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股債雙殺」為什麼近期股市和債市的表現都不太好
就是說股票和債券跌的都很厲害,按規律來講,股票漲的好,債券應該表現一般,要是債券漲的好,股票表現不怎麼好,但是2種表示都差,是很少見的,就叫股債雙殺
為了防控風險,國家一定要逼著銀行「去杠桿」,簡單來說就是控制銀行理財的規模。因此,銀行不得不把很多「委外」的資金拿回來,這在公募基金那裡就表現為大額贖回。比如我們觀察到,4月18日,鵬華弘達混合A(003142)的凈值大漲98.1%。4月19日,中融新經濟混合A(001387)的凈值大漲113.7%。公募基金單日凈值漲這么多顯然是不正常的,因此我們幾乎可以確定,這是由機構的大額贖回造成的,這些機構很有可能就是銀行。
為什麼大額贖回會造成基金凈值大漲呢?
其實,我們在贖回基金的時候是需要繳納贖回費用的,這個贖回費里的很大一部分會被計入剩餘的基金資產。
為什麼要有這種設置呢?
大家可以想想,投資者贖回基金的時候,基金經理是不得不賣出資產來滿足贖回需求的。這種被迫的賣出很有可能會給所有投資者造成負面影響,為了補償其他投資者,贖回費的一部分被計入基金凈值,以此作為補償。如果贖回的金額很大,基金剩餘的規模很小,那麼計入資產的贖回費相對於剩餘的基金資產就會顯得很多,基金凈值就會出現暴漲。
銀行的「委外」資金大部分會投資於債券,同時也會投資一些股票類資產。拿回「委外」資金,相當於銀行被迫在資本市場拋售股票和債券,這會對股市和債市產生負面影響。從4月14日到4月24日,滬深300指數下跌了2.4%,中證500指數下跌了7.2%。中證500指數用短短7個交易日就抹去了之前近3個月的漲幅。我們再來看看債券的走勢。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4月13日的3.3%上漲到4月24日的3.5%,上漲幅度達到17.7個BP。我們在債券投資的相關課程里說過,如果債券的收益率上升,這意味著債券的價格下跌。從總體債券市場來看,中債新綜合指數(凈價) 從4月13日的100.6,跌到4月24日的98.6,跌幅達到2.0%。
股票和債券同時出現下跌,就叫「股債雙殺」。為什麼說「股債雙殺」 這種現象比較少見呢。我們說過,股市在復甦期表現的最好,而債券則在衰退期表現的最好。簡單來說,如果經濟向好,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會加速,因此股市會表現的比較好;如果經濟下行,則債券會表現的比較好,因為一方面,投資者的風險偏高下降,更多的人希望用債券來避險,畢竟,債券的收益相對穩定。另一方面,由於經濟不好,大家會預期貨幣政策放鬆。關於債券的課里我們說過,貨幣政策放鬆,比如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這些都會利好債券。
因此, 在正常情況下,股票和債券價格往往呈現出「蹺蹺板」效應。也就是說,如果股市表現的好,債市表現的就一般;如果股市表現的不好,債市表現的往往比較好。因此「股債雙殺」這種現象就顯得很奇葩。
一般來說,造成「股債雙殺」會有兩類原因:
第一類是經濟進入了滯漲期;
第二類是政策的變化導致機構投資者非理性拋售。
我們先來分析第一類原因。
為什麼滯漲期會引起「股債雙殺」呢?我們分析過,滯漲期的定義是經濟增長慢,同時通貨膨脹率高。這被稱作「經濟的癌症」,因為這樣的經濟狀況讓央行所有的調控政策都帶有「化療」的特徵。也就是說,央行的所有調控政策,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如果央行為了控制物價,收緊貨幣政策,雖然可以壓低通貨膨脹率,但是也會讓本就羸弱的經濟雪上加霜。如果央行為了刺激經濟,放鬆貨幣政策,雖然可以拉動經濟,但是也會為高漲的物價火上澆油。
在2010-2011年的時候,我們國家就曾經面臨過滯漲期的窘境。2009年4萬億的經濟刺激效應快速褪去之後,經濟出現減速。同時,通貨膨脹率突破了3%的警戒線,隨後一路上漲到6%左右。央行當時的選擇是放棄經濟,控制物價,在2010年10月20日開始加息。前後一共加息5次,總共加息幅度為1.25個百分點。連續的加息讓經濟雪上加霜,經濟增長率10%左右滑落到8%以下。不過好在通貨膨脹也隨之回落了,從6%回落到2%,重新回到警戒線以下。滯漲期就此結束。
我們還由此得出結論:一般來說在滯漲期,央行會優先控制物價,收緊貨幣政策。央行的行為會讓股票投資者對經濟的預期進一步悲觀。同時,貨幣政策的收緊必然會帶來債券市場的調整,由此造成「股債雙殺」。從近期的宏觀數據看,通貨膨脹率並不高,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排除近期的「股債雙殺」是由滯漲期引起的這種可能。
近期「股債雙殺」的元兇,其實是銀行「去杠桿」造成的機構投資者非理性拋售。在股市裡,銀行的拋售行為除了產生了實實在在的賣出壓力以外,還產生了恐慌情緒。這種恐慌情緒誘發了其他投資者,尤其是散戶投資者的賣出行為,從而放大了對股市的負面影響。
Ⅱ 股票與債券的異同
股票與債券的區別 股票與債券都是有價證券, 是證券市場上的兩大主要金融工具. 兩者同在一級市場上發 行,又同在二級市場上轉讓流通.對投資者來說,兩者都是可以通過公開...
