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近幾年所實施的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工具。它通常指一國政府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那麼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而制定的指導財政工作的基本方針、准則和相關措施。
根據調節經濟周期的作用以及調節國民經濟總量方面功能的不同,財政政策通常被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三種方式。
我國從1998年開始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增加財政支出及調整稅收政策,更直接、更有效的刺激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的措施。是黨中央針對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而採取的「燙平」經濟周期的調節措施。
(1)中國近年國債負擔率擴展閱讀:
政策分類: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和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將財政政策分為自動穩定財政政策和相機抉擇財政政策,是根據財政政策調節經濟周期的作用來劃分的。
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是指財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種內在的、不需要政府採取其他干預行為就可以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自動調節經濟的運行機制。這種機制也被稱為財政自動穩定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包括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的累進所得稅自動穩定作用。
在經濟蕭條時,個人和企業利潤降低,符合納稅條件的個人和企業數量減少,因而稅基相對縮小,使用的累進稅率將對下降,稅收自動減少。因稅收的減少幅度大於個人收入和企業利潤的下降幅度,稅收便會產生一種推力,防止個人消費和企業投資的過度下降。
從而起到反經濟衰退的作用。在經濟過熱時期,其作用機理正好相反。另一方面,是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動穩定作用。如果經濟出現衰退,符合領取失業救濟和各種福利標準的人數增加,失業救濟和各種福利的發放趨於自動增加。
❷ 衡量國債負擔的主要有哪些指標
衡量國債規模(限度)的指標主要有:國債負擔率、國債依存度、還本付息率(國債償債率)
國債負擔率:
國債負擔率又稱國民經濟承受能力,是指國債累計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比重。這一指標著眼於國債存量,反映了整個國民經濟對國債的承受能力。國際公認的國債負擔率的警戒線為發達國家不超過60%,發展中國家不超過45%。
國債依存度:
國債依存度是指當年國債發行額占當年中央財政支出或財政支出的比率。該比率是反映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財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賴發行國債籌措資金的指標。當國債發行規模過大、債務依存度過高時,表明財政支出過多依賴債務收入,財政狀況脆弱。國際上關於國債依存度公認的警戒線是20%。國債依存度,表明財政支出靠債務收入的安排程度,該指標越高說明財政對債務依賴性越強,對財政未來發展威脅也越大。
國債償債率:
國債償債率是指某年的國債還本付息額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率,即當年財政收入中用於償還債務的部分所佔的份額,該比率衡量的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中央政府償還債務的能力,該比率越低,說明中央政府的償債能力越強。公式:國債償債率=(當年還本付息支出額÷當年財政收入總額)×100%。
❸ 國債負擔率的上限
是指國債累計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比重。國債負擔率又稱國民經濟承受能力,這一指標著眼於國債存量,反映了整個國民經濟對國債的承受能力。國際公認的國債負擔率的警戒線為發達國家不超過60%,發展中國家不超過45%。
❹ 從依存度看國債規模大,而從國債負擔率看,國債規模不大,你對此問題如何看
國債依存度是國債收入與中央財政支出之比,國際公認警戒線為25%-35%左右。我國國債近年依存度高達80%左右,這是因為:1、我國的國民收入分配過分向個人傾斜,國家總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不高;與此對比,發達國家的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一般為45%-55%左右;2、我國中央財政在國家總財政收入中的比重長年維持在52%-53%左右。即我國的中央財政支出基數低於國際標准水平。我國的低國債負擔率恰恰說明了我國國民收入高,只不過是大部分為國民所持有。需要支出的是,我國的國債規模近年已相當高的增速增加,需要引起警惕!
