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債與gdp比值超過百分之60說明什麼
國債是指中國借給你他都邊國家隊。gdp是指人均消費。也就是代表人的生活著。
『貳』 為什麼購買國債和政府支付國債不算入GDP
為什麼購買國債和政府支付國債不算入GDP,因為GDP的話是國民生產總值增國債的,這種交易的話是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的。
『叄』 國債計入GDP嗎
國債負擔率是指國債累計余額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它從國民經濟總體和全局考察國債的規模.一國的GDP值越大,國債負擔率越小,則國債的發行空間越大。發行特別國債後,2007年末國債余額限額將由原來預算規定的37865.53億元,增加到53365.53億元,國債負擔率將增加6.2個百分點,上升到23.1%,23.1%的比例處於較低位置,也低於國際公認的60%警戒線。我想主要原因,近年來我國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了國家投入,保持經濟的穩定持續的發展,特別是最近對教育、醫療、居住以及人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加大了投入力度;還有就是為了緊縮貨幣流動性;特別是為了維護我國持續擴大的外匯儲備的收益,而發行了1.55億元的特別國債。
『肆』 政府發行的國債能否算入GDP
GDP(Y)=C+I+G+NX,其中C是消費,I是投資,G是政府購買,NX是凈出口。當政府發行國債時,就為政府投資籌集了資金,也就增大了G這部分,因此要記入GDP
『伍』 什麼是財政赤字財政赤字與GDP的關系國債是起什麼做用的中國的當前形式是怎麼樣的
財政赤字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財政赤字與貨幣供給。財政赤字對經濟的影響和赤字規模大小有關,但更主要的還取決於赤字的彌補方式。向銀行透支或借款來彌補財政赤字。出現財政赤字意味著財政收進的貨幣滿足不了必需的開支,其中有一種彌補辦法就是向銀行借款。可見,財政向銀行借款會增加中央銀行的准備金從而增加基礎貨幣,但財政借款是否會引起貨幣供給過度,則不是肯定的。在現代信用制度下,在發生財政向銀行借款時,只要銀行能控制住貸款總規模,就不會發生貨幣供給過量的問題。居民個人或企業包括商業銀行購買公債,一般說只是購買力的轉移或替代,不產生增加貨幣供給的效應。居民或企業購買公債有兩種不同情況:一是用現鈔和活期存款購買;另一種情況是用儲蓄或定期存款購買。由中央銀行認購公債。中央銀行認購公債,在中央銀行賬戶的資產方政府公債項增加,負債方的財政金庫存款等額增加,而當財政用於支出時,則中央銀行的財政金庫存款減少,在商業銀行貼戶上居民和企業存款相應增加,從而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也相應增加。商業銀行有了超額儲備,就可能用以擴大貸款規模,增加貨幣供給。
第二,財政赤字擴大總需求的效應。財政赤字可以是作為新的需求疊加在原有總需求水平之上,使總需求擴張。另一種情況則是通過不同的彌補方式,財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門需求而構成總需求的一部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還出現另一種說法,認為財政赤字是國民收入超分配的重要原因。首先對國民收入超分配這個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其實准確的理解只能是總需求大於總供給、貨幣供給量大於貨幣需求量,不過是需求過旺或通貨膨脹的另一種說法。
第三,財政赤字與發行國債。發行國債是世界各國彌補財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認為是一種最可靠的彌補途徑。但是,債務作為彌補財政赤字的來源,會隨著財政赤字的增長而增長。還有另一面,就是債務是要還本付息的,債務的增加也會反過來加大財政赤字。
『陸』 中國國債共有多少
美國財政部數據計算顯示,中國2009年10月末約持有美國長期機構債4,797.68億美元、長期公司債245.46億美元、股票1,007.5億美元。從2008年9月起,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2009年年底,中國持有美國國債8948億美元,約為2009年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存量的37%,以及2009年中國GDP的18%。
