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炒股配資 > 國債第一財經

國債第一財經

發布時間:2021-08-20 18:03:17

『壹』 債卷型基金

基金根據種類劃分可以分為股票型、債券型、貨幣型、混合型等等
債券型基金風險相對於股票型基金風險要小一點,但是風險肯定也是有的
今天剛了解到,今年發行的63隻偏股型基金中,只有兩支凈值是在1以上,其餘61隻都是虧錢的...(僅供參考)

『貳』 增持美國國債對於中國的利弊 。

[經濟學論文] 中國增持美國國債的利弊分析國債, 美國, 中國, 利弊

我也想創建詞條賺積分摘要:近年中國持續增持美國國債,金融危機發生之後也未減持。這和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結售匯制度、外匯儲備結構、去杠桿化、人民幣國際化、中美關系、美元地位有一定的關系,同時也有政治因素。增持美國國債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感,抑制了美國大量印製美元,但卻帶來很多風險,包括美元貶值風險、國債縮水風險、債務償還風險、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貨幣政策風險。基於此,本文提出降低中國增持美國國債風險的建議。關鍵詞:金融危機,美國國債,美元貶值,外匯儲備中國增持美國國債現狀(一)持有量暴增1972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松首次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正常化,此後中國逐漸開始購買美國國債。從1972年到1999年底,由於缺少外匯,不熟悉美國金融市場等原因,中國購買的美國國債數額較少,而且基本上沒有形成較大的持有量。中國對美國國債的大量持有是在2000年以後,2000年中國對美國國債的持有量僅僅600億美元,但是從2001年開始這個數額開始了迅猛增長,到2009年5月已經達到了8015億美元。(二)金融危機後加速持有美國國債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不僅沒有減持美國國債,反而加速持有美國國債。2008年9月,中國增持美國國債436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成為美國第一債權國。2009年5月中國又增持了380億美元美國國債,總量達到8015億美元。從2007年底到2008年底的單年增加持有量達2498億美元,也創下了前所未有的單年增持紀錄。2009年1月和2月中國外匯儲備分別減少326億美元和14億美元,但是中國在這兩個月分別增持了122億和46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三)逐步調整美國國債持有結構目前中國依然在持續購買美國長期國債,但凈增持規模在2008年的第4季度明顯下降。2008年第2季度至第4季度,中國增持美國長期國債分別為242億、361億、42億美元;增持美國短期國債分別為-110億、470億、1050億美元。2009年5月,中國增持美國長期國債40.3億美元,增持短期國債339.7億美元,這表明中國5月所購入國債以短期國債為主。中國增持美國國債的原因剖析(一)資金來源—改革開放外匯儲備迅猛增加將我國長期以來的外匯儲備情況和美國國債持有量結合起來分析可知,中國外匯儲備越多,持有的美國國債越多,即中國使用外匯儲備的重要途徑是購買美國國債。2001-2008年,中國每年穩定的有40%左右的外匯儲備是以美國國債的形式存在。所以長期來看,中國的外匯儲備和持有美國國債量之間具有穩定的比例關系。然而改革開放以來,以貿易上「獎出限入」,資金上「寬進嚴出」為特徵的外向型經濟導致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急劇快速增長,當外匯儲備增加時,就會有更多的外匯儲備去購買美國國債。(二)購買對象—美國國債的安全性和流動性金融危機導致美元的強勢地位陷入危機。但是歐元、英鎊、日元的表現卻更弱,所以這些貨幣目前還都不能替代美元的國際地位。在全球都面臨金融危機時,中國意識到美國國債是相對保險投資產品。美國國債容量大、需求強勁、交易活躍、流動性強、收益較高,如果減持美元資產,來增持其他幣種資產,也只能導致外匯儲備市場價值出現較大賬面損失。(三)儲備結構—不能大部分購買黃金、石油等中國的外匯儲備中不僅含有外商來華投資的款項和中國所欠的外債,還包含國際游資和貿易順差。即使在貿易順差中,也不全是國內企業出口所得,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屬於跨國企業。2001-2006年,超過50萬家外商投資企業正在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其出口總額已連續5年占據當年中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因此為了維持正常的經濟秩序,外匯儲備就必須滿足外商和內商的經常性兌換需求。