❺ 急~~1997年--2009年我國各年的國債負擔率
33.2%
❻ 中國近十五年以來的GDP數據
外電近日紛紛評述中國修正GDP數據,認為普查後的中國經濟規模要比人們以前認為的大六分之一,在世界經濟排行榜上超過了義大利,躍居第六位。新的經濟普查數據可能會對經濟和社會決策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路透社:中國的經濟規模要比人們以前認為的大六分之一,因為這個國家的首次全國經濟普查顯示,服務業和私營企業的業績以前少報了。在根據2004年經濟規模列出的世界經濟排行榜上,中國超過了義大利,從第七位躍居第六位。國家統計局在宣布普查結果時說,據該局現在估計,中國2004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5.99萬億元,比以前估計的增加了16.8%。在修改的統計數字中,93%出在服務業。
經濟學家們說,此次經濟普查的一個直接結果是,中國經濟會看上去「比較正常」:投資與GDP之比下降、消費與GDP之比提高到更加接近其他東亞國家的水平。
香港摩根大通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說:「鑒於服務業的規模比起初估計的要大得多,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比許多人認為的要好得多。一些人一直在說,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但是在此次修改統計數字之後,固定資產投資與GDP之比不會超過40%,這就意味著中國的投資增長可以在一段時間保持在高水平,從而改善增長的可持續性。」
龔方雄說,普查結果也可以使決策者比較從容地讓人民幣升值了,而貨幣升值往往有利於消費和服務業的增長。「中國國內一些人對人民幣堅挺感到不安,他們因此會更放心。」
世界銀行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郝福滿說:「這些新的GDP數字比起以前的數字改進了不少。新數字非常及時,因為政府想在即將到來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解決許多政策問題,而要正確評估那些問題,就需要有可靠的數字。」
美聯社:在北京努力創造就業機會和規劃經濟投資之際,新的經濟普查數據可能會對經濟和社會決策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在經濟普查工作結束後,新統計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現價總量為15.9878萬億元。此次普查旨在搜集此前漏統的餐飲、零售等服務行業的更准確數據。
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說,新的數據不會影響在政治上比較敏感的匯率政策。長期以來,經濟學家一直認為,由於老式的統計方法以製造業為中心而對服務業統計不全,中國已經十分驚人的官方統計數據低估了該國的經濟規模。
世界銀行的聲明指出,其他國家政府在改變經濟統計方法後,也曾出現過類似的經濟產量數據的大幅度提高,例如印度在2004年普查後將GDP提高了17%,而挪威在1995年普查後的調整幅度為11%。
經濟學家認為,這樣一次修正可能會促使北京重新考慮鼓勵下崗工人在服務業尋求就業機會的計劃,因為它此前一直以為服務業發展不夠充分。李德水表示,調整後中國GDP總量雖略有增加,但人均水平仍在世界100位之後。
法新社:中國國家統計局將於近日宣布中國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結果。
標准渣打銀行經濟師斯蒂芬·格林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由於統計機制在測算服務業情況方面有所欠缺,因此被低估的國內生產總值大部分都集中在服務業。這個變化還將影響我們對投資的理解。投資仍在迅速增長,但經濟對投資的依賴應該略微減少。」
格林表示,修正後的數據將大幅提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同時降低中國的外債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中國沉重的國債負擔率。
其他分析人士也認為,數據一經修正,中國政府便可以說出更多經濟繁榮發展的好消息。
總部設在香港的摩根士丹利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表示,一直以來,政府發布的經濟數據往往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而近年來,隨著努力駁倒經濟處於過熱階段的說法,少報現象已經司空見慣。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政治學家兼中國問題專家埃弗里·戈爾茨坦表示,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大量非法或由貪污腐敗引起的經濟活動被漏報瞞報,但現在都被納入修正後的數據中。
下周或將是中國成為全球第四經濟大國的日子。本月20日,國家統計局將根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情況,修訂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數據。渣打銀行中國區高級分析師王志浩昨天向記者表示,預計調整後中國GDP數據將增加20%~30%。而高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梁紅也指出,中國GDP今年將一舉超過義大利、英國和法國。
國家統計局發言人昨天向本報記者表示,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已圓滿結束,本月20日將公布去年GDP的修正數據,但該發言人拒絕提前透露本次數據變化的「趨勢」。上海市統計局普查中心主任張蘇紅昨天則透露,上海將在21日以後公布修正數據,由於正報國家批准,具體情況也不便提前透露。