1、股票只能是股份制企業發行,而債券國家,公共團體,都可以發行。
2、收益穩定性不同 。債券在購買之前利率已經固定,是固定的利息。而股票收入會變動,盈利並不是固定的。
3、債券到期可回收本金,也就是說連本帶利都能得到,如同放債一樣。股票本金一旦交給公司,就不能再收回,只要公司存在,就永遠歸公司支配。
4、經濟利益關系不同:債券所表示的只是對公司的一種債權,而股票所表示的則是對公司的所有權。
5、在公司交納所得稅時,公司債券的利息已作為費用從收益中減除,在所得稅前列支。而公司股票的股息屬於凈收益的分配,不屬於費用,在所得稅後列支。
(2)2011年股市債券情況擴展閱讀:
債券一般都可以在流通市場上自由轉讓。與股票相比,債券通常規定有固定的利率。與企業績效沒有直接聯系,收益比較穩定,風險較小。此外,在企業破產時,債券持有者享有優先於股票持有者對企業剩餘資產的索取權。債券的收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投資債券可以給投資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帶來利息收入:二是投資者可以利用債券價格的變動,買賣債券賺取差額。
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發行的股份憑證,代表著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購買股票也是購買企業生意的一部分,即可和企業共同成長發展。這種所有權為一種綜合權利,如參加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紅利差價等,但也要共同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獲取經常性收入是投資者購買股票的重要原因之一,分紅派息是股票投資者經常性收入的主要來源。
Ⅲ 2011年股市趨勢是什麼
關鍵詞:震盪向上
如何說2010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復雜環境令股市表現差強人意,那麼2011年股市面臨的恐怕是更為復雜的環境,行情的演繹或將更為捉摸不定。
內外環境復雜
2010年,股市面臨的外部環境是歐美經濟復甦乏力,美國失業率高企,歐洲則籠罩在主權債務危機的陰雲中。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雖然在內需的帶動下取得了較高的經濟增速,但美元貶值帶來的本幣升值和輸入性通脹壓力日益增強,政府不得不出手收緊流動性,抵禦熱錢的沖擊。
這種情況在2011年還將延續。市場研究人士認為,由於各主要經濟體利益無法達成一致,所以各方角力、博弈的結果將大大增加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匯率及資本流動引發的緊張局面可能會加劇。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來說,雖然經濟仍將保持強勁的復甦勢頭,但經濟復甦的基礎並不十分牢固,通脹、美元漲跌、政府幹預政策等都將給股市帶來風險。尤其是要警惕一旦美日歐經濟復甦態勢穩定,加息預期升溫甚至開始加息後,資金出現迴流,對新興市場造成的沖擊。
2011年,股市還將面臨十分復雜的內部經濟環境。2011年我國經濟發展仍處在由回升向好向穩定增長良性循環轉變的關鍵時期。作為本屆政府任期的最後一年和「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將在穩定中求得較快發展。一方面,將擴大內需,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居民收入增長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另一方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在完成4萬億元投資計劃續建、收尾項目的同時,「十二五」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建設將陸續啟動,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也將建設。預計消費和投資將繼續推動經濟平穩增長。
與此同時,通脹將成為2011年經濟的重要擾動因素。美元貶值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加上國內成本上升推動的物價上漲,令通脹的控制難度加大,2011年的通脹形勢可能相當嚴峻。分析人士認為,由於面臨CPI統計指標調整、資源稅費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外生因素擾動,對2011年通脹形勢的預計更加困難。明年夏糧豐收與否將成為物價形勢的重要分水嶺。發改委已經將2011年的CPI升幅目標上調到4%,也說明了通脹形勢的嚴峻性。一旦通脹出現失控跡象,市場對經濟前景的判斷將隨著進一步緊縮政策的到來而發生變化。