所以中國不能將大部分外匯儲備用於購買黃金、石油和礦產等實物。(四)去杠桿化—大量資本重新流入美國金融危機下,去杠桿化已經成為一個熱詞,現在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國的金融機構)都已啟動去杠桿化進程,引起大量短期國際資本重新流回美國。另外,由於美國國債仍是當前國際金融市場上最具流動性的資產,所以大量短期國際資本重新流入美國投資於美國國債。這一方面會引起美國短期國債收益率水平下降,另一方面會引起美元相對於其他主要貨幣的升值。因此增持美國國債就成為中國的必然選擇。(五)結售匯制—政府控制跨境資本流動強制結售匯條件下,企業必須把所得外匯賣給指定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再在外匯市場上將超過頭寸限額的外匯賣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在取得外匯的同時,要增加相應數量的本幣發行。可以說,外匯是央行通過增加貨幣發行從企業和個人手中取得的,因而外匯儲備成為央行的資產。這就滿足了政府對於跨境資本流動的控制,政府手中集中的過多的外匯儲備不得不投向海外市場,美國國債是相對合適的投資產品,因此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增加。(六)其他目的—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仍然繼續增持美國國債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現階段的國際信譽還是建立在龐大外匯儲備和巨額美國國債持有的基礎之上的。中國可以通過大量持有美元國債來維持人民幣的國際信譽,為人民幣國際化邁進一大步。(七)中美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現在,美國是中國商品的最大進口國,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主。美國可以維持中國的出口增長,中國可以維持美國超前消費。中國停止購買或者拋售美國國債,會導致美國國債收益率大增和價格暴跌,從而給中國帶來巨大的賬面損失。一旦中國減持美國國債,美國就會印刷更多的美元進行救市,於是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導致中國外匯儲備縮水,中國就會進一步減持美國國債,如此下去中國便陷入了惡性循環。(八)政治因素—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增持美國國債不僅有經濟上不得已的原因,其中也涉及政治因素。歷史表明,全球經濟危機或是金融危機之後,世界都會建立新的國際秩序。這次金融危機後,不論歐洲、中國還是日本,都沒有一個經濟體能取代美國的角色。中美兩國制度不同,近年中國迅速崛起,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形成了挑戰和威脅,因此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徘徊不定。這時中國增持美國國債,從旁協助美國救市,就占據了道德優勢,中美兩國之間就能建立起良好的國際關系,這有利於提升中國的實力和國際地位。中國增持美國國債的風險(一)國債縮水風險自從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增發國債一直是美國政府的最主要融資方式。2007年美國國債的凈發行額為5490億美元,2008年上升至1.47萬億美元。一旦新增國債供給量超過其市場需求量,則新增國債的收益率將會顯著上升,而存量國債市場價值縮水。(二)美元貶值風險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宣布,在未來6個月內購買3000億美元長期國債。這增加了美國長期內通脹與美元貶值的風險。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以來,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迅猛增長。由於美聯儲的資本金並沒有變動,所以其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就意味著其在不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一旦美國經濟有所回升,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提高,流動性將加速轉化為信貸與廣義貨幣。這時美聯儲不能及時從貨幣市場抽迴流動性,那麼通脹將隨之而來,美元就會貶值。(三)債務償還風險近年來,美國一直依靠發行國債來彌補其巨大的融資缺口。伴隨金融危機的爆發,大規模救市的展開,美國的債務負擔更加沉重。