但中國香港《南華早報》和一些著名投行認為,中國去年的GDP規模將由此至少增加3000億美元,相當於去年GDP的20%左右。有分析人士向記者調侃稱,中國經濟一下子「長大了兩歲」。巴黎百富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則指出,他一直認為中國GDP被低估,此次如果上調15%左右將毫無爭議。
渣打銀行的看法則更為「激進」,該行中國區高級分析師王志浩向記者指出,中國經濟規模最多可能增加30%。王志浩表示,這一增幅主要應歸於中國先前對服務業的低估,中國此前的統計過分傾向於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低估了國內服務業的規模,事實上,中國服務業目前的成熟度已遠超此前統計。
瑞士一波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陶東指出,即使中國GDP本次上調20%,他仍然認為偏低了。他說,部分私營服務企業出於逃稅的考慮,傾向於隱瞞營業收入,這也造成了服務領域數據的縮水。
王志浩認為,在新的統計口徑下,中國的宏觀經濟情況將大大優於舊的數據統計結果。他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例稱,中國的投資過熱其實並沒有官方數據所言那麼嚴重,GDP調整後,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比率也有望從46%下滑到42%~43%。
高盛也持這種論點。高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梁紅昨天表示,GDP調整後,此前許多過高的「比率」將不再成為大問題,此前讓中國經濟界擔憂的「硬著陸」風險也將在一系列大大優化的數據面前迎刃而解。
更為直觀的是,中國經濟總量在全球的排名將由此「連升三級」。根據世界銀行此前的數據,去年中國GDP為1.65萬億美元,排在美、日、德、英(2.14萬億美元)、法(2萬億美元)、意(1.67萬億美元)之後,名列全球第七。
梁紅表示,如果國家統計局將中國去年的GDP提高20%至2萬億美元,中國今年的經濟總量就可能超過英、法、意,一躍成為全球第四經濟大國。
高盛更指出,中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的時間表也將由此提前。高盛曾將該時間設定為2041年。王志浩則指出,不必擔心「中國經濟威脅論」由此升溫,數據不能說明全部問題。
❼ 債務負擔率的含義是什麼
也稱國債負擔率,是指一定時期的國債累計額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用公式表示為:債務負擔率=(當年國債余額同期GDP總值)x100%,這一指標著眼於國債的存量,主要衡量政府累計債務相當於同期經濟總規模的比例,而不是僅從財政收支上來把握和考察國債的數量界限,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政府債務總量對經濟的影響,一般來說,經濟越發達,債務承受能力越大。國際上一般認為債務余額相當於GDP的比例不應超過45%,但經濟發達國家債務承受能力相對更高一些
❽ 國債負擔率的介紹
國債負擔率又稱國民經濟承受能力,是指國債累計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比重。這一指標著眼於國債存量,反映了整個國民經濟對國債的承受能力。國際公認的國債負擔率的警戒線為發達國家不超過60%,發展中國家不超過45%。
❾ 我國近年的國債規模~~(2003-2008)
我國國債規模及其風險防範
摘要:自恢復國債發行以來,國債規模日益擴大。國債政策在拉動投資、擴大內需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做出了極大貢獻。同時,國債規模的迅速擴大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和擔憂。本文以國際上通用的指標來衡量國債規模,認為目前我國國債規模已經偏大,對目前國債規模應持謹慎態度。文章最後提出一些措施,以防範國債規模風險。
關鍵詞:國債規模;國債依存度;國債償債率;國債負擔率;國債風險防範
國債政策是財政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經常被各國用以調節經濟。從1998年開始我國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加大了國債的發行力度。事實表明,近幾年的國債政策在拉動投資、擴大內需、確保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國債對GDP增長貢獻如下:1998~2002年國債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分別是1.5%、2%、1.7%、1.8%和2.0%.與此同時,加大國債發行力度使得國債規模迅速擴大,5年來我國累計發行國債22577.6億元(加上發行的長期建設國債,總量達到29177.6億元),平均每年發行4515.5億元,年均增長28.56%,2002年我國國債發行規模更是創下5946.30億元的歷史新高。國債規模的迅速擴大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和擔憂。
一、國債規模現狀分析
從世界各國管理國債規模的實踐來看,一般都採用國債依存度、國債償債率和國債負擔率來判斷一國的國債規模是否合理。
(一)國債依存度