為應對大量流入的熱錢和嚴峻的通脹形勢,明年的貨幣政策將由「適度寬松」調整為「穩健」。在短期內,控制通脹將是政策調控的第一目標,但同時也要兼顧「保增長」目標,所以貨幣政策將在兩個目標之間徘徊,令政策的不確定性加大。
可以說,通脹與政策變數將是擾動2011年的A股市場運行的重要因素。
市場供需均衡
股市已進入了全流通時代,市場人士認為,整個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已變為買方市場,結束了供給的短缺時代。不過,盡管2011年的解禁市值較2010年有所減少,但快節奏的新股發行和嚴重的超募現象仍對資金面形成較大壓力。
銀河證券預計,2011年股市融資規模預計將超過8000億元,其中IPO融資約3000億到3500億元,再融資和小盤股可能成為擴容的主力。國盛證券則預計,A股擴容將加快,以進一步吸納流動性,A股募集資金將超過1.2萬億元,IPO公司家數將超過500家。
而從資金供給情況看,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預計還將繼續,將限制投機和投資進入樓市,而對農產品價格的行政管理措施也將對投機資金構成壓力,加上存款利率的漲幅跟不上CPI,所以投機、投資資金,以及居民存款有可能更多地被吸引到股市。華泰聯合預計,2011估計約有3400億元資金由樓市流入股市,另外由於債券收益率較低,由債市流入股市的資金可能也將達到約5300億元。中金公司則預計,2011年個人投資者、基金、保險及社保基金、券商理財、信託投資和企業年金帶來的新增入市資金合計約1.23萬億元。
中金公司預計,從A股IPO、增發配股再融資,以及限售股解禁規模等方面測算,2011年資金需求量約為1.01萬億元,全年資金凈供給大概在2200億元。可比口徑下,資金供需程度會好於2010年。
而作為股市基石的上市公司經營情況,市場普遍預期企業盈利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2011年上市公司整體凈利潤同比將增長20%左右。
由此可見,對2011年的股市來說,資金面和業績面也許都不是問題,決定市場運行的關鍵因素還是信心。市場人士認為,各種超預期的變化都可能給市場帶來風險,比如經濟結構轉型進展差於預期、對通脹的調控影響到經濟增速、貨幣政策收緊對投資者心理短期造成過大打擊等等。
另外,種種跡象表明,國際板在2011年推出的可能性非常大。推出國際版,將推進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對外開放,提升內地證券市場在國際上的地位,既有利於中國經濟整體的發展,也有利於減輕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壓力。
指數震盪向上
處於復雜的經濟環境中,市場各方將密切關注外圍市場、政策取向、流動性等因素的變化,市場也將隨著投資者預期的改變而波動。
由於市場整體估值處於歷史低位,所以股市大跌的可能性不大,但考慮到經濟環境的復雜性,所以全面走牛的可能性也不大,結構分化將比較明顯。
從通脹和政策角度判斷,全年市場前低後高、震盪向上的概率較大。預計全年上證綜指核心運行區間在2600~3600點,滬深300指數的核心運行區間在2800點~4000點,市盈率維持在12~18倍之間。如果按照2011年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20%左右的預期計算,上證綜指的高點可能達到3800點或更高,滬深300指數或摸高至4300點。
2011年上半年,政策將主要應對通脹和熱錢湧入的壓力,貨幣政策將趨於偏緊。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對於經濟增長可能出現階段性的悲觀預期,從而使市場延續震盪格局。在信心不足的情況下,股指或再次下探底部。
進入下半年,如果通脹壓力得到緩解,貨幣政策將隨之放鬆,而政府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經濟維持穩定增長態勢,市場可能出現系統性的上漲機會,或創出年內高點。
操作策略上,上半年以控制倉位、精選個股為主。雖然上半年市場處於相對低位、區間震盪的可能性較大,但市場會有局部熱點出現,比如,上市公司2010年良好業績出爐、「兩會」召開、「十二五」規劃出台等,在弱市中會頻現結構性的投資機會。而下半年則以提高倉位、增持低估值的周期股為主,抓住市場整體上行的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股指期貨、融資融券均是助漲助跌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市場的波動幅度。