白宮預算管理處預測2010財年美財政赤字1.26萬億美元,比之前預期提高870億美元,佔GDP的8.5%。美國的凈資產在急劇下降,而債務數額卻快速上升,由此可見美國已不具高額債務的償還能力。(四)本幣匯率風險中國M2/GDP的比例現在高居世界之最,說明央行投放的貨幣並沒有轉化為對實體經濟增長的貢獻,要麼資金是在虛擬經濟如資本市場內循環,要麼說明貨幣的投放已超出實體經濟的合理要求。中國2009年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用更多的美元外匯增持美國國債,於是美聯儲就將這些貨幣投入到本國的貨幣市場增加本國的流動性,於是支撐起美國企業的融資和對外投資,這些企業會進一步擴大對中國商品和服務的進口,這樣大量的貨幣以外匯和投資的形式再次流入中國,按國內的換匯機制會引起人民幣的再一次增發,長期看必然引起本幣的貶值。(五)貨幣政策風險巨額美國國債的存在對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順利實施形成障礙。對於大量的美國國債,需要以美元的價值投放相應的人民幣數量,但是大量美國國債造成外匯的沉澱,短期內美元貶值的趨勢必然給國內貨幣政策造成干擾。一旦美元貶值,前期投放的人民幣過剩,國內流動性過剩,從而進一步誘發通脹。另外,對應大量美國國債的人民幣增發要求央行必須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以防止國內的流動性泛濫,但是提高利率會誘發國際投機資本對人民幣的套利,使得央行緊縮措施收效並不明顯。相關政策建議(一)促進外匯投資結構多元化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外匯儲備中占據較大比例的美元資產開始成為一種隱憂,因此外儲結構的調整迫在眉睫。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中國提供了一些其他的潛在投資機會。首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理事會投票通過了向186個成員及其央行發債的方案框架,將發行1500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定價的IMF債券,而中國的購買目標將高達500億美元之多。其次,全球能源、金屬與其他大宗商品市場,目前處於至少10年來的低位。我國必須高度重視建立資源儲備的必要性,進口能源與大宗商品。再次,發達國家股票市場目前處於多年來的低位,具有較強的投資價值。(二)藏匯於民的外匯管理模式中國實行強制結售匯制,中央銀行在取得外匯的同時,要增發相應數量的人民幣,這就會引起通過膨脹。在這種結匯制度下,國家統一安排外匯投資,不利於風險分散。因此,政府應該允許企業和個人擁有外匯,擴大企業對所創外匯的自由支配度。這樣,國家不能對外匯集中投資,企業和個人也可以根據經濟形式進行自主的投資,這就分散了外匯投資單一化的風險,同時也改變了國家集中投資目標大、渠道單一的弊端。(三)加強對話促中美達成共識為降低中國增持美國國債的風險,中美之間應該加強對話達成共識。央行應該要求美國政府提供可信的保證來作為是否繼續增持美國國債的條件。首先,要求美國政府將其國債的收益率與通脹指數掛鉤,以防範通脹風險。其次,即使美元貶值,美國政府也必須保證人民幣和美元的兌換匯率和最初購買美國國債時的匯率相同,以防範美元貶值風險。或者是美國政府可以直接對中國持有其國債的損失給予補償,如果不行,那麼在其他方面應該建立具體可行的補償機制。(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國的外匯儲備數量充足,幣種和品種齊全,為人民幣的國際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給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金融危機之後,世界金融體系急切期待一個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貨幣加入到國際貨幣體系中來,人民幣無疑是眾望所歸。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可以改變目前處於被支配的地位,減少國際貨幣體制對中國的不利影響,增強中國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力,同時有利於逐步擺脫美元的控制。參考文獻:1.宋國友。中國購買美國國債:來源、收益與影響[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2.趙娟。增持美國國債之利弊分析[J]。科技信息,2008(35)3.張明。中國不應無條件增持美國國債[J]。世界知識,2009(6)4.李彬。中國持美債規模首超8000億[N]。第一財經日報,2009-7-17
本文來自: 人大經濟論壇 論文版 版,詳細出處參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06287&page=1