國債依存度是指當年國債發行量占該年財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了財政支出對國債的依賴程度。在我國,國債依存度有兩種計算口徑,即國家財政國債依存度和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我國的國債由中央財政發行,國債收入歸中央財政控制使用。因此,我們在用國債依存度來衡量國債規模時採用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更為合理。從表1中可以看到,1994~2002年我國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分別為:64 84%、75 72%、85 89%、95 23%、121 86%、96 69%、84 37%、84 67%和87 63%.這些數據表明我國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非常高,中央財政支出資金來源很大部分依靠發行國債,這必然會削弱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其中潛在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國際上關於中央財政對國債依存度的警戒線是25~30%,我國的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遠遠高出世界公認警戒線,表明我國的國債規模的形勢比較嚴峻。
(二)國債償債率
國債償債率是指當年國債還本付息額與財政收入的比例關系,反映了國債發行規模與財政收入是否相適應。這一指標越高,表明以前所發國債對財政形成的壓力越大,反之則越小。從表1中可以看到,1994~2002年我國國債償債率分別為:6.65%、12.56%、17.09%、21.04%、22.74%、15 66%、11.59%、11.74%和13.05%.很多學者都主張我國的國債償債率應控制在8~10%,可見我國的國債償債率已經超過了公認的安全線。雖然國債償債率已經呈現出向安全線逐步接近的趨勢,但是我國近些年由於國債規模的膨脹,加上新發國債期限較短,還本付息的支出負擔日益沉重,償債壓力會進一步擴大。一般來說,國債本息是必須無條件償還的,剛性很強。在我國財政尤其是中央財政困難不能得到根本扭轉的背景下,就不得不利用發新債來還舊債,後果是國債規模越來越大,極大地加劇了國債的規模風險。
(三)國債負擔率
國債負擔率是指某一時期國債余額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數據,國債負擔率與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大致相同。近年來,我國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20%左右。因此,我們應推算我國合理的國債負擔率在20%左右。從表1中可以看到,我國1994~2002年國債負擔率分別為:4.89%、5.64%、6.42%、7.40%、9.91%、12.85%、14.56%、16.28%和18.89%.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國債負擔率比較低,似乎可以說明國債規模還不夠大。事實上,我國舉債的歷史比較短,不能夠將我國的國債余額與西方發達國家國債余額作簡單的比較,西方發達國家的國債余額是經歷上百年時間積累形成的。從上面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國債負擔率增長較快,2002年國債負擔率是1994年的3.86倍,1994年到2002年間國債負擔率平均年增長率約為18%,大大超過了財政收入的增長率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如果長此以往,我國財政將會不堪重負,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二、國債規模風險防範對策
我國國債依存度和國債償還率已經遠遠超出國際安全警戒線,而且國債負擔率增長很快,表明我國國債規模已經偏大,面臨著較大的國債規模風險。為此,採取相關措施,控制和防範國債規模風險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合理界定國債使用方向,加強對國債資金使用的監督
首先,國債資金應優先投向那些瓶頸性產業和部分生產建設性項目,以彌補國家建設資金的短缺,避免重復建設。國債資金應支持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支持國有企業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產業升級,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引導銀行、企業增加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領域投資。在每個投資項目中,應確保國債資金的投入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從而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大政府的償債能力,實現國債規模的均衡發展及自身良性循環。其次,要堅決杜絕半拉子工程,對於已經開工的國債項目建設,嚴把工程質量關,嚴禁擠占挪用國債資金,確保國債投資的高效率。針對目前我國國債一些投資項目效率差的情況,需要在資金使用方面加強管理。這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項目管理制度,明確資金使用者的使用責任,保證項目的質量。
(二)加快財政改革的速度,降低國債償債率和國債依存度
雖然近年來我國的財政收入有所改善,但我國的財政收入仍然較低,處在世界較低水平。財政收入低制約了國債償還能力,使得國債規模風險比較突出。要降低衡量國債規模風險的兩大指標———國債償債率和國債依存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為此,必須加快財政改革的速度。首先,必須完善流轉稅制度,加強個人所得稅的征管,逐步提高個人所得稅在稅收結構中的比重,努力擴大關稅在籌集財政收入中的作用,大力壓縮無稅區和低稅區。其次,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積極穩妥地推進「費改稅」,逐步將預算外和體制外收入納入預算管理,將具有稅收性質的基金和收費納入稅收管理。再次,要加強稅收征管工作,減少稅收流失,嚴厲打擊偷稅、漏稅、逃稅行為。
(三)加強國債期限結構管理,優化國債償還期限結構
國債總額不且淮緯デ宓模
❿ 美國金融危機與國債負擔率之間關系和中國國債負擔率發展趨勢,求詳細點的,謝謝
5厘米的扇形的周長怎麼做
您的回答被採納後將獲得系