,所以政府償還國債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國家稅收收入
大概是對的......吧,我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