『叄』 你有哪些財經類的節目可以推薦

可以看郎咸平的《郎經財眼》,一開場主持人會講幾分鍾的段子然後再引出節目的話題,我挺喜歡看前面的段子的,很搞笑。郎咸平的觀點也是很犀利,看完後受用。還有就是羅振宇的《羅輯思維》一檔財經類的脫口秀節目,相當不錯。

『肆』 誰給解釋一下這哥怎麼理解呢資金面緊張什麼意思是怎麼導致他退出的呢

可理解為:大環境資金面緊,人民用於買國債的錢少了,或者投資於其他更高收益,更需要的地方去。國債賣不完或者賣的時間太長都會增加券商的成本。賣不完的話需要券商兜底,就是賣不完的券商要買下來,如果券商資金面也緊,那對於整個公司的運營造成影響。銷售時間長會增加券商的人力物力成本,佔用資源。於是乾脆不賺這比錢。券商承銷國債利潤是很小的

『伍』 中國債券市場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截至2018年末,中國債券市場存量規模達8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國際投資者持債規模近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6%。中國債券正式納入國際主要債券指數,充分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的信心,也是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的體現,將有利於更好地滿足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配置需求。

陳湛勻指出:從上世紀80年代國債恢復發行,中國債券市場開始,截至2018年的10月末,中國債券市場已經超過了80萬億人民幣,在全球債券市場的余額排名第三,公司信用債券也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的債券市場。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首批統計學博士點專業博士。現任中國上海市投資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首創擬人化資本運營專家,上海電視台「夜話地產湛勻妙語」欄目主持人,中國第一財經、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特邀嘉賓,長期應邀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授課,並被聘為國際論壇峰會和國外大學演講,與英美法徳加拿大等國家名校進行學術交流,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具有國際視野、最受歡迎的實戰型權威金融專家。陳湛勻教授已獲近20項國家、省部級優秀科研獎。陳湛勻教授長期專注於地產金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成長,對這些領域保持高度前瞻性,具有豐富的實際經營經驗。他擅長實用解決具體方案,將廣泛的商業知識和特定行業的深入了解相結合,致力於運用金融專業技術幫助企業提升可持續競爭優勢、贏利能力,放大企業價值並創造價值,成功輔導不少企業上市。