四板塊有機會
市場目前普遍認為2011年的股市主線將緊密圍繞通脹與轉型,市場將在較長時間內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影響,即通脹、政策調控、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人民幣升值。
板塊行情將主要圍繞以下四方面展開。一是「收入倍增計劃」和通脹預期下的大消費概念。可以在消費普及與升級中尋找投資機會,關注零售、家電、食品飲料、旅遊、中葯、交通通信、汽車、品牌服裝、白酒等板塊。
二是以「十二五」規劃為主線的戰略新興產業板塊,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科技、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七個方面。隨著「十二五」規劃在2011年年初出台,相關政策的陸續出台有望使新興產業板塊在市場中一枝獨秀。分析師普遍認為,固體廢料與污水處理、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生物農業和生物醫葯、城市地鐵與城際高鐵、核能、電動汽車、海洋資源開發等值得重點關注。
三是煤炭、鋼鐵、有色、金融等行業中具有估值優勢的大盤藍籌股。如果調控政策逐步進入觀察期,市場將企穩上行,受政策壓制的周期性股票的估值有望修復,出現階段性投資機會。
四是區域振興的投資機會,尤其關注西部開發主題。「十二五」期間,區域結構調整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包括中西部地區、新疆在內的區域板塊可能有更多的投資機會。
2600~3600點預計2011年上證綜指核心運行區間,高點可能達到3800點或更高,2010年核心運行區間為2500~3000點
2800~4000點預計2011年滬深300指數的核心運行區間,或顆摸高至4300點。2011年核心運行區間為3100~3600點
12~18倍 預計2011年滬深300股票平均市盈率,目前約為15.73倍
目前為8000億元預計2011年股市融資規模,其中IPO融資約3000億到3500億元。2010年截至12月12日,股市融資規模達9346億元,其中IPO融資規模高達4685.22億元
20% 預計2011年上市公司整體凈利潤增長率,2010年前三季度為38.46%
Ⅳ 股市崩潰對債券有什麼影響
這個要看股市崩盤的原因,不能簡單用過去的一個實例來說明,也許過去的兩個的事件只是一個巧合,而並沒有必然的聯系。
如果股市崩盤是由於大批企業面臨倒閉的風險,那麼債券(國債除外)也會下跌,因為公司到時可能換不起錢。如果股市只是因爆炒而後崩盤,則對債券的影響很小,只有很少的資金會流入債市。
除了這種極端的情況,一般債券跟股市的關系不大,而是跟通脹關系更大。
Ⅳ 請問證券市場的有關數據在哪找如證券規模 上市公司數 市值 債券基金規模 股市開戶數等 最好是2011年的
可以去證監會的網站看看。對於個股的資料在各證券公司的行情分析軟體裡面都可以看到非常詳細的數據和資料。另外,大智慧、東方財富等網站也有很多證券和基金的詳細資料。
Ⅵ 2011年,股市暴跌、基市慘淡;不斷抄底、不斷上套、不斷割肉、連債券市場也沒能成為避風港!
ni是哪家公司的呢;如何交易哦
Ⅶ 股市裡的債券是怎麼回事
債券低風險是指持有到期,若沒持有到期,可能會賠錢的.
因為債券有期限,所以風險比股票低很多.無論現在升降,你到期一定能拿到收益,只不過是早拿晚拿而已。而股票不一定什麼時候能升,收益是無准確預期的。
目前有固息、轉債債券,國債和企業債。轉債風險較固息高,因為有股票因素在裡面。
如5年後到期的固債,單利每年7%,那麼5年後你一定能收益35%,而你預期3年後用錢,你3年後賣他不一定能拿21%,可能高些,可能低些,你拿的少於21%,那麼剩下2年就多於14%。由於3年後該債是2年後到期,如果3年後2年期市場年利率(單利)低於7%,那麼你就能拿到比21%要高。
因為3年後2年利率不可能很高,所以你還是不太可能賠錢的。這就是低風險。
Ⅷ 求1990年至2011年中國的國庫券,長期政府債券,長期公司債券和股票的年收益率
無論是債券還是股票,在談論年收益率時都要具體到哪一個債券或者哪一隻股票,不能籠統的說債券或者股票的年收益率是多少。提問者提的這個問題本身就不科學。
Ⅸ 2015年至今中國股市和債市大致的走勢情況如何
下圖為2015年1月初至今中國股市上證指數的走勢(周K線),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