持有美國國債面臨著較高的機會成本或實際成本。美國10年期國債的年度收益率平均為3%-6%,這遠低於投資者投資於股票指數或進行直接投資能夠獲得的平均收益率。對中國央行而言,持有美國國債有著更為現實的成本。這是因為,央行外匯儲備的累積會導致外匯占款增加,為防止外匯占款增加對國內基礎貨幣的沖擊,央行通常採用發行央票的方式進行沖銷,而央票是有利息成本的。
至於中國政府購買美國國債的主因,就是因為其著眼點並不放在投資的利息率上,而是希望穩定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藉此保護國家的出口業。要令人民幣不升值有兩個主要方法,一是在市場上大舉拋售人民幣,或是大舉購入美元。這個方法不可能持久,二是每年大量購入美國債,以防止人民幣匯率上升。
希望採納
『柒』 什麼是國債佔GDP
所謂國債就是國家借的債,即國家債券,它是國家為籌措資金而向投資者出具的書面借款憑證,承諾在一定的時期內按約定的條件,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歸還本金。
我國的國債專指財政部代表中央政府發行的 國家公債,由國家財政信譽作擔保,信譽度非常高,歷來有「金邊債券」之稱,穩健型投資者喜歡投資國債。其種類有憑證式、實物券式、記帳式三種。 另外還有特殊國債。
發放國債,只要沒被央行買去,就不會增加基礎貨幣,一般被認為是比較安全的。
發行國債的總量除以GDP總量即為佔比,一般國債發行量達到GDP百分比超過60%時會引發通貨膨脹,但目前看來也不盡然,美國、日本都例外。
『捌』 國家負債與GDP有什麼關系
舉個例子你就知道了。
負債很容易理解,就是在此賬面上,國家純欠外債量,比如我暫時設定負載100
GDP代表,一個國家一年內各個部門產生的有價價值,比如我生產的商品買了多少金額,注意不是利潤。無形資產獲得了多少外匯收入,比如旅遊業服務業等非實物價值的部分。
他們在一年內送的給國家帶來的產值總和,就叫GDP,他是有一個具體的值的,這個可以根據稅收來統計出來。(當然不逃稅部分可能就無法計算了)
然後用我外欠的金額去除以GDP的數值,就是這個比率了。
比如日本將13%升至22%,也就是說,日本的外債允許政府在進行借債,就相當於向國民借錢放國債一樣。將欠錢的額度放大點。
好比朋友之間,我本來欠你13塊,現在在向你借9塊錢,欠你22塊,到月底或年底後,我收到年終獎100塊後在還你而已。
希望採納
『玖』 一個過的國債佔GDP的佔比多少最好多了少了是不是都不好
這個各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標准~比如歐元區國家制定的警戒線是90%~亞洲一些地區一般認為不應該超過70%~要根據地區特點和國情來具體分析~沒有一個絕對的標准~
一國國債過高肯定不好~比如如果高於GDP的100%~那麼就會出現很多問題~首先大型的評級機構會降低該國的主權信用~比如現在的歐債危機中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家的主權信用都大幅降低~尤其是希臘都降到了CCC+級~對於一個國家主權來說這個級別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差的評級~就跟中國一般的小型製造業私企差不多~通俗來講就是說它可能隨時垮台倒閉、基本喪失信用的程度~
另外國債過高會導致各種投資機構、貿易夥伴對該國的合作項目上的預期收益降低~使得該國的經濟受挫~簡言說就是你欠別人的錢連你一年的工資都還不起~別人還怎麼相信你呢?
另一方面~國債過低也是不好的~所謂財富是需要不斷創造的~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工資顯然無法同既有工資收入又有投資方面的財產性收入相提並論~在長期的國家競爭中該國的國力就會相對逐漸下降~由強變弱誰都不願意~所以舉一定的負債來幫助本國經濟更快更好發展是必要的~過少的舉債會使得本國無法適應現在激烈的國際競爭~
『拾』 地方政府債券和GDP有什麼關系
根據美林時鍾理論,當經濟進入衰退期的時候,投資債券是明智的選擇,這個時候政府為了刺激GDP的增長會採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利率走低,債券價格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