『陸』 最近看金融的書,好多問題。1:債卷在什麼情況下會溢價發行2:股票票面價格的意義……

金融書從來沒看過。過去看過股票基礎知識(解釋基本名詞)的書。其他的全靠經驗和想像了。
1,債券在什麼情況下會溢價發行。
想不起來債券溢價發行過。按照現在的想法,如果銀行利息為零或者負值的時候,債券會溢價發行。或者債券的利率「下保底上不封頂」的情況下存在溢價發行。
2,股票票面價格的意義。
票面價格表示當初發行股票的時候,每一股股票所代表的資產就是票面上的價格。
A股股票的票面價格幾乎都是1元,意思是,無論發行價是多少錢,是10元還是30元,這只股票在發行的時候就值1元錢。就是說,發行價30元,就是你拿30元買1元的東西。
所以,中國的股票剛發行的時候就是危險的。既然這樣,散民為什麼還踴躍認購呢?因為發行價30元,一上市也能漲到60元。30元買1元的東西就已經危險了,就因為它能從30元漲到60元,散民照樣去認購。在這里不能用「冒險」一詞,應該用「認購」,應該散民不認為這是冒險,並且因為沒有認購上而感到運氣不好。
市場是由人組成的。沒有成熟的投資者,永遠不會有成熟的市場。從這可以看出,中國股市至今不成熟的原因就是散民不成熟。他明明知道30元都不值,就因為30元能漲到60元,照樣去買,就是賭徒。
試想一下,如果發行價30元散民都不去認購,那它自然而然就把發行價降下來了,還用改革嗎。
3,怎樣進行行業分析,
這個得一點點來,多看經濟方面的新聞,多看經濟專家的分析,比如看《中國證券報》、《第一財經日報》,看電視CCTV-2和《第一財經》還是《東方財經》的,忘了。
90年代,我家訂報紙每年都是1000多元。我家當時訂的報紙有:
中國證券報,金融時報,中華工商時報,中國消費者報,大連日報,大連晚報,半島晨報,大連新華商報,新民晚報,參考消息,.......忘了,還有,想不起來了。
我老記得1994年股市大暴跌的時候,工商時報的一篇文章說:「早晚要見5。」5是上證指數500點的意思,我和哥當時就大笑。後來確實見到5了,500多點。
看這些經濟新聞,不是看專家怎麼預測的,也不是看專家預測的准不準,而是看專家怎麼把書本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看一個公司、一個行業會與哪些方面有聯系。然後,自己再分析一遍,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
你的知識、智慧、經驗、想像力到哪,你就能分析到哪。
4,我國現市場上市在所處的經濟周期是那一塊?
不知道,專家、有關部門說是那一塊就是那一塊。中國是政策市,各行各業都受政策的影響,不是受經濟的影響,沒有經濟周期。即使在2001年至2006年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中國的股市卻跌了長達5年的時間,是全世界唯一下跌的股市。1993年至2000年,中國的經濟也是每年都增長的,可是股市照樣經歷了無數個大暴跌。所以,在中國,看經濟周期沒有用,還是看政策。但是政策是變化的,要時時刻刻盯著才行。但是,當我們知道政策的時候就晚了,不是沒有機會買就是沒有機會賣,所以只有價值投資才能抵消政策的變化帶來的風險。
5,基金
我剛才上網查了。像公益基金這樣的基金是靠社會捐贈,和股市裡的基金不是一回事。
6,期貨的風險
先說股票的風險。股票的風險是,買了以後股價下跌,你就賠了。很少,一生很難遇到,你剛買入這只股票,它10分鍾以後就跌到零了,但是期貨存在。並且,股票跌到零,你可以不賣,將來可能漲回來;但是期貨跌到零了,賣不賣不是你說了算,是經紀人說了算,他有權利在不用通知你的情況下直接把你的「期貨」零價格賣掉,你一分錢也不剩。如果賣了以後又漲了回來,那與你無關。你是先賠光離場的,後面再漲與你無關。這只是10分鍾的事。你買入了「期貨」,10分鍾就全賠光了。如果你投入100萬,那就是10分鍾100萬變成零了。所以,千萬別玩期貨,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沒有幾個敢玩的。能把股票玩好了就不錯了。

『柒』 債務融資適合什麼類型的企業

債務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向個人或機構投資者出售債券、票據籌集營運資金或資本開支。個人或機構投資者借出資金,成為公司的債權人,並獲得該公司還本付息的承諾。 企業的融資決策都是要考慮融資渠道和融資成本的,因此,產生了一系列的融資理論。

陳湛勻指出:債務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借債的方式向個人或機構投資者籌集營運資金或資本開支。相較於經營風險較大的股權融資,債務融資則更傾向於傳統企業,也就是經營風險比較小,預期收益也較小的企業,一般選擇融資成本較小的債務性融資方式進行融資。

陳湛勻教授

以下是陳湛勻的部分觀點實錄: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和中國市場規模的逐漸擴大,人民幣債券也會逐漸獲得國際市場的關注和認可,人民幣的債券已經成為全球機構投資者配置資產的重要選擇。2018年的3月,彭博宣布將中國債券納入他的旗艦指數,叫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並且計劃在2019年4月正式開始實施;摩根大通公司也在此前將中國債券納入他的新興市場政府指數;富時、羅素也宣布將中國債券市場納入旗下的相關的指數。2019年1月28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正式獲准美國標普全球公司(S&P Global Inc.)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評級業務。國際機構對債券市場的認可,有利於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和發行人進入中國債券市場,使國外投資者更好的了解中國債券,提升中國債券市場的國際化水平。

當我們說到債務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借債的方式向個人或機構投資者籌集營運資金或資本開支。相較於經營風險較大的股權融資,債務融資則更傾向於傳統企業,也就是經營風險比較小,預期收益也較小的企業,一般選擇融資成本較小的債務性融資方式進行融資。

比如說現在在風口上的互聯網類型的創業企業一般選擇的都是股權融資,因為此類企業的經營風險較大,所以預期收益也比較高,能夠承受起較高的融資成本,並且在創業初期不用擔心付息的壓力。而傳統企業如:鋼鐵煤礦企業、製造類企業一般會選擇債務融資,因為在傳統行業的收益利潤已是既定的,企業會選擇融資成本更小的債務融資。債務融資的特點主要是短期性、可逆性、負擔性、流通性,即企業所融資金具有時間節點,到期需要償還資金,並且需要支付債務利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負擔。

著名經濟學家、全球共德CEO陳湛勻教授簡介: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首批統計學博士點專業博士。現任中國上海市投資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首創擬人化資本運營專家,上海電視台「夜話地產湛勻妙語」欄目主持人,中國第一財經、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特邀嘉賓,長期應邀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授課,並被聘為國際論壇峰會和國外大學演講,與英美法徳加拿大等國家名校進行學術交流,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具有國際視野、最受歡迎的實戰型權威金融專家。陳湛勻教授已獲近20項國家、省部級優秀科研獎。陳湛勻教授長期專注於地產金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成長,對這些領域保持高度前瞻性,具有豐富的實際經營經驗。他擅長實用解決具體方案,將廣泛的商業知識和特定行業的深入了解相結合,致力於運用金融專業技術幫助企業提升可持續競爭優勢、贏利能力,放大企業價值並創造價值,成功輔導不少企業上市。

『捌』 如果人民幣成功加入SDR,會有些什麼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人民幣將納入SDR貨幣籃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成為可以自由使用的貨幣(freely usable currency)!!!IMF正式承認人民幣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與美元、歐元、日圓和英鎊並列,成為SDR貨幣籃子的第五種貨幣。
1、什麼是SDR?
SDR是英文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的縮寫,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分配的,一種可以用作IMF和其他國際組織的記賬單位,納入其中也就意味著人民幣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貨幣。
SDR是IMF於1969年創設的一種國際儲備資產,用以彌補成員國官方儲備不足,其價值目前由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組成的一籃子儲備貨幣決定。IMF每隔五年對SDR進行一次評估。
2、有何深遠影響?
人民幣「入籃」短期內不會對各國央行的資產配置產生太大影響,但相信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願意持有人民幣作為儲備金融資產,這需要一段時間。
他說,目前美元仍是各國央行持有的最主要儲備貨幣,其後是歐元、英鎊和日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美元都將是最主要的儲備貨幣,人民幣「入籃」並不會挑戰美元的主要儲備貨幣地位。
3、管我什麼事?
|消費:不用兌匯 買買買更隨性
花錢花的更痛快了是納入SDR的一大好處。換匯,是讓每一個有出國游經歷的人都非常頭疼的事情。
遊客不僅要在出發前換算匯率、預約銀行換匯;回國後,還需要再把剩餘的外幣現金兌換成人民幣,其中不僅有匯率損失,而且操作步驟相對復雜。人民幣一旦「入籃」SDR,未來這種囧囧的情況有望改善。人民幣與外幣的兌換將變得更加便利。
|投資:海外置產炒股更方便
投資方面,在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的前提下,人民幣「入籃」SDR後海外買房也方便的多,可以直接用人民幣結算。不僅如此,如股票、理財、基金、他國國債等海外投資渠道也將更加便利化。這對部分有錢不知何處安放的「壕」們的確是一件樂事。
|貿易:跨境交易收購效率更高
由於國際市場上對人民幣需求的逐步上升,未來人民幣匯率會得到支撐,也有利於企業跨境投資、交易、收購、兼並,購買資源、勞務、技術等。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中以人民幣計價的比例越來越高,人民幣已成為最常用的支付貨幣之一。中國企業經常向貿易對象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價格和融資、換取對方採用人民幣結算,從而消除自身的匯率風險。截至目前,人民幣正在迅速擴大其在貿易結算中的作用。用貿易夥伴國的貨幣結算交易而不通過美元作為中介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未來之路 還遠著呢!
美國在18世紀末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是直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元才成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如果歷史是先導,人民幣還需要幾十年時間才能成為主要儲備貨幣。

『玖』 人民幣加入sdr 「入籃」之後影響有多大

金融危機以來,「美元獨大」催生了「我的美元、你的問題」;此外,IMF的2010年份額和治理改革由於美國國會的再三阻礙而無法通過,這使得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在IMF的投票權無法同其不斷上升的經濟地位相匹配。縱使既存國際貨幣體系飽受詬病,各界又似乎無力扭轉現狀。

中國央行有關負責人就拉加德14日的聲明稱:「人民幣加入SDR有助於增強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完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對中國和世界是雙贏的結果。」

不可否認的是,SDR籃子的擴大有助於增強SDR的穩定性、代表性和合法性,有助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向更加穩定的多元儲備貨幣體系發展。

就穩定性而言,印裔經濟學家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此前指出,東亞十國中已經有7個國家的貨幣與人民幣的緊密度超過了美元,人民幣升值1%,這7個國家的貨幣會升值0.55%,而美元升值1%,七國的貨幣只會升值0.34%。

至於代表性和合法性,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除2000年歐元取代德國馬克和法國法郎外,
SDR 籃子構成已經長期未發生變更,不能反映世界經濟力量格局與各貨幣國際使用與交易情況的變化。因此,SDR
籃子有必要擴大至適度規模。」

他表示,如果人民幣在上一次評估時加入籃子,則2011年以來,SDR相對美元、英鎊和人民幣的匯率波動會有較大的降低。「根據我們的計算,可以分別下降13%、21%和17%。」

當然,SDR仍存在自身的缺陷。從貨幣職能而言,SDR只具有價值標准、儲備和記賬的功能,在作為儲藏手段功能上也是受制於缺乏以SDR標價的資產,另外SDR更缺乏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基礎職能。

因此,特里芬基金會理事Elena
Flor近期也建議,官方部門應該帶頭來提供一個合適的結構有助於SDR市場的運作。「在1975-1985年間SDR用於債券、辛迪加貸款以及某種程度上的商業銀行存款及存款證明。有些政府發行了由SDR計價的債券
(如瑞典)但沒有達到臨界質量。當前,如IMF等國際機構以及政府是發行SDR債券最有可能的候選人。其主要目標是降低外匯風險,和一籃子貨幣中的單一幣種相比,與SDR一籃子貨幣的波動更小。」

而在投資人方面,Elena
Flor認為各國央行是投資SDR金融資產最有可能的候選人,此外主權基金或養老基金也可藉此使得其所持資產更多樣化。

推進中國金融市場改革

對中國而言,人民幣加入SDR是既是IMF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認可,也是中國對繼續推動包括資本賬戶開放在內的金改的承諾。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表示:「人民幣的納入將被解讀為IMF對人民幣作為自由可使用貨幣的官方背書,同時也標志著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國際認可。這還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國內金融改革以及資本項目開放進程。」

其實,今年以來,國內的改革可謂快馬加鞭。中國央行在4月末批准大量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市。7月14日,央行又進一步宣布,境外央行、主權財富基金以及國際金融組織這三類境外機構參與銀行間債市的額度將通過備案制完成,而無需審批,並且可投資范圍也將擴大至更多品種。

8月11日的新一輪人民幣匯改則具有里程碑意義。央行宣布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中間價將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同時,人民幣短期貶值幅度約3%。IMF亞洲及太平洋部副主任Markus
Rodlauer在電話會議中表示,「中國正在不斷從一個緊緊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匯率體系向一個更開放、靈活、更基於市場條件的匯率制度轉型,人民幣應該能在2-3年內實現自由浮動。」

此外,據悉,中國央行可能於近期宣布延長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時段,
從目前的16:30延遲到23:30,以覆蓋歐洲交易時段,滿足SDR所要求的在"全球主要外匯市場"廣泛交易的要求。計劃可能在11月底前開始實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9月底,中國首次向IMF公布其官方外匯數據,成為披露季度數據的96個國家之一,從而極大地提高了透明度。10月,中國宣布採納IMF數據公布特殊標准(SDDS)。

利率方面,財政部將從四季度起按周滾動發行3個月記賬式貼現國債。從技術上,SDR利率將可在其構成貨幣三個月期國債利率的基礎上形成,有效的三個月期國債市場是加入SDR籃子的技術前提之一。從第一期
3
個月貼現國債發行狀況來看,認購積極,利率也較好的反應了短端利率。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認為,中國央行在下一階段有望圍繞著三個方面繼續推動改革。第一,放寬人民幣債券跨境發行限制,既放寬對熊貓債發行人的限制,同時也支持政府機構和鼓勵國內企業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第二,推動股票市場雙向開放,一方面允許海外機構在國內開展股權融資,另一方面正式啟動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試點;第三,繼續開發人民幣支付結算系統。

助力中國債市同國際接軌

中長期而言,人民幣加入SDR或加強中國債市的全球吸引力。

如上所述,央行早在今年7月14日便允許三類境外機構參與銀行間債市的額度將通過備案制完成,然而「行動者」似乎並不多。當時業內人士也對記者表示,目前海外投資者持有中國債券的比例不到3%,這可能有幾大原因。

首先是交易活躍度方面。國際經濟研究院指出,中國國債的換手率在0.3至1.9之間,而美國國債和日本國債的這一比率分別為10和5.9。換手率是衡量二級市場債券成交量的一項指標,該數字越高,表明交易越活躍。

此外,制度建設、國際信任也不可忽視。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如境外各大央行,其配置會更加偏好長期限品種,如長期國債、地方債或政策性金融債。但前提是,需要讓他們建立起對中國長期金融改革的信心,才能讓其真正願意進入中國債市。此外,海外機構相對缺乏對中國信用債市場了解的人才儲備。」

人民幣進入SDR則將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信心。管清友表示,從中長期看,政府已採取和將採取的一系列改革勢必會給債券市場帶來多重影響:第一,中期內套息利差的存在會持續吸引境外資金;第二,長期內債券收益率必將下行,消除套息利差;第三,境外機構的進入增加了市場利率敏感性,促進形成有效的收益率曲線;第四,評級體系與國際接軌,境內外評級差異極大的信用債潛在價格波動增大。

野村證券分析稱,當前中國債市體量約為400億美元,境外投資者僅佔2.4%,然而這一比例在印度為5.7%,韓國為6.5%,泰國為18.6%,馬來西亞為18.6%,印尼為36.5%,可見中國機會巨大。進一步貨幣政策寬松的預期將愈發利好債市,開放境內債券市場將會減緩外資流出和國內資本外流,這在人民幣存在貶值預期的背景下尤為重要。

長期或增強中國股市吸引力

股市可謂最貼近生活的一部分,而「人民幣加入SDR能否強化中國股市對於外資的吸引力?」自然成為近期出頻率最高的問題。

荷寶亞太股票聯席主管繆子美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由於SDR
配置本來就是全球央行儲備的一項,人民幣也將自然成為全球央行儲備貨幣,這可能緩和國際市場對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全球投資者在投資A股時所承擔的匯率風險或相應下降,因此可能會激發其投資A股的興趣。」

無獨有偶,華泰證券首席分析師羅毅看來,人民幣國際化可謂是資本市場的「催化器」。「人民幣國際化代表整個金融體系地位的提高,代表金融體系賺錢的機會增多,隨著外資源源不斷進入中國,也就代表會源源不斷地配置權益市場。」

不過,羅斯柴爾德財富管理公司全球投資策略師Kevin
Gardiner的觀點幾乎代表了多數外資對A股的態度。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SDR的象徵意義更大,其在長期會激發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興趣,但短期可能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一切都會循序漸進。」

閱讀全文

與國債第一財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